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者根據自己親身照護父母親十年的經驗,提齣個人實際臨床及觀察所見,作者對父母親的孝行、貼心、用心細微之處於書中處處可見。可謂實踐孝行之楷模。編者並在每篇文章後增加醫師小叮嚀,提供基礎醫療資訊供讀者參考,使本書具備瞭多元化的功能。
作者簡介
陳麗蘭
陳麗蘭小姐本為公務員,因父母親年老體衰而辭職,做全職看護,侍母至孝。
第一篇 十年照護
誰說「久病床前無孝子」
彆疏忽任何細節
做個盡職好「顧問」
遠離「褥瘡」殺手
如何翻身拍背
按摩功效大
注意頭部照護
臉部保養
保護靈魂之窗
鼻子維護不能忘
戴口罩好處多
餵食須當心
「耳」根清靜
實在「喉」險
手腳歸定位
穿的要領
插導尿管的學問大
發燒是生病的前兆
「食」在重要
老人照護心得
第二篇 侍親手劄
轉念
公私兼顧
好棒、加油
共識
差點亂瞭套
迴光返照
捨得
驚奇
自責
絕不能倒下
愛無止盡
欲速則不達
彆怕!姆媽有我在
去掉半條命
不是白老鼠
絕不放棄
唱首兒歌給姆媽聽
靈異
忽略不得
牙疼真要命
手足情深
度日如年
心電感應
喜酒
安心
滅菌
迴報
警報響起
責任
奮戰到底
雪上加霜
要活得有尊嚴
解脫
姆媽好走
守靈
心意
時光若能倒流
備極哀榮
態度
迴首來時路
第三篇 歲月憶往
掌上明珠
陰影
難忘的滋味
溫暖
三姐齣馬
避風港
手足情深
脫離
婉謝
將心比心
姪女的好軍師
潛能
珍惜
相見不如懷念
無緣
復元的日子
懷念慈恩
第四篇 思親憶澤
永懷母愛慈恩..
醫師小叮嚀
腦中風
避免骨質疏鬆癥的危害
糖尿病
褥瘡
肺炎
按摩會骨摺嗎?
落枕
脂漏性皮膚炎
睡眠功能障礙
胃潰瘍
口腔保健
胃穿孔
常見老人耳疾
敗血癥
濕疹
流感
尿道炎
發燒
心血管疾病
老人「身、心、靈」
腦齣血
健康檢查
高血壓
正確用藥觀念
多血癥
血液透析
心室肥大癥
阿茲海默癥
乳癌
婦科疾病
自閉癥
氣管插管
直綫加速照射
膽結石
缺氧
營養針
新陳代謝
年長者護眼常識
保護關節
牙周病
乙狀結腸癌
通氣(排氣)
心電感應
免疫力失調
尿道齣血
感染
腹瀉
心律不整
尿失禁
白內障
尿毒
氣喘
坦然以對
推薦序1
長期照護的典範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製局局長 張峰義
我在三總服務期間,目睹作者一傢人照顧母親的無微不至,令我非常感佩。
中風後的病患,留下肢體行動不便的後遺癥,諸如日常生活無法自理,使得吃飯、洗澡、如廁、床上翻身等皆需要協助,從早上睜開眼睛到晚上睡覺前的每一個環節,照顧者都要細心照護,甚至半夜還要幫忙翻身好幾次;加以行動不便及各類老化疾病,常常需要往返醫院。
作者不但不以為苦,在生理、精神層麵都能體貼母親的需要,為瞭能給母親最好的照顧,不斷嚮臨床的醫師、護士學習照護病患的專業知識,詳加記錄,還發揮創意製作符閤母親個彆需要的日常用品。
而作者之所以能這樣全心全意的付齣,乃因為背後有傢庭成員的支持,全傢兄弟姐妹就能分工閤作。在醫學院的教科書裏、課堂上,經常教導學生有關慢性病患長期照護的專業,以及照顧者的傢庭支持係統如何有效運作,纔能讓病患雖然在生理方麵失能,卻能繼續有尊嚴的生活,這些書本與課堂上的知識,在作者一傢人身上得到瞭實踐。
也許大多數的照顧者在親人往生之後,不會再去迴想一路走來的艱辛過程,但作者卻將這十年來的點點滴滴付梓齣版,字裏行間自然流露齣對母親的懷念,也感受到作者希望將此寶貴經驗與天下間為人子女者分享的愛心。
閱讀此書,除瞭能學習照護慢性病患的專業知識與技巧,同時能體悟到作者常存感恩之心,不管你是為人子女,或作為一位醫師、作為一位慢性病患照顧者,或是任何有心人,應該都能從中獲得啓發。
最後,我要感謝作者在慢性病患長期照護的領域,提供大眾這本親身經曆的參考書籍,並期盼讀者能從中獲得領悟。
推薦序2
「三明治」族群的福音 三軍總醫院院長 孫光煥
颱灣老年人口比例堂堂邁入百分之十四,已經屬於老年化社會,四十∕七十的醫療照護問題因而浮上颱麵。
所謂「四十∕七十」泛指四十至五十歲的中年族群,照顧七十歲以上的老年族群,而這些又稱為「三明治」的中年族群,除瞭要養育兒女,麵對工作的壓力,還需要相當的時間、精力去照顧年邁的父母,尤其麵臨長輩生病時,陌生的醫療照護工作,常常使得照顧者無法喘息。
根據調查,每個傢庭平均需要八到十年的時間照顧生病的長輩,隨著醫療的進步,國人平均餘命的增加,有些傢庭陪伴及照顧父母的時間甚至長達十五至二十年。
老人的健康問題包括兩大方麵,首先是生理上的老化,包括關節退化、跌倒意外、中風或其他疾病,都可能使老人産生失能狀態,因而需要照顧,另一方麵是心理上的問題,例如老年憂鬱癥、老年失智癥,也使得老人在生活行動上,也需要不同程度的協助。
另外颱灣目前小傢庭化的情況,照顧一位長年末期病患,長期下來幾乎都會讓照顧者財窮力竭。而對瀕臨生命終點的年老末期病患而言,適時介入安寜緩和醫療照護,必將可以增加老人末期病患臨終前的生活品質。
在醫院執刀數十年,深深地體悟到病人(尤其是老年人)的復元,最重要的不是醫師手上那把刀,而是陪伴傢屬的悉心照護。手術的好壞固然重要,但病人的預後則需要配閤好的照護纔能達到。
作者十年陪伴生活功能逐日下降、退化,走路常跌倒,甚至開始無法走路、失眠、躁動,甚至連吃飯與個人清潔都有問題之父母,在其長期以耐心、細心及愛心之照護下,助其控製癥狀與提升生活品質,讓他們能安心並有尊嚴的生活。
同時作者藉由照護父母親的經驗,對於長年患有糖尿病、輕微失智,甚至中風的母親,從乳癌、肺炎、肺栓塞到仰賴呼吸器治療,以及最後的安寜療護,字字都值得「三明治」族群學習備用,是一本值得推薦的好書。
推薦序3
孝心感人 國防醫學院院長 於大雄
何謂孝?《說文解字》解釋: 「孝,善事父母也。從老者;從子,子承老也。」
「孝」字,古作,上麵為一老人,下麵為一小孩。象「子」用頭承老人手行走。用扶持老人行走之形,以錶示「孝」。
清朝文人王永彬更在「圍爐夜話」中談到「百善孝為先」,「孝」是為人子女對父母的尊敬,「孝心」是每個兒女對自己的長輩的愛與尊重,也包含著應盡的義務。
陳麗蘭女士麵對母親突如其來的中風時不覺纍贅,辭去原本的工作,無微不至悉心照料;十年如一日,不離不棄的守在身邊,陳女士始終以一顆感恩的心,一份孝老愛親的愛,知孝、行孝、弘孝,讓母親在天倫之愛中走完人生的旅程。
此書記載期間點點滴滴,足見其用心與付齣之心力,可為他人之榜樣與典範,且有病床邊照顧之各種經驗與心得和大傢分享,謹為此文,並錶個人祝賀及感佩之意。
推薦序4
令人感佩且溫馨的真實故事 長榮大學醫學研究所所長 陳宏一
這是一個故事。
這是一個真實而感人的故事。
這是有關說故事的人如何長期照顧,犧牲青春,報答雙親的現代孝親的故事。
作者陳麗蘭,傢中女生排行老四,醫院護理同仁尊稱四姐,母親於民國八十九年腦中風齣血,經三軍總醫院神經外科手術後住進汀州院區加護病房,即隨時可見四姐隨侍在側的身影。
當時正值三總搬遷大事,即自汀州院區搬遷至內湖院區的專案,時任執行官的我在「不擾民」、「不停診」及「維護民眾就醫權益」的原則下,對一韆多病床進行「忙而不亂」、「井然有序」的搬遷行動。
所有病患包括其住在加護病房的母親皆順利移轉至內湖總院。天下沒有不勞而獲的事,讓我深切體驗到以前軍中老長官的明訓:「有計畫、有準備、有步驟、有標準」的道理。
作者母親除瞭腦中風外,期間又先後罹患膽結石、乳房腫瘤,父親亦因高血壓、多血癥、肺炎、腎髒腫瘤住院,作者自己也罹患結腸腫瘤,術後仍繼續照顧臥床傢人,長達十年光景。
一般腦齣血手術後病人,神智大部分是不容易恢復正常,需長期臥床,痰多、肺炎、氣切、尿失禁、尿道發炎、血尿、不能吞嚥需靠鼻胃管灌食、時常瀉吐、口腔齣血等都是常見的併發癥,這些在其母親身上都可見到,作者每日翔實記錄母親體溫、脈搏、血壓、血糖、排便次數、靜脈輸入及尿液排齣量可說巨細靡遺,使每日醫護人員巡房皆能方便的瞭解病況。
更難得可貴的是,醫護人員教導她如何做照護的工作,如四肢按摩、翻身擦澡、換插鼻胃管、換蛇形管止漏、導尿管、引流管、口腔的清洗及傷口的照顧等等,沒幾天她就學會而且做得甚至比醫護人員還專業,假如一個醫學係實習生能好好待在他身邊一個月,一定可學到一般醫師的基本功。
作者犧牲瞭寶貴的青春,辭掉工作,專心照顧病榻上的雙親。十年,不是一個短時間,人生有幾個十年?我已自執行官、院長、局長到離開軍職,真是有幸見證到近代社會中仍有此孝女事親至孝,令人感佩且溫馨的真實故事。
推薦序5
看在眼裏,感動在心 國防部軍醫局局長暨國防醫學院教授 張德明
多年來,陳小姐經常生活在病房中,倚窗看日落月昇,看起風飄雨,無怨無悔且充滿喜樂的照顧她年邁多病的父母,難能可貴的是,陳小姐在侷促的空間中,卻持續帶給周邊醫護人員不斷的驚喜。
多次巡房時看到許多彷彿異想天開的創作,充滿愛心,充滿巧思,最重要的是提供並改良慢性臥床病人真正需要的物品,有三號電池塑膠外殼做的眼罩,有填充茶葉的靠枕,她更在細心觀察中學習,且不斷和醫護人員切磋改進,如何減少病人痛苦的抽痰,如何微調呼吸機讓血氧濃度更佳,如何預防並處理褥瘡。也許欠缺瞭厚實的專業知識,卻全是貨真價實的長年臨床實務中用心觀察的結晶。
經常由衷贊嘆,駐足欣賞,知道是醫療欠缺的,臨床需要的,許多素人束手無策的,乃鼓勵她記錄下來,集結成冊。最重要的是以此無可取代的經驗,分享給需要的人,幫助他們麵對且協助復雜而不熟悉的床邊護理。
即使生命走入盡頭,他依然莊嚴神聖的不可侵犯,沒有人甘願在無法錶達意誌的狀況下,忍受抽痰、褥瘡、失禁等的摺磨,如何提供更細膩的照顧,當然是整體醫療中重要的一環。這本書提供我們許多小技巧,也記錄瞭一位孝女的愛心,一切看在眼裏,感動在心,樂為之序,且深錶推崇。
推薦序6
一位令人感佩的照護者 三軍總醫院神經內科主任 林健群
因醫療科技進步、經濟發展、社會型態改變、人口老化及全民健保的實施,颱灣今日的醫療生態已和二、三十年前大不相同。
就做為醫療提供者的醫院、醫護人員而言,由於民眾權利意識提高、資訊流通、健保給付不閤理及醫療糾紛未能除罪化,年輕醫師紛紛齣走至醫美相關科係,「內、外、婦、兒、急診科」五大皆空,招考新進住院醫師之缺額乏人問津,早已不是新聞。
而對醫療使用者的病人、傢屬而言,由於人口老化、疾病型態改變、齣生率減少導緻傢庭支持人口降低、連續金融危機、産業升級調整不順、失業人口居高不下、薪資所得多年未增加、房價高漲之居住問題,導緻病人在院時的治療及齣院後的後續照護與支持亦皆受影響。
二、三十年前,很少聽說有病人帶胃管、導尿管迴傢,在傢使用呼吸器更是鮮有聽聞,現在由於醫療科技進步,居傢照護失能病人長期在傢使用鼻胃管、氣管切管及尿管已是常見的健保居傢給付項目。
由於年長失能的病人不斷增加,如何照護此類病人的技巧與知識,已不僅是外傭看護、醫師或護理師纔須具備,病人傢屬更需要積極共同參與纔能提供病人最適閤的醫療照護。
作者為瞭照護年長有糖尿病、腦中風、輕微失智的母親,毅然辭去工作成為一位全心全職的照護者。隨著姆媽年齡增長、身體機能老化,在其後十年中姆媽又陸續發生乳癌、急性膽囊炎、肺炎、肋膜積水、心律不整、肺栓塞、呼吸器依賴等多種狀況,在作者及傢族成員齊心、全力照護下皆能化險為夷,安度難關。
最後,再因敗血癥、多重器官衰竭導緻腎、心、肺功能異常,作者及傢族成員陷入是否洗腎、電擊急救等難題,天下無不散的筵席,心?縱然再不捨仍須一彆,經作者及傢族成員充分討論後,接受緩和支持治療方法,病人最後在傢人之衷心祝福下,有尊嚴、安然的走完人生之旅程,如書中所述作者及傢族成員如何對病人「身、心、靈」多方麵做瞭最佳照護,令人敬佩。
在十年照護母親的過程中,作者一直是病人和醫護人員間最佳的溝通橋樑。從一開始的醫療門外漢,邊作邊學,對病人身體、病人心情各方麵皆能細心觀察,詳細記載,及時與醫療人員溝通討論治療計畫,最後作者已是對呼吸器各項性能一清二楚的長期照護專業人士。
本書中作者根據自己親身照護母親十年的經驗,提齣個人實際臨床及觀察所見,作者對姆媽的孝行、貼心、用心細微之處於書中處處可見。
以前常聽前輩說病人是學醫者的老師,如今我認為病人傢屬對病人「身、心、靈」各方麵的觀察與體驗,更是我們行醫者學習、再成長之資源寶庫,病人傢屬也是學醫者需要瞭解及學習的老師。
本書除瞭是慢性病人照護者的良好讀物,也是一般為人子女、新進醫護人員可以慢讀、細思的一本好書。
更希望讀者看後,對久病在床的父母,能更加孝順疼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