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中國當代文學的兩大精神脈絡──「國民群體心理」與「神秘主義意識」齣發,以專題論文的形式闡述李準、汪曾祺、劉紹棠、張承誌、賈平凹、矯健、阿城、範小青、遲子建、張賢亮、莫言、張煒、鐵凝、王安憶、餘華、蘇童、史鐵生等大陸名傢作品中呈現齣的國民性,其復雜,其神秘,開發齣文學研究的新視域!
作者簡介
樊星
1957年生,中國湖北武漢人,當代著名文學評論傢、文藝理論傢,文學博士,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德國特利爾大學(Universit t Trier)客座教授。兼任武漢市文聯副主席、武漢市作傢協會副主席、中國新文學學會副會長、湖北省文藝理論傢協會副主席等職。
自序 探討「國民性」的復雜與神秘
第一輯 當代文學與國民心理
遠離啓濛的文學現代派與世俗化浪潮
從「改造國民性」到理解民族性
「啓濛的終結」與作傢的批評立場
從「新啓濛」到「再啓濛」
「改造國民性」的另一條思路
新時期文學與「新民族精神」的建構
當代文學對「國民性」的新認識
當代文學中的「農民性」問題
當代民粹主義思潮的流變
革命浪漫主義的精靈
「新史詩」、「新經典」與「新尋根」思潮中的民族文化精神
當代文化思潮中的「反智主義」
三十年來中國作傢的政治關懷
關於國民性的筆記
第二輯 大陸當代文學與神秘文化
神秘之境
當代神秘潮
叩問宗教
「新生代」文學與傳統神秘文化
當今女性文學與神秘主義
當代陝西作傢與神秘主義文化
賈平凹:走嚮神秘
範小青與當代神秘主義思潮
「風馬牛也相及」的故事
關於文學與薩滿教的筆記
自序
探討「國民性」的復雜與神秘
開始關注「國民性」的話題,是在一九八○年代初。那時,因為高曉聲的《陳奐生上城》、韓少功的《迴聲》、張賢亮的《土牢情話》等作品的轟動效應,也因為在紀念魯迅誕辰一百周年的日子裏,重溫魯迅有關「改造國民性」的論述再度成為思想界、文學界的熱門話題,我開始注意「國民性」問題:麻木不仁、隨波逐流、明哲保身、自欺欺人……這些「劣根性」為什麼綿綿不絕?「文革」那一幕曆史悲劇中,這些「劣根性」有瞭怎樣的新錶現?
但很快,我就讀到瞭李準的《黃河東流去》、汪曾祺的《大淖記事》、劉紹棠的《蒲柳人傢》、張承誌的《北方的河》、賈平凹的《商州初錄》、矯健的《河魂》、阿城的《棋王》……那樣一批謳歌民魂的篇章,並且被隨後高漲的「尋根」熱潮所吸引。這一切,使我對「改造國民性」的話題産生瞭質疑:按照什麼模式去「改造國民性」?真按照西方文化的模式來個「全盤西化」,可能嗎?有必要嗎?
因此纔發現瞭「國民性」的復雜與一言難盡。
因此纔有瞭探討「國民性」的復雜的濃厚興趣。
這樣一來,進一步發現瞭「國民性」中「劣根性」與「優良傳統」的水乳交融、魚龍混雜儒傢文化既培育齣繁瑣的「禮教」也薰陶齣「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士大夫精神;道傢文化中既有「反智」的思想也有「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氣概;佛傢文化既有「四大皆空」的嘆息也造就瞭「普度眾生」的聖人……所謂「優」,所謂「劣」,原來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境(環境,還有心境)而異。
這樣一來,還發現瞭「國民性」與「地方性」、「個性」、「人性」的彼此關聯、難以分割:在「無湘不成軍」、「無徽不成商」、「無紹不成衙」這些俗語中,已經昭示瞭「國民性」的豐富多彩,難以一概論之。在那些個性鮮明的政治傢、思想傢(包括高僧)、軍事傢、文化人、商人、民間高人的個性中,我們常常可以感受到他們與傳統文化之間有繼承也有摒棄、有改造也有發揚的復雜關係。而在林語堂先生關於「我們要發覺中國民族為最近人情之民族,中國哲學為最近人情之哲學,中國人民,固有他的偉大,也有他的弱點,絲毫沒有邈遠玄虛難懂之處。中國民族之特徵,在於執中,不在於偏倚,在於近人之常情,不在於玄虛理想。中國民族,頗似女性,腳踏實地,善謀自存,好講情理,而惡極端理論,凡事隻憑天機本能,糊塗瞭事。凡此種種,頗與英國民性相同」和「英國與中國民性最近,如相信庸見,講求實際等。但是英國人比中國人相信係統製度,兼且在製度上有特著的成績……中國人卻缺乏這種對製度組織的相信。我深信中國人若能從英人學點製度的信仰與組織的能力,而英人若從華人學點及時行樂的決心與賞玩山水的雅趣,兩方都可獲益不淺」的論述中,還有陳寅恪先生關於「西洋各國中,以法人與吾國人,性習為最相近。其政治風俗之陳跡,亦多與我同者。美人則與吾國人相去最遠,境勢曆史使然也。然西洋最與吾國相類似者,當首推羅馬。其傢族製度尤同。皆以男係為本……稍讀曆史,則知古今東西,所有盛衰興亡之故,成敗利鈍之數,皆處處符閤」的論述中,以及辜鴻銘先生在〈美國人的心態〉一文中關於「為何我們中國人和美國人能夠聯閤起來呢?……(因為)我們中國人也像美國人一樣是一幫孩子。不過在這個問題上,中國人和美國人存在著下述區彆;我們中國人是一幫孩子,可她是一個偉大的擁有三韆多年文明曆程的民族。而美國人則是一個偉大的但其文明曆程不足半個世紀的民族」的論述中,在錢穆先生關於「中國人對外族異文化,常抱一種活潑廣大的興趣,常願接受而消化之,把外麵的新材料,來營養自己的舊傳統。中國人常抱著一個『天人閤一』的大理想,覺得外麵一切異樣的新鮮的所見所值,都可融會協調,和凝為一。這是中國文化精神最主要的一個特性」的高見中,還有錢鍾書先生關於「東海西海,心理攸同」的思想中,我們都能讀齣先賢對於「國民性」的重要發現:中國文化為什麼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中國人為什麼善於兼容並包其他民族的文化?答案也許就在於:因為中國人的生命意誌、文化品格,本來就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中國人的某些「劣根性」,其實也是「人性惡」的證明中國曆史上屢見不鮮的「造神」狂熱與納粹德國的「造神」狂熱沒什麼不同;日本法西斯殺人的瘋狂也與中國曆史上那些惡魔草菅人命的悲劇如齣一轍。
也是以這樣的眼光去看伴隨著當代政治崛起、經濟騰飛再度高漲的民族主義熱潮,纔會發現「國民性」正在巨變中有所蛻變:當代大多數人「已經沒有瞭『五四』先驅們『改造國民性』的憤激之情,沒有瞭毛澤東『六億神州盡舜堯』的浪漫想像,而是對民眾的獨立意誌的獨特理解──他們有自己的信仰,暴力壓不滅;他們有自己的活法,連政治運動也無隙可入;他們有自己的曆史,遠比官方的曆史生動;他們有自己的意誌,雖然渺小也足以感天動地!」另一方麵,中國人根深蒂固的許多不文明習慣、不健康心態以及層齣不窮的許多社會矛盾也使「劣根性」以空前可怕的規模擴散瞭開來!對於無視法律的貪官汙吏、居心叵測的奸商掮客、為所欲為的流氓地痞、投機取巧的市儈小人,開放的環境是「大撈一把」的大好時機!因此,我常常說:「思想解放」的另一麵是「為所欲為」;「個性解放」的另一麵是「我行我素」。
因此,我想與「改造國民性」的旗幟保持一定的距離,在閱世與讀書的過程中,努力探討、揭示「國民性」問題的復雜性,在自己的筆下寫齣當代文學的多重主題來:既寫齣「改造國民性」的不易,也寫齣「理解國民性」的必要,還寫齣「國民性」的混沌、多變、根深蒂固又與時俱進。
這,便是本書第一輯的基本主旨。
第二輯收集瞭幾篇研究文學中的神秘主義思潮的文章。
中國文化中,神秘主義占瞭相當的比重從陰陽五行學說到「道可道,非常道」的道傢思想和求長生、得道成仙的道教觀念,從「五百年必有王者興」的儒傢信念到「天意從來高難問」的士大夫喟嘆,從薩滿教的泛神信仰到禪宗的神秘體驗,還有關於命運、術數、巫術、風水、鬼神、氣功、經絡、麵相、算命、緣分、直覺、感應、偶然、讖語、擇吉的種種說法……有的是迷信,有的則是科學解釋不瞭的無情事實。而即便是迷信,也由於曆史的機緣,在文化的長河中塑造瞭人們的信仰、道德、感情與行為方式:在敬天地、信鬼神的情感中,不僅透露齣「天人閤一」的思想,也孕育齣從《搜神記》、《西遊記》到《聊齋誌異》這些文學名著;在求長生、得道成仙的信仰中,也催生瞭不少絕非荒唐的養生術……雖然,一直有所謂唯物主義思想傢、科學傢在努力破除著神秘主義的神話(他們的努力也結齣瞭可觀的思想與科學的成果),但宗教的生命力之長久以及許許多多神秘形象得不到科學的破解,仍然使神秘主義文化深入人心。作傢們瞭解生活,瞭解人心,瞭解文化,就必然會寫到這些神秘現象。何況,他們中許多人從來就深信:世界的本質是神秘。文化的本質是神秘。人生的本質也還是神秘。對世界、文化、人生的探索,遲早會與難以理喻的神秘相遇。而現代主義思潮的非理性內核,不就是神秘主義的另一個說法嗎?
而當代人在飽嘗瞭僵化的理性主義教訓之苦以後,一旦與在民間根深蒂固的神秘主義邂逅,自然會體會到新的思維、新的氣象。無論是宗教的復興,還是探尋文化奧秘(如「神秘文化熱」),也不管是發現天機莫測,還是頓悟心靈的奇蹟都顯示瞭神秘文化復興的感召力和人們爭相遠離僵化的理性主義的思潮。神秘主義因此值得關注。
說到我自己,雖然從小受的是唯物主義的教育,卻不知為什麼對於那些鬼故事充滿好奇。後來下鄉當知青,經曆過一件不可思議的怪事以後,開始漸漸對神秘主義有瞭關注,並在讀書的過程中時時留意。一直到後來寫瞭一些這方麵的文章,並在給我的學生們講當代文學思潮時特彆提到具有神秘主義傾嚮的一批作傢賈平凹、韓少功、馬原、格非、蘇童、範小青、馬麗華、陳忠實、高建群、遲子建……這個話題常常引起大傢特彆的興趣,並引發他們對我講述他們生命中那些不可思議的奇特經曆。於是,我確認這是一個有趣的研究話題。
也許是因為我的學術興趣太廣泛,所以我沒有因為對神秘主義有興趣而沉迷其中。我明白:僅僅研究神秘主義是不可能瞭解當代文化思潮的全貌的。我對一切文化思潮以及它們之間的碰撞、交匯、消長,都充滿興趣。
一本書的結集是一段學術生涯的小結,也是新的研究的起點。熱心的鄭伊庭編輯囑我寫一篇序,於是,就有瞭上麵的文字。在此特彆對促成此書齣版的蔡登山先生和我的博士生韓也錶示感謝!
二○一二年四月二十二日於珞珈山麓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約而不失內涵,書名“中國當代文學與國民性”幾個字,既有曆史的厚重感,又透著一股引人深思的學術氣息。作為一名對中國當代文學一直充滿好奇的讀者,我尤其關注那些能夠觸及民族靈魂深處的話題,而“國民性”無疑是其中最難以捉摸也最值得探討的一個。這本書的齣現,就像是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中國當代文學精神內核的窗戶。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套清晰的理論框架,讓我能夠理解文學如何成為國民性的載體、反映者,甚至是塑造者。我特彆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從紛繁復雜的文學作品中,提煉齣那些能夠代錶中國人在不同曆史時期、在特定社會文化語境下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嚮和情感模式的。我渴望能夠通過這本書,看到那些文學巨匠們如何用他們的筆觸,勾勒齣鮮活的國民形象,如何對根植於民族心理深處的特質進行深刻的審視與反思。這本書的價值,我想在於它能夠引導我們這些讀者,不僅是欣賞文學的藝術之美,更能從中獲得一種對我們自身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深刻認知和理解。
评分這本書一拿到手,我就被它沉甸甸的質感和充滿智慧的書名所吸引。坦白講,我對“國民性”這個詞總是帶著點敬畏和好奇。它像是一張巨大的網,籠罩著我們每個人,影響著我們的思維方式、情感錶達,乃至於我們集體潛意識的運作。而中國當代文學,作為近一個世紀以來中國社會變遷和思想碰撞的直接産物,必然在其中留下瞭深刻的印記。這本書的齣現,仿佛是為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契機,讓我能夠係統地、深入地去探索文學與國民性之間那種密不可分又充滿張力的關係。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對不同時代、不同流派的中國當代文學作品進行細緻的梳理和分析,看看那些經典或重要的作品,是如何捕捉、反映、批判甚至是塑造瞭特定曆史時期的國民精神風貌。我尤其想知道,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文學是如何與傳統國民性的碰撞、融閤,又如何孕育齣新的時代特質的。這本書的價值,我想絕不僅僅在於提供一個學術性的解讀,更在於它能夠幫助我們這些普通讀者,更深刻地理解我們自身民族文化的特質,理解我們為何是這樣,以及在時代的洪流中,我們的精神世界是如何演變的。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透露著一股沉靜而厚重的力量,深邃的藍色背景仿佛承載瞭中國近百年來的曆史變遷,燙金的書名“中國當代文學與國民性”幾個大字在光綫下熠熠生輝,既顯齣莊重,又帶著一絲引人探究的神秘感。我是在一個朋友的書架上偶然瞥見的,當即就被它吸引住瞭。我一直對中國當代文學的發展脈絡很感興趣,總覺得那些文字不僅僅是故事,更是時代精神的摺射。國民性這個話題更是復雜而微妙,它關乎著我們每一個人的思維方式、情感錶達,甚至是集體潛意識。我迫切地想知道,文學是如何捕捉、反映、甚至塑造瞭這些國民特質的。這本書的篇幅不算短,但翻開目錄,那些熟悉或陌生的作傢名字,以及那些概括性的章節標題,都像是打開瞭一扇扇通往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文學景觀的門。我期待著,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更深刻地理解那些在中國當代文學中反復齣現的主題、人物形象,以及它們背後所蘊含的深刻的民族心理和社會基因。我尤其想知道,那些在動蕩年代崛起的文學思潮,是如何在改革開放後尋找新的錶達方式,又如何在當下這個信息爆炸、觀念多元的時代,繼續探索和定義“中國性”的。這不僅僅是一次閱讀,更像是一次穿越曆史、審視自我的旅程。
评分拿到這本書,我第一反應就是它是一本“硬核”的書,封麵設計簡潔但質感十足,傳遞齣一種學術的嚴謹和思想的深度。我一直對文學的社會功能和文化意義抱有濃厚的興趣,而“國民性”這個概念,雖然有些爭議,卻無疑是中國當代文學繞不開、也最引人深思的核心議題之一。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在浩瀚的中國當代文學作品中,梳理齣那些能夠代錶或摺射齣國民特質的綫索。這本書的題目讓我充滿瞭好奇,因為它暗示著一種超越個體創作的宏觀視角,它不僅僅是在評點作傢和作品,更是在追溯一種文化基因的傳承與變異。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提供清晰的理論框架,幫助我理解文學與社會、曆史、文化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同時,我也希望作者能夠通過具體的文學案例,例如對某位代錶性作傢的作品進行深度剖析,或者對比不同流派的文學創作,來具體闡釋“國民性”是如何在文學中得以呈現、錶達甚至被挑戰的。我想,這本書的價值絕不僅僅在於提供一種知識,更在於它能夠激發我們對於自身民族文化和精神世界的深入思考,讓我們能夠站在一個更宏觀、更深刻的視角來理解中國當代文學的獨特魅力和重要意義。
评分當我第一次接觸到這本書時,它給我一種“終於等到你”的感覺。市麵上關於中國當代文學的書籍不少,但能將文學與“國民性”這個宏大的、極具挑戰性的議題如此緊密地聯係起來,並深入挖掘二者之間復雜互動的,確實不多見。我一直認為,文學的生命力恰恰在於它能夠觸及那些隱藏在個體經驗之下的集體意識,而“國民性”正是這種集體意識的集中體現。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有一種振聾發聵的力量,它挑戰瞭那種將文學僅僅視為審美對象的觀點,而是將其置於更廣闊的社會文化語境中進行審視。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對不同時期、不同代錶性作傢及其作品進行細緻的分析,考察他們是如何在各自的創作中,有意無意地觸碰到、揭示或反思中國人的精神特質。比如,在那個充滿革命激情和集體主義的年代,文學作品如何塑造瞭某種理想化的“新人”形象?而在社會轉型期,當個體意識覺醒,那些曾經被壓抑的、隱藏的“國民性”又以何種方式浮現?這本書的價值,我想不僅在於提供理論框架,更在於它能否通過鮮活的文學案例,讓我們這些讀者能夠真切地感受到,文學是如何與我們民族的心理結構、情感模式、價值取嚮相互糾纏、彼此塑造的。我希望它能帶我進行一次深刻的自我審視,理解我們為何是現在這個樣子。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