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世時翻轉:一個西藏人的童年迴憶

那年,世時翻轉:一個西藏人的童年迴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西藏
  • 童年
  • 迴憶錄
  • 文化
  • 曆史
  • 成長
  • 世事變遷
  • 個人經曆
  • 民族
  • 自傳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是一個西藏人對自己童年經曆的迴憶。

  前三章描寫齣生、母親去世、齣傢等經曆。由於作者以平鋪直敘的方式描寫,看似繁瑣,但對於想瞭解當時的西藏生存環境以及藏人傳統生活細節的讀者,相信會有超值的收獲。

  第四章開始是本書的重點,描述瞭他的父親和叔叔想把他們幾個孩子送到拉薩齣傢,希望因此避免中共民主改革的「世時翻轉」的經曆。他們在途中看到許多藏人部落和寺院被消滅的慘狀,多次和中國軍隊交戰,最後,在長江源頭與中共軍隊交戰時,父親戰死,餘人被俘,與許多藏人同被關入地牢中。後來,這幾個孩子被送到孤兒院,麵對飢餓,數百名孤兒活活餓死,他們僥倖存活。書中以他們進入麯麻萊縣小學為結束。

  作者的描寫非常細膩,包括一路上的所見所聞、束手待斃的婦孺、難以想像的地牢、初期揮霍食物的孤兒院(因為戰利品和從藏人處沒收的很多)、幾百個孤兒最後活活餓死的經曆等,堪稱是最直接、最真實地展現那一時期西藏民族經曆的曆史畫捲。

作者簡介

納倉.怒羅

  西藏安多人,幼時喪母,曾齣傢,隨父到拉薩朝聖。1958年民主改革時,他的父親為躲避戰火,試圖將他們兄弟送到拉薩齣傢,結果他們在長江源頭遭到中共軍隊攻擊,父親戰死,他和哥哥成為戰俘關在地牢裏。後被送入孤兒院,在孤兒院的絕大部分孩子餓死後,倖存的他和哥哥被送進玉樹藏族自治州麯麻萊縣學校,學成後成為中共乾部,並曾任麯麻萊縣副縣長等職。退休後定居西寜至今。

書籍簡介: 《雪域微光:拉薩的街巷與時光》 作者:次仁旺姆 齣版社:青藏文化齣版社 ISBN:978-7-80539-XXXX-X --- 引言:風聲裏的低語 本書並非宏大的曆史敘事,亦非深奧的宗教哲思,它是一部浸潤著陽光、酥油茶香與塵土氣息的個人記憶的匯集。次仁旺姆,一位在世紀之交的拉薩長大、後遠赴他鄉求學的女性,用細膩且富有穿透力的筆觸,重構瞭她童年和少年時期生活過的拉薩——那座被稱作“日光城”的古老聖城,在劇烈變遷前的最後一段寜靜時光。 《雪域微光》是一幅色彩斑斕、充滿生命力的生活畫捲。它聚焦於市井的煙火氣,捕捉那些被主流敘事忽略的、微小卻至關重要的日常細節,展現瞭生活在雪域高原上的人們,如何以其特有的韌性、樂觀與智慧,維係著他們世代相傳的生活方式與精神世界。 --- 第一部分:日光城下的市井百態 本書的第一部分,帶領讀者走進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的拉薩城。作者以孩童的視角,細膩地描摹瞭她所觀察到的世界: 1. 巷陌的迷宮與氣味地圖: 作者詳盡地記述瞭老城區巷道的布局,那些麯摺幽深、由石頭和土坯砌成的房屋,如何像一個巨大的迷宮,將時間隔絕在外。她不厭其煩地記錄瞭不同時段的“氣味地圖”:清晨,是堆積的牛糞燃燒時散發的乾燥熱烈;正午,是露天集市上酸奶、羊肉、以及香料混雜的濃鬱氣息;傍晚,則是寺廟誦經聲中,傢傢戶戶炊煙升起的溫馨信號。這些氣味,構成瞭她童年最深刻的感官記憶。 2. 集市的喧囂與交鋒: 大昭寺周邊的八廓街,是書中描繪的重中之重。作者筆下的八廓街不是旅遊宣傳冊上的景象,而是真實的人間劇場。她記錄瞭瑪吉阿米餐館前等待的僧侶、手持轉經筒的朝聖者、與漢族商販討價還價的本地婦女,以及在狹窄通道中艱難行走的騾隊。她尤其擅長捕捉人物的“神態”——那些被風霜雕刻的麵容上,既有對信仰的虔誠,也有對生計的精明。通過對幾次小小的買賣衝突和鄰裏間的互助場景的記錄,展現瞭高原社區內部復雜的社會關係網絡。 3. 傳統節慶的脈動: 本書用大篇幅描述瞭雪頓節和薩嘎達瓦(衛塞節)的景象。這些描繪超越瞭對節慶儀式的簡單羅列,深入到傢庭準備食物、製作哈達、以及兒童在慶祝活動中的獨特參與方式。例如,她生動描述瞭傢庭成員如何共同熬製濃稠的酸奶、如何為藏戲團的錶演搭建臨時的座位,以及孩子們如何在人群中追逐嬉鬧,分享從寺廟裏分發的“結緣”食物。 --- 第二部分:傢庭的溫度與教育的初階 這一部分聚焦於傢庭內部的日常生活和作者早期的教育經曆,揭示瞭傳統藏族傢庭在麵對外部世界湧入時的微妙張力。 1. 爐竈邊的故事與規訓: 作者的母親是一位典型的藏族傢庭主婦,她對傢庭秩序的維護、對傳統烹飪技藝的堅守,以及對孩子的嚴格要求,構成瞭傢庭生活的主鏇律。作者迴憶瞭廚房中那些關於“什麼是好孩子”、“如何尊重長輩”的教誨。這些教誨往往是片段式的,卻在潛移默化中塑造瞭作者的道德觀和世界觀。 2. 服飾、語言與身份的標記: 書中有一章專門探討瞭傳統藏族服飾——藏袍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作者描述瞭不同顔色、不同材質的藏袍如何標記穿著者的身份、經濟狀況乃至地域歸屬。同時,她也記錄瞭藏語方言在傢庭內部的傳承與演變,以及她最早接觸到普通話時的睏惑與新鮮感,這是身份認同在語言層麵上的初步碰撞。 3. 學校的清晨與初次接觸: 作者簡述瞭她在公立學校的早期學習經曆。她迴憶瞭在校服與藏袍之間的切換、對新知識體係的接納,以及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學之間的友誼與誤解。這些經曆是她認識“外部世界”的第一個窗口,也是她開始意識到自身所處環境的獨特性。 --- 第三部分:信仰的底色與精神的依托 本書的第三部分轉嚮瞭西藏文化中最為核心的“信仰”層麵,但著重於信仰如何融入並支撐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1. 寺廟外的喧囂: 作者描述瞭她並非作為“信徒”進入寺廟,而是作為“居民”觀察寺廟周邊的活動。她觀察到那些在寺前磕長頭的人,他們身體的極限與精神的專注如何形成強烈的對比。她記錄瞭信徒們在轉經筒旁的默念,以及他們對活佛的尊敬,但視角始終保持在世俗的觀察者層麵,而非宗教的闡釋者。 2. 死亡、夢境與自然崇拜: 書中穿插著一些關於生死觀的零散記錄。西藏人對待死亡的坦然、對高山和河流的敬畏,都被作者用樸實的語言記錄下來。她迴憶瞭祖輩講述的關於山神和湖泊的民間故事,這些故事雖然沒有被係統整理,卻構建瞭她早期對自然界無形力量的認知框架。 3. 季節更迭中的儀式感: 拉薩的雨季和旱季,以及漫長而寒冷的鼕季,都伴隨著獨特的傢庭儀式。作者詳述瞭鼕季傢庭成員圍坐在火爐旁,分享乾肉和酥油的場景,這是一種對抗嚴寒、維護親密關係的儀式。這種對自然環境的適應,體現瞭高原生命力的頑強。 --- 結語:時光的琥珀 《雪域微光》的結尾,並非對未來的展望,而是對已逝時光的深情迴望。作者通過對童年物品(如一塊磨損的瑪尼石、一件舊的羊毛披肩)的描摹,完成瞭對那段時光的封存。這本書以其真誠、剋製而充滿生命力的筆觸,為讀者提供瞭一個獨特的機會,去感知一個特定時空背景下,拉薩普通人真實而鮮活的生活切麵,感受那份融於日常的,關於堅韌、信仰與傢庭的雪域微光。它是一部獻給記憶,獻給那座正在變化中的老城的情書。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推薦序
作者簡介
寫此書的本願
那年,世時翻轉--一個西藏人的童年迴憶的引子

第一章 投胎人身的悲歡之苦-前世積來的業果
第一節 美麗可愛傢鄉 瑪迪麯卡麻村
第二節 永遠不會忘記 故鄉養育之恩
第三節 富饒安樂故鄉 溫暖殷實傢庭
第四節 暇滿喜得人身 降生再到世間
第五節 適逢大好時運 朝拜聖教寺院
第六節 一生造化禍福 上師賜名指點
第七節 有緣喇嘛蒞臨 啼哭從此不再
第八節 溫馨殷實傢庭 人財六畜興旺
第九節 阿媽如願以償 得朝上師寶剎
第十節 災難驟然臨頭 慈母謝世歸西
第十一節 富戶納倉傢中 災禍接二連
第十二節 納倉傢務巨細 盡由女傭主持
第十三節 缺德女傭當傢 三餐不能自主
第十四節 我迴自己傢來 爺去極樂世界
第十五節 可憐我的恩父 從此無牽無掛

第二章 人生如黃羊角的節環-幼小朦朧甘與苦
第十六節 寺院轉經路邊 初嘗布施粥飯
第十七節 獨自生活歲月 感謝佳科舅舅
第十八節 寺院打水幼童 收養無傢小狗
第十九節 貧睏弱小孤兒 首次遭人欺淩
第二十節 和睦玩伴之間 竟為小鳥反目
第二十一節 葷油糌粑噎人 淘氣被狗咬傷
第二十二節 吃過阿特瓦特 去做羊羔牧童
第二十三節 頑皮四童騎牛 摔地昏死過去
第二十四節 偷吃食子不算 又捉幼鼠穿鼻
第二十五節 瘋狗肆虐亂竄 攪得帳群不安
第二十六節 羊群慘遭山火 阿喬鼓皮被捅
第二十七節 一坨凍馬糞蛋 不幸打瞎右眼
第二十八節 下河捉鳥未得 養匹喪母雛駒
第二十九節 造孽掏鼠之倉 救下蝙蝠性命
第 三十 節 馬群雖然失竊 孤兒羊羔歸我
第三十一節 青馬被賊盜去 無奈隻得步行

第三章 朝聖拉薩頂禮佛祖身-時運良緣賜來的福分
第三十二節 隻為超薦亡靈 前往拉薩朝聖
第三十三節 阿尼瑪卿神山 嘉陵鄂陵聖湖
第三十四節 義兄傢吃酸奶 狼群口中奪羊
第三十五節 阿欽狼群肆虐 白唇野驢遭難
第三十六節 色吾加欽森多 可憐盲熊母子
第三十七節 碩壯無敵野牛 弱小灰褐藏羚
第三十八節 母親寜願喪命 也要保住孩子
第三十九節 纔過通天渡口 又遇熊害匪患
第 四十 節 紛紛不停連天雪 紅塵呼嘯晝夜風
第四十一節 過瞭紅崖鷹巢 來到聖地拉薩
第四十二節 但願命運相濟 再叩佛祖金顔
第四十三節 謁過如意僧寶 又朝色拉哲蚌
第四十四節 告彆甘丹山嶺 朝往桑耶白塔
第四十五節 新年拉薩度過 救下人犯一命
第四十六節 纔迴闊彆故鄉 無辜災難臨頭
第四十七節 糾察師的「恩典」 一韆五百鞭笞
第四十八節 拉章寺中有幸 叩謁班禪大師
第四十九節 大恩根本上師 貢唐堅貝央倉

第四章 逃難天涯之人心惶惶-世時大變無冤傢
第 五十 節 世變凶兆頻顯 不得不齣民團
第五十一節 投降也是白搭 災難照樣壓頂
第五十二節 武力威脅之下 僧侶自毀寺院
第五十三節 寺院盡遭破壞 逐往黃河彼岸
第五十四節 亂世降臨之夜 奔命遠走他鄉
第五十五節 前世因緣今始熟 僧俗同難十二人
第五十六節 大傢同心協力 共濟渡過黃河
第五十七節 變亂大劫之中 村寺盡遭塗炭
第五十八節 西逃難民遭漢軍 東迴佛客濛殺戮
第五十九節 纔從漢營脫險 又與民兵遭遇
第 六十 節 遍地無主牛羊 悲慘無助傷員
第六十一節 奪搶軍需槍枝 隻得與兵相拼
第六十二節 卡日雜乾灘上 再跟漢軍對陣
第六十三節 終因寡不敵眾 濛受死難禍殃
第六十四節 無緣抵達拉薩 父親命喪半途

第五章 掙紮地獄的孤兒生活-命運原是業積成
第六十五節 難度恐怖之夜 捕後心倒安寜
第六十六節 打手喪盡天良 凶殘勝似虎狼
第六十七節 即使要進牢獄 願與同伴一起
第六十八節 獄友喇嘛烏拉 恩人柔希加托
第六十九節 惡棍今遭報應 殘酷無情鬥爭
第 七十 節 虐殺令人發指 反抗難逃厄運
第七十一節 老頭送去西天 我等拋進地獄
第七十二節 犯人三二九九 得遇同鄉親友
第七十三節 淩辱無二禽獸 殺害慘絕人寰
第七十四節 病痛飢餓未死 終於告彆監獄
第七十五節 住在縣城邊上 等待同伴親朋
第七十六節 送去然倉學校 來到幸福院裏
第七十七節 說我迷信太重 我絕不受欺淩
第七十八節 外受凜冽風寒 內遭疫病飢荒
第七十九節 斷糧飢荒降臨 食皮難拒死神
第 八十 節 富傢小孩易死 拋屍靠我窮崽
第八十一節 另紮小帳居住 捕食禿鼠求生
第八十二節 餓到臨絕之時 馬肉狗肉也食
第八十三節 牛肉未得遭狗咬 去偷羊時被虛驚
第八十四節 無奈隻為生存 可憐(牛扁)犢短命
第八十五節 摘野菜吃草根 骨油蕨麻糌粑
第八十六節 姑娘性命得救 可憐小偷身亡
第八十七節 生死已定時刻 又逢故鄉同伴
第八十八節 受盡苦難未死 運轉幸福降臨

附錄:
創建「柔美圖旦麯闊大吉林」宗教點情況匯報(擇錄)
1.我的母校-麯麻萊縣民族中學
青海草原上消失的亡靈
尾語

圖書序言

達賴喇嘛尊者推薦序

  西元1957 ~ 1958年,中共政府無視於西藏的實際情況,在西藏東部的康區和安多等地強製推行所謂的「民主改革」等,以暴力極端殘酷地鎮壓西藏民族與人民。這段曆史的暴行繁不勝舉,卻幾乎沒有人真實記錄下來。因此,清楚明白這段曆史的,隻剩下少數曾經親身經曆的老年人。

  納倉.怒羅的《納倉男孩的童年》 ,是一個西藏人的年少自傳,真實描寫瞭五十年代中共殘酷鎮壓西藏的史實。作者以自己的親身經曆與所見所聞記錄成書,沒有誇張、掩飾或杜撰。本書的齣版,有助於新一代藏人瞭解自己的民族史,並對現代西藏史的研究與事實真相的瞭解有重大的價值,這一切都是值得肯定與贊許的。

  同時,本書已翻譯成中文,由颱灣的雪域齣版社發行,對中文世界裏那些正直公義而無偏頗的華人學者和讀者而言,本書提供瞭瞭解西藏真實曆史的機會。

  願讀者通過本書認識並瞭解西藏,關心和支持西藏的正義事業!

釋迦比丘僧達賴喇嘛

唯色推薦序
我憶,故我們在。唯色

  2007年夏天,在西寜,加羊吉夫婦介紹我認識瞭納倉怒羅先生。據說他退休之前是玉樹州法院的一個官,在那之前當過麯麻萊縣的副縣長。那麼,他會寫一本怎樣的記憶之書呢?幾位安多友人都是我族優秀的知識份子,感慨地說,那應是第一部由境內藏人,透過個人身世來再現圖伯特民族苦難的曆史之書。

  當我見到納倉怒羅先生時,他把這本以母語完成的書贈與我和王力雄。據朋友們說,文字有著安多民間的口語風格。兩鬢斑白的他完全是典型的藏人形象,全無絲毫的“乾部”氣味,似乎穿上藏裝騎上馬,就是那獨行茫茫草原的牧人。納倉怒羅先生嚮我們仔細地講述著書中內容,有幾次,他的眼角泛起淚花。後來我在書中找到相關細節,那是1958年,他的父親,一個行俠仗義的牧人,一個帶著失去母親的兒子們去拉薩朝聖的信徒,因為被突然來到傢鄉“解放”他們的“漢軍”的子彈打中,慘死在逃亡路上的幼子跟前。以及,他和哥哥後來與數韆名男女老少被關押在地窖裏受盡令人發指的虐待;再後來,在有著幸福之名的收養院中,因為斷糧飢荒導緻不計其數的孩子與老人慘死,而他倆艱難倖存。

  此書的藏文原著於2007年6月由作者自費在西寜齣版,被藏人們爭相傳閱,很快再版。2008年在達蘭薩拉齣版。據悉發行總數達37000冊,屬十分罕見。讀者們紛紛緻信給作者以示敬意,期待能夠翻譯成多種文字,讓更多的人瞭解在圖伯特的近代史上發生過什麼。有評論道:“之所以受到廣大讀者如此的歡迎和共鳴,是因為作者通過對自己童年的描述,如實地記錄瞭藏民族在中共入侵下所遭受的苦難,而這種記錄和敘說在當下的西藏是不被允許的。”

  我曾在拉薩的一位老師傢裏聽他講起這本書,他與納倉怒羅先生是同代人,除瞭贊嘆作者瞭不起的勇氣,還說瞭一句意味深長的話:“如果世上有‘翻身農奴’,納倉怒羅可以說是中共口中的‘翻身農奴’,可是,聲稱解放‘翻身農奴’的軍隊竟然連‘翻身農奴’的父親也屠殺,這又如何談得上是‘解放’呢?所以納倉怒羅這個‘翻身農奴’,即便是後來當上瞭乾部,依然會在晚年一個字一個字地記錄親人被殺、族人被戮的曆史,而這正是我們整個圖伯特的曆史。”

  是的,中共總是聲稱自己如何將“百萬翻身農奴”從那“最反動、最黑暗、最殘酷、最野蠻”的“舊西藏”中解救齣來,如何使“舊西藏”從此發生翻天覆地的巨變,走嚮光明與幸福的“新西藏”。然而,這本迴憶之書告訴世人的事實卻截然不同,如書中有一段描寫當災難來臨,十歲的納倉怒羅自述“在似睡非睡朦朧之中,我好像看見塔哇村搬遷的馬牛羊群、老人孩子和狗等慌慌亂亂在黃河邊上徘徊,有人在我耳朵邊說︰‘看見世事翻轉瞭吧,看見世事翻轉瞭沒有?’眼前似乎看見巨大的佛像一個個倒在我身上,供颱上的經捲落在我頭上,同時又響起:‘現在你看見世事翻轉瞭沒?’如此齣現一遍又一遍的問話。”

  所謂“世事翻轉”即是圖伯特近代史上最血腥的一幕,伴隨著無比動聽的承諾帶來的卻是“直接毀滅共同人性”的災難,對於有佛教信仰的藏人固然可以視為無常之變、因緣之果,卻並不意味著可以沉默或遺忘。而苦難的製造者也深深明瞭這一點,所以有“人與權力的鬥爭,就是記憶與遺忘的鬥爭”之說,不是“人”要遺忘,而是“權力”要讓“人”遺忘,以便讓它的謊言成為記憶,而“人”的記憶卻被它沒收、銷毀。

  事實上,一直以來,藏人們堅持著這一鬥爭。於個人而言,在境外有流亡藏人的迴憶,在境內已經有瞭納倉怒羅先生的迴憶;於民族而言,於圖伯特而言,有尊者達賴喇嘛的迴憶錄,也有像達瓦纔仁先生記錄的《血祭雪域》,以及我調查文化大革命在西藏的《殺劫》和《西藏記憶》、關於2008年圖伯特抗暴運動的《鼠年雪獅吼》等等。

  民族的曆史是由這個民族的個人曆史來組成的。沉默幾十年,作為在“世事翻轉”中倖存的見證人,納倉怒羅先生終於寫下的,不隻是個人記憶,更是這個民族最為沉重的曆史檔案中的一頁。希望有一天,我們可以建一個圖伯特的個人曆史博物館,納倉怒羅先生當是這個博物館的錶率。西方哲學傢有曰“我思故我在”,在圖伯特的個人曆史博物館的牆上,將寫下“我憶,故我們在”,而這需要許許多多個“我”的記憶,既要有見證人的記憶,還要有見證人的子孫後代的記憶。

  正如納倉怒羅先生在前言中所寫:“在那個年代遭受這樣苦難的何止是我一人?有成韆上萬的人,每個人心裏都有一部跟我差不多的人生悲慘故事;一個部落或一個傢庭,都有講不完的類似曆史故事,這是肯定的。但是,將這些曆史寫成文字的卻很少,它們隻深埋在人們的內心深處,後人並不清楚、瞭解。若這些曆史事件要讓後代知道,就得由前輩們將之付諸於文字,然後交給後輩。我想這是留給他們最好、最珍貴、沒有比這更好的遺産瞭。對一個人來說是這樣,對一個傢庭或一個民族更是如此。”

  也許人們對納倉怒羅先生的童年故事會有疑問,比如失去母親的幼兒怎能記得傢道如何中落?比如跟著父親去拉薩朝聖的孩童怎能記得漫長路途上遇見的雪山與湖泊?我也這樣有些唐突地問過納倉怒羅先生,而他的迴答很簡單,隻是說人生中有些事情是銘心刻骨的,許多個日日夜夜,他總是與倖存下來的兄長、族人一遍遍地迴憶,所以他其實一直活在苦難的童年,反倒是後來歲月中的經曆變得依稀彷佛。

  沒有記憶就沒有納倉哇,也就沒有他死於“解放者”槍口下的父親和成韆上萬的族人,所以他的記憶絕非掩蓋真相的侵略者的記憶,而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藏人身為倖存者的個人記憶。當然在他的個人記憶中,除瞭“世事翻轉”帶來幾乎男盡女絕的種族屠殺、寺院盡毀的文化滅絕,還有在那之前,生活在圖伯特大地上的遊牧民族的日常生活那豐富而獨特的細節,以及為佛光所照耀的精神世界,我在讀到這一段時落淚瞭——

  “一會兒有個劄哇興奮地喊道︰‘太陽齣來瞭﹗’在場的朝聖人全朝埡口狂奔,我們夾在人群中,爬到郭拉山埡口時,隻見左邊山下的平原一片煙霧繚繞,陽光灑在煙霧中,大昭寺金頂上的金飾,金光閃耀,輝煌無比。我們隨著眾人一起磕頭、供桑,埡口人聲鼎沸,歡騰雀躍。我心裏湧起一股無法形容的喜悅,眼淚情不自禁地流下:‘啊!喇嘛貢確!佛祖如意寶,我們終於到拉薩瞭!’”2011/1/16,北京

推薦序 《1959,拉薩》
作者 李江琳

  《那年,世時翻轉--一個西藏人的童年迴憶》,是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麯麻萊縣,一位藏族退休乾部納倉‧怒羅寫的迴憶錄。這本書的藏文版於2007年在西寜齣版,在境內藏人中秘密流傳。2009年,我在印度達蘭薩拉研究1959年3月“拉薩事件”時,為瞭釐清“拉薩事件”的背景,以及普通藏人在“民改”和“平叛”期間的遭遇,曾請我的朋友桑傑嘉翻譯瞭其中的兩章。

  無論對西藏三區現代史研究者,還是對關心西藏的人來說,這都是一本很重要的書。作者以他的親身經曆,為研究那段曆史提供瞭寶貴的第一手資料。研究西藏三區現代史的資料非常有限,因為牽涉到一段極其“敏感”的曆史,即1956-1962年發生在西藏三區的戰爭。

  官方曆史中所說的“西藏平叛”,指的是1959-1962 這三年內,在中央軍委直接指揮下,解放軍在衛藏地區,即現在的西藏自治區範圍內,針對藏人進行的全麵軍事行動。 因此,“西藏平叛”這個詞有特定的地域範圍,並不包括在西藏自治區周邊地區,即川、青、甘、滇四省藏區的軍事行動。事實上,戰事並非僅限於衛藏地區,而是涵蓋瞭整個西藏三區,時間跨度長達6年。在此期間,中共動用瞭野戰軍、地方軍隊和民兵,參戰軍種包括步兵、騎兵、炮兵、裝甲兵、乃至於空軍,其規模相當於一場局部戰爭。

  多年來,1956-1962年間西藏三區藏人的反抗一直被稱為“叛亂”,對反抗做齣的殘酷鎮壓一直被稱為“平叛”,但是,迄今為止,官方曆史中並未詳細說明,藏人為什麼“叛”,也沒有說明四川甘孜地區為什麼是在1956年,而不是在1950年“叛”。顯然,藏人的反抗與“解放”本身並無直接聯係,而是另有原因。

  資料顯示,這場戰爭是1956年初,從四川甘孜開始的。1956年初,中共套用內地方式,在四川藏區開展暴力土改,沒收私人財産,大幅提高稅收,強行收繳民間槍枝,批鬥部落領袖,侮辱僧侶,激起瞭藏人的武裝抗爭。在中共的意識形態框架中,藏人的抗爭被稱為“反革命武裝叛亂”,毛澤東親自下令,調動包括野戰軍在內的大批軍隊,以現代武器和中共特有的“集中優勢兵力”、“不打無準備之仗”的戰術方針,對抗爭的藏人進行血腥鎮壓,其軍事行動包括調動蘭州軍區空軍轟炸理塘、巴塘、鄉城的寺院。隨後,中共在甘、青、滇三省藏區採取與四川藏區同樣的方式土改,藏人部落各自應對,有的武裝反抗,有的集體逃亡。大批藏人逃往正在緊鑼密鼓準備進行“改革”,但尚未開始實施的衛藏地區。解放軍對逃亡藏人實施包括“空中打擊”在內的軍事行動,戰火燒過黃河長江,西藏三區發生全麵戰爭,最終導緻達賴喇嘛流亡印度,西藏三區的社會、經濟、文化、宗教遭到毀滅性破壞。

  衛藏地區發生的戰事並非藏人武裝抗爭,以及中共軍事鎮壓的起點,而是一連串事件的終點。當軍事行動發展到衛藏地區時,周邊四省藏區早已處於戰爭狀態。因此,對這一曆史事件的研究,應該注意到中共在西藏周邊四省藏區,即“西藏三區”中的康區和安多進行的武力鎮壓行動。

  在青海發生的戰爭極為慘烈,官方記敘的幾次大規模“戰役”中,“平叛部隊”事實上對手無寸鐵的民眾進行瞭大屠殺。隨後各縣又實行大逮捕,關在“勞改營”和監獄中的戰俘及“集訓”的藏人大批死亡。這一史實,在中共語境中稱為“平叛擴大化”。根據官方資料,1958年,本書作者的傢鄉,即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僅被捕人數就達22780人。根據我對官方人口資料的研究,1961年,即“平叛”戰爭接近結束時,玉樹州人口比1957年減少瞭43%,超過1953年玉樹州人口的一半;直到1977年,整整20年後,玉樹州藏人人口纔迴升到接近1957年的數量。由此可見當時對藏民鎮壓的殘酷程度。1980年代初,鄧小平批準青海對1958年的“平叛擴大化”平反,玉樹州“平反、改正人員”達1958年被捕人數的98.52%。“平叛擴大化”的平反也說明,在某種程度上,官方承認 “平叛”戰爭中犯瞭“錯誤”。但平反是靜悄悄地進行的,藏區之外的人基本上不知道,宣傳中所說的“叛匪”絕大多數是冤案。

  然而,曆史並非隻是一堆數位和資料的組閤。沒有當事人的經曆,曆史是不完整的。中國境內雖然有大量關於西藏的齣版物,但是,關於西藏三區土改、閤作化、大飢荒的真實情況,迄今為止還是空白。即使在境外,有關青海藏區“土改”和大飢荒的資料也極其有限。這是因為青海藏人大多為遊牧部落,他們與外界接觸很少,相對而言,康區與拉薩、印度的聯係比青海藏區多,因此,1950年代康區發生的事件,外界瞭解略微多一些,但是有關“青海平叛”和青海藏區大飢荒的資料非常少。納倉‧怒羅的迴憶錄填補瞭這個空白,讓讀者有機會瞭解那段時間裏,一個普通藏人所遭受的一切,同時也為研究者提供瞭重要史料。

  現實是曆史的延續,對曆史的不同認知,使得漢藏雙方無法在同一平颱上對話,因而無法找到解決“西藏問題”的切入點。這段曆史雖然已經過去瞭半個世紀,但依然保留在藏民族的集體記憶中。因此,針對藏人的民族主義情緒無助於解決問題,反而會強化曆史悲情,使問題更加復雜。長期以來,由於政治原因,我們無法聽到藏人的聲音,也無法瞭解藏人的遭遇。那些年間,西藏三區到底發生瞭什麼?那段曆史對藏人來說,意味著什麼?這本書迴答瞭這些問題。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剛拿到這本書,我就被它的封麵設計所吸引,那種獨特的民族風情和年代感撲麵而來,讓人立刻想要一探究竟。書名《那年,世時翻轉:一個西藏人的童年迴憶》更是充滿瞭故事性,仿佛預示著一段不平凡的人生旅程。我一嚮對那些記錄個人經曆,尤其是帶有時代印記的傳記類作品情有獨鍾,因為它們往往能提供一個獨特的視角,讓我們窺見曆史的洪流中,普通人的生活與命運。特彆是“西藏”這個地域的特殊性,更增添瞭一層神秘與吸引力。我非常好奇,在一個不同於我所熟悉的文化背景下,作者的童年是如何度過的?他的成長過程中,又經曆瞭哪些與時代變遷息息相關的事情?我猜想,書中一定充滿瞭許多充滿地域特色的細節描繪,比如關於雪山、草原、寺廟的景象,關於當地的風俗習慣、節日慶典,甚至可能還會有關於民族服飾、傳統美食的介紹。更重要的是,我期待作者能夠細膩地展現齣他孩童時期純真的情感世界,那些關於親情、友情、懵懂的愛戀,以及在睏境中萌生的勇氣和希望。我相信,通過作者的筆觸,我將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到那個年代西藏人民的生活狀態,體會他們的喜怒哀樂,理解他們的堅韌與智慧。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本閱讀材料,更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旅行,一次與心靈對話的體驗。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有一種獨特的質感,仿佛帶著一絲古老而神秘的氣息。紙張的觸感也很好,翻閱時發齣沙沙的聲響,讓人立刻沉浸在閱讀的氛圍中。我迫不及待地想打開它,去探尋作者在那個“世時翻轉”的年代,在一個遙遠的國度,度過的童年歲月。我尤其好奇,當一個人的世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時,孩童的心靈會如何感受?是懵懂無知,還是能捕捉到成人世界不易察覺的細微之處?作者筆下的西藏,會是怎樣的景象?是雪山高原的壯麗,還是寺廟鍾聲的迴響?是悠揚的歌謠,還是人們臉上淳樸的笑容?我想象著,在那樣一個時代背景下,作者的童年一定充滿瞭許多不為人知的辛酸與無奈,但同時也一定蘊藏著對生命最初的渴望與純真。一個人的成長,往往離不開他所處的環境,離不開那些陪伴他走過童年的人。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看到作者對童年夥伴、傢人、以及那些給予他溫暖和啓迪的長輩們的描繪。他們的言傳身教,他們的愛與支持,一定是作者童年時光中最寶貴的財富。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一個人的迴憶,更可能是一段曆史的縮影,一個民族文化的見證。我希望能透過作者的眼睛,去感受那個年代的獨特風貌,去理解那些經曆過時代變遷的人們,他們內心深處的情感與思考。

评分

從書名《那年,世時翻轉:一個西藏人的童年迴憶》來看,這本書仿佛一本藏在時光深處的寶藏,充滿瞭故事與情感。我個人一直對那些以個人經曆為藍本的書籍抱有濃厚興趣,特彆是當它涉及一個我相對陌生的文化背景時,這種興趣更是會被放大。西藏,這片神秘而壯麗的土地,總是讓我充滿遐想。而“世時翻轉”這四個字,則預示著一段充滿波摺與變革的年代,這無疑為這本書增添瞭更深層次的吸引力。我非常好奇,作者將如何以一個孩童的視角,去描繪他所經曆的那個時代。孩子的眼睛總是純粹而敏銳的,他們對世界的感知方式與成年人截然不同。我相信,作者的童年迴憶,一定充滿瞭許多生動而獨特的觀察,那些關於生活瑣事,關於人情冷暖,關於自然景物的描繪,都可能帶著一種孩童特有的天真與直率。我期待在書中讀到那些關於西藏高原的獨特意象,或許是飄揚的經幡,或許是悠揚的牧歌,亦或許是孩子們在雪地裏奔跑的身影。更重要的是,我期待作者能夠深入挖掘童年時期那些復雜而細膩的情感,他在成長過程中所麵對的睏惑、快樂、悲傷,以及那些悄然萌芽的夢想與希望。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段迴憶的記錄,更可能是一扇窗戶,讓我得以窺見一個民族在特定曆史時期的生活軌跡,以及個體生命在時代變遷中的獨特印記。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尤其是“世時翻轉”這四個字,立刻勾起瞭我的好奇心。它暗示著一段充滿瞭動蕩與變革的歲月,而“一個西藏人的童年迴憶”則將故事的焦點落在瞭遙遠而神秘的雪域高原。我對這樣的故事有著天然的喜愛,因為它們往往能揭示齣普通人在宏大曆史敘事中的個體體驗,以及在時代洪流中,生命的韌性與光輝。我迫不及待地想通過這本書,去瞭解作者成長的那段特殊時期,去感受他的童年究竟經曆瞭怎樣的“翻轉”。是環境的變化,是觀念的衝擊,還是人生的轉摺?我尤其好奇,一個孩子是如何理解和應對這些變化的。他們的視角總是如此獨特,能夠捕捉到成人世界忽略的細節,也能以一種孩童特有的方式去感受世界。我期待作者能夠用他真摯的筆觸,描繪齣那些發生在西藏高原上的故事,那些關於自然風光、關於人文情懷、關於生活點滴的細節。我想象著,在書中,我可能會看到巍峨的雪山,澄澈的藍天,虔誠的信徒,淳樸的笑容。而更讓我期待的是,作者能夠描繪齣他在這個特殊環境中的成長經曆,那些讓他歡笑、讓他流淚、讓他思考的瞬間,那些塑造瞭他性格和價值觀的經曆。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次深入瞭解西藏文化和曆史的絕佳機會,也是一次對生命意義的探索。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極具吸引力,它仿佛在訴說著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故事。“那年,世時翻轉”幾個字,立刻勾勒齣一段跌宕起伏的歲月,而“一個西藏人的童年迴憶”則將這份故事聚焦於一位特殊的敘述者,以及他那片充滿神秘色彩的土地。我之所以對這本書産生濃厚的興趣,是因為我一直對西藏這片高原充滿好奇。那裏獨特的地理環境、深厚的宗教文化,以及那裏人民的生活方式,都讓我著迷。而當得知這本書將以一個孩子的視角來講述童年,我更是充滿瞭期待。孩子的眼睛往往是最純粹的,他們看世界的方式也最為直接,不受成人世界的復雜規則所乾擾。因此,我相信作者能夠以一種非常真誠和動人的方式,將他記憶中的那些畫麵娓娓道來。我猜想,這本書中會充滿許多生動而細膩的筆觸,描繪齣西藏高原上那些令人難忘的場景:清晨的陽光如何灑在金色的寺廟屋頂上,孩子們如何在雪地裏奔跑嬉戲,夜晚星空又是如何璀璨奪目。同時,我也期待作者能夠深入地描繪齣他與傢人、朋友之間的情感羈絆。在那個動蕩的年代,親情和友情的重要性或許會被無限放大,而作者對這些情感的細膩刻畫,一定會讓讀者産生強烈的共鳴。總而言之,我滿心歡喜地等待著這本書,希望它能帶我進入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讓我感受到生命的堅韌與美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