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過去的人生是從疑神者過渡到問神者的過程,那麼,散文一直是那疑神或問神的記錄。」這本書,就是陳玉慧嚮內探求,尋求人生導師的完整記錄。
多年前她因為不明的病痛四處求醫,從東方靜坐、氣功、瑜珈到西方的心理分析治療,拜師足跡遍及印度、北美、日內瓦等地,陳玉慧經曆瞭漫長的尋醫與尋道的過程,而生理的痛苦也成為療癒內在創傷的起點。
陳玉慧希望藉著整理修行的經過,與讀者分享措尼仁波切(Tsoknyi Rinpoche)的智慧,以及她如何從「利他」的練習中,找迴身心安定與平靜。
她走過無數漫長及令人動容的療癒路程,最後遇見一段震撼人心的上師教誨.....
「我曾經是自我情緒的受害者,被自己的過去所綁架,
直到學習修止後,我纔覺知,原來我可以主宰自己的情緒和思維,從此,我成為一個有情緒但並非情緒化的人。」—陳玉慧
華文世界最精鍊的創作者 陳玉慧
繼《海神傢族》後,轉而深究自我之療癒力作
她去過玫瑰園,她加入榮格學院,她走訪印度瑜珈大師……她來到奧地利阿爾卑斯山山頂……
「山沉靜地坐落遠處,燦爛的陽光照進來,室內無比明亮,我卻嚮仁波切問瞭一個笨問題:您提到慈悲心非常重要,而我並沒有,還有必要留下來學習嗎﹖
仁波切迴答:很多精進修行的人也經常這麼問,隻要開始修止,你便會意識到自己一直有慈悲心。慈悲心也是那無條件的愛。
他說,去找迴那無條件的愛吧,去愛人如愛己。
我淚如雨下,久久不能自己。」
作者簡介
陳玉慧
在颱北讀中文係,去巴黎學戲劇錶演,到紐約外外百老匯當導演,後來留在德國擔任《聯閤報》駐歐特派員。曾獲颱灣文學奬長篇小說金典奬、香港浸會大學「紅樓夢奬」決審團奬及颱灣新聞評議會主辦的傑齣新聞人員奬等。當過演員和編劇,也導演過許多膾炙人口的大戲。去過許多戰爭和國際新聞的現場,訪問過無數國際領袖與菁英,多年來不定期為德語媒體《南德日報》及《法蘭剋福廣訊報》撰稿。被舞蹈傢林懷民譽為當代最動人的散文傢,文學評論傢陳芳明稱許為颱灣的「世界之窗」。暢銷作品《徵婚啓事》曾改編成舞颱劇及電影,轟動一時;而影射颱灣百年曆史的長篇《海神傢族》已翻譯成外語在國外齣版,被譽為颱灣百年來最重要的長篇小說之一。
玫瑰盛開的魔山角落
先是頭疼,再是耳鳴,最後便是失眠和焦慮。我去瞭內科耳鼻喉科,再不然便是骨科,幾乎生活的大半時光都花在看醫生這件事。疼痛像一把刀架在我頸上,耳朵居然整天像夏蟬作響,我從此再也無法平靜地睡眠。
榮格、星座,與我
從前的我對人生的態度多少較悲觀,對自己也嚴苛有加,因為父母沒閑暇或心力愛護我,而我同時感受不到任何人的愛,孤獨的我因此逐漸成為自己的嚴格父母,永遠給自己訂下無法達成的高標準,不斷責備自己不夠好。
練功勝過買保險?
這長期慢性疼痛逐漸造成憂鬱癥降臨,真是古人說的,久病厭世。友人知道我對抗病痛的曆程這麼辛苦,便說瞭一句:你現在處於生命最好的時光,卻每天在看病?此話一齣,我的眼淚當場流瞭下來。
遇見上師流淚
我問措尼仁波切一個笨問題:您提到慈悲心,而我並沒有,還有必要繼續留下來學嗎?上師說,慈悲心可以培養和纍積,你隻要開始你便會意識到,其實你一直都有慈悲心。我不知道為何已淚流滿麵。
五個我
我曾遇過幾位老師不約而同說,「妳在當陳玉慧。」我自以為陳玉慧在彆人的想法裏,是個作傢,或許還是個有成就的人。我為瞭社會的意義,為瞭那個陳玉慧在過活。如果彆人冒犯瞭那個我,我就心生不悅,甚至沮喪起來。
達賴喇嘛與社會之我
一位美國非常有名的女記者問達賴:「你希望未來的人們怎麼記得你?」達賴迴答,他對名聲沒有興趣,「做為一介和尚,廣義而言,你應該為人行善,你不該期待有什麼迴報,不該期望你的名字留在曆史上。」
人生如一場虛幻電影
我們自己便在演生老病死這一齣永恆的戲碼。編劇就是共業,導演就是「無明」,我們常常沒知覺地跟著演下去。一旦我們能用夢或電影的隱喻去理解生命的虛幻,那麼我們已經百分之八十可以做修止瞭。
細微身識書
自從我知道自己的細微身容易受傷後,也就容易感受彆人的細微身,也查覺到彆人的細微身不怎麼健康。身體病痛有一半是從細微身而來,細微身齣瞭問題,就容易生病。我現在更容易原諒彆人,因為我們看到他們的細微身得瞭病,其實和我一樣可憐。
修止的起點
學修止就是要在生活中念念分明,但是當時當刻也許不夠分明,但你可以過些時候迴頭觀照當時當刻的念頭,希望看清楚自己,看清楚真相。我成為我的情緒馴獸師。從此是一個有情緒的人,但不是情緒化的人。
修止與執著
有時我們處於無明或和無明的人相處,真得為自己和這些無明創造齣多一點空間,那便是所謂的幽默感。所有可以為自己心靈創造空間的人都有無比的幽默感,我的老師措尼仁波切便是這樣的人。
藝術工作者與修止
當我開始注意到自己的習性,我也很願意去反方嚮嘗試,通常這嘗試帶給我蠻多的喜悅。過去那種憂愁的本性我還是有,事情不順便感到憂愁要來瞭,當我意識到這點時,我就「哈哈哈」地笑,奇怪的是,這笑後來就成真瞭。
發心、虔誠心、慈悲心
一般人常把「愛自己」掛在嘴邊。其實隻要學修止,就無法不愛自己,你容納自己、觀看自己、欣賞自己,不祗是念頭情緒,也可以是五髒六腑。觀看它們,要它們多休息,那纔是真正的愛自己。
說不齣我愛你
西方的心理分析師常說,「如果那個第一個該愛你的人不愛你,那你就很倒楣。」母親是孩子在這世間第一個親密的人,她應該愛我,倘若她不如此做,我終生將不會明白,何謂愛和真情……
最差勁的佛教徒
我討厭吝嗇之人,但可能自己為人也不夠慷慨。布施隻是利他的演練,我開始常常做。做久瞭,按照仁波切的看法,可能慈悲心也會增大。布施現在於我像是刻意的練習,我希望練習久瞭,真的會有多一些悲憫。
後記
附錄
措尼仁波切簡介
後記
東方文化有不少佛教教義,很多道理我們從小聽到大,比方說,我父親以前便常對我們說「知足常樂」,我少時認為這種道理非常俗氣和可憎,「我乾嘛知足常樂啊,我要與眾不同,我乾嘛知足,我一知足,我就停在那裏,不會進步瞭,我是很酷的藝術傢耶。知足常樂是給山上的老人聽的,跟我有什麼關係啊!? 」
因為那時我的人生處於無明狀態,雖然聽過許多重要道理,卻無法體會那些道理。又比如,很多人也說,「退一步海闊天空」,我們會覺得陳腔爛調,會認為「退一步海闊天空」那種人根本就是阿Q嘛,自欺欺人。無明的人也會把「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當成是一句成語而已。這些年來,我開始對這些過去的大道理有全新的審視。
過去的求道中,無論是去榮格學院或是學星座學,或讀奧修、托勒、剋裏希納穆提或佩瑪丘卓的書,確實學到很多東西,那些句子當然聽起來都很不錯,這些書都很好讀,讀瞭很感動,因為他們也都是過來人,可是,沒有上師,沒有心法,真的還難修行。很多人都在求一個心法,心法很多,但要找到適閤自己的心法,也需要用心。
我其實常常追問,人生的目的是什麼?
有時我們追風箏,或是追月亮,追著追著,我們也忘瞭動機是什麼。迴到最初,去檢驗動機,更容易發現自己,恐懼與希望,人就是會在這二個光譜中擺盪。
修習藏教需要個上師,我的上師便是措尼仁波切,但並不錶示我就不能再接觸彆的老師或去上藏教之外的課程。我並不拘泥,也在youTube和彆的老師學習,例如明珠仁波切,他是措尼的弟弟,他也以用唱誦、打鼓、跳舞的方式做修止。明珠仁波利小時候被送去禪院上課,被寺廟裏的氣氛有點震懾到,經曆瞭好幾年有過恐慌癥,但他是真的靠練習修止,練好瞭。好多年前,美國一個科學研究想知道修行者的π波是否真的比較長,結果明珠仁波切的波長最長,所以得到瞭「世界最快樂的人」的稱號。
我也去上索甲仁波切的課,同時也非常喜歡宗薩仁波切,宗薩仁波切本人是個藝術傢,拍過電影,他講道的方式和措尼截然不同,每個老師都有自己的風格,我喜歡讀宗薩仁波切的書。索甲仁波切英文非常好,因為英文無礙,大概是眾多老師裏唯一可用英文把心法講得最透徹的人,幽默而且直指人心。
我學佛的動機最初是因為自己活得很不愉快,恐懼心很大,生活很茫然,想要明心見性。這樣學瞭一年兩年,今年到瑞士琵雅登伯格閉關時,我幾幾乎又忘瞭我的學佛動機,傻傻地問老師:「我乾嘛學修止,我不知道我的動機是什麼瞭。」老師告訴我這幾個字:「因為你要free from everything。」那一剎那,我好感謝老師,是啊,就是要學會在人世間不執著,因為我過去是那麼的攀緣,執著在我不定的心性上,而覺得不快樂,學瞭修止,開始有所改變,卻又慢慢忘瞭自己動機。所以我想,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要迴到發心,也就是要從動機開始問起,所以,當你發心變弱時,可以迴到這層麵去想。
不過,就算是小動機也沒關係,如果你學修止是要自己身體好一點,心情不要那麼亂,也無妨。但真正的發心,當然是要無私利他纔會更好。我因為練瞭修止,跟老師學佛法之後,覺得自己變得更無畏更無懼,比較能夠同情他人,更願意幫助他人,希望更多人來學這佛法,我也願意拿齣自己所有的東西跟彆人分享。
說真的,我以前是那個不分享的人,現在倒是覺得自己願意分享瞭,因為,我感受到,能和彆人分享是幸福的,因為你還有東西可以給彆人。我以前常在想像我以後要過什麼樣的生活,自從接觸佛法後,我比較會問的是,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變化是逐漸發生,並不劇烈,我逐漸想成為一個利他的人,以什麼方式,我不知道,但絕對不是堆一堆錢磚發錢。可以怎麼樣幫助人?我現在會想這種問題,以前我總覺得,自己的事都忙不完瞭,那有時間管他人?我甚至也想過,如果有一天自己的修行更精進瞭,又有人想學,我也可以教人,這是我的大轉變。
以前颱灣賣咖啡有個廣告詞「好東西要和好朋友分享」,我現在覺得自己就是這種心情。我以前對「分享」這兩字充滿排斥,「什麼叫分享?」我一聽到彆人說這個字便有一種反感,尤其有人愛說share這個英文字,所謂的share就是你付你的我付我的,根本就不是什麼share。那時,我覺得大傢都在騙自已,我不要騙自己,所以我不要分享……現在我覺得自己太執著瞭,也很可笑,其實我也沒什麼好分享的,我走少人走的路,人傢也不懂我,我怎麼分享?而且我可能有某種優越感,覺得既然彆人不懂,我就不用講那麼多,或者我也怕麻煩,彆人不懂,我還要去解釋嗎?
以前作為創作者,我不能把我的故事說齣去,不能把我好的點子說齣去,萬一被偷瞭,彆人就會馬上跟上,甚至可能寫得比我更好。當然,這也和我從事新聞工作有關,我有個綫索,那是我的,在發佈之前,我都不能跟彆人分享,這是職業的要求,慢慢也變成我的習性,好像很多事情不能馬上和彆人分享。我現在分清楚瞭,若是資訊,有時效性,也許不能立刻分享,不過這樣的分享也不重要,比較重要的是智慧、慈悲之類的東西,或是金錢、物資的救助,那是可以馬上救助到需要的人。
三年來我常讀佛書或與佛書有關的書,不太讀文學書瞭。之所以如此,可能因為所有的文學書對我來說,都隻是作傢辛苦地在描述輪迴世界,是作者的細微身所看到的世界,我對那些細微身世界開始不是那麼有興趣。當然,其中一定也有非常有趣的,但我慎選其書,也就讀得愈來愈少。
而且,我自己文學創作也脫不瞭自己的輪迴世界,我且希望自己再多精進修止,能夠提昇自己的寫作。
現在寫作時,我還沒有辦法把「寫作的技藝」與「對心法的理解」結閤在一起,我目前把兩個分開,譬如我幫老師寫一本書,但我絕對不是修法有成的人,而隻是個幫老師整理,但在寫小說時,我在實現那個社會之我,在自己的生活裏提煉創作的養份,但我把那些生活中的吉光片羽用寫作的技藝錶現齣來,重點在感官和精神世界,找齣藝術性並錶現齣來。
修止會訓練我們對自己的念頭有所觀看,所以在寫作時,我比較有「一粒沙見一世界」的譬喻能力,但這一部分也不過是增進自己的寫作技藝部分,如今,我開始認為,修止真正對作傢的影響很大,有瞭菩提心,如果還可以運用寫作技巧,作傢一定可以做更大的書寫轉換。
我相信,有一天我也會有所轉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