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作者近幾年來執行國科會清代《詩經》學相關計畫案的研究成果之一。研究對象為清代以獨立治《詩》著稱的姚際恆、崔述、方玉潤等三大傢。除瞭分彆論述三位名傢的《詩經》學著作(《詩經通論》、《讀風偶識》、《詩經原始》)之內涵與特質,也針對三人的解經成績進行比較性的分析,其中包括解釋、考辨與批評,全書的研究所得,可以補坊間清代經學史論著之不足,洵為有功於《詩經》學之作。
本書特色
1.近幾十年,學術界對姚際恆、崔述、方玉潤頗為重視(尤以姚際恆為最),所纍積的研究成果豐碩,但迄今未對此三人進行整閤性研究,比對其異同。本書以此三人的《詩經》學著作研究對象,釐清同為獨立思考派的三位大師之學術異同。
2.本書納入西方學術某些觀點,對姚氏等三人的《詩經》學著作作一全新研析,包括其解《詩》方法、態度和得齣結果(特彆是詩篇這一部分)的關係,並討論其理解、詮釋形成的成因與限製。
3.姚氏等三人的《詩經》學著作由當時默默無聞,至今日成為重要研究對象,其間影響力升降現象值得我們省思。本書從傳統與創新兩層麵同時進行三人著作的觀察,輔以詮釋學理論來探索讀者對三人著作的理解與接受,並以此討論三人在《詩經》學史上的定位與影響。
作者簡介
黃忠慎
現任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聘教授(國文係所)
學曆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
著作
《文教與書評》、《南宋三傢詩經學》、《惠周惕詩說析評》、《詩經簡釋》、《文教長短論》、《儒學長短論》、《概論文學》、《古今文海騎鯨客》、《詩經選注》、《硃子詩經學新探》、《四書引論》、《嚴粲詩緝新探》、《詩經全注》、《範處義詩補傳與王質詩總聞比較研究》、《宋代詩經學探析:以歐陽修、蘇轍等六傢為中心的考察》、《尚書洪範考辨與解釋》、《清代詩經學論稿》、《清代獨立治《詩》三大傢研究:姚際恆、崔述、方玉潤》
得奬紀錄
國科會優等研究奬(1994)
彰化師大傑齣研究教師奬(2011)
彰化師大頂級研究奬(2012)
近十年國科會研究計畫
91年 清代中葉《毛詩》學三大傢解經之岐異──以對舊注的依違為考察基點
92年 王夫之《詩經》學新探──以經學的詮釋角度為考察之中心
93年 嚴粲《詩緝》新探──以文學批評、經學、理學的角度為考察中心
94年 清代獨立治《詩》三大傢研究──運用詮釋學觀點作全新考察
95年 宋代新舊兩派說《詩》的特質與睏境──以王質《詩總聞》與範處義《詩 補傳》為考察綫索
96年 從呂祖謙到戴溪──《呂氏傢塾讀詩記》與《續呂氏傢塾讀詩記》的比較研究
97年 南宋理學派彆下的解《詩》歧異──以輔廣《詩童子問》與楊簡《慈湖詩傳》為考察綫索
98年 南宋初年集解著作對《詩經》解釋的整閤與取捨──以李樗《毛詩詳解》與黃(木熏)《詩解》為考察綫索
99年 心學、治道與經學詮釋──袁燮《絜齋毛詩經筵講義》與謝枋得《詩傳注疏》之比較研究
100年 經世、經術與經學詮釋──王安石《詩經》學研究
序
第一章 姚際恆《詩經通論》的《詩》教觀及其反漢學色彩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詩經通論》的解《詩》體例與姚際恆的《詩》教觀
第三節 姚際恆對《毛詩序》的批評
第四節 姚際恆對《毛傳》、鄭《箋》的批評
第五節 結語
第二章 以史觀詩,以詩興史--崔述《讀風偶識》析評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崔述的著書動機與解《詩》特質
第三節 崔述對傳統《詩經》漢學的批評
第四節 崔述對於硃子《詩經》學的態度
第五節 《讀風偶識》在《詩經》學史上的定位與意義
第六節 結語
第三章 方玉潤《詩經原始》析評--以方法論為核心的考察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詩經原始》的體例設計與解經立場
第三節 方玉潤的解《詩》態度與方法
第四節 方玉潤解《詩》態度與方法所引發的一些問題
第五節 結語
第四章 論「涵泳、玩味」的讀《詩》法--以姚際恆、崔述與方玉潤的相關論述為評析對象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姚際恆等人解放《詩》旨的主要方法--涵泳、玩味
第三節 涵泳、玩味式讀《詩》法衍生齣的現象
第四節 關鍵:誰來決定意義?
第五節 結語
第五章 傳統與變異--論姚際恆、崔述、方玉潤的解《詩》基調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清代學術主流之外的旁支
第三節 迴歸傳統--姚氏等三傢之《詩》教觀
第四節 反對傳統--三人對《詩序》、《毛傳》、鄭《箋》的質疑與揚棄
第五節 從接受美學看姚氏等三傢所獲得的的評價
第六節 結語
第六章 學術史上的典範塑造--以民國學者評論清代獨立治《詩》三大傢為例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姚際恆等人的《詩經》學
第三節 《詩經》學史對姚際恆等人的評價
第四節 典範的塑造
第五節 結語
附錄:論宋儒與清儒對詩旨的解放--從硃子到姚際恆、崔述、方玉潤
一、前言
二、硃子的反《序》與解放詩旨
三、姚際恆、崔述、方玉潤對硃子《詩經》學的態度
四、姚、崔、方三人對詩旨的進一步解放
五、顛覆與包容
六、結語
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對姚際衡、崔述、方玉潤這三位學者的研究,更在於它為我們提供瞭一個觀察清代學術生態的窗口。作者通過梳理這三位“獨立治《詩》”的代錶人物,巧妙地揭示瞭清代《詩經》學發展過程中,學術思想的碰撞與交融,以及不同流派之間的論爭。我能感受到,在那個時代,學術並非是一片坦途,而是充滿瞭挑戰和質疑。這三位學者,盡管在研究方法和側重點上有所不同,但他們都懷揣著一顆對《詩經》的赤誠之心,敢於挑戰權威,敢於堅持自己的學術判斷。作者通過對他們生平經曆的簡要勾勒,以及對其學術思想的深入剖析,讓我看到瞭那個時代學者們所麵臨的學術睏境和精神壓力。讀這本書,不僅僅是學習《詩經》的研究方法,更是感悟一種獨立思考、追求真理的學術精神。它讓我更加深刻地理解瞭“獨立”二字的分量,以及在學術傳承中,保持批判性思維和創新精神的重要性。
评分這本書的文字錶達方式也讓我頗為贊賞。作者在學術的嚴謹性與文學的可讀性之間找到瞭一個絕佳的平衡點。在論述姚際衡的學說時,語言風格既有學術論文的嚴謹,又不失生動和流暢,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學術內容變得引人入勝。例如,在分析姚際衡對《詩經》篇章的重新解讀時,作者運用瞭大量的比喻和形象化的語言,讓我仿佛置身於姚際衡的治學現場,感受他思維的閃光。而描寫崔述的研究過程時,則更顯莊重和一絲不苟,仿佛在描繪一位嚴謹的史傢,每一個字都經過瞭審慎的考量。至於方玉潤的論述,則偏嚮於精巧和細膩,仿佛在描繪一位文學鑒賞傢,對字詞的推敲充滿瞭詩意。這種多變的語言風格,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新鮮感,不會讓人感到單調乏味。總而言之,這本書不僅是一部學術專著,更是一部引人入勝的學術史敘事,讓我從多個維度深刻理解瞭清代《詩經》學的發展以及三位傑齣學者的貢獻。
评分這本書的標題讓我立刻産生瞭濃厚的興趣,因為“獨立治《詩》三大傢”這幾個字,就暗示著作者在梳理清代學術史中,對《詩經》研究領域那些被主流學界或許忽略,但卻有著獨特貢獻的人物進行深入挖掘。姚際恆、崔述、方玉潤,這三個名字在我腦海中勾勒齣一幅畫麵:他們或許是時代的孤勇者,在眾說紛紜中堅持自我見解,對《詩經》的訓詁、辨章、考據等方麵,提齣瞭與當時學界主流不同的深刻洞見。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獨立”二字的?這其中包含瞭怎樣的學術背景的對抗,又或是不同於當時主流的研究範式?是通過對他們傳世文獻的細緻解讀,還是通過考證他們的學術淵源和傳承脈絡?我期望這本書能夠帶領我走進一個更為細緻和深入的《詩經》研究世界,去理解這些“獨立”的聲音,是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迴響,以及他們的思想遺産對後世學者産生瞭怎樣的潛移默化的影響。這本書無疑是一次對中國古典學術的深度溯源,我迫不及待想要翻開它,去探尋那些被隱藏在時間塵埃下的智慧火花,去感受那些在學術海洋中獨立航行的船隻所展現齣的不屈精神。
评分讀罷《清代獨立治<詩>三大傢研究:姚際衡、崔述、方玉潤》,我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仿佛穿越瞭時空,與這三位纔華橫溢的學者進行瞭一場跨越世紀的對話。作者對於姚際衡的論述,讓我深刻體會到其治《詩》的“博雅”與“獨創”。他不再滿足於簡單的注釋,而是將《詩經》置於更廣闊的曆史文化語境中考察,對詩歌的時代背景、作者生平、社會風俗等進行瞭細緻的辨析。其中,對《詩經》篇章的重新編次和解讀,更是展現瞭他超越前人的洞察力。而崔述的研究,則以其“嚴謹”和“考據”見長,仿佛一位考古學傢,一絲不苟地發掘《詩經》文本背後的曆史信息,通過文獻比勘和實地考察,力圖還原詩歌最真實的樣貌。作者對崔述在辨識僞古文、糾正訛謬方麵的成就,進行瞭令人信服的闡述。至於方玉潤,作者將其定位為“精微”與“辨析”的代錶,他在《詩經》的音韻、詞義、句法等方麵的細緻入微的分析,如同一位技藝精湛的雕刻師,將文本的細微之處展現得淋灕盡緻。整本書在展現這三位學者獨立精神的同時,也展現瞭清代《詩經》學發展的一個重要側麵,其學術史價值不言而喻。
评分這本書的敘事方式和分析角度都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它不是簡單地羅列史料,而是充滿瞭作者的學術判斷和深刻洞見。在論述姚際衡時,作者並沒有迴避其研究中的爭議之處,而是將其置於當時的學術語境下,分析其觀點的形成原因和曆史影響,甚至還探討瞭後人對其思想的繼承與發展。這種既肯定又批判的敘事,使得對姚際衡的研究更加立體和可信。而對於崔述,作者著重強調瞭他“求真”的精神,通過具體的例子,展示瞭崔述如何運用嚴密的邏輯和無可辯駁的證據,來對抗當時流行的附會之說,守護《詩經》文本的純潔性。這種對學術良知的推崇,讓我為之動容。至於方玉潤,作者則通過對其具體訓詁案例的分析,展現瞭他“精雕細琢”的治學態度,每一處字詞的推敲,都充滿瞭對傳統的敬畏和對真相的追求。整本書的結構清晰,邏輯嚴謹,引證詳實,充分展現瞭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和嚴謹的治學態度。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不同學者觀點時的客觀公正,以及對學術流派之間復雜關係的 nuanced (細微的) 把握。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