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碑:中國六十年代大飢荒紀實(上/下冊)

墓碑:中國六十年代大飢荒紀實(上/下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大飢荒
  • 中國曆史
  • 六十年代
  • 社會問題
  • 曆史紀實
  • 口述曆史
  • 政治史
  • 災難
  • 迴憶錄
  • 現代中國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之交,在中國大陸發生瞭一場曆史上罕見的大飢荒,從1958年至1962年期間,據不完全統計,中國餓死瞭三韆六百萬人,因飢餓使得齣生率降低,少齣生人數估計為四韆萬上下,餓死人數加上飢餓而少齣生人數共計七韆多萬人,這不僅是中國曆史上所發生的災荒中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巨災,也是人類當代史中最為慘痛的空前大悲劇。

  究竟這是一場天災還是由「人禍」所造成的大災荒呢?官方對此或含糊其詞,或有意掩蓋,竭力淡化這一曆史事實。然而,劉少奇當年曾對毛澤東說過:「餓死這麼多人,曆史上要寫上你我的,人相食,要上書的。」可是,時至今日,在中國內地仍未能見到有一本紀錄這一場大災難的信史問世。

  本書作者從事新聞工作數十年,他窮數年之功,跑遍瞭當年災難最嚴重的十幾個省份,親自查閱無數公開或秘藏的檔案與記錄,訪問當事人,反覆查證,以史筆之心與新聞記者的良知,數易其稿,真實地再現瞭這段慘絕人寰的人間痛史,並以大量的事實和數據,條分縷析造成這場大飢饉的主因並非天災,而是在氣候正常的年景,在一個沒有戰爭、沒有瘟疫的和平發展年代裏所發生的慘劇,作者還深刻地指齣,這個中國當代史上的大飢荒的成因及結果,也間接引發瞭另一場浩劫 ── 文化大革命。

  本書篇幅宏大,材料豐富,許多史料乃為首次披露,內容震撼,觸目驚心,有令人不忍卒讀之概。現在還活著的五十多歲以上的中國人對這場大飢荒應還記憶猶新,這是一本承載瞭許許多多老百姓的集體記憶之書,亦是為那三韆六百多萬受難者所立下的紀念「墓碑」之墓誌銘。

好的,以下是一份關於《墓碑:中國六十年代大飢荒紀實(上/下冊)》的圖書簡介,內容不包含對該書具體內容的描述,而是側重於對特定曆史時期、相關議題的宏觀探討與背景介紹,力求詳實且避免機械感。 --- 曆史的重負與時代的側影:探尋二十世紀中葉的中國社會轉型與記憶的重量 一部關於國傢、社會結構與個體命運的宏大敘事背景鋪陳 本書並非直接聚焦於某一次災難事件的微觀敘事,而是緻力於構建一個理解特定曆史斷代的宏觀框架。它深入考察瞭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前後,中國社會在劇烈變革中所麵臨的結構性挑戰、治理模式的演變,以及這些宏大敘事如何轉化為無數個體的生存經驗。我們的視角,旨在超越簡單的年代劃分,去審視一個龐大農業國傢在現代化進程中遭遇的復雜睏境。 第一捲:結構性張力與經濟轉型中的試驗場 本捲側重於分析特定曆史時期,國傢在經濟發展模式選擇上麵臨的內在張力。我們探討瞭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製嚮更具彈性的管理模式過渡過程中的理論基礎、實踐路徑以及由此産生的係統性副作用。 I. 土地與資源的再分配:集體化運動的深層邏輯 在理解特定時期社會資源的配置,必須迴溯至土地製度的根本性變革。本部分詳盡梳理瞭農業集體化運動的曆史脈絡,分析瞭其初衷——旨在實現資源優化配置與社會公平——與實際操作中權力集中化所産生的效應。重點剖析瞭農業生産關係的調整如何影響瞭生産效率、農民的生産積極性,以及地方性資源調配機製的僵化過程。我們關注的不是具體年份的産量數字,而是支撐或阻礙農業生産的製度性框架是如何被構建和強化的。 II. 工業化優先戰略的成本核算 中國在特定曆史階段推行的“工業化優先”戰略,是理解當時國傢資源分配邏輯的關鍵。本捲詳細考察瞭城市與鄉村之間的資源剪刀差現象。城市重工業的發展需要大量原材料和勞動力支持,這種支持的來源,尤其是在資源相對匱乏的背景下,如何通過嚴格的城鄉二元結構進行單嚮輸送。我們分析瞭這種結構性傾斜對鄉村社會,特彆是對農業部門的長期影響,以及它在特定曆史節點如何被視為“必要之重”。這部分內容旨在解析經濟決策背後的政治邏輯與曆史慣性。 III. 治理體係的層級與信息流動的睏境 治理體係的有效性,尤其是在麵對突發性或長期性挑戰時,取決於信息自下而上的準確傳遞與自上而下的高效執行。本捲重點研究瞭中央決策體係與基層執行單位之間的互動模式。我們考察瞭層級結構在信息篩選、政策傳達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在特定社會氛圍下,自下而上的真實反饋機製可能遭遇的扭麯與失真。這不僅是關於管理學的問題,更是關於權力結構如何影響社會對現實危機的感知能力。 第二捲:記憶的構建、社會的韌性與曆史的永恒追問 第二捲將視角轉嚮社會心理層麵、文化記憶的塑造,以及人類在極端壓力下所展現齣的復雜人性。 I. 意識形態的滲透與集體心理的塑造 在劇烈的社會轉型期,意識形態對社會心理的影響是全方位的。本部分探討瞭特定宣傳口徑如何建構人們對“豐收”、“集體主義”以及“外部環境”的認知圖景。我們分析瞭在統一的敘事框架下,個體經驗如何被邊緣化,以及這種集體心理建設對社會行為規範的重塑作用。關注的重點是,當宏大敘事與個體所見不符時,社會心理的適應與內化過程是怎樣的。 II. 鄉村社會的韌性與非正式機製的運作 盡管製度層麵的壓力巨大,鄉村社會從未完全喪失其內在的韌性與自救能力。本捲側重於挖掘在官方體係之外或並行運作的非正式互助網絡、宗族關係(在部分地區)以及鄰裏間的緊急救助機製。這些“灰色地帶”的生存智慧和相互扶持,是理解社會在巨大衝擊下未能完全瓦解的關鍵側麵。我們探討瞭在資源極度匱乏時,人際信任鏈條的斷裂與維係,以及這些非正式結構如何成為社會安全網的最後一道屏障。 III. 曆史的倫理重負與記憶的傳遞 曆史的記錄,本質上是對逝去者的一種倫理責任。本部分討論瞭特定時期記憶的“沉默”與“迴聲”。我們考察瞭“禁忌”話題在代際間的傳遞方式——不是通過公開論述,而是通過行為模式、未盡之言和潛意識的文化烙印。我們探討瞭曆史的傷痕如何轉化為後世對資源分配、安全感以及對權威保持距離的深層文化心理。這部分內容著眼於曆史記憶的復雜性:它既是需要被銘記的教訓,也是個體心理結構中難以磨滅的陰影。 結語:審視曆史的劑量與當代的迴響 本書力求以一種審慎、剋製的態度,提供理解特定曆史斷代的廣闊背景。我們相信,唯有深入理解那個時代的結構性睏境、製度的局限以及復雜的人性反應,纔能更全麵地把握一個國傢從激進試驗走嚮穩健發展的曆史軌跡。它是一份對特定時代背景的細緻描摹,是對曆史進程中所有關鍵變量的審視,旨在激發讀者對國傢治理、社會公平與記憶倫理的深層思考。這不是一部關於單一事件的編年史,而是一部關於結構、張力與人性選擇的社會學考察。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楊繼繩


  新華社高級記者,著名學者。1966年畢業於北京清華大學。在新華通訊社任記者、編輯35年。現任《炎黃春鞦》雜誌社副社長、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第五屆理事。發錶新聞、通訊、評論數以韆篇計。齣版專著有:《技術商品與技術市場》、《技術貿易學》、《社會奧秘之門》、《鄧小平時代》、《中國社會各階層分析》、《中國改革年代的政治鬥爭》等。1984年被評為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作爲有突齣貢獻的專傢,1992年開始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圖書目錄

前言:永久的墓碑 5

上篇:各地情況展現
第一章 禍起中原 33
第二章 甘肅不甘 119
第三章 天府飢魂 179
第四章 安徽不安 255
第五章 糧倉裏的餓號 339
第六章 富饒的飢饉 363
第七章 嶺南風雲 399
第八章 齊魯之難 431
第九章 浙江之摺 463
第十章 大飢荒中的雲南 487
第十一章 燕趙悲歌 523
第十二章 黑色的貴州 559
第十三章 各省飢荒縱覽 577
第十四章 大飢荒期間的城市生活 613

下篇:綜閤專題
第十五章 罪不在天災,也不在蘇聯 647
第十六章 大飢荒的禍根是這樣釀成的 671
第十七章 人民公社——大飢荒的組織基礎 705
第十八章 公共食堂 737
第十九章 「五風」肆虐 771
第二十章 執政者對危機的反應 809
第二十一章 廬山之變 847
第二十二章 糧食問題 919
第二十三章 大飢荒期間中國的人口損失 971
第二十四章 大躍進狂瀾中的國民經濟 1007
第二十五章 大飢荒年代的社會震動和社會控製 1039
第二十六章 大飢荒的製度背景 1061
第二十七章 集體信仰——共産主義宗教 1087
第二十八章 大飢荒對中國政治的深遠影響 1109
有關大飢荒的大事記 1155
參考文獻 1177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第一章
 
禍起中原
 
河南省位於中國中原地區。在20世紀60年代,這裏紅旗舉得最高,「經驗」齣得最多,飢餓也十分嚴重。河南的飢荒是從政治運動開始的。1957年7萬人被打成右派分子,佔全國右派分子總數55萬人的12.73%,佔河南省乾部總數的15%。○1 1958年又開展瞭揭批「潘楊王右傾反黨集團」運動。政治運動造成瞭恐懼和狂熱,造成瞭浮誇和殘忍,也造成瞭一係列慘絕人寰的悲劇,其中,「信陽事件」最引起人們的關注。
 
信陽事件
 
據當年中共中央監委(即中紀委的前身)派往河南調查的李堅對我說,河南餓死人最多的有三個地區,一是信陽,二是南陽,三是許昌。當時信陽影響最大,成為震動一時的「信陽事件」。○2
 
信陽地區位於河南省東南,與湖北的孝感、黃岡和安徽的安慶、六安、阜陽五個地區接壤。在1958年,信陽地區轄信陽、息縣、固始、潢川、新縣、羅山、淮濱、商城、光山、確山、西平、汝南、新蔡、泌陽、遂平、上蔡、平輿、正陽18個縣和信陽、駐馬店兩個市鎮(當時駐馬店為鎮)。全區麵積28,000平方公裏,850萬人口。這個區的一大半麵積曾是大彆山、桐柏山老革命根據地,戰爭年代為革命犧牲瞭數十萬人。當地的老人說:「對共産黨來說,大彆山樹有功,草也有功。」這裏是河南省的重要糧棉産區,還盛産茶葉、木材、毛竹、油桐、藥材,素有「青山綠水」、「魚米之鄉」的美稱。著名的雞公山風景區就在信陽。人們說河南省「三陽開泰」(信陽、南陽、洛陽),是指這三個地區是河南經濟條件最好的三個地區。就在這樣一個地區,在1959年鼕到1960年春,至少有100萬人因飢餓而死,餓死的人佔總人口的八分之一以上。然而,多年來,這個重大事件一直秘而不宣,時隔40年,外界還不知其中內幕。
 
1999年9月,為瞭解「信陽事件」真相,我專程赴信陽調研,陪同我的是新華社河南分社高級記者顧月忠和大飢荒年間常駐信陽的新華社記者魯保國(後在中共駐馬店市委宣傳部長的位置上退休)。由於顧月忠在當地有著良好的關係,信陽市委對我們接待十分熱情,但得知我們這個調查題目以後感到為難,他們讓宣傳部把我們送到雞公山,希望我們在這個著名的旅遊勝地玩幾天就打道迴府。我們在山上呆瞭一天後就下山,並利用一個多星期的時間完成瞭調查任務。

用户评价

评分

對於《墓碑》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其“溫度”。雖然作者以冷靜的筆觸敘述,但字裏行間流淌著的,是對生命的關懷,對真相的追求,以及對曆史的深刻反思。它並非是在批判某個人或某個政黨,而是在剖析一個時代,一種製度,以及在其中沉浮的無數個體。我常常會想起自己的一些親戚,他們早年經曆過那個年代,雖然不曾詳細提起,但偶爾流露齣的悵然若失,讓我現在纔逐漸理解。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他們未曾言說的痛苦,也讓我更珍惜當下和平安穩的生活。

评分

讀完《墓碑:中國六十年代大飢荒紀實》(上/下冊),心髒像是被一隻看不見的手緊緊攫住,久久無法舒緩。這不是一本輕鬆的讀物,它像一把鋒利的解剖刀,毫不留情地切開瞭那段被刻意遮蔽的曆史,露齣瞭血淋淋的真相。我來自颱灣,從小聽到的關於大陸的信息,總是經過層層過濾,對那個年代的真實麵貌,總有一種模糊而恐懼的認知。這本書,徹底打破瞭我的刻闆印象,也讓我對“曆史”這個概念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它不是教科書上冰冷的文字,而是無數個體在絕境中的掙紮、呐喊與沉默。楊繼繩先生的筆觸,如同他在書中反復強調的“實事求是”原則,沒有煽情,沒有誇大,卻字字錐心,句句泣血。他詳盡地搜集瞭各種檔案、迴憶錄、地方誌,甚至冒著風險采訪瞭當事人,將那些被塵封的數字和故事,一點點地拼湊還原。

评分

《墓碑》上冊關於大飢荒的起因和過程的敘述,就像一部冷靜但沉重的紀錄片,讓我不斷地在閱讀中按下暫停鍵,消化那些令人難以置信的事實。我特彆關注書中對於不同地區受災情況的對比分析,以及對不同政策推行效果的評估。這讓我看到,即使在同一場災難中,也存在著差異,而這些差異的背後,往往是不同的地方官員的執行力度,以及基層人民的承受能力。我曾聽長輩說過,早期我們到大陸探親訪友時,看到一些農村的景象,總覺得和颱灣的差距很大,但具體是哪裏不對勁,也說不清楚。現在讀瞭《墓碑》,我纔恍然大悟,原來很多看似“落後”的根源,可能就埋藏在那段被刻意掩埋的痛苦歲月裏。

评分

讀完《墓碑》下冊,我感受到的沉重感更加強烈,因為這部分開始深入探討飢荒的後果,以及對幸存者的影響。書中關於“逃港潮”、“盜食人口”的記載,雖然簡略,但已經足以讓人毛骨悚然。那些在極端環境下,為瞭活下去而做齣的選擇,是多麼的無奈和悲涼。我一直在思考,為什麼會發生如此巨大的生命損失?書中的數據和分析,指嚮瞭政治運動、經濟政策的失誤,以及信息的不暢通。這讓我對“集體決策”和“個人責任”有瞭新的認識。在颱灣,我們常常討論民主社會的價值,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信息透明和權力製衡。這本書,用最慘痛的例子,印證瞭缺乏這些機製可能帶來的災難性後果。

评分

讀《墓碑》的過程,也是一次對“記憶”和“遺忘”的深刻反思。為什麼這樣一場巨大的災難,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在大陸公開場閤鮮為人知?為什麼很多親曆者,至今仍然保持沉默?書中對“信息封鎖”和“官方敘事”的揭示,讓我理解瞭“曆史”的塑造並非自然發生,而是有力量在背後推動。作為生活在颱灣的我們,雖然不直接經曆,但也從未完全擺脫信息的影響。我開始反思,我們所接收到的關於大陸的信息,有多少是真實的,有多少是被建構的?《墓碑》提供的,是一種珍貴的、未經馴化的信息,它讓我們有機會去獨立思考,去質疑,去構建自己對曆史的理解。

评分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颱灣人,我對“飢荒”這個詞的理解,大多停留在古代的自然災害,或是鄰近地區偶爾爆發的危機。《墓碑》卻讓我看到瞭,飢荒,也可以是人為的。而且,是如此大規模、如此係統性的“人為”。書中對於“共産風”、“浮誇風”的描寫,簡直令人瞠目結舌。那些為瞭完成虛假的政治指標,而齣現的“畝産萬斤”、“全民煉鋼”的荒謬景象,我簡直無法想象它真實地發生在幾十年前。更令人心痛的是,當底層人民為瞭生存而掙紮時,那些掌握權力的人,卻還在繼續著他們的“偉大”遊戲。那種體製性的麻木和冷酷,比單純的自然災害更讓人絕望。我常常在想,如果我身處那個年代,是否也會被裹挾其中,或者,是否有勇氣發齣微弱的質疑?這本書,讓我對“曆史的偶然性”和“人性的復雜性”有瞭前所未有的思考。

评分

《墓碑》的閱讀體驗,並非是輕鬆愉悅的,而更像是在一次艱苦的跋涉。楊繼繩先生用大量的史料和數據支撐著他的論點,這種嚴謹的態度,讓我對其結論深信不疑。然而,那些冰冷的數據背後,是無數個鮮活的生命,是無數個傢庭的破碎。我常常在閱讀過程中,需要停下來,去平復內心的激動。尤其是書中關於“人相食”的章節,雖然描述得非常剋製,但字裏行間透露齣的絕望,讓我感到窒息。我無法想象,是什麼樣的飢餓,能夠將人逼到如此絕境。這本書,讓我對“生命”這個概念,有瞭前所未有的敬畏。

评分

《墓碑》對我最大的啓示,在於它讓我認識到“反思”的重要性。我們不能因為過去的痛苦而一味地迴避,也不能因為對現狀的滿意而忽視曆史的教訓。書中對於大飢荒原因的分析,涉及到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層麵,這讓我明白,任何一次巨大的社會災難,都不是單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作為一個颱灣讀者,我希望我們的社會也能保持一種清醒的自我反思能力,不斷地審視我們走過的路,從中汲取經驗,避免重蹈覆轍。

评分

《墓碑》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它揭露瞭曆史的真相,更在於它讓我們看到瞭,在極端睏境下,人性的光輝與黑暗。書中不乏感人的故事,例如那些在飢餓中互相扶持的鄰裏,以及冒著風險記錄真相的良知者。但同時,我也看到瞭人性的扭麯,例如那些為瞭自保而舉報他人、甚至吃人的事件。這種復雜性,讓我無法簡單地用“好人”或“壞人”來定義那個時代的人。它更像是一個巨大的社會實驗,在極端壓力下,人性的邊界被無限地拓展和挑戰。我常常在想,如果我置身其中,我又能堅持多久?我能做到怎樣的程度?

评分

讀完《墓碑:中國六十年代大飢荒紀實》(上/下冊),我久久不能平靜。這不僅僅是一本曆史著作,更是一份沉甸甸的關於人性的考捲。它讓我深刻地理解瞭“生存”的含義,以及在極端環境下,個體所能爆發齣的巨大潛力和所能承受的極限。這本書,用最直接、最殘酷的方式,揭示瞭那些被刻意掩埋的真相,也讓我對“曆史”有瞭更立體的認識。它不再是教科書上抽象的年代和事件,而是無數鮮活的生命,在飢餓和絕望中掙紮的真實寫照。作為颱灣的一份子,我更覺得,瞭解這段曆史,對於我們理解整個華人世界的命運,有著不可替代的意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