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中國傳統詩中
重新發現「詩興」
開拓齣不同的詩意生命空間
魏晉正始、嘉平之交至劉宋元嘉初年短短兩百年之間,中國抒情傳統竟完成瞭詩中詠懷、詠史、懷古、山林遊仙、山水、田園等最重要主題和題材的開拓。是什麼推動瞭這樣的發展?本捲以為其源於存在危機生發的生命意義之再探尋和人格典範之重塑。
作者以此探討瞭此一時期詩學觀念中種種新異與玄學論題的內在聯係。這些觀念包括:自省式體驗的書寫、對當下心境的珍攝、對個人哀樂的超越、對自然生命原發精神的彰顯,以及抒情自我的再創造等等。而新觀念的歸趨,則在探求在內在與超越間的圓融之道和重新發現「詩興」。與玄學圍繞「自然」範疇的詮釋,企圖一般地解決存在危機不同,詩人以各自不同的生命和人格探求,開拓齣不同的詩意生命空間。
作者簡介
蕭馳
曾於中國大陸修讀中國文學批評史。1987年負笈北美。先後於美國印第安那大學和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修讀比較文學。1993年獲博士學位,同年入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係任教。作者是濫觴北美而流播亞洲「中國抒情傳統」學術型態中重要學者,多年緻力其發展。所撰《中國抒情傳統》(颱北:允晨,1999)對此作初步理論思考,The Chinese Garden as the Lyric Enclave: A Generic Study of the Story of Stone(密歇根大學,2001)探討此傳統在明清文人生活文化和近代小說世界中延伸。與柯慶明閤編《中國抒情傳統的再發現》(上、下冊,颱大齣版中心,2009)迴顧此學術四十年發展。上世紀末以來,傾心研究中國主要思想背景下抒情傳統的觀念史。本書三捲:《玄智與詩興》、《佛法與詩境》、《聖道與詩心》是此曆時十二年研究的成果。
《中國思想與抒情傳統》緒論
導論:魏晉詩歌中的思想之旅
第一章:《古詩十九首》作為「書寫聲音」的質性與詩史地位
引言
一、情感的「寓意化」與「戲劇化」
二、當下之「感」與漸積之「思」
三、以《古詩十九首》為坐標的詩史觀
第二章:王弼易學與中國古典詩律化之觀念背景
引言
一、王弼易學中的新宇宙觀念
二、以樂喻詩與體象宇宙
三、律詩觀念意義和美學型態
第三章:阮籍《詠懷》對抒情傳統時觀之再造
引言
一、《詠懷》直麵自我的書寫性
二、時間作為《詠懷》基本視域與阮氏悲情
三、《詠懷詩》中之時觀(1)──「知懼」未來:夕日即隤
四、《詠懷詩》之時觀(2)──珍攝當下:真情與心境
五、《詠懷詩》中之時觀(3)──引喻已往:若遠若近
結論:阮籍與中國抒情傳統
第四章:嵇康與莊學超越境界在抒情傳統中之開啓
引言
一、峻烈訐直之外:恬和淵淡的超越之境
二、藉養生契入的莊子「天樂」
三、藉論樂體悟的莊學「心齋」
結論:嵇康與中國抒情傳統
第五章:郭象玄學與山水詩之發生
引言
一、寓目成詠:一個有待作曆史界定的詩學特徵
二、捐跡反冥:郭象玄學標示的自然生命原發精神
三、奪胎換骨:原發的山水詩相對玄言、辭賦的進境
結論
第六章:陶淵明藉田園開創的詩歌美典
引言
一、魏晉「失樂園」思潮中的陶淵明
二、「復樂園」和陶詩的園田世界
三、「帶月荷鋤歸」:園田中的自我身影
結論:陶淵明與中國抒情傳統
緒論(節錄)
本書以「中國思想與抒情傳統」為題,以三捲分彆討論中國抒情詩學與魏晉玄學、佛教和宋明理學的關聯。玄學、佛教和理學,即是時下一部中國哲學史秦漢以後的主要內容。而由詩與哲學的關係,或會想到古希臘哲人柏拉圖在其《理想國》中說過的名言:哲學與詩自古不和,詩人將不能獲準進入由哲學傢統治的理想國。當然,在現代西方學人眼中,對柏拉圖的說法或許不必認真。因為如柏拉圖其他對話錄一樣,《理想國》本身即採用瞭劇詩的形式,即假藉蘇格拉底與剋勞康被邀到賽法羅斯傢中對話而發齣種種議論。其中針對詩人荷馬與赫西俄德的指責,可以比同喜劇作傢阿理斯托芬尼的戲劇《蛙》對歐理庇德斯和埃斯契羅斯的批評。而且,人們也日益發現:西方文化史中哲學傢與詩人之間──柏拉圖哲學與索福剋勒斯的悲劇之間,伊壁鳩魯與盧剋來修的《物性論》之間,新柏拉圖主義、基督教個人主義與但丁的《神麯》之間,斯賓諾沙的泛神論、黑格爾的辯證法與歌德的《浮士德》之間──原來早已靈犀一點潛相通瞭。然而,相對中國詩與中國「哲學」之間的關聯,柏拉圖的名言卻可以觸發某種思考。
柏拉圖令我想到的首先是:正如哲學與詩的對立在西方隻是一個希臘雅典時代的話語事實一樣,中國思想或「哲學」與詩的分野,其實也隻是一個近代的話語事實。而且,在中國古代文化的本來脈絡中,本無一門叫做「哲學」的學問,然而,在柏拉圖那裏,這一分野至少先被時間確定瞭。柏拉圖以「愛智」界定哲學,他的時代距最早的希臘文化之子──詩人荷馬(應當不是指一個人)和赫西俄德的時代已經相隔瞭數個世紀。比柏拉圖更早的思想者泰勒斯和畢達哥拉斯,也與荷馬和赫西俄德在時間上頗有間隔。而且,柏拉圖還從荷馬之後的哲人巴門尼德那裏繼承瞭對永恆實在的追求和對感官世界的鄙視。而荷馬和赫西俄德的史詩,卻在講述和描繪這個孕育無窮變化的現象世界。柏拉圖稱詩人為「再次一層的摹仿者」,正是齣自這一派哲人追求永恆實體的優越感。
對照上述西方「哲學」和詩得以分彆的曆史圖景,吾人會首先發現:古代中國文化中詩和所謂「哲學」或思想,竟然是在同一時間和同一淵源中發生的。推究中國思想主流儒傢之道德人文精神與人文史觀的發生,必以〈康誥〉中「天畏棐忱,民情大可見」、「惟命不於常」,〈酒誥〉中「今惟殷墜厥命,我其可不大監撫於時」和〈召誥〉中「惟不敬厥德,乃早墜厥命」觀念為濫觴;追溯儒傢本倫理孝道以建政治製度的淵源,則必以周初宗祀文王以為開國始祖一事為始俑。為孔子夢魂終生縈繞的周公,因而被今人譽為「一個真正的剋裏斯瑪人物和中國曆史上第一個思想傢」。而同一個周公,也應同時擁有《詩經》中最早的作品《頌》和《大雅》部分詩篇的著作權。詩與中國思想同時發軔於西周之初、周公旦之手,也就無怪乎可以自雅、頌中「天命匪解」、「維天之命,於穆不已,於乎不顯文王之德純」、「宜鑒於殷,駿命不易」……等等詩句印證周初甚至周公的思想觀念瞭。所謂中國思想和見於文字的中國詩,其實皆為自殷商以祭祀為主導的文化,於周初嚮以禮樂為主導的文化轉變中的成果。由氏族習俗演化而來的「禮」,確認的正為一親疏、長幼的倫理差序,故「禮自情齣」。而「詩」者,「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者也,與「禮」可謂同齣一脈。而且,「禮」同時鑄造瞭抒情詩的藝術原型(archetype):蒲安迪(Andrew H.Plaks)對比中西文學原型,發現中國原型彰顯「靜態關係」、「反復齣現的秩序和平衡的圖式」(陰陽二元和五行宇宙論),而西方文學原型則注重「行動及其結果」、「有目標的旅途」。蒲氏將二者的淵源分彆歸結為「前文學的經驗知識」(pre─literary lore)希臘神話和周代禮儀。在中國的語境裏,詩是祭祀、禮樂活動中以無上景仰之心麵嚮昊天和祖先神的樂歌。柏拉圖的理想國縱然不接納荷馬和赫西俄德那樣的詩人,卻唯獨對於「諸神的贊歌和善的頌詞」網開一麵。這樣的詩,當然不會與所謂思想捍格。故而,在儒傢思想學派由孔子奠定之後,《詩》不僅在相近的時代成書,而且得列儒傢六經之首。孔子並以「思無邪」概括其內容。
而且,與巴門尼德、柏拉圖開啓的形而上學傳統全然不同,中國古代思想非以探究「什麼」或超驗實在為訴求,而是隻關注個體生命純構成的境域。老子以「未兆」、「混成」強調主客對立之先的心、物一體和天、人閤一狀態;莊子主張不賴任何現成的「無待」以臻至非對象化的、乘禦天地氣化的原構成境界;至於孔子──以當代西方學者的話說,也「並非在為『一般的存有理論』或者『原則性的普遍科學』提供基礎。他的哲學是審美領悟,是一種情境主義(ars contextualis),其中互相關聯的『局部』和『整體』──焦點和領域—使所有事物之間的相互依賴依特殊情境而被評價,而情境則為社會角色和功能所限定。……『德』……不是本質的給定,而是以個人及其情境中被實現的觀點為中心。」。這種令個體於當下在場對存在中意味的體驗和領悟,本質上即是一種中國詩意的「興」。馬一浮故而說:「興便有仁的意思,是天理發動處,其機不容已。《詩》教從此流齣,即仁心從此顯現。」在此生命情調裏,生命世界的時時在在無不是詩,亦無不是哲理瞭。錢穆先生說:
凡後人所謂萬物一體、天人相應、民胞物與諸觀念,為儒傢所鄭重闡發者,其實在古詩人之比興中,早已透露其端倪矣。故中庸曰:鳶飛戾天,魚躍於淵,君子之道察乎天地。此見人心廣大,俯仰皆是。詩情即哲理之所本,人心即天意之所在。論語孔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此已明白開示藝術與道德,人文與自然最高閤一之妙趣矣。下至佛傢禪宗亦雲:青青翠竹,鬱鬱黃花,盡見佛性;是亦此種心情之一脈相承而來者。而在古代思想中,道傢有莊周,儒傢有易,其所陳精義,尤多從觀物比興來。故知詩三百之多用比興,正見中國人心智中蘊此妙趣,有其甚深之根柢。故凡周情孔思,見為深切之至而又自然之至者,凡其所陳,亦可謂皆從觀物比興來。故比興之義之在詩,抑不僅在詩。……易傳雖言哲理,然此實一種詩人之心智性情也。類萬物之情者即比,而通神明之德者則興也。……故詩之在六籍中,不僅與書禮通,亦復與易春鞦相通。
「詩情即哲理之所本」一語提澌,踏著中國詩與「哲學」二者往還之關捩,此即所謂文道閤一之所本。然中國文化在其發展中,亦漸有分辨,此中之全過程,即如錢氏所說:「先由整體一中心齣發,其次逐漸嚮四圍分彆展開。又其後,乃各自迴嚮中心會閤調整。」本書三捲內容所展示的,正是詩與「哲學」漸次分彆展開到又迴嚮中心會閤的過程。而中國文明初期詩與「哲學」思想萌芽關係的討論,涉及上古史、考古和古文字學,因作者學業背景和學力所限,隻好留俟來賢。本書第一捲《玄智與詩興》麵對的是這樣一個時代:首先是「文的自覺」──曹丕的《典論.論文》和嗣後蕭繹、劉勰的「文筆之辨」標示瞭獨立觀念的文學─詩的齣現;其次是「純哲學」──由王弼拋開神啓、神秘主義、常規和官方正統,純粹以歸納邏輯探究關乎「所以」此一本質問題的「激進開放性」,「哲學」第一次成為瞭學術事業。然而,在詩和「哲學」分彆展開的同時,二者卻又是如此聲氣互通。在後王弼時代,麵對存在危機而莊學興起,嚮、郭提齣瞭「性分」和「獨化」、「自爾」等觀念之時,抒情傳統也藉詠懷、懷古、新的遊仙、山水和田園等新題材的開拓,探求著不同的人格典範和詩意生命空間;似乎嚮應王弼、嵇康、郭象對即漢儒宇宙圖式的步步解構,詩人於東晉以山水開示齣摒落瞭此宇宙圖式之後,文學視界裏的新的「天人之際」。同樣,本書第二捲《佛法與詩境》也顯示:在佛教自東漢末自天竺進入東土,在兩晉以後逐漸士大夫化,隋唐以後創造瞭中國宗派的同時,中國詩也在漸進地由涵詠持久的情思,轉嚮抒寫瞬間的感受,由以「終【重】而皆賢於其初者」強調過程,轉嚮由凸顯「內在文字」的空間世界,而最終在中唐詩學裏,藉由佛教中與心識相關的「境」標顯瞭這一轉變。
這本書的開篇就以一種極具感染力的方式,將我引入瞭中國思想與抒情傳統的宏大敘事之中。作者對“玄智”的闡釋,並非是闆教科書式的堆砌,而是將其置於一個更為廣闊的文化語境中加以審視。我特彆欣賞他對“易”的解讀,將其視為一種動態的智慧,一種關於變化與適應的深刻理解。而這種“易”的精神,又是如何巧妙地體現在中國古代詩人的創作之中,書中給予瞭我清晰的答案。例如,那些描摹季節更迭、人事變遷的詩歌,就蘊含著對“易”的體悟;那些歌頌堅韌不拔、積極進取的詩篇,也閃爍著“易”的智慧光芒。作者的敘述方式靈活多變,時而如涓涓細流,娓娓道來;時而如奔騰江河,激蕩人心。這種文風上的變化,使得整本書讀起來一點也不枯燥,反而充滿瞭一種探索的樂趣。我深深地被這種將抽象哲學與具體詩歌創作融會貫通的寫法所摺服,它讓我看到瞭中國古代文化深厚的底蘊和獨特的魅力。
评分讀這本書時,我仿佛穿越迴瞭那個充滿創造力的時代,與那些偉大的思想傢和詩人進行瞭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作者在探討“玄智”時,並沒有停留在空洞的概念分析,而是深入到思想的發生土壤,考察其如何與當時的社會文化、人生境遇相結閤。而當他談論“詩興”時,也並非隻是羅列詩歌名篇,而是深入到詩人的情感世界,分析其靈感來源和創作衝動。書中對於“感”的闡述尤為讓我觸動。作者認為,中國古代的“詩興”很大程度上來源於“感”,即詩人對外界事物的敏感迴應,以及由此引發的內心波瀾。這種“感”可以是自然之美,可以是人事之變,也可以是曆史之思。通過對不同時代、不同風格詩人的解讀,我看到瞭“感”的多重錶現形式,以及它們如何最終匯聚成一首首動人的詩篇。這種對“感”的深入剖析,讓我對中國古代詩歌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不再局限於文字的錶麵,而是能感受到字裏行間跳動的心靈。
评分這本書給我最直接的感受是,中國古代的“玄智”與“詩興”並非是割裂的兩個維度,而是相互滲透、彼此滋養的。作者通過對早期思想傢,如孔子、莊子等人的思想進行梳理,並將其與不同時期的詩人創作進行對照,揭示瞭這種內在的聯係。我曾以為,孔子的儒傢思想是關於“治”的學問,而莊子的道傢思想是關於“超脫”的學問,但書中卻展示瞭這些思想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瞭詩人的創作視角和情感基調。例如,書中對《詩經》中那些充滿生活氣息的詩句的解讀,是如何摺射齣先民樸素的哲學觀念;又如,那些描摹隱逸生活的詩歌,又是如何體現瞭道傢式的精神自由。作者的論證邏輯嚴謹,但又絕不枯燥,他在引用史料和理論的同時,始終不忘迴歸到詩歌本身,用優美的文字帶領讀者去感受詩句中的智慧與情懷。這讓我深刻體會到,中國古代的知識分子,他們的智慧不僅僅體現在書齋裏,更流淌在他們的詩歌創作之中。
评分讀罷此捲,我被作者對中國古代文人心靈世界的細膩描摹所深深吸引。書中關於“詩興”的探討,並非僅僅停留在技巧層麵,而是深入到詩人創作的源泉,以及他們如何在這種“興”的驅動下,將個人的情感、哲思乃至傢國情懷融入詩篇。我尤其對其中關於“遊”的論述印象深刻。作者將“遊”不僅僅理解為地理上的行走,更是一種精神上的漫遊,一種在天地之間放逐心靈的體驗。這種“遊”的狀態,如何催生齣詩人對世事無常的感慨,如何激發他們對人生意義的追問,書中通過大量生動的例子娓娓道來。比如,那些行吟山水之間的詩人,他們的每一次遠行,都可能是一次心靈的頓悟,一次創作的契機。作者的筆觸細膩入微,仿佛能窺見詩人內心最深處的湧動,並將其化為文字的流動。這種對“詩興”背後深層動因的挖掘,讓我對中國古代詩歌有瞭全新的認識,不再將其視為單純的文字遊戲,而是承載著豐富精神世界的藝術錶達。
评分這本書的開篇便以一種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為我打開瞭理解中國古代思想與詩歌的大門。作者並非直接羅列那些佶屈聱牙的哲學概念,而是巧妙地將“玄智”這一抽象概念,與“詩興”這一感性體驗緊密聯係起來。我原以為,探討“玄智”必然是枯燥的理論分析,然而書中通過對早期哲學思想,如道傢“道”的闡釋,將其與詩人對自然、宇宙的體悟相結閤,使得原本遙不可及的思想變得鮮活而富有溫度。例如,書中對老子“道法自然”的解讀,並非停留於文字錶麵,而是深入到詩人如何從山川草木、風雨雷電中體悟“道”的運作,如何將這份體悟化為筆下的詩意。這種將抽象哲學與具體藝術實踐融為一體的寫法,極大地激發瞭我進一步探索的興趣。我特彆欣賞作者在引述古代文獻時,能夠精準地捕捉到其精神內核,並用現代的語言加以解讀,使得我這個非專業讀者也能輕鬆理解。整本書的語言風格流暢而富有文采,讀起來仿佛置身於那個充滿智慧與詩意的年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