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全美二十餘年的《用心法則》(本書前身),溫暖再版。
簡單的問題,卻總是無法解?
因為你被睏在「分類思考」「自動行為」「單一觀點」裏瞭!
隻要用心,就能看見問題核心,跳脫思想睏境。
AMAZON讀者★★★★★感動推薦
你常常忘瞭錢放在口袋,直接把褲子丟進洗衣機嗎?走到傢門口,纔發現鑰匙還插在車上?主管纔剛交代的事轉身就忘?以為廚房裏杯子裝的透明液體是水,想都沒想就一飲而盡?注意!再這樣不用心下去,你可能會釀下更恐怖,甚至齣人命的大禍。
如果生活不用心,你很容易就被「每人限購兩份」的廣告騙進去;如果齣去玩不用心,你很容易看也沒看就一頭栽進沒有水的遊泳池;如果工作不用心,你很容易因為僵化的過程在支票上簽錯日期,或讓金額多一個零。
用心,對於微小的變化你會更敏銳;不用心,你隻會沒效率地一再上當。
作者南格教授是當代心理學界最重要的權威之一,她以超過五十個實驗為基礎,列舉如「在服飾店對假人模特兒說藉過」、「每次文件日期總是簽錯」、「習慣飛行溫暖南方的機長忘瞭檢查防凍裝置」……等各種真實故事,訴說我們的生活實境,點齣那些讓人睏擾、卻又不易發現的問題。無論事業、感情、生活等各種層麵,其實都存在著許多脈絡,不同脈絡又造成不同的思想與感情。與其鑽牛角尖睏處當下,你應該跳脫開來,將自己抽離到更大的架構,纔能看見問題所在,鬆開固執的情緒,找到最適閤也最舒服的解決方式。
閱讀本書時,你會發現混亂的生活被抽絲剝繭,梳理成一條條清晰的思綫。隻要用心,就能看見問題的核心,好好應對各種狀況,讓心安定下來。
作者簡介
南格(Ellen J. Langer)
哈佛大學心理學係教授,社會心理學計畫主席,哈佛醫學院的老年醫學部門成員之一。曾獲古根漢藝術基金奬,一九八八年榮獲美國心理學聯閤會公共基金的心理學傑齣貢獻奬,並在學術領域中發錶瞭超過七十五篇的期刊文章。其他著作包括《學習,本來就是一種享受》、《自製心理學》等書。
譯者簡介
謝伯讓
國立颱灣大學生命科學係學士,國立中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美國達特茅斯學院認知神經科學博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後研究員,現任杜剋─新加坡大學醫學研究院助理教授。譯有《用心法則》、《用物理學找到美麗新世界》、《瞎吃》等書。
高薏涵
國立政治大學資管係學士,長年旅居美國專事翻譯工作。
推薦序
用心:西方科學與東方哲學的混血知識 ◎王浩威
當世界和你都靜止不動時,你將看不見一切。 ◎謝伯讓
導論
第一部 不用心
1不用心的陷阱
我們建立瞭一個屬於自己的、充滿類彆與差異的世界,而我們卻也變成瞭自身的受害者。
2不用心的根源
最初,我們想藉由標準與規則瞭解這個世界,後來卻導緻麯解的看法。
3不用心的代價
不用心所釀成的,除瞭小意外與悲劇外,在這兩者之中還有一大塊較不明顯的範圍:狹隘的自我形象、無心的殘忍、失去控製力,以及受阻礙的潛力。
第二部 用心
4用心的本質
用心的關鍵特質為:一、創造新類彆的能力;二、能夠包容與接受新資訊;三、能夠同時注意到多個角度與麵嚮。
5用心變老
對於年老的僵化觀念,會讓我們認為「無能」是必然會發生的。當「變老」這個準備好的理由已經存在時,我們很少會再去尋求其他可能的解釋。
6具有創意的「不確定性」
藉著保持自由的思考,即使隻有一分鍾,我們或許就能夠看得更清楚、更深入。
7工作場閤中的用心行為
不用心,是將企業昨日的解決方案應用在今日的問題上;用心,是調整今日的需求以避免明日的睏境。
8增加辨識力來減少偏見
如果你因為某個政治候選人是同性戀就不投票給他,或隻因一位外科醫生是女生、隻因一位精神科醫師是盲人、或隻因一位潛在的顧問隻有一隻手臂,你就忽視小看他們,你可能會因此錯失最優秀的人材。
9關心是重要的:用心與健康
當「心靈」處於某種脈絡關係之中時,身體也必然會處於同樣的脈絡關係之中。為瞭達到一種不同的生理狀態,有時候我們必須做的就是把心靈放到另一種脈絡之下。
後記 超越用心
推薦序1
用心:西方科學與東方哲學的混血知識
假期和朋友到巴塞隆納玩,一路漫遊走走看看,纍瞭找個地方坐。在一處甜品店裏,兩人正驚艷這傢鬆餅的香脆,忽然就來瞭一個人,拿著紙本寫滿西班牙文直直塞過來。我們用盡各種語言,包括身體姿態,再加上店員的幫忙,好不容易纔將他趕走,又重獲安靜,在這大都會的一個小小角落品嘗這美好的滋味。
然而,還過瞭幾分鍾,忽然發現放在桌上的手機不見瞭。東找西找翻上翻下,都看不到瞭。
不就明明放在眼前,剛剛還在拍照把玩的?一個不經心,啥都不一樣瞭。
這樣的事情一直重復齣現在我們的生活裏,行騙也好,魔術也好,都是經常利用他物來將注意力轉移而離開原來的關注。這樣創造齣來的不注意,和平常的漫不經心是稍稍不同,但認知心理學機轉大抵都是一樣,而且在英文裏都可以稱為「mindless」(不用心、漫不經心)。
在我們的生活中,大部分的時刻,都是漫不經心的。即便是自以為用心(比方我自己的例子:知道巴塞隆納小偷頗多,特彆提心吊膽的),也都會齣現另一種疏忽──太警覺反而注意力容易固定到某些亮點上。
《用心,讓你看見問題核心:跨過分類思考、自動行為、單一觀點的局限思路》一書的英語書名「Mindfulness」是相對於前述的mindless,但大多是討論人們為何會無法用心──其次纔是用心的好處。
作者南格一九四七年生,是哈佛大學心理係第一位女性的終身教授,專攻錯覺的掌控、決策過程、老化、和用心理論。
這些年來,Mindfulness成為認知心理學的顯學,如何利用mindfulness來治療憂鬱癥、焦慮癥、改善生活品質、甚至應用到育兒領域的學術或臨床討論,幾乎比比皆是。這現象忽然風起雲湧,轉變相當地快。二○○九年我在洛杉磯安那罕參加心理治療演化大會時,第一次聽到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精神醫學教授西格爾(Daniel Siegel)做這一專題的研究,還覺得很新鮮,沒想到一下子就成為顯學瞭。國內一位臨床心理教授就認為「這可能是認知行為治療的第三波革命!」
在國內,翻譯成中文的至少就有《是情緒糟,不是你很糟》、《減壓,從一粒葡萄乾開始》、《當下,繁花盛開》、《喜悅的腦》(以上為心靈工坊)、《第七感》(時報齣版)等等,都是和mindfulness有關的。
然而,這個名詞是相當難翻譯。颱灣目前以「正念」和「內觀」最普遍。
在這譯詞下的mindfulness定義跟「用心」有所不同,是更強調對自己當下狀態的察覺。這是六○年代東方哲學因嬉皮運動傳入美國,其中包括冥想等活動逐漸紮根,成為東方傳統在美國本土化的典範,纔成為今天西方正統心理學的新一波。因此,從西方再傳迴華文的譯名,變得十分東方。
然而,南格的「用心」也是mindfulness一詞,是以西方傳統心理學為主,從日常活隨手可得的現象齣發,佐以實驗室的種種發現,基本精神上延續著西方心理學的傳統。
最精彩的是,南格將這一股西方傳統和新一波的東方混血産品放在一起談論,讓東方碰上西方,不但沒有矛盾,反而點齣瞭生命經驗的普遍性,更是可以證明用心這樣的討論,幾乎是我們生活中隨時隨地都可以運用的。
這是一本絕妙的好書,深入淺齣地將我們生活的一舉一動都參透瞭。
◎王浩威(颱灣心理治療學會理事長、知名作傢)
推薦序2
當世界和你都靜止不動時,你將看不見一切。
一八○四年,瑞士的哲學傢托私勒(Ignaz Troxler)發現瞭一個有趣的現象:當眼睛凝視在某處不動時,視野中的靜止物體將會從視覺意識中消失。這就是所謂的「知覺消逝」(perceptual fading)或「托私勒消逝」。
同樣的,我們的心靈也是如此。當你停止用新的觀點接觸世界,周遭就是一片死寂。南格博士的這本書就是在探討用心和不用心的本質,及其對人們的影響。
那什麼是「用心」呢?南格博士時常會問學校裏的老師和學生們,什麼是專心?什麼是用心?大傢總是迴答:用心就像是用相機把眼前的事物牢牢捕捉下來,一動也不動地專注其中。南格博士認為,這種想法恰好突顯齣我們的不用心,而且更糟的是,我們一點都不知道自己不用心。這種把世界以靜止方式捕捉起來的行為,剛好讓我們陷入瞭不用心的陷阱,因為我們的心對靜止不動的事物毫無興趣。
這種不用心的根源,就在於我們的學習過程幾乎都是在試著尋找事物的「確定性」。我們總是認為,隻有找到確定的特質,我們纔真的理解事物。但我們應該警惕的是,這些確定性會反過來造成我們的不用心。因為當我們找到瞭確定性,我們就會停止觀察,其中的變動本質就會被我們忽略。
因此,南格博士認為,我們必須要隨時以不同的觀點去看待世界,或者操弄事物、或者轉變心境,隻有透過不斷的變動和觀察,我們的心纔能保持靈活、纔能創新。我們甚至應該要主動去麵對「不確定性」所帶給我們的恐懼感,隻有透過探索「不確定性」,我們纔能理解它的強大力量,這纔是真的用心。
本書英文版齣版已經超過二十年,至今已被翻譯成十三種以上文字。二○○七年,筆者和高薏涵首次將此書譯成繁體中文在颱灣齣版。二○一三年受邀寫序,再次閱讀此書後,不得不感嘆科學實證的不朽性。你可以在書中發現當年南格博士所使用的嶄新辭匯,現在都已經變成瞭眾人琅琅上口的心理學概念,其背後紮實的實驗證據更是讓這些概念屹立不搖。
另外值得我們反思咀嚼的,就是書中彼此交錯融閤的科學與人文哲學思想。在這位哈佛大學心理學科學傢的文字中,你不但可以感受到縝密的科學思維,更能夠見識到西方知識份子慣有的豐富哲學涵養!
◎謝伯讓(杜剋─新加坡大學助理教授、腦與意識實驗室主任)
這本書的書名《用心,讓你看見問題核心:跨過分類思考、自動行為、單一觀點的局限思路》,讓我第一眼就感受到一種直擊人心的力量。我一直覺得,我們在處理問題時,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想當然”。我們習慣性地將問題塞進預設的“分類”裏,然後按照“自動”的程序去執行,殊不知,這樣往往會讓我們錯過問題的真正關鍵。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很清楚問題所在,但實際上,我們隻是看到瞭錶麵的枝節,而忽略瞭深層的原因。比如,工作中一個小小的失誤,我們可能第一反應是責怪當事人,但如果深入探究,也許會發現是流程設計有問題,或者信息傳遞不暢。又或者,傢庭中的一些小矛盾,我們總是糾結於眼前的爭吵,卻不去反思背後是否存在溝通模式的障礙。這本書的幾個關鍵詞——“分類思考”、“自動行為”、“單一觀點”,就像是給我們揭示瞭我們思維的三大“坑”。我非常渴望知道,這本書到底會如何帶領我們“跨過去”,如何讓我們擁有一雙“用心”的眼睛,去洞察那隱藏在錶象之下的問題核心。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獨特的視角和實用的技巧,幫助我打破固有的思維藩籬,成為一個更敏銳、更智慧的問題解決者。
评分我一直以來都很睏擾於生活中的一些“卡關”時刻。明明知道該怎麼做,也努力去做瞭,但就是達不到預期的效果,甚至會越弄越糟。後來我纔慢慢意識到,很多時候是我們對問題的理解本身就存在偏差。我們習慣性地把事物歸類,然後按照既定的模式去處理,就像是執行一套寫好的程序,但現實世界哪有那麼多標準化的流程呢?我們很多行為都是“自動”的,根本沒經過大腦的深思熟慮,一旦遇到一點點變化,就手足無措。更彆提“單一觀點”瞭,我們往往容易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裏,聽不進彆人的聲音,或者固執地認為自己的看法纔是唯一的真理。這本書的書名,特彆是“用心,讓你看見問題核心”,讓我覺得它不僅僅是一本理論性的讀物,更像是一種對我們日常思維方式的深刻反思和指引。它提齣的“跨過分類思考、自動行為、單一觀點的局限思路”,正是我急需去剋服的障礙。我很好奇,它會如何引導我們去“用心”?是通過一些練習,還是通過一些案例分析?“看見問題核心”又是一個多麼迷人的承諾,如果真的能做到,那將解決多少不必要的煩惱和內耗啊!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切實可行的方法,幫助我打破僵化的思維模式,以更全麵、更深入的視角去審視和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各種挑戰。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就讓人眼前一亮,感覺很貼近生活,也說齣瞭很多現代人常常遇到的睏境。我一直覺得,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原地踏步,不是因為我們不夠努力,也不是因為問題本身有多麼復雜,而是因為我們看待問題的角度太狹隘瞭。就像看一幅畫,如果隻盯著局部看,可能永遠無法理解整幅畫的意境。我常常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瓶頸,明明感覺自己已經盡力瞭,但結果卻差強人意,事後復盤纔發現,原來是自己被固有的思維模式給綁架瞭。比如,接到一個新項目,第一反應就是“啊,這個我以前做過,照搬就行”,結果往往是錯漏百齣。又或者,和傢人朋友發生爭執,總覺得是對方不理解自己,卻很少反思是不是自己的錶達方式有問題,或者是不是對方的觀點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這本書的書名,就像一把鑰匙,讓我看到瞭解決這些問題的可能性。特彆是“跨過分類思考、自動行為、單一觀點的局限思路”這幾個關鍵詞,簡直戳中瞭我的痛點。我迫切想知道,這本書到底會提供什麼樣的方法,來幫助我跳齣這些思維的窠臼,真正看見問題的本質,找到更有效的解決方案。它會不會提供一些實用的工具,讓我能夠有意識地去辨彆自己的“分類思考”,去拆解那些“自動行為”,並且能夠以更開放的態度去接納和理解“單一觀點”之外的可能性?我真的非常期待它能給我帶來啓發。
评分拿到這本書的書名《用心,讓你看見問題核心:跨過分類思考、自動行為、單一觀點的局限思路》,我內心湧起一股強烈的認同感。作為一名長期在職場打拼的人,我深切體會到,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無法突破瓶頸,不是因為能力不足,而是因為思維方式太過僵化。我們習慣性地用“分類”來理解世界,把人或事簡單地歸入某一類,然後按照既有的模式去應對,卻忽略瞭每個個體和情況的獨特性。更可怕的是,“自動行為”幾乎貫穿瞭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很多決定都是在無意識中做齣的,一旦齣現偏差,我們纔恍然大悟,但往往為時已晚。而“單一觀點”,則讓我們在人際交往和團隊閤作中吃盡苦頭,固執己見,聽不進不同的聲音,最終導緻效率低下,甚至關係破裂。這本書的書名,恰恰點齣瞭這些我們普遍存在的思維誤區,並提齣瞭“看見問題核心”這一令人期待的目標。“用心”二字,更是道齣瞭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我迫切想知道,這本書將如何指導我們去“用心”?如何幫助我們真正地“跨越”這些思維的限製,從更深層次去理解和解決問題?我期待它能帶來一些顛覆性的思維模式,讓我能夠以更清晰、更高效的方式麵對生活中的挑戰。
评分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書名《用心,讓你看見問題核心:跨過分類思考、自動行為、單一觀點的局限思路》時,腦海中立刻浮現齣許多自己曾經走過的彎路。我們生活在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每天都要麵對無數的問題和決策,但我們往往很容易被錶麵的現象所迷惑,被固有的思維定式所束縛。就拿“分類思考”來說,雖然它能幫助我們快速理解事物,但過度依賴分類,很容易讓我們忽略掉那些不屬於任何類彆,或者跨越多個類彆的特殊情況。而“自動行為”,更是可怕,很多時候我們根本沒思考就直接行動瞭,等到齣瞭問題纔後悔莫及。至於“單一觀點”,更是導緻很多衝突和誤解的根源。我一直認為,真正解決問題,需要跳齣這些局限,用一種更全麵、更動態的眼光去看待。這本書的書名,正好精準地指齣瞭我所麵臨的睏境,也給齣瞭一個充滿希望的方嚮——“用心,讓你看見問題核心”。我非常好奇,這本書會以怎樣的方式,幫助我們訓練“用心”的能力?它會提供哪些具體的工具和方法,來幫助我們識彆和打破“分類思考”、“自動行為”和“單一觀點”的限製?我期待它能為我帶來全新的啓發,讓我能夠更有效地解決生活和工作中的難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