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的觀念如何逐漸進入中國詩和詩學?
「境」指示齣詩中哪些新特徵?
「境」在詩學中的內涵和外延是什麼?
佛學的「境」如何與中國傳統融閤?
蕭馳通過本書,帶您進入中國傳統詩
重新發現「詩境」
漢末佛教自天竺入華夏,影響被於藝苑,抒情傳統因之而嬗變。《中國思想與抒情傳統 第二捲:佛法與詩境》圍繞「詩境」,通過六個重要個案,曆史地考察瞭東晉至晚唐五代間抒情傳統與佛教的關聯。作者蕭馳論述瞭佛教觀念如何在文學中與中國傳統融閤,又如何進入瞭詩和詩學的過程。展現瞭由來自內典之「境」所標示的中土文學匯入瞭新因素後的發展。其中主要有:確立非對待的、私情凈盡的無相自我,開發個人感覺中的獨得自識,以及截斷眾流之後生命景象的孤清□絕。
作者簡介
蕭馳
曾於中國大陸修讀中國文學批評史。1987年負笈北美。先後於美國印第安那大學和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修讀比較文學。1993年獲博士學位,同年入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係任教。是濫觴北美而流播亞洲「中國抒情傳統」學術型態中重要學者,多年來緻力其發展。所撰《中國抒情傳統》(颱北:允晨,1999)對此作初步理論思考,The Chinese Garden as the Lyric Enclave: A Generic Study of the Story of Stone(密歇根大學,2001)探討此傳統在明清文人生活文化和近代小說世界中的延伸。與柯慶明閤編《中國抒情傳統的再發現》(上、下冊,颱大齣版中心,2009)迴顧此學術四十年發展。上世紀末以來,傾心研究中國主要思想背景下抒情傳統的觀念史。本書三捲:《玄智與詩興》、《佛法與詩境》、《聖道與詩心》是曆時十二年研究的成果。
導論
第一章:大乘佛教的受容與晉宋山水詩學
引言
一、佛教觀念中的「清曠山川」
二、佛教山林化與支遁的山林詩境
三、慧遠和廬山僧團的「山水佛教」
四、「山水佛教」廕庇下的大謝山水詩學
結語
第二章:如來清靜禪與王維晚期山水小品
引言
一、輞川時期王維的禪學背景
二、王維晚期山水小品的獨特文類品質
三、王維禪學背景下的輞川詩境
結語
第三章:中唐禪風與皎然詩境觀
引言
一、「境」 對禪法意義之轉變與 「詩境」的齣現
二、皎然詩論之「詩境」觀平議
三、孤峰頂,鞦月明 :晝公禪中境
結語
第四章:洪州禪與白居易閑適詩的山意水思
引言
一、洪州禪的日常性與白詩的「無事」題旨
二、由「感物」到「不為物所轉」
三、「能轉物」與小園「意」中山水
結語
第五章:釋子的苦行精神與賈島的清寒之境
一、賈島吟味僧人苦行的心跡
二、由寒入清和即寒即清
結語
第六章:玄、禪觀念之交接與《二十四詩品》
引言
一、論玄學觀念不可究竟《二十四詩品》
二、文人禪與中晚唐詩風中「非感物」傾嚮
三、從生生之流中揪齣的「境」
結語
第二捲結論
導言
本捲撰寫的目的,是嘗試曆史地考察東晉至晚唐五代之間中國詩學觀念與佛教的關聯。對中國古代文論的研究而言,這無疑是最棘手、亦是最亟待解決的問題。但這卻曾經是筆者多年來希圖迴避的問題。個中原因即如當世第一高僧印順大師所言:「佛法甚深」。佛法甚深而生年無幾,於是在不甚瞭瞭、卻無法不去麵對之時,以幾句陳言去敷衍,就成為包括筆者在內的許多人的應付之道。這樣做的結果隻有一個,就是在多年後令自己汗赧。因為在學術上投機取巧決無勝算可言。
筆者真正決定正視此一問題,是在寫作《抒情傳統與中國思想:王夫之詩學發微》一書(經多次修訂現為《中國思想與抒情傳統》第三捲《聖道與詩心》)論「勢」和詩樂關係論詩兩文之後。我於其時感到:自明代李東陽、前後七子直至明清之際雲間派到船山詩學中齣現的以樂論詩,以及船山詩學以「勢」論詩,皆應揆以更大的曆史脈絡去作理解,即此一思潮不啻是對前此「意境說」的反動,並以此而將中國詩學重與肇端《樂記》的文藝學傳統銜接,納入以「無定體觀」為要義的《周易》文明體係之中。此思潮終以自稱「唯《易》之道未嘗旦夕敢忘於心」的王船山集其大成,當非偶然。然此處,也就發生瞭一個問題:即嚮被標舉為「中國傳統詩學(甚至文藝學)基本審美範疇」的「意境說」應當隻是一後來的、階段性的範疇。此一範疇發生的曆史淵源顯然必須重新檢討。因自己的感覺,亦因颱灣學者黃景進一篇論意境大文的?迪,我在討論船山詩學中「勢」一文的結論中寫道:
主要涵蓋唐宋詩學的「意境」理論,其概念淵源,應齣自佛學。這一理論在與方外之人多有往來的王昌齡、司空圖和本身即為僧侶的皎然手中成熟,絕非偶然。「境者,識中所現之境界也。」「境」是佛學的「知識」。 對佛學而言,心念鏇起鏇滅,「境」因而是不連續的,靜止的。王昌齡《詩格》遂以「視境於心,瑩然掌中」錶述之。……
倘以「意境」為「基本審美範疇」,將使吾人無視此一[抒情]傳統與中國文明體係更為久遠淵源的關係,無視抒情傳統審美體係?部的復雜性。正如阿伯拉姆斯(M.H. Abrams)曾以兩個隱喻──「鏡」與「燈」來分彆標誌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時期西方批評傢對詩人心靈的不同觀念,吾人亦可藉明人季本《龍惕》中所謂「聖人以龍言心而不言鏡」一語中兩個隱喻──「龍」與「鏡」(境)來標示中國抒情傳統對於詩歌藝術世界的兩種觀念。前者肯認語言的「因體因氣,因動因心,因物因理」的本質性,強調作品中文氣貫穿的「時間架構」和「文行之象」;後者則盛稱言意之辨,強調「捨筏登岸」,以文字後麵的「可望而不可即」之空間視境。
這段話?我已將佛學作?詩境說的淵源,但坦白地說,其時我對此一關聯的認識尚十分膚淺,所以也就無從涉及詩境說更豐富的義涵瞭。但這卻是一個學術軀策的開始。看來,要真正認識中國詩學傳統的本質—一個在流動的曆史長河?因新的思潮?入,不斷被重新界定的本質──佛教與此一傳統的關係是再迴避不瞭的。
時下研究佛教(主要是禪宗)與中國詩歌、詩學的著作已計有十餘種。本捲的研究若還值得齣版,不僅應在材料上有所發現,具體論點上有所建樹,且須在方法上有所突破。前者實依賴後者。本捲首先希圖打破以往某些研究中籠統的、非曆史的方法。此類方法往往根本不去分辨佛教的各個宗門,亦不去深究某某詩人與某某宗門的具體關聯。其次,本書希圖確立一中心關注或中心問題,並以一係列個案研究迴答這個中心問題。作齣這樣的選擇,也是齣自筆者在完成美國學業十餘年後的反思:西方學術的長處,其實並非在其漢學中各類觀點的發明,而在其以批評衝動形成的問題意識能將實證與嚴密邏輯結閤。若以清人章學誠的術語來說,則是學者之工作應不囿於「比次之書」,「攷索之功」,而更能成「獨斷之學」。
本捲所謂曆史的方法,首先意味著對詩學觀念和佛教文獻之關係作曆史的分辨。雖然如柯林伍德所說,任何書寫曆史都隻為在今人心中重演昔人的經驗,想像是不可免的。然此一重演的經驗卻必須以昔日的殘遺作?根據,以從部分還原全體。即如泰納所說:文獻的價值對文學史傢而言,是從化石去重現死去的動物。這?就有史傢的想像與詩人想像的不同瞭。前者必須憑藉一外在的參指係統。我們又必須留心化石齣土的地點、由碳試推驗的化石時間。就本論題而言,必須將每位詩人的觀念曆史地置於特定的佛教思想脈絡之下。由忽略這一點而造成失誤最顯著的例子是時下的王維研究。當然,曆史的方法又意味著作者須選擇其特定的曆史觀。
討論人類過去的文化,曆史主義一詞其實又涵攝瞭多種進路,如泰納((H.A.Taine)和勃蘭兌斯(George Brandes)以種族、 環境、時代精神和風俗解釋文化成因的決定論曆史主義,黑格爾和馬剋思的普世一元決定論(政治或經濟)、目的論和宏大情節模式的曆史主義,新馬剋思主義以文本作為社會關係寓言,文類作為形式化意識形態的曆史主義,以及探索社會文化因素之間搖擺、互動、妥協和話語循環的非決定論新曆史主義。本書所採曆史主義方法首先肯認曆史是多元而非單綫索的發展,由此,本書對於中國抒情詩學和中國思想玄學、佛教和理學關係的研究纔有其意義。其次,它肯定黑格爾《曆史哲學》和科林伍德(R.G.Collingwood)所強調的一切曆史是思想史的基本觀點,即曆史不僅是變化和事件,而是人錶達思想的行為。由此,本捲(以及本書第一捲)主要的基點是不可重復的作傢個案(著作權不清的《二十四詩品》是例外),而非一般的文學現象。復次,本書的曆史主義強調文化史不同於自然界的新舊更替,在其中「曆史的過去,不像自然界的過去,是一種活的過去……其存活被結閤於牽扯觀念發展和批評的新語境之中」。同時又必須強調,這種「存活」導緻的未必是延續,而可能是布魯姆(Harold Bloom)所說的「創造性誤讀」、「過去的天纔與今日抱負的衝突」和對經典的「重寫與修正」。因此,本書在每一個案研究中仔細描述該詩人的詩學觀念之餘,又不會局限這一個案,而會特彆比較其與前後個案的聯係和不同,以及在中國詩學觀念發展中的貢獻。此處的發展並非目的論的,而是強調曆史現象之不可重復,文化形式之持續創造,強調每一現象在?型的時間鏈中的特定位置。從而經各個案研究以凸現古代詩學觀念六百年?在佛教影響下發生的變化。最後,正如筆者在本書緒論中所說,筆者並不在一種施者/受者模式之下討論思想與詩學的關聯,因為這樣的模式「意味著肯定一種決定論的曆史觀,一種已被摒棄的不同社會文化領域之間單嚮的(uni-directional)、固定因果等級模式,並且在觀察不同文化領域互動時,僅僅追索一個轉喻的(metonymic)或敘述性的話語形式。而這卻完全不能符應古代中國文化中詩與『哲學』之間復雜的相互作用的事實。這種相互作用,其實更接近新曆史主義者所謂『妥協』和『兌換』。思想與詩學之間是不同文化文本之間的『互涉』(intertextualities)」。
「研究問題,而非研究時期」,此處重溫柯林伍德所引用的這句名言,旨在避免一種「剪貼曆史」(scissors-and-paste history)的寫作。既然所寫是一個問題的曆史,作者輒須選擇一段對中國佛教和詩歌發展均最為輝煌,同時亦為二者之間交流至為密切的時期。
許裏和(Erich Z?rcher)將佛法滲入上層士大夫階層的時間上限定為公元四世紀初。由於本書的討論主要集中在以山水為題材的詩作(以下將?明),我遂將觀察的起點移至鹹康末。這是佛教山林化的開始,名僧由建康徙之剡水流域,在這片山水文學的發祥地參與催生此新題材的誕生。其中,最早的「士大夫僧人」的代錶支遁(314-366)竟然即為山水詩不祧之祖謝靈運(385-433)「開其先」的人物。故此理當成為本書的起點。這正是「六傢七宗」的「格義」佛學時代,亦為佛、玄思想閤流的開始。嗣後,佛陀之道東漸的兩個重要現象──傳譯求法和中國宗派的陸續齣現──標誌瞭其在中土的隆盛和傳播。前一現象以玄奘(602-664)的西行求法和譯經活動為其高潮,卻在九世紀因吐蕃、大食控製西域和會昌法難(842-845)而結束。後一現象則以智顗(538-597)於隋世創立天颱宗為起點,繼在唐初又有東山門下禪宗的興起,和智儼(602-668)、賢首(643-712)的華嚴宗派齣現。而以自曹溪慧能(638-713)、荷澤神會(684-758)至洪州馬祖(709-788)的「祖師禪」形成為其高潮。這以後,是唐末五代禪門五宗的漸次成立。倘以思想發展而言,此一過程在入宋以前亦已結束。故柳田聖山說:「宋代的禪,在思想上的光輝構想,都全給宋學奪去瞭。」當然,這與近年來美國學者的看法自不相同。宋世詩學雖然繼續受禪宗之澤,但那已是與以機鋒見長的文字禪瞭,故無法在本書的論旨下討論。
東晉至晚唐同時又是傳統五七言詩發展的輝煌時期。此一時期的起點,有劉勰所謂「莊老告退,而山水方滋」。晉宋之交又為「古今詩道之大限」。其時詩壇「棄淳白之用,而競丹?之奇;棄質木之音,而任宮商之巧」。在此聲色大開的局麵?,進一步提齣瞭對仗和聲律問題。此一時期的下段,是明人高?所謂「眾體備矣」的唐詩三百年,其中「往體、近體、長短篇、五七言律詩絕句等製,莫不興於始,成於中,流於變,而陊之於終」。在晉宋之後進一步提齣的「宮羽相變,低昂互節」和對仗的討論,終在初唐形成瞭近體律詩,並在盛、中、晚得到長足發展。而發軔晉宋之際的山水詩,經王、孟、韋、柳、賈之手而蔚為大國。在列舉瞭以上諸傢之後吾人發現:山水詩大傢們竟多與浮屠淵源甚深。然就佛教本義而言,並未教人執迷山水。故慧能門下的玄覺禪師(675-713)說,「先須識道,後乃居山。……忘山則道性怡神,忘道則山形眩目」,佛教在實際運作中的結果與其本義的期許竟如此迥異,個中道理,殊值得玩味。
瀋佺期(656-713)、宋(之問636-710)的時代亦即玄奘和慧能的時代,謝和耐(Jacques Gernet)故把佛學與律詩並列作?中國中世紀文化頂峰的標誌。明人鬍應麟(1551-1602)又提醒世人說:「世知詩律盛於開元,而不知禪教之盛,實自南嶽、青原兆基。……世但知文章盛於元和,而不知爾時江西、湖南二教,周遍環宇。?正是在佛學和詩同時走嚮巔峰的開天和元和時代?,我們看到佛禪對詩學觀念的再造。從理論上說,其標誌即「境」作?重要範疇在詩學中齣現。而這正是本書的焦點。
這本書的書名《中國思想與抒情傳統 第二捲:佛法與詩境》本身就帶著一種古典的韻味,讓我迫不及待想要一探究竟。我一直覺得,中國的詩歌,尤其是那些寫景詠懷的作品,常常透露齣一種超然物外、淡泊寜靜的氣質,而這種氣質,我總覺得與佛教的某些思想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我非常好奇,作者在這本書裏,會如何具體地闡釋佛法如何影響中國詩人的審美取嚮和創作實踐?是會從某個佛教宗派(如禪宗、淨土宗)的角度齣發,去解讀詩人的心境和詩歌的意境?還是會梳理齣佛法在不同時期對中國詩歌産生的具體影響,比如唐代山水詩的空靈,宋代詞的哲思?我尤其關注書中會不會解析一些大傢耳熟能詳的詩句,例如“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在詩歌的語境下,會呈現齣怎樣的情感和哲理?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關於文學的解讀,更是一種關於人生智慧的探索,希望能在詩與佛法的交融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寜靜與超脫。
评分天呐,這本書的副標題“佛法與詩境”簡直就是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以來都在追尋一種能夠滌蕩心靈、提升精神境界的閱讀體驗,而詩歌和佛法,恰好是我心中兩座不可或缺的精神高峰。一直覺得,中國詩歌之所以能流傳韆古,除瞭文字的優美,更在於它蘊含的深厚哲思和情感底蘊。而佛法,更是探究生命本質、超脫煩惱的智慧寶庫。將這兩者結閤,我實在太好奇作者會以怎樣的方式,將佛法的空性、無常、慈悲等概念,與中國詩人細膩的感悟、婉轉的錶達融為一體。是會從佛教哲學齣發,去分析詩人的創作動機和思想背景?還是會從詩歌的意象和情感齣發,去印證佛法的某些論述?我特彆想知道,書中會不會探討佛法對中國士大夫階層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影響,進而體現在他們的詩歌創作中。比如,那些關於人生苦短、世事無常的感嘆,那些對功名利祿的淡泊,是否都與佛法的教誨息息相關?這本書無疑將帶我進入一個充滿智慧與美感的奇妙世界,讓我能在詩意的語言中,觸碰到佛法的真諦。
评分拿到這本《中國思想與抒情傳統 第二捲:佛法與詩境》,第一感覺就是沉甸甸的,不僅是書的厚度,更是它所承載的文化深度。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文以載道”深信不疑,尤其是在詩歌這個載體上,它承載瞭太多的思想情感。而佛教傳入中國後,與中國本土文化的融閤,無疑為中國思想和文學注入瞭新的活力。我非常好奇,這本書究竟是如何將佛法的普世智慧,與中國詩人的個體抒情經驗進行對話的?書中會不會分析具體的詩歌案例,比如唐詩宋詞中那些充滿禪意的意境,是如何在佛法的影響下形成的?那些“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係之舟”的詩句,又是如何體現瞭佛法的“空”與“無我”?我尤其期待書中能深入探討佛教的“緣起”觀念,是如何影響詩人對人際關係、自然景物乃至國傢命運的理解,並化作詩中的種種寄托與感慨。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能開啓我通往更深層次閱讀體驗的大門,讓我不僅僅是欣賞詩歌的文字美,更能理解其背後所蘊含的深邃思想。
评分看到《中國思想與抒情傳統 第二捲:佛法與詩境》這個書名,我的腦海中立刻浮現齣許多畫麵:古寺鍾聲,竹林禪意,還有詩人筆下那份悠遠綿長的情懷。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詩心”與“禪心”之間的關聯感到著迷,總覺得這兩者之間有著某種天然的契閤。這本書恰恰將佛法的智慧與中國詩歌的意境聯係起來,這讓我充滿瞭探索的欲望。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深入剖析,佛法的“一切皆空”、“因果輪迴”等觀念,是如何滲透進中國詩人的精神世界,並在他們的作品中留下印記的。是否會從不同詩人的作品中,找齣他們對生命、對自然的感悟,並將之與佛教的教義進行對照?我尤其想知道,書中會不會探討佛法如何為中國詩人提供瞭應對人生睏境、超越世俗煩惱的視角,從而在他們的詩歌中展現齣一種豁達與灑脫。這本書無疑是一次深入中國傳統文化肌理的旅行,我希望能在這趟旅程中,獲得更深刻的理解和心靈的滋養。
评分這本書的名字實在太有氣勢瞭!《中國思想與抒情傳統 第二捲:佛法與詩境》,光是聽著就覺得有份量,好像打開瞭一扇通往韆年智慧與美學的門。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特彆是那種內斂深沉的抒情方式,總能觸動我心底最柔軟的地方。而佛法,又是我一直以來試圖去理解卻又常常覺得高深莫測的學問。將這兩者如此巧妙地結閤在一起,不禁讓我好奇,書中會如何闡釋佛法的哲思如何滲透並滋養瞭中國詩歌的意境?佛陀的慈悲與空性,是否能化作詩人筆下那份淡泊寜靜,或是對生命無常的洞察?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否剖析一些經典詩篇,從佛法角度解讀其深層意涵,挖掘齣我們平時閱讀時可能忽略的禪意和哲理。例如,李白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是不是在映照著“無我”的境界?王維的山水詩,其空靈寂靜的美,又與禪宗的“淨土”有何關聯?我希望能從書中獲得更深刻的理解,不僅僅是欣賞詩的美,更能體悟其中的智慧,讓我在閱讀的同時,也能有所啓迪,讓心靈得到淨化與升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