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曾經夢想過擁有一間樹屋嗎?在枝葉蓊鬱中休憩,迴到森林的懷抱,盡情享用大自然豐沛的氧氣,每做一次深呼吸就感覺充滿活力……。
郭英釗建築師、張清華建築師和邱茂林教授,是三位懷抱著這個夢想的造屋人。他們理想中的建築,與光、與風、與水、與土地都要保持良好的關係,理想中的建築要會呼吸,要會自然代謝,必須是彷彿有機生物一樣的「有氧建築」。
《有氧建築──綠建築的足跡與對話》書中將娓娓道來「北投圖書館」、「六甲院區工研院宿捨」、「花博會新生三館」、「淡水藝術工作坊」、「嘉義産業創新研發中心」、「太陽圖書館暨節能展示館」與其他國內外生態建築案例的詳細設計幕後,紀錄下颱灣在永續建築發展上深具代錶性的足跡。
「綠建築」可以說是一種設計觀念,國際上對於「綠建築」的觀念已經形成瞭某種共識。歐美國傢稱之為「生態建築(ecological building)」或「永續建築(sustainable building)」。「綠建築」已是世界先進國傢發展趨勢,以德國及英國為例,「綠建築」並不是在建築環境上種植植栽的綠化而已,而是一種全方位的環保生態建築設計理念,強調與環境及生態的融閤,並發展齣許多技術及評估法則,亦將動、植物生態綠地品質納入評估。
2000年颱灣成立瞭「綠建築標章」的審核製度,九典當時在新竹建功國小的設計因層層退縮屋頂綠化露颱及活化校園閑置空間,而第一次得到綠建築設計奬,之後石牌圖書館,一個在典型狹小社區基地內高層化的綠色圖書館,開啓瞭對再生能源整閤在建築物中的應用,節能空間及動綫連續配置樓梯的室內垂直動綫,立體綠化,收集雨水及透水設計的安排,友善社區及擋風遮陽的環境的技術,發展成為2003年在曆史悠久的北投公園設計北投圖書館的濫觴。
本書搜集瞭九典分佈在颱灣各處的經典案例,配上大量的照片、圖麵,讓人一窺綠建築發展的每一步。書中還收錄瞭本書作者邱茂林教授,與建築師郭英釗、張清華三人的對話,針對綠建築的概念和每個案例在設計過程中遇到的課題,皆有第一手的揭露。
作者簡介
邱茂林 CHIU Mao-Lin
建築與設計領域專傢顧問,他畢業於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士(1982)、美國卡耐基美侖大學建築碩士與公共管理碩士(1987)與建築博士(1991)。1992-2007年間曾任國立成功大學建築係專任教授,具多元之研究與經驗,包括創意設計與管理、數位建築設計、智慧建築、與設施管理等領域。其著作包括:《木傢具─颱灣新意匠》(2007,積木文化)、《重想─建築設計工作室》(2006,建築情報)、《透視智慧環境》(2005,建築情報)、《透視數位城市》(2005,建築情報)、《小學、設計、教育》(2004,田園城市文化)、《西班牙協奏麯─陽光下的都市形影》(2004,創興齣版社)、《CAAD TALKS》1-3係列(2003,田園城市文化)、《老建築新生命》(2003,國立文化資産保存研究中心)、《都市形影與對話──義大利》(2001,創興齣版社)、以及《舊建築新生命─原颱南州廳生命建築史》、《訪府城孔廟》等多媒體導覽光碟係統等。
郭英釗KUO Ying-Chao
九典聯閤建築師事務所主持人,他畢業於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士(1982)、美國加州大學UCLA建築碩士。曾任國立成功大學建築係、颱灣科技大學建築係、交通大學建築所等校兼任副教授級專傢。其建築設計作品獲奬眾多,並獲頒第十二屆(2011年)中華民國傑齣建築師。著作包括:《小學、設計、教育》(閤著、2004,田園城市文化)、《西班牙協奏麯─陽光下的都市形影》(閤著,2004,創興齣版社)、《都市形影與對話─義大利》(閤著、2001,創興齣版社)、《透視空間奧秘》(翻譯、2000,創興齣版社)
張清華CHANG Ching-Hwa
九典聯閤建築師事務所主持人,她畢業於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士(1979)、美國賓州大學建築碩士。曾任國立成功大學建築係、颱灣科技大學建築係及颱北科技大學等校兼任副教授級專傢,並為美國綠建築協會會員。其建築設計作品獲奬眾多,包括2007,2010颱灣建築奬及2010侯金堆傑齣榮譽奬綠建築類得主,並獲頒第十一屆(2010年)中華民國傑齣建築師。
前言
一、什麼是綠建築
1.1 第四隻小豬的建築
1.2 大自然的啓示
1.3 綠建築的迷思
二、綠色觀念
2.1一個地球、一個世界
2.2 從漢諾威、愛知到上海世博
2.3 綠色設計與實踐
三、公園裏的綠色知識湧泉──颱北北投圖書館
3.1前言:生態學與樹學
3.2課題:又安全又舒適健康的建築?
3.3綠建築設計:綠屋頂的啓示
3.4結語:種子的信仰
四、南颱灣的綠色生活館──颱南六甲院區工研院宿捨
4.1前言:生物多樣性的意義
4.2課題:又熱又濕的氣候?
4.3 綠建築設計:生態水池的秘密
4.4 結語:春天奏鳴麯
五、共生綠洲、永續花園──颱北花博會夢想館、未來館與生活館
5.1前言:從五官到五感的延伸
5.2課題:又綠又水的環境?
5.3綠建築設計:又風又光的節能設計
5.4結語:都是空心菜惹的禍
六、綠色地方文化館──颱北淡水藝術工作坊
6.1前言:重新包裝到重新設計
6.2課題:又新又舊的記憶?
6.3綠建築設計:再生建材利用
6.4結語:再利用也是一種藝術
七、北迴歸綫上的琴盒子──嘉義産業創新研發中心
7.1前言:都市熱島效應
7.2課題:又有效又經濟的對策?
7.3綠建築設計:復牆與立體綠化
7.4結語:零碳與善用本地資源
八、節能建材工作坊──颱北太陽圖書館暨節能展示館
8.1前言:以太陽房子為名
8.2課題:省能之同與異?
8.3綠建築設計:節能外殼與設備
8.4 結語:環境教育與節能生活觀
九、綠色未來
9.1綠建築的足跡
9.2未來綠建築設計
9.3 綠建築的設計團隊
9.4 綠色管理與綠色教育
結語
參考資料
附錄一:綠建築評定文件檢查錶
附錄二:建築案例清單
當我看到《有氧建築:綠建築的足跡與對話》這本書時,我的第一個念頭是:這不就是我們現在最需要的東西嗎?生活在颱灣,我們每天都被高樓大廈包圍,呼吸著混雜著汽車尾氣和空調齣風口的空氣,總感覺缺瞭點什麼。“有氧”這個詞,讓我眼前一亮,仿佛為我打開瞭一扇窗,看到建築也能擁有生命,能夠“呼吸”。我期待這本書能深入探討,究竟是什麼讓建築變得“有氧”,它不僅僅是簡單的植物裝飾,更是建築本身的設計哲學和材料選擇。我希望書中能介紹一些,能夠改善室內空氣質量,減少建築對環境負荷的設計,比如,如何利用自然通風係統,讓室內空氣循環流通,如何通過閤理的采光設計,減少對人造光源的依賴。更重要的是,“足跡與對話”這個副標題,讓我對這本書的內容有瞭更深的想象。它可能是在追溯綠色建築的發展曆程,記錄那些先行者的探索之路,也可能是在展現不同建築師、設計師、甚至居住者之間的觀點碰撞和交流。在颱灣,我們有獨特的文化和氣候,我特彆期待這本書能介紹一些,能夠融閤在地特色,並能有效應對颱灣氣候條件的綠色建築案例。它不應該隻是引進國外的模闆,而是能夠真正紮根於颱灣土地,並與我們共同“對話”的建築。
评分我常在想,在颱灣這個被海洋環抱,又擁有豐富山林資源的土地上,我們的建築,為何不能像自然一樣,擁有“呼吸”的能力?《有氧建築:綠建築的足跡與對話》這個名字,恰好點燃瞭我內心深處的這種渴望。它聽起來,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建築材料的堆砌,更是一種關於建築與環境之間,深刻而充滿智慧的“對話”。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領我,去探索那些,真正能夠讓建築“有氧”的設計理念和實踐。在颱灣,我們有梅雨季節的潮濕,有夏日的炎熱,如何讓建築能夠巧妙地應對這些氣候挑戰,而不僅僅是依賴冰冷的空調和抽濕設備,這正是“有氧建築”的魅力所在。我希望書中能分享一些,關於被動式設計,如自然通風、自然采光、遮陽等方麵的深度解讀,以及如何通過建築材料的選擇,來優化室內空氣質量,減少有害物質的排放。更讓我著迷的是“足跡與對話”這幾個字。它意味著,這本書不僅僅是呈現那些光鮮亮麗的成品,更是追溯它們的設計理念、建造過程,以及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實踐探索。我期待,這本書能像一位睿智的長者,娓娓道來,分享那些關於綠色建築的經驗、教訓,以及對未來的展望,讓我對如何在颱灣的土地上,建造更健康、更可持續的建築,有更深刻的認識。
评分《有氧建築:綠建築的足跡與對話》這本書,聽起來就像是一場關於建築與自然的深度對話。在颱灣,我們常常在追求快速的城市發展,而有時候,我們似乎忽略瞭建築本身作為生命體所應具備的“呼吸”能力。我期待這本書能帶我走進那些,真正能夠讓建築“有氧”的世界。它不僅僅是關於使用環保材料,更重要的是,它會探討如何通過設計,讓建築本身成為一個能夠自我調節、自我更新的係統。我希望書中能介紹一些,能夠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的建築,例如,如何巧妙地運用太陽能、風能、水能,如何設計齣能夠實現自然通風和采光的空間,從而減少對傳統能源的依賴。而“足跡與對話”,讓我對這本書的內容更加期待。它可能是在迴顧綠色建築的發展曆程,記錄那些先行者的智慧和經驗,也可能是在展現,建築師、使用者、以及自然環境之間,是如何通過不斷的探索和交流,來共同塑造更美好的建築。在颱灣,我們擁有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我希望這本書能介紹一些,能夠適應颱灣氣候,並能與颱灣的自然環境和諧共處的綠色建築案例,讓我們的建築,不僅是人類的居所,更是自然生態係統中的一部分。
评分《有氧建築:綠建築的足跡與對話》,這個書名本身就充滿瞭一種詩意和哲學感。在颱灣,我們常常談論“生活質量”,而我認為,健康的居住環境,是構成生活質量最基礎也最重要的一環。當我們談論“有氧建築”,我首先想到的,就是這種建築能夠為我們提供一個更健康、更舒適的室內環境,它能夠讓我們在鋼筋水泥的叢林中,也能感受到自然的清新。這本書,我相信不僅僅是介紹一些技術性的綠色建築標準,更重要的是,它會探討建築與人,以及建築與環境之間的深層聯係。我期待書中能夠分享一些,關於如何通過建築設計,來提升居住者的身心健康的案例,例如,如何通過引入自然光和綠植,來緩解都市人的壓力,如何設計齣能夠促進社區交流的公共空間,從而營造更有人情味的居住環境。而“足跡與對話”,更增添瞭我對這本書的好奇。它可能是在記錄綠色建築的發展曆程,講述那些 pioneers 的故事,也可能是在探討,建築師、使用者、甚至自然環境之間,是如何進行一場永無止境的“對話”。在颱灣,我們麵臨著土地資源有限,人口密集的挑戰,如何在這有限的空間裏,創造齣更多“有氧”的建築,這本書,或許能為我們提供一些寶貴的啓示。
评分這本《有氧建築》在我手上,仿佛是一本關於“生命力”的教科書,但它的生命力,並非來自活生生的植物,而是源自那些被賦予瞭“呼吸”功能的建築。在颱灣,我們麵臨著日益嚴重的都市熱島效應,夏天動輒破記錄的高溫,讓人感到窒息。而“有氧建築”,在我看來,就是一種對抗這種窒息感的有力武器。它不僅僅是關於節能減排,更是關於如何在建築內部創造一個更舒適、更健康、更宜人的微氣候。我特彆期待書中能深入探討,那些“看得見”的綠色元素,例如綠屋頂、垂直綠化,它們如何在物理層麵,降低建築的溫度,增加空氣濕度,甚至成為城市中的“綠肺”,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但更吸引我的是“對話”的部分,這是否意味著,這本書會探討,建築與使用者之間的互動?例如,如何設計齣能夠引導使用者主動參與到綠色生活中的建築,比如,提供便利的垃圾分類設施,鼓勵使用公共交通,甚至通過一些智能化的設計,讓居住者能夠更直觀地感受到,自己的行為對環境的影響。在颱灣,我們有許多老舊的建築,它們在建造之初,並未考慮環保因素,這本書是否也能提供一些,關於老建築改造的思路,讓它們也能重新煥發生機,成為“有氧”的載體?我希望這本書,能給我在思考自傢房屋的改造,或者在選擇新居時,提供一些更具啓發性的視角。
评分初次翻開《有氧建築:綠建築的足跡與對話》,我腦海裏浮現的,不是書名那樣具象化的綠意盎然,而是一種更抽象的概念,一種與城市共生的呼吸感。生活在颱灣這個高密度、高強度的島嶼上,我們對“喘息空間”的渴求,或許比許多地方都要來得迫切。走在颱北、高雄的街頭,鋼筋水泥的叢林似乎從未停止生長,而我們,就像被睏在其中的微生物,努力尋找著賴以生存的氧氣。這本書,在我看來,與其說是關於建築材料的環保,不如說是關於一種生活態度,一種與自然重新建立連接的哲學。它不是簡單地羅列齣使用迴收材料、降低能耗的建築案例,而是試圖去探討,在日新月異的城市發展中,我們如何纔能不犧牲居住的品質,不壓榨地球的資源,讓建築本身,能夠成為城市環境的“綠肺”。我期待這本書能帶領我,不僅去瞭解那些“看得見”的綠色建築,更能去感受那些“看不見”的,滲透在建築設計理念中的,對生命的尊重和對未來的承諾。或許,它會提供一些在我們自傢屋頂、陽颱,甚至窗颱,就能實踐的“有氧”方案,讓我們的生活空間,不再隻是一個遮風擋雨的殼,而是一個能與自然和諧對話的有機體。這本書所能帶來的,或許正是我們這個時代,最需要的“慢下來”,去思考,去感受,去擁抱那種由內而外的,真正的“綠色”力量。
评分這本書的齣現,就像在一片喧囂的都市開發聲浪中,投下瞭一顆沉靜的石子,激起瞭層層漣漪。作為一名在颱灣生活多年的建築愛好者,我早已對“綠建築”這個詞耳熟能詳,但往往停留在新聞報道和一些技術性的介紹上。《有氧建築》的標題“足跡與對話”,立刻引起瞭我的好奇。它似乎暗示著,這本書不僅是記錄,更是帶有情感的交流。我想象著,作者一定走訪瞭許多地方,親身感受瞭那些被譽為“綠建築”的案例,並且,不僅僅是站在建築師的立場,更是以一個“使用者”、“居住者”的視角,去傾聽建築本身在“呼吸”時所發齣的聲音。在颱灣,我們有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如何在這樣的背景下,讓建築實現真正的“有氧”,而不隻是形式上的綠色標簽,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我期待這本書能分享那些,在地的、真正適閤颱灣氣候和文化的綠色建築實踐,例如,如何巧妙利用颱灣豐富的水資源進行雨水收集和中轉,如何設計齣既能抵禦梅雨季節的潮濕,又能迎接夏日陽光的通風係統,又或者,如何將傳統的建築智慧,融入現代的綠色建築理念中。更重要的是,“對話”二字,讓我對這本書充滿瞭期待,我希望它能呈現建築師、設計師、使用者,甚至是城市管理者之間,關於綠色建築的思考、爭議與共識,展現齣這是一個動態的、不斷演進的過程,而非一成不變的教條。
评分拿起《有氧建築:綠建築的足跡與對話》,我腦海裏 immediately 浮現的是,在颱灣炙熱的夏天,站在一棟被綠意環繞的建築前,感受到的那一絲絲清涼。這本書的標題,非常精準地抓住瞭我對於“綠建築”最核心的期待——它不應該隻是一個標簽,更應該是一種讓建築“活起來”的能力。在颱灣,人口密度高,土地資源寶貴,如何在高密度的城市環境中,最大限度地引入自然元素,讓建築不再是冰冷的體塊,而是一個能夠與自然“對話”,並從中汲取“氧氣”的生命體,這正是我們迫切需要的。我希望這本書能介紹一些,能夠打破建築與自然界限的創新設計,比如,如何通過巧妙的結構設計,讓陽光和自然風能夠穿透建築內部,減少對空調的依賴;如何利用水景,不僅美化環境,更能調節室內溫度和濕度。更重要的是,我對“對話”這個詞充滿瞭好奇。這是否意味著,這本書會探討建築與使用者之間的關係?例如,如何通過建築設計,引導人們形成更環保的生活習慣,讓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感受到綠色建築帶來的益處。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深入瞭解那些,將“有氧”理念融入設計,並付諸實踐的案例,讓我看到,綠色建築不僅僅是技術,更是一種對生活品質的追求,一種對地球的責任。
评分當我看到《有氧建築:綠建築的足跡與對話》這本書時,我立即感到一種親切感。生活在颱灣,我們每天都與建築為伍,但很多時候,我們隻是被動地接受,而很少去思考,這些建築是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我們的健康,甚至我們的心情。這個“有氧”的概念,對我來說,是一種全新的視角,它讓我聯想到,建築不再是冰冷的結構,而是能夠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命體。我期待這本書能深入探討,究竟是什麼讓建築變得“有氧”,它不僅僅是材料的環保,更是設計理念的革新。例如,如何在建築內部創造一個能夠自由呼吸的空間,如何利用自然元素來調節室內溫度和濕度,如何減少建築對能源的消耗,從而降低對地球的負擔。更讓我 intrigued 的是“足跡與對話”這個副標題。它意味著,這本書可能不僅僅是展示成功的案例,更是追溯綠色建築的發展曆程,分享那些探索中的“足跡”,並呈現建築師、使用者、甚至是自然環境之間的“對話”。在颱灣,我們有獨特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文化底蘊,我希望這本書能介紹一些,能夠將颱灣本土的特色與綠色建築理念相結閤的案例,讓我們的建築,既能與自然和諧共處,也能展現齣獨特的在地風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