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的心理學傢餘德慧教授多年來一直在花蓮慈濟醫院的心蓮病房擔任誌工,陪伴臨終病人,在瀕臨死亡之處,碰觸生命的深刻領悟。本書為餘德慧與其他研究者融閤臨終照顧實務與本土心理學理論所寫作的論文集結,主題包括:從臨終照顧的領域對生命時光的考察、臨終照顧的靈性現象考察、臨終過程心理質變的探討、病床陪伴的心理機製及倫理、臨終處境所顯現的具體倫理現象、臨終過程與宗教施為等,為本土生死學研究和臨終陪伴提齣跨越性的探索和視野。
作者簡介
餘德慧
颱灣屏東人,一九五一年生,颱灣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曾任颱灣大學心理研究所副教授,張老師文化公司總顧問,現任東華大學族群與文化關係研究所教授、諮商與輔導心理學係主任,教學內容包括:文化心理學、宗教人類學、文化諮詢、生死學等。他也是心靈工坊文化公司諮詢顧問總召集人。
餘德慧早年從事臨床心理學,擔任心理學教授二十餘年,之後因覺人的世界跟文化、經濟、生活等息息相關,在加州柏剋萊大學開始埋首於心理、醫療人類學,同時也浸淫在詮釋現象心理學、宗教與臨終照顧等研究領域。本書即企圖從文化詮釋現象心理學的觀點,重新解讀颱灣各種巫宗教田野的基本現象。
其他著作包括:《詮釋現象心理學》、《生死學十四講》、《生命史學》、《生死無盡》、《颱灣巫宗教的靈象徵》(以上為心靈工坊齣版)、《中國人的寬心之道》、《中國人的自我蛻變》、《中國人的生命轉化——契機與開悟》、《孤獨其實是壞事》、《男兒心事不輕彈》、《迴首生機》、《感應之情》、《生命夢屋》、《情話色語》、《觀山觀雲觀生死》等(以上為張老師文化齣版)。
前言
死亡的啓濛
餘德慧
對於臨終,我總是有著不自主的親暱,總覺得人必定朝嚮死亡卻還肯日復一日地活下去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活著,就如五十歲的托爾斯泰突然驚覺到自己必死而憂懼,不斷詢問自己「為何要活著?」、「活著是什麼意思?」托爾斯泰在半百之後的三十二年,日復一日地想解決這問題,他讀瞭許多存在哲學傢如齊剋果、尼采的著作,叩問哲學傢知道死亡的訊息否?可惜,每個存在哲學傢隻解決自己的生死大事,無暇昭示他人,於是他也去敲宗教的門,希望東正教的主教們能夠給答案,他更日復一日鑽研福音書,跪下祈禱,可惜讓他看破宗教經文的無能為力,三年而頹然作罷。
於是,他乃自行其事,認為與其雙眼緊盯著死亡,死咬不放,不如鬆手,放棄聰明纔智,如農夫的古拙,於是他放棄華服,身著農衣破履,親自下田耕種犁田,寫「懺悔錄」。然後為拋棄田産與作品版權知識與妻兒鬧得不可開交,三度離傢齣走,終於在最後一次,以八十二歲的耄齡之年齣走,坐在破舊的火車闆凳,身體日衰,終於病死在一個小站的站長辦公室裏。人就如此以不同的姿態,沉入死亡,投嚮歡愉。
一個簡單的死亡卻生産齣人類豐盈的生命文化,就不談與死亡相關的體製,如醫療、法律、民俗、儀式,光是臨終的心理學,死亡主體與他人、與世界、與救贖、與自我轉化等的關連,幾乎就是罄竹難書。我想,投入臨終研究就會浸淫到如此豐富的瀚海,這是死亡最吸引我的地方。
另外,作為臨終者的陪伴誌工,我總是注視著誌工與病人之間奇妙的關係,一種陌生的親近,這不是詞藻的雄辯,而是再真實也不過的現象。誌工是病人的陌生人,未曾有過任何恩怨情仇,也就是說,病人與誌工的相遇,猶如路邊的行人之間的互相點頭,但是當陪伴慢慢發生,就會齣現某種非親非故的親切關係,這親切關係往往是比較真理性的關係,意思說,病人比較能以真實的感情流露,而無須遮瞞,不似親人與病人之間,反而有諸多難以啓齒的話。
然而這隻是錶麵的現象,真正的問題是連我都想不到的深刻。在我們活著的現實裏,我們以為落實的東西纔實際,隻有那摸得到、看得見,具有世間的有用性的纔是實惠,而不是口水,但是,經過落實的現實其實並沒有定性,一切都會變化,身體會變化,感情會變化,境遇會變,這一切的變化都涉及托爾斯泰探詢的「活著是什麼意思?」現實的變化也意味著虛構的幻變,意即我們所謂的「落實人生」其實是對存在真正體會的障礙,但是任何動心起念想讓現實幻滅的人為工夫都將失效,使用語言試圖去除幻念都是妄想(即康德所謂「超越的錯覺」),想超越現實的任何念頭皆悉妄想,隻有當人無能為力之時,人纔迴到存在(即空無),亦即隻有當人對現實無能為力時,他纔有瞭空無的存在資質,他纔有瞭超越的可能。
照法國作傢布朗肖的說法, 現實本身即是隱藏,隱藏就是沉在亟無聲息的否定當中,這否定就是對現實的無能。無論是病人或是傢屬,隻要他們在臨終病床邊或上,錶現自我的精明,都會變成諷刺畫,例如,陪病的傢屬如果還在死神之前錶現其醫學、哲學或宗教的精明,例如拚命找救命藥單、拚命想哲學地或宗教地超越生死,都顯示齣人極端的愚不可及,任何大言去斷生死,都顯示齣其虛張聲勢,令人難過,任何以教育口吻教病人如何纔能解脫放下,也屬老太婆的裹腳布,又臭又長。
布朗肖進一步說:「當有生命之物缺少時,存在顯現似掩藏深處,存在在其中成為缺乏。」意思是說,隱藏自身顯現之時,那就是「使一切消失」,亦即現實乃是叫一切存在消失,所以當錶象浮現,隱藏就跟著浮現,所以存在就在那缺乏之處──缺少就是「存在顯露」。
這一點都不是耍嘴皮子,也不是玩文字遊戲,而是句句如實,如果你專心在臨終病床做無目的的義工。誌工的無目的性並不容易,姑且不說把義工當作善行或功德,或把義工當作學習生死,把意義的顯露當作一種錶意,一切都說得太過分,也都是一種隱藏存在的形式。義工就是乞丐,就是流浪者,嚮存在乞求,用缺乏去兌換真理,用無視於現實去實現存在。但是乞兒沒有乞討的對象,也沒有乞討的空間,所以乞鉢缺乏,是以存在。
光是「是以存在」四個字就夠讓人修行不已。這修行就叫做「負嚮開展」(developmental negativity),簡單的說,就是讓無能、空乏、痛苦把人帶到一種質地的邊緣,使得生活空橋必須是異質的跨越,亦即兩種質地的生活會在對立的情況被連接起來,而這連結是不自主的,可能來自現實的破滅,或者是病魔的侵襲,或是突來的意外。在病房多年,也深知「負嚮開展」幾乎已經成為生命轉化的經典程式,任何人都無法自外於此程式。
但是,這程式顯然是難以被接受,其實許多病人都心裏有數,隻是不能言之於錶,但對陪伴的親人來說,這程式是不見的,因為離意願太遠,離知識太抽象,虛渺無度。
每個人要的剛好是這程式的相反,人們需要「善終」,於是人們捏造臨終者「含笑蛻化」的故事來安慰自己,也捏造宗教意涵的祥瑞來遮住真理的眼睛,這些遮蔽都是「有常」的擴延,刻意的想像。有時在臨終病房會有種交錯,常常會在瞬間瞥見這些遮蔽,例如,昨晚陪著的病人還好好的,隔天早上誌工興沖沖到病房,一進房間,已是人去床空,病人昨夜過世。透過這麼一次的交錯,誌工可能楞在病床邊,撫床無言,無常在瞬間的縫隙涉入真理之光,人無言無語,進入真實。
然而,這些所謂「障礙」的現實卻是令人迷戀與依戀的,對人來說,真假其實並不重要,感情的依附往往隻是某種想像「安身立命」的安心,所有的在世的光采都是令人愉悅的智障,甚至更徹底地說,連如何活下去的意義或者生存的理由都可能是虛構的真實。
臨終處境是個讓人看透的地方,但是沒有深刻的領悟,人們即使當一輩子的安寜醫護或誌工,往往流於語言的俘虜。臨終是個一無所有的地方,甚至也不斷顯露語言的智障,我的學生石世明在安寜病房當心理師,他有一句名言:「病人的話是會expired的」,expired本是醫院在病人過世之後,病曆封麵蓋上的字眼,但石世明卻指語言的expired,原因是病人的話,言猶在耳,但身體卻一瀉韆裏,語言迅速失效,無法指涉實在。這是臨床經驗,但是卻可以從這個小領悟發現語言是個障礙,也就是說,當我們吐言之際,人的主體早已經走開瞭,可是那透過語言去認識世界的人卻死盯著語言的摹本,以為語言依然指涉著主體,而對主體的消失毫無所覺。
這使我們不得不轉嚮沉默的領域,一個沒有語言的地方。沉默不僅是安寜陪伴者最深刻的陪伴技術,也是生命深刻的修為。沉默是一種縱深的時間嚮度,它首先是自己與自己相處的最自然狀態,當我們聚精會神做事之時,非常自然的放下語言,而「聚精會神」這四個字的每個意思都意味著自己接觸自己的「精」與「神」之現身,也就是那是真正自己遇見自己的時刻,這與橫嚮勾連的時間完全不同,橫嚮勾連是我們的世界經營時間,我們必須對外在訊息十分警覺,必須迅速反應,但是,臨終處境的一無所有,任何把床邊照顧或陪伴當作事情來處理,很快地就會發現其可笑的姿態。臨終處境隻能用「無能」來感受,任何能力在場都會使得怪異。就如同長袖善舞的企業傢臨終之前,若依舊顯露他的在世犀利,對於事情處理指揮若定,一定會在病房形成一種荒繆的諷刺畫,任何話語都會與自己的身體産生強烈的對比,正在消亡的身體配上一副剛強的腦袋,猶若科學怪人。
深刻體會一無所有是生命難得的領悟。真正的臨終陪伴誌工常能體會自己是個乞討者,但他不是嚮人間乞討,而是無對象的乞討,我們彷彿拿著乞鉢,嚮神乞討,但是神已經退場,無影無蹤,我們托著空鉢,望斷天涯,無法獲得點滴的挹注。這就是無能,而這無能的誌工,無語望蒼天的心情正好就是澈念。
如果澈念是我們臨終陪伴者的內在性,那麼這內在性恰好必須是無知。我們在世得強行之知是為瞭經營世界,所有的知識都朝嚮有用性,而對無功能、非功能的領域幾乎一無所知,我們看到無用之物,隻能將之棄置,其實也棄置瞭我們與世界、與他人之間的無功能部分。我們傳統的知識係統對無功能之物不給予命名,不給予知識,這就是無知。無知剛好就是契入無功能關係的敲門磚。無知在世被視為可憐,但是從基督教仁者盧雲的經驗,完全闡明瞭其中的奧妙。盧雲以一個博學神學傢的身分去智障兒中心擔任誌工,他照顧的智障兒亞當使他獲得神祕的醒悟,每當在大學工作繁忙之際,他會突然想起亞當迎麵而來的安靜,那是一個無人照顧就會立刻死亡的孩子,他的無助無能教導瞭盧雲,彷彿說著:如果沒有這周遭環繞的愛,我就無法生存,而這個意涵恰好反過來教導我們給予愛的真諦,這愛無關乎憐憫,無關乎效能,而是在某個時刻突然迎麵襲來的、突然觸動我們內在汨汨流動的生命感。
所有這些臨終啓濛一再顯示「積極的負性」(negative affirmation)的知識論及其實踐,它教導我們非現實的閑散深度:在那裏我們有瞭寜靜,真正的平安,以及......在世的一切顛倒。
一直以來,我對心理學的各種理論和流派都充滿瞭好奇,於是我毫不猶豫地選擇閱讀瞭這本書。然而,它並沒有像我之前看過的那些心理學入門讀物一樣,係統地介紹弗洛伊德的壓抑理論,或者斯金納的行為主義。這本書更像是一份關於人類情感探索的文學閤集,裏麵收錄瞭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故事,這些故事都以一種極其細膩和真摯的方式,展現瞭人們在麵對情感睏境時的掙紮、矛盾以及最終的釋然。我看到瞭戀人之間的愛恨糾葛,親人之間的羈絆與疏離,朋友之間的理解與背叛。書中對於人物內心世界的刻畫,入木三分,仿佛每個角色都是活生生的人,他們的喜怒哀樂都能夠引起我的共鳴。這本書讓我深刻地體會到,人類的情感世界是如此復雜而又微妙,沒有絕對的對錯,隻有不同的人生經曆和不同的選擇。它沒有給齣明確的心理療愈方法,但它通過一個個感人的故事,讓我更加理解人性的復雜性,也更加學會瞭如何去 empathetically 感受他人的情感。閱讀的過程,就像在與無數個陌生人進行心靈的交流,既得到瞭慰藉,也獲得瞭力量。
评分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時候,我以為它會是一本關於市場營銷策略或者商業管理的實用指南。然而,它所揭示的內容,卻遠遠超齣瞭我的預期,它更像是一份對人類社會運作模式的深度剖析。這本書並沒有直接提供“如何賺錢”的秘籍,而是通過對曆史事件、社會心理學以及文化演變的觀察,來探討“為何人們會做齣某種選擇”的深層原因。它讓我看到瞭,在看似理性的商業決策背後,往往隱藏著許多非理性的因素,比如群體情緒、文化習俗、甚至是一些潛意識的偏好。我跟隨作者的思路,一起迴顧瞭那些曾經轟動一時的商業案例,分析瞭它們成功或失敗的原因,並從中提煉齣一些普遍的規律。這本書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對“成功”的定義,它不再僅僅局限於物質財富的積纍,而是更加關注個體在社會中的價值實現,以及如何通過理解人性和社會規律,來更好地實現個人目標。它就像一個放大鏡,讓我能夠更清晰地看到社會運行的機製,也讓我對未來充滿瞭更多的思考和洞察。
评分我一直對生命中的一些宏大而又常常被迴避的議題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關於終點的思考。最近無意中翻閱到一本讓我心緒久久不能平靜的書,雖然這本書的主題並非我起初所想象的那樣,但它所展現的另一番天地同樣令人著迷。這本書更像是一扇通往曆史深處的迴廊,裏麵陳列著那些被歲月塵封的往事,那些曾經影響過無數人的思想潮流,以及那些在曆史長河中留下印記的文明碎片。我仿佛看到瞭古老的哲學傢們在昏黃的燈光下激辯,聽到瞭詩人用華美的辭藻吟詠對人生的理解,感受到瞭藝術傢們是如何用色彩和綫條捕捉轉瞬即逝的情感。書中對於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如何理解“存在”的梳理,讓我大開眼界。原來,關於生命意義的探索,早已在不同的時空維度上演繹齣如此多姿多彩的篇章。它沒有直接給我一個答案,但它提供瞭無數條探索的綫索,讓我得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重新審視那些關於“我們從哪裏來,到哪裏去”的終極追問。每一頁都充滿瞭智慧的火花,仿佛在與那些偉大的靈魂對話,這種感覺既充實又帶有一絲敬畏。這本書教會我,即使麵對看似遙不可及的宏大敘事,也同樣可以從中找到與自身息息相關的共鳴。
评分說實話,我最開始是被這本書的封麵和書名所吸引,以為它會是一本關於藝術史的解讀。然而,翻開後我纔發現,它更像是一位資深收藏傢的人生記錄,裏麵穿插著他遊曆世界的點滴,以及他對於藝術品背後故事的獨特見解。這本書裏描繪的不僅僅是那些價值連城的古董和畫作,更是那些物品所承載的時代精神和人性光輝。我看到瞭他如何在異國他鄉的集市上,憑藉著敏銳的直覺和對曆史的深刻理解,淘到一件件被遺忘的珍寶;也聽到瞭他在修復一件殘破瓷器時,如何與古人的智慧和匠心進行跨越時空的對話。這本書最讓我感動的是,它讓我看到瞭一個普通人是如何通過對熱愛的極緻追求,將平凡的生活活成瞭一場波瀾壯闊的冒險。他對於收藏的熱情,不僅僅是對物質的占有,更是對曆史的尊重,對美的執著,以及對生命中那些稍縱即逝的細節的珍視。閱讀這本書,就像是在品味一杯陳年的佳釀,每一次的啜飲都能品齣不同的層次和迴甘,既有物質上的滿足,更有精神上的啓迪。它讓我開始思考,在我的生活中,有沒有什麼是我可以如此全心投入,並從中獲得如此深刻的成就感和幸福感的。
评分我一直對自然科學領域,尤其是天文學和物理學有著濃厚的興趣,於是毫不猶豫地入手瞭這本書。結果它並沒有像我預期的那樣,深入講解黑洞、星係演化或者量子糾纏。相反,它更像是一部關於科學史的偵探小說,講述瞭那些偉大的科學發現背後,科學傢們是如何經曆一次次的失敗、挫摺,又是如何憑藉著不懈的努力和創新的思維,最終揭開宇宙的奧秘。書中對於那些關鍵性科學實驗的細節描寫,讓我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瞭那個時代科學傢的智慧和勇氣。我看到瞭伽利略是如何冒著風險進行他的實驗,牛頓又是如何在孤獨中思考萬有引力,愛因斯坦又是如何在看似簡單的公式中構建起龐大的相對論。這本書最大的魅力在於,它將那些高深的科學理論,轉化為一個個生動的故事,讓我能夠理解科學是如何一步步發展至今,又是哪些人物和事件塑造瞭我們今天對宇宙的認知。它讓我明白瞭,科學的進步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無數個“為什麼”和無數次“試錯”的積纍。這對於我來說,是一種前所未有的啓發,讓我更加欣賞那些為人類知識邊界拓展做齣貢獻的先驅們。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