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造×技術×形式
建築的美之軌跡──
以模型再現工程概念與構築的細部,從現下開始思考未來的建築世界遺産
建築是從什麼樣的地方走到「現代建築」的範疇中?
在科學文明與技術的數韆年發展,從時間已經不可考的祕魯馬丘比丘古城,到日日增加高度進展、預定於2012年完工、將成為世界第一高塔的東京天空樹。人類築造居所的技術,已經成為令人目眩神迷、不斷超越奇觀的領域。
1964年完工、由丹下健三設計的東京代代木競技場那昂然的大跨距懸吊構造;1973年由當時還很年輕的丹麥建築師烏鬆所設計齣、如橘瓣的雪梨歌劇院;矗立在巴塞隆納、即使至今仍未完工也無法讓人忽視其存在的高第的聖傢堂;2008年揭開北京奧運序幕的鳥巢,在九一一攻擊中毀損的世貿雙塔、羅浮宮的倒懸金字塔……
這些讓人耳熟能詳、見過就難以忘懷的美麗建築,都經過瞭結構工程學的精密考量纔得以成形。
本書從建築與結構工程設計的結閤進入,透過模型的精確展示,介紹超過150座不思議建築的工學解剖,以8種觀點剖析重要世界建築,帶領讀者進入建築史之中,最精密與不為人知的細部構築。
本書特色
以模型呈現跨時代的建築演化;
對熟知建築的專業人士來說是不能不有的一本guide book,
對喜愛建築的一般讀者來說則將開啓窺見建築本體的新視野,
以及閱讀建築的另一種可能。
作者簡介
財團法人日本建築學會(Architectural Institute of Japan)
自1886年創立至今,是透過會員間相互協力、以建築相關的學術、技術、藝術方麵之發展為目的的公益法人團體。目前有會員3萬5韆多人,來自研究教育機關、綜閤建設業、設計事務所等單位,也有會員也包含行政官僚、社團、建築材料機器製造商、顧問以及學生等多元身分。為達創立主旨,廣泛地進行包含調查研究、訊息傳播、教育以及建築文化振興、國際交流等要項,在日本全國包含9個分部與36個支所,以助展開在地活動。
序∕日本建築學會前會長齋藤公男
曆史的腳步
埃及金字塔∕雅典衛城與巴特農神殿∕馬丘比丘∕阿爾貝羅貝洛的土盧裏城∕萬神殿∕加爾橋∕通潤橋聖索菲雅大教堂∕聖母百花大教堂∕巴黎聖母院∕藥師寺西塔∕伊勢神宮外宮(豊受大神宮)∕嚴島神社與大鳥居會津榮螺堂圓通三匝堂∕上三原田歌舞伎客席構∕白川鄉閤掌造∕錦帶橋∕中國宋代虹橋∕皇傢艾伯特大橋福斯鐵路橋∕水晶宮∕艾菲爾鐵塔∕企鵝池∕德罕人行橋∕Alloz 水道橋∕落水山莊∕天空之屋∕薩伏瓦彆墅∕Salginatobel 橋
20世紀的建築與技術
奎爾紡織村教堂∕奎爾公園∕聖傢堂迴鏇梯∕飛利浦館「電子之詩」∕聖瑪利亞大教堂日本萬國博覽會之祭典廣場大屋頂∕傑佛遜紀念拱∕曼海姆多功能廳∕莊臣公司總部∕國立京都國際會議場競圖案龐畢度中心∕東京國際會議中心∕仙颱媒體中心∕花田餐廳∕Heimberg 遊泳池∕「冥想之森」市營火葬場日本萬國博覽會富士館∕東京巨蛋∕熊本公園巨蛋
形式與技術的交叉點
雪梨歌劇院∕國立屋內綜閤競技場(代代木體育館)∕慕尼黑奧林匹剋體育場山口KIRARA 博覽會紀念公園多目的巨蛋∕戈特利普戴姆勒球場∕岡山操車場舊址公園球場(蓮花球場)靜岡ECOPA 球場∕北京國傢遊泳中心水立方∕北京奧林匹剋體育場鳥巢∕積層之傢∕神奈川工科大學KAIT 工房2002 年蛇形藝廊展館∕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颱中大都會歌劇院∕加州大學柏剋萊美術館暨太平洋電影資料庫2009 年高雄世運會主場館∕人力製作的臨時建築彩虹剪∕濛特婁萬國博覽會美國館∕太陽能煙囪計畫∕今治市伊東豊雄建築博物館鋼鐵屋∕勞力士學習中心∕豊島美術館∕龐畢度中心∕Leichtraum
空間結構的萬種風情
綠色巨蛋前橋∕齣雲巨蛋∕科隆聯邦庭園博覽會舞颱/BDS 柏之杜.展示場∕法拉第廳日本大學理工學院理工體育館∕酒田市國體紀念體育館∕石川綜閤體育中心∕船橋日大前站下關市地方卸貨市場唐戶市場∕水舞颱∕Rhoen-Klinikum(Lane Clinic )玻璃頂棚∕天城巨蛋∕白犀角砥用町綜閤林業中心∕中國木材名古屋事業所∕羅浮宮美術館倒懸金字塔日本大學理工學院理工科學研究所日本尖端材料科學中心∕名古屋大學野依中心野依紀念學術交流館建築會館.活動式圓頂∕劄幌巨蛋∕國際教養大學圖書館∕Enpark (鹽尻市市民交流中心)JFE Chemical.Chemical 研究所∕羽田Chronogate.Forum
挑戰耐震與超高層之路
紐約世貿中心大樓∕東京都廳捨∕中國中央電視颱∕MODE 學園Cocoon Tower ∕MODE 學園Spiral Towers 代代木Seminar 本校∕Hermes 銀座旗鑑店∕Prada 精品店青山分店∕蓋吉單擺(Gage Pendulum )與其應用平衡偶隔震係統∕杜拜塔∕東京天空樹∕東京工業大學Suzukake 颱校區G3 棟Retrofito 集閤住宅20K + Sensoku 連棟住宅+ 祐天寺連棟住宅∕港區未來中心大樓∕新宿中心大廈
身邊的AND與住居的AND
不屈不撓的桌麵∕MIND-BODY COLUMN ∕伊那科斯橋∕阿拉米略橋∕唐戶橋∕津田獸醫院∕細胞磚布魯日展示館∕威尼斯建築雙年展(Biennale )日本館∕澄心寺夥房∕日本大學理工學院.休憩圓頂Halftecture 大阪城大手前∕東京大學彌生講堂分館∕救世軍收容船∕鋼鐵屋∕富士幼稚園∕一又二分之一.View 波爾多住宅∕清裏美術館∕熊本車站西口站前廣場∕長岡市育兒支援設施「Teku-Teku 」∕Ring Around a Tree 以混凝土砌造打造外斷熱∕陶瓷娃娃工坊∕MOOM 膜張力平衡結構
都市與環境的AND
東京計畫1960 ∕TOKYO2050 ∕FIBER CITY Tokyo 2050 ∕Across 福岡∕倫敦市政廳關西國際機場旅客航廈∕東工大綠之丘1號館補強工程∕Jean-Marie Tjibaou 文化中心馬德裏賈維亞公園(水質淨化)∕岐阜大學醫學部等遺跡復閤設施(名稱暫定)東北大學研究所環境科學研究科生態研究室∕濱鬆SALA ∕環境與AND ∕犬島藝術計畫「精煉所」∕都市與人口
輕量結構
斯圖加瞭望塔∕慕尼黑玻璃橋Jorg Schlaich 與Rudolf Bergermann 的輕量結構作品
專文∕擴展Archi-Neering Design 的圈圈∕齋藤公男
論壇∕材料與結構── 蜘蛛所打造的微型索結構
論壇∕環境與結構── 世界建築再造與第四結構材料
論壇∕文化與技術── 朝嚮輕量化的現實
專題討論∕何謂AND(Archi-Neering Design )── 「技術之質」與「空間之質」
專題演講∕麥剋.施萊希(Mike Schlaich ) 演講會── 輕量構造物所涵括的設計
序
日本建築學會前會長 齋藤公男
有句話說「或許工程的藝術成份多過科學。工程與藝術一樣,問題朦朧不清,答案則無窮無盡」(Ove Arup )。
先不論工程究竟算不算藝術,至少任何時代的建築都同時要求「閤理性」與「美感」。日本建築學會成立之目的在於「追求建築學術、技術、藝術之進步」,活動主旨則是有機整閤這3項元素。
現代建築的關鍵字為「更輕」、「更透明」、「更環保」。隨著電腦分析能力進步,不規則造型與環保意識抬頭的建築開始齣現。這些建築設計大部份成立於工程之上,「技術品質」成為直接影響「空間品質」、「環境品質」的重要課題。有人指責現代亞洲的建築熱在「技術品質」上大多屬於短命建築,不齣20 年便會造成許多環保問題。本書(暨展覽)的目的在於嚮全世界-特彆是亞洲,宣傳「日本纍積的優質技術」,並且試圖使之提升建設水準、連結所謂的永續建築,部份地開始解決目前全球正在麵臨的嚴重環境問題。二戰之後,優秀的設計師紛紛與優秀工程師攜手閤作,而結構、環境、計畫等領域的工程學,在建築設計中的比重也將逐漸增加。
Archi-neering建築模型展結閤「建築設計」與生産的基石「工程設計」,特彆稱為建築工程設計(Archi-Neering Design: AND )。開展目的是為瞭讓人們掌握Architecture 與Engineering Design 之間的關係,並從曆史發展過程中發掘未來建築的綫索。展覽會的主角是「模型」。本展覽並非單純展示技術與作品,而是聚焦於技術所成功打造的環境品質與技術創意,並以之為基準來挑選展覽內容。整個展覽規劃中更包含瞭實際體驗活動、觀眾互動活動、演說等等。
從古代世界遺産建築到時代尖端建築,從大規模技術到貼近生活周遭的技術。AND 將剖析技術內容,找齣樂趣與課題,讓兒童到建築專傢都能一同思索、討論「未來的建築世界遺産」。讓所有觀眾都能享受這些想法與創意,是我們的榮幸。
一直以來,對於那些拔地而起、直衝天際的鋼筋水泥叢林,總是抱持著一種莫名的崇敬,又帶點說不齣的距離感。你知道嗎?總是在想,究竟是什麼樣的結構、什麼樣的力學原理,纔能支撐起這樣龐大的體積,抵禦住風吹雨打,甚至地震搖晃?我常常在信義區的101大樓下,抬頭仰望,腦袋裡卻一片空白,隻知道它很壯觀,很厲害。但厲害在哪裡?又是怎麼厲害的?這些問題,就像懸在我心頭的迷霧,始終無法撥開。尤其當我看到一些舊時代的建築,那些歷經風霜卻依然屹立不搖的廟宇、老宅,更讓我感到好奇。它們沒有現代的鋼骨水泥,卻能抵抗時間的侵蝕,其中的智慧,彷彿纔是真正的「工學」。我曾嘗試在網路上搜尋一些建築的基礎知識,但那些密密麻麻的公式和術語,對我這個文科背景的人來說,簡直是天書。我需要的是一種能夠讓我這個門外漢也能看懂、也能產生共鳴的解釋,而不是冰冷的數據和理論。我渴望的是一種「解剖」,能夠一層一層地剝開建築的外殼,看清楚裡麵的骨骼、肌肉,以及跳動的、支撐一切的「心臟」。
评分每次搭乘高鐵,看到窗外一閃而過的各式建築,我總是忍不住猜測它們的結構。有些房屋看起來輕巧,有些則顯得厚重。我不知道它們的牆壁是用什麼材料砌成的,也不知道屋頂是如何固定在牆壁上的,更不用說那些高聳入雲的摩天大樓,它們內部究竟有多少鋼筋水泥在支撐?這些疑問,對我來說,就像是腦海裡揮之不去的小蟲子,總想著要去弄明白。我試過看一些關於建築史的書,但它們大多著重於藝術風格和歷史背景,對於建築本身的「技術」層麵,卻很少觸及。我不是工程師,對物理和數學也不是很精通,所以那些充滿公式和圖錶的專業書籍,我看瞭總是頭昏腦脹。我更希望找到一本能夠用比較輕鬆、有趣的方式,來解釋建築物內部結構和力學原理的書。我想知道,為什麼有些建築物能夠承受巨大的重量,為什麼有些建築物能夠抵抗極端的氣候,這些問題,是我一直以來對建築感到好奇的根源。
评分老實說,我對建築的「力學」和「結構」部分,一直都有著一探究竟的渴望。你知道嗎?每次走在颱北街頭,看到那些造型獨特的建築,或是路過一些正在施工的工地,心裡總會冒齣好多問號。例如,那些高樓大廈的鋼骨結構是怎麼組閤起來的?又是什麼讓它們能夠在風大的時候屹立不搖?又或者,像一些古老的廟宇,它們是如何用木頭和石頭建造齣如此堅固且精美的結構?我並不是想成為一名建築師,但我真心希望能夠理解,這些我們每天生活其中、仰望甚至使用的建築物,究竟是如何「建造」起來的,又是靠什麼「力量」在支撐著。我對那些充滿公式和圖錶的專業書籍感到有點卻步,我需要的是一種能夠用更生活化的語言,更直觀的方式,來解釋建築物背後的「工學」原理。
评分我一直對我們生活周遭的建築物,從平凡的住宅到宏偉的地標,充滿瞭好奇。我常常在想,這些由鋼筋、水泥、玻璃等材料構成的龐大結構,究竟是如何被建造起來的?它們又是靠什麼力量來支撐住本身的重量,同時抵禦來自外界的風、雨、地震等各種力量的?尤其是我對那些歷史悠久的建築,例如古老的城牆、廟宇,它們沒有現代化的鋼骨結構,卻能保存至今,這更讓我對古人的智慧感到驚嘆。我並非工程專業齣身,對物理和數學的概念也比較模糊,所以那些過於學術化的建築力學書籍,我總是難以消化。我更希望找到一本能夠用更貼近生活、更易於理解的方式,來剖析建築物的結構和力學原理的書,讓我能夠真正明白,它們是如何「站」在那裡的,又是如何「活」下去的。
评分從小我就對身邊的各種建築物感到著迷,從老傢的紅磚瓦房,到市區的高聳大樓,每一個都似乎藏著一個不為人知的故事。我總是在想,這些龐然大物,究竟是靠什麼支撐著?它們是如何抵禦風雨的侵襲,又如何能在地震中屹立不搖?尤其是我在看到一些古老的建築,例如廟宇或是老街上的建築,它們沒有現代化的鋼筋水泥,卻能保存至今,這讓我對古人的智慧更加佩服。我曾試圖在網路上找尋一些建築結構的資料,但很多內容都過於專業,讓我難以理解。我渴望的是一本能夠用更貼近生活的方式,來解釋建築物內部構造和力學原理的書。我希望它能像一位導遊,帶我一一解剖那些我平日裡隻能遠觀的建築,讓我明白它們的「骨骼」和「肌肉」,以及支撐它們的「血液」。
评分從小我就對各種奇形怪狀的建築物感到好奇,尤其是在新聞報導中看到一些奇特的設計,例如懸空的屋子、或是像鳥巢一樣的體育館,心裡總是充滿瞭「為什麼」的疑問。當然,我也知道這些建築物的設計不是隨意的,背後一定有許多科學和技術的支撐。但我對這些「背後」的東西,卻知之甚少。我曾在參觀一些古老建築時,被導覽人員簡單提及的「承重牆」、「拱形結構」等名詞吸引,但礙於時間和專業知識的限製,始終無法深入瞭解。我更傾嚮於那種能夠用生動的語言,搭配清晰的圖解,來解釋這些複雜原理的讀物。我希望它能告訴我,為什麼有些橋樑可以跨越寬闊的河流,為什麼有些建築可以在地震中屹立不搖,又或者,為什麼古人能夠在沒有現代科技的幫助下,建造齣如此宏偉的建築。這種對建築「內部」運作的好奇,一直是我心裡的一個小小缺口,我希望能找到一本書,能夠填補這個缺口,讓我對身邊的建築有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我一直覺得,我們生活中的各種建築,無論是歷史悠久的古蹟,還是現代化的辦公大樓,都是一種「藝術品」,同時也是一種「科學品」。我對建築的「藝術」部分,例如外觀的設計、空間的佈局,一直都很有興趣,也會經常透過各種管道去瞭解。但對於它們是如何「站」在那裡的,又是如何「撐」住一切的,我卻知之甚少。我曾試圖去瞭解一些建築的基本結構,但總是感覺難以入門。例如,我看過一些關於橋樑的紀錄片,雖然畫麵很震撼,但對於橋樑如何能夠承受那麼大的重量,如何能夠跨越那麼長的距離,卻是一知半解。我希望能找到一本書,能夠用淺顯易懂的方式,來剖析建築物的「骨架」和「肌肉」,讓我能夠理解它們穩固的秘密。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明白,為什麼有些建築能夠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有些卻會在災難中瞬間瓦解。
评分我一直對建築物的「本體」是如何構成的感到好奇。你知道嗎?每次看到新聞報導中,有關於建築物倒塌的事件,或者看到一些超乎想像的建築設計,我心裡總會冒齣一個疑問:它們是怎麼做到的?又是靠什麼原理纔能這樣?我並不是一個理工科背景的人,對那些複雜的物理和數學公式總是感到頭痛。但我卻對建築物的「內在」運作原理,充滿瞭探索的渴望。我希望找到一本能夠將這些看似艱深的「工學」知識,用一種非常生活化、易於理解的方式呈現齣來的書。我希望它能讓我明白,為什麼有些建築物能夠承受巨大的重量,為什麼有些建築物能夠在極端的天氣下依然穩固,又或者,古人是如何在有限的技術下,建造齣流傳韆古的偉大建築。
评分說實話,我對建築的美學部分很感興趣,但對於支撐這些美學的「骨架」卻總是摸不著頭緒。你知道嗎?每次去參觀一個新的建築,除瞭欣賞它的外觀和空間設計,我心裡總會冒齣很多關於結構的疑問。例如,為什麼有些建築可以這麼輕盈,有些卻顯得如此厚重?它們的屋頂和牆壁是怎麼連接的?又是什麼讓它們能夠抵抗外力的影響?我曾試圖閱讀一些關於建築結構的入門書籍,但常常被密密麻麻的公式和專業術語弄得暈頭轉嚮。我更傾嚮於那種能夠將抽象的力學原理,轉化為具體、生動的解釋,讓我能夠理解建築物「為什麼」是這樣子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我進入建築物的「內部」,看看它們的「解剖圖」,瞭解它們是如何巧妙地運用各種力學原理,纔能讓我們在其中安全、舒適地生活。
评分說實話,我對於「工學」這個詞,一直以來都帶有點距離感。總覺得那是非常專業、非常學術的東西,離我們一般人的生活很遙遠。但是,當我看到那些巍峨的建築,從古老的羅馬競技場到現代的摩天大樓,它們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最直接的「工學」展現。我曾在歐洲旅行時,站在比薩斜塔旁,內心充滿疑惑:為什麼它會斜?為什麼它沒有倒?又是什麼力量讓它在傾斜中保持平衡?這些問題,總是讓我對建築背後那股看不見的力量感到著迷。我並不是想成為建築師或結構工程師,我隻是單純地想瞭解,那些我們每天生活其中、仰望甚至穿梭其中的建築,究竟是如何運作的。我希望能夠從一個更生活化、更直觀的角度去理解,為什麼有些建築能夠歷經百年而不衰,有些卻會在瞬間崩塌。我期待的是一種能夠將複雜的力學原理,轉化為生動有趣、易於理解的敘事,讓我能夠在欣賞建築之美的同時,也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科學智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