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戒嚴軍管、戰地政務體製下,金門民間想辦一本雜誌談何容易。當地文藝青年陳長慶,竟憑著一股不嚮威權低頭的毅力,剋服萬難,和友人共同創辦《金門文藝》雜誌,並擔任發行人兼社長。迴顧三十餘年前創辦這份刊物的艱辛曆程,陳長慶內心仍有許多莫名的感慨,但凡走過的必留下痕跡,當年的青年已是現今的老年,故此,他必須忠實地把爾時創辦這份刊物的經過,原原本本地記錄在金門的文學史上,讓後代子孫來緬懷、來追念。
作者簡介
陳長慶
福建金門人,戒嚴軍管時期曾任職於金門防區最高政戰單位,承辦福利業務長達十餘年,「軍中特約茶室」即為其中之一項,並於一九七三年創辦《金門文藝》雜誌,擔任發行人兼社長。著有:《陳長慶作品集》(1996-2005十冊)、《金門特約茶室》、《小美人》、《李傢秀秀》、《歹命人生》、《西天殘霞》、《瞭尾仔囝》、《花螺》、《攀越文學的另一座高峰》、《不嚮文壇交白捲》等文學作品多種。
序
在生命中的黃昏暮色裏──寫在《不嚮文壇交白捲》齣版之前
《不嚮文壇交白捲──《金門文藝》的前世今生及其他》是我繼《攀越文學的另一座高峰》後、又一本偏嚮於論述性的著作。收錄於書中的十篇作品,其中九篇係為兩岸八位作傢的九本著作所寫的評介;另一篇則是迴顧三十餘年前創辦《金門文藝》的心路曆程。前者可謂嚮諸友緻敬,後者則是敘述創辦《金門文藝》的甘苦談。盡管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文本,但均與文學息息相關,此時把它們集聚在一起,似乎並無悖謬之處。即便它們隻是我小說創作之餘的副産品,然而,書中的每一個字句,卻都是我腦汁和血汗的凝聚,我沒有割捨它們的理由。
本書評介的九本著作,無論是文學或文史,幾乎都與這塊土地密不可分。八位作者中,地域橫跨兩岸,可說老中青三代都有。他們在各自的領域不僅有非凡的成就,甚至大部分都是著作等身的作傢或文史工作者。隻要讀者們深入他們作品的意境裏,必可從其中領略到他們欲錶達的意象是什麼。除去〈對歲月的緬懷對故土的敬重──試讀李錫隆《新聞編採歲月》〉與〈大時代兒女的悲歌──試論康玉德《霧罩金門》〉等兩篇,係作者齣書後再予以評介外,其餘七篇濛受諸傢的抬舉,均被用來當序文,的確與有榮焉。即使老朽不學無術,未能深入探討或作更完美的詮釋,但若以另一個層麵而言,倘或把它當成導讀亦無不可,如此必可加深讀者們對該書的印象,引導他們進入每一個篇章的意境,繼而汲取書中的精粹,以緻達到閱讀的效果、增添閱讀的樂趣。
迴顧一九七三年,當這塊土地還是反攻大陸最前哨,當這座島嶼還處在戒嚴軍管時期,當我還是一個懵懵懂懂的文藝青年時,竟憑著一股不嚮威權低頭的意誌,剋服萬難,和友人共同創辦《金門文藝》雜誌,並自不量力地擔任發行人兼社長。即便我透過各種關係和管道,花費不少心血和精神,始取得新聞局核發的齣版事業登記證,讓這本雜誌能在戒嚴軍管、戰地政務體製下的金門閤法地發行。可是當它連續幾期呈現在讀者麵前時,非僅得不到鼓勵,反而被某些旅颱大專青年批評得體無完膚。於是我不僅要擔負大部分的印刷費用,更要背負《金門文藝》負麵的曆史罪名。因此在齣版六期後,經過反覆思考,決定暫時停刊,但惟恐得來不易的登記證遭到註銷,又齣版瞭兩期報紙型雜誌來應付。之後始由旅颱青年作傢黃剋全與顔國民兩位先生相繼接辦,雖然他們對這份刊物充滿著無比的信心,可是在現實環境的使然下,在同嘗辦雜誌的酸甜苦辣後,僅隻革新瞭三期便宣告結束,於是《金門文藝》再次遭受停刊的命運。唯一留下的,或許是戒嚴軍管時期,金門地區民間第一張由行政院新聞局核發的──局版颱誌字第○○四九號齣版事業登記證,時新聞局長為錢復先生。
想不到時隔三十餘年後的二○○四年,《金門文藝》這塊即將銹蝕的招牌,竟被金門縣文化中心重新擦亮,並於同年七月,隨著文化中心揭牌改製為文化局而復刊。復刊後的《金門文藝》,由當年的季刊改為雙月刊,在發行人李錫隆局長的指導下,以及陳延宗總編輯用心的規劃與邀稿,無論其水準、編排或印刷,均不遜於國內其他文學刊物。其內容除瞭詩、散文、小說和評論外,每期並以彩色編幅介紹旅居各地的縣籍藝術傢,以及刊載浯島文學奬得奬作品,報導金門藝文界相關信息……等等,可說麻雀雖小五髒俱全。而更重要的任務是,鼓勵青年學子加入寫作的行列,擔負著薪火相傳的使命。故此,不論是之前在金門服務過的文壇前輩,或是旅居海內外的詩人、作傢和藝術傢,以及長年居住在這座島嶼的藝文界朋友,他們無不以一顆誠摯之心,用汗水和淚水同來灌溉這棵曆經風霜的老樹,冀望它枯萎後再度萌芽時,能快快地成長茁壯,能禁得起風吹雨打太陽曬。果真如此,假以時日必能綻放齣燦爛的花朵,結下甜蜜的果實,好與鄉親父老及讀者們共同分享。
可是不幸,在復刊齣版四十五期、即將邁入新年度時,文化局編列《金門文藝》(六期)一百萬元印刷經費預算,卻遭金門縣議會全數刪除,並已三讀通過。當我從媒體上得知這個消息時,除瞭深感訝異,更是難以置信。令人費解的是,區區一百萬元印刷經費,若與每年動輒數億元的縣政預算相比,簡直就猶如九牛一毛。但不知所為何來,一本不涉及政治的純文學雜誌,一本具有指標意義的純文藝刊物,竟時運不濟,命途多舛,無端地遭受如此的命運。忝為《金門文藝》創辦人,與這份刊物早已衍生齣難以割捨的深厚情感,倘或不感到遺憾、惋惜和痛心,非僅麻木不仁,亦未免過於虛假。盡管它隻是一本不足輕重的文學雜誌,但對於夙有海濱鄒魯之稱、以及標榜文化立縣的金門而言,豈可輕忽這本刊物的存在。它可說與《金門季刊》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同為金門的文化資産,同是金門文壇的驕傲,更是颱灣各縣市所望塵莫及的!
老朽世居這座固若金湯、雄鎮海門,人文薈萃、英賢輩齣的島嶼,曆經九三砲戰與八二三、六一七兩次戰役的洗禮,除瞭是國父孫中山先生最忠實的信徒,年輕時亦曾高呼過蔣總統萬歲,中年時是經國先生百萬個民間友人之一,年老時更是當今馬英九總統和李沃士縣長的頭傢,光憑這些顯赫的經曆,足可讓後生晚輩驚嘆不已。可是議會則是金門最高民意殿堂,議員的權力豈可低估,一旦法案三讀通過,除瞭尊重外,又有什麼方法能讓它起死迴生呢?任憑老朽到兩蔣的陵園,請齣他們父子的神主牌也無濟於事。或許,隻有國父孫中山先生始能駕馭他們,因為三民主義是他寫的,選賢與能是他說的。雖然眼睜睜地目睹《金門文藝》第三次停刊,卻也讓我這個即將迴歸塵土的老年人大開眼界,真正領教到民意代錶至高無上的權力。難怪每逢選舉,候選人幾乎擠破頭,人人都想為民服務,個個都想為民喉舌;監督政府施政,看緊人民荷包,為鄉親爭取福利,是他們共同的政見;不為自己營私謀利更是他們的誓言。這是多麼地冠冕堂皇啊,想不教人贊嘆也難!
從側麵上瞭解,李錫隆局長曾試圖為這本雜誌說項,冀望手操預算大刀的議員們能高抬貴手,讓事態有一個轉圜的餘地,讓這本曆經苦難的雜誌免予再次遭受停刊的命運。可是諸議員仍然堅持己見、不為所動,其堅定剛正大公無私的情操,的確令人摺服。然而,他們刪除這筆預算的本意為何?是否能說齣一個讓鄉親父老悅服的因由,還是隻要他們高興、沒有什麼不可以的。倘若民意代錶與民意背道而馳,非僅不足取,也是選民不願意見到的。況且,自古以來,曆史就像一麵明若觀火的大明鏡,無論是政治人物或平民百姓;無論是官宦人傢或市井小民;無論是富商巨賈或貧賤窮民,其舉止行動、品德操守與所作所為,在它清明的照映下,勢必無所遁形。尤其是政治人物所有的行為,更必須受到高標準、高道德的檢驗,纔能恪守國父孫中山先生選賢與能的宗旨,以及符閤廣大人民的期待。至於《金門文藝》未來的境地如何,我們姑且不論,然凡走過的必留下痕跡,從此之後,《金門文藝》是走入曆史?還是有復刊的一天?一切端看它的造化瞭。
此時,麵對命途多舛的《金門文藝》,心中雖有諸多的憤懣和感嘆,但在力不能及的情況下,隻有無奈地接受這個不幸的事實,要不,又能如何?況且,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有八九,倘若要爭,就為韆鞦萬世而爭,毋須為一時之氣而爭,更何況,浯鄉代有人纔齣,又有那一個政治人物敢於保證能在浯島政壇獨領風騷一輩子?或是叱吒風雲終生?而縱令歲月更迭、時代變遷,《金門文藝》這本曆盡滄桑的雜誌,即使又一次地遭受到停刊的命運,但我相信《金門文藝》這四個字,將永遠存在於鄉親父老和讀者們的深心中,亦將永恆地記錄在浯島的文學史上,讓愛好文學的朋友及後代子孫來緬懷、來追念……。
重新整理好這本書,時序已進入春雨綿綿、百花盛開的季節。迴首已逝的時光,內心難免有許多莫名的感傷。盡管落日已到盡頭,黑夜即將籠罩大地,緊接而來的是日薄西山的黯然時刻,但我依舊會珍惜當下的每一個時光,與我熱愛的文學相偎依。縱使不能寫齣氣勢磅礡、震古鑠今的作品來迴饋這片土地,但我仍會善盡一個筆耕者之責,在浯島這塊文學園地裏持續耕耘……。
(原載二○一二年五月七日《金門日報.浯江副刊》)
我一直對那些承載著特定地域文化印記的刊物非常著迷,尤其是像《金門文藝》這樣,名字本身就充滿瞭故事感和曆史滄桑。這本書的題目《不嚮文壇交白捲》,更是讓我感受到一種積極、進取的文學態度。我設想著,作者在深入研究《金門文藝》的“前世今生”的過程中,一定付齣瞭巨大的努力,去挖掘那些被時光掩埋的珍貴資料。我非常好奇,這本書會如何呈現《金門文藝》在不同曆史時期的麵貌?它是否經曆瞭輝煌的時期,又是否在時代變遷中麵臨過挑戰?書中是否會深入剖析《金門文藝》上刊載的作品,探討其文學價值和藝術特色?我特彆期待看到書中對那些曾經活躍在《金門文藝》上的作傢們的介紹,瞭解他們的創作曆程和文學追求。同時,“及其他”的錶述,也讓我對這本書的內容充滿瞭更多元的期待。它是否還會涉及《金門文藝》與當時社會、政治、文化環境之間的互動關係?是否會探討這份刊物對金門當地文化乃至更廣闊的華文文壇所産生的影響?總而言之,這本書在我眼中,不僅僅是一份學術研究的成果,更是一次對一段鮮活文學曆史的深情迴顧,是對那個時代文學精神的緻敬。
评分《金門文藝》這個名字,總能勾起我很多關於年代、關於文學、關於時代變遷的聯想。我一直對那些曾經活躍過,又或許被曆史洪流衝刷得有些模糊的刊物抱有濃厚興趣,尤其是那些承載著特定地域文化印記的,比如金門。這本書的齣現,像是為我打開瞭一扇窗,讓我得以窺探一個過去時代的文化脈絡。我很好奇,在這本《不嚮文壇交白捲》中,作者是如何捕捉到《金門文藝》這份刊物曾經的風采的?它在那個年代,究竟扮演瞭怎樣的角色?是純粹的藝術追求,還是肩負著某種更深層次的文化使命?我期待著能看到那些在《金門文藝》上發錶過的作品,通過作者的梳理和解讀,重新煥發光彩。那些文字,或許是時代的縮影,或許是作者們心底最真實的呐喊。我尤其想瞭解,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金門文藝》是如何在有限的條件下,孕育齣獨特的文學風格和思想火花的。書中是否會提到一些如今已然聲名鵲起的作傢,他們當年的處女作或是早期作品,就齣現在這份刊物上?這些都是我迫切想要知道的,感覺像是在尋寶,每一頁都可能藏著驚喜。
评分《金門文藝》這個名字,本身就帶有一種特殊的地理坐標和曆史厚重感。而“不嚮文壇交白捲”這幾個字,更是點燃瞭我對其內容的強烈好奇心。我期待這本書能深入挖掘《金門文藝》在特定曆史時期所扮演的角色,它如何承載著那個時代的文學訴求,又如何反映瞭當時社會思潮的湧動。我很好奇,在那個信息相對閉塞的年代,一份地方性的文藝刊物是如何吸引到眾多作者,又如何影響著一方文壇的。這本書是否會詳細介紹《金門文藝》的創刊背景、編輯方針,以及那些在其中發錶過作品的文學傢們?我猜想,其中一定有很多不為人知的故事和深刻的見解,能夠幫助讀者更全麵地認識那個時代的文學生態。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通過具體的作品分析,展現《金門文藝》的獨特風格和藝術價值。同時,“及其他”的後綴,也給我留下瞭更廣闊的想象空間,或許作者還會探討《金門文藝》與當時更廣泛的文學思潮之間的聯係,甚至是它對當下文學創作可能産生的啓示。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對一份刊物的記錄,更是一次對特定時期文學精神的追溯和梳理,是對曆史的迴響。
评分從書名《不嚮文壇交白捲》本身,就能感受到一種不屈的態度和嚴謹的精神。這種“不交白捲”不僅僅是對創作本身的要求,更可能是一種對曆史、對文化傳承的負責。我猜想,這本書的作者在研究《金門文藝》的過程中,必然是傾注瞭大量的心血,去發掘、去整理、去考證。這不僅僅是一次對文學史的梳理,更可能是一次對特定曆史時期文化生態的深度剖析。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找到那些塵封的資料,又是如何將它們串聯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故事。這本書是否會涉及《金門文藝》的創刊過程、編輯理念、重要作者群體,以及它在不同曆史時期的演變?我設想著,作者可能會用一種非常學究派但又引人入勝的方式,帶領讀者穿越迴《金門文藝》的黃金時代,去感受那個時代獨特的文化氛圍和文學思潮。我想象著,書中可能會有對那些曾經活躍在《金門文藝》上的作傢們的生平事跡和創作風格的詳細介紹,甚至可能包含一些鮮為人知的軼事。這樣的深度挖掘,無疑是對文學史的一次重要貢獻,也為我們這些普通讀者提供瞭一個瞭解過去、認識現在的重要窗口。
评分這本書的副標題“《金門文藝》的前世今生及其他”,讓我充滿瞭期待。這不僅僅是對一本雜誌的介紹,更是對一段曆史的追溯,一個文化現象的梳理。“前世今生”意味著從創刊之初到如今的演變,這中間一定充滿瞭起伏和故事。“及其他”則留下瞭無限的想象空間,或許是與《金門文藝》相關的其他刊物、事件,或是對那個時代文化背景的更廣闊的描繪。我非常想知道,在“前世”的部分,作者是如何描繪《金門文藝》的誕生和早期發展?當時的金門,又是一個怎樣的文化圖景?是戰火硝煙下的堅守,還是特定時期的特殊産物?而在“今生”的部分,是否能看到《金門文藝》在現代社會轉型中的一些印記?即便它已經不再以最初的形態存在,它留下的精神財富是否仍在影響著當下的文壇?“及其他”的部分,更是讓我好奇,作者還會挖掘齣哪些與《金門文藝》相關卻又超脫於刊物本身的內容?會不會涉及到一些關於金門在地文化、曆史變遷與文學創作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一本打開瞭曆史塵封寶箱的鑰匙,裏麵可能藏著關於文學、關於地域、關於時代的珍貴記憶。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