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是一麵反映齣國傢社會民情的鏡子,在清末民初那個動盪不安、新舊交替兼之東西閤璧的年代,筆記小說紀錄下瞭屬於那個朝代的真實:或有稗官野史、或有正史補遺、或有反映民情。作者吳禮權在學術界中堪稱筆記小說史研究者的第一位,繼前作《中國筆記小說史》後,又再度深入幾乎無人探討的清末民初時期的筆記小說史況。
「筆記小說」的名稱,在中國由來已久。但是,長期以來,它與「筆記」的概念事實上是劃等號的。十八年前作者發凡起例,首著《中國筆記小說史》,第一次明確界定瞭「筆記小說」的概念內涵,並基本清理爬梳齣中國筆記小說發展演進的曆史軌跡,對各個曆史時期筆記小說創作的成就與不足、經驗與教訓予以總結,基本上建構起瞭一個較為完整的筆記小說史研究的架構體係。之後,海峽兩岸的學者先後加入研究隊伍,研究成果漸多,學科體係亦儼然成形。但是,由於種種原因,清末民初的筆記小說史研究卻多年來被學者們忽視瞭。為此,作者打破當初自設的學術史研究不碰觸近現代史的戒律,對被學術界疏忽已久的清末民初的筆記小說創作進行研究,再次發凡起例,撰寫齣這部《清末民初筆記小說史》。全書不僅較全麵地介紹瞭清末民初筆記小說創作概況,清楚地勾勒齣清末民初筆記小說創作發展演進的基本軌跡,也較深入地探討瞭清末民初筆記小說創作的特點及其形成原因。在著重分析「國史派」、「軼事派」、「事類派」、「雜俎派」等四類作品的代錶作時,除肯定其創作成就與曆史地位,也一針見血地指齣瞭其創作上存在的不足,從而對其在中國筆記小說發展史上的曆史地位作齣瞭客觀的評判。
作者簡介
吳禮權
字中庸,安徽安慶人,1964年7月25日生。文學博士(中國修辭學第一位博士學位獲得者)。現任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教授,復旦大學全國重點學科(漢語言文字學學科)博士生導師,湖北省政府特聘「楚天學者」講座教授。曾任日本京都外國語大學客員教授、颱灣東吳大學客座教授。現兼任中國修辭學會副會長、上海市語文學會副會長。迄今已在國內外發錶學術論文一百五十餘篇。齣版《中國筆記小說史》、《中國言情小說史》、《中國修辭哲學史》、《中國語言哲學史》、《中國現代修辭學通論》、《修辭心理學》、《現代漢語修辭學》、《委婉修辭研究》等學術專著十五部,《中國修辭學通史.當代捲》、《闡釋修辭論》、《中國修辭史》等閤著八種。學術論著曾獲國傢奬三項、省部級奬五項、專業類全國最高奬一項、國傢教育部科學研究成果一等奬一項。曾多次赴日本等海外進行講學或學術研究、學術交流,並受邀在日本早稻田大學等校作學術演講。
■吳禮權作品集
《清末民初筆記小說史》──深入探討清末民初筆記小說的創作演進
《古典小說篇章結構修辭史》──第一部漢語篇章結構修辭演變史的研究專著
《中國語言哲學史》──有關中國古典語言哲學發展曆史的研究專著
《中國言情小說史》──第一部研究中國古代言情小說創作的專門史
《中國現代修辭學通論》──勾勒中國現代修辭學近百年的發展曆程
《中國修辭哲學史》──概述源遠流長的中國修辭哲學發展輪廓
《中國筆記小說史》──首次明確界定筆記小說的專門史
坦白說,我拿到《清末民初筆記小說史》這本書時,並沒有抱太大的期待,我以為這隻是一本關於古籍的枯燥梳理。然而,當我對照書中所提及的一些具體筆記小說作品進行閱讀時,我纔真正領略到瞭這本書的價值。作者不僅僅是羅列和介紹,更重要的是,他提供瞭一個非常宏觀的視野,讓我能夠理解這些筆記小說在整個文學史和思想史上的位置。他解釋瞭為何在那個特殊的曆史時期,筆記小說會如此盛行,它們又是如何與當時的社會思潮相互影響的。我特彆欣賞作者對不同流派筆記小說的區分和比較,以及它們各自的特點和代錶作品。讀到書中對一些“風月”筆記的分析,我不僅看到瞭文學的雅緻,更看到瞭那個時代人們對情感和欲望的復雜態度。同時,作者對一些“義俠”筆記的解讀,也讓我看到瞭底層民眾的樸素正義感和對社會不公的抗爭。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理解清末民初社會文化的大門。
评分老實說,我對筆記小說一直抱有一種復雜的情感。一方麵,它們往往充滿瞭奇聞異事、鬼怪傳說,滿足瞭我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另一方麵,又覺得這些零散的記錄似乎缺乏係統性,難以構成完整的曆史圖景。然而,《清末民初筆記小說史》卻巧妙地化解瞭我的這種疑慮。作者並沒有將筆記小說僅僅當作消遣的讀物,而是深入挖掘瞭它們背後所蘊含的社會、文化、政治信息。他不僅介紹瞭大量的筆記小說作品,更重要的是,他分析瞭這些作品的作者、創作背景、流傳方式,以及它們對當時社會思潮的影響。我讀到書裏關於一些文人的生活片段,關於一些官場的潛規則,關於一些普通人傢的情感糾葛,這些內容雖然在正史中很難找到,卻能真實反映當時的社會肌理。尤其是作者對筆記小說中摺射齣的民情民俗的梳理,讓我看到瞭一個與教科書上截然不同的清末民初。那種煙火氣,那種人情味,那種無奈與抗爭,都在字裏行間流淌。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筆記小說並非隻是“旁門左道”,它們是理解那個時代的一麵不可或缺的鏡子,一麵能夠映照齣深層真相的鏡子。
评分這本書帶給我的,更多是一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個人化,仿佛他親自穿越迴瞭那個時代,親眼目睹瞭那些人和事,然後將他的所見所聞,用一種非常平實的語言記錄下來。我常常覺得,自己也跟著他一起,在那個充滿變革與動蕩的年代裏,穿梭於大街小巷,與那些形形色色的人物擦肩而過。書中對細節的捕捉尤為精彩,哪怕是人物的一句對話,一個眼神,一段景物的描寫,都能傳遞齣豐富的信息。我尤其喜歡作者對一些筆記小說中“細節”的放大和解讀,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恰恰是理解當時社會運作方式和人們內心世界的鑰匙。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清末民初的認知,不再是書本上那些乾巴巴的文字,而是充滿瞭鮮活的生命力和復雜的人性。它讓我看到瞭曆史的溫度,感受到瞭時代的脈搏。
评分這本書的結構和敘事方式,著實讓我眼前一亮。它沒有按照時間順序進行平鋪直敘,也沒有強行將各種筆記小說歸類,而是以一種更加自由、更加靈動的姿態,帶領讀者走進清末民初的筆記小說世界。作者常常從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小故事切入,然後層層剝繭,引申齣更深層次的社會現象或文化變遷。這種“以小見大”的寫作手法,讓閱讀過程充滿瞭探索的樂趣。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書中對一些筆記小說中描寫的“怪力亂神”的解讀,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否定或肯定,而是將其置於當時的信仰體係和社會心理之中進行分析,讓這些看似荒誕的故事,重新煥發齣生動的生命力。而且,作者的文字功底也很紮實,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文學的韻味。讀起來一點也不費勁,反而覺得如同和一位博學的朋友在閑聊,他一邊講述著那些古老的故事,一邊不時地給我一些精彩的點評和啓發。這樣的閱讀體驗,在史學類的書籍中並不多見。
评分最近迷上瞭一些舊書,偶然間翻到瞭《清末民初筆記小說史》這本,雖然我平常讀史書比較多,對小說史的涉獵不深,但這本卻給瞭我不少驚喜。它不是那種枯燥的學術論文,而是用一種非常鮮活、生動的筆觸,將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通過筆記小說的形式,一點點呈現在讀者麵前。我尤其喜歡作者對當時社會風貌的描繪,那些傢長裏短,那些市井百態,那些官員的腐敗,文人的風流,甚至是底層百姓的悲歡離閤,都通過那些簡短而傳神的筆記,被勾勒得活靈活現。仿佛我置身其中,能聽到街市的喧囂,聞到老北京的鬍同味,看到那些被曆史洪流裹挾著的人們。書裏還穿插瞭許多當時流行的“野史”、“軼事”,雖然有些可能未經考證,但它們恰恰是那個時代最真實、最鮮活的注腳,比那些官方史書更能觸動人心。我總覺得,瞭解一個時代,不能隻看那些宏大的敘事,更要深入那些細枝末節,而筆記小說恰恰提供瞭這樣一個絕佳的視角。這本書讓我對清末民初那個動蕩不安卻又孕育著無數可能性的時代,有瞭更立體、更深刻的認識。它就像一個時間膠囊,打開後,整個時代的靈魂仿佛撲麵而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