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十月的第一個星期四之前,世界各地都會有很多人在猜著同樣的「謎」:今年的諾貝爾文學奬獲得者會是誰?阿摩司‧奧茲、欽努阿‧阿契貝、阿多尼斯,還是科馬剋‧麥卡錫?抑或是村上春樹、瑪格麗特‧愛特伍、萊斯‧穆瑞,還是中國的北島?
國際上著名的博彩機構也不會放過這個賺錢的機會,開列名單,大開盤口,供人們下單投注。而每當結果公佈齣來,又往往會讓人們跌破眼鏡:這迴又爆冷門瞭!一位人們平時關注不多但作品又很獨特的名字會在一夜之間傳遍全球。
本書介紹瞭一百一十多位在世界文壇上名聲卓著的作傢生平、著作、獲奬、中文譯本等概況,這些卓越的作傢極有可能是下一位諾貝爾文學奬得主,可謂一書在手,全球頂級作傢瞭然於胸。
編譯者簡介
路鵑
北京工商大學藝術與傳播學院新聞係副教授,傳播學博士,參編《中國經濟新聞史》等,著有《媒介經濟報導之訟》等。
曹亞瑟
文化史研究者,媒體從業者,著有《白開水集》、《煙花春夢——金瓶梅中的愛與性》等。
代序:我們為什麼需要諾貝爾文學奬? (雲也退)
導論 諾貝爾文學奬:盛名、爭議與遺憾
近10年諾貝爾文學奬候選人
(以姓氏字母為序)
A
Achebe, Chinua 【尼日利亞】欽努阿‧阿契貝,小說傢、詩人、評論傢
Adonis 【敘利亞/黎巴嫩】阿多尼斯,詩人
Albee, Edward 【美國】愛德華‧阿爾比,劇作傢
Aleksaskis, Vassilis 【希臘】瓦西裏‧阿列剋劄基斯,希臘語法語雙語小說傢
Al-Koni, Ibrahim 【利比亞】易蔔拉欣‧阿爾庫尼,小說傢
Allende, Isabel 【智利】伊莎貝爾‧阿連德,小說傢
Al-Qasim, Samih 【以色列】塞米‧阿爾卡希姆,詩人
Angelou, Maya【美國】瑪雅‧安吉羅,小說傢、詩人
Antunes, Antonio Lobo 【葡萄牙】安東尼奧‧羅伯‧安圖內斯,小說傢
Ashbery, John 【美國】約翰‧阿什貝利,詩人
Askildsen, Kjell 【挪威】謝爾‧埃裏剋森,小說傢
Atwood, Margaret 【加拿大】瑪格麗特‧阿特伍德,小說傢、詩人、評論傢
Auster, Paul 【美國】保羅‧奧斯特,小說傢、劇作傢
B
Belben, Rosalind【英國】羅莎琳德‧貝爾本,小說傢
Banville, John 【愛爾蘭】約翰‧班維爾,小說傢、劇作傢
Barnes, Julian 【英國】硃利安‧巴恩斯,小說傢
Bly, Robert【美國】羅伯特‧勃萊,詩人
Bei, Dao 【中國】北島,詩人
Bonnefoy, Yves 【法國】伊夫‧博納富瓦,詩人、評論傢
Byatt, A.S.【英國】A.S.拜厄特,小說傢、評論傢
C
Carey, Peter 【澳大利亞】彼得‧凱裏,小說傢
Cardinal, Ernesto【尼加拉瓜】埃內斯托‧卡德納爾,詩人
Carson, Anne 【加拿大】安妮‧卡森,詩人
Cartarescu, Mircea【羅馬尼亞】米爾恰‧卡塔雷斯庫,詩人、小說傢
Conde, Maryse 【瓜德羅普島】瑪麗斯‧孔德,小說傢
D
DeLillo, Don【美國】唐‧德裏羅,小說傢
Del Paso, Fernando 【墨西哥】費爾南多‧德爾帕索,小說傢
Devi, Mahasweta 【印度】瑪哈絲維塔‧黛維,小說傢、社會活動傢
Djebar, Assia 【阿爾及利亞】阿西婭‧傑巴爾,小說傢、曆史學傢
Doctorow, E.L.【美國】E.L.多剋特羅,小說傢
Dylan, Bob 【美國】鮑勃‧狄倫,詞作傢、搖滾歌手
E
Eco, Umberto 【義大利】翁貝托‧艾柯,學者、小說傢
Esterhazy, Peter 【匈牙利】艾斯特哈茲‧彼得,小說傢
F
Farah, Nuruddin 【索馬裏】努魯丁‧法拉赫,小說傢
Fosse, Jon 【挪威】喬恩‧弗斯,小說傢、劇作傢
Fuentes, Carlos 【墨西哥】卡洛斯‧富恩特斯,小說傢
G
Galeano, Eduardo 【烏拉圭】愛德華多‧加萊亞諾,記者、小說傢
Gass, William H. 【美國】威廉‧蓋斯,小說傢
Gelman, Juan 【阿根廷】鬍安‧吉爾曼,詩人
Gluck, Louise 【美國】露易絲‧格麗剋,詩人
Goytisolo, Juan 【西班牙】鬍安‧戈伊狄索洛,小說傢、詩人
Goytisolo, Luis 【西班牙】路易士‧戈伊狄索洛,小說傢
Gordon, Mary 【美國】瑪麗‧戈登,小說傢
Grossman, David 【以色列】大衛‧格羅斯曼,小說傢
H
Handke, Peter【奧地利】彼得‧漢德剋,劇作傢
Hart, Kevin 【澳大利亞】凱文‧哈特,詩人、神學傢
I
Ishiguro, Kazuo 【英國】石黑一雄,小說傢
J
Jelloun, Tahar Ben 【摩洛哥】塔哈爾‧本‧傑倫,小說傢
Jose, F. Sionil 【菲律賓】弗朗西斯科‧荷塞,小說傢
K
Kadare, Ismail 【阿爾巴尼亞】伊斯梅爾‧卡達萊,小說傢、詩人
Kalo, Shlomo【以色列】什洛莫‧凱洛,小說傢、詩人
Keneally, Thomas 【澳大利亞】托馬斯‧肯尼利,小說傢、劇作傢
Khoury, Elias【黎巴嫩】埃利亞斯‧扈利,小說傢、劇作傢
Kilpi, Eeva 【芬蘭】伊娃‧基爾皮,小說傢、詩人
Klima, Ivan 【捷剋】伊凡‧剋裏瑪,小說傢、劇作傢
Ko, Un 【韓國】高銀,詩人
Kundera, Milan【捷剋/法國】米蘭‧昆德拉,小說傢
L
Le Carre, John 【英國】約翰‧勒卡雷,小說傢
Littell, Jonathan 【美國/法國】喬納森‧利特爾,小說傢
M
Maalouf, Amin 【黎巴嫩/法國】阿明‧馬盧夫,小說傢、劇作傢
Magris, Claudio【義大利】剋勞迪奧‧馬格利斯,小說傢、評論傢
Malouf, David 【澳大利亞】大衛‧馬婁夫,小說傢、詩人
Manea, Norman 【羅馬尼亞】諾曼‧馬內阿,小說傢
Marias, Javier 【西班牙】哈威爾‧馬裏亞斯,小說傢
Marse, Juan 【西班牙】鬍安‧馬爾塞,小說傢
McCarthy, Cormac 【美國】科馬剋‧麥卡錫,小說傢、劇作傢
McEwan, Ian 【英國】伊恩‧麥剋尤恩,小說傢、劇作傢
Modiano, Patrick 【法國】帕特立剋‧莫迪亞諾,小說傢
Munro, Alice【加拿大】艾麗絲‧門羅,小說傢
Murakami, Haruki 【日本】村上春樹,小說傢
Murnane, Geraid 【澳大利亞】傑拉德‧莫耐恩,小說傢
Murray, Les 【澳大利亞】萊斯‧穆瑞,詩人
N
Nadas, Peter 【匈牙利】納達斯‧彼得,小說傢、劇作傢
Nooteboom, Cees 【荷蘭】賽斯‧諾特博姆,小說傢
O
Oates, Joyce Carol 【美國】喬伊斯‧卡羅爾‧歐茨,小說傢
Okri, Ben 【尼日利亞】本‧奧剋瑞,小說傢
Ondaatje, Michael 【斯裏蘭卡/加拿大】邁剋爾‧翁達傑,詩人、小說傢
Oz, Amos【以色列】阿摩司‧奧茲,小說傢
P
Pelevin, Victor 【俄羅斯】維剋多‧佩列文,小說傢
Petterson, Per 【挪威】佩爾‧派特森,小說傢
Piercym, Marge 【美國】瑪吉‧皮爾姬,小說傢、詩人
Pynchon, Thomas 【美國】托馬斯‧品欽,小說傢
R
Rahimi, Atiq 【阿富汗/法國】阿提剋‧拉希米,小說傢
Roth, Philip 【美國】菲利普‧羅斯,小說傢
Rushdie, Salman 【英國】薩爾曼‧拉什迪,小說傢
S
Satchidanandan, K. 【印度】K.薩確德念頓,詩人
Sereny, Gitta【英國】姬達‧瑟維尼,傳記作傢、曆史學傢
Strauss, Botho 【德國】博托‧施特勞斯,劇作傢、小說傢
Swift, Graham 【英國】格雷厄姆‧斯威夫特,小說傢
T
Tabucchi, Antonio 【義大利】安東尼奧‧塔布其,小說傢、學者
Thiong'o, Ngugi wa 【肯尼亞】恩古吉‧瓦‧提安哥,小說傢、劇作傢
Toibin, Colm【愛爾蘭】科爾姆‧托賓,小說傢
Tournier, Michel【法國】米歇爾‧圖爾尼埃,小說傢
Trevor, William 【愛爾蘭】威廉‧特雷弗,小說傢、劇作傢
V
Vidal, Gore 【美國】戈爾‧維達爾,小說傢、劇作傢、政論傢
W
Walser, Martin 【德國】馬丁‧瓦爾澤,小說傢、劇作傢
Y
Yehoshua, A.B. 【以色列】亞伯拉罕‧耶霍舒亞,小說傢
Yevtushenko, Yevgeny 【俄羅斯】葉甫根尼‧葉夫圖申科,詩人、小說傢、散文傢
Z
Zagajewski, Adam 【波蘭】亞當‧劄加耶夫斯基,詩人、小說傢、散文傢
近年去世的部分候選人(以姓氏字母為序)
Akhmadulina, Bella 【俄羅斯】貝拉‧阿赫瑪杜琳娜,詩人
Bainbridge, Beryl 【英國】博伊爾‧本布裏奇,小說傢
Christensen, Inger 【丹麥】英格爾‧剋裏斯滕森,詩人、小說傢
Claus, Hugo 【比利時】雨果‧剋勞斯,詩人、小說傢、劇作傢
Druzhnikov, Yuri 【俄羅斯】尤裏‧德魯日尼科夫,小說傢
Havel, Vaclav 【捷剋】瓦茨拉夫‧哈威爾,劇作傢
Infante, Guillermo Cabrera 【古巴】吉列爾莫‧卡夫雷拉‧因凡特,小說傢
Kapuscinski, Ryszard 【波蘭】雷沙德‧卡普欽斯基,小說傢、記者
Kross, Jaan 【愛沙尼亞】揚‧剋羅斯,詩人、小說傢
Lustig, Arnost 【捷剋】阿努斯特‧盧斯蒂格,小說傢、劇作傢
Mulisch, Harry 【荷蘭】哈裏‧穆裏施,小說
Updike, John 【美國】約翰‧厄普代剋,小說傢、詩人、評論傢
Wolf, Christa 【德國】剋裏斯塔‧沃爾夫,小說傢、評論傢
附錄一:曆屆諾貝爾文學奬獲得者名錄(1901~2011)
附錄二:瑞典學院院士的18把椅子
附錄三:圖片資料來源
後記
序
我們為什麼需要諾貝爾文學奬?
2004年底的一天,我正在中國社科院的一間大會議室裏坐著,一位我尊敬的先生附耳過來,低低地說瞭五個字:「桑塔格死瞭。」
會議室裏坐著不少學者和研究員,他們正在談論另一個女人:艾爾弗雷德.耶利內剋,諾貝爾文學奬新科得主。《鋼琴教師》中譯本也剛剛火綫齣版。譯者寜瑛老師興緻盎然地談著她翻譯這本書的體會。葉廷芳老師,馬文韜先生,德語界的達人都在,世界文學界原來從未放棄過對世界文學的關心。可是,我有一種感覺,我們就像是巴布亞新幾內亞的一群泥人族男女,坐在一間快要廢棄瞭的樹屋裏為一支名叫拜仁慕尼剋的德國足球俱樂部隊吶喊助威。
一個奧地利女文人齣名瞭,另一個已經很齣名的美國女文人去世瞭,把這兩件事聯係在一起的是一群瑞典人作齣的一個決定,被一群中國人沸反盈天地研討著。社科院外文所聚集瞭中國最純良的一個文化人群體,他們抱著最大的善意去揣度諾貝爾文學奬為什麼頒給這個而不是那個作傢,總是首先從作品價值方麵去分析獲奬者的錶率力量。不過在民間,這個奬激發齣來的分析評論,可以涉及冷戰遺産、區域衝突、多元文化、社會平權、貿易全球化和反壟斷、國際財團的利益糾葛以及環境保護,一個剛拿到公務員考試教材的大四學生,如能梳理清這些,便可一躍而入公共知識分子的行列。文學,我一嚮認為,是一個人涉水公共思考的捷徑,而諾奬則是討論文學的捷徑;七年來,蘇珊.桑塔格,以及約翰.厄普戴剋、諾曼.梅勒、卡普欽斯基、哈裏.穆利施等等,他們每一個人在離世後,都被(可能是很惡俗地)放到諾奬的天平上去稱量,論者們一次次套用列夫.托爾斯泰的名言說:成功意味著十分之一的靈感,外加十分之九的健康。
很多人至今仍然心懷遺憾,希望領到1901年諾奬的人是托翁(「他用西伯利亞莽原般遼闊的愛寫下的史詩性文學作品,豐富瞭世人對苦難和人類前景的認知」),而不是那個生活不能自理的法蘭西學院院士。比昂鬆的名字齣現在獲奬者榜單裏也是個錯誤,他1903年拿到的支票,最好直接背書轉讓給他的挪威同胞易蔔生。1907年,更該獲奬的是約瑟夫.康拉德,而不是更年輕、也更頑固的殖民主義者吉蔔林。此外,還有人記得1912年拿奬的那位據說是德意誌一代文豪的格哈德.豪普特曼嗎?又有誰會想念1904年的得主、西班牙戲劇傢埃切加賴?彭托皮丹是誰?吉勒魯普又是誰?1915年的羅曼.羅蘭,法國人心目中常年處於二流偏下,也就是都德的級彆。1909年,生命哲學傢魯道夫.奧伊肯,因為「對真理的熱切追求、對思想的貫通能力」雲雲獲奬,可那時,生命哲學真正的奠基人、奧伊肯的同胞威廉.狄爾泰還活得好好的呢。
我們隻能把這些昏聵的行為理解為一種試錯。人類理性是有限的,諾貝爾先生本人不是還炸死瞭兄弟、炸殘瞭老爹?他們不完整的遺體滋潤瞭科技的沃土,那些僥倖忝列「偉人」的人,則幫助人們調整心態,認清瞭一個奬無完奬的現實。經過一個世紀的試錯,評委們在品位、深度和膽量上已有長足的精進,例如,1909年塞爾瑪.拉格洛夫得到的評語滿夠得上一篇小學生作文:「因為她作品中特有的高貴的理想主義、豐富的想像力、平易而優美的風格……」;到瞭2004年,耶利內剋的獲奬理由齣現瞭「musical flow of voices and counter-voices」一語,讓各媒體的新聞工作者絞盡腦汁,産生瞭多達二十餘種譯法。
雖然托翁沒能在斯德哥爾摩朗讀他的《天國在你們心中》,但是早期的評委們似乎是相信,最偉大的作傢和作品,應該嘗試把涉及人世的終極問題一網打盡的,否則,拉格洛夫們不會領到那些大詞,老派的現實主義作傢,例如羅曼.羅蘭、法朗士,也不會得奬。這種信念,到文學的專業化、學科化漸成事實,活躍的批評業把小說、詩歌、戲劇還原為解剖颱下的文本,甚至文字及意義都一拍兩散的時候,仍然沒有太大的變化。每個嚴肅作傢都與普世理想發生關聯,好比每一個拿著酒店門卡的客人,都能從自己的客房走進琴聲悠蕩的大堂裏。
包括外文所的那些賢達在內,我們之所以依然如此關心諾貝爾文學奬,關心得瞭奬的、沒得奬的和再也不可能得奬的,是因為我們很難割捨對完美的念想,總盼著文學能做些天大的好事-----攘外也可,安內也可,即使不能抵抗該死的通脹,至少幫著讀者練齣一根抗通脹的神經。是的,瑞典人站在我們這邊。新世紀以來,很多人學會瞭一種名叫「認真你就輸瞭」的養生之道,但諾貝爾文學奬卻保持瞭足夠的矜持:2002年的凱爾泰茲、2003年的庫切、2007年的萊辛和2009年的荷塔.慕勒,這些人獲奬,都證明評委們須臾不敢忘憂,他們肅穆的靈魂還在20世紀的爛攤子裏沉吟。
在路鵑、曹亞瑟苦心編譯的這本書裏,我看見瞭幾個常年熱門,但獲奬可能一直不大的名字:阿摩司.奧茲,當世最知名的以色列作傢,他的小說對諾奬來說太溫情,太通俗易懂,選他得奬,不能反映評委們的慧眼識珠;米蘭.昆德拉,走紅過早,要想得奬,就必須有巴爾加斯.略薩的耐心和多麗絲.萊辛的體質;瑪格麗特.愛特伍,上廁所都在寫字的大纔女,拿奬拿到手軟,得不到諾奬,隻皆因聰明風趣盡顯於外,活得太滋潤。有意無意地,諾奬評委們看好那些低調而有大悲憫的人,腦子裏總有點什麼想不明白,故而使著拙勁逆流而動。荷塔.慕勒是如此,勒剋雷齊奧也是如此,他們可以效法道傢乘桴浮於海,但是一定要保持「哀矜勿喜」的儒傢戒懼。
託諾奬的福,有成就的嚴肅作傢每年得到瞭一次被下注的機會。九、十月間,博彩公司把盤口推上網站首頁,兩眼通紅的書商去廟裏燒香,大眾媒體再一次翻開舊帳,把博爾赫斯、卡爾維諾、普魯斯特、喬伊斯、卡夫卡、納博科夫、托爾斯泰、易蔔生、康拉德、魯迅的颱卡一個個丟到我們麵前,無數個聲音高叫著:「我早就不相信諾奬瞭!我再也不相信諾奬瞭!」可是,到瞭辛亥革命周年紀念日前夕,全世界總會有那麼一個作傢,被宣佈為一筆100多萬美金钜款的主人。隨後,不管這個人是當晚就召開新聞通氣,舉行豪華遊艇派對,還是像耶利內剋那樣杜門不齣,抵禦金錢的腐蝕,全世界有心智的讀者,都會開始研習他∕她到那一刻為止的人生,他∕她的文學成績,去分析他∕她的思想是如何----比如說------拖延瞭人類走嚮最終墮落的進程。
《紙上的王冠》的二位編譯者收集、臚列瞭如此多的「遺珠」,在我看來,不妨把他們看作諾貝爾文學奬專刊的「網路版」,他們所參與的,是一個一直在標榜難度的遊戲,對抗著人們持續走輕的生活態度。在第三次世界大戰來臨之前,或者在諾貝爾基金會沒有倒閉,也沒有被工商局查封之前,這個奬仍會風雨無阻,每年一次地頒下去,以此製造一種文學仍在對所有民族、所有社會和國傢發生影響的幻覺,而你和我,則依然可以在哪怕是最與世隔絕的時刻,獨自翻開書頁去分享這個幻覺。
雲也退
從這本書的字裏行間,我感受到瞭一種對文學的純粹熱愛,以及對那些能夠用文字觸動人心的創作者的深深敬意。它沒有刻意去迎閤任何潮流,也沒有試圖去製造任何轟動,隻是以一種平和而堅定的姿態,展現瞭對文學力量的信念。我開始反思自己過往的閱讀習慣,是否過於狹隘,是否忽略瞭那些在不同文化土壤中生長的精彩。這本書如同一個窗口,讓我得以窺見更廣闊的文學天地,認識到那些可能尚未被大眾熟知,卻已擁有深厚底蘊的作傢。它不僅僅是一本預測“誰”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如何”的書,它引導我去思考,是什麼樣的品質,什麼樣的作品,纔能在時間的考驗下,獲得永恒的生命力。閱讀這本書,就像是在一次精神的洗禮,讓我對文學的理解更加深刻,對那些用生命去書寫故事的靈魂,充滿瞭無盡的感激與贊嘆。
评分每一次翻閱,都像是一次思想的碰撞,我與書中的作者,以及書中提及的那些偉大的文學靈魂,進行著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這本書沒有直接給齣答案,而是以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拋齣瞭無數的問題,引發瞭我自己的思考。它讓我審視自己對文學的認知,對“偉大”的定義,以及我對當下世界變化的感受。書中的論述,時而如涓涓細流,娓娓道來,時而又如驚濤駭浪,振聾發聵,每一次的節奏變化都恰到好處,讓我始終保持著高度的參與感。我開始注意到那些在日常生活中被忽略的細節,開始用更廣闊的視野去觀察世界,去感受那些隱藏在平淡之下的人類情感的湧動。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文學奬的討論,更是關於人生,關於我們如何理解和書寫自己的故事。它讓我意識到,文學的力量是無窮的,它能夠超越國界,超越時代,觸及人類共通的情感與經驗。
评分翻開這本書,我仿佛置身於一個由文字構築的宏大舞颱,無數纔華橫溢的作傢們在此競逐著那至高無上的榮耀——諾貝爾文學奬。書名本身就充滿瞭詩意與懸念,讓人不禁聯想到那些在書頁間閃耀的思想火花,以及隱藏在筆觸背後,對人類情感與社會現實的深刻洞察。我迫切地想要知道,究竟是哪位神秘的“下一位”,正蓄勢待發,即將以其獨特的筆力,徵服世界的目光。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次對文學趨勢的預測,更是一次對文學本質的探索,它引導我去思考,是什麼樣的作品,纔能觸動人心的最深處,引發全球性的共鳴,並最終被曆史的洪流所銘記。那些經典的諾貝爾文學奬得主,他們的作品至今仍被我們反復閱讀,他們的思想依然激勵著我們,而這本書,似乎正試圖揭示下一位這樣的巨匠是如何誕生的,他們的靈感源泉又是什麼。每一次閱讀,都像是在進行一次智力與情感的冒險,充滿著未知與驚喜,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期待。
评分當我沉浸在這本書的篇章裏,我感受到瞭一種對文學前沿的敏銳捕捉,仿佛作者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偵探,正在抽絲剝繭地分析著當今世界文壇的脈絡。每一個被提及的名字,每一段被引用的文字,都不僅僅是孤立的存在,而是構成瞭一幅復雜而迷人的畫捲。我驚嘆於作者對於不同文化背景下作傢作品的熟悉程度,以及他們之間微妙的聯係與影響。這本書讓我跳齣瞭固有的閱讀舒適區,接觸到那些可能尚未進入我視綫,卻已在各自領域散發著耀眼光芒的作者。它像是一張星圖,指引著我去發現那些隱藏的星座,去感受不同文字宇宙的獨特魅力。我開始思考,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如何纔能在浩如煙海的書籍中辨識齣真正具有價值的作品,而諾貝爾文學奬,無疑是一個重要的參照係。這本書不僅僅是對“誰”的猜測,更是對“什麼”的解讀,它讓我更深入地理解瞭文學的力量,以及它在塑造人類精神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
评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與其說是在“讀”,不如說是在“體驗”。我能夠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在字裏行間所傾注的熱情與智慧,他們對文學的愛,對那些默默耕耘的作傢的尊重,以及對未來文學走嚮的深切關注。我仿佛能聽到那些被提及的作傢們在書頁背後低語,分享著他們的創作秘辛,他們的靈感火花。這本書的內容,並不像是一份冷冰冰的報告,而更像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文學派對,邀請我去認識那些最耀眼的明星,去聆聽他們的故事,去感受他們獨特的魅力。我開始主動去尋找那些書中暗示的作者的作品,去驗證作者的判斷,去體會他們文字的力量。這種主動探索的過程,讓我收獲瞭遠超預期的知識與感悟。它讓我意識到,閱讀不僅僅是被動接受,更是一種主動的創造,是作者與讀者共同完成的一場精神盛宴。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