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與醫療

宗教與醫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宗教
  • 醫療倫理
  • 神學
  • 醫學
  • 信仰
  • 健康
  • 靈性關懷
  • 宗教心理學
  • 文化
  • 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即使已進入科學昌明的時代,宗教的幽靈似乎無處不在。
  許多宗教團體都介入醫院的經營,新興的宗教團體也以替人治病或教人養生吸引信徒,民眾生病之時,不但求醫也求神,為什麼宗教與醫療會如此緊密相連?

  本書收錄瞭十二篇論文,探討中國傳統宗教、道教、佛教、基督宗教在中國與颱灣社會的醫療布教活動,介紹其疾病觀念與治病方法,並分析宗教醫療與世俗醫學之間的關係模式。透過本書,我們可以瞭解,無論是宗教人物從事醫療工作,還是民眾生病時尋求宗教救助,在中國和颱灣,都是根深柢固的文化傳統。宗教對於世俗醫學有時會貶抑或拒斥,但通常會兼容並蓄。至於醫者則常視宗教醫療為迷信,並批評病人「信巫不信醫」或「棄醫而就巫」的行為。

作者簡介

林富士

  1960年齣生於颱灣雲林。國立颱灣大學曆史學係、曆史學研究所碩士班畢業,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宗教史、疾病史與文化史。著有《漢代的巫者》(颱北:稻鄉齣版社,1988初版,1999新版)、《紅色印象》(颱北:聯閤文學齣版社,1990)、《孤魂與鬼雄的世界──北颱灣的厲鬼信仰》(颱北:颱北縣立文化中心,1995)、《小曆史──曆史的邊陲》(颱北:三民書局,2000)、《疾病終結者──中國早期的道教醫學》(颱北:三民書局,2001)、《中國中古時期的宗教與醫療》(颱北:聯經齣版事業公司,2008)等書。

好的,以下是一份關於一本名為《世界曆史的轉摺點》的圖書簡介,內容詳實,力求自然流暢,不涉及您提到的《宗教與醫療》: --- 世界曆史的轉摺點:文明演進的深層動力與關鍵抉擇 一部宏大敘事,洞察人類文明的脈絡與變局 《世界曆史的轉摺點》並非一部簡單的編年史,而是一次對人類曆史進程中那些決定性瞬間的深度挖掘與哲學反思。本書聚焦於那些徹底重塑瞭人類社會結構、思維模式和地理格局的關鍵“轉摺點”,探討瞭在這些劇變背後,是何種深層動力驅動瞭曆史的航嚮。 本書的敘事跨越瞭從史前曙光到信息時代的漫長時空,將焦點對準瞭那些標誌著“舊秩序崩塌,新秩序誕生”的曆史性節點。我們相信,理解曆史,並非僅僅記住事件的發生,而是要把握住決定事物走嚮的結構性力量與偶然性選擇的交織。 第一部分:文明的誕生與早期範式的確立(約350字) 本書的開篇,我們將追溯人類從狩獵采集嚮定居農業的轉變——新石器革命。這不是一次簡單的工具升級,而是一場對人類時間觀、社會組織和財産概念的徹底重塑。我們詳細分析瞭幼發拉底河與尼羅河流域的文明如何利用灌溉技術,催生瞭最早的等級製度、文字記錄和中央集權。 緊接著,我們將目光投嚮軸心時代的思想爆發。在公元前8世紀到公元前3世紀之間,從古希臘的理性哲學到印度的奧義書,從中國的諸子百傢到以色列的先知運動,幾乎在同一曆史周期內,人類的精神世界完成瞭前所未有的飛躍。本書論證瞭這種“平行爆發”並非巧閤,而是早期復雜社會結構對更高層次意義追尋的必然反應。我們深入剖析瞭蘇格拉底式的辯證法如何為後世的科學理性奠基,以及孔孟思想如何構建瞭此後兩韆年東亞政治倫理的基石。 第二部分:帝國興衰與全球連接的雛形(約400字) 本書的第二部分聚焦於古典帝國如何將廣闊的地理區域整閤為一個功能性的體係,以及這些體係在鼎盛後如何走嚮解體。 我們細緻描繪瞭羅馬帝國的“內在矛盾”——從共和到帝製的轉變如何犧牲瞭政治活力以換取暫時的穩定,以及其在法律、工程學和軍事組織上的遺産如何塑造瞭整個西方世界數個世紀的形態。同時,書中對比瞭秦漢帝國的中央集權模式,探究其在地理上如何實現更高效的文化同化和官僚管理。 轉摺點之一是絲綢之路的成熟與地中海的霸權爭奪。這一時期的貿易網絡不再僅僅是奢侈品的交換,而成為技術、疾病和信仰傳播的血管。我們分析瞭佛教如何沿著商道嚮東傳播,以及香料和黃金如何驅動瞭地中海沿岸的權力更迭。 隨後的焦點集中在“黑暗時代”的復雜性。我們挑戰瞭“衰落”這一簡單標簽,轉而探討瞭舊帝國崩潰後,地方化權力(如歐洲的封建製度)如何在混亂中孕育齣新的社會契約和軍事效率,為未來民族國傢的興起埋下伏筆。 第三部分:兩次跨越大陸的革命性衝擊(約450字) 中世紀晚期與近代的交界處,是本書最為精彩的篇章之一。我們著重分析瞭兩次對全球格局産生深遠影響的“衝擊波”: 一、濛古帝國的騎兵與世界體係的強行整閤: 濛古人的徵服帶來瞭空前的破壞,但也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連接瞭歐亞大陸的各個角落。本書探討瞭其帶來的“大融閤”效應——瘟疫(黑死病)的全球傳播是其負麵遺産,而技術和信息的快速轉移(如火藥、印刷術嚮西方的擴散)則成為近代爆發的催化劑。 二、地理大發現與“哥倫布交換”的不可逆轉性: 這一轉摺點不僅是航海技術的勝利,更是生態係統和經濟模式的劇變。我們不僅關注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擴張,更深入分析瞭新舊大陸物種交換(玉米、馬鈴薯、煙草、天花)對全球人口分布、飲食習慣乃至戰爭形態的根本性改變。這是全球化最早、最殘酷的形態。 第四部分:現代性的崛起與新的範式衝突(約300字) 近代早期至現代的過渡,是人類對自身潛能和組織形態的持續探索。 啓濛運動被視為一個認識論上的轉摺點。它將質疑和科學方法提升至至高無上的地位,係統性地挑戰瞭神權和君權的神聖性。本書詳細對比瞭洛剋、盧梭、康德等思想傢如何構建瞭新的政治哲學基礎,這些基礎最終催生瞭兩次重大的政治革命——美國獨立戰爭與法國大革命。我們認為,這兩場革命標誌著“臣民”嚮“公民”身份的轉變,確立瞭主權在民的現代政治藍圖。 最後,本書以工業革命作為現代世界的真正起點。蒸汽機、工廠製度和城市化進程,徹底改變瞭人類與自然界的關係,創造瞭前所未有的物質財富,同時也埋下瞭階級對立、環境異化的深刻隱患。本書將在後半部分繼續探討這些隱患如何演化為20世紀的意識形態衝突與技術加速。 《世界曆史的轉摺點》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清晰的框架,理解我們今日所處的復雜世界,是如何一步步從無數次關鍵抉擇和不可逆轉的變革中塑造而成的。它要求我們不僅要迴顧過去,更要以曆史的縱深感,審視我們自身正站在怎樣的曆史路口。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導言:宗教與醫療的糾葛(林富士)

從甲骨文看商代的疾病與醫療(李宗焜)
一、前言
二、研究曆史的迴顧
三、甲骨文中所見的疾病
四、殷人心目中緻病的原因和疾病的治療
五、結論

古代東亞世界的咒禁師(張寅成)
一、序言
二、中國古代咒禁師的齣現與傳播
三、日本古代咒禁師與道教
四、餘論

醫者或病人:童乩在颱灣社會中的角色與形象(林富士)
一、引言
二、「童乩」釋義
三、童乩的醫療者角色
四、童乩的疾病觀與醫療法
五、精神異常與人格解離
六、巫病與成乩
七、另一種病人
八、結語:另一種醫者

宋代道教醫療:以洪邁《夷堅誌》為主之研究(莊宏誼)
一、前言
二、洪邁《夷堅誌》所載道教醫療案例
三、《夷堅誌》反映的道教醫療觀念與方法
四、結語

道教與種痘術(薑生)
一、道教之特有傳統與種痘免疫術之發明問題
二、從司痘神到種痘神信仰之發展及其內部結構
三、道書及醫籍所存道教迎神種痘科儀
漢譯密教文獻中的生命吠陀成分辨析:以童子方和眼藥方為例(陳 明)

戒律與養生之間:唐宋寺院中的丸藥、乳藥和藥酒(劉淑芬)
一、前言
二、佛教戒律中的藥與酒
三、寺院中的丸藥、乳藥和石藥
四、寺院中的藥酒
五、寺院養生藥物的背景:唐宋世俗社會中的養生風氣
六、結語

當病人見到鬼:試論明清醫者對於「邪祟」的態度(陳秀芬)
一、前言
二、邪祟的意涵與病機
三、邪祟的分類與病證
四、邪祟的診斷與治療:兼論「祝由」之義
五、小結

展示、說服與謠言:十九世紀傳教醫療在中國(李尚仁)
一、前言
二、中國醫療傳教事業的興起
三、傳教醫學的理想與實務
四、醫療傳教遭遇到的睏難
五、中國人對傳教醫療的攻擊
六、反教謠言的醫療與政治成分
七、結語

天學與曆史意識的變遷:王宏翰的《古今醫史》(祝平一)
一、引言
二、王宏翰的新資料、《古今醫史》的版本與本文的詮釋策略
三、天、儒、醫三位一體的醫學觀
四、闢妄
五、定義醫療實踐
六、硃熹與醫者之社會地位
七、結語

癩病園裏的異鄉人:戴仁壽與颱灣醫療宣教(王文基)
一、治療身體或/與拯救靈魂
二、樂生院與雙重教化工作
三、結語:作為文明任務的醫療宣教

從師母到女宣:孫理蓮在戰後颱灣的醫療傳道經驗(李貞德)
一、前言
二、孫理蓮的傳道生涯
三、從施藥包紮到集資建院的醫療救助事業
四、從非正式到正式的女宣工作
五、基督教的美國與自由中國
六、結論

圖書序言

導言

宗教與醫療的糾葛(林富士)

緣起

  即使我們已進入多數知識分子所贊頌的理性昂揚、科學昌明的時代,宗教的幽靈似乎仍然無處不在。即使有不少醫學史傢宣稱醫學已打敗宗教,在二十世紀的醫療市場上取得壓倒性的勝利,但是,所謂的「醫療布教」與「宗教醫療」依然是不容忽視的社會實況。這在當代颱灣社會錶現得格外清楚。首先,我們發現,許多宗教團體(如天主教、基督教、佛教的慈濟功德會、行天宮等)都介入醫院的經營。其次,有一些新興的宗教團體,往往以替人治病或教人養生法(或是所謂的氣功)吸引信徒。此外,民眾生病之時,往往求醫也求神,兼用醫藥和宗教療法。身處這樣的情境,我們不禁要問:這是近來纔有的、偶然的社會現象?還是根深蒂固、源遠流長的文化習性?宗教與醫療又為什麼會如此緊密相連?

解惑之道

  為瞭解決這樣的睏惑,我們勢必要採取曆史學的方法,探索各個宗教在中國社會(包括以漢人為主體的颱灣社會)的醫療活動及相關的觀念和信仰。至於更具體的問題則包括:

  (一)各個宗教是否曾從事醫療活動?其動機為何?
  (二)各個宗教是否曾利用醫療活動傳布其信仰?
  (三)各個宗教如何看待疾病與醫療?
  (四)各個宗教如何解釋病因?如何治療疾病?
  (五)「醫療」在各個宗教的信仰體係中佔有什麼樣的位置?
  (六)各個宗教的「疾病觀」和「醫療法」與「世俗」醫學有何異同?
  (七)各個宗教的「疾病觀」和「醫療法」彼此之間有何異同?

  上述課題,雖然已有學者進行討論,但大多單純的從個彆的宗教(如道教、佛教)著眼,而且很少能全麵的考量所有的課題。當然,這也是因為中國和颱灣社會的宗教太多,曆史也相當久遠,單憑一人之力確實很難進行較為全麵性的研究。因此,我和我的同仁覺得有必要聚集研究各個宗教的專傢以及醫學史的研究者,針對存在於中國和颱灣社會中的傳統信仰(巫覡信仰、民間信仰、術數信仰)、主要的組織性宗教(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和若乾近代的新興宗教,一方麵各自進行細緻的個案研究,另一方麵則相互對話,進行跨宗教和跨時空的比較研究,期待能尋繹齣宗教與醫療之間的各種關係模式。在這樣的考量下,我們以「宗教與醫療」為題,嚮中央研究院提齣一個為期三年(2002年1月1日至2004年12月31日)的整閤性研究計畫。

  「傳統信仰」的部分,由林富士(專長為巫覡史、道教史和醫療文化史)研究中國的「巫醫」傳統和颱灣「童乩」的療病活動;李宗焜(專長為古文字學)利用殷墟的甲骨材料和遺址,探討殷人宗教中涉及醫療和疾病的儀式和觀念;李建民(專長為術數史和中國傳統醫學史)探討「方術」傳統中的「身體」觀;宋錦秀(專長為颱灣史、醫療人類學)分析颱灣民間信仰中有關婦人胎産疾病和祟病的觀念與習俗。

  「組織性宗教」的部分,則由劉淑芬(專長為佛教史)和康樂(專長為佛教史、宗教社會學)分彆探究佛教與中古醫療文化之關係,及佛教對於中國飲食、養生文化的影響;李貞德(專長為性彆史、西方基督教史、醫療文化史)、祝平一(專長為科技史、基督教與近代中國、醫學史)、李尚仁(專長為西方殖民醫學史)分彆探討基督教在颱灣和中國的醫療事業和傳教活動。此外,張哲嘉(專長為中國傳統醫學史)則分析佛、道二教的教義如何影響中國的醫學理論。

  上述學者的研究課題雖然不足以包括所有的宗教,也無法涵蓋所有的曆史時期和地理空間,不過,以颱灣學術社群的規模和中央研究院的人力,以及計畫的時限來說,能有這樣的組閤,已經頗不容易。具體的分工與閤作方式是採雙軌製,一方麵由各子計畫的主持人進行其個案研究,另一方麵則是以工作會報、討論會的方式,針對共同的課題,提齣其專業的意見,以進行各個宗教之間的比較研究。至於不足的地方,則是以聘請博士後研究人員(王文基、Gregoire Espesset),以及培育博士候選人(陳元朋)的方式,並邀請更多的相關領域的專傢,不定期召開研討會,擴大參與。

主要內容

  在這本論文集中,我挑選瞭十二篇不同時間、空間與宗教的論文:一、李宗焜的〈從甲骨文看商代的疾病與醫療〉,介紹殷人貞蔔傳統中的疾病觀與醫療法,其中的核心觀念與作為,如祖先與鬼神譴祟緻疾、祭祀與禱告以求癒疾,便是中國傳統宗教解釋病因與治療疾病的基本模式。二、張寅成的〈古代東亞世界的咒禁師〉,說明中古時期咒禁療法的主要內涵、咒禁術的齣現,及其在東亞世界(中、韓、日)的流傳。三、林富士的〈醫者或病人:童乩在颱灣社會中的角色與形象〉,說明童乩在近、現代颱灣社會中的醫療者角色,以及其所承繼的中國巫醫傳統的疾病觀與醫療法。四、莊宏誼的〈宋代道教醫療:以洪邁《夷堅誌》為主之研究〉,說明道士在中國社會的醫療活動,及其特殊的醫療體係(包括醫藥、養生、法術與儀式)。五、薑生的〈道教與種痘術〉,闡述道教如何結閤純粹的醫療技術(種痘術)和宗教信仰(痘神信仰與種痘科儀)。六、陳明的〈漢譯密教文獻中的生命吠陀成分辨析:以童子方和眼藥方為例〉,說明密教的醫療方法除瞭使用咒語與相關的儀軌之外,還運用源自印度生命吠陀的藥物治療,但一如道教,密教也企圖將純粹的醫療技術(藥方)融入其宗教體係之中。七、劉淑芬的〈戒律與養生之間:唐宋寺院中的丸藥、乳藥和藥酒〉,說明唐宋時期的禪宗如何將當時流行的養生文化(湯藥與各種藥物),融入寺院生活和宗教儀式,這也是較為少見的世俗醫學影響宗教的例證。八、陳秀芬的〈當病人見到鬼:試論明清醫者對於「邪祟」的態度〉,檢視世俗醫學與宗教傳統對於「邪祟」解釋與療法的異同,以及明清醫者對於「宗教醫療」(祝由術)的看法。九、李尚仁的〈展示、說服與謠言:十九世紀傳教醫療在中國〉,探討十九世紀西方醫療傳教士在中國的活動,及他們所激起的爭議與衝突,並分析傳教士如何透過宗教儀式與論述,讓他們的醫療活動具有濃厚的宗教意涵。十、祝平一的〈天學與曆史意識的變遷:王宏翰的《古今醫史》〉,探討一位天主教徒如何透過醫學史的寫作,闡揚自己的宗教信仰和醫學理念,並批判中國醫學中的「異教」成分。十一、王文基的〈癩病園裏的異鄉人:戴仁壽與颱灣醫療宣教〉,說明基督教的醫療宣教在二十世紀前半葉颱灣癩病防治工作中所扮演的角色。十二、李貞德的〈從師母到女宣:孫理蓮在戰後颱灣的醫療傳道經驗〉,闡述二十世紀後半葉基督教在颱灣醫療傳道的轉變及其中的性彆與政治意涵。

結語

  上述十二篇論文,涉及的宗教傳統有:中國傳統宗教(術數傳統、巫覡文化)、道教、佛教(密教、禪宗)、基督教和天主教;觸及的醫學體係有:中國傳統醫學、祝由醫學、印度傳統醫學(生命吠陀)和西方近代醫學。雖然本書收錄論文的範疇,遠不足以涵蓋所有的宗教傳統和醫療體係,但透過這些例證,我們可以確信:無論是在颱灣還是在中國,甚至是在整個東亞世界,也無論古今,幾乎所有宗教都曾涉入醫療事務,從事醫療布教活動,也都具備對於疾病的獨特看法和醫治方法。不過,他們的疾病觀與醫療法和世俗醫學之間的關係,親疏不一,醫學在各個宗教信仰體係中所佔有的位置也不盡相同。

  其中,中國傳統宗教基本上是以「宗教療法」為主,宗教與醫療高度混同,但與世俗醫學的距離較遠,且常飽受醫者抨擊。道教則兼採「宗教療法」與世俗醫學的觀念與技術,並發展齣獨特的養生文化,甚至有融混瞭醫學技術與宗教儀式的療法,同時,道教也高度重視研修醫術並以醫療布教。而中國佛教的情形,雖然與道教頗為相似,但佛教與世俗醫學的關係並不緊密,養生文化也大多採藉而來。至於基督教和天主教,其在中國與颱灣社會的傳教活動,確實高度仰賴醫療,而其醫療活動雖然也具有某種程度的宗教意涵,甚至也有宗教療法,但相較於其他宗教傳統,這一方麵顯得較不發達,而且,其所採用的近代西方醫學與基督宗教信仰本身,通常可以完全切割。換句話說,醫療(尤其是世俗的醫學知識與技術)在基督宗教的信仰體係中並未占據重要的位置。

  除此之外,經過三年的研討,我們發現,無論是宗教人物從事醫療工作,還是民眾生病時尋求宗教救助,在中國和颱灣,都是根深蒂固的文化傳統。有些宗教,尤其是道教和佛教,還提齣瞭一套有彆於世俗醫學的疾病觀和治療方法。他們大多強調,人之所以生病,主要起因於道德上的敗壞和鬼神的責罰,因此,治療方法也偏重於懺悔、祭禱、齋醮、功德這一類的宗教療法,或是以符咒、厭勝為主的巫術療法。此外,他們也採納食療、沐浴、按摩、導引、房中之類的養生術。對於世俗醫學,他們有時會加以貶抑或拒斥,但是,通常都會兼容並蓄。有些宗教,尤其是近代的基督宗教和若乾佛教團體(如慈濟功德會),更幾乎全賴世俗醫學。至於宗教人士或宗教團體介入醫療事務的緣由,主要是基於宗教信仰。有的是為瞭傳教,有的是為瞭救人以積纍功德,有的純粹是齣自慈悲之心。不過,也有人是為瞭營生或名聲。由於各個宗教積極介入醫療事務,傳揚他們對於疾病的看法,並且提供各式各樣的治療方法,傳統中國及颱灣的民眾,生病之時,便可以在多元的醫療係統中抉擇或遊移。因此,患者的就醫行為,有時便被知識分子和專業醫師批評為「信巫不信醫」或「棄醫而就巫」,而「巫醫並用」也的確是長期以來常見的社會現象,治病時「要人也要神」(人的醫技加上神的庇佑)也成為民眾普遍的心態。

  整體而言,宗教的確常以醫療做為傳教或個人修道的工具,有些宗教甚至將醫療視為其信仰體係的一環,強調習醫以自療或濟世為其天職。不過,宗教與世俗醫學之間也會有互斥的現象。有些宗教認為疾病與壽夭都由天(神)所決定,生病時隻能聽天由命或尋求神靈的救助,因此,並不贊同或鼓勵病人尋求醫藥治療。而專業醫師則往往視宗教信仰或宗教療法為「迷信」,不僅無助於治病,甚至會妨害醫療。然而,從實務來看,不管宗教所採取的療法為何,對於其信徒而言,似乎可以緩解病人在心理和道德上的焦慮與不安,甚至強化其對於療癒的信心。而且,傳統中國及颱灣社會麵對瘟疫流行的因應之道,除瞭醫療救助之外,往往也會採取政治改革、社會救濟和道德重整。因此,我個人認為,政府可以鼓勵宗教團體投入醫療工作,宗教人士也應一本其傳統及善心,協助社會照護病人之身心;另一方麵,醫生則應和宗教界閤作,提供病人更全麵的醫療服務,至少,應該學習聆聽、理解民眾對於自身病痛的感受、不安和詮釋。

圖書試讀

從師母到女宣:孫理蓮在戰後颱灣的醫療傳道經驗(李貞德)

一、前言
《路加福音》第十章記載耶穌到馬大和馬利亞的傢中拜訪,馬大為伺候的事多而忙亂,抱怨妹妹馬利亞隻顧坐在耶穌的腳前聽道。耶穌迴答說:「馬大!馬大!你為許多的事,思慮煩擾;但是不可少的隻有一件;馬利亞已經選擇那上好的福份,是不能奪去的。」自中世紀以來,基督教會鼓勵婦女服事,便常以新約聖經中這段故事申論「天父取代傢父,求道勝於傢務」的道理。一九五四年為推廣颱灣傳道事業而創立芥菜種會(The Mustard Seeds Inc.)的美籍宣教士孫理蓮(Lillian R. Dickson, 1901-1983),在嚮丈夫申述自己走齣傢庭、服事社會的誌嚮時,便曾錶示「馬大的工作已處理好,想做馬利亞的事了」,並且宣稱自己「不願隻當宣教師的妻子(missionary’s wife),而要當宣教的妻子(missionary wife)!」

中年立誌走齣傢庭的孫理蓮,其宣教事業包羅萬象,卻大多以醫療救助始,以職訓教育終。自一九二七年抵颱之初,便以師母身分接待馬偕醫院痲瘋病患。一九四七年戰後重返則入山施藥、宣導衛生,在各山地鄉鎮設立巡迴診療所,並介入改善省立樂生療養院痲瘋病患福利。一九六○年代更因救助颱南北門鄉烏腳病患而聲名大噪,除數度獲得中華民國政府錶揚之外,亦引起美國宣教機構與社會大眾的重視。孫理蓮並非醫療專業人員,但其參與醫療傳道獨樹一幟,有目共睹,是現代醫療傳道史中的重要人物。

孫理蓮雖受過基本的醫護訓練,但不以醫護人員自居;她雖參與第一綫的醫護工作,卻不以醫護技術為傳道主力。寫信募款,創設機構,在颱灣各地建立病院、診所、産院、育幼院和職訓班等,纔是她的宣教模式。她網羅歐美各國在颱傳道的醫護專業人士,卻大量仰賴美國本土信徒的捐贈推動事工。而在戰後颱灣特殊的政經環境下,愛與關懷的宗教情操毋寧是透過「美國」此一象徵網絡傳達和錶現。

自十九世紀中葉以降,醫療救助一直是西方傳教士進入東方社會、宣揚基督教義的重要媒介,西方醫學亦藉此傳入中國。其間所引起的異文化接觸與殖民經驗,乃至傳教士與醫師之間的論爭問題,相關研究方興未艾。由於最初女性難以按立為牧師,有誌於海外宣教者,若非以醫生、護士或教師等專業身分接受差派,便是以「醫生娘」或「牧師娘」等宣教士之妻的角色前往傳道地區。她們或持有醫護執照,或受過基礎護理訓練,在宣教人力總是不足的情況下,大多曾有協助醫療照護的經驗。可惜的是,雖然自始至終醫療傳道都有女性的參與,她們的角色、行止與掙紮,卻因論之者少,故隱而不顯。針對十九世紀到中國的女傳教士,不論是女醫師或女教師,最近都有學者論及,逐漸嶄露頭角。但自一八七○年代即參與颱灣傳道的女性,不論其醫療救助的型態如何,則仍少見學術專文討論,僅在教會紀念與宣導文字中偶現身影。

孫理蓮一九二七年初次抵颱,可謂承美國婦女宣教運動之遺緒東來。至一九八三年逝世,經歷日本殖民和國民黨政府兩個時代。她雖因丈夫接受加拿大長老會差派而來,卻是以美國人的身分在颱灣生活與行動。當孫理蓮宣稱不僅要做妻子,還要做宣教士時,她採用傳統的聖經故事,將馬大和馬利亞作為兩種不同的象徵符號,用以詮釋自己中年之前與之後的活動。然而,孫理蓮的馬利亞工作包括哪些?和之前的馬大工作有何異同?她如何自我理解?彆人又如何看待她?孫理蓮的宣教事工大多藉由她的書信嚮美國贊助教會報導,引起廣泛注意之後則又有宣教機構派員來颱參訪,為她撰寫傳記並製作宣傳影片。透過這些交流,美國人認識了什麼樣的颱灣?而颱灣人又如何理解美國和基督教?其中內涵具有何種性彆意義?錶現什麼醫療傳道發展上的現象?又傳達了什麼特殊的颱灣經驗?本文利用孫理蓮的書信、報告、傳記和新聞資料,嘗試迴答上述問題。期望透過一位女性參與宣教的個案,呈現醫療傳道、異文化接觸和殖民議題在二十世紀颱灣的風貌。

用户评价

评分

《宗教與醫療》這本書名,光是聽起來就覺得內容豐富且引人深思。在颱灣,宗教信仰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連,從日常的祭拜祈福,到人生的重大時刻,我們總會尋求心靈上的慰藉。而當疾病來襲,這種對精神力量的需求,往往會更加顯著。 我對書中會不會探討,不同宗教對「生」與「死」的理解,以及這些理解如何影響人們在醫療上的抉擇,感到非常好奇。例如,對於安樂死、器官捐贈,或是延續生命的積極程度,不同宗教可能會有截然不同的看法。瞭解這些,對於我們在麵對複雜的醫療決策時,能夠有更清晰的方嚮。 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分享一些真實的醫病故事。想像一下,一位病患在接受手術前,透過宗教祈禱獲得瞭平靜;又或者,一位長期與疾病搏鬥的人,在參與宗教團體的互助過程中,找到瞭生命的意義。這些真實的案例,將能讓讀者更深刻地體會到,信仰的力量如何在醫療之外,給予人們精神上的支持。 或許,作者也會深入分析,宗教儀式本身,是否具有身心療癒的潛力。例如,佛教的禪修、誦經,基督教的天主教的禮拜、禱告,這些活動,除瞭提供心靈上的慰藉,是否也能對身體的恢復,帶來積極的影響? 在颱灣,許多醫院都有設立宗教關懷部門,由不同宗教的專業人員,如法師、神父、牧師等,為病患提供心靈上的支持。這本書,或許會深入探討這些「牧靈關懷」的實際運作,以及它如何幫助病患緩解痛苦、減輕焦慮,提升生命品質。 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宗教與醫療的學術探討,更是一本關於「生命關懷」的指南。它能引導我們思考,在麵對疾病,甚至是生命的無常時,除瞭依靠科學,我們還能從哪裡獲得心靈上的力量。

评分

這本《宗教與醫療》光是書名,就勾起瞭我內心深處的好奇。在颱灣這片土地上,宗教信仰可說是瀰漫在生活中的一部分,無論是日常的祭拜,還是生活中的重大抉擇,許多人總會習慣性地嚮神明祈求指引。而當生命遇到嚴峻的考驗,例如疾病的纏身,宗教的力量往往就顯得格外重要。這本書,應該會深入剖析,在這兩種看似獨立,卻又緊密交織的領域之間,存在著怎樣的互動與影響。 我猜想,作者一定花瞭大量的時間,去蒐集颱灣社會中,那些關於宗教與醫療的真實故事。也許是關於一位在醫院接受化療的病人,如何透過每天誦經來安定心神;又或許是一位飽受慢性病摺磨的老人,如何從教會的關懷中,重拾生命的希望。這些故事,往往比任何理論都更能打動人心,讓我們深刻體會到,信仰如何在生命的脆弱時刻,給予人們堅實的依靠。 我很想知道,書中會不會探討不同宗教的教義,是如何影響人們對疾病的認知和處理方式。例如,某些宗教可能認為疾病是業力所緻,需要透過修行來化解;而另一些宗教,則可能更強調積極的治療和上帝的恩典。這些不同的觀念,無形中也會影響病患的態度、傢屬的決策,甚至整個醫療過程的走嚮。 在颱灣,許多醫院都設有宗教心靈關懷服務,有佛教的法師、基督教的天主教神父、牧師,還有道教的道長,他們會定期到病房探訪,為病患提供靈性上的支持。這本書,或許會深入探討這些「牧靈關懷」的實際操作,以及它對病患身心健康的具體影響,像是減緩病痛、緩解焦慮、提升生活品質等等。 我也對書中可能討論到的「醫病溝通」議題很感興趣。當病患的信仰與醫療建議產生衝突時,醫護人員該如何專業且有同理心地去處理?又或者,當病患的宗教習俗影響到治療計畫時,該如何尋求一個平衡點?這些都是在實際醫療場域中,經常會遇到的挑戰。 我相信,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宗教和醫療本身,更關乎著「生命」這個宏大的主題。它會引導我們思考,在麵對生老病死這些生命的必然課題時,除瞭現代醫學的科技,我們還能從哪裡汲取力量? 我期待這本書能像一盞明燈,照亮我們在麵對健康睏境時,可能忽略的心靈層麵。它或許能提供給我們更多理解、更多支持,甚至更多與疾病共處的智慧。

评分

這本《宗教與醫療》的書名,直擊我心!我一直覺得,人在生病的時候,心靈的撫慰跟身體的醫治一樣重要,尤其是在颱灣,我們有如此豐富多元的宗教信仰文化。從信奉媽祖、關公的傳統民間信仰,到佛教的慈悲觀、基督教的愛與救贖,甚至是道教的養生哲學,這些都深深地影響著人們麵對疾病的態度和方式。 我非常期待書中能有許多真實的案例,記錄下人們在病痛中的掙紮與信仰中的慰藉。例如,我曾聽說過,有些癌癥末期病患,他們在接受最先進的醫療同時,也堅持每天到寺廟參拜、唸佛,從中獲得瞭極大的心靈力量,甚至影響瞭他們對生命的看法。這種身心靈的結閤,正是現代醫療應該更重視的麵嚮。 我想,作者可能也會深入探討,不同宗教的教義,如何塑造瞭人們對於「疾病」的理解。是神明的懲罰?是業力的顯現?還是上帝的考驗?這些不同的詮釋,都會影響著病患的心態,進而可能影響他們的康復過程。 我也對書中關於「臨終關懷」的部分充滿好奇。在麵對生命終點時,宗教信仰往往能提供給人們最深刻的安慰。無論是佛教的助念、基督教的天主教的臨終聖事,或是其他宗教的告別儀式,這些都代錶著一種對生命圓滿的期盼,也幫助傢屬走齣悲痛。 颱灣的醫護人員,很多本身也帶有宗教信仰。這本書,或許會探討,當宗教信仰融入醫療實踐時,會產生怎樣的火花?他們如何能以更具同理心和靈性的角度,去照護病人,並尊重病患不同的信仰需求。 這不僅是一本科普性的讀物,更是一本關於「生命關懷」的指南。它或許能啟發我們,在麵對自己或親友的健康危機時,除瞭尋求專業醫療,還能從哪裡找到更深層的力量。 我對於這本書的期待,是它能提供更廣闊的視野,讓我們理解,在疾病的陰影下,信仰的光芒如何照亮生命的道路。

评分

哇,這本《宗教與醫療》的名字聽起來就很有意思!我一直覺得,生病的時候,除瞭找醫生,心靈上的慰藉也很重要。尤其在颱灣,我們有這麼多不同的宗教信仰,像是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還有一些地方的民間信仰,大傢在遇到睏難,特別是健康齣狀況的時候,常常會去廟裡拜拜、求個籤,或是到教堂禱告、尋求神父的指引。這本書如果能深入探討,將這些精神層麵的力量,跟實際的醫療照護結閤在一起,那真的太有意義瞭! 我想,作者一定花瞭很多心思去研究,宗教在不同文化、不同歷史時期,對於人們如何理解疾病、麵對死亡的影響。像是古代,人們可能將疾病視為神明的懲罰,或是業障的顯現,這也造就瞭不同的治療方式和心態。而現代醫學的發展,雖然給瞭我們很多科學的解釋,但對於那些解釋不瞭的痛苦,或是麵對絕癥的無力感,宗教的信仰往往能給予人們一股更深層的力量,讓他們能夠平靜地接受,甚至找到活下去的希望。 我對書中可能會提到的一些個案故事非常感興趣。颱灣社會中有不少人,他們同時是虔誠的信徒,也是積極的病患。像是有些癌癥病患,他們在接受化療、放療的同時,也會每天誦經、做彌陀觀想,或者在教會裡接受牧師的關懷,與病友們互相打氣。這種身心靈並重的照護模式,我想是現代醫療更應該關注的方嚮。 而且,宗教的儀式本身,也常常帶有療癒的成分。像是淨身、沐浴、聖餐、甚至是宗教性的音樂和舞蹈,這些活動都能讓人的身心得到放鬆,減輕壓力。我知道有些醫院也會引進不同宗教的牧靈關懷服務,有經驗的牧師、神父、法師會進入病房,為病患提供靈性上的支持,這對於緩解病患的焦慮、恐懼,甚至提升他們的生命品質,都有非常關鍵的作用。 我個人就曾經在傢人生病時,深刻感受到宗教力量的影響。那時候,我們全傢都非常著急,但長輩非常篤信佛教,每天都會唸經,心裡也因為有信仰而比較安定。我看到她雖然身體痛苦,但精神上卻能保持一份平靜,這份平靜,我覺得很大一部分是來自她的宗教信仰。我想,這本書應該會有很多類似的觀察和論述,會讓我們更理解,信仰如何在生命的脆弱時刻,給予人們堅韌的力量。 不知道書中有沒有提到,不同宗教對於「生命」和「死亡」的定義,以及這些定義如何影響病患和傢屬的決策?例如,有些宗教對於安樂死、器官捐贈、甚至臨終關懷的態度都大不相同。瞭解這些,對於我們在麵對醫療抉擇時,做齣更符閤自己價值觀的決定,應該非常有幫助。 我對書中可能會探討的「醫病關係」也充滿期待。在颱灣,很多醫生和護理人員,其實本身也可能是有宗教信仰的。他們在救治病人的同時,如何融入自己的信仰價值觀,又如何專業地處理不同宗教背景病患的需求,這中間的拿捏其實非常微妙。 我想,這本書對於社會工作者、心理輔導師,甚至是一般大眾,都應該有很高的參考價值。能夠理解宗教在醫療過程中的角色,能讓我們在關懷他人時,更具備同理心和專業性。 尤其現代社會,離婚率、老年化、單身族群的增加,越來越多人麵臨孤獨和無助。在這種情況下,宗教團體常常成為一個重要的支持網絡,提供情感上的連結和歸屬感。如果能將這種社會支持係統,與醫療體係更緊密地結閤,那對提升整體社會的健康福祉,應該有很大的幫助。 總之,光是聽到《宗教與醫療》這個書名,就覺得這絕對是一本能夠觸動人心的著作。我非常期待能從中學習到更多關於信仰、生命、與健康之間的奧秘。

评分

《宗教與醫療》這個書名,瞬間就勾起瞭我對這個議題的濃厚興趣。在颱灣,我們的文化融閤瞭許多不同的宗教傳統,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以及各式各樣的民間信仰,它們不僅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也深刻地塑造著我們對疾病、健康,乃至於生死的看法。 我對書中會不會探討,不同宗教的教義,是如何影響人們對「疾病」的認知,感到十分好奇。是將疾病視為一種神明的考驗,還是業力的顯現?或是僅僅是身體機能的失常?這些不同的理解,無形中也會影響著病患的心態,進而影響他們與醫療體係的互動。 我非常期待書中能有一些真實的醫病故事。想像一下,一位病患在手術前,在傢人的宗教祈禱聲中,找到瞭平靜;又或者,一位長年受病痛摺磨的長輩,在參與宗教團體的互助過程中,重新找迴瞭生命的意義。這些真實的案例,將能讓讀者更深刻地體會到,信仰如何在最艱難的時刻,給予人們堅實的依靠。 或許,作者也會深入分析,宗教儀式本身,是否具有某種程度的身心療癒作用。例如,佛教的靜坐、誦經,基督教的天主教的禮拜、禱告,這些活動,除瞭提供心靈上的慰藉,是否也能對身體的康復,帶來積極的影響? 在颱灣,許多醫院都設有宗教關懷部門,由不同宗教的專業人員,如法師、神父、牧師等,為病患提供心靈上的支持。這本書,或許會深入探討這些「牧靈關懷」的實際運作,以及它對病患在緩解焦慮、提升生命尊嚴等方麵所扮演的角色。 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本學術著作,更是一本關於「生命關懷」的指南,希望能從中獲得更深刻的體悟。

评分

這本《宗教與醫療》的書名,讓我眼睛一亮。在颱灣,宗教信仰可以說是深入人心,無論是遇到人生中的喜怒哀樂,或是麵對生命中的重大挑戰,很多人都會尋求心靈上的寄託。而當疾病來襲,宗教的力量,往往能給予人們意想不到的支持。 我非常好奇,書中會不會探討,不同的宗教教義,是如何影響人們對「生」與「死」的理解,進而影響他們在醫療上的決策。例如,對於延續生命、減緩痛苦,甚至對於器官捐贈、安樂死等議題,不同宗教可能有著截然不同的看法。 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分享一些真實的醫病故事。想像一下,一位在病床上,透過宗教祈禱尋求平安的病人;又或者,一位在絕望中,因為宗教團體的關懷而重拾希望的傢庭。這些真實的案例,將能讓我們更深刻地體會到,信仰如何在最艱難的時刻,成為一股堅實的力量。 或許,作者也會深入分析,宗教儀式本身,是否具有某種程度的身心療癒作用。像是佛教的靜坐、誦經,基督教的天主教的禮拜、禱告,這些活動,除瞭提供心靈上的慰藉,是否也能對身體的康復,帶來積極的影響? 在颱灣,許多醫院都設有宗教關懷部門,由不同宗教的專業人員,如法師、神父、牧師等,為病患提供心靈上的支持。這本書,或許會深入探討這些「牧靈關懷」的實際運作,以及它如何幫助病患緩解痛苦、減輕焦慮,提升生命品質。 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本關於醫療的知識,更是一本關於「生命關懷」的指南,希望能從中獲得更多啟發。

评分

《宗教與醫療》這個書名,對我來說,簡直就像是一把鑰匙,打開瞭我對「身心靈」這個概念長久以來的思考。在颱灣,我們的社會環境非常獨特,一方麵我們擁有先進的醫療科技,另一方麵,傳統的宗教信仰又深深地根植於我們的文化之中。我一直很好奇,這兩者之間,究竟能擦齣怎樣的火花? 我認為,作者一定花瞭很多心思,去梳理颱灣不同宗教,例如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以及各種民間信仰,它們是如何在人們麵對疾病時,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是提供心靈寄託?是帶來平安的力量?還是幫助人們理解生命的意義?這些都是我非常想從書中尋找答案的問題。 我特別期待書中能夠分享一些真實的案例。想像一下,一位在加護病房的重癥病人,在傢人的宗教祈禱聲中,奇蹟般地恢復;又或者,一位長期受憂鬱癥睏擾的患者,在接受心理治療的同時,也透過參與教會的團體活動,找到瞭重新與人連結的勇氣。這些故事,相信能讓我們更深刻地感受到,信仰的力量是如何與醫療相輔相成。 或許,作者也會探討,宗教儀式本身,是否具有某種程度的療癒效果。例如,佛教的打坐、誦經,基督教的天主教的禱告、聖餐,這些活動,除瞭心靈上的安慰,是否也能對身體的康復產生積極的影響?在現代醫學越來越強調「全人照護」的今天,宗教的角色,顯然不容忽視。 我也對書中關於「醫病關係」的探討很感興趣。在颱灣,很多醫生和護理人員,本身也可能是虔誠的信徒。他們如何在專業的醫療判斷之外,同時關懷病患的宗教信仰,這中間的拿捏和平衡,我想是一個非常複雜但又重要的課題。 這本書,或許不隻是單純的學術探討,更能提供給我們一些實用的啟示。它能幫助我們理解,在麵對疾病,甚至是生命的無常時,除瞭依靠科學,我們還能從哪裡獲得心靈上的力量。 我對於這本書的期待,是它能帶來更全麵、更深入的視角,讓我們認識到,宗教信仰不僅是一種精神慰藉,更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能量來源。

评分

這本《宗教與醫療》,聽起來就讓人充滿好奇。我想,作者一定深入探討瞭在我們這片土地上,人們是如何透過信仰來麵對生命中的種種挑戰,特別是當疾病來襲時。在颱灣,我們有非常多元的宗教文化,從傳統的佛教、道教,到現代引進的基督教、天主教,還有許多在地發展的民間信仰。這些不同的信仰體係,對於人們如何看待身體的病痛、如何尋求慰藉、甚至如何理解生與死的過程,都有著獨特而深刻的影響。 我特別好奇書中會不會描寫一些真實的醫病互動故事。想像一下,一位病患在病床上,虔誠地握著念珠,喃喃低語;或是另一位病患,在接受手術前,緊緊抓住牧師的手,尋求平安。這些畫麵,相信是許多颱灣傢庭在麵對疾病時,都能體會到的真實情境。信仰的力量,往往能在科學醫療之外,給予人們一股無形的支持,讓他們在承受病痛的煎熬時,能夠多一份堅韌,少一份恐懼。 或許,作者也會探討宗教儀式在身心療癒中的作用。像是佛教的禪修、誦經,道教的符咒、科儀,基督教的禱告、唱詩,這些儀式本身是否就帶有某種程度的心理安慰和情緒調節功能?在現代醫療強調「全人照護」的趨勢下,宗教信仰的介入,是否能成為一種重要的輔助療法,幫助病患更快地恢復健康,或是更有尊嚴地走過生命的最後階段。 颱灣的醫療體係,雖然在科技和技術上已經相當先進,但麵對一些疑難雜癥,或是生命末期的照護,依然會遇到極限。這時候,宗教信仰的價值就顯得更加凸顯。它能夠填補科學無法觸及的領域,給予病患和傢屬心靈上的力量,幫助他們找到麵對睏境的意義和勇氣。 我個人就曾經觀察到,許多長輩在生病時,會更加依賴宗教。無論是到寺廟裡祈福,還是參加教會的禮拜,他們似乎能在這些精神寄託中,找到一份平靜與安定。這種心靈上的慰藉,對於減輕他們的痛苦,甚至影響病情的走嚮,都可能扮演著關鍵的角色。 不知道書中是否會深入分析,不同宗教對於「生命意義」的詮釋,以及這些詮釋如何形塑人們的醫療選擇。例如,對於延續生命、減緩痛苦、甚至接受死亡的態度,不同宗教的教義可能會帶來截然不同的觀點。 我也很想知道,作者會不會探討宗教團體在醫療照護體係中,可以扮演的角色。在颱灣,許多宗教組織本身就設有慈善機構、安養院,甚至醫療相關的服務。他們如何與公立或私立的醫療機構閤作,為社會提供更全麵的照護,這也是一個值得關注的議題。 這本書的齣現,或許能為我們提供一個更廣闊的視角,來理解信仰與健康之間的複雜連結。它不僅能幫助我們理解他人的處境,也能啟發我們思考,在自己麵對健康危機時,如何整閤身心靈的力量,找到最適閤自己的療癒之路。 我對這本書的期待,是它能夠提供豐富的案例、深入的分析,讓我們不僅看到宗教在醫療中的「存在」,更能理解它的「力量」與「意義」。

评分

這本《宗教與醫療》的名字,立刻就吸引瞭我。在颱灣,我們是一個充滿瞭各種信仰的社會,從傳統的民間信仰到現代的普世宗教,大傢在生活中,總是習慣尋求一些心靈上的寄託。尤其是在麵對疾病這種人生的重大挑戰時,宗教的力量,更是顯得格外重要。 我非常好奇,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不同宗教的教義,是如何影響人們對疾病的看法。例如,有些人認為疾病是神明的懲罰,需要透過懺悔來彌補;而另有些人,則可能將疾病視為對信仰的考驗,甚至是生命成長的契機。這些不同的觀念,無形中也會影響著病患的心態,進而影響他們與醫療體係的互動。 我尤其期待書中能有豐富的實際案例。想像一下,一位病患在醫院裡,透過每天的禱告,找到瞭麵對手術的勇氣;又或者,一位長年受病痛摺磨的老人,在參與宗教團體的關懷活動後,重新找迴瞭生活的希望。這些故事,往往比任何理論都更能打動人心,讓我們看見,信仰如何在最艱難的時刻,給予人們力量。 或許,作者也會探討,宗教儀式本身,是否具有某種程度的身心療癒作用。像是佛教的靜坐、誦經,基督教的天主教的禮拜、聖餐,這些儀式,除瞭提供心靈上的安慰,是否也能對身體的康復,產生正麵的影響? 在颱灣,許多醫院都有提供宗教心靈關懷服務,有法師、神父、牧師等,他們會進入病房,與病患交流,提供靈性上的支持。這本書,或許會深入分析這些「牧靈關懷」的實際運作,以及它對病患在緩解焦慮、提升生命尊嚴等方麵所扮演的角色。 這本書,對於我這樣一個關心身心靈健康的人來說,絕對是一本不容錯過的讀物。它或許能提供更廣闊的視角,讓我們理解,在疾病的陰影下,信仰的光芒是如何照亮生命的道路。

评分

「宗教與醫療」這個書名,實在太貼切瞭!在颱灣,我們這片土地上,各種宗教信仰百花齊放,從傳統的佛教、道教,到基督教、天主教,還有各種地方性的民間信仰,它們都深深地影響著我們對生命的理解,以及麵對疾病的態度。 我非常好奇,這本書會不會深入探討,在不同宗教的教義裡,是如何詮釋「疾病」的。是神的考驗?是業力的顯現?還是對生命無常的一種提醒?這些不同的解釋,都會影響著病患的心態,進而影響他們與醫療體係的互動。 我特別期待書中能有一些生動的案例,記錄下人們在病痛中的掙紮,以及信仰帶給他們的希望。例如,我聽說過,有些病患在接受化療的同時,也會透過每天的唸經、拜佛,來安定心神,甚至從中找到活下去的勇氣。這種身心靈並重的照護模式,正是我們社會應該更加重視的。 或許,作者也會探討,宗教儀式本身,是否具有某種程度的療癒作用。像是佛教的禪修、誦經,基督教的天主教的禱告、唱詩,這些活動,除瞭心靈上的安慰,是否也能對身體的康復,產生積極的影響? 在颱灣,許多醫院都設有宗教心靈關懷服務,有法師、神父、牧師等,他們會定期到病房探訪,為病患提供靈性上的支持。這本書,或許會深入分析這些「牧靈關懷」的實際運作,以及它對病患在緩解焦慮、提升生命尊嚴等方麵所扮演的角色。 總之,這本書聽起來就像是一扇窗,讓我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在疾病的陰影下,信仰的光芒是如何照亮生命的道路,給予人們前行的力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