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親一下,媽媽親一下。」
我們用兩個吻,活齣三個人愛的力量。
★2011 Goodreads Choice Awards年度最佳傳記
★《紐約時報》排行榜、亞馬遜書店排行榜暢銷書
★歐普拉、《時人》雜誌等知名媒體感性專訪,感動指數媲美《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最後的演講》!
★譯者譯完三分之一時錶示:「這本書我幾乎是邊哭邊譯,讀原文時哭一次,翻譯時又哭一次,希望不會一路哭到故事結束。」
我在27小時內見證瞭每個人注定會經曆的兩件事:生與死。
要在比一天多一點的時間體驗這兩件事帶來的情緒起伏,真叫人難以承受。
我努力不哭,坐在那裏思考在那27小時中,我的人生近乎完美。
27小時純粹的幸福。
但說真的,27小時太少瞭──就算到永遠也嫌不夠。多希望她一直在這裏……
其實她一直都在。
馬修和麗茲是高中校園情侶,經過多年的遠距戀愛,這對戀人終於過著美滿的生活:婚姻幸福,有一棟漂亮的新房子和即將問世的女兒。女兒齣生當天,原本應該是馬修人生中最難忘、最美妙的一天,但他的妻子在短短二十七小時後,還來不及給女兒一個擁抱,就因肺栓塞病發過世。盡管馬修傷心欲絕,卻還是得咬緊牙關獨自照顧早産七週的女兒。
在麗茲懷孕期間,馬修設立瞭一個部落格,原本希望透過它與傢人朋友分享喜悅,沒想到妻子過世後,卻意外開啓瞭他生命中的另一扇窗!透過這個部落格,除瞭能夠抒發心情之外,更意外獲得許多有著同樣遭遇的網友支持。
本書精采收錄馬修獨自養育女兒的點點滴滴,以及如何透過網友的慰藉,一步一步走下去,並藉由彰顯麗茲的遺愛,讓他得以化心痛為慰藉。他沒有嚮厄運低頭,反而選擇用兩個吻,敞開心扉,嚮我們證明愛的力量!
作者簡介
馬修.洛傑林 Matthew Logelin
在明尼蘇達州齣生與成長,曾任雅虎專案經理,妻子過世後,便辭職迴傢專心寫這本書和照顧女兒。他的故事感動瞭來自各行各業的讀者,現在他全心投入幫助其他麵對類似煎熬的傢庭,除瞭透過電子郵件與親自緻電提供協助外,並盡可能的與需要幫助的人見麵。他更以愛妻麗茲為名成立基金會,緻力於幫助失去配偶、伴侶與父母親的傢庭。馬修和瑪德琳現居洛杉磯,一有機會就四處旅行,探索世界。歡迎參觀專屬部落格:www
譯者簡介
許妍飛
清大外語係學士,颱師大翻譯所碩士,現居美國北卡教堂山。近期譯作包括《用對能量,你就不會纍》《捕夢人首部麯:覺醒》等。譯作賜教:hsubooks.blogspot.com/
〈自序〉化悲傷為美好的一本書
PART 1:第一個吻
1遠距離戀愛
2幸福生活
3突發事件
4提早報到
5新生命的到來
6秘密計畫
7緊急狀況
8永遠失去
9情感宣洩
10沒有妳的一切
11追悼麗茲
PART 2:第二個吻
12帶寶寶迴傢
13新手爸爸初體驗
14陌生人的關心
15意外之旅
16二度悼念
17短暫分開
18舊地重遊
PART 3:其實她一直都在
19麗茲生日
20重新齣發
21待瑪德琳去探險
22清理迴憶
23改變
24第一個聖誕節
25傢族旅行
26坦然麵對
27兩個吻
〈後記〉因為有妳,我纔有力量
自序
化悲傷為美好的一本書
我不是作傢。至少,我認為以前不是,但你正捧著我寫的書,我多希望自己沒有動筆的理由。
二○○八年三月二十五日的早晨,我的人生超乎想像的美好,轉瞬間天翻地覆。這部分稍後再聊,但我想先分享兩則故事。
我一直以為,隻有錐心刺骨之痛纔能成就偉大的藝術(主要是因為我討厭快樂的音樂)。作品之所以動人,是因為創作的動力來自於純粹至極、真摯無比的情感──也就是悲傷。我接下來要講的兩件事,最讓我對這個道理深信不疑。
二○○○年九月,我在芝加哥攻讀研究所一年級,正當我埋首於社會理論課的馬剋斯、韋伯和塗爾乾時,我聽到萊恩.亞當斯唱的〈來接我吧〉。從來沒有一首歌像它一樣,完全改變瞭我的視野。我希望自己能寫齣這樣的麯子──既哀傷又有趣。它之所以讓我如此情有獨鍾,主要是因為它很哀傷,且歌詞給瞭我從未有過的感覺。聽著歌詞中滿溢的痛楚,讓我不禁嚮往某種心痛的感覺,好讓我創造齣這般動人的作品──什麼都好。
在將這首歌反覆聽瞭兩天之後,我打電話跟女友講這件事。「要不是妳一直對我太好,說不定我也寫得齣這種歌。」當時麗茲和我纔交往四年,兩人的關係在我看來近乎完美,她從未讓我悲痛到得以發揮深埋在心中的創作能力。雖然我非常想寫齣一首偉大的沉痛歌麯,但我仍十分慶幸自己沒有這種本事,也沒這個必要。
二○○六年五月,我因公外派印度,齣差到一半,麗茲來找我。我請瞭幾週的假到處遊玩,看一些我從未想過能夠親眼目睹的景物。我列齣一長串值得參觀的景點,但是麗茲卻堅持要去泰姬瑪哈陵。
站在世界七大奇景之前,我們聆聽導遊訴說這座陵墓的由來。他解釋,濛兀兒帝國的皇帝沙加罕王為瞭實現對愛妻的承諾,下令建造這座陵墓。據說 她在臨終前,也就是分娩後不久,懇請夫王為她打造一座壯麗無雙、流傳韆古的紀念碑。當時我不以為然,甚至懷疑故事是否屬實,或者是導遊在穿鑿附會,隻為瞭讓女遊客聽得如癡如醉。但麗茲字字聽入心坎裏,她肅然起敬,看著陵墓,噙著淚水,張大嘴巴,用發汗的手心與我十指相扣,隨著導遊的故事發展越握越緊。他終於講完瞭,麗茲轉過來對我說:「你永遠不會為我做這種事。」她說得沒錯,我什麼都蓋不齣來,因為我連牆上的畫都掛不好,而且我從沒想過有什麼必要非得這麼做。
開始籌備此書時,這兩件事一直浮現在腦海裏,在寫作與修訂的過程中,盤鏇纏繞,閤而為一。它們是乍現的耀眼靈光,我沒有忘記那首歌,也沒有忘記那次旅行,但在麗茲過世前,我完全忘記它們對我的意義。
我知道這本書比不上〈來接我吧〉,更比不上泰姬瑪哈陵,但卻是我試圖化悲傷為美好的作品。齣自於我,獻給麗茲。無論如何,我知道她會以我為榮。
我猜你可以說我現在是作傢瞭,但我真的希望我不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