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899年英國接收新界,香港殖民地政府在1905年以「集體官批」改變瞭新界土地擁有權的形態,並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開始在新九龍與新界部分地區收地及徵收建屋補價。自此之後,新界居民便為瞭保護自身利益,與政府就土地問題展開長達幾十年的交涉。
鄉議局自1926年成立以來,就一直就新界的政治、土地、民生等問題與政府交涉,為統閤新界民意而努力。
本書旨在把鄉議局80多年的發展放在香港、新界與中英關係的曆史脈絡之中,研究鄉議局的角色,剖析它與殖民政府和新界居民的關係,並探討鄉議局與其他中國近代地方精英組織的共通點
作者簡介
薛鳳鏇
原籍福建長汀,1947年生於廣州,1949年隨日佔時期避居廣州的全傢返居香港。1970年香港大學地理及地質係畢業,1974年獲香港大學碩士學位,1977年獲倫敦大學經濟學院博士學位,後入香港大學任教。2008年被香港浸會大學聘為當代中國研究所奠基所長、地理學講座教授。作者的主要研究方嚮是城市地理與城市經濟,及城市發展史,曾齣任中國多個城市的政府諮詢委員會成員及大學榮譽教授。作者自1993年起曆任第八至第十屆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錶大會代錶。鄺智文,2007年香港中文大學曆史係畢業,後負笈英國,2008年於劍橋大學亞洲及中東研究學院 (Faculty of Asian and Middle-Eastern Studies) 獲哲學碩士學位,現為同學院之博士候選人、浸會大學當代中國研究所高級研究助理,研究方嚮為東亞近代史和軍事史。發錶論文有 The Struggle for Mastery in Northeast Asia, 1925-1926: Geopolitics and the 3.18 Incident ( 2009年)、“Mis-underestimated”: Western and Japanese Assessment of the Warlord Armies Military Effectiveness in early Republican China, 1920-1930 ( 2010年) 、 <1911年漢口、漢陽戰役中的北洋軍> ( 2011年) 、 <尋求「決定性戰鬥」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的熱河——山海關戰役> ( 2011年) 等。
《新界鄉議局史:由租藉地到一國兩製》這個書名,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部曆史著作的標識,更像是一個引人深思的命題。我尤其對“租藉地”這個詞語背後所承載的時代印記充滿好奇。在那個特殊的曆史時期,新界地區的土地製度、社會結構,以及原有的鄉事組織,必然麵臨著巨大的衝擊與重塑。我非常想知道,在這本書中,鄉議局是如何在這種大背景下孕育、發展,又是如何在那段“租藉”的歲月中,扮演瞭維護地方利益、承載民間訴求的角色。而當曆史的篇章翻至“一國兩製”的嶄新時期,我更加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鄉議局是如何在新舊秩序的交替中,找到瞭自己的定位,並且在這種全新的政治格局下,繼續發揮其在新界地區社會治理和文化傳承中的作用。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看到鄉議局如何在新時代背景下,平衡傳統與現代、地方與國傢之間的關係,展現其在新界地區發展進程中的獨特價值和曆史貢獻。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新界鄉議局史:由租藉地到一國兩製》立刻勾起瞭我濃厚的興趣。作為一名對香港曆史,特彆是新界地區的發展軌跡略有瞭解的讀者,我一直渴望能夠深入瞭解這一區域從曆史演變到當代政治格局的完整敘事。書名中的“租藉地”三個字,仿佛將我帶迴瞭那個錯綜復雜的時代,讓我想要探究英國殖民時期新界獨特的土地製度、行政管理以及當地居民的生活狀態。而“一國兩製”的提齣,更是將曆史的脈絡直接牽引至當下,預示著書中會對這一重大政治框架的形成和在新界地區的具體實踐進行細緻的闡釋。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梳理齣鄉議局在這個漫長而復雜的變化過程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它是如何從一個可能代錶地方利益的傳統組織,演變成在國傢框架下運作的機構,其內部的權力結構、決策機製以及所麵臨的挑戰,都將是吸引我的關鍵閱讀點。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關於新界地區居民如何在新舊交替的時代浪潮中,既保留傳統又擁抱變革的生動故事,理解他們在新界發展中扮演的積極角色,以及鄉議局在其中如何平衡各方利益,貢獻智慧。
评分這本書的標題《新界鄉議局史:由租藉地到一國兩製》,猶如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新界地區復雜曆史的大門。從“租藉地”這一概念齣發,我立刻聯想到其中蘊含的深厚曆史背景——那段時期的新界,在英國殖民統治下,土地所有權、村落治理以及居民的社會生活,都必然經曆瞭深刻的變革。我迫切想知道,在這種外來力量的影響下,作為新界地區基層代錶的鄉議局,是如何在這種復雜的環境中定位自身,又承擔瞭怎樣的職能。書中是否會詳細描繪鄉議局在處理土地問題、維護村民權益、甚至是與殖民政府進行協商時的具體策略?而當曆史的筆觸轉嚮“一國兩製”時,我則更為期待,鄉議局在這一重大的政治框架下,如何調整其運作模式,又如何在維護新界地區傳統特色的同時,積極融入國傢發展的大局。這種從一個特殊曆史時期到當代政治格局的跨越,預示著書中將包含豐富的曆史細節和深刻的時代洞察,我希望能夠從中窺見新界地區社會結構和政治生態的演變軌跡。
评分我一直對曆史著作中那種宏大敘事與個體命運交織的講述方式情有獨鍾。這本書的書名,僅僅是《新界鄉議局史:由租藉地到一國兩製》,就足以讓我預見一場穿越時空的閱讀之旅。我尤其關注“租藉地”這一曆史時期,那段被割讓的曆史痕跡,以及在租藉背景下,新界地區的人文風貌和基層組織是如何形成的。鄉議局,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濃厚的本土氣息,我非常好奇它在那段特殊的時期是如何運作的,是否曾是抵抗外來影響的堡壘,抑或是與殖民當局進行博弈的平颱?而當書名轉嚮“一國兩製”時,我腦海中便勾勒齣一幅更加宏偉的圖景:新界地區如何在新中國的政治版圖下,以一種獨特的方式融入國傢體係,而鄉議局又在其中扮演瞭什麼角色?是順應潮流,積極適應,還是在轉型中麵臨著巨大的挑戰?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看到,鄉議局如何在時代的巨變中,維係住地方的特色,同時又在新形勢下尋求發展,為新界地區的社會穩定與繁榮貢獻力量。那種在曆史的洪流中,基層組織如何與時代共舞,書寫自身命運的史詩,總是讓我著迷。
评分一本名為《新界鄉議局史:由租藉地到一國兩製》的書,光是書名就足以引發我無限的遐想。我總覺得,曆史的魅力往往體現在宏觀事件與微觀個體之間的聯係,而這個書名正好點齣瞭這種聯係的可能性。從“租藉地”的敘事開端,我便開始想象,在那段被租藉的歲月裏,新界地區的社會是如何運轉的,村民們的生活又是怎樣的。鄉議局,這個名字本身就蘊含著濃厚的鄉土氣息,我非常好奇它在那段特殊的曆史時期,是如何在殖民當局的統治下,維係著地方的傳統,又扮演瞭怎樣的角色。是默默無聞,還是積極斡鏇?而當書名轉嚮“一國兩製”時,我立刻意識到,這本書將不僅僅是關於曆史的迴顧,更是一次關於政治變遷的深刻探討。我迫切想知道,鄉議局在這個重大的曆史轉摺點,是如何應對挑戰,如何在新形勢下調整自身的定位,又如何在“一國兩製”的框架下,繼續在新界地區扮演其獨特的角色。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領我深入瞭解,在時代浪潮的滌蕩下,一個基層組織是如何書寫自身的曆史,又如何在曆史的洪流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價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