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外華語文教學研究叢書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Series」
策劃:董鵬程先生∕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祕書長
主編:柯華葳教授∕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所長
◎ 全球華語文教師的最佳指導書
本叢書集結颱灣數十位優秀華語文學者專傢費時二年完成,充分展現颱灣優質華語文教學實力。編選主題涵蓋華語研究和實務教學,其中有以議題為軸的如華語語音教學、教材分級考量、華語評量以及整閤各層麵為經緯的教科書如華語文的教與學、兒童華語教學、漢語閱讀的心理與教學等,是一套係統而完備的華語文教學研究最佳叢書。
◎ 內容簡介
華語教師需具備何種能力呢?除瞭華語專業能力之外,如何經營、管理課堂及培養教師魅力,是成為一個稱職華語教師所需瞭解的,而對新手教師來說,如何帶動、活絡語言課堂上的氣氛,更是另一大難題。
「提問」是能增進教師經營課室氛圍的技巧之一,也是改善師生互動的一帖良藥。本書作者將理論與實務結閤,分析教材及課堂中所運用到的「提問」句型,期能幫助華語教師們善用提問技巧與學生互動,順利引領學生進入華語殿堂。
作者簡介
陳純音
美國伊利諾大學語言學博士,現任國立颱灣師範大學英語係教授。主要從事外語習得、對外華語教學、英語教學及句法學等研究。曾任教育部及各縣市國中小英語師資課程規劃委員及培訓教授,擔任教育部引進外籍英語教師之訪視委員及培訓教授、颱灣語言學會及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理事。並榮獲蔣經國基金會博士論文寫作奬助、中華民國教育學術團體93年度木鐸奬、國科會99及100年度補助大專校院奬勵特殊優秀人纔奬助、96年度及99年度「語言訓練測驗中心博士論文奬」指導教授奬。
推薦序曾誌朗
叢書序之一──緣起董鵬程
叢書序之二──編者序柯華葳
自序
第一章 前言
第一節研究動機
第二節研究目的
第三節研究議題
第四節研究重要性
第五節專書架構
第二章 華語教材之問句與語料輸入
第一節前言
第二節文獻探討
2.2.1提問類型研究
2.2.2相關實證研究
第三節研究設計
2.3.1研究素材
2.3.2研究方法
第四節研究結果
第五節討論
2.5.1各冊問句語法類型之比較
2.5.2各冊問句語用類型之比較
2.5.3各冊單∕復問句之比較
2.5.4各冊問句總和之比較
2.5.5各冊問句與主題相關性之比較
第六節結語
第三章 華語教師之提問與語料輸入
第一節前言
第二節文獻探討
第三節實驗設計
3.3.1研究對象
3.3.2研究方法
第四節研究結果與討論
3.4.1各級教師提問之語法類型
3.4.2各級教師提問之語用類型
3.4.3各級教師期初與期末提問之比較
3.4.4各級教師在不同階段提問之比較
第五節結語
第四章 外籍學生之提問與語料輸齣
第一節前言
第二節文獻探討
第三節實驗設計
4.3.1研究對象
4.3.2研究方法
第四節研究結果與討論
4.4.1各級學生提問之語法類型
4.4.2各級學生提問之語用類型
4.4.3各級學生期初與期末提問之比較
4.4.4各級學生在不同階段提問之比較
第五節結語
第五章 師生之提問與課堂氣氛
第一節前言
第二節師生提問語法類型之比較
第三節師生提問語用類型之比較
第四節師生期初與期末提問之比較
第五節期初與期末課堂氣氛之比較
第六節結語
第六章 師生提問溝通策略之比較
第一節前言
第二節研究設計
6.2.1研究對象
6.2.2研究方法
6.2.3研究過程
第三節研究發現
6.3.1初級班師生提問之溝通策略
6.3.2中級班師生提問之溝通策略
6.3.3高級班師生提問之溝通策略
第四節討論
6.4.1不同程度學生對教師(NNS-NS)提問之溝通策略比較
6.4.2不同程度教師對學生(NS-NNS)提問之溝通策略比較
6.4.3各班師生提問之溝通策略大類比較
6.4.4師生提問之語言修正領域比較
第五節結語
第七章 結論
第一節主要研究發現
第二節 研究限製與未來研究議題
參考文獻
附錄
附錄一課堂氣氛問捲調查
附錄二訪談問題
附錄三師生提問模式範例
推薦序
讓先進的知識,充實華語文的教學
幸虧我們有董鵬程先生,華語文的教學和研究,纔有可能在情勢最惡劣的日子裏苦撐過來。我每次看到書架上那一大冊又一大冊的華語文教學與研究的叢書,都會有一陣激動。數十年內,董先生靠一己薄弱的力量,號召周邊的友人一齊努力,動員海內外的專傢學者把當年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以及教華語文的心得寫成論文,再四處去張羅齣版的資金,將這些論文付印成冊,就是要把最先進的華語文教、研知識傳播給所有教華語文的老師,讓他們有所藉鏡,以提升教學的效能與品質,數十年如一日,真是令人感佩!
如今,我的書架上,又要有一大冊要擺上去瞭,我有幸先看到初稿,很多知名學者的專著都收藏在內,而且從語言學的理論基礎到實際課堂上的應用,從教材的設計和教學方法的多媒體實驗,琳瑯滿目,應有盡有;而且學術的深度夠,論述的嚴謹更是令人印象深刻,很多教學經驗的說明,比起幾年前的功力,又是增強瞭許多。我學到好多很有啓發性的教學方式,對華語文認識,也更深瞭一層。希望這本知識集成,會幫助所有對華語文教學和研究有興趣的人。還是一句話:「董先生,謝謝你。」
曾誌朗∕中央研究院院士
編者序
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又有專書齣版瞭。這一次規模更大,參與的人數更多,照顧的層麵也更廣。
全球想要學華語文的人數從來沒少過,師資不足一直是個問題。因應需求,國內華語文教學或是應用華語文相關係所紛紛成立,華語文教學專業教科書需求因此産生。華文會董祕書長鵬程先生對華文推廣念茲在茲,看到培育華語師資教材方麵的需求,以及颱灣此領域相關教授研究已有一些成果可供參考,乃規劃本係列華語文教學和研究叢書,邀請國內相關學者共襄盛舉。
係列叢書規劃由基礎語言分析如漢語語言學、華語句法、詞匯到教學實務。其中有以議題為軸的如華語語音教學、教材分級考量、華語評量以及整閤各層麵為經緯的教科書如華語文的教與學、兒童華語教學、漢語閱讀的心理與教學等。此次參與撰寫學者們在華語研究和實務教學中皆是佼佼者。他們以過去研究為基礎,搭配實務上的觀察與反省,或是編寫或是著作,使本叢書得以完成。
兩年前,董祕書長和我先擬一個叢書初步架構,由其開始邀約學者。第一次開會,就每位學者專長與擬撰寫主題進行溝通。爾後,作者們提齣一份寫作大綱,並以2009年第九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會議時間為齣版時間。學者們皆體認這一份工作的重要性與時效性,無異議同意寫作時間錶與撰寫格式。為避免其中有過多重疊,由我略加調整學者所提齣大綱中疑似重疊處,由董先生進一步與作者溝通,徵得同意,大綱於是底定,學者們開始撰寫。為確保進度,華文會於期中再一次邀約作者們餐敘,並針對部份稿件內容再一次就可能重疊處協商。
一開始寫書時,我們即告知作者們,為使書更顯其專業,完稿後會送審。今年春天部分作者如期交稿,我們陸續邀請不同學者審查,審查後作者再修稿。這係列著作以及動員都是為更深刻耕耘華語文這塊園地。其中董祕書長的遠見及他多年全心全力的投入,感動學者願意執筆,成就今天這番事業。
忝為編輯,特彆感謝下列審查委員以學術之名,為叢書把關。前九冊分彆由鄭錦全院士、李英哲教授、鄭昭明教授、湯廷池教授、鬍誌偉教授、葉德明教授、姚榮鬆教授、黃美金教授、柯華葳教授審查。
叢書籌劃編輯過程中,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在董鵬程祕書長的領導下,所有工作人員全力以赴,一併緻上謝意。
「對外華語文教學研究叢書」主編◎柯華葳(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所長)
作者序
教授第一堂語言學概論的時候,我常先問學生「語言是什麼?」學生七嘴八舌討論後,往往很快地給我各種答案,包括:「語言是一個工具。」、「語言是一座橋樑。」、「語言是一麵鏡子。」其實他們這些迴答也都很有道理。語言確實是一個與人溝通的工具,也是一座連結大腦與錶達的橋樑,更是一麵反映人類思想的鏡子。但是我心中的答案是「語言是一個係統」。這個係統包含語音、音韻、構詞、語意、語法、和語用等等麵嚮與規則,而華語的復雜度不亞於西方語言,這也考驗著華語教師要如何轉化這些元素給外籍學生吸收。
一位稱職的華語教師須具備良好的聽說讀寫能力和漢語語言學的基本概念,也須要瞭解語言學習與教學的基本原則與應用,懂得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扮演適當的角色。而一位華語教師之所以成功,很重要的一大關鍵就是其個人的班級經營風格與教學魅力。從事研究工作多年來,我一直很希望能把華語教師教學的畫麵描述給正要「上路」的新手們知道。懂得教學的教師其實就像一位「醫師」,得時時觀察學生的錶現是否符閤一般外籍學生的學習發展階段,遇到有違常態發展的特彆個案應該主動瞭解原因,並給予協助,甚至可以進行行動研究。一位優良教師也像一位「司機」,他與學生互動的過程中,不但享受開車的樂趣,同時也懂得迴頭觀察車上乘客的錶情,體會他們的感受。而「提問」是增進教師經營課室氛圍的最佳技巧之一,也是改善師生互動的一帖良藥。
為瞭能有係統地結閤理論與實務,提供讀者一個點、綫、麵的連結,我覺得最好的驗證方式是從外籍學生在課室中所接收到的語料(即教材)分析起,一一將教材內容建檔後,分析其「提問」句型的介紹,有助於我們瞭解外籍學生在教材中學到語料與其提問句型錶現是否成一緻性。思考再三後,我決定以師大國語中心中教材使用率最高的《實用視聽華語》為主教材,資料建檔後,接踵而來的是「提問」句型編碼的挑戰與課室錄影的接洽,感謝參與計畫的助理們與同意讓我觀課的華語教師們,沒有他們的鼎力協助,本研究絕對無法順利完成,我由衷感恩這些貴人。此外,更要感謝董鵬程秘書長對後進的提攜,沒有他再三的耳提麵命,我想我的專書撰寫啓動日期一定是遙遙無期。
本書以華語為第二語言課室的「提問」句型,依其疑問句的語法形式(如:選擇問句、附加問句、正反問句、助詞問句及疑問詞問句)及語用功能(如:展示性及指涉性)標示後加以統計。研究發現,該教材問句之編撰,呈現「倒U型」,中間冊數之提問句型介紹遠較於前後冊來得多。教師在課堂上最常使用助詞問句及疑問詞問句提問,學生亦同。師生提問時,語用功能亦同,皆為指涉性問句明顯多於展示性問句。就師生提問之溝通策略使用方麵來看,不同程度學生對教師不盡相同,以高級班學生提問次數最多,常用「重述」為策略,初級班教師則常採「語言轉換」為策略。
如果說「在傢裏,父母是孩子的『模』」那麼在學校中,外籍學生的『模』就是教師。課室中教師的提問方式與互動技巧足以讓外籍學生化壓力為動力,繼續深耕華語這塊園地。期待本書所提供的課室實例與統計數據的分析能讓華語教師們更瞭解「提問」的重要性,引導外籍學生進入華語殿堂時,彆忘瞭善用此技巧與學生互動,化寒鼕為春風,讓師生零距離,學習充滿愉悅與幸福的感覺,大傢共勉之!
我一直認為,《第二語言課室研究》這個書名本身就蘊含著一種嚴謹而求實的精神。它讓我聯想到無數在教室裏發生的、關於語言學習的細微之處。我腦海中浮現齣的是那些充滿活力的課堂對話,是學生們臉上洋溢的求知欲,以及教師們那份對教育事業的熱忱。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地剖析這些課堂現象,揭示語言教學的內在邏輯。也許,它會從認知科學的角度,解釋學習者的大腦是如何處理新的語言信息的;又或者,它會從社會語言學的角度,探討課堂中的互動模式對語言習得的影響。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有關於不同教學方法在實際課堂中的應用效果的比較分析,無論是傳統的語法翻譯法,還是當今流行的交際法,亦或是更具創新性的教學模式,我都希望能一窺究竟。這本書,在我眼中,不僅僅是一本學術著作,更是一份能夠幫助我理解語言學習本質,提升教學技巧,甚至啓發教育創新的寶藏。
评分《第二語言課室研究》這個書名,瞬間勾起瞭我內心深處對教育的關注。我常常思考,在信息爆炸的時代,課堂的角色究竟有多重要,尤其是在第二語言學習這樣一個需要大量實踐和互動參與的領域。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揭示課堂教學中那些不為人知的“秘密”,那些能夠真正點燃學生學習熱情,並且切實有效地提升他們語言能力的策略。我猜測書中會涵蓋很多關於教學設計、課堂管理以及學生評估的討論,並且會提供一些基於實證研究的發現。我尤其好奇,書中是否會探討如何利用科技手段來豐富課堂教學,如何讓綫上和綫下的學習模式相互補充,從而創造一個更具吸引力、更個性化的學習環境。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獲得一些關於如何構建一個積極、高效、充滿樂趣的第二語言課堂的靈感和指導,不僅僅是理論知識,更希望能看到一些成功的實踐範例,從中汲取經驗。
评分在收到《第二語言課室研究》這本書時,我心中湧起一股莫名的激動。我一直對語言學習的奧秘充滿好奇,尤其是它在真實課堂環境中的實踐。書名本身就暗示著一種深入的、細緻的探究,而非泛泛而談的理論。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它,看看作者是如何解析那些隱藏在課堂之下的復雜動態的。我猜測書中會涉及各種各樣的教學方法,從傳統的講授式到更具互動性的項目式學習,甚至可能包括一些最新的、基於科技的教學手段。我特彆期待能夠瞭解到,在不同的教學環境下,教師們是如何根據學生的特點和學習目標來調整策略的,以及這些調整又帶來瞭怎樣的效果。會不會有關於如何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章節?亦或是如何處理課堂上的突發狀況,如何評估學生的學習進展?這些都是我在學習和生活中經常遇到的睏惑。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實用的工具和方法,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應對第二語言學習過程中所麵臨的挑戰,不僅僅是理論上的指導,更希望是那些經過實踐檢驗的、切實可行的建議。
评分這本書的名字著實引人入勝——《第二語言課室研究》。單是這個書名,就勾起瞭我對無數課堂場景的迴憶,那些或清晰或模糊的片段如同潮水般湧上心頭。我常常會在午後,端著一杯溫熱的紅茶,信步走到書架前,隨意抽齣一本關於教育的書來翻閱。我希望,這本書能帶領我重溫那些與語言學習息息相關的日子,無論是作為學生時的青澀懵懂,還是作為旁觀者時的靜默觀察。我期待它能深入剖析課堂上那些細微而關鍵的互動,那些教師的教學策略,學生們不同的學習方式,以及這些因素是如何共同塑造一個成功的第二語言學習環境。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新鮮的視角,讓我能夠重新審視那些習以為常的教學模式,發現其中可能存在的不足,或是藉鑒其中的閃光點。有時候,我會幻想書裏會描繪一些生動的課堂片段,比如一個善於調動學生積極性的老師,如何用巧妙的方法讓最害羞的學生也開口說齣第一句外語;又或者,那些因為某種教學方法的改變,而讓學生們學習興趣大增,成績突飛猛進的案例。我渴望從中找到能夠啓發我思考,甚至是指導我行動的寶貴經驗,為我自己的學習,或是未來可能參與的教育事業,增添一份力量。
评分《第二語言課室研究》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開啓瞭我對語言教學這個廣闊領域的好奇之門。我一直認為,語言的學習絕不僅僅是詞匯和語法的堆砌,它更是文化、思維方式以及人際交流的融閤。而課堂,正是承載這一切最重要的場所。我非常好奇,在這本書中,作者會如何描繪這個微觀世界的運作?是那些循循善誘的教師,還是那些渴望進步的學生?亦或是那些看不見的、卻至關重要的教學原則?我希望書中能夠有詳實的案例分析,能夠讓我窺見不同課堂模式的優劣,以及它們是如何影響學習效果的。也許,書中會探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學生在課堂上錶現齣的差異,以及教師如何跨越文化障礙,促進有效的溝通。我期待的不僅僅是理論的講解,更希望看到那些鮮活的、充滿生命力的課堂實踐,能夠讓我感受到語言學習的魅力,以及教育的力量。這本書,在我看來,是一份關於如何在有限的課堂空間內,最大限度地激發語言學習潛力的寶貴指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