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死亡是生命的自然曆程,但一般人仍視「死亡」為禁忌話題,要如何正視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則是當前死亡教育的重要課題之一。本書挑戰死亡教育的主流模式 ─心理學取嚮,建議從存在主義哲學、個人建構心理學、批判社會學與課程研究等多元的層麵分析死亡議題,對死亡議題的討論,提供另類而建設性的觀點。
本書作者是一位澳洲的臨床心理學傢,對於個人建構理論有深入的瞭解,主張個人是「意義的賦予者」,如何在死亡教育及悲傷輔導過程當中,協助當事人重建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是相關工作者要努力的方嚮!
作者簡介
William George (Bill) Warren
目前任教於澳洲Newcastle 大學教育學院的教育與藝術係,擔任副教授一職,亦在醫院的諮詢部門擔任臨床心理師的工作。Warre的研究興趣在哲學與心理學兩方麵,並將二者結閤應用於教學、研究與臨床實務工作上。Warren的作品主要關注於死亡與悲慟,也有不少關於社會哲學與教育為主題的文章。
主編者簡介
林綺雲
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現為國立颱北護理學院生死教育與輔導研究所教授、颱灣失落關懷與諮商協會理事長、中華生死學會理事等。曾任東海大學助教及講師、國立颱北護理學院講師及副教授、國立颱北護理學院生死教育與輔導研究所教授(創所所長)等。著有《醫護現象與社會學》、《生死學》、《生死教育與輔導》、《生死學:基進與批判的取嚮》、《生涯規劃》、《實用生死學》等書,並已發錶生死學相關研究與論述著作數十篇。
譯者簡介
林慧珍
凱斯西儲大學護理學碩士,現為國立颱北護理學院護理係講師,曾任颱北榮民總醫院副護理長
徐有進
高雄師大英語係學士、國立颱北護理學院生死教育與輔導研究所碩士,現為國中教師,曾任貓頭鷹圖書館之生死教育繪本講師,曾閤譯《死王教育與輔導》一書。
張盈□
美國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博士,現為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係助理教授,曾任於淡江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中心、國立颱北護理學院生與死研究室,著有《性彆與教育:批判教育學觀點》、《誰害怕教育改革:結構、行動與批判教育》等書及多篇專業論文。
陳芳玲
國立颱灣師範大學學士、菲律賓Centor Escolar University博士,現為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院教育係、國民教育研究所專任副教授。
第1篇 哲學篇
第一章 傳統西方思潮與存在主義
第二章 權利與價值
後記 非西方思潮
第2篇 心理學篇
第三章 喪慟
第四章 死亡態度與死亡知識的概念化與評估
第五章 人生不同階段的死亡認知
第六章 死亡教育的經驗研究
第七章 死亡與死亡教育的個人建構
第3篇 社會與意識型態篇
第八章 資料調查與責信度
第九章 宗教與死亡教育
第十章 教育的基進主義
第4篇 應用篇
第十一章 課程
第十二章 哲學、教育、死亡與生命
這本書的標題《死亡教育與研究:批判的觀點》讓我非常好奇,因為“死亡教育”這個概念本身就充滿瞭探索的可能,而“批判的觀點”則預示著它不會止步於錶麵的探討。我一直認為,死亡是生命旅程中一個不可避免、卻又常常被迴避的終點。我們似乎更願意將注意力集中在齣生、成長、成功上,而對那個必然會到來的時刻避而不談,甚至感到恐懼。這本書的齣現,就像一把鑰匙,可能為我打開一扇通往更深刻理解的門。我期待它能夠打破圍繞死亡的禁忌,引導讀者以一種更開放、更理性、更具批判性的視角去審視這個生命中最重要也最神秘的部分。它是否會挑戰我們習以為常的觀念?是否會揭示一些被掩蓋的事實?是否會提供新的思考框架來幫助我們麵對親人的離去,或是為自己人生的終章做好準備?這些疑問驅使著我想要一探究竟。我設想,這本書會涉及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不同哲學流派對死亡的理解,從而展現其復雜性和多樣性。或許還會探討死亡教育在現代社會中的缺失,以及這種缺失可能帶來的負麵影響。總而言之,我期待它是一本能夠激發深度思考、引發對話,最終幫助我們更積極、更有尊嚴地麵對死亡的書籍。
评分“死亡教育與研究:批判的觀點”,光是這幾個字眼就足以讓我心潮澎湃。在現代社會,我們被訓練著去追求成功、去享受生活,卻似乎很少有人被教導如何去理解和接納死亡。死亡,這個我們每個人最終都要麵對的現實,卻常常被濛上一層神秘甚至恐懼的麵紗,成為瞭一個難以啓齒的話題。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打破這種沉默,以一種“批判的觀點”來審視死亡教育的現狀,並提齣更深刻的見解。它是否會探討現有的死亡教育模式存在哪些不足?是否會分析社會文化對我們認知死亡的影響?我猜想,這本書會引用大量的學術研究、曆史資料,甚至藝術作品來支撐其論點,從多個維度揭示死亡教育的復雜性。我希望能從中學習到如何以更成熟、更豁達的態度來理解生命終結的意義,如何與親人共同麵對生離死彆,以及如何為自己的人生畫上一個不留遺憾的句號。它或許會挑戰我們對死亡的傳統觀念,引發我們對生命本質的深層思考,最終幫助我們活得更明白,也更從容。
评分讀到《死亡教育與研究:批判的觀點》這個書名,我的第一反應是驚喜,隨即而來的便是一種強烈的求知欲。現代社會,我們似乎過分強調“生”的意義,而對“死”的學問卻常常置之不理,這使得很多人在麵對死亡時顯得手足無措,充滿無知與恐懼。這本書的齣現,恰恰填補瞭這一空白,它以“批判的觀點”為切入點,預示著它不會是一本淺嘗輒止的讀物,而是會深入剖析與死亡相關的各個層麵,挑戰我們固有的認知模式。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闡述死亡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它如何在各個年齡段、不同的人生階段發揮作用。它是否會探討如何以更健康、更具建設性的方式來討論死亡,如何在傢庭、學校、社會層麵建立起有效的溝通渠道?我猜想,書中可能會引用大量的案例研究、曆史文獻、以及哲學思辨,從多角度、多維度地揭示死亡的真相,並為讀者提供切實可行的指導。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理解死亡的自然屬性,學會接受生命的無常,並從中找到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它或許還會探討臨終關懷、喪葬習俗、以及死亡的社會影響等議題,讓我們對這個生命周期中的最後階段有一個更全麵的認識。
评分《死亡教育與研究:批判的觀點》這個書名,猶如一道光,穿透瞭我對死亡的迷茫與不安。在當下這個崇尚生機勃勃、追求長壽的社會裏,死亡仿佛成瞭一個被遺忘的角落,被刻意地忽略和迴避。然而,作為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理應得到正視和理解。這本書的“批判的觀點”四個字,讓我看到瞭它不落俗套的勇氣,它不會僅僅停留在泛泛而談,而是會深入挖掘,質疑那些根深蒂固的觀念,挑戰習以為常的社會現象。我迫切地想知道,它會如何剖析現代社會在死亡教育上的缺失,這種缺失又如何導緻瞭我們在麵對死亡時的無知、恐懼甚至絕望。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具有啓發性的研究和論述,幫助我們構建一個更積極、更具建設性的死亡觀。它或許會探討不同文化、不同哲學背景下的人們是如何看待死亡的,從而拓展我們的視野。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給我帶來一種力量,一種能夠讓我平靜地接受生命無常、優雅地麵對終結的力量,並從中找到生命的真正價值。
评分《死亡教育與研究:批判的觀點》這個書名,瞬間勾起瞭我內心深處的好奇。死亡,這個亙古不變的話題,卻往往被我們刻意迴避,仿佛一旦談論,就會觸犯某種禁忌,或者帶來厄運。然而,正是這種迴避,讓我們在麵對它時充滿瞭未知與恐慌。我渴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全新的視角,一種能夠幫助我們直麵死亡、理解死亡的勇氣與智慧。我設想,它不會是一本枯燥的說教,而是一次充滿挑戰的旅程,引導我們去質疑那些習以為常的觀念,去探索那些被掩蓋的真相。它可能會揭示現代社會在死亡教育上的不足,以及這種缺失對個體和社會造成的深刻影響。或許,它還會探討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是如何理解和處理死亡的,從而展現死亡的多樣性與復雜性。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法,讓我們能夠以更平和、更理性的心態去麵對親人的離去,也能為自己的人生終章做好準備,不再被恐懼所睏擾。這本書的名字本身就帶有力量,它鼓勵我們去思考,去研究,去用批判性的眼光審視這個生命中最根本的議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