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論集收錄論文可分幾大類:
一、中國傳統文學理論,以詩話詞話為大宗,如果能夠像巴赫金化腐朽為神奇,亦可以光照四海。
二、其次是西洋古典主義到新批評,諸如崇高、移情、審美,以緻新批評的反諷、悖論、仍有其生命力,這次也有林餘佐、羅文玲(一部分)之作;巴什拉與容格原型,較為接近,這次論文有蕭蕭、黎活仁、韓紅艷、雷亞東、餘境熹(《五行詩》)諸作。
三、由俄國形式主義、結構主義到解構主義,有餘境熹、王蓉、吳燕南、李燦、周思諸作。
四、語言學方麵如方環海∕瀋玲、餘境熹(音樂美)之作。
五、哲學如中國哲學和現象學,這次有劉益洲、紀明宗之作。
六、生態文學有瀋玲∕方環海、韓紅艷、蔡明原(後二者內容實在不隻生態問題)諸作,《詩的瞬間與狂喜》抱怨人們太重視作傢生平,這兩三篇可能較多提及生平。
七、兒童文學,如夏婉雲之作。
八、新詩教學,如楊慧思之作。
作者簡介
白靈
本名莊祖煌(Tsu-Hwang CHUANG),原籍福建惠安,一九五一年生於颱北萬華,美國新澤西州史蒂文斯理工學院碩士,現為颱北科技大學副教授。擔任過《草根詩刊》主編、耕莘青年寫作會值年常務理事、一九八五年創辦《詩的聲光》,一九九二年與詩友閤組《颱灣詩學》季刊社,擔任過五年的主編。作品曾獲《中國時報》敘事詩首奬、梁實鞦文學奬散文首奬、《創世紀》詩創作奬、中山文藝奬、國傢文藝奬、新詩金典奬等十餘項。
齣版有詩集《後裔》(1979)、《大黃河》(1986)、《沒有一朵雲需要國界》(1993)、《白靈.世紀詩選》(2000)、《白靈短詩選》(2002)、《愛與死的間隙》(2004)、《女人與玻璃的幾種關係》(2007)、《白靈詩選》(2008)、《五行詩及其手稿》(2010)、《昨日之肉》(2010);童詩集《妖怪的本事》(1997)、《颱北正在飛》(2003),散文集《給夢一把梯子》(1989),《白靈散文集》(1998)、《慢.活.人生》(2007),詩論集《一首詩的誕生》(1991)、《煙火與噴泉》(1994)、《一首詩的誘惑》(1998)、《一首詩的玩法》(2004)、《桂冠與荊棘》(2008)等,編有《中華現代文學大係(貳).詩捲》、《可愛小詩選》、《新詩二十傢》、《新詩三十傢》、《新詩讀本》等十餘種。建置有「白靈文學船」、「象天堂」、「在歲月中,浮齣一座芹壁村」等九種網頁(www.cc.ntut.edu.tw/~thchuang/index2.htm)。
黎活仁(Wood Yan LAI)
男,一九五○年生於香港,香港大學哲學博士。現為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名譽研究員。著有《盧卡契對中國文學的影響》(1996)、《文藝政策論爭史》(2007)等。編有《柏楊的思想與文學》(2000)、《香港八十年代文學現象》(2000)、《柳永、蘇軾、秦觀與宋代文化》(2001)、《李白杜甫詩的開端結尾研究》(2002)、《□弦詩中的神性與魔性》(2007)、《雪中取火且鑄火為雪:周夢蝶新詩論評集》(2010)等數十種。
楊慧思(Wai Sze YEUNG)
香港「藍葉詩社」秘書長,香港「散文詩學會」副會長,颱灣《鞦水詩刊》同仁。香港大學教育碩士,現為香港大學博士研究生。曾獲香港大學頒發「新詩 教學奬」、「颱灣十大詩人研究成就奬」,二○○七年世界詩人大會頒授「新詩創作金奬」,二○○八年獲香港大學中文學院頒發「傑齣成就奬」等。齣版詩集《詩@情》、《四葉詩箋》、《失落的季節》,主編詩畫集《詩情畫意》及《藍色翅膀》,微型小說集《藍色季節》,新詩教材《新詩創作教與學》。
楊宗翰(Tsung Han YANG)
一九七六年生於颱北,靜宜大學中文係碩士、佛光大學文學係博士候選人。現為龍圖騰文化企畫經理,東吳大學中文係、颱北教育大學語創係兼任講師。著有評論集《颱灣現代詩史:批判的閱讀》、《颱灣文學的當代視野》、詩閤集《畢業紀念冊:植物園六人詩選》,編有《逾越:颱灣跨界詩歌選》、《跨國界詩想:世華新詩評析》。作品入選《中華現代文學大係Ⅱ》(詩捲、評論捲)、《颱灣文學三十年菁英選:評論三十傢》、《馬華文學讀本Ⅱ:赤道迴聲》等。
白靈:序一 誰能拉著天空奔跑
黎活仁:序二
楊慧思:序三
巴什拉詩學的分析
黎活仁:上升與下降──白靈與狂歡化詩學
蕭蕭:炎上作苦──論白靈詩與火的屬性
雷亞東:孤獨感與童年的夢想──以巴什拉詩學分析白靈的想像力
美學分析
瀋玲、張曉琴、方環海:論白靈詩歌中的生態倫理意識
劉益洲:身體與錶述──白靈《愛與死的間隙》中的存有見證
林餘佐:抒情式批評在現代詩評論的運用──以白靈詩為例
蔡明原:想像與經驗的辯證──白靈現代詩作中的土地圖像
王蓉:白靈詩與「老莊思想」的互文聯想
吳燕南:麯摺延宕的詩性空間──論白靈詩歌的「延緩」現象
韓紅艷:戲謔與荒誕:一種反諷的人性拷問──白靈詩歌中「審醜」的批判意識
童詩 文學批評 新詩教學
羅文玲:胸中自有浩然氣──論白靈《一首詩的誕生》之藝術創造工程
陳政彥:科學與詩的交會之處──白靈詩學研究
夏婉雲:自然與人為──白靈童詩中的幾種時間
楊慧思:索緒爾的結構語言學理論對新詩教學的啓示──以白靈的新詩為例
語文修辭
方環海、瀋玲:節奏認知與詩歌文本的韻律構建──以白靈的五行小詩為例
餘境熹:論重復與白靈短詩音樂美──以《白靈短詩選》為中心
餘境熹、李燦:互文網路與詩化語言──白靈詩歌初探
餘境熹、周思:白靈詩歌中的「空白」藝術──「接收延緩」詩學建構嘗試
紀小漾:矛與盾的熔爐──從「太極」角度試探白靈的詩學建構
餘境熹:沒有一朵雲需要國界:白靈「五行詩」VS阿茲特剋史──誤讀詩學係列之六
白靈:白靈寫作年錶
蔡明原:白靈研究目錄
序一
誰能拉著天空奔跑
人生是諸多偶然、眾多因緣際會交錯、碰撞、串連、甚至糾纏而成的,一切的情理事物人常隻因福至心靈一個動作、一個念頭、乃至一個情緒,而勾串齣完全不可預期的各種因緣,從此走上瞭不一樣的轉角,繞過瞭詭譎聳峙的山崖、看見瞭麯綫迷離的海岸綫,乃至遇見瞭一生與之互動頻繁過從甚密的同窗、知交、或難友。
這樣的「遭」和「遇」,很難或根本無法重新來過,每個轉摺皆是當場當時在看不起眼的關口即得驟下判斷或當下選擇,常常很難有時間慎思長考,由不得你猶疑不決。於是每一個選擇常成為個性或性格的呈現,錶現為直覺的反應,終至百轉韆迴,來到眼前當下,成為你目前這個模樣。至於通過每一選擇後的未來是幸運或不幸,沒有走一段時間,都不易看得清,甚至幾個選擇後都說不準當時若走的是另一條路時,目前又會如何如何?
彷彿隻有當我們心中不時齣現一個遙遠的聲音,模模糊糊提醒我們,莫忘初衷、莫忘初衷時(雖然什麼是那個初衷也不見得很清楚),迴頭去看,纔發覺,原來很多條路都可能通嚮目前站立的這個所在,原來很多經驗或挫摺不過是命運一而再再而三的對你的摺磨和試煉。
也因此,當有機會與特殊性格或奇特行為模式的人「遭遇」時,筆者常會對他背後走過的路徑和履痕充滿好奇,即使基於禮貌和隱私無法透徹理解其行徑之所由,但對他走到目前這個點的動機、緣由、和其可能的初衷和未來方嚮,盡可能寄予包容和試圖與之同理心。如果有難以溝通或理解處,也想辦法與之同步或偕行一段時間,直到叉口或分歧齣現為止。當然這必然耗時又耗費心力,但有哪一樁事不耗時又耗費心力的?如果這樣的「遭遇」與你模模糊糊的初衷和模模糊糊的未來行徑乍看似乎相近或偶能交錯時,那又何妨同行一段呢?
與香港大學中文係黎活仁教授初識,應是在1996年10月與詩友尹玲、嚮明前往大陸廣東佛山參加國際華文詩人筆會的年會,於路經香港時,經尹玲的介紹一同吃過消夜而認識的。其後少有往還,直到2005年7月,參加瞭他在武漢大學為□弦舉辦的研討會,受邀在會上主題演講,由於從email的往返信件中,看到他對所有論文發錶人的「極端嚴格」的格式和文學理論要求,遂也卯足力氣隨俗地把主題演講寫成瞭一篇二、三萬字的論文,且首度將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與海德格的現象學放在一起討論。記得當時氣候炎熱無比,武漢宛似火爐,他不論在黃鶴樓前酷日下照相,或在前往遙遠的老秭歸城拜謁屈原祠時,車上一度冷氣失靈,他與當時香港大學中文係單周堯主任枯坐車上猛冒汗時,都依舊領帶不解、西裝畢挺,展現的是「臨酷熱不亂」的紳士風度。
此後多年,在廣東信宜為鄭愁予、在南京蘇州揚州最後到達徐州為洛夫、之後再度到徐州為餘光中、到□門為商禽、後來到彰化為周夢蝶為隱地、到上海為蕭蕭、到珠海為林煥彰與筆者等等,他的行徑率皆如此。但一路也顛簸麯摺、輾轉周鏇於諸多大學、詩壇大老、教授、文友、在眾多學生之間,誠非易事。然而他竟能僅憑個人極其有限的資源和人脈、剛強不肯轉摺的毅力、不妥協的文學理論要求、格式要求、乃至齣席服裝要求,甚至加上那直率又有些倔強的脾氣,卻也能到處「煽風點火」,辦瞭幾十場各式各樣規模不一的研討會(詩以外還有小說、華語文方麵,如金庸、錢鍾書、龔鵬程、硃天心硃天文……等的研討會),可說令人嘖嘖稱奇。
由於黎氏的特異行徑和被認為「不閤理」的要求,這期間恐怕連他也不知得罪瞭兩岸四地多少學術大老、教授、和文友,卻看他依然乾勁十足、愈挫愈勇。但其事後所留下的眾多論文,的確也為颱灣詩壇、文壇、學術界提供瞭與一般中文係路數不同、規格要求奇嚴的絕佳範例。即使颱灣(包括大陸)文壇和學界目前對此所知有限,但又何妨,由黎氏引領齣的諸多研究成果,在未來必能有令人驚艷、驚訝、甚至遍地開花的效應。
以是,與這樣「路數」不同常人的文友交往,並非易事,需要更多也更長時間的耐心、平常心、與同理心,彼此往還,很多事都不宜過度計較,盡量去明白不同環境、教育背景、政經體製下本來就存在的差異,相互學習、截長補短,由其中也自我鞭策和成長,或能踩踏齣人生一段不可思議的旅程。
筆者從發錶第一首詩的1973年迄今,轉眼已三十餘載,寫詩變成生命中最重要的誌業,離從小很想當一個漫畫傢的夢想越來越遠,卻也沒打算要後悔。本來,好像再也沒有什麼事能比突然寫齣一首詩(即使隻有五行)更高興的瞭,即使一篇散文、或長達二、三萬字的論文都不能。但自從參與上述有關詩方麵的研討會後,卻發現過去讀他人詩作大多囫圇吞棗,未能細研微觀,所獲其實有限,對創作功力的精進幫助不大,如今終得耐下心來對大規模詩作宏觀加微觀,鑽研思索詩作背後來路、動機、和行徑,由此經月摸索,其影響筆者詩血液的「濃度」,效應理應驚人。幾年下來,果然寫詩之動力和筆勁,愈發興味勃勃,此並非當初自身所能預測。
此外,過去多年筆者對自己在年少時即選擇瞭化學工程這一行業,總有些懊惱,因為不能在文學上全力以赴,「職業」彷彿牽扯著「誌業」的後腿。即使後來寫《一首詩的誕生》(1991)、《煙火與噴泉》(1994)、《一首詩的誘惑》(1998)、《一首詩的玩法》(2004)等詩論時,由於理工背景使自己與真正文學人看詩的角度有所不同,但終不能使科學與人文真正互通。直到2005年之後,由於黎氏多年的背後推逼,自己書寫時又想與一般文學人觀點有所區隔,遂膽大地進入科學領域尋求奧援,以使科學觀念與文學互動互融,終也能稍有斬獲,其小小成績後來暫時收輯為《桂冠與荊棘》(作傢齣版社,2008)一書,此事即在說明黎氏長年籌辦各式研討會,其所生發的影響力恐也非他本身所能預見,筆者所得隻是一「案例」而已。很多年前(1987)筆者曾寫下一首五行詩〈風箏〉:
扶搖直上,小小的希望能懸得多高呢
長長一生莫非這樣一場遊戲吧
細細一綫,卻想與整座天空拔河
上去,再上去,都快看不見瞭
沿著河堤,我開始拉著天空奔跑
這世上「誰能拉著天空奔跑」?任誰都不能吧?「拉著天空奔跑」於是隻能成為一種壯誌和「理當如是也」的雄心,一種唐吉訶德式的壯誌和雄心;但即使是遙遠的幻覺,那股精神和毅力仍是令人擊節贊賞的,黎氏即當今兩岸四地學界之唐吉訶德也。
當2010年上半年,黎氏打算在下半年於珠海為筆者舉辦研討會時,筆者本立即迴以「太早瞭」、「幾年後再說」,沒想到他是劍及履及之人,沒多久即付諸行動,將論文邀約、行程、場地等,快速地打理妥當,讓當事人來不及反應、且有「被綁鴨子上架」之感。此後即於當年12月假珠海國際學院邀來二十位熱心的教授、學者、和博碩生,就拙作七本詩集及其他作品從不同理論、角度,或縱或橫地切片,多發筆者所未及見的論點和細節,令人敬佩和驚異。之後又從內容到形式,要求與會學人務必精心修正,再延請其高徒香港大學史言博士、颱灣成功大學博士生蔡明原就各論文核對所有引用原文、格式、和相關評論書目等等,細校檢誤,方正嚴謹,細節之講究,令人「瞪目結舌」。
如此前後已一年有餘,不僅付齣極大心力,今再為此論文作序,曆數結識因緣及所經之盛會麗景,果真諸緣聚集、乃能緣起不滅啊。此「不滅之緣」可舉一例為証,比如2011年12月筆者以拙作《昨日之肉》從三十餘冊詩集中幸獲選為颱灣文學奬圖書類新詩金典奬,在颱南頒奬當天,黎教授與其高徒餘境熹竟也因他項會議之便蒞臨頒奬現場,令筆者備感溫馨和興奮,當晚還與眾多各路文友歡宴於度小月、後移地暢談至夜深,並促成未來汪啓疆詩歌研討會召開之可能,如此麯摺交叉之諸般際遇,誠人生諸多偶然所營構,而非任何人所能預知,豈非一大樂事乎?此書體例之能完備,得力於黎氏事事要求「魔鬼藏在細節裏」的超常人精神,光精校糾誤一事即反覆多遍,曆時超過一年,其「之龜毛」「之難纏」令人稱奇而不能不欽敬贊嘆。其間黎氏也商得好友楊慧思撰序、詩人楊宗翰共同主編,且委由秀威資訊以BOD及POD型式同時齣版,諸般隆情盛意,令人感動及感佩。如此際會,也實肇端於諸多因緣如諸溪相匯如雲朵集聚,方有如此波起風動雲湧之盛事,則實亦人生一大快事也。
白靈
這本書的標題《閱讀白靈》一開始就讓我産生瞭濃厚的興趣。白靈,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朦朧而神秘的氣息,讓人不禁聯想到純潔、空靈,又或許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憂鬱。我一直對那些能觸及心靈深處、引起情感共鳴的書籍情有獨鍾,而《閱讀白靈》似乎就具備這樣的潛質。在翻開書頁之前,我腦海中已經構建瞭無數關於“白靈”的形象:她可能是一位在寂靜山榖中守護古老秘密的隱士,也可能是一位在繁華都市中尋找內心歸屬的孤獨靈魂。這本書會是一次怎樣的心靈之旅?它會引領我進入怎樣一個世界?是如煙花般絢爛卻短暫的相遇,還是如溪流般綿長而深刻的陪伴?我期待著作者能用細膩的筆觸,描繪齣一個鮮活的“白靈”,讓我能夠透過文字,感受到她的呼吸,理解她的悲喜,甚至在某個瞬間,在她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一個故事,更是一種體驗,一種能夠洗滌心靈、啓迪思想的體驗,讓我能夠帶著新的視角,重新審視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评分初翻《閱讀白靈》,我被它樸實無華的書名所吸引,以為會是一本關於自然,或是關於某個安靜角落的散文集。然而,這本書所展現的內容,其深度和廣度遠遠超齣瞭我的想象。作者用一種極為冷靜且客觀的筆觸,剖析瞭人類情感的復雜性,探討瞭社會結構中的隱性力量,甚至觸及瞭時間流逝的哲學命題。在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被書中某些觀點所震撼,繼而陷入沉思。它不像某些勵誌書籍那樣,給予你一碗雞湯,而是讓你直麵現實的殘酷,卻又不失希望。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不同主題時,那種收放自如的敘事技巧。它可以從一個微不足道的細節切入,然後層層剝繭,最終揭示齣深刻的道理。這本書的閱讀門檻可能稍高,需要讀者具備一定的思考能力和耐心,但一旦你投入其中,就會發現它如同一個寶藏,越挖掘越感到驚喜。它讓我看到瞭許多我從未曾留意過的視角,也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選擇。
评分《閱讀白靈》是一次令人驚喜的閱讀體驗,它完全顛覆瞭我對“閱讀”一詞的固有認知。我原以為它會是一本關於某個具體人物生平的傳記,或是某個特定文化現象的解讀,但事實證明,我的猜測完全偏離瞭。這本書更像是一場意識的流淌,一種對生命本質的探索。作者通過一係列看似散漫卻又彼此關聯的篇章,構建瞭一個龐大而精妙的思想空間。我常常在閱讀的過程中,思路會隨著文字跳躍,從一個話題引申到另一個話題,就好像在進行一場思維的冒險。書中涉及的哲學思考、藝術評論、人生感悟,都給我帶來瞭極大的啓發。它沒有給我明確的結論,而是鼓勵我去獨立思考,去質疑,去尋找屬於自己的答案。這是一種非常主動的閱讀方式,也是我近年來很少體驗到的。閤上書頁時,我感覺自己的頭腦變得更加清晰,看待事物的方式也更加多元。它不是讓你被動接受信息,而是激發你去主動創造意義。
评分《閱讀白靈》這本書,就像是一杯陳年的佳釀,初入口時或許有些許微澀,但細細品味,卻能感受到它醇厚而悠長的韻味。我原本期待的是一本輕鬆愉快的讀物,能讓我消遣時光,然而,這本書所帶來的,卻是一種更為深刻的精神滋養。作者的文字功底毋庸置疑,他對詞語的運用,對句子結構的安排,都顯得遊刃有餘,卻又不顯張揚。我常常因為一句精妙的描述而停下來,反復閱讀,揣摩其中蘊含的深意。書中所描繪的人物,不論是主角還是配角,都顯得那麼真實,那麼具有生命力。他們有自己的優點,也有自己的缺點,有自己的追求,也有自己的迷茫。這讓我感覺,我並非在閱讀一個虛構的故事,而是在與一群鮮活的生命對話。這本書沒有給我明確的教誨,但它通過展現生活的多麵性,讓我更加理解瞭人性的復雜,也更加學會瞭寬容和接納。它是一本需要慢慢讀的書,也是一本值得反復品味的書,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體會。
评分讀完《閱讀白靈》,我感覺自己像是經曆瞭一場漫長而奇妙的夢境。這本書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沒有驚心動魄的衝突,但它卻以一種極其溫和且不容置疑的方式,悄悄地滲透進我的內心,留下深深的印記。作者的文字如同晨曦中的薄霧,輕柔地籠罩著每一個場景,每一個人物。我尤其喜歡書中對環境的描寫,那種靜謐、淡泊的氛圍,仿佛能聽到風拂過樹葉的聲音,感受到泥土的芬芳。而“白靈”這個角色,她不像傳統意義上的女主角那樣光芒四射,反而顯得有些疏離,有些難以捉摸。但正是這種“難以捉摸”,讓我更加好奇,更加想要去探究她內心的世界。我仿佛能看到她在窗邊靜靜地眺望遠方,眼神中藏著無數未說齣口的故事。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的留白,在於它不直接告訴你答案,而是讓你自己去品味,去想象。每一次閱讀,都會有新的發現,新的感悟。它就像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內心深處最柔軟的部分,讓我開始思考生命的意義,思考那些被我們忽略的美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