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鬼.祖先:一個颱灣鄉村的民間信仰

神.鬼.祖先:一個颱灣鄉村的民間信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David K. Jordan
圖書標籤:
  • 颱灣民俗
  • 民間信仰
  • 宗教研究
  • 人類學
  • 文化研究
  • 祖先崇拜
  • 神祇信仰
  • 鄉村社會
  • 颱灣曆史
  • 口述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村落械鬥與聯盟
圓滿平安熱鬧的文化概念
乩童與社區意誌的型塑
地方層次的改運與驅邪
冥婚、超自然範疇內的流動
英美世界第一次有學者對颱灣鄉村民間信仰
進行全麵而係統性的田野民族誌分析

  本書主要內容來自焦大衛(David K. Jordan)1966-1968年間在颱南縣西港鄉保安村(化名)所做的民族誌。這是英美世界第一次有學者對颱灣鄉村民間信仰進行瞭全麵而係統性的田野民族誌分析。本書由移民過程談到傢庭與村落的信仰組織,由村民的宇宙觀談到村民與各類超自然範疇間的互動,焦大衛並提齣瞭能有助於理解颱灣漢人村落如何來麵對自然生態與社會變遷的調適模型。書中觸及的許多主題(村落械鬥與聯盟、圓滿平安熱鬧等文化概念、乩童與社區意誌的型塑、地方層次的改運與驅邪、冥婚、超自然範疇內的流動等),在經驗與理論層次都具有開創性,對相關研究領域影響深遠。本書附錄文章(1994)刊齣焦大衛1990年代對當時颱灣宗教與社會變遷所提齣的後續觀察,該論文將時間嚮度納入考量,也有助於能更凸顯齣焦大衛認為颱灣民間信仰曆經社會變遷而仍能自行調整的觀點。

作者簡介

焦大衛(David K. Jordan)

  曾就讀史丹佛與芝加哥大學,1969年芝加哥大學人類學博士。David K. Jordan長期擔任加州大學聖地牙哥校區教授,研究專長為文化與心理人類學、宗教人類學、漢人民間信仰、社會語言學等。Jordan在研究與教學方麵興趣廣泛、聲望卓著,他是研究漢人社會的人類學傢中較早期的拓荒者,所著的Gods, Ghosts, and Ancestors(1972),是英語世界第一本全麵而完整的颱灣漢人民間信仰民族誌分析m他與 D. Overmyer閤著的The Flying Phoenix(1986)【中譯本《飛鸞︰中國民間教派麵麵觀》,2005】,是另一本研究漢人社會民間結社與扶鸞現象的開創性著作。Jordan民族誌報導中,往往能對漢人社會民眾宗教實踐進行細膩的社會與文化心理分析,並提齣結構性的解釋觀點。Jordan多次來颱進行田野研究,目前為加州大學聖地牙哥校區榮退教授,但仍繼續活躍於研究與教學工作。

譯者簡介

丁仁傑

  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社會學博士,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齣版有專著《社會脈絡中的助人行為》、《社會分化與宗教製度變遷》、《當代漢人民眾宗教研究》等。研究領域以宗教社會學為主,包括傳統與當代慈善活動、新興宗教、宗教組織與宗教運動、漢人民間信仰、農村社會變遷等。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神.鬼.祖先:一個颱灣鄉村的民間信仰》的圖書簡介,它詳細描述瞭該書所包含的內容,但並未提及任何關於AI生成或構思的痕跡。 --- 《神.鬼.祖先:一個颱灣鄉村的民間信仰》圖書簡介 導言:穿梭時空,探尋信仰的根源 本書是一部深入田野、以人類學視角審視颱灣某特定鄉村聚落的民間信仰實踐、社會結構及其曆史演變的學術專著。它超越瞭對神祇形象的簡單羅列,旨在揭示在特定地理環境、曆史脈絡與社群互動中,信仰體係如何被構建、被體驗,並成為維係地方社群認同與道德秩序的核心力量。 本書的敘事圍繞著一個虛構但極具代錶性的颱灣南部鄉村——“青山村”展開,通過對該村落祭祀活動、地方神明譜係、祖靈崇拜以及鬼魂觀念的長期田野調查與民族誌記錄,勾勒齣一幅復雜而生動的信仰圖景。我們不再將民間信仰視為迷信的殘餘,而是將其視為一種活態的、適應性強的社會文化機製。 第一部分:地方的創世與神祇的譜係——神之領域 本部分重點探討青山村的“廟宇宇宙觀”。我們詳細考察瞭當地主要的信仰中心——福德宮、媽祖廟以及一座地方性的“境主廟”。 地方神明的譜係與職能: 書中剖析瞭這些神祇在地方社會功能上的分工。福德正神(土地公)如何成為農耕生産和財産安全的守護者;媽祖信仰如何從海洋庇佑者演變為社區的倫理楷模;而“境主公”則代錶著地方精英階層對地域主權的象徵性宣告。我們特彆關注瞭神祇形象的“本土化”過程,即外來神祇如何被地方記憶和特定事件所重新詮釋和內化。 廟宇作為社會空間的重構: 廟宇不僅僅是祭拜場所,更是村莊的行政中心、公共議事廳和社交劇場。本章通過對廟宇建築結構、壁畫敘事以及神像雕刻風格的細緻分析,揭示瞭權力、財富與信仰虔誠之間的微妙張力。 祭祀儀式與社區動員: 我們深入記錄瞭繞境、祝壽及安鬥等大型祭典的完整流程。這些儀式不僅是對神的獻祭,更是對社群成員身份的一次集體確認。通過對儀式參與者(如乩童、轎班、頭傢爐主)角色的性彆、年齡和階層分析,展示瞭宗教實踐如何構建並再生産瞭鄉村的社會等級。 第二部分:無形的界限與倫理的約束——鬼、魂與祖靈 民間信仰的張力往往存在於可見的神明與無形卻強大的鬼魂和祖靈之間。本部分緻力於解析這種“生人與死者”的復雜關係網。 祖靈的在場性與宗族權力: 祖先崇拜在青山村占據核心地位。書中闡述瞭祖靈如何通過傢堂或祠堂的設置,對現世子孫的婚喪嫁娶、事業選擇施加影響。我們考察瞭“輪值祭祖”的製度,分析瞭其在宗族內部權力分配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過祭祀的虔誠程度來界定個體在傢族中的地位。 “好鬼”與“惡靈”的區分: 本章詳細描述瞭該村落對於“非正常死亡者”(如意外、病亡或含冤而死者)的分類與處理。對於無主孤魂的祭祀活動(如普渡),揭示瞭社區如何通過周期性的宗教淨化儀式來維護生存空間的秩序感,並處理對既有社會倫理的潛在威脅。 乩童與通靈者的角色: 乩童被視為溝通神、人、鬼三界的媒介。本章從現象學的角度記錄瞭“齣竅”、“開金口”等過程,探討瞭這些超自然經驗在解決日常糾紛、診斷疾病以及彌閤人際矛盾中的實際效用,以及社會對這些“非常態”行為的集體默許與規範。 第三部分:信仰的變遷與地方的適應——曆史的沉澱 民間信仰並非凝固不變的化石,而是曆史變遷的活曆史。本部分側重於考察青山村信仰在麵對外部衝擊(如殖民統治、經濟轉型、現代教育)時的適應與重塑。 記憶的建構: 我們通過口述曆史的方式,追溯瞭信仰的“創村神話”和“神跡傳說”。這些故事如何被不斷講述和修改,以適應當代村莊麵臨的經濟睏境或社會變遷,反映瞭村民對自身曆史連續性的維護。 信仰的經濟邏輯: 隨著農業經濟的衰退,信仰活動如何轉嚮以旅遊觀光為目的的“宗教市場化”?書中分析瞭香火收入、信物銷售以及宗教旅遊對傳統祭祀結構帶來的衝擊,以及老一輩信徒對“信仰功利化”的擔憂與調適。 代際差異與認同危機: 考察瞭年輕一代對傳統祭祀儀式的疏離感,以及他們對全球化流行文化中神祇形象(如網絡遊戲中的神話人物)的接受度。這種差異摺射齣鄉村社會在現代化進程中身份認同的斷裂與重建。 結語:民間信仰作為理解社會韌性的鑰匙 《神.鬼.祖先》最終試圖證明,颱灣鄉村的民間信仰體係,是理解其社會韌性、地方政治運作以及個體生存哲學的不可或缺的鑰匙。它展示瞭信仰如何超越單純的宗教功能,成為一種復雜的社會語言,用以錶達權力、維護邊界、處理焦慮並賦予日常生活以意義。本書是獻給所有對人類社會行為、宗教人類學以及颱灣本土文化史感興趣的讀者的一份詳實記錄。 ---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中文譯本序言
Preface to Chinese Translation
英文版第一版序言
英文版第二版序言
譯者導言
導論

第一章、保安村:一個颱灣的鄉村
姓氏與宗族
姓氏的戰爭

第二章、颱灣的宗教
佛教徒與道教徒
神明和鬼

第三章、守護村子的神明
守護保安村的超自然界神明
保安村的超自然界敵人

第四章、神明的諭示

轎仔
乩童
乩童作為神明諭示的傳達者
乩童作為一種奇觀性的畫麵
對於神明諭示的幾點觀察

第五章、傢庭
傢庭的形象
傢庭祭壇
祖先

第六章、神明對於傢庭的保護
傢庭的超自然保護者
驅邪:謝土儀式

第七章、一個關於鄉村與傢庭的「同形學」

第八章、傢鬼
冥魂的新娘子
被具體化的鬼
「神化」瞭的鬼

第九章、結構與變遷

附錄
戰後颱灣的變遷及其在民間宗教活動上的影響
社會逐漸富裕的影響
政府政策的影響
教育的影響
遷移所造成的影響:地方主義的減低

書目
檢索
中文人名索引
英文人名索引
主題索引

圖書序言

中文譯本序言

  這本小書,是當我在芝加哥大學做研究生時,於1966到1968年間進行田野工作後的一個成品。書中所描寫的地點,是位於颱南縣的一個村落。遵循美國人類學傢的傳統,我用瞭一個化名「保安」來稱呼這個村落。如同在本書第一版的謝辭裏我所錶達的,我對極為慷慨的村民們始終心存感激,這些村民和我分享他們的人生,對我解釋他們的觀點,在我瞭解的增進中,感覺到每一天和村民的相處好像又都是到瞭一個新的境界。

  以當時的標準來說,本書初版的價格是昂貴的,所以購買者不多。當初版售罄,齣版商詢問瞭一些在美國的教授,詢問他們是否願意用這本書當作整個課程的主要教科書,當然,結果可以想見,答案是否定的。在一間美國大學裏,有誰會願意用一整個課程來講授保安村的宗教?於是齣版商又把這本書的版權還給瞭我,而這本書也就跟著絕版瞭。

  在此同時,有幾個價格低廉的海盜版版本,在颱灣卻賣得很好,我於是和敦煌書局簽瞭約,而齣版瞭這本書的「第二版」,二版做瞭幾處校訂,不過基本上它跟一版還是一樣的版本。這個二版在市場上齣現瞭好幾年,但是它現在也絕版瞭。(後來有第三版的齣現,新的版本裏,將羅馬拼音係統轉換成瞭國際標準化的漢語拼音係統,我將它放在我所任教大學的網站上,提供給大眾使用。)

  這本書在颱灣曾印行的版本,不管是閤法的或是非法的,它比起美國的初版,都更大地影響瞭更多的人。而多年來,有各種專業的中國研究專傢們曾告訴我,當他們過境颱灣時所購買的和所閱讀過的這本書,在他們決定要將自己的生涯專注於中國研究或是颱灣研究時,它曾發揮過很大的作用。

  當我在保安村進行田野工作時,大陸正處在可怕的文化大革命動盪中;而在颱灣戒嚴體製下的政府,仍然抱持著反攻大陸的希望,它對任何有颱灣文化特色的事情都持著非常戒慎的態度,這兩種政治情況,都讓美國學者或是會將颱灣當作是「真實中國」的一個代替品,或是有意忽視它其實並「不是真的中國」。而我當時是將颱灣當作是一個南中國文明的真實而充分的展現,並且是一個多族群「大明」華人文化中的一部分,它有著一部分是獨特,一部分又是與其他地區有著共享模式的生活方式,我的這種看法,非常令人訝異的,竟然是與當時其他人的觀點非常不同。而在我的這個立足點上,同樣的,我的不把颱灣文化放在戰後族群衝突、或經濟發展模式、或日本佔領的影響、或美國外交政策的影響等框架(所有這些都是在當時美國很流行,但是卻是易使人更産生迷惑的輕忽性的觀點)中來處理,在當時也是與彆人非常不同。當時流行的觀點,也許是有趣的主題,不過我當時不認為這些流行的觀點,對於瞭解颱灣人的生活方式而言是有幫助的。

  那時,我對普通話的操控能力並不好,而對於閩南語基本上是全然不行,即使說我是亟需要運用到這兩種語言來與人進行溝通(我一直認為閩南語就像普通話一樣是一個中文係統,唯一的差彆是它未被指定為是官方語言)。為瞭彌補我的缺陷,我持續地練習語言,經常使用錄音帶錄音,並依靠研究助理的長期幫助,書架上則擺滿瞭普通話和閩南語的辭典。我所能盡力做的,是盡可能去重復檢查文字、拼音、定義、和其他語言上的細節。幸好,我先前還受過語言學方麵的訓練。(很可惜,我的普通話至今仍然很糟,而我閩南語的知識,到今天都仍然不足以達到流利操作的狀態。)

  不過,文化不隻是完全關於語言。當我住在保安時,當時有幾位耳聾的村民,他們使用著不是很具有係統性的手語動作。我觀察他們,發現他們雖然比我的語言能力還要差,但是比起我來,他們在掌控「颱灣人屬性」上,卻比我能夠做到的好得太多。就像我在保安村所學習到的許多事情一樣,這一點是我至今都還在深切思考的可茲學習的課題。(就我所知,關於颱灣鄉下聾人的世界,目前還有待人們去進行進一步的民族誌考察。)

  除瞭對於那些我寫錯的部分以外──雖然我不知道我寫錯的是哪些部份,但無疑的書中一定曾齣現不少這類錯誤──我認為這本書中所描述到的那些保安村民,應該會認為我書中寫到的許多事情其實都是平淡無趣的,因為這本書隻是紀錄瞭村民已經熟知的習俗和間斷性發生的事件而已,況且書中的鋪陳,許多又和存在於村民習俗知識裏問問題的形式間有著很大不同。

  對於今日的保安村民來說,這本書早就過時瞭:書中有著關於村民祖父輩們漸漸消逝中的世界的某種模糊性的、黑白照般的簡要的印象。更糟的是,當書中專注於宗教實踐的層麵時,主要的內容包括瞭──鬼、附身、驅魔、改運等等這一類事情──這本書並沒有呈現人們生活中比較愉悅性的部分。我所描繪的宗教信仰與實踐,它們會吸引我的注意,有一部份是因為它們和英語世界讀者所知的有所不同,不過更主要的原因是,這些內容,正是這些人們用來對抗睏境的文化資源,我希望我在書中已經呈現齣來瞭:這些資源是多麼的有效和富有適應力(或者說至少它曾經是如此)。

  我個人平凡的努力,能引起丁仁傑這樣已在人類學研究方麵完成不少作品的優秀學者的興趣,並且這些材料能被他用以作為他自己對當代颱灣宗教研究的曆史性觀點的依據,這讓我很感惶恐。對我這本舊書的完整的中文翻譯,可能會使我這本書獲得瞭超齣它應得的注意力,我非常感謝丁博士。颱灣人的生活方式充滿著宗教意味,我很高興我這本小書曾有助於英語世界裏的幾個世代認知到瞭這一點。我希望丁博士中文翻譯版的讀者們,在讀完這本書後,也能夠分享我的想法,也就是在颱灣,傳統宗教非常有效地服務瞭這個地區的人們,而當這些宗教信仰與實踐幫助瞭颱灣人安居於此,這一套文化世界看起來是如此的迷人。

譯者導言

一、前言

  David Jordan這一本關於颱灣地方民間信仰的生動活潑而且是有著獨特論點的民族誌,終於有瞭中文譯本。Jordan教授還特彆為這個中文譯本寫瞭一篇序言,簡短迴顧瞭這一個作品的形成背景、它在當時時代背景下所具有的某種獨特性,和Jordan本人對於保安村民間信仰的一些基本想法。Jordan教授謙虛的稱這一本書為「一本小書」,或許是因為它確實不是以宏大的理論建構為主要企圖,也或許是因為這一本書後來在學術圈並沒有産生強烈的激盪(至於為什麼會如此?這是另外一個值得令人深思的問題,譯者在此並沒有明確答案,不過這或許和錶麵上看起來兩個彼此間相矛盾的可能解釋都有關:難道是因為這一本書太過生動活潑而讓它被擺在瞭學術經典之外?或是因為這一本書所書寫的地方性故事一般人很難深入瞭解,以緻阻隔瞭人們去發現這本民族誌的學術價值)。然而,這一本書在民族誌書寫上的流暢性、涵蓋題材的廣泛程度、和理解漢人民間信仰議題上的分析上的敏感度來說,不僅有過人之處,更有其曆久不衰的學術價值。對於中文世界的讀者來說,如果譯者譯筆在此不緻於産生太多誤導和錯誤的話,它更會是一本親切有趣,而且是能真正進入鄉村村民心理與實踐層次的民族誌分析與報導。我很高興在這本書齣版瞭四十多年之後,還能有幸擔當瞭這本書的第一位中文譯者,剛好可以利用這個機會來對本書的背景與內容做一個初步介紹。

  本書書名Gods, Ghosts, and Ancestors: The Folk Religion of a Taiwanese Village(《神、鬼、祖先:一個颱灣鄉村的民間信仰》,作者自己在二版的封麵上所給的中文書名是《颱灣鄉下信仰》),初版於1972年,197頁。書的內容是改寫自作者1969年芝加哥大學人類學係的博士論文“Supernatural Aspects of Family and Village, in Rural Southwestern Taiwan”。本書1985年曾再版,除瞭增加二版序言和改變一個註釋以外,內容並無更改。2000年以後,Jordan把二版全文公開在大學的網頁上,並將原用的拼音係統改為漢語拼音,還增加瞭許多照片。目前的譯本是根據1985年的二版,照片部分則依據網路版。另外,我在本譯本中還增加瞭一個附錄,是作者1994的一篇文章“Changes in Postwar Taiwan and Their Impact on the Popular Practices of Religion”,這篇文章齣自於Stevan Harrell and Huang Chun-Chieh 編的Cultural Change in Postwar Taiwan一書,在該文中,作者討論瞭他在1980年代時所觀察到的颱灣宗教活動的變遷模式,全文原長28頁。

  《神、鬼、祖先:一個颱灣鄉村的民間信仰》書中的主要內容,齣自作者在1966年鞦至1968年七月間,在颱南縣西港鄉某村落所做的民族誌報導與分析。作者用瞭漢人世界觀裏相當典型的字眼「保安」(這也是村中公廟的名字),來做為這個村落的代稱。正如作者自己在序言中所說,在來到這個村落之前,他並不是要專注於宗教方麵的主題,但是當長期參與村中居民的生活後,讓他改變瞭研究焦點,最後,他的保安村的田野考察,變成瞭完完全全是一本關於漢人鄉村宗教生活的個案研究。除此之外,我們或許還可以補充兩點:一、Jordan研究過程中的重新聚焦,其實正深刻反映漢人鄉村生活的現實──宗教生活是其中最核心也最戲劇性的環節;二、Jordan的重新聚焦,不僅反映在他博士論文寫作的過程裏,事實上他爾後一生的研究內容,都沒有離開過漢人宗教這個主題。

  寫完博士論文後,Jordan還經常來颱進行研究,一九九四年所齣版的文章,對於當時颱灣宗教與社會變遷提齣瞭新觀察,文中他一方麵對於都市化與工業化過程中颱灣激烈的宗教變遷提齣描繪,一方麵卻又認為這些變遷,實質上並沒有太多改變民間信仰的基本內涵。我們將這一篇文章放於附錄,有助於將時間的嚮度納入考量,也有助於更凸顯Jordan的主要觀點。

二、西方人類學傢與漢人民間信仰研究

  1960年代末期到1980年代末期大陸開放以前,西方人類學傢的漢人研究,幾乎都是在颱灣鄉村的田野工作中來收集資料,這和冷戰時期美國與大陸的隔閡、美國對於中國的研究興趣、以及颱灣做為美國的戰略性腹地等當然都有關係。Gallin(1966)在彰化縣鹽埔、Pasternak(1972)對颱南與屏東的比較、Jordan(1972)在颱南縣西港、Arhen(1973)、Wolf(1974b)、Harrell(1982)、Weller(1987)等人的在三峽,Feutchwang(1974)在石碇、Baity(1975)在淡水、Cohen(1976)在美濃、Sangren(1987)在桃園大溪等等。這些田野民族誌,相當決定性地影響瞭西方人類學界的漢人研究,這些學者大部分至今也都是相關學術領域裏非常具有影響力的學者。

  較早期時,這些田野民族誌中圍繞著的主題常是關於血緣、傢庭與宗法組織等與漢人社會整閤方麵有關的議題,而大部分著作所得到的相當一緻的結論是:做為一個移民社會,Freedman(1958)著作中所曾齣現的以父係血統,尤其是「宗族法人團體」作為漢人(中國東南)社會結構原則的主要特點,這並不適用於颱灣,或至少是還需要經過很大的修正,反而是地緣性的民間信仰,和超地域的進香活動,在颱灣社會裏,是更鮮明的有助於地方社會整閤的要素。

  關於民間信仰研究,西方人類學傢根據颱灣鄉村聚落而書寫的民族誌,具有著典範性的引導作用,除瞭因為在颱灣這個移民社會中,民間信仰在整閤人群上扮演的格外重要的角色,而使各民族誌中特彆凸顯瞭民間信仰的社會麵嚮以外,這更和民族誌的研究方法有關,因為人類學傢到颱灣鄉村進行田野研究,看到的當然不是菁英的儒傢思想,或是以經典和教義為依歸的佛教與道教的教派活動,而通常所接觸的更為廣泛的,會是日常地域性脈絡裏的民間信仰活動。

  在長期資料纍積中,這些研究,大緻上有幾個研究主題,齣於本導言的性質,不便涉及太多理論性的爭辯,我們試著用比較素樸單純的方式來歸納這幾個主題。

  第一個研究主題,也就是前述提到比較多的關於社會組成原則中民間信仰社會組織功能方麵的問題,例如Sangren用「地域性信仰崇拜」(territorial cults)來描述漢人民間信仰,他指齣(1987:55),「地域性信仰崇拜」背後包含兩個麵嚮,文化的麵嚮:是指在一個神明崇拜的基礎上凝聚起來的地域性祭拜,這尊神明被認為在一個特定空間上有管轄權。地域性的麵嚮:是指地域崇拜在公眾性儀式裏有具體的構成。透過這些儀式。社區成員聚集在一起,以一個法人團體的形式來行動。雖然地域性廟宇是社區持續性的象徵,一個壇或廟並不構成地域性信仰,儀式纔是主要構成體。

  這個「地域性信仰崇拜」的概念,和颱灣人類學界本土研究中所開展齣來的具有指標性意義的「祭祀圈理論」其實是相當類似的,我們這裏也可以稍做說明。「祭祀圈理論」雖然很難被稱為是一種理論,不過它確實是很好的描述方法與討論起點,尤其是在配閤曆史變遷層次之後,不失為觀照漢人民間信仰空間與組織層麵的很好的研究方法,而且,它也是諸多理論視野中,唯一由颱灣本土學者所發揚光大的詮釋框架。

  祭祀圈或祭祀範圍,起先是岡田謙(1960〔1938〕)在1930年代調查颱灣北部村落的特殊發現:發現通婚範圍、祖籍地的關係、市場交換關係等,與祭祀相共一範圍,岡田謙乃進而共同祭祀活動的形式與內容。這裏可以看得齣來,漢人的民間信仰具有明顯的空間性,仍然是屬於自然團體(社會層次與宗教層次緊密交融在一起)中的一部分,這些性質當然和西方基督教差異很大。

  後來祭祀圈的概念被颱灣人類學者加以精緻化,被以之來作為描述漢人地方社會的工具,簡單的講,根據林美容(1987:105),祭祀圈是指一個以主祭神為中心,共同舉行祭祀的居民所屬的地域單位。它與地域性(locality)及地方社區(local community)有密切的關係,它有一定的範域(territory),其範域也就是錶示一個地方社區涵蓋的範圍。相對應這個範圍的,則是範圍內的成員有各種權利與義務,成員也會組成各類神明會團體,於是不少研究也將焦點放在這種權利與義務的內容,和神明會的性質上。

  「祭祀圈」概念有助於觀照到民間信仰的地域性屬性、成員構成和祭祀組織的形式,但一方麵這些元素當然還必須要放在曆史時空變遷中來加以討論,一方麵祭祀活動中除瞭地域屬性的內涵外還有更多象徵性的指涉(例如說儀式中與神明溝通的內容到底是什麼?),這是祭祀圈概念所無法加以說明的,這些方麵,西方人類學傢的其它討論中可以找到許多綫索。

  第二個研究主題,雖然其中各學者所關懷的問題其實不太一樣,但我們可以將它歸納統稱為是關於漢人宗教場域裏的同一性與差異性的議題,學者們除瞭討論漢人宗教場域中不同次場域間宗教內涵是否有同一性與差異性以外,更主要的關注點,是關於如何去理解這種同一性和差異性?如何解釋造成這些同一性與差異性的原因?以及進一步的說明漢人宗教場域內文化權力的操作模式和宗教象徵體係本身所具有的內在性質等。

  關於漢人宗教場域內的同一或差異的議題,早在Arthur Wolf(1974a)早期所編的具有裏程碑性質的文集《Religion and Ritual in Chinese Society》裏,全書幾乎所有的論文都是在和這個議題對話。書中先以Freedman 所認為的「漢人社會可能存在著一個整閤性的象徵係統」揭開序幕,而編者Wolf本人,他以「神、鬼、祖先」來呈現漢人世界觀裏的基本範疇,這看起來好像是要找齣漢人世界觀裏的共通元素,但他實際上持著與Freedman完全相反的立場,而認為不同階層之對於「神或鬼」的看法是完全不同的(1974a:9)。Wolf認為,基本範疇的存在固然是有意義的問題,但是為什麼人們會對基本範疇的內容産生看法上的差異,這可能纔是人類學真正應該去探討的主題。《Religion and Ritual in Chinese Society》書中Robert Smith所寫的結論,也強烈反對Freedman的看法,而認為漢人宗教係統裏的多樣性的問題,遠比整體性或相同性的問題還來得更為重要。

  學者James Watson(1976:358)則在彆處錶達瞭對於Freedman觀點的比較同情性的看法,他認為Freedman不是完全反對差異性的存在,而是更想要去強調,不同階層如何可能以不同方式去轉化同一個象徵體係,而這個體係,又如何可能在一個抽象的層次上是統一的,其中關鍵性的環節是在於「轉化」,而不是一緻性。

  這個相同與差異性的問題,後來仍以不同方式不斷反覆齣現著,譬如說Weller(1987)以普渡儀式為例,而強調同樣的儀式,背後會有不同的「詮釋社群」(interpretive community)存在,而這種「詮釋社群」的差異,有著反抗國傢的潛能。James Watson(1985)則使用瞭「標準化」(standarization)的概念,這個概念和Weller「詮釋社群」概念的指涉有些類似,但是理論意涵卻極不相同,Watson以媽祖信仰為例,強調的是在官方冊封係統運作下,民間原來並非是媽祖崇拜的係統,有可能被納入在媽祖的係統下,結果是,在錶麵統一的宗教符號的背後,容納著各種差異性,這使得漢人宗教能同時維持著統一性與多樣性,不過統一性所達成的並不是在教義層麵,而僅是在儀式層麵,「標準化」概念背後所隱含的權力相對位置與權力協商的議題,其實比Weller「詮釋社群」的概念還更動態的呈現齣來瞭帝國王朝裏的宗教生態,和被這個生態影響之後所産生的民間信仰的內在性質。

  第三個研究主題,和David Jordan比較有關:信眾日常生活情境中宗教活動的內在邏輯。研究者為瞭突破以官方或製度性宗教為「大傳統」,和以「無固定文本」的民間信仰為「小傳統」的這種分類上的不切實際,以及為瞭突破純以「製度性宗教」範疇(儒、釋、道等)來理解漢人宗教的錯誤,由田野齣發的人類學傢,於是嘗試在日常社區生活中找齣漢人民間信仰的內在閤理性。這種觀點,不一定就是「功能論式」的,但是,如果將宗教活動放在自然生態或族群關係中來考察,其實很難不帶有功能論的色彩;還有,若將這種觀點拉高到一個較一般性的層次,尤其是若是要去刻意探索漢人宗教體係內部的基本元素時,研究角度往往也會開始帶有著結構主義般的觀點(注意到信仰內部基本元素之間的一種較為持續性的「聯結模式」)。

  我們先跳過Jordan不講,事實上,以民間信仰內在邏輯為基礎所進行的各類分析,Jordan所做的是最早的,不過Jordan的分析,較多的停留在一個比較素樸性的分析層次,在理論取嚮上還刻意保持著一種不確定性,我們後麵會再迴過頭來講Jordan。

  早期,Wolf(1975b)所做的「神、鬼、祖先」的三分法,把民間信仰的內在邏輯,擺在「象徵的社會唯實論」的基礎上,認為它們所反映齣來的是,農民對於外在社會世界(官員、乞丐、與傢人)的投射,這已經揭開瞭這種「民間信仰內在邏輯」分析取嚮的序幕。Harrell(1975)深入於漢人民間的神靈觀,討論祭拜孤魂野鬼的有應公崇拜叢結中,鬼轉變成神的過程。Feuchtwang(1974b)早期著作,已經深受結構主義影響,注意到民間信仰祭祀行為中內在的象徵對比性,譬如拿香的數目上,拜祖先是雙數,鬼與神都是單數;燒紙的方式,對神是燒金紙,對鬼與祖先是燒銀紙;祭拜的方式,對鬼是取悅,對祖先與神則是祭拜等。最後,Feuchtwang結論道:神和現世官僚類似,是具有權威的陌生人,祖先是地方上的同盟者,鬼則是缺少正當性手段的外人,雖然得到的是和Wolf同樣的結論,但是Feuchtwang所關心的是平行在人間與超自然界間,共通的認知結構上的元素,而不是在於「超自然界範疇是否是模仿自人間社會世界」的這個問題上。

  結構主義式的看待漢人民間信仰內在邏輯的角度,在一本關於颱北縣淡水和關渡地區宗教活動的民族誌裏,有相當完整的呈現。Baity(1975)由一般民眾的世界觀與宗教需求,尤其是由其中關於處理死亡汙染的問題來著手,進而發現,村民的需求,是經由不同廟宇與教派等不同管道中所共同提供齣來的服務而得以達成,包括:神壇解決私人問題,公廟保護地方,佛教處理瞭死亡的汙染等等,在其分析中,公與私,潔淨與汙染等,是村民宗教內涵中對稱性象徵圖像裏的基本構成元素。

  這種內在基本象徵邏輯的看法,到瞭Sangren(1987),有瞭相當大的發揮,他明白錶達齣來就是要以「結構主義」的分析方法來處理漢人民間信仰,他認為「陰與陽」(失序與秩序)元素間的關係,以及其間的媒介物「靈」等,加起來,可以說明整套漢人世界的社會組織模式和宇宙構圖。而陰與陽,是一種相對關係性的元素,所以當說「人是陽」的時候,鬼和神就都是陰的;但是當拿神與鬼來做比較時,神就是陽而鬼就是陰;而神明之間若互相比較,我們又可以說觀音是陰,媽祖是陽。接著,在Sangren的架構裏,認為在漢人民間信仰體係中,那種可以跨越陰陽間的東西,會以所謂的「靈」來做錶徵,我們說神明或一個東西很靈,是因為他有能溝通陰陽,或是有能在陰陽間做轉介的能力。進而,Sangren把這一套結構主義的觀點,和馬剋斯主義的分析角度又連結瞭在一起,而認為:那種被賦予在神明上所具有的超自然的力量(靈),它可以被理解為是關於「象徵符號之關係」的文化邏輯的展現,和關於「社會關係之物質性運作邏輯」的一個外顯的形式(2001:4)。Sangren的觀點的確幫助我們由某個側麵(陰與陽),看到瞭漢人世界社會關係的基本組成模式和象徵符號世界的內在邏輯,和兩者之間更密切的內在聯結性,但是這種以結構主義齣發而形成的極為抽象性的討論,也留下來瞭太多模稜兩可和未加解釋之處。

  至於Sangren(2001)後來所做的關於進香理論的分析,以及他的用「個人主體生産」和「社會生産」的角度,以理解齣來的「父係模式下的神話與宗教實踐」,則更繁復的將社會邏輯和文化邏輯扣連在瞭一起,他自己將其標示為這是一種「操控學式」(cybernetic)的處理(2001:第九章),也就是將漢人「相互套疊起來的階序性」(nested hierarchy)社會空間中,不同城鄉層次間的相互交迴性影響(如國傢與地方社會的互動),甚至和時間上循環性的曆史交迴(如朝代興衰),以及時間與空間兩方麵在交迴中的互動(如朝代興衰中的城市發展)等層麵,都予以係統性考量的那種研究取嚮(也參考Sangren 2010),簡言之,這是注意到不同社會層次間如何相互來迴作用而呈現齣係統性之影響模式的一種觀點。

  最近,Lagerwey的一本新書(2010),書中將民間信仰放在傳統「姓氏村落」(單姓或多姓村)間彼此高度競爭自然資源的生態環境中來做理解,其中,風水和儀式,正是處在這種高度競爭中,一個或多個姓氏團體,對於自己的族群如何能夠成功的嵌入於一個特定時間與空間裏的「傳說故事式的再現」。故事中,威脅性的環境就是鬼,利於生存的機會便是神,因此,宗教時空中密集性的神明與鬼,正是反映齣社會性時空中密集性的睏境與機會。結論性地來說,Lagerwey生動地說道:

  如果一個關於生存的策略性的、機會主義式的手段,會被當作是關於漢人宗教與社會生活的主要特質,那麼,秘密性的方法、專門執事者、神話故事、神明啓示以及投機式的冒險,便成為瞭關係密切的衍生性的特質。在激烈競爭稀少性資源的脈絡裏,如何能獲得最好的專傢──也就是那些少數知道怎麼樣來閱讀地景與曆法中的隱密性文本,並能採取適當行動的人──這一件事情至為關鍵。傳說故事裏解釋瞭是哪些人?和他們以什麼方式得到瞭成功或失敗?誇張的傳說故事則強化瞭這個競爭性的意象。

  ……訴諸神明啓示與投機式的冒險,或許是發生在競爭性脈絡裏最真實顯露的態度與策略,在漢人儀式生活裏,求助於神明啓示,幾乎已達到強迫性執著的頻率。在一個層次上,這錶達瞭類似於前述所講的對於閤適的行動的焦慮;另一方麵,在一個更基本的層次上,這是在一個特定情境中避免衝突的方法,這個情境,根據定義來說,是一個復雜劇烈的情境:神明所代錶的,不隻是每個人都想要的物品,也是公共性的利益,而人們非常注意著,獲得這些利益的管道是否是有著公平性。

  ……透過神明啓示,讓事情由機運來決定,告訴瞭我們關於神明的一些基本性質:祂們代錶著機運。在一個充滿競爭和充滿策略性運作的世界裏,機運是能超越在這兩者之上的事物,而它,也正是典型的漢人們之想像著超越性的方式。

  簡言之,神明崇拜,其實是自然村落中姓氏團體憑藉以競爭資源和自我理解的一個結晶化的産物,它其實就是等同於「機運」(chance)之稀少性資源的「再現」,神明的支持,正是一場「機運」競爭中的想像,在此想像中,「神明式的再現」,幫助瞭特定姓氏團體或數個特定姓氏團體,使其得以落戶並繁衍在一個特定地區中,並以風水和儀式傳說化瞭其存在的曆史。

  注意到自然與社會生態中民間信仰的閤理性,其實一直是漢人民間信仰研究中的重要傳統。人類學傢田野研究的研究取嚮,很自然地和這種研究傳統有著一定的親閤性。Lagerwey(2010)的把風水和地方宗教儀式,看做是漢人農村聚落裏,不同人群在激烈資源競爭過程中所産生的生存策略與文化再現模式,這個結論,是「漢人民間信仰內在邏輯閤理性」之研究傳統的最新版本。而本書這個Jordan在1972年齣版的颱灣鄉村信仰考察,則可以說是屬於這個研究傳統中,最早但卻是相當詳細的一本田野民族誌。

  關於漢人民間信仰研究,除瞭以上這些主題(社會整閤的組織原則、一緻性與多樣性、民間信仰的內在邏輯)以及這些主題的引伸議題(祭祀圈信仰圈、地方與中央的差異與整閤、地方性的反抗、超自然界不同範疇間的內在關係)以外,還有第四個主要的研究主題,曆史學傢Duara(1988)所引發的「文化權力網絡」的議題,其所涉及的是地方性公眾場域與地方性文化權力生産的問題,這個主題受到更多曆史學傢所主導,我此處暫時先不放在本導論的討論範圍之內。

導論(節錄)

  本書是關於漢人宗教(Chinese religion)的一個個案研究,內容是關於一個村落中目前還活躍存在著的宗教活動。這個村落,本書暫時叫它為「保安」。保安,這個化名的字麵意義是:「被加以安全保護好的平安」,保安村的宗教,其存在的目的也在此。平安是指什麼?什麼會威脅這個平安?用什麼手段保住平安?這些將是本書的主題。

  我在寫這本書時,有三個主要目標。最明顯卻也是最不重要的目標是:描寫颱灣南部的一個村落。就此而言,本書是少數以西方語言書寫的詮釋特定漢人村落的文獻之一,其焦點,是以現有資料來討論漢人農村生活及其跨區域性的變異。任何人想要藉由民族誌的解釋來瞭解中國社會的區域性變異,都會明白,各種民族誌解釋之間的差異是多麼難以捉摸,這種差異到底是由於研究的地區不同所造成的?還是人類學傢各自的興趣與經驗不同所造成的?但如果同一個地區有更多的民族誌研究,圖像就會更清晰。近年來,對颱灣及香港的研究多瞭起來,在這些地區終於開始有瞭較為深入的報導資料,讓我們可以去瞭解各個案間産生差異與相同的原因到底何在。本書的目標之一,即在增添這些方麵的資料。

  不過,第一個目標還低於我的第二個目標:經由聚焦在宗教信仰及行為,與社會結構(具體來講,書中所談包含傢庭和村落結構)之間的密切關係,我試圖提供一個解釋漢人鄉村社會的新觀點。當我們從這個觀點(基本上是社會人類學)去研究漢人宗教時,吸引我們注意的就不會是大傳統下的習俗,譬如清明節掃墓,或農曆過年發紅包給小孩,而是一些和維係地方社會之運作直接相關的行為,譬如:地方神祇的排名不斷重組,或地方上各類鬼魂的分佈等。我的第二個目標,因此是要去提齣一種看法:颱灣西南部的宗教是活躍動態社會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不是一種風俗上的標本而已。

  在處理這些資料時,我們明顯地看到,保安村的宗教,主要是和人與三種超自然存在(神、祖先、鬼)之間的關係有關。我們很難說其中哪一種最重要,這三種超自然存在對於整個係統的構成都一樣重要,但的確,比較起來,神明和其對應的廟宇,與「問事」來尋求神明指示等活動,是任何到瞭保安的訪客,在保安人的日常生活中,所立刻可以感覺得到的無所不在的部分。而如果,當分析者想要對構成保安當地人曆史與日常生活作息的事件,去尋找有關解釋與因果說明,將會發現,「鬼」是其中很關鍵的元素。基於此,當然很自然地,我花瞭大部分的注意力在鬼的層麵上,較少在神明(及其神明諭示

圖書試讀

第一章 保安:一個颱灣的鄉村

本書是關於颱灣西南部一個村落的研究,我稱此地為保安。保安的位置離颱南縣西港鄉中心區不遠,西港鄉的中心在颱南市界的北邊。颱南市是漢人最早移民來颱灣的地方,也是颱灣過去的首府。保安的位置在曾文溪畔,曾文溪由東邊的山區嚮西蜿蜒流去。因為颱灣的山勢通常較高,而且平原狹窄,當雨勢很大時,河水湍急,山上的水源很快就會流失。若沒下雨,河區則變得相當乾涸,直到下次山區再下雨時纔會改變。曾文溪也不例外,它有一個寬廣的河床,水很少填滿河床,但水流很難預測,時常變遷,有時河水充溢,有時又僅有小溪的水量。在1932年,河床兩岸蓋起瞭堤防,兩岸堤防之間相距近一公裏,堤防由西港鄉的西邊一直延伸到齣海口。這個堤防是由日本政府(1895-1945年之間統治颱灣)所建。1967年,蔣中正生日時,在離西港有一段距離的曾文溪上遊山區開始建築水壩,新的水壩將在1973年完成,這個水壩希望能夠將水災的發生率由十二年一次降低到百年一次,它也希望能由那個在工程完工後將會是颱灣最大的湖泊裏,提供發電與灌溉水的需要。

保安是一個農業村莊,村民生産當地一般性的各種農作物,包括一年三獲的水稻,以及旱稻、蕃藷、蔗糖等等。西瓜(可當水果或用來做瓜子)是主要的商品作物。黃麻、芝麻、高梁、玉蜀黍、芋頭、棉花以及其它作物在該地也有小量種植。此外還有各種水果,不過其中隻有香蕉對外販售。

除瞭正常土地外,保安的居民會在曾文溪堤防間河床裏麵較肥沃的地方進行耕種。在每年固定氾濫水流的沖刷之下,這些土壤都相當肥沃,在水量較低的時候,河床中較低窪處的土壤還可以用牛車運到他處去賣。不過在該地,人們曉得,每隔幾年當河水氾濫,農作物很快會被沖刷掉,這個因素使得該地隻適閤種植一些快速生長的作物。在河床地最常發生河水氾濫的地方,通常會種植西瓜,其它地方則種植豆類、蕃藷、芝麻、和其它作物。米和糖是主要的商品作物,它們完全種植在堤防外較安全的地方。

根據1966年的戶口調查,保安村人口有1669人。在1967年年初,我的調查所得是,當地共有227戶人傢。在颱灣,每一個住處居住著一戶人傢,每一戶有一個戶長,以成員與戶長的關係來紀錄,戶口調查詳細登記著傢戶成員的身份。在各方麵看來,「戶」(household)通常和「傢」(family)相一緻,不過也不盡然。尤其在都市裏,有一些外人(像遠親、寄宿的人、傭人、或學徒等),雖然有可能是戶中的一份子,但是他們並不是屬於同一傢庭。

在保安,「戶」與「傢」通常是一緻的(我們後麵會提到一些例外),為瞭避免「傢」這個字在使用上的過度重復,我有時候會把傢和戶兩字交錯使用,有時為瞭做清楚區彆,我則會將漢字加在文中以做區彆。另外要說明的一點:在颱灣大部分的鄉村,戶籍中所登記的傢庭成員,事實上不常住在傢中,這主要是因為教育和服兵役的原因,有時候為瞭齣外謀生,例如去高雄,這是常有的情況。雖然政府希望這些齣外者盡量能夠在新的住處登記戶口,但是效果並不大。基本上,大部分村莊,戶口登記的人數,可能比實際居住的人數還要多些,相對來講,在都市裏,我猜測其情況可能會相反。

這種偏高的登記數目,跟華人「傢」的概念(或者說「戶」也可以)相當一緻,因為「分傢」僅是一種儀式上的分化,傢戶成員並不是真的就完全分離齣去,即使分齣去不再住在保安,還是常被當作是保安村的人。搬不搬齣去並無關係。即使人們搬離保安,也還會經常迴來,尤其是假日,我們常會遇到一些過去從來沒見過的村民。我一開始曾嘗試區彆齣所謂「真正的居民」和「暫時性的居民」之間的分彆,但最後我放棄瞭,而還是接受瞭村民自己所使用的相關範疇。
保安是一個「很純粹」的村落,完全由閩南人所構成,沒有客傢、原住民或大陸外省人的遷颱移民,它的「純粹」也反映在另一方麵:當地除瞭一戶真的關注教義的基督教傢庭以外,沒有無神論者和不可知論者。雖然有少數的村民在西港中心和颱南做事,他們騎腳踏車和摩托車通勤,不過多數的村民是農民,這些村民耕種的土地大概都在村的半徑三公裏以內。

1968年時,當地有八到十二間商店,這個數目會隨季節而變,夏天許多人會開一個小攤子賣西瓜或其它農産品。商店中有一傢草藥店,還有一傢是腳踏車製造與修理商。其它商店主要是賣食物,當生意不錯時,還會擺一些文具來賣,像毛筆、墨水、蠟燭、紙錢、香菸、鉛筆、火、醬瓜、鞭炮、糖果、醬油、麻繩、草帽、肥皂、紙扇、酒、習字簿、傢庭藥品和其他各種日用品。除瞭年輕腳踏車師父以外,所有這些開店的人,都還種著自己的田。

由另一個角度來說,本村也可以說是相當「純粹」的:四分之三的本地村民都姓郭,雖然他們是屬於五個不同的支脈,我們後麵還會提到這一點。郭氏在本村和隔壁「兄弟村」高度集中,這兩個村都是以郭聖王【譯按:即廣澤尊王】為主神。在颱灣位於颱南市的一間重要郭聖王主廟【譯按:西羅殿】,神像每三年繞境一次,並會經過這兩個村莊。幾年前這兩個兄弟莊,或者以村莊名義,或者村中某些人以個人名義,對該廟的重建捐獻不少。當本村的神明無法解決村民問題時,村民會到颱南市那個主廟去尋求幫助。

用户评价

评分

當我看到《神.鬼.祖先:一個颱灣鄉村的民間信仰》這個書名時,我立刻被它所傳遞齣的深邃與神秘所吸引。我一直認為,民間信仰是理解一個民族文化獨特性的絕佳窗口。颱灣鄉村,一個充滿溫情和曆史印記的地方,其民間信仰無疑蘊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去解析“神”、“鬼”、“祖先”這三個相互關聯又各具特色的概念的。書中是否會詳細介紹當地的廟宇文化,以及那些受到村民廣泛崇拜的神祇?我希望能夠讀到關於這些神祇的傳說故事,以及它們如何具體影響著村民的日常生活,比如在求子、求學、治病等方麵的作用。而“鬼”的敘述,我期待它能展現齣村民們對生死輪迴的獨特理解,以及他們是如何通過各種儀式來安撫亡靈、化解災厄的。至於“祖先”,我相信這是颱灣鄉村信仰中一個至關重要的部分。我希望能看到書中是如何展現祖先崇拜的儀式,以及它如何成為維係傢族血脈、傳承傢族價值觀的重要載體。這本書的書名,讓我感受到一種探索文化根源的召喚,充滿瞭吸引力。

评分

《神.鬼.祖先:一個颱灣鄉村的民間信仰》這個書名,像一首古老的歌謠,帶著歲月的沉澱和土地的芬芳。我一直相信,瞭解一個地方的民間信仰,是走進其靈魂最直接的方式。颱灣鄉村,在我心中,總是與那份淳樸、熱情和濃厚的鄉土人情聯係在一起。而“神、鬼、祖先”,這三個概念,無疑是構成其信仰體係的基石。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帶領我深入到一個真實的颱灣鄉村,去感受那裏的信仰氛圍。書中是否會描繪齣一些生動的故事,關於村民們如何在神明的庇佑下生活,如何通過祭拜來祈求平安和豐收?我很好奇,那些關於“鬼”的傳說,是僅僅為瞭警示,還是也包含瞭人們對生命循環的理解?而“祖先”的崇拜,我相信是維係颱灣鄉村社群最牢固的紐帶之一。我期待書中能夠展現齣,祖先的形象是如何在人們的心中世代傳承,又是如何影響著傢族的榮耀和個人的責任。這本書的題目,就像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颱灣鄉村那深藏的、充滿生命力的精神世界。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讓我産生瞭一種探尋“根”的渴望。《神.鬼.祖先:一個颱灣鄉村的民間信仰》,光是這幾個字就帶著一種深沉的、曆史的厚重感。在現代社會,我們常常感到迷失,而民間信仰,往往是連接過去與現在、連接個體與集體的重要紐帶。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揭示齣,在颱灣的鄉村,這些信仰是如何在人們的心中紮根,又是如何影響著他們的生活軌跡的。我很好奇,當作者提到“神”的時候,是僅僅指那些廟宇裏的神祇,還是也包括那些自然界的靈力,或者祖先的庇佑?書中是否會講述一些感人的故事,關於人們如何通過信仰獲得力量,走齣睏境?而“鬼”的概念,在不同的文化中都有不同的錶現形式,我期待書中能呈現齣颱灣鄉村獨特的“鬼”的形象,以及人們與之互動的方式,這或許能反映齣他們對未知世界的恐懼與敬畏。至於“祖先”,這無疑觸及到瞭最根本的人倫情感。我希望書中能夠深入探討,祖先崇拜是如何在颱灣鄉村社會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如何維係傢族的團結,傳承傢族的價值觀念,甚至是如何影響著婚喪嫁娶等人生大事。這本書的題目,讓我感覺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信仰的書,更是一本關於人、關於生活、關於歸屬的書。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神.鬼.祖先:一個颱灣鄉村的民間信仰》實在太吸引人瞭,光是標題就勾起瞭我極大的好奇心。我一直對不同地方的民間信仰很感興趣,覺得那是瞭解一個地區文化最生動、最真實的切入點。颱灣鄉村的民間信仰,聽起來就充滿瞭一種淳樸而神秘的魅力,似乎承載著世代相傳的故事和智慧。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這些信仰是如何在颱灣的鄉村社群中形成的,它們又如何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甚至是如何與現代社會發生互動和碰撞的。比如,那些供奉的神祇,它們各自有著怎樣的傳說?人們在祭拜的過程中,又寄托瞭怎樣的祈願和情感?而“鬼”這個元素,在民間信仰中通常扮演著警示、懲戒或者安撫的角色,書中會不會描繪齣一些生動的鬼故事,或者揭示齣人們對“鬼”的認知是如何演變的?至於“祖先”,更是颱灣社會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祖先崇拜不僅是一種情感的維係,更是一種責任的傳承。我很好奇書中是如何展現這種代際連接的,是否會有一些關於傢族祭祀、宗祠文化,甚至是祖先顯靈的敘述?更重要的是,作者是如何將這些看似分散的元素——神、鬼、祖先——融閤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來展現一個颱灣鄉村的民間信仰圖景的?我期待書中能夠有詳實的研究,生動的案例,以及作者對這些信仰深刻的洞察,讓我能夠仿佛置身於那個颱灣鄉村,親身感受那份獨特的文化底蘊。

评分

《神.鬼.祖先:一個颱灣鄉村的民間信仰》這個書名,像一個古老的咒語,瞬間點燃瞭我對颱灣鄉村文化的好奇心。我一直認為,民間信仰是承載著一個地方最深層情感和曆史記憶的寶庫。颱灣鄉村,一個充滿故事和人情味的地方,其信仰體係必然獨具特色。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將“神”、“鬼”、“祖先”這三個概念有機地聯係起來,展現一個完整的信仰圖景的。書中是否會詳細描寫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廟宇和祭祀活動,比如那些神秘的乩童儀式,或者關於神明顯靈的傳說?我期待能夠讀到一些生動鮮活的案例,展現信仰是如何在村民們麵對生活中的睏難和挑戰時,給予他們精神支持和力量的。而“鬼”的部分,我希望它能揭示齣村民們對死亡、對未知世界的看法,以及他們是如何通過一些儀式來與“鬼”溝通或對抗的。至於“祖先”,我相信在颱灣鄉村,祖先崇拜不僅僅是一種儀式,更是一種情感的延續和責任的傳承。我期待書中能展現齣,祖先的形象是如何在人們心中世代流傳,以及它如何維係著傢族的凝聚力和社區的穩定。這本書的題目,像一扇通往古老智慧的大門,讓我充滿瞭探索的欲望。

评分

讀到《神.鬼.祖先:一個颱灣鄉村的民間信仰》這個書名,我就覺得它充滿瞭濃厚的地域色彩和深刻的人文關懷。我一直認為,民間信仰是理解一個地方社會結構和文化特徵的最佳切入點。颱灣鄉村,一個充滿人情味和曆史底蘊的地方,其民間信仰必然有著引人入勝之處。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去呈現“神”、“鬼”、“祖先”這三個概念在颱灣鄉村社會中的具體錶現和意義的。書中是否會深入描繪一些地方性的神祇,它們的傳說、祭祀方式以及在村民心中的地位?我希望能夠看到一些具體的例子,展示信仰是如何影響村民的日常生活,比如在農事、婚嫁、生育等方麵的選擇。而“鬼”的元素,我期待它能反映齣村民們對生命、死亡以及因果報應的理解,以及他們是如何通過各種儀式來處理與“鬼”相關的事務。至於“祖先”,我相信在颱灣鄉村,祖先崇拜是維係傢族血脈、傳承傢族文化的重要紐帶。我期待書中能展現齣,祖先的形象是如何在人們心中世代相傳,以及它如何影響著傢族的榮耀和個人的責任。這本書的書名,讓我看到瞭一個充滿神秘感和生活氣息的颱灣鄉村。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神.鬼.祖先:一個颱灣鄉村的民間信仰》,立刻在我腦海中勾勒齣一幅幅充滿神秘色彩的畫麵。我一直對人類學和社會學中的民間信仰研究充滿興趣,尤其喜歡那些能夠深入到一個具體社區,去觀察和記錄信仰如何影響人們生活的作品。颱灣鄉村,這個充滿人情味和傳統文化的地方,其民間信仰必然有著獨特的魅力。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去理解和詮釋“神”、“鬼”、“祖先”這三個看似簡單卻又內涵豐富的概念的。書中是否會詳細介紹一些地方性的神祇,比如土地公、三太子等等,它們在當地居民生活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人們又是如何與這些神祇進行互動的?而“鬼”的元素,我期待書中能夠展現齣一些關於鬼魂、祭祀亡靈的習俗,這些往往能反映齣人們對死亡的看法以及對逝者的情感寄托。至於“祖先”,我相信在颱灣鄉村,祖先崇拜是維係傢族聯係、傳承文化的重要途徑。我希望書中能有生動的案例,展示祖先崇拜如何在傢庭、宗族乃至社區中發揮作用,以及它如何影響著人們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總的來說,這本書的題目,已經預示著一場引人入勝的文化探索,讓我對它充滿瞭期待。

评分

《神.鬼.祖先:一個颱灣鄉村的民間信仰》這個名字,直接擊中瞭我的文化好奇心。我一直認為,民間信仰是解讀一個地方獨特文化基因的絕佳鑰匙。颱灣鄉村,這是一個充滿故事的地方,而“神、鬼、祖先”這三個關鍵詞,幾乎涵蓋瞭人類最普遍的情感和對未知世界的探索。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挖掘這些民間信仰是如何滲透到颱灣鄉村居民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如,書中是否會描繪一些具體的節慶活動,如媽祖遶境、中元普渡等,並通過這些活動來展現信仰的力量和社會的凝聚力?我希望作者能夠生動地呈現齣那些神祇的形象,它們在村民心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人們在祈求神明時所寄托的希望和情感。而“鬼”的部分,我好奇它是否會涉及到一些驅邪避鬼的習俗,或者關於因果報應的民間故事,這或許能反映齣村民們對生命倫理的理解。至於“祖先”,我相信這是颱灣鄉村信仰的核心之一。我期待書中能展現齣那種跨越時空的親情紐帶,祖先崇拜如何維係著傢族的傳承,以及它在現代社會中麵臨的挑戰與轉變。這本書的題目,就像一扇窗,讓我窺見瞭颱灣鄉村那豐富多彩的精神世界。

评分

讀完《神.鬼.祖先:一個颱灣鄉村的民間信仰》的封麵和簡介,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一幅幅畫麵:古老的廟宇,香火繚繞,人們虔誠地跪拜;昏暗的夜晚,村莊裏流傳著關於鬼怪的傳說,既讓人恐懼,又充滿瞭一種地方特色;而逢年過節,傢傢戶戶都會忙碌地祭拜祖先,那種對逝去親人的追思和敬意,是如此的真切。這本書的名字本身就具有一種史詩般的宏大感,仿佛要帶我們穿越時空,去探尋一個古老鄉村的精神脈絡。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捕捉到這些細節的,書中是否會有一些鮮活的人物故事,他們如何在信仰的指引下生活,麵對生活的起伏和挑戰?例如,一個普通農婦如何通過祈求神明來度過難關?一個年輕人如何看待祖先留下的傳統?或者,在一些特殊的節日祭祀活動中,村民們是如何共同參與,又有哪些獨特的儀式和習俗?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對民間信仰的簡單羅列,而是能夠深入挖掘這些信仰背後的文化邏輯和社會功能,探討它們是如何塑造瞭颱灣鄉村的集體意識和行為模式。尤其是在現代社會快速發展的背景下,這些古老的信仰又麵臨著怎樣的衝擊和傳承的睏境?這本書的題目,就像一把鑰匙,打開瞭我對颱灣鄉村深層文化的好奇之門。

评分

《神.鬼.祖先:一個颱灣鄉村的民間信仰》這個書名,讓我想到瞭很多關於傳統與現代、科學與迷信、個體與集體之間的張力。我相信,一個颱灣鄉村的民間信仰,絕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必然與這個鄉村的曆史、地理、經濟、社會結構,乃至與外界的交流和影響息息相關。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展現這種多維度的聯係。例如,書中是否會詳細介紹某個具體的颱灣鄉村,然後從這個鄉村的視角,來剖析其獨特的信仰體係?作者又是如何進行田野調查的?是通過訪談老人,翻閱史料,還是參與地方的祭祀活動?我希望書中能有生動的第一手資料,讓我們感受到那些信仰的鮮活生命力。關於“神”,我很好奇書中會不會介紹一些在主流宗教之外,更具地方色彩的神祇,以及它們在當地居民生活中的具體作用?關於“鬼”,我希望能看到一些關於祛除厄運、安撫亡靈的儀式,或者民間流傳的因果報應的故事,這些都能反映齣村民們對生命、死亡以及道德倫理的理解。至於“祖先”,我期待書中能展現齣一種深厚的人倫情感,以及祖先崇拜如何維係傢族的凝聚力,傳承傢族的榮譽和責任。總而言之,這本書的書名,預示著一場深入人心的文化探索之旅,我迫不及待想要踏上這段旅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