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雙手深入病患的軀體,用戀人無法做到的方式撫摸他們。
我們用手指破開感染性腔室薄弱的網狀隔膜,用圈成杯狀的手掌將凝固的血塊舀齣來,以隔著手套的指甲將一圈圈黏連的腸道剝離。
我們的工作是自我的延伸,但是我們卻進一步相信——我們「等同於」我們的工作。
罹患先天疾病的男嬰麥剋斯,接受瞭肝髒與小腸移植。在主治醫師「拯救生命」的狂熱意誌驅使下,十個月大的男嬰前後十度被送進開刀房,直到身上找不到一小塊可以穿過縫綫的完好皮膚。
三十歲的巴比膽管長瞭巨大腫瘤,術後癌癥復發且癌細胞快速擴散,但病人和傢屬不曾被告知「真相」,他們始終對病情樂觀以對——直至巴比在加護病房被強烈急救、壓迫、重搥,度過生命的最後幾個鍾頭。
外科醫師溫柔地領婦人進加護病房,握住婦人的手,輕聲解釋正在發生的事。婦人哭倒在丈夫床前。醫師拉上床簾,將他們三人圍在裏麵。醫師低聲在婦人耳邊說話,接著,把自己的手放在病人的手臂上。
如同所有醫學院學生,作者在大體解剖課上,初次體驗「麵對死亡」的啓濛儀式;這時她纔明白,盡管抱著拯救生命的夢想,進入這一行卻得與死亡為伍。她從老師和醫界同僚那裏學到,抽離情感、否定自身的感受,便能暫且調適對死亡的焦慮。這是十餘年的醫學院課程與訓練,教給新進醫生的諸多「成規」或「非正式課程」之一。
「成規」教導醫生把復雜的臨床問題抽絲剝繭、化繁為簡,卻在「解構」難題的同時,忽略瞭人性的「連結」;使得醫者聚焦於「治療」之餘,往往忽視瞭心靈與肉體的關係、醫生與病人的關係,以及人性與疾病的關係。
醫生是生命最終的監護者,引領著病患和傢屬,走過通往終點的艱難路段。而醫生能否在病患的生命終點,提供真誠的關懷與支持,如同醫者所麵對最嚴峻的「最後期末考」。
作者追溯自己的求學與訓練過程,探討現今的醫學教育如何過度偏重「剋服死亡」的知識,卻抹煞瞭病患的人性麵,使醫者對死亡的疑懼一再在醫界復製繁衍;導緻醫生不自覺地從瀕死病患身邊逃開,或無法開口和病人及傢屬討論不樂觀的病情。當醫者深入理解自身「死亡焦慮」的根源,以及「治療」的意義(更多的治療,並不代錶更多的「愛」),纔能做某些比「治癒疾病」更重要的事:陪伴在病患和傢屬身邊、聆聽他們的感受、紓解他們的傷痛。唯有如此,醫者纔能成為真正的「療癒者」。
作者簡介
Pauline W. Chen(陳葆琳)
在美國齣生成長,父母來自颱灣。畢業於哈佛大學及西北大學芬伯格醫學院,其後在耶魯大學、美國國傢癌癥醫院,及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完成外科訓練;後長期任職於 UCLA醫院,專攻肝髒移植。1999年,陳醫師獲選為 UCLA 年度傑齣醫師。 陳醫師第一篇公開發錶的專文〈死透瞭嗎?腦死的矛盾〉(Dead Enough? The Paradox of Brain Death),名列2006年美國國傢期刊奬決選名單。2008年11月,陳醫師獲美洲中華醫學會(CAMS)選為「傑齣公眾服務奬」得主。由於《最後期末考》英文版頗受讀者好評,陳醫師應邀為《紐約時報電子報健康版》(www.nytimes.com/health/)撰寫專欄。
由生到死全程照顧的好醫生 賴其萬 11
譯序 陪他一段 林義馨 15
前言 21
第一部 原則
1. 竊屍賊 29
2. 進入核心 66
3. 看什麼,做什麼 90
第二部 行醫
4. 非正式課程 123
5. 死亡及併發癥討論會 146
6. 坦露女子 172
第三部 反思
7. 第一,不造成傷害 195
8 很遺憾必須通知你…… 221
9 看進鏡中 253
後記 279
緻謝 286
推薦序
由生到死全程照顧的好醫生
賴其萬
本書英文書名"Final Exam"(直譯是「期末考」),一+語雙關地影射「死亡的考驗」,副標題是「一位外科醫師對死亡的省思」。作者陳葆琳醫師(Dr. Pauline W. Chen)的專長是器官移植,這種開刀手術要趕在捐獻器官的病人一息尚存時,取齣器官,結束其生命,而後將這本來會隨著病人過世而廢棄的器官,以精密的手術植入另外一位生命即將到達終點的病人,使他獲得新生。長年浸淫於這種「生」、「死」交集的不尋常經驗,陳醫師透過對他人感受的敏銳覺知與同理心,以細膩感性的文筆,生動地描繪齣病人與傢屬麵臨病痛、死亡的經驗以及醫病之間的互動,使讀者有機會一窺醫者之心。
書中提到,醫學生問作者為什麼每天夜以繼日為病人服務而仍樂此不疲,她迴答,「臨床訓練就像神職訓練;你所選擇的領域是一種召喚,而這種召喚要求你隔離塵世好幾年。」字裏行間讓人感受到做醫生雖然很辛苦,卻是一個充滿成就感的職業。書中她深入地探討死亡,她說過去自己總是不願麵對病人臨終的最後時刻,後來纔領悟到,「麵對臨終病患,讓我們得以培養人道主義的胸懷;而逃避死亡,則讓我們喪失瞭一個學習如何『行醫』的絕佳機會。」這句話道盡瞭照顧病人的真諦。她也藉著自己由醫學生、住院醫師到主治醫師的漫長習醫路上,點點滴滴的感人故事,強調學醫需要許多過來人的支持鼓勵,而這正是臨床醫學教育上常被忽略的地方。這本書對醫學生、醫生(學習者與指導者)以及病人與傢屬,提供許多人生的智慧以及醫學教育的寶貴經驗。
二○○七年本書英文版上市不久,黃達夫院長與我就曾嚮一位颱灣文化齣版界的朋友鄭重推薦,希望能盡快取得中文版的版權,想不到我們慢瞭一步。但更令我意外的是,捷足先登的大塊文化因為看過我在《健康世界》的專欄「醫林隨筆」,提到我與陳醫師邂逅的經驗,而邀我寫序,說來這本書與我也真有一段因緣。
二○○七年十一月,我參加美國醫學院協會年會,有幸聆聽陳醫師的演講。她留著一頭長發,修長的身材以及迷人的笑容,乍看之下,很難想像她是一位資深的肝髒移植外科醫師。她朗誦瞭本書第八章〈很遺憾必須通知你〉,其中提到她如何告訴一位得到肝癌的退休老警官,因為他的年紀太大,以及切除肝癌的勝算不大,而不能為他做肝髒移植的對話。透過她充滿感情的誠懇音調,使得坐在我身旁的幾位醫師不是淚眼盈眶,就是哽咽啜泣。演講結束後,全場掌聲久久不歇。會後她為與會的聽眾贈書簽名,當她發現我的名牌上寫著來自颱灣,她非常親切地告訴我她的父母來自颱灣,並用颱語告訴我她父母的名字。後來她在書上題贈瞭幾句話,並簽上她的英文名字,以及鮮為人知的中文名字「陳葆琳」。事實上,這本書有些地方也可以覺察到陳醫師與颱灣的因緣。她在書中談到自己在美國齣生後,母親將她的齣生時辰,寄給颱灣的外祖母找人幫她算命;在書中談到死亡時,她還提到"wan ong kuei"(即颱灣話的「冤枉鬼」),使人讀來倍感親切。
陳醫師有非常完美的學經曆,畢業於哈佛大學,而後進入西北大學芬伯格(Feinberg)醫學院,在耶魯大學外科住院醫師訓練期間,得到耶魯大學最佳住院醫師教學奬以及人文奬,而後到美國國傢癌癥醫院(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進修,最後到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醫院任職,專攻肝髒移植,並且得到一九九九年UCLA最傑齣醫師奬。她除瞭在醫學上以及教學上得過無數殊榮,也經常在報章雜誌發錶文章,寫齣有關現代醫療圍繞著死亡的感情衝擊,不久前,她在《紐約時報》發錶瞭一篇感人肺腑的佳作〈病人的選擇〉(The Choices Patients Make),迴憶一位病人在換肝手術成功後,卻選擇過「正常人的生活」,而停止服藥,最後導緻器官拒斥、感染而死亡的故事。她語重心長地說,這個病人使她領悟到,醫療團隊與病人傢屬,都應該用心瞭解每個病人對生命的看法,纔能瞭解病人所做的選擇。
透過陳醫師的作品,我們格外感受到,她是一位經常在思考如何成為「真正以病人為中心」的好醫師,而今天颱灣的醫學教育與醫療界,正需要這種良醫來影響我們。同時透過這本書,也可以使社會大眾有機會認識醫生的學習與訓練過程所經曆的嚴苛考驗,而促成醫病雙方有更深入的理解與互動。我誠摯地嚮大傢推薦這本好書。
(本文作者為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醫學教育講座教授)
這本《最後期末考》與其說是一本書,不如說是一次深入靈魂的對話。作者以其作為外科醫師的獨特身份,將醫學的專業性和人性的溫度巧妙地融閤在一起。我一直覺得,醫生這個職業,不僅僅是對身體的治療,更是對心靈的撫慰。而這位外科醫生,更是將這種撫慰推嚮瞭一個新的高度。書中,他沒有刻意去渲染悲情,而是用一種平實的敘述,講述瞭無數個與死神擦肩的故事。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對於“治愈”的定義,並不僅僅是醫學上的恢復,更包含瞭對病人精神層麵的解脫和對生命意義的重新認知。這種超越性的視角,讓我不禁思考,我們每個人,在生命的旅途中,又何嘗不是在經曆一場場“期末考”?每一次的挑戰,每一次的失落,每一次的成長,都是在為我們的人生進行著深刻的“省思”。這本書沒有提供標準答案,它隻是拋齣瞭問題,引導讀者去尋找屬於自己的答案。我從中獲得的,不僅僅是對生死的理解,更是對人生價值的思考,以及對生命中那些看似微小卻無比珍貴的瞬間的珍惜。
评分老實說,我一開始是被書名吸引,但沒想到它會帶來如此強烈的思想衝擊。這本書讓我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審視“生命”這兩個字。作者的文字樸實而有力,沒有華麗的辭藻,卻句句戳心。作為一名外科醫生,他每天都在生死綫上徘徊,與病魔殊死搏鬥。這種經曆賦予瞭他對生命最直接、最深刻的理解。書中那些關於手術室裏的緊張氣氛,關於病人生命的脆弱,關於傢屬的期盼和絕望的描繪,都讓我感同身受。我仿佛能聽到手術刀劃破皮膚的聲音,能感受到病人微弱的呼吸,更能體會到醫生們肩上沉甸甸的責任。最讓我觸動的是,作者並沒有將自己塑造成一個完美的英雄,而是坦誠地展現瞭作為一個人,他也會有疲憊、也會有睏惑、也會有無力感。這種真實,恰恰是這本書最寶貴的地方。它讓我們看到,即使是身懷絕技的醫生,也無法完全掌控生命。而正是這種對生命無常的認知,纔更讓人懂得珍惜眼前的一切。我強烈推薦這本書給所有對生命有思考的人,它會讓你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更加感恩和敬畏。
评分讀完之後,我感覺這本書並非是那種暢銷的、快餐式的勵誌讀物,它更像是一杯需要細細品味的陳年佳釀。作者以其作為外科醫師的獨特視角,將生死這個宏大而沉重的話題,融入到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我特彆欣賞書中那種不迴避、不迴避、不迴避的坦誠。在許多時刻,我仿佛能感受到作者在麵對病人痛苦時的無奈,在搶救無效時的悲痛,以及在成功挽救生命時的欣慰。這些真實的情感流露,讓冰冷的醫學術語變得鮮活,讓抽象的生死議題變得觸手可及。書中對醫學倫理的探討也讓我印象深刻,那些關於生命權、尊嚴死、以及醫療資源分配的睏境,都引發瞭我深入的思考。我開始意識到,醫生不僅是救死扶傷的職業者,更是道德和良知的守護者。他們需要在理性和情感之間找到平衡,需要在科學和人道之間做齣抉擇。這本書沒有給齣明確的答案,而是提供瞭一個思考的框架,引導讀者去探索自己的答案。我尤其喜歡書中一些看似平淡卻意味深長的片段,比如一次與病人傢屬的對話,一次對逝去生命的默哀,這些細節都蘊含著深刻的生命哲學。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引起瞭我的好奇心,"最後期末考:一個外科醫師對生死課題的省思"。聽起來就充滿瞭深刻的哲學意味,一個身處生死邊緣的醫生,他的思考必定是經過血與火的洗禮,飽含著常人難以企及的洞察。我一直對醫學領域充滿敬畏,尤其是外科醫生,他們是與死神搏鬥的勇士,在每一個手術颱前,都可能決定一個生命的走嚮。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機會,讓我能窺探他們的內心世界,瞭解在日復一日的救治中,他們是如何麵對生命的脆弱,如何理解死亡的必然,又如何在巨大的壓力和責任下,保持人性的光輝。我期待書中能夠分享一些手術颱上的真實案例,那些驚心動魄的時刻,那些與死神擦肩的瞬間,以及在這些極端環境下,醫生們所經曆的心理掙紮和情感波動。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作者能夠深入剖析,當醫生們將一個個生命從死亡綫上拉迴,或者不得不麵對生命的終結時,他們內心的價值觀是如何被重塑的。這種反思,不僅僅是對醫學職業的探討,更是對人類存在的意義,對生命價值的終極追問。我猜想,這本書或許不會有跌宕起伏的情節,沒有戲劇性的衝突,但它所蘊含的深度和力量,足以讓任何一個讀者在閱讀後,對生命産生新的認識和感悟。
评分這是一本我讀過之後,久久不能平靜的書。作者以一個外科醫師的視角,將生與死這個永恒的哲學命題,用最真實、最殘酷、也最溫柔的方式呈現在讀者麵前。我無法想象,每天穿梭於手術室,與死亡近距離接觸的他們,內心會承受多大的壓力和煎熬。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在冰冷的手術器械和精密的醫學儀器背後,跳動著的是一顆顆渴望生命、關懷生命的醫者之心。作者的文字如同手術刀般精準,直指人心的最深處,卻又充滿瞭人性的溫度。他筆下的每一個病患,每一個故事,都不僅僅是一個醫學案例,更是一段鮮活的生命,充滿瞭愛恨情仇,充滿瞭希望與絕望。讀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生命是如此的脆弱,又如此的堅韌。而作為人類,我們對於生命的敬畏之心,永遠不應該因為科技的進步而減弱。作者的“最後期末考”,不僅僅是他個人的反思,更是對我們所有人的一個提醒:認真地活,深刻地愛,誠實地麵對生命的無常,纔能真正理解生命的意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