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瞭解日本國學,就無法瞭解日本社會及文化,更遑論瞭解日本人
日本國學産生的曆史和背景漫長且復雜,
為瞭對日本國學的形成、發展、特點及其影響,有較為清晰的把握,
香港城市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副教授王小林
以漢字、名實觀、硃子學、疑古思潮等作為觀察對象,
多元檢視日本國學思想的要素,
為讀者提供瞭相對全麵理解日本國學之內在精神結構的可能。
本書作者王小林以「從漢纔到和魂」作為日本國學思想之形成與發展的研究、觀察視角,分彆從不同議題、現象與學說主張來考察日本國學思想的發展流變。
《從漢纔到和魂:日本國學思想的形成與發展》第一章與第二章主要從「漢字」與「言靈」;「名」與「言」,探討瞭漢字與「和魂」、「國語(日語)」之關係,以及名、言與「實事」、「體魂」之間的演繹詮釋,如何神聖化日語同時強化日本之神國意識。第三、四、五章則以硃子學為江戶儒學之代錶,將之視為日本國學之對照學問,闡述瞭日本國學之文論、宇宙觀與不可測度之神。第六章則從江戶儒者富永仲基之「加上說」與顧頡剛之層纍說之間的關聯,爬梳瞭中日兩國之「中國學」背後的日本國學之成份。最後一章的第七章,則闡明瞭決定近代日本資本主義的「職分」、「世間」這兩個精神關鍵概念,其宗教理論根據其實來自近世日本之國學傢。
如上所述,《從漢纔到和魂:日本國學思想的形成與發展》以漢字、名實觀、硃子學、疑古思潮作為「漢纔」與「和魂」比較的觀察對象,多元檢視瞭日本國學思想的形成要素,本書所涉及之議題內容,提供瞭讀者數個麵嚮以思考形構日本國學之要素有何?同時也為讀者提供瞭相對全麵理解日本國學之內在精神結構的可能。
作者簡介
王小林
1999年獲日本國立京都大學博士學位,現任香港城市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日本古典文學,特彆是上代(奈良時代)文學與中國文學及宗教思想的比較研究。近年亦著力研究儒學的日本化與日本國學的各種問題。著有《日本古代文獻的漢籍受容□關□□研究》(日本和泉書院.研究叢書420),另有多種相關論文在日本、颱灣、香港等地的學術刊物和學術機構發錶齣版。
序章
第一章 漢字與「言靈」:日本傳統漢字論中的「執拗低音」
1. 什麼是「執拗低音」
2. 漢字與「言靈」
3. 漢字與「和魂」
4. 「古言」與「和魂」
5. 漢字與「國語」
6. 結語
第二章 「名」與「言」:中日語言哲學的演繹及啓示
1. 前言
2. 「名」與「實」
3. 「言」與「事」
4. 「名」與「體」
5. 「言」與「魂」
6. 結語
第三章 從硃子學到「古道論」:近代日本國學文論的形成及其影響
1. 「政治性」與「非政治性」:圍繞中日文學的偏見
2. 江戶學者的硃子學闡釋與「古道論」的産生
3. 「古道論」與山崎闇齋的神儒混閤說
4. 「古道論」與近代日本的反智識主義(anti-intellectualism)
5. 走齣「日本文化特殊論」的誤區
第四章 日本近世國學宇宙觀的形成及其影響
1. 序言
2. 國學宇宙觀與西方天文學的關係
3. 日本古代宇宙觀中的自我定位
4. 從「神佛習閤」到「神儒習閤」
5. 國學宇宙觀的確立及其意義
6. 結語
第五章 日本近世國學宇宙觀與宋學的關係
1. 序言
2. 「三大考爭論」的焦點
3. 《三大考》的錶述與《硃子語類》
4. 「理」與「神」的對立
5. 「理」與「神」的結閤
6. 《三大考》與「中國論」
7. 結語
第六章 「加上說」與「層纍說」:中國學背後的日本國學
1. 《中國上古史》與「加上說」
2. 「加上說」的形成背景與近代日本學術思潮
3. 「加上說」與「層纍說」的關係
4. 關於「層纍說」形成之幾個疑問
5. 結語
第七章 國學與日本資本主義精神
1. 序言
2. 有關日本資本主義精神起源的不同論點
3. 「職分」「世間」與日本資本主義精神研究的關係
4. 「職分」「世間」的宗教性與禁欲傾嚮
5. 「職分」「世間」與日本資本主義精神的基本特徵
6. 結語
參考文獻目錄
讀到《從漢纔到和魂:日本國學思想的形成與發展》這個書名,我immediately想到瞭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日本的“國學”究竟是如何從對中國古典文化的吸收(“漢纔”),演變成一種具有日本本土特色的思想體係(“和魂”)。我猜想,這本書可能會深入剖析日本知識分子在不同曆史時期,是如何解讀和運用中國古典文獻的。是簡單的模仿,還是有深刻的批判性繼承?“漢纔”在書中是否也包含瞭廣義上的西方文化影響?畢竟,日本近代以來,在學習西方科技和製度的同時,也在努力構建自身的文化認同。這本書的書名中“國學思想”這四個字,讓我覺得它不僅僅是停留在對中國古典文化的簡單介紹,而是更側重於日本本土學者如何將這些外來思想融入到其自身的學術體係中,從而發展齣獨特的“國學”。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漢纔”與“和魂”之間的界限與聯係的?是否存在一個清晰的轉摺點,或者是一個漸進的演變過程?這本書如果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比如某個學派、某本著作,或者某位重要的思想傢,來展示這一演變過程,那我一定會覺得非常受益。我期待能通過這本書,更深刻地理解日本文化那種既善於吸收外來,又能夠將其內化,最終形成自身獨特麵貌的能力。
评分這本書的題目《從漢纔到和魂:日本國學思想的形成與發展》瞬間激發瞭我對日本文化發展脈絡的探索欲。我一直覺得,“漢纔”與“和魂”這兩個詞組,本身就充滿瞭對比和張力。“漢纔”讓我聯想到的是中國古代燦爛的文明,諸如儒傢、道傢、佛教、漢字、詩詞歌賦等等,這些無疑對日本産生瞭深遠的影響。“和魂”則更像是一種內斂的、獨特的民族精神,它可能包含瞭日本的審美情趣、行為規範、價值觀念,甚至是獨特的哲學思考。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詳細地闡述,日本是如何在吸收“漢纔”的過程中,一步步孕育齣、塑造齣、凝練齣自己的“和魂”。這個過程一定充滿瞭動態的變化,有主動的學習,也有被動的適應,甚至可能有對“漢纔”的批判性反思。我猜想,書中會涉及日本曆史上的一些關鍵時期,比如奈良時代、平安時代、江戶時代,乃至於明治維新以後,這些時期在文化接受和思想發展上都有著各自的特點。如果作者能夠通過對具體曆史文獻、思想傢、學派的深入分析,來揭示“漢纔”如何被日本化、本土化,最終融入並塑造“和魂”的,那麼這本書的價值就非同尋常瞭。我期待能在這本書中找到答案,理解為何日本的文化能夠呈現齣如此獨特而又引人入勝的麵貌。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從漢纔到和魂》點齣瞭一個非常核心的研究方嚮,我個人對“和魂”的內涵一直有濃厚的興趣。在我的理解中,“和魂”並不僅僅是簡單的日本精神,它更像是一種在曆史長河中不斷被塑造、被定義、被賦予意義的復雜集閤體。這本書的書名暗示瞭它會探討日本文化如何在外來思想(以“漢纔”代指的中國傳統文化,以及後來可能包括的西方思想)的影響下,進行內化、吸收,最終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精神特質。我特彆好奇的是,書中會如何界定和分析“漢纔”在日本曆史上的具體錶現形式,以及日本思想界是如何對其進行取捨、改造和創新的。是僅僅停留在學術層麵的搬運,還是有更深層次的文化自覺和民族認同的建構?“和魂”的形成過程中,必然伴隨著思想的碰撞與融閤,甚至可能存在激烈的爭論和抵抗。這本書如果能細緻地梳理齣不同時期、不同思想傢對“漢纔”的解讀,以及他們如何試圖從中提煉齣符閤日本國情和民族氣質的“和魂”,那就太有價值瞭。我期待書中能呈現齣日本思想界在麵對外來文化時,那種既開放又保守,既學習又創新的復雜心態,最終理解“和魂”是如何從一種文化自覺,演變成一種民族精神象徵的。
评分《從漢纔到和魂:日本國學思想的形成與發展》這個書名,對我來說,仿佛打開瞭一扇通往日本思想史深邃殿堂的大門。我一直對日本文化中那種“外來吸收,本土創新”的能力感到驚嘆,而“漢纔”與“和魂”的對比,正是我渴望深入理解的切入點。“漢纔”,在我看來,不單單是指中國漢代的學術思想,更可以泛指東亞大陸,特彆是中國,所提供的豐富知識體係和文化養分。而“和魂”,則指嚮日本民族在吸收、消化外來思想後,所形成的獨特精神氣質和文化認同。我猜想,這本書的重點可能在於梳理“漢纔”在日本如何落地生根,以及在這個過程中,日本思想界所扮演的角色。是直接照搬,還是經過改造、重塑?“國學思想”這個關鍵詞,也讓我對書中內容充滿瞭期待,它意味著這本書不僅僅是介紹一些曆史現象,而是要深入探討日本思想傢是如何在“漢纔”的基礎上,發展齣符閤自身國情的學術體係。這本書是否會重點關注一些關鍵的思想轉型期?例如,日本如何在早期大量引入中國典籍,又如何在近代麵臨西方思想衝擊時,重新審視並定義自己的“和魂”?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一些紮實的論據和深入的分析,讓我能夠清晰地看到“漢纔”與“和魂”之間復雜的互動關係,以及日本民族精神是如何在這一過程中逐步形成和強化的。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確實很有吸引力,“從漢纔到和魂”,光是這幾個字就勾勒齣一幅跨越時空的思想演變圖景。我一直對日本文化中的“和”與“洋”之間的辯證關係感到好奇,這本書似乎能提供一個深入的視角。讀著書名,我仿佛能想象齣作者筆下的內容,應該會追溯日本如何從深受中國文化(這裏我暫且理解為“漢纔”的廣義範疇)影響,一步步在吸收、融閤、甚至碰撞中,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精神內核——“和魂”。這種轉變必然充滿瞭麯摺和掙紮,我期待書中能細緻地描繪齣這一過程中的思想傢、流派以及關鍵的曆史事件。例如,日本古代對儒傢、佛教的接受,以及在接受過程中齣現的本土化改造,這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課題。再往後,明治維新時期,日本又麵臨著西方文明的衝擊,如何在保留“和魂”的同時,又要學習“西纔”,這其中的張力與智慧,著實令人神往。這本書或許能幫助我理解,為何日本在近代化過程中,能夠既保留其古老的文化傳統,又能迅速崛起成為世界強國。我猜測書中會涉及大量的文獻考據和理論分析,用以支撐其觀點,我十分期待能在這本書中獲得一些全新的認知,填補我對日本文化演進史的知識空白,理解那些看似矛盾卻又和諧統一的日本文化現象背後的深層原因。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