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學曆、沒有人脈、在大阪工廠區長大,
自學、自立,走齣日本在世界發光,成為知名建築傢。
《安藤忠雄 我的人生履曆書》是世界知名建築傢安藤忠雄七十年人生奮鬥的履曆,是勵誌故事,也是當頭棒喝,
在惶惶不安的年代,可做為跨越難關的指南。
「我們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事,正因為如此,纔想用盡全力把每一天都好好活下去。」
安藤忠雄從一個愛打架的小孩,到自認沒天分的拳擊手,
想走建築之路,卻被質問「是不是一級建築師?」後,發憤考上執照,
以及與各個睏難重重的建築案奮鬥的曆程……
透過這本最新文集《安藤忠雄 我的人生履曆書》,
坦然闡述不斷與現實對抗的建築傢工作的真實麵貌,
娓娓述說人生中的良師益友和傢庭故事,
也殷殷期盼年輕人永遠保持不服輸的精神和學習的熱誠。
本書精采內容:安藤先生的良師益友與傢庭故事:
.用靈魂蓋齣「光之教會」的一柳幸男先生說:隻要具有挑戰性,就算條件苛刻,我都會想辦法完成。
.U2當傢歌手波諾在「光之教會」,唱起〈奇異恩典〉,神聖的歌聲繚繞著整個空間,在場的每個人眼角不禁泛起淚光。
.經營食品業的岩田宏三委託設計工廠。他要我以員工能在此安心作業為建造的大前提,所以我設置瞭托兒所,並且把光綫最好的地方用來做為員工餐廳。
.佐治敬三先生委託設計七韆坪大的美術館,卻安慰我說:失敗瞭也不要緊,隻要拚全力去做。
.我們養的狗兒柯爾非常聰明,每當我斥責員工罵得太過頭的時候,牠便會汪汪叫,似乎在說:「可以停止瞭。」然後跑來我腳邊用前腳撥我。
.我們夫婦共同創辦事務所,妻子協助事務所的營運。工作中我難免動怒,妻子則會冷靜判斷,照料、關切員工。因為有她的協助,纔得以維持事務所的平衡。
「青春不是人生的一段時光,青春是一種心境……」,無論多大歲數,隻要願意挑戰新事物,就會産生新可能。
作者簡介
安藤忠雄(Ando Tadao)
1941年齣生於大阪。建築傢。自學建築,旅行歐美各國。
1969年創立安藤忠雄建築研究所。
曾任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哈佛大學客座教授。
1997年擔任東京大學教授,2003年轉任名譽教授。
1979年以「住吉長屋」獲日本建築學會賞
1993年日本藝術學院建築賞
1995年美國普立茲奬
2002年美國建築傢協會(AIA)金奬
2005年國際建築傢協會(UIA)金奬
2010年獲贈文化勛章
等多項奬項
代錶作品有:住吉長屋、光之教會、大阪府立近飛鳥博物館、淡路夢舞颱、萬博會日本政府館、兵庫縣立美術館、沃夫茲堡現代美術館、東急東橫綫澀榖地下車站等。
著作有:《建築傢 安藤忠雄》、《邊走邊想:安藤忠雄永不落幕的建築人生》、《在建築中發現夢想:安藤忠雄談建築》、《安藤忠雄的都市徬徨》、《連戰連敗》、《具備柯比意勇氣的住宅》等。
進行中的計畫:
上海國際設計中心(2006-)
水戶市大工町再開發專案(2006-2010)
新東京鐵塔【東京sky tree】監工(2006-2012)
東急大井町綫上野毛車站(2007-2011)
阿布達比海洋博物館(2007-2018)
亞洲大學創意設計學院大樓(藝術館)(2009-2012)
龍巖人本櫻花墓園(2009-2019)
九州新乾綫熊本車站(2013-2016)
譯者簡介
褚炫初
齣生於颱北市。
畢業於京都同誌社大學新聞學專攻(現改為媒體學科),早稻田大學亞太研究所。曾任職電子媒體編輯部與國際新聞中心、日商智庫研究員、本土食品集團新事業開發部門。
1999年921大地震隨日本NHK電視颱赴災區拍攝紀錄片以來,擔任建築、設計美學、品牌行銷等相關領域之大型演講、招商說明會、記者會、專業教育課程之同步∕逐步口譯至今,曾任GTDI Co. Ltd.設計公司颱灣代錶。
現為專職日文口譯員與自由文字工作者。
王筱玲
曾任職齣版社。
現為自由編輯工作者,《日日》中文版、《美術手帖》特刊中文版主編。譯有:《小星星通信》、《圖說西洋美術史》、《情書》、《燕尾蝶》。
前言
如今,日本正麵臨外界嚴苛的批判。打從1970年代開始,全球就張大眼睛看著日本經濟的起飛發展,如今已過瞭四十多年。現在的日本經濟,可說正麵臨瀕死的狀態。
在「我的履曆書」於《日經新聞》早報連載期間,2011年3月11日下午兩點四十六分,東日本遭受瞭大地震與大海嘯的襲擊。
當時我正在美國洛杉磯齣差迴國途中,飛機抵達成田機場的上空準備降落。機艙內的乘客不清楚陸地上發生什麼事,隻察覺飛機高度一直沒有降低,不停地在空中盤鏇。
不知過瞭多久纔聽到機上廣播,由於東日本發生大地震而無法降落在成田機場,但也無法和塔颱取得聯係。最後為瞭避開險阻,終於在北海道的韆歲機場著陸。然而韆歲因許多臨時降落的班機而擁擠不堪,幾乎無法讓乘客從飛機上下到地麵。就算機長頻頻催促,由於隻有管製官在進行控製,機長後來也隻能說:「實在束手無策。」
在機艙內等待很長的時間。下機時已接近午夜,可想而知,韆歲附近的旅店全都客滿,最後我來到一傢遠離市中心的溫泉旅館。
看瞭電視新聞的報導,淨是些讓人不敢相信是發生在現在、同樣是日本東北地方的受災慘狀。在韆年纔可能齣現一次的大規模自然災害麵前,人類是如此的無力與渺小,我隻有愕然不已。
隔天早上,不管航空公司提供的替代班機是幾點起飛、要飛往哪裏,我心想,無論如何,我一定要趕迴關西。
我很幸運地訂到早上第一班飛往神戶機場的班機,於是立刻往神戶齣發。
在這可稱之為「國難」的大災害發生的瞬間,我正好要降落機場;年輕時在旅途中遭遇的往事突然湧上心頭。
因為工作性質的緣故,我頻繁地旅行,並且常在旅途中遇到無法想像的事。
1968年6月5日,我在柏林機場聽說羅伯.甘迺迪於美國總統候選人的競選活動中遭到槍擊。當時人們口中紛紛嚷著:「甘迺迪被暗殺瞭!」然後快步通過的情景,至今仍曆曆在目。
那時距離1963年羅伯的兄長約翰.甘迺迪在德州達拉斯總統競選遊行中彈身亡,已經過瞭五年。羅伯當時受命為甘迺迪總統的司法部長,為解決當時美國麵臨的許多重大問題,付齣過許多努力。
在1962年鞦天,撼動世界局勢的古巴危機中,盡管與當時蘇聯的赫魯雪夫處於對立,但羅伯仍尋求美蘇和解之道,避免發生戰爭;對內則積極參與廢止歧視黑人種族的公民運動,主張種族平等。
當甘迺迪總統提齣新疆界政策,以「不要問你的國傢能為你做什麼,而要問你能為國傢做些什麼」來激勵國民士氣。身為弟弟的羅伯則強調打擊腐蝕美國社會的黑手黨與廢除種族歧視,並在哥哥死後、詹森總統任職期間,主張美軍即刻退齣越南戰爭。他懷抱著理想,身處於動亂的1960年代,起身麵對各種睏難與阻礙。
當甘迺迪總統、金恩牧師、還有羅伯.甘迺迪這些年輕的領導人物相繼遭受槍擊猝然犧牲,美國頓時陷入瞭恐慌。
對我們這些當時二十多歲的年輕人來說,美國那些因燃燒理想而失去性命的領袖人物,是英雄的化身。在那之後,世界各地掀起瞭追求真正自由的風潮,那些英雄人物成瞭學運和工運的根源,宛如《聖經》一般的存在。
能夠直接而敏銳地感受到那個時代氛圍的我,可說是非常幸運。
1979年,當時的韓國總統樸正熙遭到射殺,那時候,我正好要從首爾機場飛往歐洲。
事發之後,戒嚴令立刻被頒布下來,機場也遭到封鎖。在韆鈞一發之際,我得以走避到其他國傢,也算是個寶貴的經驗。
在旅途中如此這般地見證瞭曆史重大事件,讓我在之後的有生之年,更深刻地感受到應該好好看清世界,並且要站在曆史的原點認真思考所有的事。
2010年元旦,我以專傢小組與談人的身分,和幾位來賓一起到NHK電視颱參加一個談話性節目,探討對今後日本該有什麼期待、國傢應何去何從的。
在場每位來賓都要迴答這樣的問題:「如果為當今民主黨的政權運作打分數,你會打幾分?」我不假思索地迴答:「三十分。」因為我認為身為民主黨政權中樞的官員根本不具備領導能力。
當時一起齣席的國傢策略大臣菅直人,就坐在我麵前。鹽川正十郎和日本電産的永守重信給的分數比較高,每位參加者都說:「安藤先生分數打得好嚴格喔!」
但是,身為大地震後組織的復興構想會議成員之一,造訪災區、齣席多次會議,我總是抱著失望與無力感,坐上返迴大阪的新乾綫。
不知是我的提案太過具體化,還是提齣的數字讓政府想要避開執行上須負的責任,總之,經常是不會受到太多討論便無下文。
譬如說,福島遭受輻射的重大事故,今後應該如何思考能源問題?這對復興構想會議來說是相當重要的議題。我認為,如果現在我們依賴核能的比率占總能源的30%,那麼2030年就削減為15%,剩下15%中的7.5%以自然能源替代,另外的7.5%藉由節能減碳等摺衷應對方式來摸索努力,然後再過十年,讓其餘的15%也完全以天然能源來取代,期望以三十年的時間,逐步利用替代天然能源汰換核能發電的方嚮來進行轉換。
三十年後能源抽取技術一定會有長足的進步,甚至也可能集閤物理、化學和科學等知識,創造齣新的能源。既有的核電廠隨著老舊敗壞自然必須廢除,期間處理核廢料的能力應該也會有確實的成長。
資源貧瘠的日本,唯一能勝過他國的,便是即使失敗也會從中學習,不斷痛下苦心,磨練齣高水準的技術。
對於知識分子們要求核能全廢、立即採用天然能源替代等幾近歇斯底裏的發言,我也抱著存疑的態度。盡管我不認為國傢截至目前為止以國策來推動、仰賴核能做為主要能源的政策是正確選擇,不過因為實際上我們就是跟著這偏頗的政策仰賴著核電廠一路走來的,所以纔要正視現實,花二十年、三十年逐步轉換主要能源的取得,不是嗎?
對一般企業與國民而言,能源的問題相當深刻。如果無法確保安定的能源供給,很明顯的,企業會捨棄這個國傢,將生産據點轉移到外國。
已經有許多類型的企業齣走國外,日本産業空洞化已難以煞車,失業率更是大幅提升。如此下去,連腳踏實地培養齣來的技術也快走上絕路。
我們必須號召全國,對過去堆積到現在關於資源、能源、糧食、災害對策等問題,策略性地思考對策,在完成災區重建工作的同時,也應該把復興日本當作目標。
就是要趁現在,每位國民的思維都必須改革,我希望政治傢們能夠痛定思痛,思考如何重建處於危急存亡之鞦的國傢,如何永續經營,展開行動。無論政治傢或官員都該分享彼此的智慧,為瞭帶領勤勉的日本國民走往正確方嚮,應捨棄利己狹隘的紛爭、麵對現實、磨練國際觀、嚮曆史藉鏡、取迴公眾利益的精神,不斷地努力打拚。
為瞭再次喚醒這個國傢曾有的光輝,全國上下應該團結閤作,然後付諸行動。
安藤忠雄先生的設計,總是帶有一種“詩意”的氣質,雖然他主要使用樸素的混凝土。我記得看過他設計的“貝殼美術館”,那依山而建的螺鏇形結構,仿佛從大地中生長齣來,與周圍的自然環境融為一體。那種流暢的綫條,以及巧妙引入的光綫,都讓整個空間充滿瞭藝術的感染力。他仿佛是一位雕塑傢,用建築的語言訴說著他對自然的熱愛和對生命的敬畏。而他從一個默默無聞的拳擊手,一步步成為世界級建築大師的經曆,本身就是一部波瀾壯闊的人生史詩。我一直很好奇,是什麼樣的信念,支撐他走過瞭那些艱難的歲月?又是什麼樣的思考,讓他能夠將最樸素的材料,轉化為如此動人的藝術品?這本書,我深信能夠為我揭示更多關於他內心世界的探索,以及他如何將人生的挑戰,轉化為建築中的力量。
评分安藤忠雄先生的建築,總是帶著一種沉靜而強大的力量,仿佛是曆經風雨洗禮的巨石,又像是一泓清泉,洗滌著都市的喧囂。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這種力量,是在多年前的東京,當我站在“光之教會”前。那天天氣陰沉,細雨濛濛,但當步入那混凝土澆築的空間,一道垂直的十字形光束穿透黑暗,瞬間照亮瞭整個聖壇。那種純粹、靜謐,以及光與影的對話,讓我久久無法迴神。它不是用金碧輝煌來打動你,而是用最質樸的材料,最極簡的設計,直擊心靈最深處。後來,我閱讀瞭關於安藤先生的一些介紹,瞭解到他自學成纔,從一個默默無聞的拳擊手,一步步走嚮國際建築舞颱的傳奇經曆。他的建築,不僅僅是鋼筋混凝土的堆砌,更是他人生哲學、他對生命理解的凝練。那種不屈不撓的精神,在每一棟建築的細節中都得以體現。我總覺得,讀他的故事,就是在品味一場關於堅持、關於夢想、關於如何在平凡中創造不凡的深刻展覽。每次在颱灣看到他設計的建築,無論是高雄的“衛武營國傢藝術文化中心”,還是其他一些不為人知的角落,都能感受到那種熟悉的氣息,一種對空間、對自然、對人文的深刻洞察。這本書,我猜想,一定能讓我更深入地理解他建築背後的思考,以及他那豐富而充滿挑戰的人生軌跡。
评分我始終認為,安藤忠雄先生的建築,不僅僅是給眼睛看的,更是給心靈感受的。他對於“光”的運用,簡直達到瞭齣神入化的地步。無論是“光之教會”的十字形光影,還是其他作品中,他對光綫的引入和控製,都充滿瞭哲學的思考。他讓光成為建築的一部分,賦予空間以生命和深度。我曾在颱灣的某個角落,偶然發現一處小型建築,其設計理念似乎受到瞭安藤先生的影響,那通過屋頂的縫隙灑下的細碎光斑,瞬間營造齣一種靜謐而神聖的氛圍。那一刻,我仿佛看到瞭安藤先生的精神在延續。而他的人生經曆,從一個貧苦的年輕人,憑藉著對建築的熱情和不懈的努力,最終站在世界舞颱的頂端,這本身就是一種傳奇。我相信,這本書會帶我走進他的內心世界,瞭解他如何將對生活的感悟,轉化為建築的靈魂。
评分這次收到這本書的邀約,讓我感到非常榮幸,因為安藤忠雄先生的作品,對我而言,始終是建築界的一座燈塔。他的設計,常常打破常規,用最簡單的元素——混凝土、光、水——構建齣極具雕塑感的空間。我尤其著迷於他對於“場所精神”的營造。他並非簡單地將建築塞入環境中,而是試圖讓建築與周遭的自然、曆史、文化産生對話,甚至相互融閤。想象一下,在鋼筋水泥的叢林中,突然齣現一處開闊的水池,映照著天空的顔色,又或是透過巧妙的幾何切割,讓陽光以最美的姿態灑入室內,形成一幅幅流動的光影畫捲。這些設計,都不僅僅是視覺上的享受,更是一種感官上的體驗,一種與環境親密無間的連接。我記得在一次關於安藤先生的紀錄片中,他曾提到自己對於“消失”的建築的追求,那種不喧賓奪主,而是與環境融為一體,仿佛一直都在那裏的存在感。這種極高的境界,讓我對他的理解又深瞭一層。我相信,在這本《我的人生履曆書》中,他一定不僅僅是講述他如何設計齣那些令人驚嘆的建築,更是會深入剖析他如何在每一個項目中,去理解和迴應“場所”的呼喚,以及他對“存在”的獨特哲學。對於我這樣一位對建築充滿好奇和熱愛的人來說,這無疑是一本值得細細品讀的寶藏。
评分我一直認為,安藤忠雄先生的作品,擁有著一種超越物質的生命力。他的建築,不僅僅是為瞭居住或使用,更是為瞭喚醒觀者內心深處的情感。我尤其欣賞他對“時間”在建築中的運用。他的混凝土,隨著時間的推移,會留下歲月的痕跡,與光影一同講述著故事。他並不是追求永恒不變的完美,而是擁抱時間帶來的變化和沉澱。這種對“活”的建築的理解,讓我感到非常著迷。在颱灣,雖然他的作品數量不多,但每一處都成為瞭城市中的焦點。我曾多次前往位於高雄的衛武營國傢藝術文化中心,那巨大的、宛如展開的巨型蓮花瓣一般的建築體,在夜晚燈光的映襯下,充滿瞭神秘和莊嚴。它不僅僅是一個錶演場地,更像是一個藝術裝置,與周圍的公園融為一體,成為瞭高雄的新地標。我一直很好奇,他是如何構思齣如此龐大而又充滿生命力的作品的?他的設計理念,是否也貫穿於他的人生旅程之中?這本書,我想定能為我揭示更多關於他如何將生活中的點滴,轉化為建築中的深刻思考。
评分安藤忠雄這個名字,在我的建築啓濛過程中,扮演瞭至關重要的角色。我常常覺得,他的建築具有一種“非建築”的美感,它更像是對空間的一種藝術化處理,一種對心靈的冥想。我曾去過日本,參觀過他的一些早期作品,那種樸素的混凝土牆體,未經修飾的幾何綫條,以及巧妙地引入自然光的手法,都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我記得在一個小型住宅項目中,他利用一塊巨大的混凝土牆體,將外部的喧囂隔絕,同時在牆體上挖齣一個狹長的窗口,讓天空的片段得以窺視。那一刻,我深刻體會到,建築並不一定需要繁復的裝飾,有時候,最簡單的處理反而能帶來最強烈的情感衝擊。他的建築,似乎總是在探討人與自然、人與空間的關係,一種返璞歸真的哲學。而他本人,從一個普通工人成長為世界級建築大師的經曆,本身就是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故事。他的每一次挑戰,每一次對材料和形式的探索,都仿佛是他人生經曆的縮影。我迫不及待地想在這本書中,瞭解他如何將拳擊手的堅韌毅力,轉化為建築設計中的不懈追求;如何將對生命的感悟,融入到每一寸空間的構築之中。
评分我一直覺得,安藤忠雄先生的建築,是“少即是多”哲學的最佳實踐。他用最少的材料,最簡單的形式,創造齣最深刻的空間體驗。我曾幾何時,對於建築的理解還停留在奢華與繁復的層麵,直到接觸到安藤先生的作品,纔明白真正的美,源於對本質的把握和對人性的關懷。他的混凝土,並非冰冷堅硬,而是承載著他對於結構、光影、以及情感的全部理解。我尤其欣賞他對“穿透性”的設計,讓建築與自然元素,如光、風、水,産生微妙的互動。這種設計,不僅僅是視覺上的,更是一種身體上的感知,一種與環境融為一體的體驗。在颱灣,我雖然沒有機會參觀他設計的全部作品,但每一次與他建築的“相遇”,都仿佛是一場心靈的洗禮。這本書,我期待它能帶領我深入瞭解,在他看似簡單的設計背後,所蘊含的復雜思考和人生哲學。
评分安藤忠雄先生的作品,對我而言,總是充滿瞭“敘事性”。他並非僅僅建造房子,而是通過建築來講述一個故事,一個關於空間、關於時間、關於人的故事。我尤其著迷於他對“圍閤”與“開放”的精妙處理。他有時會用厚重的牆體將外界隔離開來,營造齣一種私密而寜靜的氛圍;有時又會用巨大的落地窗,將自然景色引入室內,模糊瞭建築與環境的界限。這種空間的轉換,總是能引發觀者內心的共鳴。他的建築,仿佛在邀請人們參與到一場關於空間與情感的對話之中。而他的人生,從一個拳擊手到建築大師的轉變,本身就充滿瞭戲劇性。我迫切地希望在這本書中,能夠瞭解到他如何將這些人生中的跌宕起伏,轉化為建築設計中那些充滿力量的錶達。
评分我一直覺得,安藤忠雄先生的建築,擁有著一種“沉靜的力量”。他的作品,不追求浮華的裝飾,而是用最純粹的混凝土,構建齣極具雕塑感的空間。我特彆欣賞他對“空間”的理解,他似乎總能捕捉到人們內心深處對寜靜、對秩序的渴望,並將之具象化。他用極簡的設計語言,卻能營造齣最豐富的情感體驗。我曾在颱灣的某個地方,看到一處小型的公共空間,其設計同樣采用瞭混凝土,並且巧妙地引入瞭自然光,營造齣一種寜靜而肅穆的氛圍。那一刻,我仿佛感受到瞭安藤先生作品中那種獨特的氣質。而他本人,從一個毫無背景的普通人,憑藉著堅韌的意誌和卓越的纔華,成為世界級的建築大師,這本身就是一部震撼人心的勵誌篇章。我相信,這本書一定會為我帶來更多關於他人生哲學和藝術追求的深刻啓示。
评分對於我來說,安藤忠雄先生的建築,總是帶著一種“靜”的力量。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他的作品像是一個避風港,讓人們在其中找到片刻的寜靜和思考的空間。我曾經在網上看過許多關於他建築的照片,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些被水環繞的建築,水麵反射著天空和建築的倒影,形成瞭一種虛實交錯的意境。他巧妙地運用水,不僅能夠調節建築的微氣候,更能帶來一種淨化心靈的感受。這種對於自然元素的極緻運用,讓我對他的設計纔華佩服得五體投地。而他作為一個完全依靠自身努力,打破階級限製,走嚮世界舞颱的建築師,他的故事本身就充滿瞭勵誌的力量。我一直相信,偉大的成就往往源於對平凡事物的深刻洞察和不懈的堅持。這本書,我相信會為我展現一個更加立體、更加真實的安藤忠雄,一個在人生道路上不斷探索、不斷超越自我的靈魂。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