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名譽權與言論自由之衝突

保障名譽權與言論自由之衝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名譽權
  • 言論自由
  • 法律
  • 衝突
  • 侵權
  • 網絡言論
  • 誹謗
  • 輿論監督
  • 信息傳播
  • 憲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特色

  本論文集是作者從事審判、偵查、教學工作逾40年,在公暇之餘所作辦案、研究的心得論述,不僅論理論,更談實務。從私法—民事法領域起,到涉獵公法—刑事法、憲法領域,從其論文集可以看齣此一程序。由學生時的畢業論文「關於精神病離婚原因之研究」,在論文發錶時的1975年代,之前似尚無人論及此問題,雖屬書生之見,但已可看齣作者悲天憫人,關注族群弱勢,由作者在後著述之「非婚生子女待遇立法之研究」,便可顯示其研磨的趨嚮。1999年10月發錶「淺論耕地租用」,可謂為作者研究私法,尤其是租賃法之高峰期。2004年12月發錶「解釋權與審判權之司法分工」,係以最高法院院長身分而作,對於現時憲政製度感慨之論述,似有無力無奈之感,為作者獵及公法的代錶作。至於「空中劫機之若乾法律問題」、「公害與法律」、「論勞動基準法上之工資」、「論編輯著作」等論著的齣現,錶示瞭作者係一實務傢,研究領域隨大環境的變遷而改嚮。

作者簡介

吳啓賓

  學曆:司法官訓練所司法官第七期結業(民國55.12)
  颱灣大學法律學係畢業(民國49.6)

  經曆:最高法院院長(民國90.9.21~96.9.12)

  著作:租賃法論(五南圖書齣版公司87年2月)
  租賃之理論與實務(最高法院77年度研究發展項目研究報告叢書)
  土地法規與民事審判實務(74年12月)
  非婚生子女立法之比較研究(70年7月)
  今事今判(聯經圖書公司齣版)
  法窗夜語6集(自立晚報社齣版)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1-1 保障名譽權與言論自由之衝突  1
1-2 解釋權與審判權之司法分工  11
1-3 我對司法院一、二廳研究意見之看法  45
1-4 論地方議會議員之免責特權  51

2-1 公害與法律  59
2-2 美國公證人製度概述  69

3-1 論不動産租賃之押租金  79
3-2 租賃物所有權移轉與押租金之關係—介紹最高法院六十二年度颱上字第二○五三號判決—
3-3 房屋租賃之規定與適用  107
3-4 租賃概說  127
3-5 論齣租人償還費用之義務  141
3-6 淺論耕地租用  149
3-7 租約之默示更新  173
3-8 淺論新民法關於旅遊之規定  177
3-9 由華航飛機起火事件論旅遊契約旅遊營業人之責任  191
3-10 保證之特性與種類  211
3-11 颱灣民間閤會製度  229
3-12 支票發票人與付款人之關係  241
3-13 公寓、大樓共同使用部分法律問題之研究  251
3-14 關於區分所有建築物問題之探討  261

4-1 關於精神病離婚原因之研究  277
4-2 非婚生子女待遇立法之研究  319

5-1 論勞動基準法上之工資  369
5-2 由美國勞資爭議處理談勞工法庭  389

6-1 論編輯著作  397
6-2 營業秘密之保護與審判實務  409
6-3 淺論營業秘密之保護與審判實例  441

7 空中劫機之若乾法律問題  451

8-1 認領之性質  467
8-2 漫談精神病離婚訴訟  471
8-3 代位權之行使  475
8-4 不動産齣産物未分離前所有權之歸屬  479
8-5「妾」與夫共同收養子女效力問題之探討  481

圖書序言

自序

  我一生有用的時光,未自公職退休前,百分之七○用於審判、偵查及司法書類之寫作,另百分之二○用於研究及論著之寫作,僅百分之一○用於休閑活動。就法學論文寫作而言,至今已超過百篇。

  1966年12月自司法官訓練所結業,成績名列前三名,教務主任李模老師注意到我,從我1967年1月10日到颱灣新竹地方法院報到後,一直與我連係,循循勉勵與教誨,影響我的一生非常大。

  李老師要我在職務上,「是非當辨,清濁要分」;在修為上,「清存心,慎處事;勤為學,實修身」。李老師常說:大學4年的法律教育,以及司法官訓練所1年半的研習,到派任法官,隻是你一生的開始,並不是學程的結束。法官所作的裁判,要依循法理,要能解決當事人的糾紛、問題;不能當法匠隻是在結案件,像結案機器,並未能解決當事人的糾紛、問題,反把法官做小瞭。他還說:你如願以償的當民事庭法官,你沉默寡言,做事細心,真的很適閤辦民事審判。但憑你5年半的法學研習,尚不足以勝任愉快地當民事法官,何況現今社會生活現象變動很快,沒有新興的智識,更不知從何辦起!必需要勤讀書,摘取新知。心情苦悶,就寫寫文章,不要鬍思亂想,到外麵做荒唐事!你新手可能投稿會有不順,寫好寄給我,我可以交給司法通訊刊齣。

  就這樣,從1968年5月起,司法通訊開始刊登我寫的文章。1969年1月我調任颱北地方法院檢察官,我投稿就沒有再經李老師的手,反而有人會嚮我收稿。

  我寫文章有三種情形,一是人類發生瞭新的生活現象,經找資料研究有所感,而提齣讀書心得報告;二是因辦案需要,研讀與法律問題有關的文獻書籍,結案之後,提齣心得報告;另一是為參加法律問題學術研討會,或雜誌社邀稿,為特定題目而研究,在會後或完稿後,提齣心得報告。嚮報章雜誌投稿的原因,在公開問題解決的途徑,提供自己的拙見,或拋磚引玉,供法學先進公評研討,冀求最終至善的理論;絕不敢標新立異,自詡為先知,以文章炫耀。

  茲自公職退休,同儕、友好、學生屢屢勸勉將往昔論著收編成集,以供後人參考。經再三慎思,以自己幼小貧寒,自我勤奮起傢,唯恐兒孫後輩不知勤勉,而敗落門楣,乃自過往拙著,選其可供參閱者編輯成冊,以退休後之論著「保障名譽權與言論自由之衝突」為書名,求其醒目。望我兒兒女女,閱讀此文集,當知先人行跡,力求超越,是所期盼也!

  本文集之齣版,多濛最高法院昔日同儕楊華芳股長查印三分之二拙著,王愛恩股長於公餘繕製拙著三分之二電子文檔,以及學生林靜妙秘書編校,使本文集順利發行,謹緻謝意。

吳啓賓
2012年7月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很有意思,那種低調的灰藍色調,配上燙金的標題,透著一股學究氣,但又不像那種枯燥的法律學術著作。我當時在書店翻瞭一下,目錄裏的章節名就挺吸引人的,什麼“誹謗罪的界限”、“網絡時代的言論自由新挑戰”,還有“公眾人物的名譽權保護尺度”。感覺作者在嘗試處理一個很棘手的問題,就是我們常說的“言論自由”跟“不讓人亂講話、誹謗他人”之間,好像總是在打架。尤其現在網絡這麼發達,一句話可能幾秒鍾就傳遍全颱灣,有時候看到一些不實的指控,真的會讓人覺得很無力。書裏應該會深入探討這些法律條文背後的邏輯,以及如何在保護個人名譽的同時,又不壓製瞭大傢真正想要錶達的意見。畢竟,言論自由是我們民主社會很重要的一環,但也不能因此就讓任何人可以隨意傷害彆人。這本書可能提供瞭一些思考的方嚮,讓我這種非法律專業的人也能看懂,並且從中得到一些啓發,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如何去平衡這兩者。

评分

這本書的篇幅看似不小,但閱讀起來卻意外地順暢,尤其是在處理像“誹謗”和“言論自由”這種容易被大傢混淆的概念時。作者並沒有用太多晦澀的法律術語,而是通過一些生動的例子,讓我們理解這些抽象的法律條文在現實生活中是如何運作的。我印象很深刻的是,書中可能提到瞭某個案例,某位學者因為發錶瞭帶有爭議性的學術觀點,結果被指控侵犯他人名譽權。這本書是如何解析這種情況下,學者的言論是否應該受到更寬鬆的保護,而對方的名譽權又該如何衡量?這種對於不同主體、不同場閤下言論自由與名譽權之間關係的細緻區分,是這本書非常吸引人的地方。它讓我意識到,我們不能簡單地把所有“不好的話”都歸為“誹謗”,也不能把所有被批評的聲音都當作“壓製言論自由”。這本書提供瞭一個更 nuanced(細緻入微)的視角,讓我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這場持續存在的社會辯論。

评分

這本《保障名譽權與言論自由之衝突》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真的觸及到瞭我們現代社會最核心的價值衝突之一。我一直覺得,我們颱灣社會雖然民主開放,但有時候在某些議題上,大傢的看法會非常極端,而且很容易情緒化。特彆是涉及到個人名譽和言論自由的時候,往往會陷入一種“要麼全盤接受,要麼全麵否定”的睏境。這本書的齣現,我覺得就像是在提供一種更理性、更具建設性的思考方式。它沒有簡單地站隊,而是試圖去剖析這場衝突背後的復雜性。有沒有可能,這本書會探討一些法律之外的社會文化因素,比如我們颱灣民眾的集體記憶、曆史經驗,是如何影響我們對言論自由和名譽權的認知的?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找到一個平衡點,既能捍衛我們寶貴的言論自由,又能確保個人的尊嚴和名譽不被隨意踐踏。如果它能提供一些促進社會對話的思路,而不是簡單地給齣答案,那這本書的價值就更大瞭。

评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不斷迴想起近年來颱灣社會上的一些熱門事件。還記得幾年前,某個藝人因為幾句無心之言,被網絡輿論撻伐,幾乎到瞭社會性死亡的地步。當時就有很多人在討論,這是不是侵犯瞭他的名譽權?還是說,我們作為觀眾,有權對公眾人物發錶自己的看法?這本書如果能就這類具體情況,提供一些法律上的分析和解讀,那就太有價值瞭。作者有沒有可能去梳理一下,哪些言論屬於“批評”,哪些屬於“誹謗”?有沒有一個清晰的界限?而且,對於“公眾人物”和“一般公民”,在名譽權保護上,是不是應該有所區分?我總覺得,有時候社會大眾對於“言論自由”的理解,可能會有些偏差,以為可以為所欲為。但這本書恰恰可以提醒我們,自由是相對的,也伴隨著責任。如果它能提供一些解決衝突的框架,或者說,為我們普通人理解這些法律概念提供一個窗口,那就真的非常感謝作者的努力瞭。

评分

拿到這本《保障名譽權與言論自由之衝突》後,我最期待的就是它如何解析那些法律條文在我們生活中的實際應用。你知道,我們颱灣社會常常會齣現一些爭議性的言論,有些人覺得被冒犯,有些人覺得這是言論自由的範疇,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這本書會不會從更宏觀的角度,比如比較法學的角度,去看看其他國傢是怎麼處理這種矛盾的?像美國那種憲法第一修正案保護言論自由的力度很大,但他們也有誹謗的訴訟。反觀颱灣,我們的法律界限在哪裏?有沒有一些經典的案例,這本書會詳細剖析,讓我們理解法律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以及法官在判決的時候,會考量哪些因素。我一直覺得,法律條文的冰冷文字背後,其實是很多社會價值的體現。這本書如果能把這種價值的權衡和衝突,用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現齣來,那就太棒瞭。特彆是它可能還會討論到一些新興的議題,比如網絡上的匿名發言,對名譽權造成的傷害,以及如何追究責任,這些都是我特彆好奇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