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經濟的38個迷思

臺灣經濟的38個迷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現代經濟學在臺灣社會已流傳半個世紀,但經濟理論並未在一般社會大眾心目中生根、萌芽,甚至正確的經濟觀念也欠缺。

  在臺灣,絕大多數都受到相當高的現代教育水準,但是經濟盲點仍存於很多層面。它根植在基本觀念中,卻表現在行事作風上。盲點的存在會誤導社會大眾對正確知識的判斷,甚至會導致效率的降低,成本的提高。

  作者為中華經濟研究院資深經濟學者,以四十多年對臺灣社會經濟的觀察與研究,所獲心得與反省,針對臺灣經濟關鍵問題提出了38個迷思,為便利閱讀方便,特將本書分成六篇:

  (一)政府篇,如公共政策的盲點;
  (二)社會篇,臺灣社會潛在的隱憂;
  (三)經濟政策篇,如臺灣經濟下沉的根源;
  (四)產業篇,如產業政策的盲點;
  (五)經濟學者篇,如科技產業亟需脫胎換骨?
  (六)其他篇,如政商勾結為民主政治必然之惡?
  以利大眾了解與切身有關的經濟問題事例。

  國寶級經濟學家 于宗先 著
  名嘴滿天下.院士有幾人
  經濟非玄學.用心看仔細
  高科技產業.產學創新機
  少子化問題.口號所引起?
  M型的社會.毫宅現端倪
  經驗非萬能.政府應謹記

本書特色

  國寶級經濟學家 于宗先 著名嘴滿天下.院士有幾人經濟非玄學.用心看仔細高科技產業.產學創新機少子化問題.口號所引起?M型的社會.毫宅現端倪經驗非萬能.政府應謹記

作者簡介

于宗先

  現職:
  中央研究院院士
  中國經濟企業研究所所長

  學歷:
  美國印弟安那大學經濟學博士

  經歷:
  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所長
  台大經濟系教授
  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
  中央政府經建部門顧問、諮詢委員

  著作:
  《經濟預測》
  《當代中國對外貿易》
  《臺灣泡沫經濟》
  《台灣中小企業之成長》
  《臺灣土地問題》
  專著及中英文論文一百七十餘篇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一、「城門失火殃及池魚」:政府篇
1.公共經濟學的盲點
2.經濟全球化下,政府應有的思維
3.政府補貼,由誰埋單?
4.執政者的數字承諾
5.政府那隻看得見的手
6.市場失靈,由誰來糾正?
7.台灣的豆腐渣公共工程

二、「物必自腐,而後蛀」:社會篇
1.增加就業機會的有效途徑
2.台灣社會潛在的隱憂
3.貧富差距兩極化的隱憂
4.對M型社會的隱憂
5.論台灣少子化問題

三、「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經濟政策篇
1.台灣經濟下沉的根源
2.誰主導海外投資的方向
3.朝野對經濟現象的認知差距
4.台灣經濟是在提升,抑是在下沉
5.畫餅充飢的經濟願景
6.意識型態的經濟觀
7.台商回流究為啥?
8.為何不能忍受3%的通膨率?
9.由誰多吞了台灣的經濟成長
10.一般人對「通膨」為何有「談虎色變」之反應
11.GDP成長代表什麼?

四、「毛毛蟲蛻變才能成花蝴蝶」:產業篇
1.產業政策的盲點
2.科技產業亟需脫胎換骨
3.「產業政策」是種自慰行為
4.「委外」是個食餌?

五、「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經濟學者篇
1.經濟學者知多少?
2.經濟學者應有的反省
3.統計數據與樣本調查
4.誰是經濟預測的諸葛亮?

六、「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政商關係:其他篇
1.台灣永續發展的前途:風暴與陷阱
2.台灣是什麼?
3.全球化下的自由選擇
4.人類的自殘行為
5.豪宅面面觀
6.政商勾結為民主政治必然之惡?
7.民主VS經濟

圖書序言

一 臺灣社會潛在的隱憂

前言

幾乎每個人知道「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這句箴言的涵義,可是真正去接受這個警惕的人並不多。因有一句歇後語「不見棺材不落淚」,充分表達出一般人的短視,只看眼前,不看未來。不過有些牽涉到社會根基的問題,為政者、社會經濟學者不能不早加注意。所謂「不豫則不立」,就是規勸世人不僅僅重視現在,而且也不能忽略了未來;儘管未來充滿了不確定的因素,但也要考慮未來的可能變化。

其實,有很多社會現象早已存在,它們的發展是好是壞,從過去所形成的蹤跡中也可窺知一二。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冷靜地觀察某些社會現象,無不有它的成因及發展的蹤跡,從而可得到某些啟示。在本文所舉的幾個例子,都是在臺灣社會所存在的現象。對於這些現象的發展,聽任其發展下去?還是「未雨綢繆」加以糾正?均需要作明智的選擇,無論如何,世界潮流在變,而臺灣社會經濟環境更有大的轉變,這些變化將使我們對下列諸問題非加強處理不可:

⑴少子化問題日趨嚴重;
⑵外籍新娘生兒育女問題;
⑶家暴將家庭變為煉獄;
⑷無誠信社會的悲慘下場。

一、少子化問題日趨嚴重

三十年以前,不少人憂慮世界人口爆炸問題;即一旦人口爆炸發生,全世界人類便會陷入飢荒。回頭自二次大戰結束後,世界各國人口加速成長,其中以開發中國家而言,它們的人口成長最快,而糧食的供應因受制於「報酬遞減律」的制約,會使人類陷入飢餓而到死亡。可是到了二十世紀末葉,全世界的出生率,不論已開發國家或開發中國家,無不有下降的現象,而且對很多國家而言,十年、二十年後其全國總人口會減少;這種趨勢一旦形成,在二、三十年之內,這種趨勢不會改變。

在臺灣,人口出生率自一九八四年起便低於百分之二,到二○○四年,便降為百分之○‧九六。而人口自然增加率自一九九四年便低於百分之一,到二○○四年更降為百分之○‧三六,這兩種增長率下降速度相當的快。按照行政院經建會推估,到二○一四年,自然增加率便降為負值︵百分之負○‧二九︶,也就是說,臺灣總人口從該年開始下降。問題在於○至十四歲年齡人口自一九八四年起便開始下降,例如該年為五百七十三萬七千人,到二○○四年便降為四百三十七萬五千人,即二十年內共減少一百三十六萬二千人,每年平均減少六萬八千一百人;而十五至十九歲少年人口,則自一九九七年開始下降,由該年的二百萬六千人降為二○○四年的一百五十八萬七千人,共下降四十一萬九千人,每年下降五萬九千八百五十八人。從○歲到十九歲的人口組為幼稚園、國民義務教育、高中階段的學齡,這組人口的快速減少,直接衝擊學校規模的縮小和教師的大量減少。換言之,今後每年都會有大量的教師失業。高中學生的減少,又會衝擊大專院校學生的減少。我們可大膽的預測:到民國一百年,會有很多大學會瀕臨關閉的命運。

青年人口的減少,也會影響勞動力的減少;而勞動力的減少,除非科技有飛躍的進步,會影響生產能量的減少,也就不利於經濟成長。同時,青年人口的減少也影響國防力量的成長,老幼畢竟不是捍衛社稷的主力軍。

臺灣人口生育率的不斷下降已成事實,要想扭轉這種趨勢並非易事。目前,一般青年男女,戀愛不結婚,或同居不結婚;而結婚或同居又不生子女,成為一種時尚。形成這種時尚的因素很多,主要的,一般女生接受大學或研究所教育後,對生兒育女的興趣會大減;她們願意成為職業婦女者多,成為家庭主婦者少。同時,生兒育女不再是本利雙收的投資,而是一種沉重的經濟負擔。很多結婚的婦女願意留在職場自力更生,甚至出人頭地,不願回到廚房作男人的附庸。獨立、自覺、自由的享有,是大多數女人不願固守廚房的主要因素。

到現在為止,世界上人口減少的國家,所採用的鼓勵生育措施,多效果不彰。況且我們對這個問題既缺乏深入的研究,又提不出有效的方法跳脫傳統鼓勵生育老套之窠臼。

圖書試讀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