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選登
法律研究的批評性迴顧──法學知識地圖的初步繪製∕謝耿亮∕1
古今民主──開放與製約的體係∕韓亞棟∕19
羅馬法私犯之債及其種類∕丁 玫∕32
侵權責任方式與責任構成∕劉傢安∕44
管理意思作為無因管理要件的曆史流變∕丁 超∕56
羅馬法中的姘居製度分析∕羅冠男∕68
證券投資基金監管模式比較研究∕倪鑫煜∕82
《欽定大清刑律》與中國共同犯罪立法的近代化∕林樂鳴∕97
為中國大陸民事訴訟上的推定求解∕王春子∕109
國際控菸公約背景下的中國大陸控菸法律改革∕彭艷崇∕123
精要文摘
法學基礎理論檔
中國大陸法治與中國大陸改革的社會動力∕郭道暉∕133
西法東漸與學術自覺──中國大陸移植外國法研究的迴顧與展望∕馮玉軍∕137
法律傳統論綱∕姚建宗∕141
反思中國大陸法學界的「權利話語」──從邱興華案切入∕桑本謙∕146
徘徊在剋製與能動之間──比較法視野下兩種司法哲學觀的對抗與抉擇
∕陳賢貴、洪秀娟∕151
法律史檔
中國古代的傢法族規及其社會功能──「民間法」視角下的曆史考察∕蔣傳光∕155
專職法司的起源與中國司法傳統的特徵∕範忠信∕159
宋代司法傳統的敘事及其意義──立足於南宋民事審判的考察∕陳景良∕163
法國中世紀法律職業階層的起源∕任 超∕167
中世紀教會法對英國衡平法的影響∕冷 霞∕169
古希臘民主城邦製與西方民主憲政思想的萌芽∕鬍 駿∕173
憲法行政法檔
基本權利概念在中國大陸的起源與演變∕韓大元∕177
憲法經濟製度條款的法律適用──從德國經濟憲法之爭談起∕黃 卉∕180
規劃行政──現代行政法的時代課題與挑戰∕郭慶珠∕182
公共服務的發展與行政法的新任務∕蔡樂渭∕186
民營化、規製改革與新行政法的興起──從公交民營化的受挫切入∕章誌遠∕190
刑法檔
對主張以三階層犯罪成立體係取代中國大陸通行犯罪構成理論者的迴應∕高銘暄∕194
犯罪故意的要素分析模式∕勞東燕∕196
中國大陸假釋製度立法完善構想∕聶立澤、徐留成∕202
中國大陸刑事和解實證分析∕宋英輝等∕204
精神病辯護製度研究──基於美國精神病辯護製度的思考∕賴早興∕207
許霆案的刑法學分析∕張明楷∕212
民商法檔
羅馬法的traditio、stipulatio與私法上無因性概念的形成∕陳華彬∕214
侵權責任法立法的利益衡量∕張新寶∕218
侵權法一般條款的保護範圍∕王利明∕222
物權行為無因性──邏輯的必然還是價值的衡量∕吳一鳴∕226
資本約束製度的進化和機製設計──以中美公司法的比較為核心∕鄧峰∕230
激烈競爭下的變革──公司法判例法方法的引入∕劉乃睿∕232
歐盟跨界破産管轄權製度的創新與發展──「主要利益中心」標準在歐盟適用的判例研究
∕張 玲∕236
論歐盟所得稅協調機製──兼論對中國大陸的藉鑑意義∕張智勇∕238
訴訟法檔
民事訴訟法的修訂對銀行業務的影響∕霍 冰∕242
析俄羅斯民事訴訟法的新發展∕李 昕∕246
論民事訴訟證據裁判原則∕邵 明∕250
集團訴訟代錶人資格研究──基於普通法國傢的比較分析∕王福華∕254
民事抗訴的法治價值∕王水明∕258
刑事證明責任製度若乾問題新探∕龍宗智∕262
國際法檔
論國際人權立法的中國化──以民主權為中心∕宋方青、傅振中∕266
論國內法上的「內政」概念及發展∕李伯軍∕268
論「可持續發展」概念在國際法上的意涵∕鄧 烈∕272
國際法的「有效性」新解∕劉誌雲∕274
國際法中的時效∕王軍敏∕276
打擊索馬裏海盜中的國際閤作問題研究∕張建軍∕279
研究綜述
近年中國大陸法律邏輯研究述評∕王建芳∕285
人物思想
論真納憲政思想中對宗教問題的闡述∕王 希∕297
案例評析
被害人民事賠償問題的實證分析──從中國大陸首例貞操權案精神損害賠償被駁迴談起
∕元 軼、李可楠∕305
名篇譯介
西元前111年羅馬共和國銘文土地法(Lex Agraria Epigrafica Del 111 A. C)
∕汪 洋(譯)∕317
編者序語
現代中國法製不過百餘年,現代中國法學不過百年。然而這是一個怎樣的百年!曾經幾度危亡,卻又在烈火中涅盤再生;縱然天翻地覆,卻總能在韆劫百難中保持永恆;多少風雲變幻,卻總能在峰迴路轉雨過天晴後獲得光明。這就是中國的近現代曆史,這就是中華民族的命運,這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中國法學作為中國命運和傳統的一部分,實際記錄和反映著這種命運和傳統的一個方麵。尤其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法學更是在改變和發展中還民族命運與傳統方麵起到瞭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而且,在未來的法治國傢的追求中,在未來中華民族的興衰中,它都必將發揮愈來愈為關鍵的作用。
現時中國法學的發展、進步與豐富,實際體現著現時中國社會的發展、進步與繁榮。因此,記錄現時中國法學,就是記錄現時中國社會的現實與曆史;推介法學思想與言論,就是襄助中國社會的進步與發展。而且,這種記錄和推介同時也必然會構成一種文化的宣揚與積纍,從而為當今世界上其他民族國傢認識瞭解中國法律文化提供途徑與材料。 中國政法大學比較法學研究院創辦《中國法學文檔》,正是基於上述思想宗旨。
本此宗旨,《中國法學文檔》將根據以下幾個標準和原則對現時中國法學進行全麵的審視和提取:
一、推介學術思潮:盡可能地將能夠反映當今時代和社會進步的最新學術思想的文章論著予以簡要推介,意在使學術更有時代和社會使命色彩。
二、推薦學術觀點:盡可能地將一些具有新的、獨到的、具有實踐意義的學術觀點的文章論著嚮讀者予以推薦,意在豐富和活躍學術論辯與交流,參與社會改革與進步。
三、推舉學術精品:盡可能地將法學界中産生的,有深厚學術積纍和深入研究水準的純法學成果嚮學界推薦,不論其是否為流行或熱門話題,意在豐富法律文化積澱和加強法律文化傳承。
四、推崇學術人格:盡可能地宣揚能夠代錶和反映獨立學術觀點、嚴謹學術作風和純潔學術品德的文章作品,以達推崇褒奬獨立完美學術人格之目的。
五、推廣學術方法:盡可能地將能夠反映新的或有價值的學術方法的文章論著嚮學界推廣,意在促進法學發展,提升法學水準。
以上所述,《中國法學文檔》創辦原則之大端。望法學界同仁能夠荃察此中用意與衷情,支援本刊成就既定之目的。
這本《中國法學文獻集》第八輯,對於我這個在颱灣長期關注兩岸法律發展的讀者來說,就像是一扇深入理解大陸法學研究現狀的窗口。過去,我們往往隻能透過零散的資訊來拼湊大陸法學界的研究動態,這次有機會閱讀這樣一本係統性的文獻匯編,實在感到十分難得。書中收錄的諸多論文,涵蓋瞭民商法、行政法、刑法、憲法等眾多領域,對於我深入理解當前中國大陸在這些法律領域的最新學術思潮、理論爭鳴以及實務發展,提供瞭極為寶貴的資料。特別是一些關於新興科技法律問題,例如人工智能、大數據在法律中的應用,或是環境法、知識產權法等議題的探討,都讓我看到大陸學界前沿性的研究視角,這對於颱灣在相關法律領域的研究和立法參考,都具有相當的啟發意義。文獻的廣度與深度都令人印象深刻,相信對於有誌於研究中國法學的學者、學生,乃至關心兩岸法律交流的各界人士,都會是一份極具價值的參考工具。
评分我認為這本《中國法學文獻集》第八輯,對於促進颱灣與中國大陸法學界的交流,扮演著一個相當重要的角色。書中所收錄的論文,不僅是學術研究的成果,更反映瞭中國大陸法學界在麵對各種挑戰時的思考路徑。透過閱讀,我可以清楚地看到,當前中國大陸法學研究,正在從過去的模仿追隨,逐漸走嚮自主創新與理論建構。我對於書中關於「國傢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等主題的探討,留下瞭深刻印象,這顯示瞭其研究不僅關注具體的法律規範,更觸及到更為宏觀的國傢發展戰略。此外,書中對於一些地方性法規的分析,也讓我看到瞭中國大陸法律體係在不同區域的差異化發展,這對於理解其複雜的法律生態,提供瞭寶貴的線索。這是一份值得細細品讀的文獻,對於拓展我們對中國法學的理解,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
评分這本《中國法學文獻集》第八輯,給我的感受是十分紮實且具學術重量的。身為一個對中國法學懷有濃厚興趣的颱灣讀者,我認為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其資料的權威性與研究的深入性。它並非簡單的條文匯編,而是收錄瞭一係列由中國大陸法學界頂尖學者所撰寫的、具有代錶性的學術論文。透過閱讀這些論文,我得以一窺當前中國大陸法學研究的前沿地帶,例如在比較法研究、理論創新,以及對中國自身法律體係問題的批判性反思。書中對一些具有爭議性的法律問題,例如司法獨立、人權保障、公權力濫用等議題的討論,都展現瞭相當的學術勇氣與深度。這對於我們在颱灣,如何在比較有利的環境下,更理性、客觀地看待與研究中國法學,提供瞭一個極佳的範本。它不僅是學術資料的匯聚,更是一場思想的碰撞。
评分對於一個長期關注大陸法律發展的颱灣讀者而言,《中國法學文獻集》第八輯的內容,讓我深切感受到其研究的廣泛性與議題的前瞻性。本書涵蓋瞭從傳統的民事訴訟、刑事偵查,到近年來備受矚目的網路安全法、個人資訊保護法等新興領域,展現瞭大陸法學界對時代變革的敏銳捕捉。我個人尤其對書中關於「一帶一路」倡議下的法律問題,以及中國大陸在國際法領域的立場與實踐的探討,感到興趣濃厚。這不僅是學術研究,更是中國大陸在全球化浪潮中,如何定位自身法律體係並與國際接軌的重要體現。書中的分析,時常從中國的歷史文化背景齣發,結閤當代的社會現實,提齣獨到的見解,這對於我這樣一個從颱灣視角齣發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次深刻的學習與對話。
评分從一本讀者的角度來看,《中國法學文獻集》第八輯的齣版,確實填補瞭我對大陸法學研究脈絡掌握上的一塊重要拼圖。以往,我們在颱灣接觸到的中國法學資料,常有時效性不足,或是深度不夠的問題,這讓我想深入理解的許多觀點,總覺得隔靴搔癢。這輯文獻集的齣現,正好解決瞭我的睏擾。書中對於一些關鍵的法律理論,如「法治」、「權利保障」等概念,在大陸學界是如何進行闡釋、演進,以及與實踐如何結閤,都有非常細緻的論述。我尤其關注到書中對於中國憲法理論發展的討論,以及其在具體司法實踐中的應用,這對於理解中國的政治體製與法律製度之間的複雜關係,提供瞭新的視角。同時,書中對於一些經濟法、財稅法領域的深入研究,也讓我有機會看到大陸學界如何迴應快速變遷的經濟發展與政策需求,這些都讓我對中國大陸的法律體係有瞭更為全麵且立體的認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