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給中國那些勇敢的言說者,
那些不屑於競走權門的獨立知識分子。
程寶林的作品大多著墨於他生長於斯、曾長年學習工作生活於斯的故土中國,寫盡瞭那片土地上的故事、和那裏的民眾(尤其是農民群體)的酸甜苦辣、生存境遇等諸多人生況味。
這本《中國的異端》有相當的篇幅是對那片土地上幾十年來「嚴重和係統侵犯人權行為」的反思之作,是呼籲恢復真相、倡導言論自由的憂心之作。他在一些言論「禁區」地帶並沒有迴避,而是直接地錶達齣鮮明的立場,諸如鎮反、土改、反右、文革、抗戰史實、大飢荒、援外史實、嚴打運動之閤理性等。
本書特色
作者以文學傢的敏銳之眼,針對中國大陸長年以來種種荒謬、古怪的現象與時事,提齣鮮明而又不失人文精神的批判、反思,淑世情懷頗為濃厚。
作者簡介
程寶林
湖北荊門市人,先後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新聞係和美國舊金山州立大學英語創作係,獲英語藝術碩士(MFA)學位,現任教美國加州某聯邦外語學院。中國大陸八○年代「學院詩歌運動」主要代錶詩人之一。著有著有英文詩集LI PO'S CLOTH SHOES、英漢對照詩集《紙的鋒刃》,散文集《故土蒼茫》、《一個農民兒子的村莊實錄》、《托福中國》、《大地的酒漿》、《父母的歌謠》,思想隨筆集《洗白》,讀書隨筆集《負笈美利堅》,長篇小說《美國戲颱》等近二十部。作品收入一百多部選集,並已譯為英文、日文、越南文等多國文字發錶。
眾水不能熄滅【序】∕楚寒
第一輯 我臧我否
心猿意馬且歸降
天下無男乎?
「戴俊,快跑!」
北京少年
孔慶東的嘴與臉--對孔慶東一文的駁斥
討孔氏慶東檄
中國齣瞭個毛東東
質疑季羨林:「愛國沒商量」
詩人之死與詩人之罵
忍看朋輩成新鬼
甘肅來的母親
為範美忠一辯
為範美忠二辯
為範美忠三辯
「作假」與「揭疤」:一議李輝
「紅包」與「言說」:二議李輝
中國文人的德行:三議李輝
道德的東方:四議李輝
忍大惡而忿小惡:五議李輝
媒體須行業自律:六議李輝
戾氣渲洩的狂歡:七議李輝
和中國人講理不閤適?--一議郭德綱
「狼性」的背後是「奴性」--二議郭德綱
人身依附不可取--三議郭德綱
第二輯 我閱我評
曷彼蒼天
因錢而「左」,為財而「憤」--寫給張小波的公開信
少年心事當拏雲--序楚寒人文、思想隨筆集《火焰不死》
讓那告密者,醒來
讓那冤死者,安息
信史且待後人讀--讀侯天嵐著《抗日戰爭時期陝甘寜邊區財政史》
一個熱愛西藏的思想者的劄記--讀段建華《西藏:凝眸七年》
謊言與真相
豈敢「掠美」
從字縫中看曆史
遲來的,和一定要來的審判
拒降--海外書生的內心宣言
洗白
惟楚有纔--瞧這兩條湖北漢子
何謂「風骨」
書友三劄
第三輯 我思我悟
中國怪事
憤怒的荔枝
紅色旅遊與和諧社會
是勇敢,還是愚昧?
戾氣猶自浮中國
殺人不過頭點地
私刑的傳統
因為你是中國人
又見包公
自由錶達是網絡的靈魂--聖誕日斷想
誰不恐懼?
無話可說
自由價更高
在舊金山看奧運聖火傳遞
殘忍教育
China的英語發音:拆拿
是什麼讓人變成野獸?
知識分子民粹化,並不可取--鄧玉嬌案的一點斷想
珍愛生命,請謹慎駕駛
從撞人慘景,看國人心態
對生命視若無睹
為尉氏縣公安局長的創舉叫好
嚴刑峻法,未可匡天下--關於許霆案的幾段留帖
「無恥啊!無恥!」
因貴州警槍殺村民事戒親友書
格殺勿論的時代已然降臨?
請你體麵地逮捕我
我屬於什麼「階級」?--再答網友直言無忌
誰殺死瞭這個荳蔻少女?
認錯之難,難於上青天?
言說,及免於恐懼的自由【跋】∕程寶林
序
眾水不能熄滅◎楚寒
去年底的一則新聞讓我既感動又欣慰:2010年12月21日,聯閤國大會宣布每年的3月24日,為瞭解嚴重侵犯人權行為真相權利、和維護受害者尊嚴國際日。設立這一國際日的目的之一,是加強保存嚴重和係統侵犯人權行為的受害者的記憶的重要性,以及瞭解真相和伸張正義權利的重要性。在今年3月24日首個國際日之際,聯閤國秘書長潘基文緻辭,「嚴重侵犯人權行為的受害者及其傢屬都有權瞭解這些侵犯行為相關情況的真相,犯下這種行為的理由和犯罪者的身份。揭發真相也有助於整個社會促進追究侵權行為的責任。在我們展開這一新的國際紀念活動之際,讓我們承認真相在維護人權方麵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我們追求人權這一全球使命之際,也讓我們保證捍衛瞭解真相的權利。」這是國際社會發齣的、認可「真相」在維護人權方麵重要作用的一個信號,也是撫慰人類史上數以億萬遭到「嚴重和係統侵犯人權行為」的受害者、緻力於在當今世界維護人權使命的一項善政。設立這樣的一個國際日,對於中國來說極其有必要也格外重要,在我看來,其重要性並不亞於「五一國際勞動節」、「六二六國際禁毒日」等傳統的國際節日。乃因為,作為人口大國和國際社會重要成員的中國,在過去半個多世紀以來發生的「嚴重和係統侵犯人權行為」連綿不絕、舉世罕見,諸如從上個世紀中葉以來的土改運動、鎮壓反革命運動、反右運動、人民公社化運動、大躍進、四清運動及社會主義教育運動、文化大革命、上山下鄉運動、一打三反運動、批林批孔運動、批鄧及反擊右傾翻案風運動、1976年天安門事件、反資産階級自由化運動、1983年及此後曆次嚴打運動、1989年天安門事件、打壓民間宗教與維權運動等政治運動、以及一些弊政諸如戶籍製度、收容遣送製度、勞動教養製度等。但至為遺憾的是,這一幕幕曆史的真相並沒有被切實地保存下來,相反,卻遭到不同程度的或掩蓋或淡化、或扭麯或設為言禁。
更為可悲的是,這種壟斷曆史的做法不僅使中國成為一個「剝奪人們記憶」的世界,甚至於,就連生活在海外的華人也因外部原因譬如海外媒體被操控、或自身種種原因而無法「生活在真實之中」。在海外華文文學領域,一些海外華文文學作品也自覺或不自覺地接受國內的政治語境,認可濛蔽真相的做法,避免去踩踏一個又一個的言論「禁區」,可謂身在自由世界,心卻仍在束縛之中。在此情境之下,當我讀到旅美詩人、作傢程寶林的最新著作、思想隨筆集《中國的異端》的時候,有如聽到泰戈爾詩中所描述的「蟋蟀的唧唧,夜雨的淅瀝」般清脆明朗,這種聲音在海外華文文學領域是難得聽到的。
和某些擁有大陸背景的海外華文作傢對國內的現實民情社情日漸疏離、基本上遊離於同胞的苦難之外不同的是,程寶林的文學作品大多著墨於他生長於斯、曾長年學習工作生活於斯的故土中國,寫盡瞭那片土地上的故事、和那裏的民眾尤其是農民群體的酸甜苦辣、生存境遇等諸多人生況味。這本《中國的異端》更是緊貼近幾年來那片土地上的民情社情,諸如汶川大地震、刑事冤獄、私刑、司法不公、紅色旅遊、愛國主義與民族主義、告密事件、嚴刑峻法、礦難、社會戾氣、廣州孫誌剛事件、成都女童李思怡事件、廣州許霆案、範美忠事件、李輝文墨官司等,而我認為,整本文集最大的亮點是,書中有相當的篇幅是對那片土地上幾十年來「嚴重和係統侵犯人權行為」的反思之作,是呼籲恢復真相、倡導言論自由的憂心之作,他在一些言論「禁區」地帶並沒有迴避,而是直接地錶達齣鮮明的立場和真誠的反思,諸如鎮反、土改、反右、文革、抗戰史實、大飢荒、援外史實、嚴打運動之閤理性等,可以說也是一部海外華文文學作品中的不同尋常之作。我想,這與他赴美十多年來紮根西方社會,切身體會瞭西方自由民主的社會氛圍是分不開的,同時也因為,在他身上始終保有農民子弟的淳樸、詩人的熱誠、媒體人的敏銳、及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那一代大學生的啓濛意識和理想主義情懷。
在那片土地上數十載「嚴重和係統侵犯人權行為」的曆史和現實記錄麵前,程寶林意識到真相和記憶的重要性。人類的記憶是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是國傢民族前進的基石。隻有瞭解曆史,纔能去建設閤理的現在和未來。如果沒有真相,沒有對曆史的真實記載和傳承,尤其是對過去黑暗曆史、罪惡曆史的保存、進而警醒,就無法吸取曆史上的教訓,就不能在反思中成長進步。由是觀之,忘記過去或者歪麯曆史的國族沒有未來。今日之中國,儼然以一個「大國」之姿「崛起」於世瞭,但在這個「大國」之中,真相是缺席的,曆史是扭麯的,人權災難被麯筆改寫瞭,二十一世紀的中國還仍然活在英國作傢奧威爾所描述的《一九八四》之中各種「真理部」負責改寫、消除並僞造曆史,同時人為地製造真理;「友愛部」則負責維持民眾對老大哥的信任,對懷有犯罪思想者施以懲罰;民眾被動地接受老大哥的學說,並熱愛老大哥。這樣一個奉行「誰控製過去就控製未來,誰控製現在就控製過去」法則的國傢絕不是一個負責任的「大國」,甚至不配稱之為文明國傢。
對比另一個同為發展中國傢的非洲大國南非,於十幾年前成立瞭「真相與和解委員會」,負責揭開國傢一段黑暗曆史的真相,埋葬舊時代的幽靈。如今的南非人普遍認為,「真相與和解委員會」改變瞭南非的曆史,讓南非人看清瞭自己和自己的國傢,為南非今天的發展與和解奠定瞭基礎。而當今中國離「真相與和解」遙矣遠矣,甚至是反「真相與和解」的,不但在這個非洲大國麵前相形見絀,也背叛瞭作為文明古國的中華民族在過去的漫長曆史中堅持史學的「直筆」傳統,比如文天祥獄中詩裏謳歌的「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幾位史官,即為寜願被關被殺也要「秉筆直書」的古典中國史官之典範,又比如班固所肯定的《史記》「不虛美、不隱惡」的實錄精神。程寶林對此種謊言橫行、真相難覓的現狀深感痛心,在〈謊言與真相〉一文中,他指齣,「中國,不是哪一代人的中國。中國,是子子孫孫的中國。『我身後哪怕洪水滔天』,這樣短視與自私的民族,是不配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讓今人,更讓後人;讓國人,更讓外人,知道我們過去發生的一切,今天發生的一切,正是為瞭避免,這「一切』之中壞的、破壞性的、負麵的、陰暗的那一部分,不會在今後的「一切』中重現,或者,盡量減少重現的機率和規模,讓損害歸於最小。……,選擇性遺忘與記憶屏蔽,真的是中華民族的軟肋嗎?」
與呼籲真相的工作異途同歸的,是對愚民教育、謊言宣傳的批判。想必這是程寶林極為痛心的,這從本書中的一篇名為〈洗白〉的文章中可以看得齣來。剛看到文集目錄的時候,我還有點兒納悶,不理解這一字麵簡單的標題的涵義。等到仔細閱讀這篇文章時,他的解釋纔讓我恍然大悟,「洗白」是一個四川方言,該詞字麵的意思是「洗而發白」,引申的涵義是:被劫掠一空。川人愛打麻將。一個人輸得精光,就是被「洗白」瞭。他將「洗白」用作文章標題,錶達對「踐踏腦汁」這一奴役國民思想行徑的憤怒、抗議和思考。在〈用美國考題,考考你〉一文中,他直接宣告:「從黨衛隊,到紅衛兵,一脈相承的是對人類最寶貴資源──大腦的漂洗。腦殘,是近年來中國的新詞;洗白,是我內心深深的悲哀。」我想,錢被劫掠一空瞭,還不是最可怕的;人最寶貴的資源大腦被「洗白」瞭,纔是最可怕的。從古至今,一切專製都是令人憎惡的,但最可惡的專製,莫過於意圖實現對人的思想的控製。而這,正是現代極權主義最熱衷於並孜孜不倦去做的「宏圖偉業」。其右翼,即法西斯主義非常重視意識形態的灌輸和宣傳,將「宣傳」的目標設定為用灌輸代替宣傳,並且壟斷信息、徵服群眾、控製輿論。納粹德國時期的宣傳部長戈培爾公然宣稱,「人民大眾絕大多數始終是愚蠢、粗魯、盲目的,他們很容易被蠱惑者和政客所濛騙。」、「謊言重復韆遍就會成為真理。」
其左翼,即共産主義在對國民的「洗白」上也毫無遜色,哲學及觀念史學者以賽亞.伯林在《民主、共産主義和個人》一書中指齣:「共産主義教育工作者的任務,亦即,對人進行調試,使得人們隻會提齣很容易獲得答案的問題,讓人們在成長過程中因最小的摩擦而順其自然地適應所處的社會。好奇心本身、個人獨立探索精神、創造和思考美好事物的願望、尋求真理本身的願望、追求某些目的的願望,都是有害的,因為它們會擴大人們之間的差異,而不利於一個整體性社會的和諧發展。」在〈洗白〉一文中,麵對「經過瞭一趟紅色之旅,……希望她的孩子,記住革命先烈,記住紅色曆史」的堂妹對自己博客文章的迴應,程寶林在替她感到悲哀的同時勾勒齣一幅史實,「還是讓我們從具體的場景開始,掀開中國當代曆史血腥的一幕吧。」接下來他將筆觸延伸到從鎮反風暴、土改、人民公社、反右、紅衛兵直到八十年代以降的嚴打運動及1989年天安門事件,最後沉痛地發齣一聲嘆息:「在中國,曆史教育,基本上可以說,是愚民教育的同義語。問題在於,我們拿什麼來拯救自己?如果隻有一本官修的曆史教科書,允許我們閱讀?」
但可悲的是,數十年來浸染於係統性謊言宣傳和愚民教育的大染缸內,使得包括程寶林書中提到的堂妹、友人的兒子、比他年輕兩歲的作傢朋友在內的國人尤其是年輕一代對過去的曆史相當地陌生,無法自由獨立地去思考、錶達和行動,喪失瞭辨識真僞的能力,所思所想所為難以擺脫官方長年纍月灌輸的窠臼,這難免讓人心生悲涼。但在這普遍沉陷的人文環境之中,所幸還有一代又一代拒絕與謊言為伍且不甘沉默的思考者、言說者和書寫者,他們傳承著中國民間修史的傳統,將記載真相看成是「無權者的權力」,竭力用文字或其他形式去澄清一段段被遮蔽的曆史。作為列入此陣列的寫作者,程寶林說他相信「信史在民間」,我也信。如果沒有民間對曆史的修復與「颳骨」,那麼這些曆史上殘酷慘痛的篇章就很容易被正史或顛倒黑白,或粉飾太平,甚或一筆抹去,從而為當代人及子孫後代所不知。這是民間修史與官方話語的抗戰,也是良知與怯懦的抗戰,責任與犬儒的抗戰。
謊言天生是虛弱的,是經不起人們的質疑和現實的檢驗的,一個謊言需要無數個謊言來彌補、維持。正因如此,謊言的生存需要暴力的保駕護航,纔不至於成為一吹即散的泡沫。所以我們不難理解,在政治領域謊言和暴力天然有結盟的傾嚮,而成為專權政治倫理之馬車的兩個輪子。索爾仁尼琴說暴力為瞭維持臉麵而找到謊言作為同盟,馬基亞維利說專製統治必須靠暴力和謊言這兩個支柱來支撐,毛澤東說這叫槍桿子和筆桿子,滕彪說這種建立在暴力和謊言基礎上的政權叫做「兩桿子政權」,一平說這是「高尚的謊言和赤裸的暴力」。在政治運動接踵而至的年代,由謊言和暴力結成的同盟軍肆虐於中華大地,讓這片土地成為國民的噩夢,讓無數條生命成為刀俎下的魚肉,讓那段曆史成為血淚斑斑的代名詞。
程寶林對謊言宣傳和愚民教育持激烈的批判態度,自然而然地要將批判的筆鋒對準暴力,及經由政治上層延伸至社會上的暴戾之氣。他將這種「血液中深深浸淫的暴戾、嗜血毒素」,稱之為「極左的、極權的社會製度的第一要徵」。在他成長的過程中,他自言始終伴隨著「永難消除的恐懼陰影」,雖說自己「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但他對此似乎並沒有多少幸福感,他迴憶道:「對我這個毛死亡時已十四歲的鄉村少年來說,我的童年和少年時光,就是在閱讀這類暴戾、殘忍的布告文字中長大的」。書中有一篇標題為〈曷彼蒼天:評李乾《迷失與求索》〉的文章,是他在閱讀瞭一本迴憶錄之後寫齣的讀後感。這是一本在文革中殺害瞭兩個無辜青年的昔日紅衛兵的迴憶錄,也是一本曾經服刑囚犯的悔罪書。這本連續兩晚讓程寶林讀至深夜的迴憶錄令他觸目興嘆,並且覺得這本書有著重要的價值,在於「它為我們提供瞭鮮活、真實、但卻是被瘋狂與愚昧的暴力時代扭麯得麵目全非的心靈樣本。」進而詰問:「是誰,在他心裏,種下瞭如此瘋狂、殘忍的仇恨種子?」同時,程寶林聯想到自己在極左時代的親身經曆,感嘆道:「我們從小接受『革命』的狼奶哺育,在暴力至上、槍杆萬能的價值觀薰陶下成長。此刻,『革命』迴歸其最原本的語義:取人性命。」他還迴憶起小時候在鄉村的禾場上看「革命」電影,電影裏幾個小孩子拿著紅纓槍誘殺「白狗子」的畫麵,讓幼小的他産生瞭朦朧的懷疑和厭惡:「電影為什麼要宣揚、鼓勵孩子們殺人?難道不殺人,就無法將一個國傢建設好嗎?」在那個鮮血飄零的極左年代,「暴力」的毒素如同黑壓壓的烏雲般盤鏇在那片土地之上,血腥的鏡頭、恐怖的社會氛圍促使程寶林去質疑「暴力」的閤理性、「革命教育」等問題,這樣的質疑直到今天依然還沒有過時。
在〈北京少年〉一文中,程寶林對友人的孩子、一位十九歲的大學一年級新生對過去一係列政治運動的無知深感憂慮,他想告訴包括這位青年在內的所有年輕人,他通過閱讀「文革時五花八門暴行及受害者悲慘遭遇的書」時,引起瞭「靈魂深處難以抑製的顫慄」。在文中,他引用瞭一名於1966年時任北京郊區大興縣委農村工作部乾事的自述,這位乾事講述瞭當年大興縣馬村為相應領袖「炮打司令部」的號召,發動對村裏「四類分子及其傢屬」大屠殺的情況:「行動快的公社和大隊,都把『四類分子』及其傢屬、子女集中監管起來,隨時拉齣來批鬥,進而殺害。從8月27日至9月1日,大興縣的十三個公社、四十八個大隊先後殺害四類分子及其傢屬三百二十五人,其中最大的八十歲,最小的纔齣生三十八天,有二十二戶人傢被殺絕。在此事件中,尤以大辛莊公社最為嚴重,僅8月31日一天就殺瞭數十口,有一個水井都被填滿瞭死屍……刑場設在大街兩頭路北的一傢院子裏,有正房5間東廂房3間。我們(縣乾部──引者注)排隊進院時,看見活人被捆綁著,死人橫躺竪臥,鮮血染地,慘不忍睹。」
讀這樣的文字怎不令人心驚膽戰、悲痛欲絕?限於篇幅,我隻引用瞭這段文字的近三分之一,而這近三分之一的文字已經讓我極度驚悚,需要暫時將視綫移開,讓自己從深重的哀傷和壓抑中脫離齣來,稍作歇息纔能繼續讀下去。我想起瞭文革中遭到批鬥的外公,還想起瞭以前供職的律師事務所裏一位在文革中被關押的老律師,和我的幾位文革中遭迫害的當事人。在我齣生那年,文革已接近尾聲,一個繈褓中的嬰孩尚不知道自己來到的這片土地浸透瞭人血和淚水,布滿瞭冤魂和白骨。小時候在傢裏父母很少講起文革期間的事,我對文革的瞭解幾乎全是從少年時代開始通過書本閱讀瞭解到的,因為對文革並沒有親身的體驗,這難免影響我對於現當代中國政情來龍去脈的準確評析,以及帶有「中國特色」權威體製的深入思考,因此閱讀是我對這段史實的主要「補課」方式。類似上麵的文字以前我在一些學術著作和文學作品裏頭均讀到過,可以說對這種文字描述的血腥場麵並不陌生,但捧讀程寶林的這本文集,仍然讓我不時心有餘悸。讀到這段錐心泣血的文字,不免聯想到近年來肇始於重慶、且有蔓延之勢的唱紅歌運動,那一幕幕紅旗招展、紅衣一片、紅色「革命」歌麯響徹雲霄的一幕鬧劇兼醜劇讓人有時光倒流之感,更有文革重演之慮,值得人們加以警惕。
程寶林說他修改這篇文章的時候,正值中國各大影院上映日軍屠殺中國人的影片《南京!南京!》,他說:「大興縣委乾部張連和所實錄的屠殺暴行,比日寇的暴行,更加令人發指,因為,這些屠殺是在這批縣委乾部的旁觀中實施的。」他繼而語帶悲憤地質問:「如果說,日寇的凶殘、毫無人性,是因為他們是異族,這些滅絕人性的『革命者』,殺的卻是在一塊地裏乾活,喝同一口堰糖水的鄉親啊!」這一聲質問實在發人深省。是什麼原因,讓四十多年前這些「革命群眾」──其實都是些平日裏普普通通、老實本分的村民,以赤裸裸的暴力對付同一個村子裏的村民,實施齣比日軍南京大屠殺更殘忍、更冷酷的屠殺暴行?對極權主義有深入研究的漢娜.阿倫特認為,極權製度中有一種「平庸的惡」,她分析道:「一個平庸的人麵對一種黑暗權力,人們通常相信根本無能為力,隻能毫無抵抗地依附其中。潛藏在黑暗權力背後的都是一個個非常實在的組織,人們麵對它肯定會做點什麼。因為人類所具備的「共同的主動性」,即,較之某種以命令、順從和不負責為基礎的專政體製,人類的這種共同的主動性將更有效能,換言之,權力終歸是抽象虛無的,真正使黑暗權力變為現實的是實實在在的組織。正是因為艾希曼之流的平庸與膚淺,他們輕易放棄自行思考、判斷乃至積極對抗的權利,使得黑暗權力得到堅固,使得對猶太人的屠殺變為現實。」從奧斯威辛集中營到南京大屠殺,再到大興大屠殺,諸如希特勒的惡、東條英機的惡、毛澤東的惡這般「極端的惡」高高在上進行慫恿、操控和指揮,固然是罪魁禍首,或是犯罪學意義上的首犯,無疑罪不容誅;而韆韆萬萬個下屬或平民施行齣來的「平庸的惡」,卻也同樣難辭其咎。當這些「像機器一般順從、麻木和不負責任的平庸無奇的罪惡」無條件地去擁護和服從,具體地去實施、操作對另一個群體的瘋狂殺戮時,大規模慘不忍睹的災難和浩劫就不可避免地發生瞭。
在程寶林看來,中國那段極左年代的曆史與納粹德國時代的殘暴不分軒輊。他在〈讓那冤死者,安息!〉一文中如此評說:「在毛澤東統治中國的二十七年裏,中華民族無數的優秀人物,特彆是具有先進思想的青年,僅僅因為一兩句激憤的話語,一兩幅心血來潮的「反標」(「反動標語」的簡稱),甚至,一封未對社會造成任何危害,從未寄達收件人手裏的匿名信,就遭到瞭毫不留情的虐殺。寫一封信都會掉腦袋,如果這不算法西斯,那希特勒的德國,就絕算不上是人間地獄。」確實,中國極左年代所實施的階級滅絕,與納粹德國施行的種族屠殺相比較,其殘酷、卑劣和下流實有過之而無不及。這兩大人類史上空前的極權主義災難,給剛剛過去的二十世紀人類曆史留下瞭慘絕人寰、駭人聽聞的記錄。但令人驚異的是,這兩大曆史性災難何以發生在東、西方兩大曾經以優良文明傳揚於世的國度──作為近代哲學的故鄉、古典音樂發祥地的德國,和擁有人類最古老文明之一、建立瞭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的中國?並且,它們一手造成瞭如此長年纍月、腥風血雨的恐怖暴政,兩國的民眾居然沒有起而抗爭、試圖將之推翻,相反,卻時常錶現齣集體的和個人的感恩戴德、甚至於頂禮膜拜、狂熱地加以擁護?
顯然,僅僅歸結為支撐它們的兩大支柱也即謊言宣傳和暴力統治的話,尚不足以解釋這一人類政治史上的罪惡之巔峰。對此,曾被以「顛覆共和國」入罪坐監的前政治犯、捷剋劇作傢哈維爾的觀點是,「通過否定曆史,權力不僅為其意識形態上的閤法性辯護,並且為其作為極權主義政權身份辯護。這個身份也有一個堅強的意識形態的庇護所:如果最初不是從一種意識形態中吸取力量──這種意識形態如此自滿以緻輕視除它以外的任何其他觀點,如此自大地宣布自己的曆史使命,以及這種使命所帶有的所有特權──這種隻存在一種真理和權力的核心代理人將很難存在,更遑論發展和壯大。」而另一位堅定批判權威主義的哲學及社會學學者卡爾.波普爾則認為,「馬剋思主義關於人類社會必然走嚮共産主義的論斷對於近代社會曆史具有非同小可的影響,它導緻這樣的結論:拒絕共産主義的人是嚴重的罪犯,因為他們居然反對必將來到的事物。這是一種隻能帶來災難、不幸和恐怖主義的論斷,是一種非常可怕的意識形態,這樣一種理論必然要造成大批人犧牲。因為我們自以為知道的實際上遠遠超齣瞭我們所能知道的。」
也就是說,極權主義披上瞭一層「崇高、遠大、純潔」的意識形態麵紗,構建瞭一套烏托邦工程的神話、或類似宗教般的「信仰」。不管是納粹德國的「創建第三帝國和徵服歐洲」,還是極左中國的「解放全人類」抑或「實現共産主義社會」,都描繪瞭一幅令人心蕩神馳的未來圖景,這種無比美好的遠景誘發瞭民眾內心的狂熱,和對現實世界的忍耐,人們像是靈魂附體似的紛紛加入到一個為「偉大理想」而奮鬥的集體隊伍中去。在「崇高」的目標之下,可以為所欲為。在「遠大」的理想麵前,人命一錢不值。地上的天堂沒有建成,卻已經變成瞭人間地獄。這樣一種波普爾所稱的「非常可怕的意識形態」,同樣是程寶林痛徹心扉、並加以深切反省的,他將之稱為「以『仇恨教育』和『社會暴力』為基本特徵的,具有原教旨色彩的共産主義理念」、「一種偏執的信仰」。在〈對生命視若無睹〉一文中,他感嘆道:「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要愛這個,要愛那個,不是黨,就是主義,卻從來沒有人教育我們:首先,要愛你的傢人;進而,你的鄰人;進而,你的同胞;進而,作為整體的人類,和作為個體的:人。」在〈是勇敢,還是愚昧〉一文中,他痛斥道:「我們的社會,一以貫之的是這種漠視個體生命,甚至鼓勵未成年人拼命、不要命的野蠻愚昧教育,似乎為瞭國傢,為瞭集體、為瞭社會、為瞭祖國,為瞭一切高尚的、偉大的理由,任何個體生命的喪失,不管他們多麼弱小、幼小,都是正常的,應該人人仿而效之。」
程寶林這本書中的少數觀點我不太贊同,我願與他商榷,當然,沒有人能聲稱完全掌握真理,但我們至少可以往真理的方嚮靠近。程寶林的言說真相、呼籲維護人權、批判極左政治的文字工作,的確是令人欽敬的。在當今中國謊言彌漫、人權闕如、極左思潮湧現的情勢之下,作為文學寫作者的程寶林的言說,確實正是索爾仁尼琴提倡的「文學所蘊含的真實的力量可以摧毀謊言構築的世界」的體現。除瞭他對真相和人權的維護、對極左政治的批判以外,我也贊成他的若乾觀點,在微觀方麵,譬如他呼籲重視程序正義、主張輕刑主義、主張廢除死刑、質疑運動式嚴打、質疑公審、批判本能的愛國主義、呼籲寬容意識、肯定颱灣民主,等等;在宏觀方麵,譬如他呼籲尊重個體生命、呼喚由「官本」社會轉變成「民本」社會、呼籲建立公民社會、民主社會、法治社會與人權社會等等。
程寶林在文章中自言「身居海外,我作為中國人的驕傲感,主要來自古代中國」,我想,此處他指的應是古代文化意義上的中國。古典時代文化的中國確有令人嚮往之處,而當今時代文化的中國百弊叢生,經濟的中國畸態日茲,道德的中國墮落淪喪,政治的中國危機四伏,人權的中國令人心寒,依賴「精神海洛因」自我亢奮的,是以社會失控性沉淪和犧牲子孫後代利益為代價換來的物質總量增長、舉國體製成果和虛浮的「大國崛起」形象。而社會亂象頻生、群體民變激增、環境嚴重汙染和無數國民個人在公權力肆意侵害下的痛苦呻吟、冤苦無告,凸顯當今中國的「金玉其外」絲毫遮掩不住觸目驚心的「敗絮其中」。在舉世奉上「崛起」、「奇跡」、「盛世」的滔滔稱羨贊譽聲中,並不是所有人都像鬍適當年哀嘆的「不肯睜開眼睛來看世間的真實現狀」那樣,而是憂心忡忡地指齣瞭今日中國之「真相」──譬如北京學者秦輝形容的「低人權優勢」國傢,譬如法國學者索爾孟形容的「謊言帝國」,譬如香港學者林沛理形容的「道德殘缺國」,等等。這些學術概括絕非誇張之詞,二十一世紀初葉的今日中國仍然踽踽於現代文明的軌跡之外,社會潰腐傾頹,時勢已然危殆。今日中國需要的不是大國「崛起」、維護「穩定」,而是體製轉型、精神重建。今日中國需要的不是禦用文人的邀寵獻計、恬然鼓噪,而是獨立知識人的哀鳴如鴿、咆哮如熊,比如冉雲飛的「日拱一卒」,又比如程寶林的拳拳呼籲:「我們是喝人奶長大的,我們要有人味。」、「但有兩樣東西,迄今還遙遙無期:言說的自由,與免於恐懼的自由。」、「社會將它的全部成員──人,當人看待。進而,將人,當公民看待。」、「我們在一個嚴厲的、嚴酷的、非人道的社會裏,生活得還不夠久嗎?同胞們!」、「每一個中國人,作為生命的個體,作為社會的一員,擁有瞭尊嚴和自由,擁有瞭凜然不可侵犯的公民權,包括言說和批評的權利。」
此外,《中國的異端》一書作為一本思想隨筆文集,除瞭本書隨筆作品的文風之外,在我看來還另有一大特色。書中大多數文章的行文方式,是程寶林以自己在中美兩國的親身經曆入手,運用寫實主義的筆法娓娓而談,或者是從公眾熟悉的一些公共事件談起,帶有較濃的散文風格和文學色彩,令讀者讀起來感到親切,且讓讀者更加能夠瞭解作者的內心世界,理解作者的價值取嚮。
程寶林在本書後記〈言說,及免於恐懼的自由〉中有一句話,袒露瞭自己進行思想隨筆寫作的內心驅動力:「對於尊嚴懷有渴望,對於自由懷有信仰,使我不由自主地,將自己的筆,探入瞭思想隨筆的領域」。這是一種反抗黑暗的寫作,這是一種渴望光明的寫作,也是一種承繼中國史學「直筆」傳統的寫作。與此同時,他坦言「寄身海外,仍不能免於恐懼!在恐懼中期待,在期待中恐懼。」我能夠理解他「齣於靈魂深處的恐懼」,同時感到無比的辛酸。生於這樣一個冷酷無道的體製,有誰不感到恐懼呢?但就象冉雲飛所說,「恐懼並不恥辱,用盡一切辦法想讓你恐懼的人與機構,纔是真正的不良。」從這位去國多年、雖已長年身居海外卻仍不免恐懼的文化人身上,我看到瞭黑暗宛若高天撒下的網羅般漫無邊際,也看到瞭呼喚真相、維護人權事業的艱難和任重道遠。加謬在散文〈熱愛生活〉中說過,「沒有對生活的絕望,就沒有對生活的熱愛。」這句話用在程寶林身上似乎很貼切。正是因為深深體驗瞭黑暗和絕望,纔更加激發瞭他去戳穿遍布的謊言,去恢復被遮蔽的曆史,去呼喚「言論自由和免於恐懼的自由」,去為真相和人權建言發聲,這是他絕望過後仍然熱愛生活的證據。在《中國的異端》一書中,我看到瞭心懷恐懼仍然不憚言說的學人本色,也看到瞭人類的自由精神和尊嚴意識正如《聖經》中所說,「眾水不能熄滅,大水也不能淹沒」,因為人類有追求真相的本能,有追求人權的天性。
寫於2011年6月2日至6月7日
《中國的異端:程寶林思想隨筆選》這個書名,在我腦海中激起瞭層層漣漪。我之所以會對“異端”這個詞産生強烈的共鳴,是因為我知道,曆史上無數的變革,都源於那些最初被視為“異端”的思想。程寶林先生,我想他一定是一位有著獨立思考能力,並且敢於將自己的想法付諸文字的思想傢。他的隨筆,必然觸及瞭那個時代的某些核心問題,並且提齣瞭與主流不同的觀點。在颱灣,我們經曆過復雜的社會轉型,我們深知多元化的重要性,因此,對於任何一種獨立的聲音,我們都抱有極大的好奇。我非常想知道,程寶林先生的“異端”思想,究竟是怎樣一種存在?他的觀點,在當時是如何被看待的?他的文字,又將如何帶領我們去理解那個時代的復雜性?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次閱讀,更是一次對思想深度的探索,一次對曆史真相的追尋。我期待在書中,能夠發現那些被忽略的視角,能夠感受到思想的碰撞,能夠理解那個時代,以及那個時代中,一位“異端”思想傢的獨特貢獻。
评分“異端”這個詞,在我腦海中勾勒齣一幅畫麵:一個獨立於主流之外的思考者,在嘈雜的世界裏,發齣清醒而獨立的呐喊。對於《中國的異端:程寶林思想隨筆選》這本書,我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種曆史的厚重感,以及一種對禁忌的挑戰。在中國近代史上,無數的思想傢為瞭追求真理,不惜代價,他們的思想,或是被掩埋,或是被歪麯,但他們的精神,卻永遠是激勵後人的火炬。程寶林先生,我想他就是這樣一位人物。他的“異端”思想,或許是對社會不公的揭露,或許是對政治壓迫的反抗,又或許是對傳統觀念的革新。在颱灣,我們經曆過相似的社會變革,也曾經在尋找自身定位的過程中,不斷地思考和辯論。因此,當我看到“異端”這個詞時,我立刻産生瞭一種親切感,仿佛看到瞭某種共鳴。我迫切地想知道,程寶林先生的思想,在當時是如何被看待的?他所提齣的“異端”觀點,究竟觸及瞭哪些核心問題?他的文字,又將如何帶領我們穿越曆史的迷霧,去理解那個時代的復雜性?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次閱讀,更是一次思想的遠足,一次對曆史真相的追尋。
评分初見《中國的異端:程寶林思想隨筆選》這個書名,便有一種直擊人心的力量。對我而言,“異端”並非貶義,而是一種對既有藩籬的挑戰,一種對理性求索的堅持。在颱灣,我們經曆過思想的禁錮,也感受過解放的喜悅,因此,對於那些敢於發齣不同聲音的思想傢,我們總是報以最大的敬意。程寶林先生,我想他一定是這樣一個人物,他的隨筆,一定承載著那個時代的思考,以及對未來的期盼。我迫切地想知道,他的“異端”究竟是怎樣一種存在?是針對社會不公的批判?是針對政治僵化的反思?抑或是對傳統文化的反思與重塑?這些疑問,如同磁石一般吸引著我。我期待在這本隨筆集中,能夠找到那些被曆史掩蓋的真相,能夠感受到思想的火花,能夠理解那個時代,以及那個時代中,一位“異端”思想傢的獨特視角。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是一次閱讀,更是一次對思想獨立性的探索,一次對曆史真相的追尋。
评分讀到《中國的異端:程寶林思想隨筆選》這個書名,一股久違的、混雜著曆史的迴響與現實的警醒,便油然而生。尤其是在颱灣這樣一個,長久以來都在思考自身身份、曆史定位,並且深受中華文化影響,卻又走齣獨特道路的社會,這樣的書名本身就極具話題性。我首先想到的是,什麼是“異端”?在曆史的長河中,多少偉大的思想,最初都被冠以“異端”之名,而後又被視為真理。這種“異端”的標簽,往往意味著對既有權力結構、主流意識形態的挑戰,是對僵化思維的顛覆,是對沉寂現實的喚醒。程寶林先生,這位在曆史洪流中被貼上“異端”標簽的思想傢,他的隨筆選集,必然承載著那個時代無法被壓製的呐喊,以及對未來圖景的深刻洞察。我特彆好奇,在那個特定的曆史語境下,他的“異端”體現在哪些方麵?是對政治體製的質疑?是對社會倫理的反思?還是對文化傳統的重塑?這些問題,無不勾起我強烈的閱讀欲望。颱灣的讀者,對於“異端”的解讀,往往帶著一層審視的眼光,我們習慣瞭在不同的聲音中尋找共鳴,也在挑戰既定框架中尋求突破。因此,這本書的齣現,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本思想的匯集,更是一次與曆史對話,與自身對話的機會。我期待在程寶林先生的文字中,找到那些不被主流記載的視角,那些被掩蓋的真實,那些在時代變革中閃爍的微光。這就像是在一片濃霧中,試圖尋找一絲清晰的綫索,去理解那個復雜而矛盾的中國。
评分當我看到《中國的異端:程寶林思想隨筆選》這個書名時,我的內心湧現齣一種莫名的激動。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多少偉大的思想傢,因為他們的“異端”思想,而被曆史所銘記,也因此承受瞭巨大的壓力。程寶林先生,我想他一定是一位不畏強權,敢於獨立思考的思想傢。他的隨筆,必然蘊含著他對那個時代的深刻洞察,以及對未來社會的期許。在颱灣,我們經曆過白色恐怖的年代,我們深知思想自由的可貴,因此,對於那些敢於挑戰權威,敢於發齣不同聲音的思想傢,我們總是給予極大的關注。我迫切地想知道,程寶林先生的“異端”思想,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麵?他又是如何用他的筆觸,來描繪他對那個時代的看法?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本思想的匯集,更是一次與曆史的對話,一次對“異端”精神的緻敬。我期待在書中,能夠找到那些被遮蔽的真相,能夠感受到思想的魅力,能夠理解那個時代,以及那個時代中,一位“異端”思想傢的智慧與勇氣。
评分讀到《中國的異端:程寶林思想隨筆選》這個書名,我的腦海中立即浮現齣那些在曆史的洪流中,不甘隨波逐流、敢於發齣不同聲音的先行者。在我看來,“異端”並非一種貶低,而是一種獨立思考的象徵,一種挑戰既定格局的勇氣。程寶林先生,我相信他一定是一位深刻的觀察者,一位敏銳的思想傢,他的隨筆,必然承載著那個時代的脈搏,以及他對未來的深刻洞察。在颱灣,我們一直以來都在探索自身的文化身份和曆史定位,我們習慣瞭在不同的聲音中尋找真理,也在挑戰既定框架中尋求突破。因此,這本書的齣現,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本思想的寶庫,更是一次與曆史對話,與自身對話的絕佳機會。我迫切地想知道,程寶林先生所提齣的“異端”思想,究竟是如何在當時的環境中孕育齣來的?他又如何以其獨特的視角,去審視和解讀他所處的時代?這本書,對我而言,是理解中國近現代史進程中,那些被忽略的視角和深刻思考的關鍵鑰匙。
评分《中國的異端:程寶林思想隨筆選》這個書名,如同在我心中投下瞭一顆石子,激起瞭層層漣漪。我之所以會對“異端”這個詞如此敏感,是因為在颱灣,我們深知思想的自由對於社會進步的重要性,而“異端”往往是打破思想僵局的火種。程寶林先生,我想他一定是一位敢於挑戰權威,敢於發齣不同聲音的思想者。他的隨筆,必然蘊含著深刻的見解,以及對現實的批判性反思。在閱讀這本書之前,我腦海中充滿瞭各種猜測:他的“異端”是否與政治體製有關?他是否對當時的社會秩序提齣瞭質疑?他是否在文化傳承的議題上,有著獨到的見解?這些問題,都讓我充滿瞭好奇。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看到那個時代被壓抑的真實聲音,能夠感受到思想碰撞的火花,能夠理解那些在曆史洪流中,那些不被主流所記載的深刻思考。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份思想的遺産,更是一次與曆史的深度對話,一次對“異端”精神的緻敬。
评分《中國的異端:程寶林思想隨筆選》——光是這書名,便足以勾起我強烈的好奇心。在我的理解中,“異端”往往意味著對現狀的挑戰,對傳統觀念的突破,是思想領域中一股不可忽視的清流。程寶林先生,我相信他一定是一位不畏強權、不隨波逐流的思想傢,他的隨筆,必將帶領我們走進那個時代的深層思考。在颱灣,我們深知思想解放的重要性,也曾經曆過壓抑思想的黑暗時期,因此,對於任何一種敢於發齣不同聲音的努力,我們都格外珍視。我非常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看到程寶林先生是如何以他獨特的視角,去審視中國社會的發展,去批判那些不閤理的現象,去提齣他“異端”的見解。我好奇他的思想,在當時是如何被理解和對待的?他的文字,又將如何觸動我,讓我對中國近現代史有更深刻、更全麵的認識?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次探索思想邊界的旅程,一次對曆史真相的追尋。
评分《中國的異端:程寶林思想隨筆選》這個書名,讓我立刻聯想到那些曾經在曆史舞颱上,以一己之力對抗整個時代的孤獨身影。在我看來,“異端”並非貶義,而是一種獨立思考的標誌,一種不隨波逐流的勇氣。當一個社會,一個時代,被某種固定的思想所籠罩,能夠跳脫齣來,發齣不同的聲音,本身就是一種瞭不起的成就。程寶林先生,我想他一定是一位深刻的觀察者,一位敏銳的思想傢,他的隨筆,必然觸及瞭那個時代許多不被觸碰的痛點,或者提齣瞭許多在當時看來是“離經叛道”的解決方案。在颱灣,我們有著豐富的政治光譜,對於多元的聲音有著相對較高的接受度,但同時,我們也深知,真正的獨立思考,往往伴隨著巨大的壓力和犧牲。因此,閱讀程寶林先生的“異端”思想,對我來說,是一種對勇氣的緻敬,也是一種對思想深度的探尋。我非常好奇,他的思想是如何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孕育齣來的?他的“異端”是如何影響瞭他所處的時代,又或者,他是如何被那個時代所塑造?這本書,不僅僅是程寶林先生個人的思想記錄,更是那個時代,乃至中國近現代曆史進程中的一個側影。我期待,通過他的文字,能夠更深入地理解那個復雜時代的脈絡,以及隱藏在宏大敘事之下的,個體真實的思考與掙紮。
评分《中國的異端:程寶林思想隨筆選》這個書名,像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曆史深處那些不為人知的角落。我之所以對“異端”二字如此著迷,是因為在我看來,正是那些“異端”的思想,纔推動瞭社會的進步,打破瞭思想的牢籠。程寶林先生,我想他一定是一位不甘於平庸,敢於挑戰現實的思想傢。他的隨筆,必然帶著那個時代的印記,也蘊含著他對未來的深刻思考。在颱灣,我們對多元化的社會模式有著深刻的體認,因此,對於任何一種獨立思考的聲音,都抱有極大的興趣。我非常好奇,程寶林先生所提齣的“異端”觀點,究竟觸及瞭哪些敏感的神經?他又是如何用他的文字,來錶達他的思考和批判的?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本思想的集結,更是一次與曆史的對話,一次對“異端”精神的緻敬。我期待在書中,能夠找到那些被忽略的細節,能夠感受到思想碰撞的火花,能夠理解那個時代,以及那個時代中,一位“異端”思想傢的孤獨與堅持。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