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每天都有天災人禍發生,可惜多半隻會成為曇花一現的熱門話題,我們習於急躁地議論當中是非,很快的又把精力轉嚮另一個焦點,平白錯過瞭許多情節,而我們卻無法保證,那不會是我們正好必須知道的事。
七二二屠殺案後,挪威總理說:我們不會被改變。
反恐?挪威人說他們反的是「恐慌」。
如果一個人可以製造那麼多的仇恨,可以想像,當我們所有人聚在一起時能産生多少愛。——挪威國會議員荷漢 (Stine Renate Haheim)
二0一一年七月二十二日,挪威發生爆炸攻擊暨屠殺慘案,兇手布列維剋僅憑一人之力,在一天之內終結瞭七十七條生命!這是自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挪威遭遇到最為嚴重的一次攻擊。
屠殺案後兩個星期,李濠仲迴到奧斯陸,城市街道已恢復平靜,滿城玫瑰花海沖淡瞭悲傷的氣息,挪威人以一切如常的態度,擊垮瞭布列維剋帶來的恐懼。然而,寬容主義下移民問題暗潮洶湧,頒發諾貝爾和平奬的城市也避免不瞭仇恨與殺戮,況且,引發殺機的還是金發碧眼、土生土長的挪威人!挪威人反嚮檢討:是否因為過度強調和諧,壓抑瞭不同立場者發錶言論的空間。
透過作者的筆,我們窺見挪威祥和的外錶下糾結難解的種族文化衝突,卻也看到在悲劇映照之下,挪威社會理性自持的反思能力。
最冷靜的態度麵對最殘酷的暴行
這個國傢沒有因為一名瘋狂的殺手,輕易犧牲掉一如往常的理性。
「七二二事件」之後,奧斯陸短短一星期內已幾近恢復元氣,它沒有演變成政治激情的對壘,沒有在政黨交責中捲入彼此糾纏的棉綫,他們沒有試圖掩蓋它、輕視它,但同樣也沒有渲染它、擴大它,沒有讓一齣悲劇演變成鬧劇。
作者簡介
李濠仲
1976年生,文化大學新聞係畢業,曾任《新新聞周報》、《聯閤晚報》記者。2009年辭去記者工作,隨任職於外交部的妻子遠赴挪威,今仍以旁觀者的角度,透過旅遊、閱讀、觀察,以及在餐桌上聆聽挪威人說故事,延續記者工作未盡之事。現暫居挪威奧斯陸。著有《挪威縮影: 奧斯陸觀察筆記》、《挪威, 綠色驚嘆號!》。
前言
地球上每天都有天災人禍發生,可惜多半隻會成為曇花一現的熱門話題,我們習於急躁地議論當中是非,很快的又把精力轉嚮另一個焦點,平白錯過瞭許多情節,而我們卻無法保證,那不會是我們正好必須知道的事。
挪威遭炸彈攻擊的消息傳開,我尚在颱北和攝氏三十五度的高溫奮戰,不少好友以為我人在現場,急著尋找本人下落,而我一度懷疑那可能是誇大其詞的報導,完全無法想像恐怖攻擊居然會落在這個國傢頭上,CNN和BBC一整天都在播放挪威政府大樓周邊滿目瘡痍的畫麵,看來果然事態嚴重,接下來更為不可思議的是,位在奧斯陸近郊的烏托亞島(Utoya),傳來讓人驚駭莫名的槍響。
「七二二事件」之前,我在這座城市住瞭兩年又六個月,感覺得到在她溫馴平靜的外貌下,其實潛藏著因種族、宗教、文化格格不入而來的焦慮感,但挪威人以其奉公守法、天真誠實,和清爽的街道、露天的陽颱以及綠草如茵的公園,有效抹去瞭那層不安,所有人都相信,報上有關恐怖主義在挪威蠢蠢欲動的威脅論,隻是稍具副作用的咖啡因,並不至於帶來立即的危險。
而又有誰能預料,處處標榜平等、寬容的太平天國,居然會培養齣布列維剋(Anders Behring Breivik)這位喪心病狂的傢夥。他在市區引爆炸彈,跑到郊區濫殺無辜,既有恐怖分子的手段,還有殺人魔的影子,八人在爆炸案中喪生,六十九人死於布列維剋的槍下,一天之內光他一個人就足以結束掉七十七條生命,挪威政府說這是自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挪威遭遇到最為嚴重的一次攻擊,此話所言不假,除瞭戰爭之外,挪威人從不必經曆這種悲劇,這是一個沒有天災的國傢,卻因為人禍付齣慘痛的代價。
爆炸屠殺案後兩個星期,我迴到奧斯陸,她已恢復往日的寜靜,但挪威人內心仍有起伏,尤其始作俑者並不是他們長期以來的假想敵──伊斯蘭極端主義,而是和他們一樣有著同樣金色的頭發、藍色的眼珠、白色的肌膚、相貌堂堂道道地地的挪威人,這讓他們更加沮喪,也更想找齣避免下一場災難的解答。
藉由這起事件,我試著整理齣過去兩年多蒐集而來的資料,和對這座城市時時刻刻寫下的紀錄,看著新聞報導,希望在情緒隨之波瀾翻覆的同時,也能留下冷靜的觀察,不令它匆匆掩沒在陣陣喧囂和嘆息聲中。
「A-Ha」是八0年代經典流行樂團,一九八六年以一麯〈Take on me〉席捲全世界,三位來自挪威的樂團成員,為自己的國傢帶來四分之一世紀的驕傲。「七二二事件」後一個月,已宣告解散的「A-Ha」樂團受挪威政府之託,在追悼音樂會上為挪威人最後一次獻唱。
〈Take on me〉有句歌詞寫著:「安然無恙並不比遺憾好」(It's no better to be safe than sorry)。或許有時真是如此,人類的智慧總在錯誤中增長,胸懷常因委屈而撐大,苦難淬煉,似乎是完好人格的必經之路。養尊處優的挪威人,經過「七二二事件」震撼教育後,我想留在這塊土地上的,應該不光隻有遺憾。
我對《安然無恙不比遺憾好:挪威七二二屠殺案之後》這本書的興趣,很大程度上源於書名本身所帶來的反思。七二二屠殺案,一個在現代歐洲社會令人震驚的極端暴力事件,而「安然無恙不比遺憾好」這句話,則觸及瞭人類情感和生命體驗的核心。我迫切想知道,書中是如何去定義和闡述「遺憾」的價值。它是否意味著,那些經歷過巨大痛苦和失去的人,反而更能深刻地理解生命的意義,更能體會到人間的溫情,進而活齣更為充實、更有深度的生命?如果是這樣,那麼這種「遺憾」或許並非全然的負麵,而是一種在痛苦中提煉齣的寶貴經驗。我對書中對挪威社會如何應對這場危機的描寫尤為關注。在一個以社會公正、人權保障和高度公民意識著齣名的國傢,他們是如何在麵對如此極端的個人暴力時,來處理社會的創傷,重建信任,以及引導公眾的情緒?書中是否會探討,他們在司法係統、心理輔導、媒體報導,以及國傢紀念儀式等方麵的具體做法?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個細緻入微的觀察,讓我們理解,在承受巨大創傷之後,一個社會和個體,如何在「安然無恙」的錶象之下,擁抱那份沉重的「遺憾」,並從中找到繼續前行的力量和生命的意義。
评分這本書《安然無恙不比遺憾好:挪威七二二屠殺案之後》,光是書名就已經讓我產生瞭強烈的共鳴。作為一個在颱灣成長的讀者,我們也曾經歷過類似的社會衝擊和創傷事件,那種「劫後餘生」的感受,以及隨之而來的複雜情緒,常常難以言喻。書名中的「安然無恙不比遺憾好」,這句話本身就充滿瞭張力,它似乎在暗示著,有時候,為瞭追求一種錶麵的、虛假的「安然無恙」,反而可能會壓抑瞭真實的情感,忽略瞭那些真正需要被處理的傷痕。我對於書中如何探討「遺憾」的價值感到非常好奇。是說,那些經歷過痛苦和失去的人,反而能獲得更深刻的生命體驗,更能體會到生命的脆弱與珍貴嗎?如果是這樣,那麼這本書可能在探討的,就不僅僅是針對七二二屠殺案的事件本身,而是對人性、對生命的一種更為宏觀的哲學思考。我想瞭解,在挪威這個國傢,當整個社會麵臨如此巨大的創傷時,他們是如何去麵對和處理這種集體的「遺憾」?是如何去紀念逝去的生命,又是如何去引導倖存者,讓他們在帶著傷痕的同時,依然能夠找到活下去的力量?這本書會不會像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自身社會在麵對類似創傷時,可能存在的盲點或不足?我期待它能提供一種不同的視角,讓我們思考,如何在「安然無恙」與「遺憾」之間找到一個更為健康、更為真實的平衡點,尤其是在一個強調「正麵思考」的時代,這樣的反思顯得尤為重要。
评分《安然無恙不比遺憾好:挪威七二二屠殺案之後》的書名,光是讀齣來,就帶有一種沉重的詩意,以及一種對「正常」狀態的質疑。七二二屠殺案,這樣一個極端的暴力事件,必然會在倖存者、受難者傢屬,乃至整個社會心中留下難以磨滅的創傷。而「安然無恙不比遺憾好」這句話,更是將這種創傷的處理方式,提升到瞭對生命本質的探討。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挖掘,所謂的「安然無恙」在經歷瞭如此巨大悲劇後,其真實的含義是什麼。它是否隻是一種外在的、錶麵的平靜,而內心深處卻充滿瞭無法言說的痛苦和「遺憾」?又或者,書中是在提齣一種更為積極的觀點,即,正是因為擁有瞭那份刻骨銘心的「遺憾」,活下來的生命纔能更加深刻地理解生命的脆弱與珍貴,纔能更珍惜當下,並從中找到一種獨特的力量?我尤其好奇,挪威社會在經歷瞭這場慘劇後,是如何在國傢層麵和個人層麵,去處理這種集體的創傷。他們的教育體係、心理輔導機製,以及社會的包容度,是如何去引導人們麵對「遺憾」,而不是僅僅追求虛假的「安然無恙」?作為一個來自颱灣的讀者,我們也曾在歷史中經歷過許多創傷,我希望這本書能帶給我關於如何麵對和轉化「遺憾」的深刻啟示,讓我們明白,有時候,直視傷口,或許纔是真正走嚮癒閤的開始。
评分我對《安然無恙不比遺憾好:挪威七二二屠殺案之後》這本書的期待,主要集中在它對「創傷後復原」這個議題的處理方式。七二二屠殺案,無疑是挪威近代史上的一場巨大災難,它不僅是個人生命的瞬間凋零,更是對整個國傢社會心理防線的嚴峻考驗。書名中的「安然無恙不比遺憾好」,這句話的意涵極其深遠,它挑戰瞭我們對於「復原」的傳統認知。一般人可能認為,能夠走齣傷痛,恢復正常生活,就是「安然無恙」。但這本書似乎在告訴我們,真正的復原,可能並非僅僅是錶麵的平靜,而是包含瞭對失去的深刻理解、對創傷的誠實麵對,甚至是一種在遺憾中找到前進力量的過程。我想瞭解的是,在經歷瞭如此駭人的暴力之後,挪威社會是如何去處理這種集體的創傷?他們是如何引導倖存者、受難者傢屬,以及整個社會,去度過那段艱難的時期?是透過法律的製裁、心理的輔導、文化的紀念,還是其他更為複雜的方式?特別是「不比遺憾好」這句話,我很好奇書中是否會探討,在某些時刻,我們是否需要擁抱、甚至珍視那些讓我們痛苦的記憶,因為它們塑造瞭我們,讓我們變得更深刻、更有同理心?這本書或許會提供一個不同於西方心理學主流觀點的視角,一種更為文學化、更為詩意化的對創傷的詮釋。我期待它能帶給我一種全新的思考維度,讓我們重新審視,在麵對生命中的重大失落與痛苦時,究竟什麼纔是真正有意義的「活著」。
评分《安然無恙不比遺憾好:挪威七二二屠殺案之後》這本書的標題,就像一聲意味深長的嘆息,瞬間就勾起瞭我對事件背後複雜情感的探究慾望。七二二屠殺案,那一天,世界彷彿被撕裂瞭一角,而「安然無恙不比遺憾好」這句話,則像是一把鑰匙,開啟瞭通往人性深處的門。我非常想知道,書中是如何闡述「遺憾」的力量的。難道說,那些刻骨銘心的失去,那些無法彌補的創傷,反而能促使人們更深刻地理解生命,更珍惜眼前的一切嗎?如果是這樣,那麼這種「遺憾」或許並非全然的負麵,而是一種沉重的、卻又極具價值的生命體驗。我期待書中能夠細膩地描繪,在七二二屠殺案之後,挪威社會是如何麵對這個集體的創傷。他們是否嘗試去「遺忘」,去快速地「安然無恙」,還是選擇瞭一條更為艱難的道路,即,帶著「遺憾」繼續前行,並從中尋找力量?我對書中可能涉及的心理學、社會學,甚至是哲學層麵的探討非常感興趣。挪威在處理這類事件上的經驗,對於我們身處同樣擁有複雜歷史的颱灣,或許能提供一些寶貴的啟示。我希望這本書能帶我深入瞭解,在經歷瞭如此巨大的悲劇之後,人們如何能夠在「安然無恙」的錶象下,找到更為真實、更為深刻的生命連結,並從那份沉重的「遺憾」中,汲取繼續前行的勇氣。
评分《安然無恙不比遺憾好:挪威七二二屠殺案之後》這個書名,極具引誘力,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七二二屠殺案,這是一個在現代社會中極為罕見的、大規模的、齣於意識形態的暴力事件,它不僅對受害者及其傢屬造成瞭無法估量的傷害,也對整個國傢乃至國際社會產生瞭深遠的影響。而「安然無恙不比遺憾好」這句話,更是一個充滿張力的哲學命題。我非常想知道,書中是如何闡述「遺憾」對於個人和社會復原的意義。它是否在暗示,過度追求「安然無恙」的錶象,反而會讓人們忽略瞭內心的創傷,阻礙瞭真正的成長與蛻變?而那些帶著「遺憾」活下來的生命,是否因為更加深刻地理解瞭生命的脆弱和無常,反而能夠活齣更加豐盛、更加有意義的人生?我對書中對挪威社會如何處理這場創傷的描寫充滿瞭期待。在一個重視個人權利和社會公正的國傢,他們是如何在法律製裁、心理重建、以及公共記憶建構之間取得平衡?他們又是如何引導社會輿論,去麵對一個極端思想的施暴者,並避免社會齣現更深的裂痕?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個獨特而深刻的視角,讓我們思考,在麵對不可逆轉的悲劇時,我們究竟應該如何去「活著」,以及如何去理解和珍視那份沉重的「遺憾」。
评分這本《安然無恙不比遺憾好:挪威七二二屠殺案之後》的書名,極具衝擊力,讓人在第一時間就陷入沉思。七二二屠殺案,一個殘酷的歷史節點,而「安然無恙不比遺憾好」這句話,更是將議題提升到瞭對生命價值和創傷處理方式的哲學層麵。我強烈好奇書中是如何定義和探討「遺憾」的。是否意味著,在經歷過生死瞬間的衝擊後,那些活下來的生命,即使錶麵上「安然無恙」,內心深處卻揹負著無法抹滅的「遺憾」,而正是這份「遺憾」,讓他們的生命更加完整、更加深刻?或者,書中是在反諷那些看似「安然無恙」,實則選擇逃避、壓抑真實情感的狀態,認為那種刻骨銘心的「遺憾」反而更能促使一個人成長和覺醒?我非常期待書中能深入剖析,挪威這個國傢,在麵對如此規模的國傢性創傷時,他們是如何透過司法、教育、文化等多元管道,去引導社會氛圍,去處理公眾情緒,去建構一種能夠容納「遺憾」並賦予其意義的社會記憶。尤其是在後極權主義時代,社會的復原力,以及對個體創傷的關懷,是極為重要的課題。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個不同於主流的視角,讓我們反思,在麵對無法改變的悲劇時,究竟什麼樣的「安然無恙」纔是真正有價值的,以及我們是否需要學會在「遺憾」中,找到前進的力量和存在的意義。
评分我一直對社會議題很感興趣,尤其是那些能引發深度思考的真實事件。最近在書店裡看到這本書的標題——《安然無恙不比遺憾好:挪威七二二屠殺案之後》,光是書名就很有力量,立刻勾起瞭我的好奇心。七二二屠殺案,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沉重的歷史印記,而「安然無恙不比遺憾好」這句話,更是直擊人心,讓人不禁聯想,在經歷瞭如此巨大的創傷之後,所謂的「安然無恙」究竟是什麼樣的狀態?它真的比那種刻骨銘心的遺憾來得更值得追求嗎?這背後隱藏著怎樣的心理掙紮、社會調適,以及對人性的深刻叩問?我迫不及待地想透過這本書,深入瞭解在那個悲劇發生的當下,以及它所帶來的漫長餘波中,人們是如何麵對失去、如何理解創傷、又如何試圖重建生活的。特別是從挪威這個國傢的視角齣發,他們在那個時刻的處理方式,以及整個社會的反應,是否能給我們一些關於如何麵對類似的、或是可能發生的不幸事件的啟示。颱灣社會經歷過許多風風雨雨,對於如何在災難中尋找力量、如何撫平傷痕,我們有著自己深刻的體會。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個不同的文化視角,讓我們從另一個角度去審視,在極端的暴力和悲劇麵前,人性中的脆弱與堅韌,以及那些看似平靜之下,複雜而深刻的情感暗流。這本書的標題,彷彿是一則充滿哲思的警示,提醒著我們,有時候,直麵遺憾,甚至比假裝一切都好來得更為真實和重要,尤其是在麵對如此重大的國傢性創傷時。
评分我被《安然無恙不比遺憾好:挪威七二二屠殺案之後》的標題深深吸引。七二二屠殺案,這個事件本身就充滿瞭悲劇色彩,而「安然無恙不比遺憾好」這句話,更是直接觸及瞭情感的深處。它似乎在挑戰我們對於「安好」的普遍認知,提示我們,有時候,直麵那些令人心痛的「遺憾」,或許纔是真正走嚮復原的開始。我很好奇,書中會如何描繪這種「不比遺憾好」的「安然無恙」。那是一種怎樣的狀態?是否是為瞭掩蓋傷痛而錶現齣來的冷漠,或是為瞭融入社會而壓抑的真實情感?又或者,它指的是一種更為深刻的理解,即,雖然遭受瞭巨大的創傷,但活下來的生命,因為曾經歷過極緻的痛苦,反而更能體會生命的意義,更能與逝者同在,進而獲得一種獨特的、帶著遺憾卻又充滿力量的「安好」?從挪威的社會背景來看,他們是如何在一個高度重視人權、強調社會福利的國傢,去處理如此極端的暴力事件,並引導公眾情緒?書中會不會探討,在司法審判、受害者支持、以及公眾教育方麵,挪威政府和社會組織扮演瞭怎樣的角色?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個細膩的視角,去觀察和分析,在經歷瞭那場震驚世界的悲劇後,挪威社會是如何在「安然無恙」與「遺憾」之間尋找一個複雜而又真實的平衡,並且最終,讓生命在殘酷的現實中,尋找到屬於自己的意義。
评分《安然無恙不比遺憾好:挪威七二二屠殺案之後》這本書的名字,簡直就是一首充滿力量的詩,立刻就攫住瞭我的目光。七二二屠殺案,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沉甸甸的歷史重量,而「安然無恙不比遺憾好」這句話,更是將事件的影響,從物理層麵,拉升到瞭情感和哲學層麵。我非常好奇,書中是如何去闡釋「遺憾」的積極意義的。難道說,那些無法挽迴的失去,那些深刻的傷痛,反而能讓倖存者更加懂得珍惜生命,更加擁抱人性中的美好,從而活齣一個比「安然無恙」更為豐富、更有深度的生命嗎?這句話挑戰瞭我們對「恢復」的刻闆印象,引導我們思考,真正的復原,或許並非僅僅是忘記傷痛,而是學會與傷痛共處,並從中汲取力量。我期待書中能細膩地描繪,在挪威這個國傢,當整個社會麵臨如此規模的集體創傷時,他們是如何去處理這種複雜的情緒,以及如何去引導國民,在經歷瞭如此極端的暴力後,依然能夠保持對人性的信心。這本書或許會探討,在司法審判、心理援助、媒體傳播,以及國傢紀念等層麵,挪威的經驗有哪些值得我們藉鑑。我希望這本書能帶給我一種全新的思考方式,讓我們理解,在麵對生命中的無常和痛苦時,我們或許不必害怕「遺憾」,因為那份「遺憾」,也可能是一種獨特的存在方式,一種讓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生命、擁抱人性的方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