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灣是個多元文化共存的社會,但因殖民主義的同化政策影響,使得一些弱勢族群的文化與語言正在消失中,而原住民文化最為嚴重。對於原住民文化的特色,大部分的人都以為隻有歌唱、跳舞,但這是一種偏狹的概念;原住民文化是以祖靈信仰為中心而發展齣其獨特的風貌,強調諧和自然而可以深刻啓發人類開啓永續經營地球的新途徑。本書是從建立一個理論來全麵性的認識原住民文化,並以原住民散文中的文化演現為掀揭焦點。因原住民文化在颱灣已有數百年的曆史,所以僅能概括性地從六個麵嚮加以探索,包括:(一)祖靈信仰;(二)巫術;(三)飲酒禮儀;(四)狩獵;(五)藝術錶現;(六)禮俗規範。
作者簡介
程麗華
現為國小教師,在颱東大學進修研究所課程時,因接觸原住民文學,而有瞭閱讀原住民散文來認識其文化的教學想法,所以建立一套理論架構,全麵性的來瞭解原住民文化。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方法
第三節 研究範圍及其限製
第四節 名詞釋義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原住民散文
第二節 原住民散文中的文化課題
第三章 原住民散文中的祖靈信仰
第一節 祖靈信仰的源頭
第二節 祖靈信仰作為「祈求庇佑」的憑藉
第三節 祖靈信仰一併轉為「驅逐惡靈」的力量
第四章 原住民散文中的巫術
第一節 巫術的起源與傳承
第二節 巫術中的巫師角色的扮演
第三節 巫術行使的形態及其功能
第四節 巫術所麵臨的時代考驗
第五章 原住民散文中的飲酒禮儀
第一節 飲酒與祭儀及巫術的關係
第二節 飲酒在社交宴樂中的特殊作用
第三節 飲酒的集體與個彆的禁忌
第四節 飲酒遭遇外來文化衝擊後的質變
第六章 原住民散文中的狩獵
第一節 獵人的條件與養成
第二節 狩獵的規矩及其禁忌
第三節 獵人學校的期待
第七章 原住民散文中蘊涵的藝術錶現
第一節 建築與雕刻
第二節 編織與文麵及圖騰飾物
第三節 樂器製作與歌麯創作
第四節 其他生活器具
第八章 原住民散文中的禮俗規範
第一節 齣生與成長的禮俗規範
第二節 死亡的禮俗規範
第三節 祭典與其他的儀式
第九章 相關研究成果的運用途徑
第一節 促成多元文化教育的落實
第二節 提供統整教學的參鏡
第三節 深化本土語言教學的內涵
第十章 結論
第一節 要點迴顧
第二節 未來研究的展望
參考文獻
序
颱灣是個擁有多元文化共存的社會,但因殖民主義的同化政策影響而使得一些弱勢族群的文化與語言正在消失中,而原住民文化最為嚴重。大傢知道,在現代國民應具備的基本能力中,「文化學習與國際瞭解」原是不可或缺的,但在九年一貫的教材裏對原住民文化的介紹卻相對匱乏,再加上其發生演變地處偏遠,更減少一般人與其接觸的機會。此外,原住民文化的特色,大部分的人都以為隻有歌唱、跳舞,但這是一種偏狹的概念;原住民文化是以祖靈信仰為中心而發展齣其獨特的風貌,強調諧和自然而可以深刻啓發人類開啓永續經營地球的新途徑。因此,本研究旨在建立一套理論來全麵性的認識原住民文化,並以原住民散文中的文化演現為掀揭焦點。但因原住民文化已在颱灣發展幾百年的曆史,規模可說不小,基於論述方便考慮,所以僅能就概括性的麵嚮來加以探索,包括:(一)祖靈信仰;(二)巫術;(三)飲酒禮儀;(四)狩獵;(五)藝術錶現;(六)禮俗規範。最後,整體研究成果希望可以運用在促成多元文化的落實、提供統整教學的參鏡和深化本土語言教學的內涵上。
論文從起頭到雛形的建立,進而到建構一個認識原住民文化的架構,再從這個架構下用一個概念性的方式去瞭解原住民文化,並將這個概念運用在社會課程上有關原住民文化的備課上,讓我能更有係統及效率的去蒐羅及整理資料,這一切都要感謝周慶華老師一年來辛勞的指導及不厭倦的一再叮嚀著論文的進度,今天纔能産齣這本有關原住民散文文化演現的著作。
這本書是一次心靈的遠足,它將我帶離瞭日常的瑣碎,沉浸在一個更加宏大和深刻的敘事之中。作者的文字充滿瞭詩意,但又不像純粹的詩歌那樣晦澀難懂,而是將深刻的哲思巧妙地融入到對生活細節的描繪之中。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生命循環和萬物互聯的論述,這些觀念對於習慣瞭綫性思維的現代人來說,無疑是一種全新的啓示。我仿佛能看到,作者是如何以一種充滿敬畏和感激的心態,去對待每一個生命,去理解每一個存在。書中的故事,有歡笑,有淚水,有傳承,也有挑戰,它們共同構建瞭一個真實而鮮活的原住民世界。我從中學習到瞭很多關於耐心、關於包容、關於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智慧。每一次閤上書本,都會覺得自己的內心更加寜靜,對生命的理解也更加透徹。
评分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前所未有的震撼,它讓我得以窺見一個與我所熟知的世界截然不同的維度。作者的文筆犀利而富有力量,像一把尖銳的手術刀,精準地剖析瞭現代社會對原住民文化的侵蝕和影響,但又沒有落入控訴的窠臼,而是更多地強調瞭原住民內在的力量和不屈的精神。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對集體記憶和口述傳統的描寫,那些跨越時空的敘事,承載著無數代人的情感和經驗,它們如同活著的河流,滋養著當代原住民的身份認同。我尤其對作者對於“失落”與“尋找”的辯證思考感到著迷,這種在看似失去中發現新的可能性的智慧,是我在很多其他書籍中都未曾見過的。文字的節奏感非常強,時而舒緩如溪流,時而激昂如山洪,將讀者帶入跌宕起伏的情感體驗之中。每一次閱讀,都能從中挖掘齣新的意義,它就像一個取之不盡的寶藏,讓我欲罷不能。
评分我最近讀到一本讓人耳目一新的著作,它不同於我以往閱讀的任何書籍。這本書的結構非常精巧,由一係列看似獨立卻又彼此呼應的篇章構成,每一篇都像一塊拼圖,最終組閤成一幅壯麗的原住民文化畫捲。作者的敘事手法非常獨特,時而如娓娓道來的智者,分享著祖輩的智慧;時而又像一個充滿好奇的孩童,用純真的視角觀察世界。我特彆欣賞書中對身份認同的探討,那是一種在現代社會中日益稀缺的,與土地、與傳統、與社群深層連接的身份。作者並沒有迴避現實的挑戰,而是以一種堅韌而充滿希望的態度,展現瞭原住民文化在變遷中的韌性和生命力。閱讀過程中,我多次停下來思考,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書中的一些比喻和象徵,極大地拓展瞭我的想象力,讓我看到瞭一個我從未想象過的精神世界。它不是簡單地陳述事實,而是通過情感的共鳴,引導讀者去感受、去理解、去體悟。
评分我最近接觸到一本非常特彆的書,它的主題和視角都讓我感到耳目一新。書中並沒有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去講述原住民的故事,而是仿佛置身於其中,用第一人稱的視角,細膩地描繪瞭原住民在日常生活中的所思所感。我被作者對細節的捕捉能力深深打動,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片段,在作者的筆下,卻散發著動人的光芒,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傾聽”的描寫,不僅僅是傾聽他人的聲音,更是傾聽自然的聲音,傾聽內心的聲音。這種靜默的力量,在喧囂的現代社會中顯得尤為珍貴。我從中感受到瞭作者對生命最本真的敬畏,以及對那些被現代文明所忽視的價值的深情呼喚。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進步”的定義,也讓我開始思考,在追求物質繁榮的同時,我們是否也正在失去一些更重要的東西。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充滿瞭神秘和力量感,深邃的藍色背景上,抽象的原住民圖騰若隱若現,仿佛在低語著古老的故事。我第一次翻開它,就被那種撲麵而來的原生氣息所吸引。書頁散發著淡淡的紙張香,觸感溫潤,仿佛捧著的是一塊被時光打磨過的石頭。雖然我對原住民文化瞭解不多,但作者用詞的質樸和真誠,卻能輕易地跨越文化和語言的界限,直抵人心。我尤其喜歡其中對自然萬物的描繪,文字就像畫傢手中的畫筆,將森林的蔥鬱、河流的奔騰、星空的浩瀚,栩栩如生地呈現在我的腦海中。那種與天地融為一體的感受,讓人暫時忘卻都市的喧囂和煩惱,迴歸到最純粹的生命狀態。我仿佛能聽到風吹過草地的低語,看到動物在林間穿梭的身影,甚至能感受到泥土的芬芳和雨露的清新。這種沉浸式的體驗,讓我對作者的觀察力和錶達力贊嘆不已。即便隻是閱讀其中的隻言片語,也足以讓人心靈得到洗滌和升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