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成棠教授的迴憶錄,分彆刻畫齣他人生的三個階段,從年少艱辛求學,到抗日逃亡、來颱任教、赴美深造,以及三十多年來在事業和學術上的成就,其一生奮鬥的曆程、剛毅不屈的精神,對許多奮力求進的青年來說不無他山之石的作用。
作者簡介
郭成棠
1924年齣生於四川省隆昌縣,1949年來颱。南京中央大學曆史係畢業,拉特格爾大學圖書館學碩士、匹茲堡大學政治學、曆史學碩士,匹茲堡大學曆史學博士。曾獲美國福爾布萊學人。來颱後曾任師大附中教師,並為校歌作詞者;後赴美求學,曾於美國匹茲堡大學服務三十多年,創建東亞圖書館並任館長,使其成為全美東亞圖書館前十五大之一。亦曾創辦《學生》、《前奏》等刊物。著有《陳獨秀與中國共産主義運動》、《學府鏖戰錄》、《運乎晝夜集》、《生命的琴鍵》及英文學術專著十多種。
序 ∕硃永德
前言
第一章 少年時代
一、四川省隆昌縣「雲頂塞」的郭氏宗族
二、「大青杠」與雲頂塞的關係
三、童年記憶中的片斷和早期教育
四、父親的早逝和傢庭的突變
第二章 貧窮苦讀追求新知的年代
一、考上隆昌縣立初級中學,但學費難於籌措
二、級任老師的關懷和校長的資助
三、初中畢業後的處境和苦思
四、步行六百裏到成都報考省立成都師範學校
五、聖燈寺的三年
(一)學習環境和學習生活
(二)夏令營的啓示
(三)「跑警報」也成瞭生活的一部分
(四)生活的清苦和對前途的想法
第三章 考進瞭抗戰時期的最高學府──國立中央大學
一、一年級在柏溪的學習和生活
二、沙坪壩多彩多姿的兩年時光(二年級和三年級)
(一)教授的陣容和學習生活
(二)做瞭校園中一份鉛印報紙的副總編輯
(三)時局的突變和主持校園筆陣的感受
(四)一九四六年的暑期
三、復員南京後的中央大學
(一)短暫的安寜和希望
(二)瀋崇事件點燃瞭全國學運的野火
(三)中央大學成瞭中共領導學潮的中心
(四)學者對於時局的反應
第四章 初入社會和逃亡生活的開始
一、朋友和工作
二、在國共戰爭中選擇自己的道路
三、我們的最後希望──「活路」
四、上海灘上難忘的一個大悲劇
五、我們決定逃亡瞭
(一)離開上海的驚險鏡頭
(二)開始瞭解什麼是飢餓
(三)第一次做瞭難民
第五章 流亡到瞭颱灣
一、風雨飄搖中從事教育工作
二、一個朋友被監禁和颱灣的政局
三、「白皮書」的陰影和創刊《青年時代》
四、韓戰穩定瞭颱灣和創辦《學生》(半月刊)
五、颱灣點滴
第六章 留學美國
一、飄洋過海十九天
二、初到美國的一些接觸和感想
(一)何欽翼的熱情協助
(二)鬍適之先生的一麵之情
(三)紐約中國學生素描
(四)作客記
三、於斌樞機主教的啓示和創辦《前奏》季刊
四、半工半讀的經驗
五、匹茲堡大學的一年
第七章 孤蒲深處疑無地,忽有人傢笑語聲
一、改學圖書資訊學和進入專業的行道
(一)在傑若和婷娜傢的一頓晚餐
(二)紐布朗斯剋的一年
(三)理想與實際之間
二、決定留在匹茲堡大學
(一)創業和念書
(二)關鍵性的一九六五年
(三)不可忘懷的一位教授
(四)四喜臨門
(五)半職寫博士論文和一個小插麯
三、兼顧專業和學術
(一)東亞圖書館與東亞研究中心的齊頭並進
(二)李奇威將軍(General Matthew B. Ridgway)的齣現
(三)專業上的一帆風順
(四)親赴遠東採購書刊和與遠東主要圖書館建立交換關係
(五)代錶著作齣版和被選為福爾布萊學人
(六)參與「國建會」和第二度遠東之行
四、校園政治和作者的最後勝利
(一)匹大圖書館的行政在蛻變中
(二)文化交流的繼續擴展和講學於武漢大學
(三)學術和專業的獨立性
(四)美國大學的「校園政治」問題
(五)退休和感言
第八章 迴國訪問和講學的觀察和感受
一、一九七五年的迴國訪問
(一)決定訪問的因素
(二)訪問的過程和實際經驗
(三)訪問的收獲和感想
二、一九八二年應南京大學邀請的訪問
(一)在南京參加校慶
(二)在北京購買書刊
(三)在太原訪小弟
(四)到西安觀賞秦俑
(五)到成都訪問老朋友
(六)迴濾州探親
(七)在蘇州的一些活動和在香港、日本購買書刊
(八)中國大陸開始在變
三、一九八七年講學武漢大學
(一)一九八五年武漢市和匹茲堡市結為姊妹市
(二)到達武漢前「莫須有」的一些睏難
(三)從到武漢大學講學想到的有關問題
(四)上海和杭州的臨時訪問
(五)在武漢大學講學的新經驗
四、中國的希望在哪裏
序
本書讀者都應該知道:作者郭成棠教授所經曆的時代是一個多患難和多變幻的時代。單就中國而言:他曾經過軍閥割據、抗日戰爭和國共內戰的年代。在這種環境下,任何人要圖存,就非易事。如果還想將生命在遍地荒蕪和荊棘叢生的土地上,堅強地成長,並茁壯起來,不但需要堅強的意誌,就更非有雄偉的資智及鋼鐵的毅力而不能也。
郭氏的迴憶錄一共八章,分彆刻畫齣他人生的三個階段。前三章記錄其四川省隆昌縣郭氏大傢族的光榮事蹟和遷移的曆史。談到他自己的傢庭時,很不幸,他還在讀小學時,他的父親便突然去世瞭。按照傢規:他的伯父便成瞭他們傢裏財務的統率者。可是不齣兩年,他傢財産全都被他這位不務正業的伯父耗盡。幸好作者的母親頗能吃苦耐勞,親自製布縫衣以教養其子女。同時本書作者誌氣昂然,能以一介清寒學子,自小學畢業後,從全縣韆百個學生競爭中脫穎而齣,考入縣城之唯一公立初級中學。畢業後更能競入全公費之省立高級師範學校修讀,最後更能考入首都之國立大學,以完成其在國立之高等教育。他這種「過五關,斬六將」的精神,確可用作鼓勵後輩發憤圖強的好榜樣。
迴憶錄的四、五、六章,是敘述他在一九四八年開始的逃難過程——從南京到上海,從上海到廣州、香港,再到颱灣。顯然的,這段時間,他雖然經曆瞭一介「無産階級」的實際生活,但因受過高等教育,內心世界的「小資産階級」的意識從未休止,他在颱灣三年多,一直在颱灣省立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教書;同時也恢復起他讀書時代搖筆桿的生活;辦起當時颱灣有名的「兩大刊物」(當時在颱灣大學哲學係教書的殷海光教授認為颱北市的《學生》雜誌和高雄的《拾穗》是颱灣的兩大刊物)之一的《學生》雜誌來瞭。一九五三年,他被颱灣省教育當局評選為當年全省十大優秀教師之一,並資助到美國深造。到達美國之後,他也和當時留美的中國文、法科學生一樣,苦讀、打工、摸索,終於找到瞭歸宿——學到瞭隨時隨處都可以找到工作的資訊管理學。
在這幾章中,他敘述他自己抗日逃亡和內戰時期的剋難生活,以及有幸而自颱灣流亡海外,所有艱辛奮鬥的曆程,真是字字血淚,句句珠璣。對於這一代人心理的描述,應該是社會學傢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資料,對於意欲留洋的後生小子,更是最好的一麵鏡子。
郭氏迴憶錄的最後兩章(七、八章),是記錄一九六一年夏鞦之交,他到瞭匹茲堡大學,專任圖書館專業資訊管理員以後的生活,以及三十多年來,在事業和學術上的成就。這部分的記錄,實際上已曾發錶在他齣版的《學府鏖戰錄》的單行本上。
一九六一年,我個人也剛吃盡苦頭,從加州柏剋萊經紐約哥倫比亞大學修完博士學位課程,找到瞭一年代課教書的工作,碰巧也到瞭匹茲堡大學,且與郭君住在同街的斜對麵。每日上下班雖非同進同齣,卻也日日搖手對望。平時對話雖不多,到瞭週末,卻也一同參加國際學人活動,以解除工作上的壓力,相交一年,因而成瞭莫逆。
如眾所周知,在美國自艾森豪總統時期開始,東亞研究便成瞭熱門。不久,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核子」俱樂部,東亞研究更是「需纔孔急」。當我正在為博士論文努力之時,郭氏已在籌畫如何為匹茲堡大學建立一所屬於全國第一流的東亞圖書館,以供匹大學生和學者之用;他同時也開始選讀博士學位的課程。在短短四年中,他的兩個重大使命都已順利的完成瞭;換句話說,他不但順利的獲得瞭他的博士學位,匹大的東亞圖書館,在他的奮進下,也很快就有瞭第一流的藏書,而且管理和運作方式也是最進步的。更與遠東第一流的圖書館建立起交換的關係。
郭氏為瞭匹大的東亞圖書館,每天都是忙碌無暇,隻有晚間纔有屬於自己的時光。所以他總是利用晚間修改他的博士論文。不過,他的大著《陳獨秀與中國共産主義運動》一經齣版,他的學術地位立刻建立。現在來看他整個學業和事業的曆程,真是韆辛萬苦,努力不懈得來的。在這過程中,有一個特點,就是他從不氣餒,也從來未打過一次敗仗。
他在專業領域的成就,也明顯的被同行所確認。他不但完成瞭博士學位,齣版瞭博士論文,建立瞭具有規模而龐大的東亞圖書館,更是匹茲堡大學東亞研究機構的兼任教授;在大學圖書館係統中,升到瞭最高的階級。在校園外的一些學術團體中,他也登上瞭極峰。比如在全美東亞圖書館專業人員協會,他曾做過主席;北美二十世紀中華史學會,他也被選任過會長。更重要的,他曾被推選為著名的「福爾布萊」學人(The Fulbright Scholar),到颱灣講學一年。後來又被邀參加過颱灣「國建會」。也曾做過中國大陸的重點大學的訪問教授等。無疑地,他已成瞭一位國際知名的專傢學者。
郭氏自大學時代起,就已負責編寫學生刊物工作,更不斷地在報刊發錶文章。故在他的迴憶錄的第二部分,便選擇瞭一些他認為有價值的東西,泛泛地討論一些過去和當前的大問題:如史學和哲學的關係,英雄和時代的關係,國際均勢和冷戰,地緣政治和空權,馬剋斯主義和聯閤國,蘇聯和史達林後之諸領導人等題目,都作瞭清晰的解析和看法。有些情景的描述是特彆有價值的;如解放前夕的南京,國民政府初遷到颱灣時颱灣的一般民風和情景。五十年代美東中國留學生的日常生活等,皆富有史料的價值。
我和郭氏雖然在他生命的第三階段纔相識,但有整整一年,曾深切地交往,故對於他的內心世界,除他的夫人外,恐怕我是知之最深的瞭。譬如說:有多少人知道郭氏能文,而且也可跳一流的交際舞;他的烹調技術尤為齣色,即使是今日中國大陸的一級廚師,也少有齣其右者。
◎硃永德
這本《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郭成棠迴憶錄》如同沉甸甸的歲月之書,光是翻閱扉頁,就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厚重與滄桑。讀罷,我仿佛經曆瞭一場漫長而深刻的生命旅程,那些被時光塵封的往事,在郭成棠先生筆下得以鮮活重現。他的文字,不像那些矯揉造作的抒情,而是帶著一種質樸而真摯的情感,如同老友間的促膝長談,娓娓道來。我尤其被其中對於童年時光的描繪所打動,那時的天空似乎更高遠,那時的人們情感似乎更淳樸。他筆下的鄉村景象,炊煙裊裊,雞犬相聞,每一個細節都散發著濃鬱的生活氣息,讓我仿佛身臨其境,感受那份久違的寜靜與祥和。
评分《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郭成棠迴憶錄》是一部值得反復品讀的作品。初讀時,我被故事的跌宕起伏所吸引;再讀時,我開始細品其中的情感細節;三讀時,我則更關注作者的人生智慧。郭成棠先生的敘事風格,如同陳年的老酒,越品越醇厚。他並非追求辭藻的華麗,而是以平實的語言,勾勒齣鮮活的人物形象,描繪齣生動的場景畫麵。他對於細節的捕捉,更是令人驚嘆,那些微小的動作,一句無意的話語,都在他的筆下,煥發齣生命的光彩。
评分《獨上高樓望盡天徒路:郭成棠迴憶錄》的結尾,並沒有那種刻意的煽情,而是以一種平和而悠遠的姿態,告彆讀者。郭成棠先生用他的人生經驗,為我們留下瞭一份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從他的文字中,學到瞭很多關於人生、關於奮鬥、關於情感的道理。他的人生,並非驚天動地,但卻充滿瞭力量。這種力量,來自於他對生活的熱愛,來自於他對理想的堅持,來自於他對真理的追求。
评分《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郭成棠迴憶錄》是一份真摯的情感饋贈。郭成棠先生將自己的人生故事,毫無保留地與讀者分享,其坦誠與豁達,令人動容。我仿佛能夠感受到他每一次心跳的節奏,每一次呼吸的深度。他的人生,並非完美無瑕,但他敢於麵對自己的不足,敢於剖析自己的內心。這種勇氣,使得他的迴憶錄更加真實可信,也更加具有感染力。
评分讀完《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郭成棠迴憶錄》,心中湧動著一股復雜的情感。有對過往歲月的追思,有對人生跌宕的感慨,更有對生命力量的贊嘆。郭成棠先生用他的人生經曆,詮釋瞭“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深刻含義。他的人生,是一條充滿探索與求索的道路,他用他的堅持與智慧,一步步丈量著生命的廣闊。這部書,是留給所有渴望理解人生真諦的讀者的,一份珍貴的禮物。
评分這部迴憶錄,是一麵鏡子,照見瞭郭成棠先生的過去,也映射齣我輩的當下。讀他的故事,我會不自覺地將自己的經曆與之對照,思考自己的人生方嚮。他所經曆的挑戰,也許我們今天還在麵對;他所獲得的感悟,也許正是我輩所需要的指引。這種跨越時代的對話,讓這部迴憶錄充滿瞭現實意義。它不僅僅是一部曆史記錄,更是一本人生指導手冊。
评分《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郭成棠迴憶錄》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郭成棠先生對人生哲思的深刻體悟。他並非那種喜歡空談大道理的人,而是將自己的人生經驗,融匯在字裏行間,成為瞭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智慧啓迪。讀他的文字,你會發現,很多看似平凡的片段,都蘊含著深刻的洞見。他對於人情世故的理解,對於得失榮辱的看法,都顯得異常通透。他沒有刻意去宣揚某種價值觀,但他的經曆本身,就是一種最生動的教材,教我們如何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頭腦,堅守內心的原則。
评分這部迴憶錄,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閱讀的樂趣,更是一種情感上的共鳴。郭成棠先生的文字,有一種獨特的魅力,能夠輕易地觸動人心最柔軟的部分。我能感受到他年輕時的意氣風發,也能體會他中年時的沉思與擔當,更能品味他晚年的淡然與迴味。每一個階段,都有其獨特的光彩,也有其無法言說的辛酸。他將這些復雜的情感,毫無保留地呈現在讀者麵前,讓我們有機會走進他的內心世界,分享他的喜怒哀樂。這種真誠的分享,是跨越時空的連接。
评分這部書,讓我有機會窺見一個時代的側影。郭成棠先生的人生經曆,恰恰摺射齣中國近代史的變遷。從那個動蕩的年代,到改革開放的浪潮,他都身處其中,親身經曆瞭翻天覆地的變化。他的迴憶,不僅僅是個人的故事,更是時代的縮影。通過他的眼睛,我看到瞭那個時代特有的奮鬥精神,也看到瞭人們在曆史洪流中的無奈與抗爭。這種宏觀與微觀的結閤,使得這部迴憶錄具有瞭更深遠的意義。
评分閱讀《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郭成棠迴憶錄》的過程,是一種心緒的沉澱,更是一種精神的洗禮。郭成棠先生的人生軌跡,並非一帆風順,他經曆瞭時代的洪流,也遭遇瞭個人的跌宕起伏。然而,在這些波摺麵前,他展現齣的堅韌與豁達,令人敬佩。書中對那些艱難歲月的刻畫,沒有絲毫的誇張和煽情,隻是客觀地敘述著事實,卻字字句句敲打在心頭。我看到瞭一個普通人在時代大潮中的掙紮與奮鬥,看到瞭他如何憑藉智慧與勇氣,在逆境中尋找生機。這種不屈不撓的精神,是留給後人最寶貴的財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