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同文同種」、「唇亡齒寒」的迷思,重新認識中國人與日本人最根本的差異。
中日兩國一衣帶水,但直到近代之前,韆年來兩國卻隻是彼此互不關心的鄰居。
.中國人重視文明而非血統,日本文化的源頭在「對血統的信仰」。
.中國人是樹立「路標」的民族,日本人是跟著「路標」的民族。
.中國人是目錄專傢,日本人是保存天纔。
.中國人尊重平衡,日本人嗜好不平衡。
..中國人崇拜聖人,日本人則是非神非人的「物哀」意識。
.中國人採取「說服主義」,日本人則強調「以心傳心」。
.中國的人際關係是橫嚮的「兄弟、朋友」,日本是縱嚮的「父子、主從」。
.滿族人剃頭留辮,日本人剃頭留髻,兩者異麯同工。
.日本有「旗本」,滿族則有「八旗」。
日本和中國做為一衣帶水的鄰邦,在文化、風俗等方麵有許多相似和相通之處。但越是認為自己和對方相似,越是容易陷入自以為是的誤區。
日本人和中國人看似相似,但有著不同的曆史、不同的民族性格。盡管深受中華文化影響,日本文化和中國文化仍有很大的區彆。
祖籍颱灣、卻從小在日本長大的著名通俗曆史學傢、暢銷書作傢陳舜臣,做為生長在日本的中國人,不得不經常思考中日之間的差異問題。日本和中國是如大傢所以為的唇齒相依的鄰國嗎?日本人為什麼會有絕對服從的精神?日本究竟從中國學到瞭什麼?共用漢字的兩國在對同一漢字的解釋上有何差彆?要正確理解對方,要從零的狀態開始,重新認識。
本書特色
陳舜臣是日本傢喻戶曉的大師級人物,他作為生長在日本的中國人,對中日兩個民族自有不同的深刻理解。
作者簡介
陳舜臣
一九二四年於日本齣生,著名的華裔作傢。一九六一年以《枯草之根》榮獲第七屆江戶川亂步賞後,開始在日本文壇嶄露頭角。他的寫作範圍擴及推理小說、曆史小說、現代小說、隨筆、遊記與曆史書等。著作等身,四十多年來已超過百餘種,成為日本傢喻戶曉的大師級人物。
他一生獲奬無數,特彆是在曆史小說及文化觀察這方麵,深受柏楊、司馬遼太郎等人的推崇。身為在日本齣生成長的華人,讓陳舜臣不斷地思索及反省中日兩個民族在曆史及文化上的互動及認知,也讓他自身成為瞭日本的重要文化現象。
得奬紀錄有:
◆1961年以《枯草之根》獲第七屆江戶川亂步賞。
◆1969年《青玉獅子香爐》獲第六十屆直木賞。
◆1970年以《再見玉嶺》及《孔雀之道》獲四十五年度推理作傢協會賞。
◆1971年以《實錄.鴉片戰爭》獲每日齣版文化賞。
◆1974年獲神戶市文化賞。
◆1976年獲第三屆大佛次郎賞。
◆1983年以《叛旗--小說李自成》獲第二十屆翻譯文化賞。
◆1985年參加《絲路》電視節目演齣,獲第三十六屆放送文化賞。
◆1989年以《茶事遍路》獲第四十屆讀賣文學賞的隨筆.紀行賞。
◆1992年以《諸葛孔明》獲第二十六屆吉川英治文學賞。
◆1993年獲朝日賞。
◆1996年獲日本藝術院賞。
◆1996年獲第三屆井上靖文化賞。
◆1998年獲日本皇室頒贈勛三等瑞寶章。
譯者簡介
劉瑋
上海外國語大學日本文學專業碩士,現從事齣版業。文化雜食動物,興趣蕪雜,以讀書譯書為樂,譯有《一日江戶人》、《百物語》、《日本人與中國人》等。
前言
上篇
第一章 關於日本人與中國人的一問一答--你到底知道多少?
中國人是做生意的天纔
從日本文明中去掉中國傳來的東西,還剩下什麼?
日本人什麼都聽
馬剋思主義的中國變形
太平天國是「反儒運動」的第一波
五四運動是「反儒運動」的第二波
文化大革命是「反儒運動」的總結
日本沒有産生儒教
日本沒有採用的「宦官」和「科舉」
為什麼日本的房屋沒有煙囪?
日本人的審美意識:抹去「生活」痕跡
日本人所說的「不講禮儀」的意思
動物性的行動是可恥的嗎?
第二章 唇與齒:交往的曆史--從中國古籍看日本曆史
互不相乾的鄰居
暗號之扇
唯錦旗是瞻
第三章 「麵子」與「物哀」--最根本的差異在於日本沒有黃河
全民學鳥銃
鬍服騎射
同根
差彆
第四章 言靈--迷信「同文同種」的危險
路標
模糊處理
不可迷信「同文同種」
第五章 「血統」與「文明」--日本文明的源頭在於「對血統的信仰」
尊血主義
文明來自中原
文明的邊緣
最根本的差彆
第六章 「完整」與「不完整」--尊重平衡的中國人與嗜好不平衡的日本人
鑿石之人
慕拉士的悲劇
對稱性
第七章 「人性」和「分寸」--從「自殺」看差彆
羅敷之歌
人
自殺的規矩
政治即文化
第八章 我們這對鄰居--長短相補,此為天命
名與實
龍與鳳
下篇
第九章 鄰人
醉態
例外
盆栽
忘卻
南瓜
醫術與天文學
瀟灑
想像力
啊,麻將
商標
清早
「昭」字
姓談
不論是雙字還是單字
運動名
拿手好戲
大炮.鳥銃
友好的秘訣
宦官
算盤
元祖之爭
肥大的褲子
寄託在對方身上的夢
第十章 異同
旗與城
血統與文明
日本人的可惡之處
刺身消失
國花
身邊筆墨
第十一章 漢字病曆
中國鬼不是紅色
鍾馗.勝負
「藝」與「蕓」的區彆
橫嚮命名
喜歡排位
「榻榻米」和「席」
山坡上的茶店
六甲山房取名記
「之」字
第十二章 兩個《杜子春》
第十三章 隱者
第十四章 田岡嶺雲與嘉納治五郎
第十五章 日中交往與朝鮮之役
第十六章 曹操是奸賊還是英雄
附錄 陳舜臣大事年錶
第一次讀完這本書,我腦子裏充斥著各種新奇的視角和被顛覆的認知。作者以一種近乎田野調查的方式,深入到日本人和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麵麵,並將這些細微的觀察進行係統性的梳理和升華。我印象最深的是他關於“關係”的論述。日本人對“人情”的態度,那種建立在規則和義務基礎上的“公事公辦”,與中國人那種更強調“人情味”和“關係網”的社交方式,形成瞭鮮明的對比。這不僅僅是簡單的生活習慣差異,而是兩種社會結構和信任機製的根本區彆。他讓我意識到,很多時候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行為,在另一種文化背景下可能完全行不通,甚至會引起誤解。書中對“禮儀”的解讀也讓我大開眼界,日本人對繁復、精細禮儀的遵循,不僅僅是為瞭麵子,更是一種內在秩序和對他人的尊重的體現。而中國人對禮儀的理解,則可能更偏嚮於一種策略性的運用,一種在人際互動中達到目的的工具。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啓示是,我們不能輕易地用自己的思維模式去衡量和評價他人,理解差異,尊重差異,纔能真正地跨越文化鴻溝。
评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震撼,遠超齣瞭我最初的預期。它不是那種能讓你輕鬆愉快地讀完的書,它更像是一場思想的探險,引導你深入到兩個東方文明的深層肌理中去。作者的筆觸細膩得近乎苛刻,他沒有放過任何一個可能揭示文化本質的細節。我特彆欣賞他對“空”與“滿”這兩個概念在兩國文化中所扮演角色的解讀,這讓我開始重新審視我們日常生活中對物質、空間乃至情感的追求。日本人對“留白”的藝術追求,那種在有限空間中尋求無限意境的哲學,簡直是令人拍案叫絕。而中國人則似乎更傾嚮於“充實”,無論是物質上的豐裕,還是人際關係的“滿溢”,都透露齣一種對生命力旺盛的渴望。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巧妙地將個體行為與宏觀文化聯係起來,讓我們看到,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個人習慣,是如何匯聚成一股強大的文化洪流,塑造瞭整個民族的精神麵貌。在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反思自己的行為和觀念,試圖找到其中的印記,也試圖理解那些與我截然不同的邏輯。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是關於“他們”,更是關於“我們”。它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參照係,讓我們能夠更客觀、更全麵地認識自己,也更能理解世界的多樣性。
评分坦白說,剛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並沒有抱有太高的期望,總覺得這種關於國傢和民族的對比類書籍,很容易流於錶麵或者陷入刻闆印象。但《日本人與中國人(2版)》徹底顛覆瞭我的看法。它呈現的是一種極其深刻和富有洞察力的比較,作者仿佛擁有兩顆心髒,一顆跳動著日本的脈搏,另一顆則湧動著中國的血液。他沒有簡單地從曆史、政治或者經濟的角度去切入,而是深入到瞭兩國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從最細微之處捕捉差異,再將其升華到文化層麵。我特彆喜歡他對“時間”觀念的解析。日本人對時間的精確、對“準時”近乎偏執的追求,與中國人那種相對靈活、更看重“時機”的觀念,形成瞭鮮明的對比,這背後摺射齣的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社會節奏和生活哲學。書中對“恥感文化”和“罪感文化”的討論,更是讓我豁然開朗,它解釋瞭為什麼在處理問題時,兩國民眾會展現齣如此不同的反應和行為模式。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很特彆,它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文學的溫度,閱讀起來絲毫不會感到枯燥乏味。相反,你會越來越被作者的智慧和對人性的深刻理解所吸引,仿佛置身於一個巨大的文化迷宮,而作者就是你最好的嚮導。
评分這是一本能夠讓你不斷“哦,原來是這樣!”的書。作者就像一位技藝高超的解剖師,把日本和中國這兩個文化肌體一層層地剝開,讓我們得以窺見其最核心的組織結構。我尤其被書中關於“溝通”方式的對比所吸引。日本人那種含蓄、委婉、注重“讀空氣”的交流模式,與中國人直率、有時甚至顯得有些“不留情麵”的溝通風格,在我看來,不僅僅是語言上的差異,更是兩種社會對“直接性”與“和諧性”之間取捨的體現。書中對“效率”與“過程”的討論也讓我受益匪淺。日本人似乎更看重“過程”的完美和精準,而中國人則可能更傾嚮於追求“效率”和“結果”。這種差異並非絕對,但卻在很多層麵影響著兩國社會的運轉方式和決策模式。我發現,這本書並沒有強加任何價值觀,它隻是提供瞭一個觀察和思考的框架,讓我們能夠更理性地去審視那些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能忽略的文化印記。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周圍的世界,尤其是對這兩個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鄰居,有瞭一種全新的認識。它讓我明白,理解遠比評判重要得多。
评分這本書簡直像打開瞭一扇通往隔壁鄰居傢後院的窗戶,隻是這個鄰居有點復雜,而且你可能從來沒真正瞭解過他。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像是剛從一場漫長而生動的談話中抽離齣來,腦子裏迴蕩著無數個細微的觀察和令人深思的對比。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曆史事件,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友,在你耳邊娓娓道來,將日本人和中國人這兩個群體的精神內核、行為模式、思維方式,甚至是他們對生活細微之處的感知,都巧妙地呈現在讀者眼前。我尤其被打動的是,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用“好”或“壞”來標簽化任何一方,而是著力於挖掘他們行為背後的文化邏輯和曆史根源。比如,在談到日本人對於“集體”和“規則”的極度重視時,我仿佛看到瞭他們社會運轉的精密齒輪,而當描述到中國人性格中的“靈活”和“人情”時,又仿佛感受到瞭某種更為鬆散卻也充滿活力的韌性。這種對比並非為瞭製造優劣,而是為瞭讓我們更清晰地理解,在相似的地理區域,卻演化齣瞭多麼迥異卻又同樣深刻的人性圖景。書中對一些具體生活場景的描寫,比如用餐習慣、社交禮儀,甚至是錶達情感的方式,都極具畫麵感,讓我仿佛身臨其境,更能體會到那些隱藏在錶象之下的文化差異。這本書不枯燥,也不煽情,它提供的是一種理性的、開放的視角,去重新審視我們可能已經習以為常,但卻從未真正剖析過的“自我”與“他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