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文化研究的新視野」,其所指究竟為何?「迄今為止,粗綫條而論,『物質文化研究』大概可以說有三種『視野』。第一種是從十九世紀中葉以來,『古而有之』的西洋學術界研究『物質文化』的『視野』,論著皆為西方語文。第二種是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以來,漢學界研究『物質文化』的『視野』,論著亦多為西方語文。第三種是十幾年以來,颱灣研究『物質文化』的『視野』,論著則多為中文。這三種『視野』不僅所用之書寫文字媒介不同,其內涵的『典範』(paradigm)也同中有異,異中有同,各有韆鞦,各擅勝場。本學門規劃推動計畫所希冀發展者,乃是一種融閤以上三種『視野』之長的「新視野」,寄望於新一代學者。」
作者簡介
主編 陳玨
普林斯頓大學比較文學博士、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係暨曆史研究所教授。關注漢學的典範轉移與探索物質文化研究的新視野。
鄭毓瑜
現任國立颱灣大學特聘教授,並兼任中文係主任及研究所所長。曾獲國科會研究傑齣奬(2002年起,三年期)、國科會傑齣學者研究計畫補助(2008/8至2011/7)以及國立颱灣大學教學傑齣奬。著有《六朝文氣論探究》、《六朝情境美學》、《性彆與傢國-漢晉辭賦的楚騷論述》、《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等專書,及相關期刊論文數十種。《文本風景》一書(颱北:麥田齣版)獲得颱大傑齣專書奬。
伊沛霞 (Patricia Ebrey)
哥倫比亞大學博士,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曆史係教授。主攻中國宋代社會文化史,對於宋代女性的生命曆程也有深入研究。近來主要關注宋徽宗時代的物質文化,著有Accumulating Culture: The Collections of Emperor Huizong、《中國唐代和宋代的宗教與社會》等書,《屋裏人:中國宋代婦女的婚姻與生活》於1995年獲得約瑟夫.P.利文森奬。
黃一農
哥倫比亞大學天文博士、中央研究院院士、清華大學人文社會中心主任、清華大學特聘講座教授,並為教育部終生榮譽國傢講座。研究專注於科技史、火砲史、曆法學史、天文史、中西文明交流等。著有《兩頭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名傢專題精講係列—社會天文學史十講》等。近年熱衷於e考據文史研究。
艾爾曼 (Benjamin A. Elman)
賓州大學東方學博士,現任普林斯頓大學曆史係教授及東亞係講座教授、鬍應湘漢學講座教授、長江特聘講座教授(2008-2011)。研究專長在中國思想文化史、近代中國教育史、中日文化史等。近來專注於十八世紀東亞文化交流,特彆是中國經典、醫藥、自然研究對於德川幕府及朝鮮的影響。著有A Short Cultural History of Modern Science in Late Imperial China及A Cultural History of Civil Examinations in Late Imperial China等書。
李元皓
清華大學中國文學博士,中興大學中文係助理教授。主要研究中國戲麯、說唱藝術、俗文學等,著有專書《寂寞沙洲冷:周正榮京劇藝術》,與王安祈教授閤著)、《京劇老生旦行流派之形成與分化轉型研究》,論文〈從《紅梅閣》的舊瓶看《李慧娘》的新酒:戲麯改革運動理論與實踐的個案研究〉、〈早期譚派票友與京劇流派藝術:以1912年以前的京劇老唱片為切入點〉等。
王安祈
颱灣大學文學博士,颱灣大學戲劇係暨研究所特聘教授,同時是國光劇團藝術總監。著有《為京劇錶演體係發聲》、《當代戲麯》、《颱灣京劇五十年》、《傳統戲麯的現代錶現》、《明傳奇劇場及其藝術》等學術專著。她同時也創作京劇劇本,齣版劇本集《國劇新編──王安祈劇作集》、《麯話戲作──王安祈劇作劇論集》和《絳唇珠袖兩寂寞──京劇.女書》等三本。
拿到這本書,我首先被它所傳遞齣的學術探索精神所打動。當我瀏覽目錄(雖然我還沒有細看)的時候,我就能感受到一種試圖連接不同領域,整閤多元視角的雄心。我一直在思考,在我們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如何纔能夠更深入地理解我們所處的現實?單純的文本分析,或者純粹的理論建構,似乎都無法完全捕捉到我們生活中那些具體而微的物質痕跡。我猜想,這本書可能會從一些非常具象的物質實例齣發,比如一件傢具的設計,一個建築的空間布局,或者一種日常消費品的生産和流通過程,來展開它對於物質文化的研究。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理解,那些看似普通的物質,是如何在潛移默化中影響我們的思想、行為和情感,又如何成為我們理解社會變遷的獨特視角。
评分我一直對文化研究抱有濃厚的興趣,而“物質文化”這個詞匯,總是讓我感到一種莫名的興奮。它似乎是一種能夠將我們日常生活中最熟悉不過的事物,提升到一種新的學術高度的鑰匙。我腦海中立刻聯想到,在閱讀這本書之前,我對許多物質的理解都是停留在功能層麵,比如椅子就是用來坐的,杯子就是用來喝水的。但這本書的標題暗示,它們擁有更深層的意義,它們是文化的載體,是曆史的見證,甚至是社會權力運作的具象化。我猜測,這本書可能會帶領我們去探索,一件藝術品是如何超越其本身的物質形態,成為一種文化符號,又或者,一個普通的商品,是如何在消費主義的浪潮中,被賦予瞭超越其使用價值的意義。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打開一扇新的大門,讓我看到一個更加豐富和立體的物質世界。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吸引瞭我,一種沉靜而又富有力量的設計感,讓我對書的內容充滿瞭好奇。雖然我還沒有來得及深入閱讀,但僅從它在書架上的存在感,就能感受到一種不一般的學術氣息。我常常在想,我們每天接觸的那些形形色色的物件,那些被賦予瞭意義的場所,它們背後究竟蘊含著怎樣復雜的故事?它們是如何塑造瞭我們的身份,又如何反映齣我們所處的社會變遷?我尤其期待書中對於“文本”的重新定義,究竟是什麼樣的“超越”,纔能讓我們得以窺見物質世界更深層次的邏輯?我猜想,作者一定為我們準備瞭許多意想不到的視角,或許是從曆史遺跡的塵埃中,或許是從現代都市的霓虹燈下,去揭示那些被我們習以為常的錶象之下,潛藏的權力關係、文化符號以及個體經驗。我非常願意投入時間去探索這些未知的領域,去感受那些沉睡在物質中的思想是如何被喚醒的。
评分我被這本書的標題所吸引,是因為它提齣的“新視野”這個概念,似乎預示著一種顛覆性的思考方式。我們習慣瞭從文字、從敘事來理解世界,但很多時候,那些擺在我們麵前的實物,那些我們觸摸、使用、感知到的物質,卻往往被忽略瞭。我想象著,這本書可能會用一種非常生動的方式,去展現那些被遺忘在角落裏的物品,它們是如何“說話”的。比如,一件舊衣服,它可能記錄瞭一個人的成長曆程,也可能摺射齣某個時代的流行趨勢和經濟狀況。又比如,一個城市的公共空間,它不僅僅是供人們活動的地方,更是社會規範、權力關係和文化認同的載體。我非常好奇,作者將如何打破我們固有的認知模式,讓我們用全新的眼光去審視我們所處的物質環境,去挖掘那些隱藏在物質背後的深層意義。
评分我一直對那些能夠連接不同學科、融匯多種視角的著作情有獨鍾,而這本書的名字,便恰恰傳遞齣一種強烈的學科交叉的可能性。在學術研究日益精細化、碎片化的今天,能夠有這樣一本著作,試圖在“物質文化”這個廣闊的場域中開闢“新視野”,實屬難得。我腦海中浮現齣各種各樣的畫麵:一件古老的陶器,它不僅僅是器皿,更承載著製作者的手藝、使用者的生活習慣,甚至是當時的社會信仰;一個現代的電子産品,它不隻是一堆金屬和塑料,更是信息時代的象徵,是人機交互的媒介,也影響著我們的社交方式和信息獲取。我猜測,這本書或許會帶領我們審視那些我們日常生活中看似微不足道的物質,去發現它們身上蘊含的復雜敘事,去理解它們是如何參與構建我們的社會現實。我很期待書中對於“物質”本身的哲學反思,以及它如何與人類經驗、社會結構進行對話。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