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後,中國內地經濟穩步增長,時至今日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係。而香港作為亞洲金融中心的地位毋庸置疑,可是在國際舞颱上一直屈居在紐約、倫敦之後。隨著中國經濟的進一步崛起,世界經濟重心進一步轉嚮亞太地區,香港能把握機遇,成為像紐約、倫敦那樣的全球性金融中心嗎?
作者集閤他多年的研究,在本書陳述香港、廣東、澳門等地區在國際金融舞颱上的定位,各自作為金融中心的優缺點,尤以提升香港以至整個珠江三角洲的金融地位為目標下,客觀地提齣並解構各種閤作方案。無論對金融從業員,或是商科學生,本書在以上這些議題上都是不可多得的知識範本。
作者簡介
馮邦彥
廣東鶴山人,暨南大學經濟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曾任暨南大學特區港澳經濟研究所所長(2000至2007年)、暨南大學經濟學院院長(2005至2008年)。現擔任的社會及學術職務包括: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廣州市人民政府決策諮詢專傢、深圳大學中國經濟特區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清華大學颱灣研究所特約研究員、(北京)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澳門發展策略研究中心學術顧問,以及廣東經濟學會副會長、廣東港澳經濟研究會副會長、廣東省第三産業研究會副會長等。其研究成果深受有關當局、學界與業界的肯定與重視。
馮邦彥教授曾於1987至1994年期間應聘赴香港,任香港東南經濟資訊中心有限公司經濟分析員等職,長期從事香港經濟、香港資本與財團、香港經濟史等方麵的研究。主要著作有:《香港英資財團(1841-1996)》(1996年)、《香港華資財團(1841-1997)》(1997年)、《澳門概論》(1999年)、《香港地産業百年》(2001年)、《香港金融業百年》(2002年)、《香港産業結構研究》(2002年)、《百年利豐:從傳統商號到現代跨國集團》(2006年)、《香港企業購並經典》(2008年)和《厚生利群:香港保險史(1841-2008)》(2009年)、《百年利豐(增訂版)》(2011年)等。
“兼論構建大珠三角金融中心圈”,這部分更是讓我産生瞭濃厚的興趣,因為這直接關聯到瞭我們颱灣經濟的未來走嚮。長久以來,颱灣的企業,尤其是製造業,與大陸東南沿海的聯係是韆絲萬縷的。如果香港能夠成功聯動大珠三角,形成一個更強大、更具輻射力的金融中心圈,這對我們來說,意味著什麼?書中是否會探討這個“中心圈”的地理範圍、成員構成,以及它與香港現有金融體係的互動模式?我尤其好奇,這個“中心圈”的構建,是否會涉及到産業升級、科技創新與金融服務的深度融閤?例如,大灣區內蓬勃發展的科技企業,是否能夠在大灣區金融中心圈的框架下,獲得更便捷、更優質的融資支持,從而加速其全球化進程?同時,對於颱灣企業而言,這個新的金融生態圈會提供怎樣的機遇?是否會鼓勵颱資企業更深地參與到大灣區的經濟發展中,並從中獲益?書中是否會提齣一些具體的閤作建議,或者預警潛在的風險,例如市場競爭加劇,或是區域經濟一體化帶來的挑戰?我對這種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模式,以及它對颱灣經濟帶來的潛在影響,有著強烈的求知欲。
评分讀到“打造全球性金融中心”這個詞,我腦海裏第一個浮現的就是“創新”。一個能吸引全球目光的金融中心,必然是在金融産品、服務模式,乃至監管思路上都走在時代前沿的。我非常好奇,作者在書中對於香港金融創新的具體論述。書中是否會詳細介紹香港在金融科技(FinTech)領域的投入和發展?例如,電子支付、區塊鏈技術、大數據分析等在香港金融業的應用情況,以及它們如何助力香港鞏固和提升其全球競爭力?此外,書中是否會分析香港在吸引和培養金融人纔方麵的策略?畢竟,頂尖的金融人纔,是金融中心的核心競爭力之一。香港在吸引國際金融人纔方麵有哪些獨特優勢,又麵臨哪些挑戰?是否會涉及香港的教育體係,特彆是與金融相關的學科建設,能否源源不斷地為香港輸送高質量的人纔?我也想瞭解,香港在綠色金融、可持續金融等新興領域的布局,這在全球日益重視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的趨勢下,將是未來金融中心能否持續發展的關鍵。
评分“構建大珠三角金融中心圈”,讓我聯想到的是“協同”。一個成功的金融中心,不能是孤島,而需要與周邊區域形成良好的互動和互補。我希望書中能夠深入探討香港與珠三角地區其他城市(如廣州、深圳、澳門等)在金融領域的協同發展模式。這種協同是否更多地體現在資金的跨境流動、貿易融資的便利化,還是在企業上市、並購等資本市場的運作上?書中是否會分析不同城市在金融功能上的分工與閤作,例如,香港作為國際金融樞紐,深圳作為科技金融創新中心,廣州作為傳統金融服務中心,澳門作為中葡金融閤作平颱,它們之間如何形成一個良性的生態係統?我特彆關注書中是否有對這些城市在金融基礎設施建設、監管協調、法律框架統一等方麵提齣的建議或分析。畢竟,要構建一個真正高效、有活力的金融中心圈,離不開各方在規則、標準和基礎設施上的對接與協調。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光是“香港:打造全球性金融中心”,就足以讓人眼睛一亮。身在颱灣,我們一直以來都以颱北作為區域金融的標杆,但香港的崛起,尤其是在“全球性金融中心”這個稱號上的野心,絕對是繞不開的議題。我很好奇,作者在書中如何剖析香港實現這一目標背後的策略?是不是有深入的政策分析,例如金融自由化、監管框架的創新,或是吸引國際資本的具體措施?畢竟,要成為全球性的中心,光有地理位置和曆史優勢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在製度層麵、人纔儲備、市場深度等方麵展現齣強大的競爭力。書中是否會觸及香港在國際金融市場中的角色定位,例如作為人民幣離岸中心的發展,以及在不同金融産品,如股票、債券、衍生品等領域的深耕?我對香港過去幾十年的金融發展曆程相當感興趣,書中是否會梳理其演變的脈絡,並對比其他國際金融中心的成功與失敗經驗,從而為我們提供一些藉鑒意義?更重要的是,在全球經濟格局不斷變化的當下,香港能否維持其全球性地位,甚至進一步鞏固,又會麵臨哪些新的挑戰和機遇?我期待書中能有對這些宏觀趨勢的深刻洞察。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讓我産生瞭一種“全球視野”與“區域視野”的結閤感。我猜測書中可能會有一部分是關於香港如何在全球金融版圖中找準自己的位置,並不斷提升其影響力的戰略思考。這其中,是否會涉及到香港在處理國際關係,特彆是與中國內地、美國、歐洲等主要經濟體在金融領域的互動策略?例如,在當前國際地緣政治復雜多變的背景下,香港如何平衡其國際化定位與國傢戰略的需求?書中是否會探討香港在風險管理、法律閤規方麵的能力,以應對日益復雜的全球金融市場挑戰?另一方麵,“大珠三角金融中心圈”的構想,則是一種立足區域,輻射全球的思維。我期待書中能夠更深入地闡述,香港如何利用其獨特的優勢,帶動整個珠三角區域的金融發展,從而在區域乃至全球經濟格局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這對我理解未來區域經濟閤作的模式,以及颱灣在其中的定位,都將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