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是最悲傷的離彆
也要留住最美麗的容顔
最溫馨、最感動、最虔敬、最尊嚴……
奧斯卡金像奬最佳外語片
《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原案
這本書,感動瞭無數人的心
如今,它讓更多人為之低迴流淚、心醉不已……
一本思考生與死的真諦,代代傳承的必讀好書!
本書為日本最著名的「送行者」——青木新門先生,將其從事納棺工作三十年以來所遭遇的點點滴滴,以及從中所體會的,對生死的深刻體悟,透過詩人般溫柔而感性的筆調,一一呈現在讀者麵前,所完成的最高傑作。跨越瞭生與死的界綫,青木先生以佛陀般的慈悲,注視著每一位離去的往生者。對他而言,死亡並非終點,而是踏上與「不可思議之光」相遇的嶄新旅程的重要起點;生死並非對立,而是如同雨雪交融的「霙」一般,曆經數韆萬年,永不分離的存在。站在離去與齣發的交會點,青木先生以最敏銳的觀察,和最細膩的文筆,為我們這個重視「生」而忌諱「死」的社會,注入瞭一股發人省思的清流。
作者簡介
青木新門
一九三七年齣生於日本富山縣入善町。青木氏自早稻田大學輟學後,一度在富山市經營餐飲業,但卻不幸經營失敗而倒閉。後來,他在報紙上偶然看見一份徵人廣告,前往應徵之後,在因緣際會下成為瞭婚葬禮儀公司的成員,此後一直擔任禮儀師的工作,現任禮儀公司董事與監察人。除瞭身為禮儀師以外,青木氏也是詩人與文學傢,著有詩集《雪原》,論文集《陽光灑落樹蔭的風景》等書。
譯者簡介
蕭雲菁
日本國立禦茶水女子大學臨床心理學碩士。喜歡閱讀與旅遊,足跡踏遍日本全國。現從事兼職翻譯、口譯,並擔任中國文化大學推廣教育中心日語講師。譯著繁多。
韓蕙如
一九八四年齣生於颱北,畢業於英國史旺西大學,取得翻譯語言科技係碩士。平日熱愛旅遊。目前為專職翻譯。
廖怡雅
政大日文係畢。曾修習過日本宗教相關課程。相信文字力量的偉大。
推薦序
與不可思議之光相遇的人生
林景淵
蛆也是一種生命。隻要想到這一點,我就覺得這些蛆看起來是那麼地耀眼。
青木新門
二○○九年,一部以描述從事入殮、淨身工作的 「禮儀師」為主題的影片??《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獲得瞭第八十一屆奧斯卡金像奬最佳外語片的殊榮。這是有史以來第一部得到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日本片,它的獲奬不隻代錶著影藝學院對於半生浮瀋、一度落魄的導演瀧田洋二郎在執導功力上的肯定,同時,也是對這部片背後所蘊含的深刻人文內涵與價值觀的高度贊揚。除瞭來自影藝學院的榮譽之外,《送行者》在世界各地所引起的迴響,也是同樣持續不衰;在中國,它獲得瞭金雞百花奬,在颱灣,它則是創下瞭連續上演十一週,颱北地區票房突破三韆萬的佳績。然而,在票房的佳績與如潮的好評背後,這部電影的誕生,其實是有一段故事的。
關於《送行者》電影的誕生,我們必須迴溯到一九九三年,也就是十五年前。那年,一位在日本富山縣擔任納棺(入殮)、淨身工作的禮儀師??青木新門先生,將他自己從事納棺工作,所遇見的種種悲歡離閤故事,以及他從中所體悟到,有關生死的觀念寫成瞭一本名叫《納棺夫日記》的書。當初,他原本隻是隨意將自己的感受寫下來,也沒有打算這本書會賣錢,甚至,連齣版都是委託當地的一傢小齣版社 「桂書房」齣版;這對於曾經寫過詩,參與過文學誌創作的青木先生來說,倒也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然而,齣乎他意料的是,這本《納棺夫日記》竟然大受好評,引發瞭熱烈的討論風潮,而他本人也因此一躍而成為名人,各方邀約接連不斷而來,都是想請他演講有關納棺心得以及生死問題的。一九九六年,青木先生的傢裏來瞭一位意外的訪客,那是一位齣身偶像團體的電視明星。那位明星年輕的時候曾經在印度旅行,並因此對生死觀的問題有深刻的思考;他讀瞭這本《納棺夫日記》之後,為其中的內容深深感動不已,於是前往拜訪青木先生,希望能夠將這部作品改拍成電影。這位深思生死的明星就是本木雅弘先生,也就是《送行者》的男主角(中林大悟)。一開始,對於這個冒昧的請求,青木先生由於擔心 「電影無法錶現齣書中所要傳遞的宗教觀念」,以及改編之後所産生的差異,因此拒絕瞭本木的要求。但本木並沒有因此而氣餒,之後,他數度拜訪青木先生,最後在他的誠意感動之下,青木先生終於答應瞭他的請求,不過他加上瞭一個附帶條件,那就是電影必須使用《納棺夫日記》以外的名稱,而他也不掛原著者之名。之後完成的電影,就是這部經曆瞭十三年的奔走,終於在世人麵前呈現的《送行者》。由這點來說,《納棺夫日記》可以稱得上是整個《送行者》的原點。
從內容來說,《納棺夫日記》可以說就是《送行者》的主角大悟年老之後,所寫下的一本真實迴憶。雖然電影在人、事、地等各方麵都做瞭改編(比如說故事發生的地點由富山轉移到更北邊的山形),但原案故事的基本精神仍然被充分地保留下來,且電影中的許多情節也都是取自《納棺夫日記》??比如說大悟看著鮭魚溯流而上、被妻子責罵,以及處理獨居老人長蛆的遺體等,都是來自青木先生的真實遭遇。如果電影是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讓人們明白一般被視為 「賤業」的葬儀工作的話,那麼這本書就是更進一步,闡述作者在這樣的過程中所感受到、體會到的事物。
真實世界的青木新門先生是一位詩人,他在八歲時就因為俄軍攻陷東北而與父親死彆,並在集中營裏渡過好一段時間。在那裏,他年幼的弟妹相繼死去,母親也因為斑疹傷寒奄奄一息。八歲的他揹著弟妹的遺骸,將他們放置在臨時火葬場熊熊燃燒的煤炭上,那是他對生死的第一次深刻體驗。在曆經瞭一段放浪的文學生涯之後,如同電影《送行者》所描述的一般,落魄的青木先生,偶然在報紙上看到瞭一傢 「冠婚葬祭互助會」(即婚喪喜慶公司)的徵人廣告,從此便一腳踏入瞭這個被世人視為是 「禁忌」的領域。
一開始,他原本隻是為瞭「賺奶粉錢」而去從事這個行業,但隨著時光流逝,在與往生者不斷的接觸當中,他越來越覺得往生者「寜靜而美麗 」;最後,他在往生者的臉上,看見瞭不可思議的「光」。結閤瞭詩人的敏銳心智,與養育他長大的北陸淨土思想,青木先生錶示,往生者所散發的光,即是彌陀的光,也就是佛所散發的慈愛之光。無關於生前的善或惡,每個往生者都能夠成為菩薩;同樣的,無關於天堂或地獄,前往死後的世界,就隻是從「吹著清爽微風的世界,前往透明的世界」罷瞭。有如電影中的火葬場老伯所言,「死亡隻是跨過一扇門,走嚮另一個地方」,青木先生也說,所謂生死其實是一體的,就像是帶著雨和雪的「霙」一般地難分難離。做為一名人生最後旅程上的送行者,青木先生以灑脫自在的心、與真誠的愛和關懷,去看待每一位往生者。十五年來,他的書感動瞭無數人,而十五年後,在電影的優秀改編下,這本書的精神再次傳達到瞭韆萬人的心中。如果是喜歡《送行者》電影的觀眾,那勢必不能錯過這本好書;如果是對於生死有深刻思考,並期盼著能夠尋求某種解答的讀者,那這本書更是非讀不可的讀物!
相信不可思議的光,與彌陀的指引吧。
今日,人生旅途的送行者,依舊不斷努力著,將往生者最美的容顔留在眾人心中……
(本文作者為日本文化研究學者,早稻田大學學士、築波大學碩士、浙江大學博士,現任教於國立中興大學日文係。)
美好的身影
吉村昭
二十多年前,齣現在我麵前的青木新門是個詩人。由於他說自己也有在寫小說,所以我就推薦他投稿到由我擔任編輯委員的文藝投稿誌《文學者》。
沒多久,他送來瞭一部短篇小說,我讀後當場決定採用,並將該作品發錶於《文學者》上。從這篇作品中,我強烈感受到青木先生做為一個詩人的敏銳視野,以及生長於雪國之身所帶有的冰雪氣息。
之後,我們有將近十年的時間未曾見過麵;而當五年前青木先生再次齣現在敝宅時,他已經成為瞭一位葬儀社的社員。
這次他正在撰述《納棺夫日記》。對於曾寫過詩並兼及小說的青木先生而言,我覺得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
理所當然的,從這部作品中能夠感受到作者身為詩人的呼吸、做為小說撰寫者的素質,以及在他身後化為背景的皚皚白雪。
這本書對我而言,是一次意想不到的心靈洗禮。《納棺夫日記》以一種極其客觀卻又飽含情感的筆觸,為我打開瞭一個鮮為人知的世界。主人公作為一個納棺夫,他的視角是獨特的,他見證瞭生命中最脆弱、最需要尊嚴的時刻。書中的描寫,讓我深刻體會到,生命中的每一次告彆,都蘊含著深厚的情感。作者並沒有刻意去渲染悲傷,而是通過對每一個細節的細膩描摹,讓我們看到瞭死亡麵前人性的光輝。我被主人公的職業精神所深深打動,他對待逝者的那種尊重和愛,讓我看到瞭生命最純粹的一麵。這本書讓我明白,即使是麵對死亡,我們也可以選擇用一種平靜、尊嚴的方式來告彆。它不是一本讓你沉浸在悲傷中的書,而是一本讓你在平靜中思考生命意義的書。每一次閱讀,都像是一次對生命的重塑,讓我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也更加理解生命的價值。它用最樸實的語言,講述瞭最深刻的道理,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的佳作。
评分作為一名文字工作者,我總是對那些能夠觸及靈魂的作品情有獨鍾,而《納棺夫日記》無疑就是這樣一本讓我久久不能平靜的書。它的魅力在於其獨特的視角——從一個“納棺夫”的眼光去觀察生命與死亡。這種視角極其罕見,也因此充滿瞭新鮮感和衝擊力。我原以為這會是一本充斥著悲傷和沉重的書,但事實並非如此。作者在描述每一次“納棺”過程時,並沒有刻意去渲染死亡的恐怖,反而是在其中發掘齣一種超越生死的情感聯係。那些細緻入微的動作,那些不經意間流露齣的溫情,那些對逝者最後的尊重的舉動,都讓我看到瞭生命中最純粹、最動人的一麵。書中的每一個故事,都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對死亡的恐懼、對親人的眷戀,以及對生命終結時的種種不捨。而主人公的冷靜與專業,則像是一種安撫,告訴我們,即使麵對死亡,我們也可以有尊嚴、有愛地告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剋製,但越是剋製,越是能讓讀者感受到其中蘊含的巨大情感張力。它不是一本讓你哭著讀完的書,而是一本讓你在淚水中思考的書。
评分我是一名對生命議題有著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偶然間發現瞭《納棺夫日記》,被它電影原案的標簽吸引,好奇之下翻開瞭它。讀這本書的過程,與其說是在閱讀文字,不如說是在進行一場心靈的漫步。作者以一種近乎冥想的筆觸,描繪瞭主人公在納棺這一特殊職業中的日常。這並非簡單的記錄,而是將工作中每一個微小的細節——遺體告彆的儀式、傢屬的悲傷情緒、以及主人公內心深處湧起的種種感悟——都剝離齣來,細緻入微地呈現。我尤其被那些關於“送行”的描寫所打動,它讓我重新審視瞭“告彆”這個詞的重量。生命終將走到盡頭,而如何尊嚴、平靜地送彆,如何在這個過程中安撫逝者傢屬的破碎心靈,這些看似沉重的話題,在作者的筆下卻流淌著一種超脫的寜靜。他沒有用煽情的辭藻,而是用最樸實、最真誠的語言,搭建起一座通往理解死亡的橋梁。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生命中的許多“儀式”,或許比我們想象的要重要得多,它們承載著情感,連接著過去與未來。每一次翻頁,都像是與主人公一同在靜謐的房間裏,完成一次對生命的莊重緻敬,也反思自身存在的意義。
评分我是一個非常感性的人,在閱讀《納棺夫日記》的過程中,我的情緒仿佛隨著主人公的每一次工作而起伏。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並非來自情節的跌宕起伏,而是來自作者對於生命本質的深刻洞察。他用最平實的語言,講述瞭最不平凡的職業。我曾想象過死亡的冰冷,但這本書卻讓我看到瞭死亡背後另一種溫暖的光芒。主人公在為逝者整理儀容時,所展現齣的那種細緻、耐心與尊重,讓我深受感動。這不僅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種修行,一種對生命的敬畏。書中的一些片段,至今仍在我腦海中盤鏇,比如,主人公如何用平靜的語氣安慰那些泣不成聲的傢屬,如何用專業的態度處理每一個環節,讓逝者能夠安詳地離開。這些場景,讓我重新思考瞭“存在”的意義。生命的長度或許無法預測,但生命的寬度和深度,卻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這本書並沒有提供什麼人生哲理,但它通過最直接的敘述,讓我對生命有瞭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它讓我明白,即使是生命的最後一程,也可以充滿尊嚴與溫情。
评分當我拿起《納棺夫日記》這本書時,我並沒有抱有太大的期待,畢竟“納棺夫”這個職業聽起來多少有些沉重。然而,閱讀的過程卻是一次又一次的驚喜。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獨特,他將自己作為一名納棺夫的經曆,描繪得既真實又富有詩意。書中並沒有華麗的辭藻,但每一個字都充滿瞭力量。我尤其欣賞作者對細節的把握,比如,他如何描述逝者的遺容,如何與傢屬溝通,如何進行每一個莊重的儀式。這些細節的呈現,讓我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瞭那個特殊職業的獨特魅力。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死亡的另一麵——它並非終結,而是一種過渡,一種與生者情感的延續。主人公在送彆逝者時所展現齣的專業與關懷,讓我看到瞭生命中最動人的時刻。它讓我明白,即使麵對生命的終結,我們也可以用愛和尊重,去完成最後的告彆。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能夠引導讀者去思考關於生命、死亡以及告彆等一係列深刻的議題,而這些思考,往往是在平靜中悄然發生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