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們總在宣揚綠建築、綠建材、老屋改造的概念時,
是否曾想過,屋頂依然是被忽略的築地?
第一本呈現屋頂建築設計新意的書
世界上第一個嚮屋頂挑戰,以全新手法進行設計的建築師,
就是柯比意(Le Corbusier)。
現代人要在都市尋找全新生活空間,請再次啓動大師視野,
「往上看」!你會發現新天地。
有利於環境保護的「綠化屋頂」,
可以減少「都市熱島效應」,延長屋頂壽命,
提供雨水的儲備,創造生態,減少建築的能源消耗,
甚至可以……帶來糧食!
因此,你不需要在鄉郊擁有一塊地,不需要很大麵積、花很多錢,
屋頂,將不止是屋頂~它可以做為你的心靈閣樓,你的祕密基地。
近幾年來,屋頂的未來潛力逐漸地被發掘。箇中緣由就是:因為屋頂的密封技術變得越來越有效,讓功能性亦隨之進化得擁有更多的可塑性。而且,當都市化現象在世界各地不斷激增的時候,幽靜的郊區已經不再有吸引力,反而越是靠近工作地點的都市建築房價,越有節節高升的跡象。這時問題便齣現:人們該在都市的何處去尋找全新空間,以達到起居和實用的目地呢?答案,必然得「往上看」!
屋頂,在國內往往都被當成「違建」式的居住著,甚至被荒廢瞭。其實若屋頂成為瞭建築業的新資産,自然能吸引新一代的建築風潮,並塑造全新的環保模式。
藉著本書,世界各地的建築師將證明,屋頂的功能除瞭提供遮陽、擋風雨外,還能做為建築的「第五元素」(建築大師科比意在1926年即提齣將屋頂作為「新建築」的第五元素),設計成居傢空間。
本書內容依三大功能「休閑」、「住傢」、「庭院」來分類,每個個案介紹包括設計案的初衷、概念、基本資料、藍圖、完工成品等。
本書特色
探索綠建築業中尚未成為主流、但卻已經在世界各地崛起的設計模式。
本書讓你瞭解,屋頂的功能除瞭在提供遮陽、擋風雨外,還可以設計成怎樣的居傢或實用空間。
屋頂,在國內往往都被當成「違建」式的居住著,甚至被荒廢瞭。本書要提醒,其實若屋頂成為建築業的新資産,自然能吸引新一代的建築風潮,並塑造全新的環保模式。
作者簡介
甄健恆
暱稱「Yen」,馬來西亞人,英國約剋大學音樂科技係畢業。執著於發現與呈現新的文化創意。曾任上海《晨刊WestEast》雙週刊專題總監。現為自由撰稿人,為時尚雜誌《新潮》、《時尚男人》撰寫專欄,涉及領域橫跨音樂、藝術、建築和設計。2009年正式邁入作傢行列,推齣《衛星展全紀錄──設計,不隻米蘭傢具展!》。
臉書:www.facebook.com/people/Yen-Kien-Hang/616446280
部落格:www.wretch.cc/blog/rejectio
新浪微博:www.weibo.com/rejectio
作者序 屋頂建築,終於降落
前言 再次啓動,第五元素
屋頂建築新意——住傢之用
1-01維也納的新世紀 Penthouse Ray 1
1-02啓動舊城的空中建築 Nautilus Sky Borne Buildings
1-03是藍精靈的村莊嗎? Didden Village
1-04墨西哥的空中驛站 Ozuluama Residence
1-05初生之犢的攻「頂」之作 Chelsea Hotel Penthouse
1-06屋頂建築的改造重生 Sky Court
1-07最靠近陽光的地方 House in Egota
1-08屋頂成私人公園 Maximum Garden House
1-09成長之傢,等待茂盛之美 Growing House
1-10生命所能承受的重 Hemeroscopium House
1-11恰到好處的裝飾性 Nibelungengasse
1-12新舊屋頂的協和麯 Bondi Penthouse
屋頂建築新意——辦公之用
2-01展翅翱翔的屋頂 Rooftop Remodelling Falkestrabe
2-02閃亮的鑽石屋頂 DVF Studio Headquarters
2-03屋頂新形態,智能辦公 Roof top Office Dudelange
2-04 Hold得住的屋頂建築 Skyroom
屋頂建築新意——休閑之用
3-01隻應天上有的,戲院 Rooftop Cinema
3-02售票亭的屋頂新生 TKTS Booth
3-03彩虹下凡,帶感官去散步 Your Rainbow Panorama
3-04居酒屋「升」華版 Nomiya
3-05夢一般的屋頂「食」尚 Studio East Dining
3-06實木疊疊樂 Metropol Parasol
3-07富士山下,二級景觀 Secondary Landscape
3-08浪花屋頂,青年之傢 Maritime Youth House
3-09在屋頂上自由奔跑 Fuji Kindergarten
3-10病入「高空」痊癒法 Kinderstad
屋頂建築新意——庭院之用
4-01世界最大的屋頂菜園 Brooklyn Grange
4-02當建築師化身農夫 SYNTHe
4-03城市屋頂「慢」步之地 High line
4-04恆溫,最宜居的屋頂 Casa V
4-05失落的屋頂花園 Birkegade Rooftop Penthouses
結語 屋頂建築何去何從——Why Now?從綠化開始
附錄 建築細節
前言
再次啓動,第五元素
世界上,第一個嚮屋頂挑戰,以全新手法進行設計的偉大現代建築師,可說非柯比意(Le Corbusier,1887-1965)莫屬。
早在1926年,他就將屋頂庭院稱為「現代建築五元素」之一(5 Points d'Une Architecture Nouvelle, 其他元素:底層挑空、自由平麵、水準橫窗、自由立麵)。一年後,他將這五個元素記載瞭下來,給瞭他的築地經理Alfred Rodolf,當時與這「五元素」有所聯係的藍圖正是一座位於德國Stuttgart的全新建築。
除瞭採用瞭獨立支柱(Pilotis),還有橫嚮長窗(ribbon windows),以及將整個建築空間的排列和立麵進行瞭開放式設計,柯比意當時就宣稱屋頂該作為起居以及讓人享受自然的用途。他曾認為這是一種充滿實用性的技巧和解決方式,並同時提及到其身心靈和經濟層麵上的原理,說道:「灌木叢,甚至高至3、4公尺的樹木輕易地能種在這裏。這將讓屋頂庭院成為傢中最受歡迎的空間。基本上來說,能夠作為庭院的屋頂,其麵積也將與整個城市一樣大。」
至今,人們依然可以對柯比意的熱情感同身受。讓平坦屋頂或屋頂庭院作為居傢的延伸空間,作為一種遺失空間的再利用,作為增加密度的解決方法,甚至僅作為光綫和空氣獲取的管道,都是充滿魅力的概念。他也曾說過:「在傢裏,人們總覺得到戶外纔能感覺到自由——特彆是被雲朵和景緻圍繞著的時候。」最好的例子就是,他設計的Unite d'Habitation公寓,一座位於西班牙馬塞爾的大型建築。這位偉大建築師付諸於行動,將這裏平麵的屋頂化作一個起居環境,從庭院、泳池到幼兒園皆齊全。自1947年完工以來,已成瞭屋頂建築的典範,人們爭相拜訪的朝聖地。
《The New Modern House》一書作者Jonathan Bell和Ellie Stathaki就認為,現代建築五元素在當初仍然是一種完美的功能主義,「結果,造就瞭『好建築』的定義開始與這些房子的普及化形式有所偏離,比起現代主義中的抽象形式主義,更傾嚮於使用功能主義的理據。換句話說,簡單地遵循人字形屋頂的美學,是缺乏想像力和對傳統係統的承諾。隻有顛覆這種舊形式——不管採取任何一種形態——纔有可能創造齣社會和技術進步的新建築代錶。」
但熟悉柯比意的建築之後,亦知道魔鬼總是在細節裏。他那一棟靠近巴黎的經典建築Villa Savoye(薩伏伊彆墅),確實為這「五元素」的具體體現,2樓和3樓皆置入瞭屋頂庭院,與室內空間形成一幅自然景觀。但不幸的是,在這傢彆墅竣工的6年後,其屋頂的漏水問題依然無法被改善。「我的臥室總是在下雨天淹水。」屋主薩伏伊在1937年寫信給柯比意的時候提起他的慘況。諷刺的是,雖然柯比意按照瞭他原定的計畫,滿足瞭這「第五元素」,卻大意地沒有將屋頂進行防水的措施,導緻薩伏伊傢庭最終搬遷齣他們的夢幻之傢。同樣的問題亦發生在美輪美奐的Casa Malaparte(1938-42),這個擁有屋頂階梯的建築座落在能俯瞰整片海景的Capri島上,雖然被世人仰慕,卻因其設計的不妥善而淪為一宗建築史上的慘劇。
屋頂建築的延續
柯比意在實行「五元素」時,總是有叫好不叫座的感慨。但幻想將自己的屋頂化成起居空間的夢,卻在世界的另一端,以一種錶現貧富之差的形態齣現。當時人們皆稱之為「空中閣樓」(penthouse)。
發源於美國1920-30年代時期,這些座落於紐約城市中心地帶,Art Deco式的高層公寓樓頂的豪宅,開始以「第一居所」和「稀缺性的城市黃金地段」為賣點,齣現在不少電影和小說的故事場景中,進而逐漸形成一種潮流,甚至成為高檔和雅緻的代錶。與此同時,住在這裏的屋主也潛意識地認為自己與「地麵」上的貧睏有所區隔——有彆於為自己建造更大的房子,或移居到城市的另一區去,在人口逐漸增長的紐約,搬到屋頂上去便成瞭最佳的選擇。或許這就是為什麼閣樓式住宅在社會地位較平等的東歐國傢比較遲起步的原因。
屋頂的延續,也不局限於富人之傢。當空中閣樓成為歐美、日本、澳洲等地司空見慣的物業,這一概念卻在非洲和南美洲等發展中國傢,以貧民窟的方式湧現。而近在咫尺的例子也有——最明顯的就在廣州、香港等人口密集的大城市中。所謂的新界丁屋(又稱新界小型屋宇政策)或舊式唐樓,在欠缺監管下,也一直齣現非法天颱屋或有多層復式單位,內置樓梯。這些都是屬於非法擴建,並且往往不獲政府鼓勵,甚至成為捉拿的對象。這無一不抹黑瞭柯比意當初提齣「屋頂庭院」的初衷。而其實,這樣的問題如果當局能在政策上有所介入,則有可能展現新機(這方麵,將在尾章再細談)。
不過,屋頂的潛力明顯地在世界各地,不管貧富,都一再地被發掘與重新作詮釋,箇中緣由則非常明顯。其一,就因為屋頂的密封技術變得越來越有效,讓功能性亦隨之進化得擁有更多的可塑性。而且,當都市化現象在世界各地不斷激增的時候,幽靜的郊區已經不再有吸引力,反而越是靠近工作地點的都市建築房價,越有節節高升的跡象。這時問題便齣現:人們該在都市的何處去尋找全新空間,以進行起居和現實的操作呢?答案,必然得「往上看」!
看來,柯比意的「五元素」隻是生不逢時,如今得以再次被啓動,即便是等瞭一個世紀,也終究大於一個人的生命。
結語
屋頂建築的何去何從——Why Now?從綠化開始
如今談及「綠化屋頂」(Green Roof,亦稱Living Roof),已經不再是什麼新鮮事。
正當原油、天然氣和能源價格逐漸上升的時候,世界各地更多的屋頂除瞭安置上太陽能電闆,最理所當然地就是進行植被。不管這「綠化屋頂」的「深淺」(土壤深淺即代錶植物品種的多寡),其正麵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它們可減少「都市熱島效應」、延長屋頂壽命、提供雨水的儲備、創造生態、減少建築的能源消耗,甚至可帶來糧食等。另一方麵,植物的設置也能開拓齣全新的設計路綫。因這些有利於環境保護的「綠化屋頂」的安裝,已經逐漸成為一種流行。
近期的如Renzo Piano設計的加州科學博物館(California Academy of Science)、BIG(Bjarke Ingels)的8Tallet公寓、Dominique Perrault設計的首爾梨花女子大學(Ewha Womans University)等,都是「綠化屋頂」的例子。而Perrault更是在1990年代就宣導「建築的消失」,一早就設計過在屋頂上種植上500棵蘋果樹的柏林遊泳池與單車運動場。而且有些位於柏林的「綠化屋頂」更是早在90年前就齣現瞭——比德國「屋頂」概念的曆史還長達4倍那麼久。當然值得重復提起的,依然是讓「綠化屋頂」成為眾人話題的「五元素」。這本書也僅能收錄部分的概念,特彆選擇瞭重新詮釋「綠化屋頂」的設計,不過遺珠之多,憾無法全大篇幅地報導。
當然,多得自科技的躍進,「綠化屋頂」的工程也變得越來越普及,甚至成為「逼」需。因為不少世界各地的城市已經逐漸為「綠化屋頂」立法成政府當局管控的一部分,這或許比起當年柯比意的「單槍匹馬」來的有效。且看看一些世界城市的「綠化屋頂」政策方針。
美國
1. 芝加哥
針對城市顯著的都市熱島效應,當局定下瞭節能屋頂規則,要求所有屋頂將光綫反射減至最低,或是僅能有25%的「反照率」(albedo)。雖然政策中並沒有指定採用的方式,但「綠化屋頂」早就被接受作為滿足這一項條件的實際手法。同時為瞭鼓勵發展商,也允許他們在高密度中進行工程,條件是他們得在建築屋頂麵積至少50%或160平方公尺——以較大者為準——覆蓋上植被。芝加哥也在進行適度的資助計畫及擬定雨水保留指數。
2. 波特蘭
政府建築都需要有綠化屋頂,並至少需要有70%的覆蓋率。其餘的屋頂錶麵必須覆蓋上高效節能的建材。另外當局也提供額外奬勵金,如「樓層麵積優惠」以及扣除35%的雨水管理費。該城市的「環保屋頂運動」也有效提高「綠化屋頂」效益的意識。
3. 西雅圖
「西雅圖綠色原則」(Seattle Green Factor)是一項景觀策略的指南,應用在全新的發展中。這是一個包括瞭四棟以上的住宅,超過370平方公尺與二十多個停車位的商業區域。它的目的是為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區增加景觀的數量和質量。「西雅圖綠色原則」在2007年1月正式生效,本質上是與柏林所應用的模式類似。一個城市麵積的30%需要覆蓋上植被,並提供灰水迴收的奬勵。
4. 洛杉磯
自2002年7月1日起,所有洛杉磯市大於700平方公尺的建設項目,都需要實現能源與環境設計協會(LEED)的「認證」標準。而為瞭達到標準,可選擇安裝「綠化屋頂」。因為該標準採取的是分數的統計,「綠化屋頂」若覆蓋建築的50%,將因為能減少都市熱島效應而獲取1分,另外也因為能儲藏雨水而獲得1分,依此類推。如同波特蘭,洛杉磯也將逐步實行雨水管理費的扣除計畫,不過目前「綠化屋頂」的安裝並非強製性。
加拿大
5. 多倫多
多倫多城市當局為瞭鼓勵屋頂綠化,所進行的策略包括:城市管理局對安裝綠化屋頂的承諾、私人發展綠化屋頂奬勵金的試點方案、提高意識運動等。該市也將「綠化屋頂」政策化,希望能進行更多檢討性的決策過程、小組研討會、圓桌會議等,而且在2008年4月,市議會也通過瞭屋頂綠化的策略。多倫多目前已有一個屋頂綠化專案小組,旨在推廣工程的示範。
6. 溫哥華
作為一個試點方案,該市已為Southeast False Creek區域發展齣一項規畫。這個25公頃的混閤使用發展工程裏,所有建築物需要有至少50%的綠化屋頂。目前當局也正在採取步驟,調整城市建設的條例來設定建築業的「綠色基礎」,包括屋頂的綠化。
歐洲
7. 巴塞爾
2002年,巴塞爾城市的建築法規中納入瞭綠化屋頂的原則。這當中的細節就包括有:原生土壤和植物的使用、種植土壤的深度、鼓勵生態的繁殖,以及1韆平公尺以上的「綠化屋頂」計畫需採用專業人士設計的要求。
8. 柏林
柏林是德國將城市和國傢政府的職能相結閤的三大城市之一。該城市率先推齣的「生活小區麵積」(BAF)指數,它所代錶的是「生態可生存錶麵」(如花園,綠化屋頂等)和基地總麵積之間的比例。BAF指數也為不同形式的建設設定目標值:新的住宅為0.6,商業發展則為0.3;以此類推,傳統的密封屋頂指數為0;而若屋頂上若有超過80釐米的土壤錶麵與植被覆蓋,分數0.7。與此同時,柏林景觀規畫中亦強製規定,城市內的13個區域需要實行屋頂的綠化,其他地區則以自願形式鼓勵綠化。綠化屋頂也進而減少瞭50%的排水收費,不論它們是否連接到下水道。
9. 林茨(Linz)
鼓勵綠化屋頂的動機是因為這裏嚴重缺乏綠地,因此這個城市纔在2001年實行瞭「綠色空間計畫」(Green Space Plan),有效為地區的發展計畫提供標準的政策。這些政策都是強製性的。譬如說:新的和擬議的建築麵積,若超過100平方公尺和有一個高達20度的斜度,不包括棚式屋頂,都需要進行綠化。綠化屋頂的最上層至少要有12釐米厚作為生長介質,生物材料的覆蓋麵至少應為屋頂的80%。林茨也為屋頂的建設成本提供補貼,最多可獲閤格費用的30%。不管是強製性還是自願安裝的「綠化屋頂」,都能享有這些補貼。為瞭鼓勵政策的響應,補貼的50%將會在建設期間給付,而其餘的50%則在植被一旦建立後給付。
10. 濛斯特(Munster)
如果安裝綠化屋頂,當局將提供排水費80%的扣除。
亞洲
11. 北京
適逢2008年奧運會所需要的空氣質素改善,當局立下瞭將城市高樓大廈的30%和低層大樓(即低於12層)的60%皆需要被綠化的政策。
12. 東京
該市已設下瞭創建30平方公裏的綠化屋頂的目標。為此亦立下瞭一個政策,迫使占地麵積超過1韆平方公尺的新私人建築,以及超過250平方公尺新公共建築,需要有20%的綠化屋頂,否則將遭罰款。這項政策是有效的,每年啓發大約5萬平方公尺的綠化屋頂。日本政府亦準備將這政策推廣至國內各城市。
優缺點的再考量
如今,屋頂的功能性似乎已經無所不能,而其效益並不難以理解:它可豐富城市環境、增加社會多元性,功能性的刺激經濟內需,加強城市建築的再利用,啓動讓人遺忘的區域等。若從建築業的角度來看,則有可能再塑造另一次的「比爾包效應」,不管是永久性或快閃式的構造。
依(颱灣)的建築法規,房子的建造共分為四大項:
一、新建:為新建造之建築物或將原建築物全部拆除而重行建築者;
二、增建:於原建築物增加其麵積或高度者。但以過廊與原建築物連接者,應視為新建;
三、改建:將建築物之一部分拆除,於原建築基地範圍內改造,而不增高或擴大麵積者;
四、修建:建築物之基礎、樑柱、承重牆壁、樓地闆、屋架或屋頂,其中任何一種有過半之修理或變更者。
而屋頂建築所涉及的法規範圍,往往因個案而異。但因為無法將屋頂建築歸類為特殊的一項條例,所以有可能簡單為修建的一種,也可能大型如新建的工程。但理所當然地,建築的功能性、工程的睏難與復雜度是往往成正比的,其包含的基本元素如人流、屋簷高度、泊車位、防火係統、緊急齣口等等,都本來就是建築規則所需要考慮的。而且有些曆史性建築的負責方則認為,這樣的新概念,就算有效産生新美學態度,也隻會摧殘曆史。原有住戶也有可能對新屋主造成問題,特彆是原有住戶往往不希望聽見屋頂建築工程所帶來的噪音,更彆說有時候還會是長達一年的時間!
身為新屋主,最重要的部分依然是採用閤法的專業建築師為宜,特彆是在地震、颱風範圍內的國傢如颱灣或香港,則需要額外有專傢如結構工程師的介入。況且在黑心建商似乎更倡狂的國傢裏,當原有建築的安危都已經成問題,又是否還有心機去探討該不該將屋頂進行再造呢?——這或許就解答瞭,為何屋頂建築遲遲沒有在這裏齣現的原因瞭。
當然,如果屋主對建築師的想法和理念一緻,進行屋頂建築自然比較容易——特彆是,當業主從未考慮過屋頂也能作為潛在的築地和經濟來源。如今在經濟不穩定的局勢中,也許為瞭尋找新的經濟來源時,人們會更積極地看待這一項概念,說不定屋頂建築在未來將會成為一項不錯的投資呢!讓黑心建商打翻這一條船,也實在太可惜瞭。
後記
常言道,初生之犢不畏虎。前文中,幾乎所有的建築師都是首次設計屋頂建築的新兵,可見屋頂建築在設計和建設上所擁有的難度,往往來自非技術性的元素。若屋頂建築也能逐漸如「綠化屋頂」獲得政府當局的認可,勢必能在任何一個城市中打造一塊小小的烏托邦。
作者序
屋頂建築,終於降落
曾經住在很靠近屋頂的地方。那是一棟在上海的7層公寓,不算太老,但是卻沒有電梯。每天都要像漫畫《NANA》中的主人翁那樣,得爬樓梯纔能到傢。其實換個角度看,那住宅還有幾分像是閣樓的模式。雖然不及那些數十層樓高的全景式視野,可是那一丁點居高臨下的優越感,還是挺享受的。我當時並沒有想到會太早離開那公寓,但或許是因為對那被我認定是「夢幻之傢」的懷念,所以奠定下這本書的誕生。
這本書的內容收錄的是近期(2000年後)讓人矚目的屋頂建築。而所謂的屋頂建築(Roof Architecture)也從當年柯比意提議的「第五元素」——屋頂庭院——拓展到住宅、辦公室、休閑、公共設置、娛樂設置,甚至是農場與菜園,在不同建築師的詮釋中有瞭更多元的功能。因此這本書並非僅僅有關於屋頂建築,我認為,屋頂的潛力,似乎有百變的塑造能力,卻等待人們去發掘。
因此,《屋頂記》之所以如此稱之,除瞭是藉武俠大師的《鹿鼎記》作諧音,更大的緣由是「記」這一字所帶的敘事性。坦白說,我並不是科班齣生,不懂建築學術性的層麵,但卻覺得這不應該阻擋人們對建築設計的體會和瞭解。你可以當這是Coffee Table Book式的型錄,也可以當故事書般慢慢將文字咀嚼。我的風格,即便有時候會讓人覺得文縐縐,卻依然想要與人們分享那些建築師們的設計靈感、概念、工作模式、心情、解決問題的思考。寫這本書的初衷,是為瞭激發創意,引起輿論,成為屋頂建築的引介點。
當然,要感謝有像建築師Eric Vreedenburgh,在屋頂建築還未成氣候的時候,就前瞻性地齣版瞭《Roof Architecture》,以緻我今日纔有一塊「踏腳石」,以高清版呈現齣新一代的屋頂建築,也感謝所有樂意為民間製造更多的屋頂建築的建築師。因為有瞭你們,人們纔不再問:「為什麼要屋頂建築?」而是說:「怎麼不要屋頂建築?」
《屋頂記》所下的副標——「重拾綠建築遺忘的立麵」,也企圖想在近期逐漸成為全民運動的環保主義中,增添多一份思考的層麵。當人們總在宣揚綠建築、綠建材、老屋改造的概念時,是否曾想過,屋頂依然是被忽略的築地?屋頂建築未必在建材或能源上達到百分百的環保境界,但就如一位建築師在書中深信說:「在屋頂上進行建設,就是環保。」
我想,這句話應該就是屋頂建築的核心精神瞭。
像個神祕的新大陸,屋頂的逐漸開發,已經是毋庸置疑的現象。所以無論您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閱讀著這本書,屋頂建築或許已經悄悄地降落在您的四周。所以,盡管抬頭望望吧!
2011年11月 傢中
PS:也要感謝勞苦功高的編輯團隊,你們努力為作者撐腰,讓這雖然僅僅是一小本關於建築的記載,卻讓我相信,它有朝一日將成為另一本《Roof Architecture》,成為他人的「踏腳石」,算是為下一代獻齣最……
PPS:Special thanks to all architects/architect company.
“屋頂記:重拾綠建築遺忘的立麵”,光是書名就有一種詩意和人文關懷。我常常覺得,我們居住的城市,似乎越來越缺少與自然的連接,而建築,尤其是那些冰冷的水泥盒子,似乎隻是鋼筋和混凝土的堆砌。這個書名中“屋頂”的意象,勾起瞭我很多對過去生活的記憶,那些在屋頂上乘涼、看星星的夜晚,總是充滿著溫馨和寜靜。副標題“重拾綠建築遺忘的立麵”,則更加引發瞭我的思考。我們習慣於關注建築的正麵,關注它的外觀和功能,但卻常常忽略瞭屋頂這個重要的“立麵”。它不僅是建築的保護層,更可以是一個充滿生機的空間。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理解“遺忘的立麵”?是不是因為我們過度追求實用性,而忽略瞭建築的美學和生態價值?“綠建築”的齣現,讓這本書充滿瞭希望,它暗示著一種迴歸自然、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在颱灣,我們麵臨著環境挑戰,如何讓城市變得更綠色、更宜居,是每個市民都關心的問題。這本書會不會提供一些關於如何在屋頂上實現綠化的具體方法和案例?我特彆期待能讀到一些結閤颱灣在地特色的屋頂綠化設計,例如如何利用屋頂空間來種植蔬菜,創造社區花園,或者如何利用雨水收集係統來達到節水的目的。這本書讓我感覺,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建築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如何讓我們的生活與自然重新建立聯係的書。
评分“屋頂記:重拾綠建築遺忘的立麵”,這個書名讓我立刻被吸引,因為“屋頂”這個詞,對我來說,承載瞭太多童年的迴憶和生活的溫度。記得小時候,我們住在公寓,夏天晚上,全傢人都會搬到屋頂去乘涼,看著滿天星鬥,聽著大人們的閑聊,那種溫馨的氛圍至今難忘。但隨著時代變遷,很多新建的建築,屋頂都變得封閉起來,或者隻是單純的頂層空間,失去瞭那種與社區、與自然連接的可能性。副標題“重拾綠建築遺忘的立麵”更是點齣瞭核心,我一直覺得,建築的美不僅僅在於它的正麵,屋頂作為建築的“第五立麵”,其被忽視和遺忘,是現代建築的一大缺憾。綠建築的理念,在我看來,是將可持續性、環保和人居健康融入建築設計,而屋頂綠化,無疑是實現這一理念的絕佳途徑。我非常好奇,這本書會如何探討屋頂與綠建築的結閤?它會提供哪些創新的設計理念和技術?尤其是在颱灣,我們有炎熱的夏季和豐沛的降雨,屋頂綠化在降低建築能耗、改善城市熱島效應、以及雨水收集等方麵,都有巨大的潛力。我期待這本書能分享一些在颱灣氣候和文化背景下,具有示範意義的屋頂綠化案例,不隻是理論上的探討,而是能真正啓發設計師、建築師,甚至普通民眾去行動。這本書的齣現,感覺像是為我們提供瞭一把鑰匙,去重新發現和激活被遺忘的屋頂空間,讓它重新成為連接我們與自然、與生活的重要場所。
评分“屋頂記:重拾綠建築遺忘的立麵”,光是讀這個書名,我的腦海裏就湧現齣無數關於屋頂的畫麵。我想起瞭當年在老傢,夏天晚上大傢搬著小闆凳到屋頂乘涼,聽著收音機裏的戲麯,吹著晚風,那種生活感十足的場景。這本書的“記”字,讓我聯想到是一種記錄、一種敘事,而“屋頂”作為故事的主角,本身就充滿瞭生活氣息,也帶有一絲懷舊的情緒。副標題“重拾綠建築遺忘的立麵”,則點齣瞭主題的核心。我一直覺得,建築的美學不僅僅在於它的正麵,屋頂作為建築的“第五立麵”,其設計與功能的缺失,確實是很多現代建築的一大遺憾。尤其是在颱灣,我們麵臨著都市化的挑戰,如何讓建築更具生命力,更與自然和諧共處,是我們需要不斷探索的課題。綠建築的理念,在我看來,就是要將自然融入建築,讓建築本身成為一個能夠呼吸、能夠生長的有機體。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將“屋頂”與“綠建築”這兩個概念結閤起來,並重新審視“立麵”的定義的。這本書會不會探討一些創新的屋頂綠化技術,比如雨水收集係統、太陽能利用,甚至是垂直綠化在屋頂的應用?我特彆期待能看到一些在颱灣氣候和文化背景下的具體案例,比如如何在擁擠的城市裏,利用廢棄的屋頂空間,打造齣兼具生態功能和美學價值的綠色空間。我相信,這本書能夠帶給我們關於建築與生活、建築與自然的全新視角。
评分《屋頂記:重拾綠建築遺忘的立麵》這個書名,真的非常有畫麵感,而且“屋頂”這個詞,對我來說,總是有種特彆的情感聯結。小時候,屋頂是我們的遊樂場,是看星星的地方,是夏天避暑的清涼港灣。然而,隨著城市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屋頂被封閉、被遺忘,它們仿佛失去瞭與我們生活的聯係。這個書名非常巧妙地抓住瞭這種失落感,同時也預示著一種“重拾”和“發現”的可能。副標題“綠建築遺忘的立麵”,則讓我對書的內容充滿瞭好奇。我一直對綠建築的概念很感興趣,但總覺得它有些過於宏大或者遙遠。這本書將目光聚焦在“屋頂”這個我們最熟悉又容易忽視的部分,並且將其與“立麵”的概念聯係起來,這讓我覺得它更加貼近生活,也更加具有實踐意義。我會好奇,作者是如何定義建築的“遺忘的立麵”?它僅僅是指視覺上的不被重視,還是包含功能上的缺失?在颱灣,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些老舊的建築,它們的屋頂也許曾經是居民活動的空間,但現在卻變得荒蕪。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關於如何將這些被遺忘的屋頂,通過綠建築的理念,重新煥發生命力的思路。會不會有一些創新的設計,能夠將屋頂的綠化與建築的保溫、隔熱、甚至雨水收集功能結閤起來?我期待這本書能帶來一些具體的案例和方法,幫助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重新發現和利用屋頂的價值,讓我們的城市變得更加綠色、更加宜居。
评分這本書的名字《屋頂記:重拾綠建築遺忘的立麵》讀起來就有一種人文關懷的溫度,而且“立麵”這個詞,在一般大眾閱讀的建築書籍裏,似乎不是那麼常被強調的詞匯,這反而引起瞭我極大的興趣。我一直覺得,我們平常在街道上行走,目光所及的往往是建築的正麵,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正麵”或“立麵”,但這隻是建築麵嚮公眾的一麵,而屋頂,尤其是住宅的屋頂,承載的卻是更多傢庭生活的記憶和私人情感。作者用“重拾”這個詞,暗示瞭某種失落,而“遺忘”則進一步加深瞭這種感覺,仿佛我們過去曾經重視過屋頂,重視過它作為建築“立麵”的一部分,但後來因為種種原因,將其拋諸腦後。我很好奇,這種“遺忘”的背後,是建築技術的演變,是都市規劃的變遷,還是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特彆是“綠建築”的提法,讓我對書中內容充滿瞭期待。在颱灣,我們越來越重視環保和可持續性,綠建築的理念也逐漸深入人心,但許多時候,綠建築的討論大多集中在節能、節水、材料等方麵,對於屋頂的綠化和它作為建築整體立麵一部分的價值,似乎還沒有得到充分的挖掘。這本書會不會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展示如何將屋頂的綠化與建築的整體設計巧妙地結閤,創造齣既美觀又實用的空間?我期待能看到一些具有颱灣在地特色的例子,比如如何在都市高樓的屋頂上打造社區花園,或是如何利用屋頂的綠化來改善城市微氣候,甚至如何將屋頂的通風和采光與建築的室內設計相結閤,創造更健康舒適的生活環境。
评分《屋頂記:重拾綠建築遺忘的立麵》這個書名,瞬間讓我想起很多小時候爬上公寓頂樓的時光。我們傢以前住在老社區,頂樓是個開放的空間,常常會有鄰居們一起上去聊天、曬衣服,夏天的時候,我們小孩子最愛在上麵玩捉迷藏,感覺那是一個連接天空和大地,也連接人與人之間情感的獨特空間。但隨著時代變遷,現在的新建築,很多屋頂都變得封閉起來,或是變成瞭完全屬於頂樓住戶的私人領域,那種社區居民共享屋頂的溫暖場景似乎越來越少見瞭。這本書的副標題“重拾綠建築遺忘的立麵”,尤其讓我覺得它不是一本枯燥的建築理論書,而是帶有一種情感和反思。建築的“立麵”通常我們指的是建築的正麵、側麵,但“屋頂”其實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立麵”,它承載著建築的功能,也影響著城市的整體景觀。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看待屋頂在綠建築中的角色?它不僅僅是遮風擋雨的頂蓋,更可以是一個充滿生機的平颱。颱灣地處亞熱帶,夏天炎熱,屋頂綠化對於降低建築能耗,改善城市熱島效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讀到一些具體的、可操作的綠建築屋頂設計理念,不隻是理論上的探討,而是真正能給建築師、設計師,甚至是普通住戶帶來啓發。有沒有可能介紹一些成功的屋頂花園案例,或者分享一些在颱灣氣候條件下,適閤種植的植物種類?這本書的齣現,感覺像是為我們重新打開瞭一扇窗,讓我們看到建築更多的可能性,也喚醒瞭我們對被遺忘的屋頂空間的情感連接。
评分《屋頂記:重拾綠建築遺忘的立麵》這個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故事感和探索的意味。“屋頂”這個詞,總能喚起我許多溫暖的記憶,比如童年時在屋頂上嬉戲的時光,或是夏夜裏全傢人坐在屋頂乘涼的場景。然而,隨著城市的高密度發展,屋頂仿佛逐漸從我們的生活空間中消失,變成瞭一個被遺忘的角落。副標題“重拾綠建築遺忘的立麵”,更是精準地捕捉到瞭這種失落,並提齣瞭“重拾”的呼喚。“立麵”這個詞,通常我們指的是建築的正麵,但屋頂,作為建築的最高“麵”,其功能和美學的潛力,往往被低估。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看待建築的“遺忘的立麵”?它是否暗示瞭我們在建築設計和城市規劃中,對某些空間的忽視?“綠建築”的提法,則讓我對這本書充滿瞭期待。在颱灣,我們越來越關注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綠建築的理念也逐漸深入人心。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讀到一些關於如何將屋頂空間,通過綠建築的設計理念,重新變得有生命力。這本書會不會探討一些創新的屋頂綠化技術,比如如何利用屋頂的綠化來改善建築的保溫隔熱效果,或者如何將雨水收集係統與屋頂花園相結閤?我尤其希望看到一些結閤颱灣在地特色的屋頂綠化案例,能夠為我們在有限的城市空間中,創造更多綠色、健康、宜居的環境提供靈感和實踐指導。
评分讀到《屋頂記:重拾綠建築遺忘的立麵》這個書名,我腦海裏立刻浮現齣很多關於屋頂的迴憶。在我成長的過程中,屋頂始終扮演著一個既私密又開放的角色。它既是傢的一部分,能讓我們看到遠方的風景,也是一個與鄰居們交流的場所,尤其是在夏天的傍晚,大傢會不約而同地聚集在屋頂,分享一天的點滴。然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我發現越來越多的屋頂變得難以接近,它們被高牆圍起來,或是僅僅作為建築的頂蓋存在,失去瞭那種連接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溫暖功能。這個書名非常準確地捕捉到瞭這種轉變,並提齣瞭“重拾”的呼喚。“綠建築遺忘的立麵”這個副標題更是引發瞭我極大的興趣,因為“立麵”通常指的是建築的正麵,而屋頂,雖然也是建築的外錶麵,卻常常被當作一個被遺忘的角落。這本書會不會探討,如何將屋頂空間變成一個充滿綠意、具有生態價值的“第五立麵”?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理解“綠建築”與“屋頂”的結閤,以及如何讓這個“遺忘的立麵”重新被看見和重視。在颱灣,我們有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也許可以從這本書中找到一些因地製宜的屋頂綠化設計靈感,比如如何在有限的空間裏創造齣更有效的降溫效果,或者如何利用屋頂空間來發展社區農業。我期待這本書能為我們提供一些關於如何讓建築更具生命力、更貼近自然的思考,並且能為颱灣的建築設計和城市規劃帶來一些新的啓發。
评分《屋頂記:重拾綠建築遺忘的立麵》這個書名,非常具有畫麵感,而且“屋頂”這個詞,對我來說,總是有種特彆的情感聯結。小時候,屋頂是我們的遊樂場,是看星星的地方,是夏天避暑的清涼港灣。然而,隨著城市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屋頂被封閉、被遺忘,它們仿佛失去瞭與我們生活的聯係。這個書名非常巧妙地抓住瞭這種失落感,同時也預示著一種“重拾”和“發現”的可能。副標題“綠建築遺忘的立麵”,則讓我對書的內容充滿瞭好奇。我一直對綠建築的概念很感興趣,但總覺得它有些過於宏大或者遙遠。這本書將目光聚焦在“屋頂”這個我們最熟悉又容易忽視的部分,並且將其與“立麵”的概念聯係起來,這讓我覺得它更加貼近生活,也更加具有實踐意義。我會好奇,作者是如何定義建築的“遺忘的立麵”?它僅僅是指視覺上的不被重視,還是包含功能上的缺失?在颱灣,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些老舊的建築,它們的屋頂也許曾經是居民活動的空間,但現在卻變得荒蕪。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關於如何將這些被遺忘的屋頂,通過綠建築的理念,重新煥發生命力的思路。會不會有一些創新的設計,能夠將屋頂的綠化與建築的保溫、隔熱、甚至雨水收集功能結閤起來?我期待這本書能帶來一些具體的案例和方法,幫助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重新發現和利用屋頂的價值,讓我們的城市變得更加綠色、更加宜居。
评分光是看到《屋頂記:重拾綠建築遺忘的立麵》這個書名,就立刻勾起瞭我很多過往的迴憶。小時候住在公寓,屋頂平颱是我們孩提時代的秘密基地,夏天晚上,全傢人會搬齣椅子,坐在涼爽的屋頂上,一邊乘涼一邊聊天,聽著遠處傳來的陣陣蛙鳴,看著天上閃爍的星星,那種溫馨的記憶至今仍清晰可見。但隨著城市的發展,高樓越建越多,屋頂似乎漸漸被遺忘,變成瞭堆積雜物的空間,或是完全封閉,與生活脫節。這個書名精準地捕捉到瞭這種失落感,讓人好奇作者是如何看待“屋頂”這個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空間,又是如何重新發掘它在現代綠建築中的價值,甚至喚醒我們對“立麵”這個容易被忽視的建築元素的關注。我特彆期待書中能探討建築如何與自然融閤,如何在都市的鋼鐵叢林中創造齣更多綠意和生命力。颱灣地狹人稠,寸土寸金,如何在有限的空間裏創造更多可持續的居住環境,一直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屋頂作為建築的“第五立麵”,其潛在的綠化和功能性發展空間巨大,也承載著許多關於“傢”的溫暖迴憶。作者會不會分享一些颱灣特有的屋頂改造案例,或是對未來城市屋頂的設想?我很好奇,建築不再隻是冰冷的鋼筋水泥,而是能承載更多生活溫度和生態關懷的載體,這本《屋頂記》或許能為我們帶來一些啓發和答案。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