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大街小巷,任何人都無可避免的會接觸簽名、噴漆、貼紙或壁畫等各種塗鴉。許多人會覺得塗鴉泛濫成災,城市的公共空間被無理強佔,街道和市容遭受無情侵犯。
這些全是事實,不過隻及具體的錶相,忽略瞭抽象的意涵。由紐約貧民窟到五大洲,塗鴉能席捲各國,蔚成一種全球化現象,不會光是文字或圖案的引人入勝。塗鴉的概念和操作,除瞭美術外,更有自由意誌不受國傢機器與商業市場宰製的象徵價值。
人是錶達的動物,自古以來,塗鴉與人類曆史並進。人的足跡走多遠,塗鴉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便無限延伸。思想,不應因牆壁的阻隔而停滯;視野,也不該受目光距離的局限。塗鴉,打破瞭社會的慣性思維與集體行動的規範。
《塗鴉香港:公共空間、政治和全球化》從不同角度檢視和批判香港塗鴉,這是一個錯綜復雜的世界。塗鴉,其實並非「塗抹詩書如老鴨」,而是香港多元社會的縮影。在公共空間的爭奪中,塗鴉充滿想像的共同記憶、民粹的霸道、個人與公權力的衝突、媒體的集體思維、本土和全球的融閤、低成本藝術品及街頭藝術傢的使命。一個容不下塗鴉的社會,難免缺乏另類觀點,如一泓死水。
本書特色
★如果一粒沙可看世界,塗鴉就足以窺探香港的麵貌
作者簡介
張贊國
颱灣政治大學遍新聞研究所碩士,美國奧斯汀德州大學新聞係博士,曾任颱灣《聯閤報》記者、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係客座教授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傳播學院客座教授,以榮譽教授從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新聞與大眾傳播學院退休,現任香港城市大學媒體與傳播係教授。
高從霖
颱灣世界新聞專科學院廣播電視科畢業,美國明尼蘇達州都會大學電腦資訊係學士,曾任颱灣廣播公司記者和導播,美國《世界日報》駐明尼蘇達州記者。
前言
塗鴉,對許多人來說,是個不登大雅之堂的概念和行為。它不過是一些窮極無聊的青少年佔用公共空間,所留下的礙眼文字與圖案。
香港,在中外人士看來,是個不中不西的中國特區或亦中亦西的全球都市。他們站在本土或外來立場,便決定香江的麵貌,其間有太多的政治取捨。
塗鴉和香港到底有什關聯?
香港頂多是彈丸之地,比起紐約和其他世界級大都會塗鴉的泛濫成災,它的塗鴉還值得浪費筆墨,甚至著書立傳?
除瞭破壞市容,塗鴉又有什可取之處?
塗鴉客不就是整天在街頭遊蕩,趁機隨處亂寫的害群之馬?
這些問題似乎很理直氣壯,卻是隔靴搔癢,而且簡化瞭一個錯綜復雜的社會現象,隻重物質的錶相,忽略瞭抽象的意涵。
我們寫《塗鴉香港:公共空間、政治與全球化》這本書,不以曆史為眼點,也不從藝術角度論斷,純粹以新聞報導與學術研究為齣發點。香港塗鴉史應由關心這段曆史的人去費心,包括塗鴉客他們自己,畢竟整個塗鴉現象是他們共同創造的結果。塗鴉是否藝術,則相當主觀,不會有結論。
新聞是曆史的初稿,我們都在颱灣當過幾年報紙或廣播的新聞記者,自信對社會現象的觀察仍然保持敏銳的觸角。作者之一,也在美國和香港的新聞與傳播係教過書,對傳播學、政治學與社會學的文獻,多少有所涉獵,能夠從不同的理論視角,分析塗鴉現象。
我們相信,不透過某個視角的框架討論,事實的用處不大。香港的塗鴉,也應做如是看。我們的分析,隻是各種可能的解讀之一,而非定論。
香港迴歸中國前,我們在沙田住過一年。時隔十多年,我們再度移居香港,停留的時間較長。我們並非本地人,香港不是我們的傢鄉,我們終究會迴到原鄉之地。正因為是局外人,我們保存瞭一份局內人所通常欠缺的另類觀點。
基本上,塗鴉是非法佔用公共空間的文字或圖像的錶達,它無處不在。在香港安定下來後,我們幾乎每個星期六或星期日,都先挑一個地區,然後背相機,走遍主要大街小巷,進行田野調查。我們帶探險和搜尋的心情,投入一個未知的環境。
我們走過的許多巷弄,尤其是不及兩人寬的後巷,是一般香港人從來不會想要繞進去的通道。那油煙彌漫,牆壁油漆剝落,到處是拋擲的垃圾和貼殺鼠的警示標語。我們看到香港的另外一麵,這是觀光指南不會提到的一個世界。許多意想不到的塗鴉,卻隱藏在如此有限的空間,而塗鴉客如魚得水,東畫西寫。
除瞭街頭巷尾,我們也沿河渠或排水道尋找塗鴉的蹤跡。我們曾爬過欄杆,下到一處寬廣的排水道,在兩旁的牆壁上,看到幾十幅構圖精巧與色澤鮮艷的大型塗鴉。那是一次驚喜,塗鴉原來可以那麼美麗動人,水泥的空間可以不必那麼單調。
我們也穿過狹窄、髒亂和陰暗的樓梯,登上一些四、五層高的唐樓天颱。在四周高樓大廈的圍繞下,一個與街麵視野所及絕然不同的景觀,帶繽紛的色彩和動人的文字及圖案,豁然在我們的眼前展開。那是視覺感官的一種愉悅洗禮,不親臨就失之交臂。塗鴉,終究經不起時間的洗滌與人為沖刷。
雖然走瞭不少地方,包括偏遠地區和所有主要的離島,我們的田野調查無法涵蓋塗鴉可能存在的全部空間,最多隻是冰山一角。塗鴉客齣沒的範圍,總是超齣我們的想像,他們的創造力也如泉湧,各種塗鴉作品一直源源不斷,我們永遠跟不上他們的腳步。我們記錄的,全是尚未消失的塗鴉,更多的恐怕已石沉大海。
當然,我們所見過的塗鴉,並非全然具有獨特的美術技巧、復雜的概念化構圖或引人深思的警句及圖像,其中不乏有關性器官的粗俗圖案、低鄙的句子和咀咒的字眼,或針對個人,或直指政府,或投射國傢。
美麗與醜陋,在牆上爭相輝映。夾雜在賦有原創性與充滿想像力的作品中,後者讓人多少不自在、緊張和反感,特彆是在大庭廣眾的空間。塗鴉之所以惡名昭彰,這應是原因之一,所有塗鴉客都必須共同承擔社會的怒視及指責。鐵鏈再堅固,也強不過最弱的一環;塗鴉再如何藝術化,也美不過最褻瀆的一麵。
我們親眼看過成韆上萬的大小塗鴉,為瞭曆史原因與研究分析,更拍瞭幾韆張照片與錄影,留存證據。即使如此,我們無法說,我們的田野調查記錄瞭所有的塗鴉文字、圖案和貼紙等作品。要一網打盡,並不切實際,也對塗鴉現象欠缺瞭解。
不論是人為或自然因素造成,每一幅塗鴉的生命都相當短暫。我們能夠拍攝到的塗鴉全是因緣際會的結果,更多的塗鴉作品在我們尚未看到前,就可能被擦拭掉或重新塗畫過,甚或隨整棟建築被拆除。這些塗鴉將永遠消失,就像不曾發生過一樣,我們隻是盡力保留我們腳力所能及的作品,本書刊載的圖片隻是韆分之一。
田野調查的目的在收集第一手資料,及鑒定塗鴉齣現的場所。為瞭彌補曆史的空白與知識的不足,我們也閱讀及參考瞭許多中英文報章雜誌、書籍及網路上有關香港塗鴉的報導與研究,不錯過數據來源,盡可能在事實方麵力求準確。
有塗鴉,就有塗鴉客。每一個簽名、每一塊文字圖案、每一張貼紙、每一片噴漆或每一幅大型壁畫後麵,至少都有一個活生生的人,那是他們信手拈來的即興之作或精心策劃的結晶。人皆有立場,事各有角度。我們無意臧否本書所提到人物的道德價值或法治觀念,包括接受我們深度訪問的幾位塗鴉客,他們都真誠迴答問題,嚴肅認真的看待我們的研究。
事實本身不會自己說話,一經新聞報導或人與人之間的傳述,同樣的事實就會有不同的形象。擺在一起,它們便形成對比,是非麯直,盡可從中剝絲抽繭。我們在街頭上看到的塗鴉事實,跟我們聽來或讀到的塗鴉故事,是兩迴事,相互交叉驗證,香港的塗鴉風景便隱然浮現。
從紐約開始,塗鴉客往往不以本名或真實身份書寫文字或作畫,要訪問他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有當記者的經驗,我們不放過任何一條綫索,輾轉透過電子郵件的要求與請託,有時還靠運氣,終於聯係到幾位香港塗鴉客。
我們答應不問他們的姓名,訪談也不涉及隱私,後者是新聞報導和學術研究最起碼的要求。我們以電話、電子郵件或親自訪問,接觸書中直接引用的每一位塗鴉客,也看過一些工作室。除瞭報章曾經透露過的,我們到現在仍然不知他們的本名。他們都與常人無異,走在你我身邊,不會引起太多注意。不管好壞,他們的塗鴉卻在香港留下瞭不可抹滅的印記。至少,我們發現瞭隱藏在香港高樓大廈之外的另一副麵貌。除瞭本土,香港還有全球的一麵,塗鴉不過是個縮影。
對塗鴉,特彆是那些缺乏原創概念與構圖想像的雜亂文字和圖案,本書或許有所保留。對塗鴉客的那份執及熱情,不管是本土或外來的,我們不帶偏見。《塗鴉香港》算是為他們那一段年少輕狂的塗鴉歲月做個見證。年輕而無理想,個人的未來就不會有太多指望。一個全球化的都市,卻容不下多元的聲音,社會將毫無生氣。
不論對個人或社會,時間的巨輪都不會停滯,輾過之處,痕跡斑斑。曆史,因為是經驗的纍積,所以可以藉鏡,鑒往知來。記錄,由於是知識的保留,因而可以復製,代代相傳。史,所以端人正事,道理在此。
我們相當清楚,本書很容易被讀者,包括現在和未來的塗鴉客,詮釋為替公共空間或公共領域齣現的塗鴉現象,提供一個閤理化的理論及操作基礎。這是見仁見智的問題,卻是話語分析不可避免的解讀之一。塗鴉的空間有太多可以墨的地方,更何況個人、社會和國傢之間的互動原本很難有個斷語。
塗鴉的關鍵,除瞭具體文字和圖案的安排,還在於抽象概念的呈現。《塗鴉香港》不是香港塗鴉。見山不是山,這是我們穿過大街小巷後的一點心得及體驗。
我原本以為這是一本關於香港電影的鑒賞指南,會細緻地剖析那些讓我們難以忘懷的香港電影經典,比如王傢衛那些充滿都市氣息、光影迷離的作品,又或者是周星馳無厘頭喜劇帶來的歡笑與思考。我想象著書中可能會有對香港電影黃金時代輝煌原因的深入分析,比如當時的社會背景、人纔輩齣以及獨特的創作環境。我期待著能夠讀到關於電影導演、演員的傳記片段,瞭解他們的藝術生涯和創作哲學。也許還會有一章專門講香港電影的類型片發展,比如警匪片、武俠片、文藝片等等,分析它們的共同點和不同之處。如果還能涉及香港電影對其他地區,甚至是對全球電影産業的影響,那這本書的格局就會非常大瞭。我希望作者能夠挖掘齣一些不為人知的幕後故事,或者用一種全新的視角來解讀那些我們以為已經爛熟於心的電影,讓我在閱讀中能夠重新發現香港電影的魅力。
评分這本書的包裝讓我聯想到一本關於香港城市景觀攝影的集子,那些充滿視覺衝擊力的街景、建築和夜景。我本以為會看到的是作者用鏡頭捕捉到的香港的獨特韻味,比如密集的摩天大樓、縱橫交錯的街道、霓虹閃爍的招牌,或是隱藏在鬧市中的寜靜角落。我期待著那些能夠展現香港多元麵貌的攝影作品,也許有鱗次櫛比的住宅區,有充滿曆史韻味的殖民時期建築,也有現代化的商業中心。如果書中還能探討攝影師是如何通過構圖、光影來錶達對這座城市的理解和情感,那就更深入瞭。我也希望能看到一些關於香港不同區域的特色景觀,比如山頂的壯麗全景,維多利亞港的璀璨夜色,或者是充滿市井氣息的舊區。一本優秀的攝影集,除瞭精美的圖片,還應該有一些文字來引導讀者,或許是攝影師的創作心路,或許是對拍攝場景的描述,讓視覺的享受與思想的啓迪並行。
评分初拿到這本書,我以為它會是一本關於香港曆史的通俗讀物,會以一種輕鬆易懂的方式講述這座城市的過去。我設想書中會描繪香港從一個小漁村發展成為國際大都市的傳奇曆程,可能會著重介紹一些曆史上的關鍵事件和重要人物,比如開埠的經過、兩次世界大戰的影響、以及迴歸祖國後的變化。我期待著能夠看到一些生動有趣的民間故事和傳說,讓曆史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是充滿人情味的故事。這本書也許還會探討香港獨特的文化基因是如何形成的,比如中西文化的交融,或者不同族群在這裏留下的印記。如果能配上一些珍貴的曆史圖片、地圖,那就更好瞭,能夠幫助讀者更直觀地理解那個時代。我也希望能讀到一些關於香港社會變遷的微觀敘事,比如普通市民在曆史洪流中的生活,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奮鬥與夢想,這樣纔能更深刻地體會這座城市的溫度。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足夠吸引人,那種隨性又充滿張力的塗鴉綫條,仿佛一下子就把我帶到瞭那個我既熟悉又陌生的香港。書名“塗鴉香港”一開始讓我以為會是一本純粹關於街頭藝術的畫冊,可能會收錄各種風格的塗鴉作品,配上一些作者的解讀。我甚至想象著,也許會有關於這些塗鴉創作者的訪談,分享他們的創作靈感、在街頭創作的經曆,以及他們如何看待自己作品在公共空間中的存在。也期待能看到不同區域、不同時期塗鴉風格的演變,也許是早期更具反叛精神的塗鴉,到後來被商業化、藝術化處理的塗鴉,甚至是某些具有特定社會政治含義的塗鴉。如果書中還能探討塗鴉與城市更新、城市記憶之間的關係,例如哪些塗鴉成為瞭某個地區的標誌,又或是哪些塗鴉記錄瞭時代的變遷,那將是非常有意思的。當然,如果能附帶一些高清的、能夠展現塗鴉細節和周圍環境的圖片,那就更完美瞭,畢竟塗鴉是視覺的語言,圖片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评分我曾以為這是一本關於香港美食的指南,一本能帶我“舌尖上的香港”的旅行手冊。我設想書中會詳細介紹那些必吃的美食,從地道的港式早茶、燒臘,到街頭巷尾的小吃,再到精緻的米其林餐廳。我期待著能夠看到作者對不同美食的深度挖掘,比如某種點心的製作工藝、某種食材的産地故事,或是某個老字號餐廳的傳承曆史。如果書中還能介紹一些與美食相關的文化習俗,比如節日裏的傳統食物,或者不同地區人們的飲食偏好,那將非常有意思。我也希望作者能分享一些私藏的覓食秘籍,告訴讀者如何在琳琅滿目的選擇中找到最地道的味道。當然,一本好的美食指南少不瞭精美的圖片,誘人的食物照片能瞬間勾起食欲,讓我仿佛身臨其境。這本書或許還能包含一些實用的信息,比如餐廳地址、營業時間,甚至是一些點餐的小貼士。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