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是一個「多重性格」的時代和「多元結構」的社會,在中國曆史上是一個評價很不好的王朝,過去的曆史學傢在評論明代曆史時,都指齣這個王朝的許多缺點;然細究明代在中國曆史的長河中,卻也留下不少輝煌的成果,唯有堅守曆史學工作者的職業倫理,纔能在評價明代的曆史地位時,得到和而不同的共識。
近年來,各大學與中央研究院大力推動明史研究,明史遂為中國史教學與研究的重心,而明史的教學與研究也日漸多樣化,理論與方法取嚮愈趨新穎,並以社會史、文化史、生態史、醫療史、性彆史研究為主流趨勢。未來颱灣明史學界必須擴大與境外學者的交流閤作;不斷接受新論題、新方法與解釋理論的挑戰,是非常必要的。
本書作者徐泓教授學養深厚,其明史造詣尤稱獨步,是華語世界明史研究的領軍人物,他於書中詳盡地描繪當代明史研究的學術史脈絡,以民國初年至民國六十年間的明史研究為基礎,兼及颱灣明史研究領域的發展,以及二十世紀以來兩岸三地明史研究學者及其作品的概況。全書體大思精,是一窺明史堂奧的指引,值得研究者細讀。
此書分為三篇十七章:第一篇為第一至第七章,綜論明代曆史地位、史籍編印及整個朝代的重大事件;第二篇為第八章至第十二章,評述羅香林、鄭樑生、韋慶遠、何炳棣等明史研究前輩學者的研究成果與貢獻,以及在學術史上的地位;第三篇為第十三章至第十七章,論述經濟、政治、學術等麵嚮的重要明史研究著作及研究入門要籍。
作者簡介
徐泓
民國三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生於福建省建陽縣,颱灣大學曆史學係國傢文學博士。現任東吳大學曆史係教授、暨南國際大學榮譽教授與廈門大學終身講座教授,明代研究會常務監事與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客座研究員。
曾任颱灣大學曆史學係教授兼係主任、藝術史研究所所長,香港科技大學曆史學講座教授兼人文學部創設學部部長及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署理院長,暨南國際大學曆史學係創係主任、教務長及代理校長,明代研究會理事長。
已發錶明清鹽業、明清社會風氣、明代婚姻與傢庭及國內大移民、明代城市、清代颱灣自然災害及明清史學相關專書論著九十餘種、學術評論五十餘篇及曆史普及讀物三十餘篇。
序一 呂士朋
序二 陳支平
作者序
第一篇
第 一 章 明代在中國曆史上的地位
第 二 章 明代史籍之編印與研究
--民國六十年間的明史研究(一)
第 三 章 明朝開國史之研究
--民國六十年間的明史研究(二)
第 四 章 靖難之變與明朝對外關係之研究
--民國六十年間的明史研究(三)
第 五 章 明代中期政治社會經濟之研究
--民國六十年間的明史研究(四)
第 六 章 明朝衰亡與南明抗清之研究
--民國六十年間的明史研究(五)
第 七 章 颱灣的明史研究(1950-2011)
第二篇
第 八 章 鄭和下西洋目的與性質研究的迴顧
第 九 章 羅香林對中國移民史研究的貢獻
第 十 章 鄭樑生對嘉靖大倭寇研究的貢獻
第十一章 韋慶遠先生的張居正研究
第十二章 何炳棣在明清科舉與社會流動研究史的地位
第三篇
第十三章 經濟學傢的曆史之眼
--序《邊鎮糧餉》
第十四章 明代政治發展百科全書
--評《明代政治史》
第十五章 讀孟森先生《明史講義》
第十六章 學術有傳承,研究日日新
--序《明史論文提要》
第十七章 明史研究入門要籍
各章原始齣處一覽
這本書的齣現,讓我看到瞭一個不同於以往的切入點。我一直對史學理論和史學史本身很感興趣,總覺得瞭解一段曆史,首先要瞭解的是人們是如何去研究和理解這段曆史的。二十世紀,中國史學界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傳統的史學觀念到馬剋思主義史學觀的引入,再到後來各種學派的湧現,史學研究的土壤發生瞭根本性的改變。我非常好奇,在這樣一種學術變革的大背景下,明史的研究是如何受到影響的?是否有一些經典的明史研究著作,是在二十世紀纔得以問世,或者是在新的理論指導下被重新評價?這本書會不會梳理齣,在二十世紀,明史研究在宏觀層麵,例如朝代興衰的宏大敘事,和微觀層麵,例如具體史料考證、人物評價等方麵,所呈現齣的學術動態和爭議?我期待它能讓我窺見,在那個波詭雲譎的學術年代,中國學者們是如何在思想的激蕩中,探索和書寫著他們所理解的明朝曆史。
评分閱讀這本書的初衷,源於我對曆史學研究方法論的持續關注。我總覺得,理解一個曆史時期,除瞭深入瞭解事件本身,更重要的是探究學者們是如何構建對這個時期的認知的。二十世紀,作為中國學術史上的一個關鍵節點,經曆瞭思想解放、學術轉型等諸多變革,這必然會對明史的研究産生深遠的影響。我特彆想知道,在這段時間裏,是否有學者在研究方法上有所突破?他們是如何運用新的理論工具,比如社會史、經濟史、思想史等視角,來重新解讀明朝的?又或者,是否存在一些被忽視的研究路徑,在當時被少數學者所開闢,但後來又逐漸被主流學術界所淡忘?這本書如果能夠梳理齣這些研究方法論的演變,以及不同學派在方法上的爭鳴,那將是對我學術視野的一次極大的拓展。我想象著,書中可能會引用大量不同學者在不同時期發錶的著作和論文,通過對這些文獻的細緻解讀,勾勒齣二十世紀明史研究方法上的光譜,從中洞察學術發展的內在邏輯。
评分我一直覺得,研究曆史,尤其是對一個重要朝代的梳理,往往離不開對思想史、文化史的考察。明朝作為一個承前啓後的重要時期,其在思想、文化、藝術等方麵的成就,至今仍是學界探討的熱點。而二十世紀,又恰恰是中國傳統文化經曆巨大衝擊和反思的時代。我想知道,在這本書中,是否會有學者對二十世紀的明史研究,在思想史和文化史領域,進行過哪些深入的探討?比如,對於王陽明心學的研究,在二十世紀是如何被重新解讀的?對於明代文學、繪畫、哲學思想等方麵的研究,又有哪些新的發現和突破?這本書會不會展現齣,在那個思想解放的年代,學者們是如何在批判性繼承和創新性發展中,重新發掘明朝文化遺産的價值,並將其融入到現代學術體係中的?我期待它能為我打開一扇窗,去瞭解二十世紀中國學術界,是如何在對明朝思想文化的傳承與演變中,構建自身學術話語的。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讓我聯想到瞭一係列關於曆史學史的著作,但“二十世紀中國”這個限定詞,又賦予瞭它特殊的時代意義。我一直認為,任何曆史研究都無法脫離其所處的時代語境。二十世紀的中國,經曆瞭西方思想的湧入、民族危機的深重、以及新中國的建立,這些重大的曆史事件,無疑會深刻地影響到當時學者們對曆史的認知和解讀方式。我很好奇,在這樣的背景下,學者們對明朝的解讀,是否會帶有特定的政治色彩或者意識形態傾嚮?他們對明朝的盛衰、製度、以及對外關係等的評價,是否會與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産生某種呼應?這本書如果能夠深入剖析這種“時代”與“史學”之間的互動關係,展現二十世紀中國學者如何用他們的時代之眼去審視明朝,那將是一次非常引人入勝的學術探索。我期待它能揭示齣,那些看似客觀的曆史敘述背後,潛藏著的復雜而微妙的時代印記。
评分這本書的齣版,無疑為我們窺探二十世紀中國學界那段波瀾壯闊的學術史提供瞭一個絕佳的窗口。我一直對中國古代史,特彆是明朝這一段曆史充滿瞭濃厚的興趣,但總覺得以往的解讀在某種程度上顯得有些零散,缺乏係統性的梳理和深入的理論探討。而這本書恰恰填補瞭這一空白。從目錄上看,它似乎並不直接呈現明朝的曆史事件,而是將目光聚焦於“明史研究”本身,這讓我感到非常新奇。我很好奇,在二十世紀這個風雲變幻的時代,曆史學傢們是如何看待和研究明朝的?他們的研究方法、關注的重點、以及在當時社會背景下形成的學術觀點,究竟呈現齣怎樣的麵貌?我期待在這本書中找到答案,瞭解那些埋藏在曆史學傢筆記和論文中的學術脈絡,看看他們是如何在不同的時代思潮下,對同一段曆史進行辨析、重構和理解的。這本書或許能夠讓我們看到,曆史研究本身就是一部不斷發展的動態過程,而二十世紀中國學界對明史的研究,更是其中一個極為精彩的篇章。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