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是個智信的宗教,旨在開啓眾生的智慧,以解決眾生的煩惱、痛苦。人間佛教是現實重於玄談、大眾重於個人、社會重於山林、利他重於自利;凡一切有助於增進幸福人生的教法,都是人間佛教。
─星雲大師
六十多年來,星雲大師所推動的佛教,是佛法與生活融和不二的人間佛教。大師謙稱人間佛教不是佛光山自創,人間佛教的理念來自佛陀。然而大師對人間佛教的創新、實踐、推廣、傳佈,已使得佛教的影響力無遠弗屆,並深深紮根在現代生活的每一個層麵。
本書是星雲大師對人間佛教的完整詮釋,是實踐教法的藍圖,層麵涵蓋現代公民所追求的自由、民主、平等;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倫理、道德、立身、群我、資用、情愛、財富、福壽、健康、善緣……,引導我們認識自我,肯定自我,進而依靠自我,實現自我,從「未覺悟的佛──眾生」,變成「已覺悟的眾生──佛」,在人間走齣一條增進幸福人生的成就之路。
作者簡介
星雲大師
江蘇江都人,一九二七年生,十二歲時在南京棲霞山齣傢,禮誌開上人披剃,並且在棲霞律學院、焦山佛學院等處參研佛法,為臨濟宗第四十八代傳人。 一九四九年春來颱,曾主編《人生雜誌》、《覺世旬刊》、《今日佛教》等佛教刊物,並於一九六七年開創佛光山,秉持人間佛教理念,緻力於社會、教育、文化、慈善事業,先後在世界各地創設百餘所寺院道場,佛教學院六所,以及智光中學、普門中學、南華大學、佛光大學以及西來大學。 一九八五年辭退佛光山宗長後,四處雲遊弘法。一九九五年榮獲全印度佛教大會頒贈象徵佛教界的諾貝爾奬——佛寶奬。一九九七年在義大利梵諦岡與天主教教宗若望保祿二世進行世紀宗教對話。二○○○年四月一日創辦《人間福報》。 曾任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總會長,並為世界佛教徒友誼會永久榮譽會長,於佛教現代化和國際化的發展以及推動人間佛教上,厥功甚偉! 著作百餘種,並翻譯成多國文字。
選書緣起
三十的纍積意義,個人而言,是初生喜悅到壯年開創;社會而言,是數個世代的生活演變;國傢而言,是一朝又一代的遞嬗曆史;對齣版社而言?
一九八二年創立的經濟與生活齣版社(天下文化前身),至今走過三十個年頭,齣版超過韆種書,影響讀者以億萬計。三十歲的天下文化,正以壯年的開創力,為颱灣社會繼續栽植瑰麗齣版風景,也為華人曆史留下見證。
傳播進步觀念,是天下文化三十年在颱灣的步履印記,從「酒櫃變書櫃」、「讀一流書、做一流人、建一流社會」到「相信閱讀」,豐厚延續知識齣版的無形價值,積纍傳承社會文化的文字記錄。我們企劃十位與天下文化同心的作者選輯,同感這份榮耀與喜悅,他們是:星雲大師、瀋君山(委聘張作錦編選)、張作錦、高希均、黃達夫、陳長文、王力行、嚴長壽、洪蘭、姚仁祿,每人齣版一本「選集」。
以三十年不變的齣版初衷,與一同成長的讀者、颱灣社會、華人世界,共讀知識與智慧的隻字片語,同享生命與文化的大塊文章。
齣版者的話
另一個年代,另一種呼喚─為什麼推齣「前進的思索」十位自選集
(一)
「天下文化」以傳播進步觀念自許的齣版社,走過瞭三十年,齣版瞭二韆餘種書。這使我們自己也驚喜,因為經營的資金全靠自己,所有的收入來自讀者,社會上有逆耳的忠言:「害一個人叫他從事齣版」。
創立於一九八二年,那是一個意氣奮發、急起直追的年代;知識飢渴嚮外學習的年代;那也是一個政治上威權,黨外運動萌芽發展的年代;那更是個人生命力施展與冒險的年代。迴望那段曆史,真是颱灣快步前進的黃金時期。
二○一二年的颱灣已進入另一個年代─前進中産生瞭迷惘,改變中遇到瞭土石流。
四小龍「經濟奇蹟」中的颱灣,在全球競爭力排名中仍位居前十名,但麵對世界政經的急劇變化,颱灣的應對與調適不夠快,不夠準,十多年來一直陷入睏局。
一九八六年民進黨成立後,颱灣民主浪潮一波又一波─包括一九九六李登輝當選首屆民選總統,二○○○年民進黨的陳水扁執政,開創瞭民主史上第一次的政黨輪替。
颱灣民主的「寜靜革命」帶給全民莫大的驕傲,但也同時帶來瞭不寜靜的摺騰。幸有二○○八年馬英九的當選,打破瞭兩岸僵持,否則「自我鎖國」的後果,更使颱灣被拋在世界舞颱之外。
使人難以預料的是,民主的果實在颱灣還未碩壯,在西方國傢流行的四個「民主病」,卻同時提早齣現在颱灣:政黨對立互鬥(討好的政策纔有可能通過),利益團體操縱,媒體兩極化,中産階級冷漠。
在「民主病」蔓延之下,知識份子必須挺身而齣,發齣另一種理性的呼喚,這就是為什麼天下文化在三十週年,由王力行、張作錦與我發起,要齣版十本自選集。
這套選集,取名為「前進的思索」,匯集瞭社會上大傢推崇的作者。他們都有專業、有熱情、有理想,不斷以文字、演講、專著等方式與社會各界分享他們的纔情、焦慮與思索。
十位作者有開創人間佛教的星雲大師,兼具深厚科學與人文素養的瀋君山,報人張作錦,倡導法律正義的陳長文,「永遠站在病人這邊」的黃達夫,「教育創造未來」的洪蘭,充滿「颱灣想像」的嚴長壽,「星空之下永遠有路」的姚仁祿,與「時代對話」的王力行,以及自己的「寜靜革命不寜靜」。(其中由於瀋君山的健康,他的自選集由張作錦與瀋夫人曾麗華編選。)
(二)
十位作者的共同願望是透過他們的文字,能夠凝聚社會嚮上的力量,産生我們期盼的「前進的思索」。
「前進的思索」是跨黨派,跨族群,跨世代,跨私利。凡是對颱灣社會長期發展有利的觀念、政策、主張,一起來獻策,一起來思考,一起來推動。十本選集所提倡的包括瞭教育的革新、創新的推動、宗教情懷的分享、正義的落實、醫病關係的改進;也包括瞭要走嚮均富、創造就業、擴大稅基、節能減碳、兩岸雙贏等。
如果因為這十位人士的說服力,「思索」産生瞭良性的互動及改革的力量,那麼失去信心的颱灣人民,也許漸漸地會發現:
(1) 媒體及民代減少瞭起鬧及作秀,評論時展現理性的平衡。
(2) 爭取自己人權與自由的同時,不會傷害沉默大眾的利益。
(3) 「利益團體」不會明目張膽的自私與強勢。
(4) 除瞭低所得及弱勢團體需要照顧,「有能力的人多付稅」,財政赤字必須要下降。
(5) 二種心態必須要改少:
(a)靠「保護」來阻擋開放及外來的競爭(如陸生來颱就業,會搶去年輕人的工作);
(b)靠「白吃午餐」來佔公傢及彆人的便宜。
(6) 高層執政者,必須要透過各種方式(如辯論、座談、專訪),說
服大多數人民,加快各種改革。
「另一個年代」不幸地是:一個「痛定思痛」的年代;因此,「另一種呼喚」必須是「前進的思索」。
高希均
這本書的書名《人間佛教何處尋》立刻就勾起瞭我的好奇心。我覺得“人間佛教”這四個字本身就充滿瞭一種張力,它似乎在試圖將一種原本可能顯得有些高遠的信仰,拉迴到我們最熟悉的現實生活裏。但問題來瞭,“人間”在哪裏?“佛教”又藏在哪裏?這種尋找,對我來說,更像是一種內心的探索。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關於如何去“尋”的綫索,而不是直接給齣答案。也許是通過一些對曆史人物的解讀,也許是對某些社會現象的分析,又或者是一些動人的故事。我希望作者能夠以一種非常細膩、也非常具象的方式,來展現“人間佛教”的可能性。我希望它能夠引導我看到,原來佛教的智慧,並不隻存在於寺廟的香火繚繞之中,它同樣可以體現在 everyday life 的每一個瞬間,體現在我們與傢人朋友的相處之道,體現在我們麵對睏難時的心態調整。我希望讀完這本書,我能對自己說,“哦,原來人間佛教就是這樣啊,我也可以做到。”
评分我一直對“人間佛教”這個概念很有興趣,覺得它是一種更具人文關懷、更貼近生活的佛教形式。但有時候,這種“貼近”反而讓人感到一絲睏惑:究竟該如何去“尋”?是去寺廟參拜,還是去聽經聞法?亦或是,它就蘊藏在我們日常生活的點滴之中?《人間佛教何處尋》這個書名,就好像一個溫和的邀請,邀請我去探索這個問題的答案。我期待作者能夠提供一些具有啓發性的視角,而不是簡單的說教。也許是通過對經典故事的新解讀,也許是通過對當代社會現象的洞察,又或者是通過一些個人的生活體驗。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能提供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法,讓我們可以在紛繁復雜的現實生活中,找到安頓身心的力量,找到實踐慈悲的途徑。我很好奇,作者會如何描繪那個“人間”的佛教,它是否真的存在於我們身邊,隻是我們尚未察覺?我期待它能成為指引我,讓我在這濁世中找到那份清流的嚮導。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很有意思,那種素雅中帶著點禪意的感覺,一看就知道不是那種嘩眾取寵的書。我一直覺得“人間佛教”這個概念很吸引人,但又不知道到底該從哪裏去理解它。有時候在廟裏看到一些師父們的開示,覺得很受啓發,但又覺得離自己的生活有點遠。這本書的書名《人間佛教何處尋》恰恰點齣瞭我的睏惑,好像在問一個終極問題,但又帶著一絲尋找的希望。我很好奇作者會從哪些角度來解讀這個“人間”,又會如何連接到“佛教”這個概念。我期待書中能夠有具體的例子,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理論,而是能觸碰到我們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比如如何在工作中實踐慈悲,如何在人際關係中化解煩惱,又或者如何在麵對生活的無常時保持內心的平靜。如果書裏能提供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法,或者能分享一些感人的故事,那我就覺得這本書真的很有價值瞭。畢竟,我們都不是齣傢人,我們要在這紅塵俗世裏修行,找到那種既能安頓心靈,又能好好生活的智慧,纔是最重要的。我希望這本書能成為我的一個指南,讓我能在這個紛擾的世界裏,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寜靜和力量。
评分“人間佛教”這個概念,對我來說一直有點抽象,但又有一種莫名的親切感。總覺得它比傳統的佛教更接地氣,更貼近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尤其是在颱灣這個地方,佛教文化本身就滲透在生活的方方麵麵,但“人間佛教”到底是什麼,又該怎麼去實踐,我總覺得好像隔著一層紗。這本書的名字《人間佛教何處尋》仿佛是在直接叩問我的內心,也像是在帶領我踏上一場尋找的旅程。我很好奇作者會以什麼樣的方式來開啓這段旅程。是會從曆史的角度,迴顧“人間佛教”的發展脈絡?還是會從哲學的高度,解析“人間”與“佛教”的內在聯係?亦或是會通過一些生動的故事,來展現“人間佛教”在現實中的樣子?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指引,讓我們知道如何在生活的瑣碎中,在工作的壓力下,在人際的衝突裏,去找到佛教的智慧,去踐行佛教的慈悲。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給我帶來啓發,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和實踐“人間佛教”,讓這份智慧的光芒,照亮我平凡的人生。
评分說實話,我一開始是被書名裏的“何處尋”三個字給吸引的。總覺得好像我們身邊都充斥著各種各樣的“人間”,各種各樣的“煩惱”,但真正能讓我們找到內心平靜、真正能讓我們感受到“佛教”的力量的地方,反而變得模糊不清瞭。我常常在想,佛教是不是真的隻存在於寺廟裏,或者隻存在於高深的經文中?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它試圖打破這種隔閡,把佛教拉迴到我們真實的生活中來。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理解“人間”這個詞的,是單純指我們生活的社會,還是更深層次地包含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與自然的關係,甚至是人與自己的關係?而“佛教”又將如何在這“人間”中體現齣它的智慧和慈悲?我希望作者能夠從一個非常貼近我們普通人生活的角度齣發,去探討這個問題。也許是通過一些曆史的梳理,也許是通過一些當代的觀察,又或者是一些個人的體悟。如果能有對當下社會現象的解讀,然後從中引申齣佛教的解決之道,那就太棒瞭。我期待的是一種能夠引發思考,並且能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去實踐的學問,而不是一套死闆的教條。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