颱灣民主之父:郭雨新評傳

颱灣民主之父:郭雨新評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颱灣史
  • 郭雨新
  • 民主運動
  • 政治人物
  • 傳記
  • 颱灣政治
  • 曆史人物
  • 近代史
  • 政治傳記
  • 颱灣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郭雨新的一生,在颱灣民主運動史上有其崇高地位。

  精神上──

  他親切平民的風格、堅定不移的立場、潔身自愛的人格,以及珍惜民命的性格,鼓舞一代又一代颱灣人,為這塊土地而奮鬥不懈。

  在實際影響上──

  就宜蘭而言,他開創瞭宜蘭民主運動的傳統。其後宜蘭民主運動承續郭雨新、林義雄這個脈絡而日益成長、茁壯,宜蘭因而成為民主的聖地,宜蘭價值、宜蘭人的光榮感由此建立。

  以全颱灣島的角度來看,郭雨新是1960至70年代,颱灣民主運動黯淡期的領袖。當時沒有組織支撐,全島的人脈主要靠郭雨新維係。他不僅肩負全島民主運動的運作,且不斷介紹新人加入團隊,為1970年代以後民主運動的蓬勃發展提供瞭堅實的基礎。

  從海外颱灣人運動而論,1977年郭雨新流亡美國,藉由郭雨新在島內民主運動的聲望與王能祥在美國長年打下的基礎相互結閤,郭雨新迅速在海外發揮巨大的影響力。他傳播島內訊息啓濛海外颱人,並且積極遊說國會保障颱灣安全。

  正所謂「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他作為「颱灣民主之父」,其精神卻仍不斷如慈父一般在撫育初生的嬰兒──「颱灣民主」長大成人。

作者簡介

策劃∕王能祥

  1933年齣生於颱灣高雄一個基督教傢庭。小學讀到三年級時突然被退學。三年後(1946年)以同等學曆考取高雄商業學校,翌年發生228事件,他參與其中,並深深影響他的一生。颱大政治係畢業後,留學美國取得堪薩斯州立大學政治研究所,以及德州大學奧斯汀本校會計研究所碩士學位。從大學到赴美進修(1965年),乃至到華府(1972年),他都將颱灣前途視為人生的第一順位。1977年到1985年擔任郭雨新先生首席助理,一生緻力從事颱灣民主運動。其成就包括召開三次國會聽證會,協助颱灣與柯林頓總統建立溝通管道等。王先生因從事颱灣民主運動,導緻第一段美滿傢庭離散。1980年再婚,並自1984年起迄今,於華府開設會計師事務所。膝下育有二子一女。著有《前進D.C.──國會外交的開拓者.王能祥八十迴憶暨颱灣前途文集》(王能祥、張文隆閤著,遠景齣版公司,2012年齣版)。

編著∕張文隆

  1968年生於宜蘭。自幼即受同鄉前輩郭雨新先生影響,高中時期開始從事學生運動,1993年擔任師大校務會議研究生代錶,1994年完成不見容於主流學界的碩士論文〈郭雨新與戰後颱灣黨外民主運動〉,從此自絕於學院之外。海軍服役期間,再完成《颱灣人教師的時代經驗》(颱北縣立文化中心,1996年齣版)。1997年起,於三重、蘆洲地區的三民高中,透過反思曆史、針砭時弊,啓濛眾多青年學子。另一方麵堅定從事文化重建工作,保留可貴心靈資産。代錶著作為《郭雨新先生行誼訪談錄》(張文隆、陳儀深、許文堂閤著,國史館,2008年齣版)、《前進D.C.──國會外交的開拓者.王能祥八十迴憶暨颱灣前途文集》(王能祥、張文隆閤著,遠景齣版公司,2012年齣版)。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颱灣民主進程中另一位重要人物的傳記簡介,不涉及《颱灣民主之父:郭雨新評傳》中的具體內容。 --- 書名:島嶼的呐喊:林獻堂與颱灣文化啓濛的漫長旅程 作者: [虛構作者名,例如:陳子明] 齣版社: [虛構齣版社名,例如:新史學社] 齣版日期: [虛構年份,例如:2023年10月] 定價: 新颱幣 780 元 / 人民幣 188 元 --- 內容簡介:島嶼的呐喊:林獻堂與颱灣文化啓濛的漫長旅程 本書旨在深入剖析二十世紀上半葉颱灣社會中一位至關重要卻常被曆史敘事遮蔽的人物——林獻堂(1881-1956)。他的一生,是颱灣從傳統農業社會嚮現代公民社會轉型的縮影,更是一場曠日持久、充滿妥協與堅韌的文化啓濛運動的生動寫照。 林獻堂,這位被譽為“颱灣文化協會精神領袖”的紳士,並非以激進的政治鬥爭著稱,而是以其深厚的文化修養、審慎的社會觀察以及卓越的組織能力,為日治末期乃至戰後颱灣社會的精神底色奠定瞭堅實的基礎。他的故事,遠比單一的政治口號復雜,它交織著對“颱灣人”身份認同的探尋、對傳統士紳階層的責任,以及在殖民強權與現代化浪潮間的艱難平衡。 第一部:儒風殘影與新潮初現(1881-1920) 本書的開篇,將帶讀者迴到林獻堂成長的那個時代——清末民初的颱灣社會。通過細緻的史料梳理,我們得以瞭解齣生於鹿港望族,接受傳統儒傢教育的林獻堂,如何在外部世界劇烈變動(如甲午戰爭、日本接收)的衝擊下,完成瞭思維的現代化轉型。 他並非一夜之間成為“新文化倡導者”。早年的他,首先是一位緻力於維護地方秩序與傳統價值的鄉紳。然而,隨著對西方思潮,特彆是梁啓超“新民說”的接觸,以及親曆日本殖民政府的現代化建設,林獻堂逐漸認識到,唯有提升“颱灣人”的整體素質,方能在世界舞颱上立足。本部分詳細考察瞭他在“颱灣同化會”初期的角色,以及如何在他與辜顯榮等士紳的互動中,逐步厘清“同化”與“自治”之間的界限。 第二部:文化協會的烽火與“颱灣人”的覺醒(1921-1937) 1920年代是颱灣文化運動的黃金時期,而林獻堂正是這場運動的核心驅動力之一。《島嶼的呐喊》用大量的篇幅,聚焦於“颱灣文化協會”的成立、發展及其內部路綫的爭論。 我們深入分析瞭林獻堂如何運用其雄厚的經濟基礎和傢族聲望,資助和推動文化事業。從創辦《颱灣民報》到組織全島巡迴演講,從引介西方科學知識到倡導白話文運動,林獻堂扮演瞭一個“文化的橋梁”角色。他巧妙地利用瞭殖民地政府允許“文化事業”而非“政治抗議”的灰色地帶,將啓濛思想如涓涓細流般滲透到社會各個階層。 然而,文化運動並非鐵闆一塊。本書細緻重構瞭林獻堂與林烈堂、蔣渭水等激進派人士在路綫上的分歧,特彆是關於“社會主義思潮介入”和“鬥爭策略”的討論。林獻堂的務實與審慎,使他能夠在復雜多變的政治環境下保持相對的行動空間,但也因此招緻瞭部分青年知識分子的批評。這種內在的張力,構成瞭颱灣早期非暴力抵抗運動的復雜底色。 第三部:皇民化陰影下的堅守與轉型(1937-1945) 隨著日本帝國主義對外戰爭的升級,颱灣社會進入瞭高壓的“皇民化”時期。對於像林獻堂這樣的知識精英而言,這是一個極其艱難的抉擇時刻:是全麵順從以求生存,還是以更隱晦的方式守護文化薪火? 本部分著重探討林獻堂在“皇民化”政策下的微妙應對。他並未選擇徹底的沉默或逃離,而是通過參與一些錶麵化的公共事務,保持與知識界的聯係,並私下裏盡力維護颱灣文化記憶的完整性。這段時期的敘述,展現瞭精英階層在極權統治下,如何進行策略性的“文化抵抗”。我們檢視瞭他在推動“大東亞共榮圈”口號下的地方事業中的實際作為,揭示其行為背後的深層動機。 第四部:戰後迷航與文化遺産的傳承(1945-1956) 二戰結束,國民政府接收颱灣,林獻堂的人生進入瞭最後一個階段。他曾滿懷希望地迎接“祖國”的到來,試圖以其在日治時期積纍的社會資本和文化聲望,助力颱灣的重建與現代化。 然而,隨之而來的政治高壓、接收腐敗以及文化觀念的衝突,讓林獻堂倍感失落。本書詳細記錄瞭他參與“政治協商會議”的經曆,以及他對初期政府施政的觀察與憂慮。他晚年雖退居幕後,但其對教育和地方文化的支持從未中斷。他所倡導的“以文化救颱灣”的理念,在此階段得到瞭新的詮釋:在政治動蕩無法掌控之時,堅守文化自主性成為新的堡壘。 結語:不朽的士紳精神 《島嶼的呐喊》超越瞭簡單的政治評價,它試圖將林獻堂放置在東亞啓濛運動的宏大背景下進行考察。他代錶瞭颱灣傳統士紳階層在麵對現代化衝擊時,所能展現齣的最富遠見、最具耐心的救贖路徑。他的一生,是颱灣從“殖民地”身份轉嚮“現代公民”身份過程中,那段漫長而寂寞的文化摸索史。本書不僅是林獻堂的傳記,更是對那個時代颱灣知識分子集體命運的深刻迴望。 --- 本書特色: 史料紮實: 大量引用林獻堂的日記、信函以及未曾公開發錶的文稿,力求還原其內心世界的復雜性。 視角獨特: 側重於文化、教育、社會組織層麵的探討,而非純粹的政治權謀,展現瞭“非典型”的抗爭模式。 時代縱深: 完整覆蓋瞭從清末到戰後初期的關鍵曆史階段,勾勒齣颱灣社會結構變遷的清晰脈絡。 適閤讀者: 曆史研究者、颱灣社會文化研究愛好者、對近代亞洲精英階層轉型感興趣的讀者。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關於郭雨新
郭雨新先生流亡美國期間(1977-1985)的主要貢獻 王能祥
我與郭雨新先生的相識 史 明
民主紳士郭雨新憶往 呂秀蓮
嚴鼕中焚香育苗的守護者──郭雨新先生 張俊宏
颱灣民主史上不能遺忘的一頁 陳 菊
颱灣人應學習的民主典範──郭雨新先生 羅榮光
永遠令人懷念的「歐吉桑」──郭雨新先生 洪三雄
各界人士推薦

Chapter 00 導論
Chapter 01 從政前(1908-1950)
Chapter 02 擔任省級民意代錶前期(1950-1960)
Chapter 03 擔任省級民意代錶中期(1960-1970)
Chapter 04 擔任省級民意代錶後期(1970-1973)
Chapter 05 競選立法委員前後(1973-1977)
Chapter 06 流亡海外時期(1977-1985)
Chapter 07 郭雨新的風格、傢庭與事業
Chapter 08 郭雨新領導下的宜蘭民主運動傳統(1950-1977)
Chapter 09 戰後全島民主運動中的郭雨新(1950-1977)
Chapter 10 郭雨新在海外的餘暉(1977-1985) 
Chapter 11 結論

展望未來──繼承郭雨新先生的使命 王能祥

圖書序言

推薦序

郭雨新先生流亡美國期間(1977-1985)的主要貢獻

  青年曆史學者張文隆先生堪稱研究民主導師郭雨新先生的第一號作傢。本書《颱灣民主之父──郭雨新評傳》將郭先生一生的事蹟,包括其豐富精神遺産,以優美的筆調詳實呈現給讀者。此書不但是研究颱灣精神的學者們應該人手一冊,亦是大學文學院很好的曆史教材。筆者在美國首都華府曾經跟隨郭雨新先生八年,對其在海外這一段期間的政治貢獻知之甚詳。張先生期許筆者為此書的催生擔任總策劃工作,並為之序,筆者欣然答應。

  2005年,筆者應邀迴國,參加「郭雨新逝世二十週年紀念研討會」。當時筆者在颱北聽到某位「有識人士」大談郭雨新晚年,推定郭先生在美國流亡八年實在太久,難免淪落為一個「孤獨老人」。這些島內所謂「有識人士」不加深思,也不予求証,任意猜度郭先生既然離開瞭他辛苦經營的島內支持群眾,則淪落為一個「孤獨老人」,要不然,頂多演幾齣「唐吉訶德」般的鬧劇。聽到這種不實的斷言,筆者憤慨萬分。可惜,研討會主持人沒有給筆者時間提齣反駁。事後,在兩本由張文隆先生執筆的訪談錄裏,筆者提齣嚴正的反駁。這兩本訪談錄分彆是《郭雨新先生行誼訪談錄》(2008年國史館齣版),以及《前進D.C.──國會外交的開拓者王能祥八十迴憶暨颱灣前途文集》(2012年遠景齣版公司齣版)。現在筆者要藉此篇幅,進一步綜閤筆者的辯證。

  筆者所以有勇氣站齣來辯證,因為筆者對郭先生在美國這一期間的其人其事,堪稱比任何一人都瞭解透澈。郭先生來美國(1977年4月)不到兩週,就來華府看筆者這個政治上的晚輩。兩個月後,他又正式任命筆者擔任他個人首席助理以及政治組織的秘書長。自1977年擔任助理,以迄他臨終(1985年8月2日),郭先生和筆者幾乎天天見麵,足足八年為颱灣的命運操心、傷神、賣力、費時又破財。民主運動領導者郭先生和筆者,我們這兩個熱情的臭皮匠,筆者自信不輸一個諸葛亮。

  大多數颱灣人民,尤其心係颱灣民主化、自由化,並決心在颱灣這塊寶島上落地生根的這一本土族群,應該慶幸上帝差遣篤信基督的郭雨新先生在颱灣最關鍵的年頭,讓他順利流亡到美國。因為這一段期間,島內政治氣氛最黑暗,蔣傢政權積極推行「恐共國策」。所謂「恐共國策」者,便是「寜殺無辜一百,也不可漏掉共匪一人。」一切政治異己的肅清,便假藉這一國策的貫徹。任何人跟蔣傢唱反調,都歸類為「共匪」或「共匪的同夥人」,並且一律格殺勿論。在「恐共國策」嚴格貫徹的日子裏,欲留在島內公開追求自由,提倡民主,所得結果不是被槍斃,就是去綠島唱小夜麯。郭先生這位有國際威望的領導者,其命運又如何?他曾經誌在進入監察院,無奈送他進入監察院的颱灣省議會明明有足夠支持者,但他也隻能飲恨零票落選,換來確保黨外在省議會的香火。當郭先生嚮筆者談及此事時,仍難掩失望的傷痛。

  為什麼蔣傢政權這時期竟然如此恐共?

  第一,1971年10月,它被聯閤國逐齣其席位,颱灣人民,包括蔣政權忠實支持者在內,對其失去信心,産生一次龐大的移民潮。

  第二,八年後(1979年元月1日),它又被卡特總統片麵斷交,颱灣又産生一次更大的移民潮。

  國府的閤法性先是被聯閤國否定,隨後又被它最忠實的老大─美國所遺棄,心中的創傷何以堪?站在國傢安全最前哨的駐外使節,一個個偃旗息鼓;外交部淪落為絕交部。這時期,島內「基督教長老教會總會」接連提齣三次政治性呼籲,以國是聲明方式苦口婆心地敦促蔣傢政權對內實現主權在民的民主政治,對外宣布颱灣為一個新的獨立國傢。三次聲明效果多大?見仁見智,很難評估。不過,在倉皇中不知所措的國府則齣之更嚴厲的政治鎮壓。國是聲明的主腦者─高俊明牧師及其教會界的朋友─林文珍長老,不幸和郭雨新先生在島內的主要追隨者,如黃信介、施明德、林義雄、姚嘉文、張俊宏、呂秀蓮、陳菊、林弘宣等八人假高雄事件一一被抓,並被判以重刑。

  如果這時候,郭雨新先生滯留島內,可以想像他也是被抓被判刑的一位。而且因為他位居首腦地位,其刑應不輕。那麼,以郭雨新先生的健康狀態,他死在獄中的可能性必定不小。好在篤信基督的他,先前被上帝妥善安排,流亡美國,得以坐鎮華府進行密集的颱灣民間外交。在這世界政治中心的華府裏,他充分運用其豐富的政治資本──包括組織的天賦、政治聲望、以及政治人脈的本錢,尤其是他個人極高的道德感召,積極發揮領導者的纔乾。郭先生在海外積極運作,團結海外颱灣人,組成團隊,藉由一切海外颱灣人民間力量嚮蔣政權施壓,加緊推動颱灣的民主化。

  郭雨新先生來美國不到數月,成立瞭「颱灣多數人政治促進會」(Action for Majority Rule in Taiwan)。一年之後,結閤黃彰輝牧師領導的「颱灣人自決運動」以及彭明敏教授領導的「颱灣人民自救運動」,將原來組織(颱灣多數人政治促進會)加以改組,以更龐大、更有號召力的「颱灣民主運動海外同盟」(Overseas Alliance for Democratic Rule in Taiwan),從事更有效、更有包容性的政治運作。郭先生被推舉擔任新組織的主席,黃彰輝牧師擔任第一副主席,彭明敏教授擔任第二副主席。郭先生隨後又和世界上反對勢力第一號領袖,前菲律賓外交部長Raul Manglapus,共同成立「民主國際大同盟」(The Democracy International)。在此組織裏,他擔任顧問。其效果又如何呢?

  第一,它逼使蔣經國不得不嚮反對勢力讓步。錶麵上蔣經國走嚮本土化,公開宣稱他是「中國人,也是颱灣人」。

  第二,大部分傾嚮本土的「共匪」,如颱灣學者陳明忠;或颱獨份子,如施明德、王幸男、黃華、白雅燦、林樹枝、楊金海等民主鬥士(當然還很多,諒筆者無法在此一一細數),頂多判上有期徒刑,免於一死。

  將來曆史學傢將定位郭雨新先生在海外期間最大的貢獻應該是,他讓美國國會考慮以國內法方式製定保護颱灣的法律架構,亦即日後「颱灣關係法」(Taiwan Relations Act)的時候,切實尊重並直接納入占颱灣島上人口85%,即颱灣在地人的政治意願。

  此意願包括:

  (1)颱灣未來的法律定位,依聯閤國住民自決原則(Principle of Self-Determination of the People through Plebiscite),由全體島民投票決定。
  (2)盡速擺脫蔣外來政權的殖民。
  (3)不願被中華人民共和國併吞。

  進一步實現主權在民的民主政治以及公正的自由經濟製度,並與世界各國和睦相處等。此舉間接扼住颱灣外交的崩盤。否則,今日的颱灣島內政治生活以及國際政治交往,必定麵目全非。我們政治上的晚輩也無法大談今日的「民主奇蹟」瞭。

  郭雨新先生在海外辛勤耕耘的民主運動,於三十年後的今日仍深深影響海外颱灣人。濛郭先生道德感召的後輩,即使郭先生已離開人世多年,他們身在國外,仍然心係母國,産生一股不可忽視的海外保颱力量。凡此種種,都是郭雨新先生流亡海外主要的精神遺産,也是正麵的貢獻,值得颱灣曆史大大肯定。吾人晚輩應將郭雨新先生的事蹟以曆史教材方式,代代留傳,延續這位民主導師其倡導的政治熱情以及民主香火。這就是筆者即使無薪、無酬,自己又齣錢齣力,卻無悔地接受郭雨新先生領導海外民主運動足足八年,最珍貴的政治收獲。願以此見證和島內外關心颱灣前途的同胞們──包括現在以及將來──共勉之。

王能祥

推薦序

嚴鼕中焚香育苗的守護者——郭雨新先生

  他是一個孤苦的園丁,
  在百花凋殘的季節,他挑水播種,
  在風寒苦霜的鼕夜,他焚香育苗,
  使東昇的旭日,看到的不再是韆裏死寂的荒漠!
  他又像一個耐勞的泥匠,在美麗的島中留下瞭基石,
  一個期待後人建造殿堂的基石,
  同時也是一個使冥頑者絆倒的磐石。
  如同彼得前書所言:「他們絆倒瞭,因為不信真道。」
  ──民主的真道!

  草會乾枯,花會凋謝,
  世俗一切榮華無一可以倖免。
  雖然,死纔得哀還傢鄉,
  種苗已經茁壯,磐石已經奠基。
  為真理奮鬥者,
  必朽的身軀,終將使生命昇華,
  與天地同存,與日月同光!

郭老先生韆古 獄中敬悼
晚 張俊宏 敬叩 1985.8.24  於新店明德監獄

  「你選擇的是最艱難的路!」

  1972年,蔣經國繼承父業,權力已告鞏固,應是鞦後肅清之時。我的老闆陳裕清終於轉達上意,要我在黨部高職和大學雜誌之間做一取捨,而我選擇瞭後者。

  尊重我離開的決定時,這位一直挺我的上司說:「改革,比革命還難!」這是他送我齣門對我的臨彆贈言。

  離開雄據一方、曾以青年改革運動為號召的國民黨中央黨部大樓,三十幾歲的青年人,也明知其前路艱辛,步上最難,卻不知難到何等境地的路。直到有一天到長安東路羅馬賓館,這是平生第二次見到這位長者,略知我的心路和決定後,劈頭告訴我:「你得小心,以免成為路邊棄屍!」

  這次已不像第一次賢伉儷請我在仁愛路頂級西餐廳吃牛排時的溫文儒雅。如果不是從小看盡父親週遭際遇,並親眼目睹二二八風聲鶴唳的街頭慘案,驟然纔脫離國民黨巔峰統治庇蔭下的青年,是不會感受長者這句露骨卻嚴肅的警告。

  四十年後,小蔣當年豈能料到,被其推下懸崖的小鷹,之所以能存活下來,原來是郭先生於榖底張網!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自古集權統治者祭齣死亡的絕招,該被嚇退的,早已自退;不該被嚇退的,在死亡的警惕下,仍能厲聲高呼:「死都不怕瞭,怕啥?!」隻會更加深「雖韆萬人吾往矣」的決心!

  往後的生命經曆,以及重重難關的渡過,看盡多少長輩能獨活下來的,尤以郭先生為甚,幾乎也是依此:「勇於麵對死亡反而纔能存活!」

  迴首驗證,往後離開國民黨卵翼後的幾年生命,如果不是由於郭先生勉勵晚輩用的警訊,以及其所産齣:「使命注入的生命能量」,我是逃不過那個年代死亡的陷阱—如同曼德拉所言:「感謝未知的上帝,賜我無懼的心靈,使我成為靈魂的舵手。當麵對死亡的無懼,神蹟已長住於心靈。」

  1973年昔日恐怖時代巔峰期的颱北市議員選舉,首組黨外候選人聯閤競選,乃是第一次黨團雛型的選舉,不止公然挑戰硬體的競技,且直犯蔣傢當年所劃定必定格殺的底綫—「颱獨」。那一份在颱北街頭發瞭四十萬份的署名颱獨選舉傳單,就是在羅馬賓館(黨外總部)和郭先生星夜燭光下噤聲運籌而成的。選地方議員,不過是手段!既然恐怖時代事不論大小,皆須付齣生命,則何不挑戰你國民黨政權終極禁忌?!做掉我不見得想要的市議員固然「操之在你」;付齣孱弱的一條性命,匹配你恐怖統治的標幟,總可以「操之在我」!

  1975年,不過兩年後,由調查局安排瞭一齣「雙十節謀殺蔣經國案」的劇本,看似證人證物俱全,隻差主角進刑房簽下自白,即可推上刑場(高明輝局長事後迴憶錄《情治檔案》已提供部分綫索)。不料,調查局的慶功酒宴,臨時變成瀋之嶽局長的送彆茶會。隻由於案送上級後,安全局認為「事涉名人」非同小可,另交警總調查。恐怖時代居然創造此一罕見調查局羅織罪名破功之特例,附帶使警總例外地立下瞭黑暗時代「人權保障的勛碑」。

  不管如何,活著走過三十歲年代的死劫,四十歲年代持著死亡啓示的盾牌,創造瞭罕有的奇蹟!《大學雜誌》被迫易手離開後,「坐而論道」的知識分子,結閤「起而行道」的草根鬥士,鍥而不捨和黃信介、康寜祥,將極少數的國會議席不止發揮到極緻,且全力用於為郭先生爭取立法委員助選。

  結果雖然不齣所料:「必敗於國民黨推齣的財閥!」但仍為郭先生留下經典的選舉文宣和選後著名的賄選訴訟。對集權統治非正當性的挑戰,絕不下於議場鬥爭。最令人追憶的是選後孤單的郭先生!每次迴鄉吃拜拜,總來電邀約我陪他坐那部當時屬稀有卻極乾淨的老車,九彎十八拐逐傢拜訪宜蘭仕紳老友。當時我都還沒警覺到,他已用這種方式,將他留存的人脈傳承後人,宜蘭也自此成為我的第二故鄉。和黃信介先生一樣,每一次為他做事,未待仔細報告,都說:「你盡管去做,必要時就說這是我說的!」碰到這種長輩,以「國仕待我,焉能不以國君奉之」?

  那一段民主運動最淒寒的鼕天,《颱灣政論》停刊,《新生代》、《這一代》皆查封,難得聘我的世新教職解聘,流落街頭為謀生傢計,決心實現知識分子亦能引車賣漿維生。郭先生竭盡其人脈募款幫我租下小麵攤,就在陳逢源老先生和他的女兒林太太的支持下,我和黃華在西門町賣排骨麵、天婦羅,一時生意興隆,甚且罕見的是新聞和照片還登上《紐約時報》。此後,滿堂全是隻點一杯果汁的特務,不久他們吃完果汁之後,附帶把黃華帶走,前後僅維持一年!仍然證明不靠筆桿、粉筆的遊士,仍得隨黃華之後的日子,賴牢飯糊口。

  五十歲年代活著走過軍統死牢,卻已不及讓提拔我的長者知悉。

  青年時代從鬍適、雷震先生對我的指引開始;人生麵對叉路中的難關,勇於撿選險阻,迎嚮艱難的第一把鑰匙,來自於我的老闆陳裕清;而將使命注入於身軀,將生死置之度外,將生命的價值昇華於永恆,這些能量來源處乃來自於郭先生。當可以嚮這位長者傾訴衷麯之時,上天居然讓我必得用祭文,而在鐵窗裏追悼對他感念的心。

  多年,一直牢記一管理學傢所言:「論定一人之一生成敗,『非在其生前、任內』,須在於『卸任及往生之後』,端看『其繼任者』,『超越否』?」深信郭先生的「繼任人」非必屬特定人,乃「使命的傳繼者」,有為者必若是!承繼而超越者,當不止光宗耀祖,當更光耀於往哲遠古諸先烈先賢矣!

張俊宏

推薦序

颱灣民主史上不能遺忘的一頁

  郭雨新先生是我踏上颱灣民主道路中最重要的一位導師,1968年,當時還處於戒嚴時期的颱灣,我到郭雨新先生服務處擔任秘書,就這樣投入民主運動一直到現在。

  在擔任郭雨新先生秘書十年時間裏,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段經曆,特彆是身在白色恐怖的環境下,與威權體製對抗的郭雨新先生受到國民黨政府高度打壓,一有特殊的朋友到訪,他總是把收音機開得很大聲,後來纔知道,他是要防範被當時的情治單位竊聽,纔想到這個法子。

  甚至後來郭雨新先生參選立法委員,國民黨政府公然做票,我當天趕到壯圍鄉的投開票所查看,從廢票中找齣五百多張投給郭雨新的票,結果,那次選舉宜蘭共有八萬多張廢票。而落選的郭雨新先生仍打起精神謝票,萬人空巷場麵,令人難忘。郭雨新先生留下的民主典範,使得民主香火得以延續,而他和颱灣民主運動不同世代的結閤、聯係,讓颱灣反對運動一代一代傳承,意義非常重大。

  經過白色恐怖、思想箝製、齣版檢查、洗腦教育……等戕害,颱灣整體的民主人權雖然日益進步、民智也逐漸啓濛,但我們要提醒自己、從曆史學習教訓。環境對人權的壓迫從未中止,壓迫隻是隨著時代演進、以不同的方式存在,而且壓迫的方式越來越巧妙、也越來越不著痕跡,令人難以招架,甚至不知如何抵抗。

  因此,我們不但要繼續強調保障人權的重要性,更要提醒社會大眾──自由的取得,從來都是透過艱苦的奮鬥與努力。具體的行動就是要珍惜得來不易的自由,勇敢地對抗壓迫,關心我們的社會、我們的環境,嚮一個自由平權、不受壓迫的境界努力。

  感謝王能祥長老、羅榮光牧師、張文隆先生為本書齣版付齣的辛勞,讓郭雨新先生為民主奮鬥的事蹟能留駐曆史,讓世代都能看見。願颱灣民主人權常在!

陳菊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颱灣民主之父:郭雨新評傳》這本書,我讀完後真的感覺自己像是經曆瞭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與一位偉大的先行者麵對麵。郭雨新先生身上那種堅定不移的信念,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刻也從未動搖,這給我留下瞭極其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在書中描述他如何麵對白色恐怖下的政治高壓,依然堅持自己的政治理念,並積極尋求與颱灣社會的對話時,我仿佛能感受到他內心的掙紮與勇氣。他的政治生涯充滿瞭傳奇色彩,從早期參與地方政治,到後來在颱灣民主化進程中扮演的關鍵角色,每一步都充滿瞭智慧和遠見。書中所呈現的郭雨新,不僅僅是一個政治人物,更是一個有著深厚人文情懷的知識分子,他對颱灣這片土地的熱愛,對人民福祉的關切,字裏行間都流露著真摯的情感。讀這本書,讓我對颱灣近現代史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也讓我對民主的意義有瞭更清晰的認識。郭雨新的故事,是對“為理想而奮鬥”這句話最生動的注解,它激勵著每一個讀者去思考,在時代的洪流中,我們應該如何堅守自己的價值,又該如何為心中的正義發聲。這本書不隻是關於一個人的傳記,更是一段波瀾壯闊的颱灣民主史的縮影,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的時代之書。

评分

說實話,在讀《颱灣民主之父:郭雨新評傳》之前,我對郭雨新先生的瞭解僅限於課本上的一些片段,覺得他是一個重要的曆史人物,但具體事跡並不清晰。然而,這本書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它以一種非常細膩和人性化的筆觸,勾勒齣瞭郭雨新先生豐富而跌宕的人生。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他個人情感和傢庭生活的描寫,這讓這個政治人物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符號,而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愛有情的個體。書中提到他在睏境中依然保持著對傢人的深情,以及傢人對他的支持,這些細節讓整個傳記更加立體和動人。而且,這本書並沒有迴避郭雨新先生政治生涯中的一些爭議或挑戰,而是以一種客觀公正的態度進行瞭梳理和分析,這使得閱讀體驗更加真實可信。我尤其被他麵對政治迫害時所展現齣的堅韌和智慧所打動,他並沒有選擇沉默或屈服,而是通過各種方式,為颱灣社會的進步和民主轉型貢獻瞭自己的力量。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完整、更加立體的郭雨新,一個在曆史洪流中努力推動時代前進的偉大靈魂。

评分

《颱灣民主之父:郭雨新評傳》這本書,讓我對“民主”有瞭更感性的理解。它不僅僅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更是無數個體為瞭爭取自由和權利而付齣的努力。郭雨新先生就是其中最傑齣的代錶之一。書中對他的傢庭背景、成長經曆以及政治生涯的細緻描繪,讓我能更深入地理解他之所以成為“民主之父”的必然性。我被他身上那種對颱灣這片土地深沉的愛,以及為之奮鬥的決心所打動。尤其是在書中提到他如何麵對來自各方的壓力,依然堅守自己政治立場時,我能感受到他內心的強大力量。這本書不落俗套,它以一種平和而深刻的語言,講述瞭一個偉大的政治傢的故事,也講述瞭一段颱灣民主的奮鬥史。

评分

讀完《颱灣民主之父:郭雨新評傳》,我內心久久不能平靜。郭雨新先生的形象,在我心中變得無比鮮活和立體。他身上那種不畏強權、追求自由的精神,以及他對颱灣這片土地的深厚感情,都讓我深受感染。書中對於他如何從一個普通的公民,一步步成長為颱灣民主運動的核心人物的描寫,充滿瞭傳奇色彩。我尤其對書中關於他如何巧妙地運用法律武器,為颱灣人民爭取政治權利的論述印象深刻。這讓我看到,政治鬥爭並非隻有暴力和衝突,智慧和策略同樣重要。這本書讓我更加理解颱灣民主的形成絕非偶然,而是無數像郭雨新先生一樣的人,用畢生的心血和努力換來的。

评分

《颱灣民主之父:郭雨新評傳》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發在於,真正的政治傢,他們所追求的不僅僅是權力,更是理想和信念。郭雨新先生身上那種對民主、自由、人權的執著追求,以及為之不懈奮鬥的精神,深深地打動瞭我。書中詳細記載瞭他如何在中國國民黨統治時期,堅持反對專製,爭取政治改革,他的每一次行動,都充滿瞭勇氣和智慧。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他如何巧妙地運用法律和政治手段,來對抗強權,為颱灣人民爭取權益的描寫。這不僅僅是個人英雄主義的展現,更是對整個社會製度改革的推動。這本書讓我深刻地認識到,颱灣的民主之路,是由無數像郭雨新先生這樣有遠見、有擔當的先行者們,一步一個腳印走齣來的。

评分

《颱灣民主之父:郭雨新評傳》這本書,讓我對曆史人物的評價有瞭更深的思考。郭雨新先生的政治生涯充滿瞭爭議,但他對颱灣民主進程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書中以一種非常客觀的視角,呈現瞭郭雨新先生的政治思想、實踐以及他所麵臨的挑戰。我被書中對他個人品質的描寫所打動,他身上那種堅韌不拔、樂觀嚮上的精神,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刻也從未減弱。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一個政治人物的傳記,它更是一部關於颱灣民主化曆程的深刻剖析。讀這本書,讓我對颱灣的過去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也讓我對未來有瞭更多的期待。郭雨新先生的故事,是對“為理想而奮鬥”最生動的詮釋。

评分

在我閱讀《颱灣民主之父:郭雨新評傳》的過程中,我被郭雨新先生身上那種與時代搏鬥的精神所深深吸引。他並非一個被動接受曆史安排的人物,而是一個積極主動地去塑造曆史、去改變現實的行動者。書中通過大量翔實的史料和細緻的敘述,展現瞭郭雨新先生在颱灣民主化進程中的重要作用。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他如何與不同政治力量進行周鏇、對話,並最終促成颱灣民主轉型的一些具體案例的分析。這讓我看到瞭一個成熟的政治傢所具備的策略性和包容性。這本書也讓我意識到,民主的實現並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和犧牲。郭雨新先生的故事,正是這段艱難而輝煌曆史的生動寫照。

评分

我最近讀瞭《颱灣民主之父:郭雨新評傳》,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曆史人物的魅力往往體現在他們如何應對挑戰,以及他們所留下的精神遺産。郭雨新先生身上那種不屈不撓的精神,在書中被展現得淋灕盡緻。特彆是在麵對強大的政治壓力時,他所錶現齣的冷靜、智慧和堅毅,令人印象深刻。我發現,這本書並沒有簡單地歌頌,而是深入地剖析瞭郭雨新先生的政治思想和實踐,探討瞭他對於颱灣民主發展所做齣的貢獻,以及他的一些局限性。這種客觀的態度,讓這本書更具學術價值和可讀性。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郭雨新先生與其他政治人物互動細節的描寫,這讓我們看到瞭當時颱灣政治舞颱的復雜性和各方勢力的博弈。這本書讓我對郭雨新先生的政治生涯有瞭更全麵、更深刻的認識,也讓我更加理解颱灣民主之路的來之不易。

评分

《颱灣民主之父:郭雨新評傳》這本書,我感覺像是被作者帶入瞭曆史的現場,親身見證瞭颱灣民主化進程中的種種艱難險阻。郭雨新先生那種“雖韆萬人吾往矣”的勇氣,以及他在逆境中依然不改初衷的堅持,著實令人肅然起敬。書中詳細闡述瞭他如何憑藉其卓越的政治智慧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在復雜的政治環境中為颱灣人民爭取更大的政治空間和自由。我被他對於自由、民主、人權的深刻理解和不懈追求所深深感染。尤其是在描述他如何利用各種閤法途徑,包括但不限於立法、遊說、以及組織民眾運動,來挑戰威權體製時,我看到瞭一個政治傢應有的擔當和策略。這本書不僅僅是郭雨新先生個人的故事,它更是一部關於颱灣民主鬥爭的史詩,通過郭雨新的視角,我們得以窺見那個年代颱灣社會變革的脈絡和力量。讀這本書,讓我對“民主”二字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讓我更加珍惜當下所擁有的來之不易的自由。

评分

《颱灣民主之父:郭雨新評傳》這本書,讀起來有一種穿越時空的感覺,仿佛置身於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與郭雨新先生一同經曆那些重大的曆史時刻。我非常贊賞書中對於郭雨新先生政治理念的深入探討,他對於颱灣前途的憂慮,以及他為實現颱灣的民主化所付齣的巨大努力,都讓我深受感動。書中描繪瞭他如何從一個地方政治傢成長為颱灣民主運動的領袖,這個過程充滿瞭艱辛與挑戰,但也充滿瞭希望與光明。我尤其被書中對於他如何團結不同派彆、凝聚民心,共同推動民主改革的描寫所吸引。他並非孤軍奮戰,而是懂得藉力、懂得閤作,這充分展現瞭他的政治智慧和領導纔能。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偉大政治傢的胸懷和遠見,他不僅僅是為瞭個人的政治生涯,更是為瞭整個颱灣社會的未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