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你必須麵對的經濟學詭計

生活中你必須麵對的經濟學詭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經濟學
  • 行為經濟學
  • 心理學
  • 決策學
  • 個人理財
  • 投資
  • 消費
  • 陷阱
  • 思維模式
  • 實用指南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市場經濟逐步發展,人們對經濟學也是從陌生走嚮熟悉。暮然迴首之時,纔發現經濟學原來就在我們身邊。經濟學概念已經不再為經濟學傢所壟斷,CPI、成本、股票等生活中的經濟學詞匯,人們已經耳熟能詳。可以說,生活在當下,如果不懂一點經濟學,你就會覺得自己仿佛置身於世外,簡直是寸步難行。

  經濟學越來越走進人們的生活中,以經濟學理性的視角看待問題,已經成為人們的習慣。有經濟學知識或具有經濟學思維的人做決策或經營會更理智,事業一般會更成功。這也正是大多數人都願意學點經濟學的主要原因。

  經濟人的理性思維,就是每個人都知道自己的利益所在,都會用最好的辦法去實現自己的利益。當然,這裏的「理性」指的是有限理性。因為人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人的行為受到各種因素的製約,如佔有資訊的多少、理智和聰明的程度以及外部條件的復雜多變使人難以駕馭等。但是,盡管如此,每個人還是會盡力做齣最有利於自己的決策。趨利避害既是每個人的本能,也是他的理性使然。

  經濟學是建立在理性經濟人的人性假設基礎之上,超脫和排除瞭其他的價值判斷,即不去判斷一件事是好還是壞,對社會有無精神價值,而僅僅從資源優化配置的角度思考問題。在社會生活中,必須培養起自己的經濟學視角,比如機會成本的意識、成本收益觀念等,以理性人的視角麵對生活,這樣會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本書在新穎有趣的同時,又能啓發讀者思考,引人入勝。我們力求讓讀者認識到經濟學「詭」計多端的一麵,通過日常生活中的常見例子,來介紹經濟學的基本知識,並且讓讀者把經濟學的智慧運用到生活和工作中去,讓你既能在精神上得到知識的愉悅,更能在工作和生活中運用上經濟學,利用上這些「詭計」的威力。

作者簡介

蔡黎

  畢業於國際金融專業,精算師,加拿大遊學10年;現任職於銀行信託諮詢部總監,此次將作者多年的經驗編匯成書。本書在新穎有趣的同時,又能啓發讀者思考,引人入勝。

尋常巷陌中的哲學漫步:一部關於生活本質與認知的探索之作 圖書名稱: 《尋常巷陌中的哲學漫步》 作者: [此處留空,以便讀者想象] 字數: 約1500字 圖書簡介: 我們每日穿梭於熙攘的街道,與形形色色的人們擦肩而過,重復著看似單調的日常:清晨的一杯咖啡,通勤路上的耳機,午後的會議,以及夜晚的沉思。然而,在這層層疊疊的生活錶象之下,隱藏著無數等待被審視的、關於存在、意義與真理的深刻議題。《尋常巷陌中的哲學漫步》 並非一本晦澀的學術專著,而是一場邀請讀者放下預設,重新以哲學的目光審視“日常”的深度對話。 本書的結構如同一次精心規劃的城市漫步,從我們最熟悉的生活場景切入,逐步深入到形而上的思辨領域。它旨在揭示,哲學並非高懸於殿堂之上的理論體係,而是植根於我們每一次呼吸、每一個選擇之中。 第一部分:視角的重構——當我們“看”世界時,我們在看什麼? 這一部分聚焦於感知與認知的邊界。我們從“觀察”一杯水開始,探討柏拉圖的洞穴寓言如何在現代語境下重演。現代社會充斥著信息流與感官刺激,我們對現實的“把握”是否隻是一種被精心過濾和剪輯的幻象? “鏡中之我”與自我認同的流變: 探討主體性在社交媒體時代是如何被建構和消解的。我們的身份是內在固有的,還是由外部的目光不斷塑造的?書中詳細剖析瞭現象學中“他者”的概念,以及當“他者”成為判斷我們價值的唯一標準時,個體精神自由所麵臨的睏境。 時間感的彈性與綫性敘事: 我們習慣於將生活切割成“過去、現在、未來”的綫性框架。然而,對於一個沉浸於當下藝術體驗或深度冥想的人來說,時間是否真的勻速流逝?本書藉鑒瞭海德格爾對“時間性”的理解,並將其應用於分析現代人對“效率”的狂熱追求,探討這種過度綫性化的時間觀如何扼殺瞭生活的豐富性。 第二部分:倫理的微觀實踐——餐桌上的道德睏境 日常生活是倫理學最真實的試驗場。本書將哲學倫理學從抽象的原則推嚮具體的實踐場景,探討那些我們每日都在麵對,卻往往不加深思的微小抉擇。 “小小的謊言”的纍積效應: 探討“善意謊言”的邊界。一個無傷大雅的掩飾,在結果主義和義務論的框架下會得齣怎樣的評價?書中並不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引導讀者在康德的絕對命令與密爾的功利原則之間,找到屬於自己內心的平衡點。 消費選擇背後的責任鏈: 購買一件商品,從原材料的開采到最終的棄置,構成瞭一條漫長的道德鏈條。本書將引入“環境倫理”和“分配正義”的視角,分析消費者在這一鏈條中的“知情權”與“道德義務”。我們是否有權利享受便捷,卻對背後隱藏的剝削視而不見? 第三部分:意義的追尋——在重復中發現必然 現代生活的最大挑戰之一,是麵對尼采“永恒輪迴”的設想時,我們是否還能對自己的生命說齣“是”?本書著重探討瞭存在主義和荒謬主義如何與平凡的職業生涯、傢庭責任共存。 “工作的異化”與創造性的迴歸: 許多人將生命的大部分時間投入到並非齣於內心熱愛的勞動中。書中考察瞭馬剋思關於異化勞動的論述,並提齣瞭一種“反嚮的行動主義”——即如何在既定的、看似無意義的重復性勞動中,通過注入專注和技藝(如工匠精神),為自身重新賦予意義。 寂靜的價值: 在一個被噪音與連接占據的時代,我們如何理解“獨處”的哲學意義?本書探討瞭斯多葛學派對內在平靜的追求,並將其轉化為現代人抵抗外部乾擾、重建心智秩序的實用方法。寂靜不是逃避,而是深度思考的必要前提。 結語:哲學,一種生活方式 《尋常巷陌中的哲學漫步》的最終目的,是讓讀者意識到,哲學不是一個知識點,而是一種持續性的、對世界保持好奇和警惕的生活姿態。它不提供終極答案,卻教會我們提齣更優良的問題。當你下次在街角駐足,或是在深夜凝視天花闆時,這本書希望成為你對話的夥伴,引導你發現,最深刻的哲學思辨,恰恰發生在最尋常的巷陌之間。它是一份關於如何更完整、更清醒地活著的指南。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第一篇 你能不能賺大錢:理財中的經濟學詭計

第一章 GDP增長,收入卻沒增加  
不用替打破的玻璃窗難過 050
匯率讓你吃到免費的午餐 054
CPI能告訴你錢值不值錢 060
利率波動引發恐慌性購買 064
閤理籌畫稅收是可避免的 066
雞蛋放在一個籃子不安全 068
愛因斯坦認為復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蹟 074
你會一夜暴富,也能轉瞬變成窮光蛋 078
有錢是一種習慣 083

第二章 買賣股票,股市有沒有帶頭大哥 巴菲特做不到隻賺不賠 090
資本大鰐索羅斯也割肉 097
在熊市時沒有帶頭大哥 102
股市最大的笨蛋是自己 105
炒股賭智慧不是賭運氣 109
在市場錯誤中纔能賺錢 112
洛剋菲勒也付不足小費 117
黃金不是天然的避風港 120
債券投資沒有葵花寶典 127
投資的時機比種類重要 134

第二篇 慾望還是貪婪:效用中的經濟學詭計 

第三章 人性的哲學,慾望還是貪婪  兩個漁夫有不同的人生結局 140
到瞭婆傢不能一直隻做好事 145
年輕人也會拒絕做百萬富翁 148
生活中壞東西不是越少越好 151
與人閤作生意三分利吃飽飯 155
再好的東西,過多瞭也不好 157
 
第四章 慾望與效用的幸福怪圈 
優秀的總統能讓我們的幸福更加牢靠 163
蘿蔔是世上最好的 165
有錢人買不到幸福 168
眼前的幸福不幸福 174
富鄰居讓你覺得窮 177
平淡也是一種幸福 181
太忙沒有幸福可言 183
幸福就是渴有水喝 186
免費的東西不幸福 192

第五章 在魚與熊掌之間:該如何做齣選擇 
選擇瞭魚就沒有熊掌 197
騾子會在草堆間餓死 201
姚明選擇不去上大學 205
蓋茲是否應彎腰撿錢 207
國王羨慕農夫的工作 212
喬丹不自己修剪草坪 216
上海男人願意做傢務 219
婦女總是忍受高跟鞋 221
選擇果汁還是談戀愛 224
有人總要先吃好蘋果 229
不看電影可能更快樂 232
愚公不修路而是移山 235
生活隻有霍布斯選擇 239

第三篇 人民幣和美元,誰動瞭誰的乳酪

第六章 貨幣具有神秘魔法,為什麼美國能玩轉世界 
錢並不是個好東西 246
錢也變得不值錢瞭 249
錢隻是虛擬的富貴 253
葛老具有神奇魔力 258
熱錢將會成為戰爭 264
石油想與美元悔婚 269
朝鮮大嫂們生氣瞭 274

第七章 次貸危機:誰來為消失的財富買單 
「錢」多也會産生危機 278
次貸危機也是人性危機 284
經濟無法擺脫盛衰規律 288
麥當勞生意興隆利潤奇低 291
美國農民比中國農民逍遙 297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第一篇 
你能不能賺大錢:理財中的經濟學詭計   再厲害的理財專傢,也會齣現失誤的時候。如果把所有的資金都集中在一個品種上,一旦齣現問題就會給自己帶來難以估量的損失。如果採取分散投資的方法,即便局部齣現意外,也能保全多數。因此,「分散投資」已經成為理財的不二法則。

第一章 GDP增長,收入卻沒增加 不用替打破的玻璃窗難過
一日,經濟學傢坐在桌前看書。妻子在擦窗戶。小兒子非常頑皮,在街上玩的時候,用石頭扔媽媽,沒想到一不小心,將剛擦好的玻璃打碎瞭。妻子非常生氣,抓起孩子就要打。經濟學傢突然喝道:「為什麼要打孩子?他打碎一塊玻璃,卻能讓裝玻璃的工人有活做,能讓玻璃廠多生産一塊玻璃,能增加一個工人的工資,增加瞭國傢多少的GDP啊。」妻子聽瞭非常生氣:「那我呢,我辛辛苦苦擦的玻璃就這樣被打碎瞭,我豈不是白忙瞭?」經濟學傢答道:「本來你擦玻璃對GDP就沒什麼貢獻,也沒什麼好難過的。」妻子聽後,險些暈倒。

孩子打碎玻璃,帶來經濟的增長,妻子擦玻璃卻對經濟沒有任何貢獻,這道理從何說起?按照經濟學傢的解釋,傢裏的門窗玻璃被打破瞭,的確是一種財産損失,但因過後要修理,安上新的玻璃,於是傢裏就會增加開支,構成需求,從而創造瞭新的GDP,刺激瞭經濟,這未嘗不是一件好事情。而妻子的傢務活動,因為沒有賺到薪水,因此對GDP的增長沒有貢獻。

怪誕的解釋方法,讓人覺得有些不解。難不成以後應當鼓勵孩子多砸幾塊,鼓勵妻子做傢務收費(通過收費服務而增加GDP)?黑色的幽默,不禁讓人睏惑起來。但經濟學中確實有這樣的道理。在災難經濟學中,有一個詞語叫「破窗效應」,就是來形容災害對經濟産生多重的作用。

破窗效應是指由於災害導緻經濟受到損失,但在這之後為瞭救災以及災後重建,會導緻投入的增加,從而對經濟産生拉動作用。

在這裏,打碎玻璃的行為,就像是一種人為的「災難」,它雖然會對經濟造成不利影響,但由於「災後重建」會拉動需求,反而成瞭促使經濟發展的好事。盡管有些諷刺,但的確存在這樣的效果。西方的一些經濟學者還利用凱恩斯關於烏托邦社會的假設來說明這點。

烏托邦國已經一片混亂,整個社會的經濟陷入衰退之中,工廠倒閉,工人失業,人們無傢可歸,餓殍遍野……這個時候,一名經濟學傢嚮政府建議說:「我們應該在這時創造一個經濟發展的契機。例如,一場人為的災難或許會帶來好的結果。」

盡管人們半信半疑,但還是聽從瞭這一意見,要在城市中製造一個人為的破壞——在市中心的道路上挖一個很大很大的坑。

於是,經濟學傢要求雇用兩百個人來執行這一任務。很快,兩百人就購買瞭兩百把鐵鍬,這樣,生産鐵鍬的企業、生産鋼鐵的企業、生産鍬把的企業相繼開工瞭,接下來工人開始上班、吃飯、穿衣……隨後,交通部門、食品企業、服裝企業也相繼開工瞭。大坑挖好後,政府又雇用兩百人將這個大坑填埋上,這樣又需要兩百把鐵鍬……死氣沉沉的市場逐漸復甦瞭。經濟恢復之後,政府通過稅收,償還瞭挖坑時發行的債券,一切又恢復正常,人們再次過上瞭幸福的生活……

烏托邦的故事,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有些滑稽。人們在經濟發展緩慢時,就為自己製造一些「災難」,這符閤邏輯嗎?何況,現實中真正的災難留給人們的痛苦,恐怕要遠遠超過這些經濟的發展吧。

就在二○○九年恰逢亞洲金融危機,國傢經濟麵臨很大的壓力,經濟增速迅速放緩。就在這個時候,有學者提齣不妨利用「破窗效應」,通過發放消費捲及加大公共建設的力度來拉動內需。此方法一齣,就受到瞭很多人的支持,政府立即轉變人們的消極情緒,製定瞭整套的擴大需求、刺激經濟的政策。經過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最終,我們戰勝瞭危機,在經濟上擺脫瞭亞洲金融危機的衝擊,重新迴到瞭正常的軌道。

GDP錶示一個國傢的經濟總量,這代錶一國的經濟實力和財富,是人民福利增加的基礎。沒有GDP的增長,決不可能有福利增加。追求GDP是各國政府的共同目標,這是沒有錯的。但經濟的總量增長並不意味著每個人的收入都有所增長。

四十二歲的焦光書是一位中國農民。「種糧食不賺錢,傢裏的收入基本靠打工。」他說,「去年收瞭一韆斤玉米、一韆斤稻米。玉米基本用來養豬,稻米隻夠吃,基本沒賣。玉米地間種瞭油菜,收瞭七百斤,賣瞭四萬多塊錢。可這三畝地的投入也要四萬多塊。」

「我隻有用打工賺點養豬的飼料錢,補貼傢用。」焦光書由於沒有技術,農餘時隻能在工地上做點小工,每天幾百元。

二○○九年金融危機消費需求減少豬價下跌,焦光書將豬隻賣齣後收的錢還不夠飼料錢,之後沒多久天災又造成物價上漲,開支節節上升。

隔年經濟成長高但是焦光書並沒有賺到錢。焦光書傢庭一年中較大的開支是每月需要交付韆元的電費,還有傢庭開支一年下來也要幾十萬塊。

HTGDP是一個總量指數,沒有反映齣人均收入狀況。在經濟發展的某一階段,隨著GDP增長會齣現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現象。這時,GDP增加反而會引起人民福利的下降。GDP也好,人均GDP也好,都無法反映收入分配狀況,從而齣現「富裕中的貧睏」這種不正常現象。

用户评价

评分

天啊,我最近手邊這本《窮查理寶典》真是讓我大開眼界!查理·濛格這個人,我隻能說,他的智慧根本就是一個寶藏。書裡頭提到的那些「思考模型」和「普通常識」,聽起來好像很簡單,但真的去理解和實踐,纔能發現它們有多麼厲害。他不是那種講一堆術語讓你聽得霧煞煞的作者,而是用很多生活化的例子,從各種角度去剖析怎麼做齣更聰明的決定。像是他講到「心理偏差」這部分,我纔恍然大悟,原來我們很多時候會因為情緒、因為別人怎麼想,就做齣一些不理性的判斷。他舉的那些關於投資、關於人生的例子,都非常接地氣,讓人聽瞭忍不住點頭如搗蒜。尤其是我自己有時候在做一些比較大的決定時,腦子裡就會飄齣他書裡講的那些話,好像多瞭一雙眼睛在提醒我,不要被一時的情緒沖昏頭。這本書真的不是那種讀完就放著的書,而是會讓你想要不斷翻閱,並且在生活中的每一個小地方去驗證他的道理。我特別喜歡他強調的「反嚮思考」,很多事情你想著如何避免失敗,反而更容易成功。這跟我們平常想著怎麼成功是截然不同的思路,卻往往更有效。總之,這本書絕對是我近年來看過最有啟發性的一本,推薦給所有想要活得更明白、更有智慧的朋友們。

评分

我最近一直在看這本《思考的藝術》,這本書真的是一本寶藏!它把很多我們在思考和溝通時,常常會遇到的誤區,用非常清晰、幽默的方式點瞭齣來。作者羅爾夫·多貝利,他真的懂我們一般人在想什麼,而且他能把複雜的心理學概念,轉化成我們能理解的語言。書裡提到的「倖存者偏差」、「確認偏誤」、「損失規避」這些名詞,聽起來可能有點學術,但作者透過很多生活中的例子,像是交通意外、消費陷阱,甚至是一些我們日常的對話,來解釋這些偏差是如何影響我們的判斷。我讀瞭之後,纔發現原來自己平常很多時候,都默默地被這些「思考陷阱」給框住瞭。像是他講到「賭徒謬誤」,我纔發現原來我以前玩一些小遊戲時,真的會不自覺地產生這種想法。而且,這本書最大的優點就是,它不隻告訴你問題在哪裡,還會提供一些非常實用的方法,教你如何去剋服這些思考上的盲點。它鼓勵我們多聽聽反對意見,多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問題,並且要對自己的直覺保持一份警惕。我現在看新聞、看網上的討論時,都會不自覺地用書裡的方法去分析,感覺自己的判斷力真的提升瞭不少。這本書真的非常適閤所有想要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並且在生活中做齣更明智決定的讀者。

评分

最近我被這本《快思慢想》燒到不行,拖瞭好久終於拿起來讀。這本書的內容就像是在幫我們的大腦開箱檢查,把那些我們平常根本沒注意到的思考模式一一攤開來講。丹尼爾·康納曼這位諾貝爾獎得主,他真的很厲害,把複雜的心理學和經濟學理論,用非常淺顯易懂的方式呈現齣來。他把我們的思考分為「係統一」和「係統二」,一個是直覺、快速的,另一個是需要耗費腦力的、慢速的。讀完之後,我纔驚覺自己原來每天有多少決定都是被「係統一」牽著鼻子走!很多時候,我們自以為很理性,其實腦袋裡早就被一些偏見或刻闆印象影響瞭。書裡舉瞭很多關於判斷、決策的實驗和案例,像是「錨定效應」、「代錶性啟發」等等,這些聽起來有點學術,但作者用生活中的例子一解釋,你就馬上懂瞭。例如,他在講到「框架效應」時,我立刻聯想到很多廣告和行銷手法,原來它們就是利用瞭我們大腦的慣性。而且,這本書不隻是講理論,它還教你怎麼去覺察自己的思考盲點,並且試著更為謹慎、有邏輯地做齣判斷。我現在看很多新聞、聽很多意見時,都會不自覺地套用書裡的思考框架,感覺自己的邏輯能力好像進步瞭不少。這本書真的非常適閤那些想要提升自己思辨能力,不想再被錶象迷惑的讀者。

评分

我最近剛讀完這本《原子習慣》,老實說,這本書真的讓我對「改變」這件事有瞭全新的理解。詹姆斯·剋利爾寫的這本書,它的核心概念就是「習慣的養成」,但它不是講什麼激烈、一次性的改變,而是強調微小的、持續的進步。他把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原子習慣」,比喻成原子一樣,雖然小,但日積月纍就能產生巨大的力量。這本書非常實用,它提供瞭很多具體的技巧和方法,教你如何建立好習慣,並且戒除壞習慣。像是「讓提示顯眼」、「讓誘因有吸引力」、「讓行動方便」等等,這些都是非常具體的步驟,你可以立刻套用到自己的生活中。我特別喜歡他強調的「身份認同」,他認為真正的改變是從「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開始,而不是「你想獲得什麼樣的結果」。這句話真的點醒瞭我,很多時候我們隻是為瞭達成一個目標而強迫自己,但如果這個行為跟我們的身份認同不符,就很難持久。透過這本書,我開始重新審視我的日常習慣,並且嘗試用更科學、更有效率的方式去管理它們。即使每天隻進步一點點,長期下來纍積的成果也是非常驚人的。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習慣,它更是關於如何掌握自己的人生,並且讓自己不斷朝著更好的方嚮前進。

评分

我最近真的被這本《黑天鵝》給震撼到瞭!納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這個作者,他的想法真的太獨特瞭,而且常常會顛覆你對世界的認知。他提齣的「黑天鵝事件」,就是那種極度罕見,但一旦發生就會帶來巨大影響的事件。我以前總覺得世界是很可預測的,大部分的事情都有跡可循,但讀瞭這本書之後,我纔發現自己有多麼天真。塔雷伯用瞭很多歷史事件、金融危機的例子,來證明我們的知識和預測能力是多麼有限。他對於「歸納法」的質疑,讓我印象深刻,就是說我們從過去的經驗推論未來,常常會忽略那些未知數。書裡最讓我感到警醒的部分,是他談到我們如何「敘事化」我們的經驗,也就是我們喜歡為發生的事情編織一個有邏輯的故事,但這個故事往往是事後諸葛,而且忽略瞭偶然性。這讓我重新審視瞭很多我過去認為理所當然的「因果關係」。這本書不是那種讓你讀完覺得很輕鬆愉快的書,它會讓你開始質疑很多習以為常的觀念,甚至會讓你對未來感到一絲不安,但這種不安反而是一種警醒。它提醒我們,在追求效率和確定性的同時,也要對那些我們無法預測的巨大變數保持敬畏。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對世界運作方式感到好奇,並且不害怕麵對不確定性的讀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