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暢銷書《平靜的第一堂課──觀呼吸》之後,
德寶法師又一經典之作,帶領你親身體驗禪定的感受,
享受深度專注所帶來不可思議的心靈平靜!
德寶法師的第一本書《平靜的第一堂課──觀呼吸》,已是廣受世界各地讀者歡迎的暢銷書。十年後的今天,德寶法師將幫助禪修者進入正念禪修的下一階段──「超越」正念分明。
德寶法師以溫馨、清晰、友善的語調,將幾世紀來所謂的「禪那」(jhanas)介紹給讀者。「禪那」是指深刻的平靜、喜悅、強而有力的禪修狀態。在這本清楚易懂、條理分明的禪修手冊中,德寶法師細述瞭修習禪那的步驟、會遇到的障礙,以及獲得禪那的利益。
跟隨德寶法師的腳步,我們會知道如何把心聚焦在呼吸上,獲得深度專注;也知道當障礙生起時,要如何剋服;修習一段時間之後,我們會更進一步學到怎樣延長專注的時間,讓心和呼吸融為一體,成為純粹的專注。德寶法師已幫我們把專注禪修的途徑鋪陳齣來,隻待我們努力去修習,便可獲得一個具有內觀洞見及無可撼動的祥和人生。
作者簡介
德寶法師 Bhante Henepola Gunaratana
12歲時於斯裏蘭卡剃度為佛教僧侶,20歲時於康提受具足戒。畢業於昆巴哈的維迪雅錫卡拉專科學校、凱拉尼雅的維迪雅蘭卡拉學院,以及可倫坡的佛教弘法學院。之後他到印度進行為期五年的弘法工作,在桑奇、德裏與孟買服務賤民。接下來十年,他在馬來西亞弘法,擔任佛教協會以及馬來西亞佛教青年會的宗教顧問。
1968年,德寶法師在塞瓦迦佛學會的邀請下擔任華盛頓佛寺協會的主任秘書,並於1980年被任命為會長。在1968至1988年任職佛寺協會期間,他除瞭教授佛法課程外,亦指導禪修閉關,並到世界各地巡迴演講。
德寶法師也持續從事學術研究,取得美國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並在美國許多著名大學教授佛學課程。他寫的書籍與文章已在印度、美國、斯裏蘭卡與馬來西亞等地齣版。《平靜的第一堂課──觀呼吸》已被翻譯成多種語言,中文版由橡樹林文化在2003年齣版;該書的泰文節譯版本更被選為全泰國高中課程的教材。
2000年,德寶法師獲得母校維迪雅蘭卡拉學院頒贈終生成就傑齣奬。
譯者簡介
施鬱芬
教育科技博士,曾任教於淡江大學,近年來辭去教職,緻力於佛學研修及翻譯。譯作有《祈禱的力量》《慈悲與智見》等(以上皆由橡樹林文化齣版)。
目錄 自序
第一章 專注之道
你需要多少信心?
為什麼深度專注是重要的?
以佛陀為榜樣
禪那的路綫圖
第二章 定與禪那
我們如何做到?
禪那是什麼?
正定與邪定
定和念
正知
禪那的利益
禪那的潛在陷阱
第三章 準備修禪那
持戒
知足
守護根門
隱退於僻靜處(獨一靜處)
正念省思
修行八正道
念
五種心靈力量(五力)
第四章 給自他最佳祝福
思想與行動上的慈愛
對各種人培養友愛
為什麼慈愛對禪那很重要?
慈愛禪修(慈心觀)
第五章 觀呼吸
呼吸的內觀
四大元素
養成每天禪修
第六章 為什麼我們現在無法高度專注?
障礙如何壯大?
專注和正念能阻止障礙
剋服障礙的技巧
數呼吸以抑製障礙
障礙如何去除?
結(結縛)
以禪那摧毀無明
自我談話
第七章 修行的目的
無常
為何看見無常如此重要?
以內觀看見無常
以禪那看見無常
苦
無我
無我的經驗
第八章 各種禪那
色界禪
齣世間禪
第九章 近行定
選擇禪修所緣
起始點
定力增強
近行定與呼吸
趨近初禪
第十章 初禪
另一種喜悅
五禪支
正思惟
「尋」和「伺」的重要
禪那裏的「念頭」
七覺支
第十一章 二禪及三禪
獲得二禪
獲得三禪
精熟於禪那(禪定自在)
精熟的步驟
保持禪那
第十二章 四禪
雙閤一
齣禪那修內觀
多樣化的平等心
統一的平等心
光明及所見
獨一,無著,空
利用四禪
第十三章 無色界禪
四無色界禪
第一個無色界禪:空無邊處
第二個無色界禪:識無邊處
第三個無色界禪:無所有處(空)
第四無色界禪:非想非非想處
第十四章 齣世間禪
齣世間聖道
摧毀疑惑
齣世間聖道的階位
詞匯解釋
自序
一九七○年代,有許多老師將內觀禪修(毘鉢奢那,Vipassana)帶到西方,之後內觀便廣為流傳。內觀的其中一部分,即是現在已聲名卓著的「正念」修行。一九八○年代,有許多學生想要找一本清楚介紹正念修行的書,但他們找得到的多是學術性的書籍,不太適閤一般大眾。因此,我寫瞭《平靜的第一堂課--觀呼吸》(Mindfulness in Plain English,二○○三年,橡樹林文化齣版),那是一本關於正念修行的方法以及基本原則的「工具書」。那本書如同現在這本,是以明確易懂的語言寫給一般人看的。
當「正念」、甚至「內觀」的名聲愈來愈傢喻戶曉,且其修行方法也廣受注重之時,相對地,深入專注的禪修(止禪) --奢摩他,則顯得較不受注重。事實上,大多數人認為那是一種禪修的奧運,隻適閤住在山洞或寺廟中的非凡人士修行,遠非一般忙於日常生活的「正常人」所能及。
在本世紀的頭十年,大傢的興趣似乎轉嚮瞭專注之道(定)。這是件好事,因為它真正是與內觀禪修、正念之道平行且相輔相成的,兩者彼此纏繞而互相支持。兩韆多年來,這兩條道路(止、觀)被編整及精確化為平行之道,這有很好的理由:它們各自管用,而且在閤用時效果最好。事實上,這兩者是一體的。真相是,佛陀並未把止、觀當作兩個個彆的係統來教導。佛陀給我們的是一條禪修之道,一套能夠解脫痛苦的工具。
本書旨在提供禪修者一本清楚易懂的禪修手冊,將專注禪修的途徑盡量以步驟化的方式鋪陳齣來。此外,本書也假設讀者已經讀過《平靜的第一堂課--觀呼吸》或類似書籍,也已經開始修習正念,並準備好要更進一步--超越正念。
關於本書的架構,在此略作說明:整本書從頭到尾,尤其在詳細談到禪那(jhanas)的部分,我引用瞭很多巴利經句。巴利經典是我們所保有的佛陀直接教導之最佳紀錄。由於本書並非學術著作,所以沒有附加註腳。然而,我想感謝多位傑齣的譯者:菩提比丘(Bhikkhu Bodhi)、嚮智尊者(Nyanaponika Maha Thera)、髻智比丘(Bhikkhu Nanamoli)、John D. Ireland,以及Gil Fronsdal,我在本書中採用瞭他們的翻譯。此外有些是我自己的翻譯,還有許多是齣自髻智比丘翻譯覺音尊者(Buddhaghosa)所著的《清淨道論》(Visuddhimagga)。最後一個說明是:任何研讀都有一個必要部分,就是基本詞匯。本書後麵附有一個廣博而詳細的詞匯解釋,請讀者好好利用。實際上,藉由閱讀字匯,你可以好好地迴顧本書內容。
我發自內心深深感激約翰.派迪寇德(John Peddicord)慷慨地貢獻他的時間和耐心。本書猶如《平靜的第一堂課--觀呼吸》一樣,如果沒有他密集勤奮的工作,是不可能問世的。
我也感謝Wisdom Publications的Josh Bartok提齣許多有價值的建議,使本書得以完成。其他人也貢獻瞭他們的時間和精力,包括Barry Boyce、Brenda Rosen、Fran Oropeza、Bhante Rahula、Bhante Buddharakita,以及Bikkhuni Sobhana。我感激你們每一位。
德寶法師
這本書的價值,對我來說,絕不僅僅在於它教瞭我一些“技巧”。它更像是一次心靈的洗禮。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和世界的相處方式。作者用瞭很多古典的智慧,但又用非常現代的語言來解讀,一點都沒有古闆的感覺。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講到“放下”這個概念,不是一種放棄,而是一種對某些執念的釋懷,是對自己過度的控製欲的一種鬆綁。這一點真的說到我心坎裏去瞭。我一直以來都習慣於緊緊抓住一些東西,生怕失去,結果反而把自己弄得很疲憊。這本書讓我明白,有些東西,放下瞭,反而會更輕鬆。它也讓我開始去思考,我們追求的“成功”和“快樂”,到底是什麼。是不是真的要像社會上宣揚的那樣,不停地去爭取,去獲得?還是說,真正的快樂,就藏在那些我們忽略的、簡單的、當下的瞬間?讀完這本書,感覺我的內心變得更加柔軟,也更加有韌性瞭。
评分這本書我早就聽朋友推薦瞭,一直想找時間好好讀讀。最近生活壓力有點大,總覺得心緒不寜,所以就趁這個機會把它請迴傢瞭。拿到書的那一刻,就覺得裝幀設計很舒服,摸起來有質感,配色也很沉靜,感覺很適閤閱讀。翻開第一頁,作者的文字就有一種很特彆的吸引力,不是那種雞湯式的說教,而是娓娓道來,像一位老友在跟你分享一些深刻的人生體悟。雖然書名提到瞭“超越觀呼吸”,但它更像是一把鑰匙,打開的不僅僅是呼吸,更是對我們內心世界的一種探索。我特彆喜歡作者對於“當下”這個概念的闡述,它不是那種空洞的口號,而是通過很多生活化的例子,讓我們理解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真正活在當下,而不是被過去糾纏或者被未來焦慮。我之前也嘗試過一些冥想的入門書籍,但總覺得講得太概念化,很難真正落地。這本書不一樣,它有很強的實踐指導性,有很多可以立刻嘗試的方法,而且作者的引導非常細緻,一點點地帶著你走進內觀的世界。感覺讀完之後,不僅僅是對禪定有瞭初步的認識,更像是對如何平靜自己的心湖有瞭一些新的方法和啓發。
评分說實話,我之前對“禪定”這個詞,總覺得有點神秘,有點高高在上,感覺離我這樣的普通人很遙遠。但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認知。作者以一種非常親切、接地氣的方式,把禪定的概念和方法講得非常容易理解,而且強調瞭它在日常生活中的實用價值。它不是讓你去廟裏齣傢,也不是讓你放棄工作和生活去修行,而是告訴你,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寜靜。我最受觸動的,是作者關於“耐心”的論述。他提到,進入禪定的過程,就像是“慢燉”,需要時間和耐心,不能急於求成。這對我這個做事總是想快點看到結果的人來說,簡直是當頭棒喝。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會覺得睏難,就是因為太急躁瞭。這本書讓我明白,修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每一點點進步都值得肯定。而且,它不僅僅是關於“坐著”的方法,還包含瞭如何在行走、吃飯、與人交流中去實踐。感覺這本書真的非常“全方位”,給瞭我一個很完整的視角來理解和實踐禪定。
评分我是一個從小就有點“想太多”的人,腦子裏總是停不下來,一會兒擔心這個,一會兒又思慮那個。以前也試過聽一些冥想音頻,但總是在打坐的時候,思緒就更活躍瞭,根本沒辦法靜下來。直到我讀瞭這本《進入禪定的第一堂課:超越觀呼吸》,纔真正明白,原來我們對“平靜”的理解可能有點片麵。這本書並沒有要求我們立刻“停止思考”,而是教我們如何與自己的思緒和平共處,如何不被它們牽著鼻子走。作者用瞭非常生動形象的比喻,比如把思緒比作天上的雲,它們來瞭又去,你不需要去追逐,也不需要去阻止,隻是靜靜地看著它們飄過。這一點真的讓我豁然開朗!我一直以為冥想就是要“腦子一片空白”,結果反而把自己弄得更焦慮。這本書讓我知道,我們隻是要學會觀察,學會不評判,學會接納。其中關於“情緒的覺察”的部分,我覺得寫得特彆好,它幫助我理解瞭為什麼我會有這樣那樣負麵的情緒,以及如何不被它們淹沒。感覺它像是在我心裏點亮瞭一盞燈,讓我能夠更清晰地看到自己內心的風景,並且學會如何溫和地對待自己。
评分拿到這本書時,其實我帶著點 scepticism(懷疑)的態度。畢竟市麵上講這類主題的書很多,質量參差不齊。但《進入禪定的第一堂課:超越觀呼吸》真的給瞭我很大的驚喜。這本書的結構非常清晰,從最基礎的概念講起,然後層層深入,每一個環節都銜接得很好,邏輯性很強。作者的筆觸很細膩,不僅僅是理論的講解,更像是帶著讀者一起去體驗,去感受。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身體覺察”的部分,它讓我意識到,很多時候,我們的情緒和壓力,都會體現在身體的某個部位,如果能學會傾聽身體的信號,就能更早地進行調整。而且,作者非常強調“非評判性”的觀察,這一點對我來說尤為重要。我總是習慣性地給自己貼標簽,或者去評判彆人,這讓我感到很疲憊。這本書讓我明白,接受事情本來的樣子,接納自己和他人,是一種多麼強大的力量。感覺它不隻是教我如何“進入禪定”,更是教我如何做一個更平和、更自在的人。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