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的愛,很容易失控,
當愛得愈深,投注的理想、期望愈多,
就愈容易和現實脫軌。
許多人與伴侶、孩子,甚至知己反目成仇,
都是因為,他們在純粹的感情裏,
添加瞭過多的要求和期待,愛因此變質。
其實,不論事業、財富、愛情……
愈是讓你緊抓不放的,往往就是你的內心,
最感到匱乏和不安全的部分。
那種空虛,沒有人可以幫你,除瞭你自己。
唯有放開對外界的執著,重新省思內在的需求,
人生這一關,你纔能安然度過。
愛是人生中最艱難的關卡,它的艱難之處在於,不論你麵對的是名、利、事物、親人或伴侶……要愛上很容易,要維係感情很不容易,而在付齣感情和心血之後,要坦然放手,則尤其睏難。
有的人一手建立瞭事業,卻必須考量公司長遠的運作而讓賢;有人辛勤拉拔孩子長大,時候到瞭,隻能看著他的背影,遙望他走自己的人生路;有人和伴侶相依為命,最終得堅強陪伴對方走完旅程,從今而後孤單過日子……
不管你著迷依賴、眷戀不捨的是什麼,在愛得長久深刻時,必須違背一般常理的自由意誌,選擇放手,對於血肉之軀、擁有七情六慾的我們來說,都是最睏難的。
但是,生命是流動的,我們自己,以及圍繞在我們身邊的人、事、物,無不時時變化著。很多時候,這一刻的放手和寬容,是為瞭成全對方的成長和蛻變,也等於是給你的愛一條生路,讓它有機會,找到其他的形式延續下去。變化不見得是壞事,生命的真相,隻等著你用更豁達的心胸去看待、去接納。
本書的62則小故事,將帶領讀者重新發現愛的真義。透過作者細膩的筆觸,感人的敘事口吻,將陪伴你以新的觀點,重新閱讀世間有情人彼此間的互動模式,點齣這些言行背後所蘊藏的、更深刻而內斂的心意。同時,也幫助你以更成熟穩健的態度,麵對自己內在的情緒變化,進而與自己、與整體環境閤諧和樂的生活。
作者簡介
心理勵誌作傢 王啓芬
很早就選擇投入公益教育,將此做為畢生的誌業。樂於傾聽和分享,認為生命的飽滿與健全無法經由嚮外抓取來獲得;相反的,正因為誠懇地給予,生命纔能自得富足。
因為工作需要,隨團隊講學於美國、阿根廷、澳洲等地,在感受不同文化下養育的水土和人情時,也深深理解人類同為一個整體的事實。因此,對遠方的戰火與飢荒不再冷漠,對災難和禍患感同身受。
目前長住南投山上,視野遼闊,水汽豐沛時常見雲海,日落時彩霞漫天,晚上燈火浮在山嵐霧氣間,如同海中的小船。當眼界與心量不斷擴展時,生命的波摺就如同海中波瀾,即使濤浪翻湧亦無損深邃。
作者序 讓愛呼吸,生命就開始溫柔的流動
PART- 1 愛是溫暖的火光,握得太緊換來瞬間熄滅
01愛不用多,夠生活就好
02為什麼媽媽不生氣?
03三分鍾的緻辭
04化夢糕的故事
05麵對真實的自己
06公園裏堆沙的孩子
07人生,是自我的拓荒之旅
08失敗的本身,並沒有情緒
09找到輸的感覺
10誰是你最愛的人?
11種子不灌溉就能發芽?
12醫生的老師就是病人
13最初的願望
14最好的溺愛,是放手
15萬能的圖書管理員
16將軍和大學士的約定
17由外到內的美麗
18貪心的漁夫
19你把時間花來成為彆人嗎?
20小說傢為什麼停筆瞭?
PART- 2 愛有她自己的生命,沒有人應該去強勢主導
21五分鍾的簡報
22不要為未來而活
23有時間限製的法術
24期待未來,不如創造未來
25生活不是在打仗
26未來,從當下這一步展開
27商人的緻富之道
28四十年前的宮殿設計
29知道「不做什麼」纔是最重要的
30乾旱的北村與南村
31傢庭聯絡簿的汙漬
32王子復國記
33生意冷清的鞋匠
34池塘邊的青蛙劇場
35正確先生的不正確
36天使的禮物
37轉個彎,讓挫摺變貴人
38最美麗的貝殼
39生命有甘有苦,嘗過纔知芬芳
40塑化劑和吸菸哪個毒?
PART- 3 讓愛像風箏一樣自由,心就會像天空一樣寬闊
41在有陰影的地方,發現光
42貪婪的求知者
43一韆封紅包的啓示
44計畫之外的,更值得期待
45靈魂的美,不會被外錶遮掩
46思念故鄉的人
47巧匠的機器
48為心靈開一道傷口,或是開一扇窗?
49抄襲的祈禱文
50劇作傢的荒謬戲劇
51賭博的必勝法則
52收購廢品的老太太
53人生的路,可以走得緩慢而踏實
54減法的智慧
55帶來好運的木頭
56迷信學位的人
57平凡的智者
58如何讓員工安心留在崗位上?
59神童的選擇
60懂得珍惜,擁有纔顯得貴重
61夢想環遊世界的人
62你最美好的時光,仍在前方
作者序
讓愛呼吸,生命就開始溫柔的流動
六年前我離開颱北,到南投擔任社會教育的誌工。在這六年裏,我與來自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交談,分享彼此的人生經驗,共享我們對生命與心靈的認知。我觀察到每位對人生感到煩惱、痛苦、睏惑的人,都有來自外在與內在的雙重挫摺。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事物本身是沒有好壞差異的,如果我們不去在意它,它又如何能夠影響我們?就因為我們對人、事、物的愛,他或它們纔會使我們感到挫摺。
有句歌詞說:「我最深愛的人,傷我卻是最深。」的確,往往劃下心靈最深一道傷痕的人,就是我們最重視的人;奇妙的是,許多執刀者也是以愛為名,卻進行著殘忍的傷害。
猶記十幾年前,還在讀大學的某一天,母親忽然告訴我:我小時候的玩伴,一位小學畢業就移民美國的朋友,竟然和男友私奔瞭,她的傢庭無法諒解這種行為,於是登報與她脫離關係。我在吃驚、難過的同時,湧上心頭的竟是憤怒……
我這位朋友她非常聰明、優秀,但是她的傢庭非常嚴格,是屬於重視學曆、榮譽的傳統傢庭,在傢教上尤其看重。她移民後,我曾在美國拜訪過她,當時,她的木訥、憂鬱和自卑讓我幾乎不敢相認,而她母親當著訪客的麵數落女兒的不爭氣,也使我印象深刻。
然而,接觸許多真實社會裏的案例後,我發現:沒有一個孩子是天生就想走到傢庭和社會的對立麵去,而是我們的傢庭、學校和社會,造成今日世人眼中的壞孩子。我的師長曾說:教育的主要目的,應該是讓人變化氣質,而不是社會上普遍認定的傳授知識和技巧。不管是傢庭教育、學校教育或社會教育,都不應站在「主導」的立場,把人塑造成一模一樣的機器;而應該以「支援」的立場,幫助每個人實現他的人生。
曾在雜誌裏看到吳念真導演與其子吳定謙導演的訪談,吳念真導演說:「如果我們這一代跟子女有什麼衝突,最大的毛病就在於,父母對下一代的未來形象已經先設定範圍,然後希望小孩子都走到這個框架裏。他又不是你,你自己做不到,為什麼要求小孩做到?」
深以為然。
仔細想想,人們最初的需求都是簡單的,很容易就感到滿足,但孩童時期的單純快樂,長大成人後卻很難獲得。網路曾流傳一句話說:「小時候,幸福是件簡單的事;長大後,簡單是件幸福的事。」當我們因為對需求的想像,而去過多地佔有,需求就變成貪婪,得不到就變成痛苦。
親情、愛情、友情,在人世間我們與他人相聚的情誼,會隨著光陰的推進而愈陳愈香;但是,如果我們隻想將某一階段的情感永遠保持、永遠留住,那麼我們就無法隨歲月而成長。
智慧、知識、經驗,我們所創造齣來的事物,常反過來擁有我們;權力、地位、財富,我們所使用的工具,常反過來主導我們;是非、真假、善惡,我們所使用的語言,常反過來侷限我們;時常我們隻看見事物的一麵,卻因為相信眼見為憑,而無法接受事物完整的全貌。
這些遭遇與情境,我們或多或少都曾經在人生路上經曆過。有時迴首過往,可能會一笑置之,但更多時候,卻油然而生一股遺憾的心緒。
我們愈愛的,愈會成為自我心上的一把鎖、一隻籠子、一堵牆,將我們與完整的世界隔離開來,讓我們隻專注在主觀意識的想像裏。這樣的思緒若隻牽涉到自己也就罷瞭,但是在生活中,誰不是與他人緊密相連的呢?一時的態度、一次的決定,都將影響他人,而那些人,可能是我們所愛的人、所珍視的人,在我們自以為是的愛裏,卻可能傷害瞭他們。
當我們把愛抓得太緊,愛就失去包容與尊重的空間;當我們活得太過用力,周圍的人都將感染這股緊張的情緒,而自己也難以呼吸。
唯有先與自己的心達成和解,先舒緩自己的脾氣、毛病、個性,纔能夠讓我們的愛與善意平和地傳遞齣去。
當我們握住一把種子,所能得到的隻是這把種子而已;但是,如果我們能將種子撒在大地之上,所擁有的將是整片綠意。
這本書的文字,讀起來有一種靜水流深的力量。它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沒有激昂的口號,卻能在字裏行間觸動人心最柔軟的部分。我曾經一直糾結於如何讓我在乎的人“開心”,如何讓他們“幸福”,結果卻常常適得其反,讓大傢都感到疲憊不堪。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愛,不是去“給予”我們認為好的東西,而是去“允許”對方去發現、去選擇、去創造屬於自己的好。那種“勇氣”,不是要去徵服什麼,而是要放下內心的執念,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命軌跡,都有自己的成長節奏。書中對於“界限”的討論,尤其讓我印象深刻。我一直以為,愛就是不分你我,就是融為一體。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清晰的界限,恰恰是維護健康、持久愛的基石。它教會我,懂得放手,懂得給予空間,纔能讓愛在自由的空氣中呼吸,而不是在窒息的擁抱中消亡。讀完這本書,我並沒有立刻變成一個“放得下”的人,但我開始有瞭勇氣去嘗試,去覺察,去改變。它讓我明白,愛,從來都不是一場控製的遊戲,而是一次互相成就的旅行。
评分這本書的內容,給我的感覺就像是經曆瞭一場深刻的自我對話。它不是那種讀完立刻就感覺“豁然開朗”的書,而是一種循序漸進的改變。作者用非常細膩的筆觸,描繪瞭我們在親密關係、傢庭關係,甚至友情中,常常會陷入的“過度付齣”和“不願放手”的睏境。我曾經以為,愛就是犧牲,愛就是奉獻,愛就是不求迴報。然而,這本書讓我看到,這種不求迴報的愛,如果背後隱藏的是控製的欲望,是害怕孤獨的恐懼,那麼它就會變成一種沉重的負擔,最終壓垮瞭愛本身。它讓我意識到,“推齣去”不是要我們變得冷漠無情,而是要我們學會放手,相信對方有能力獨立行走,也相信我們自己有能力麵對分離。這種勇氣,是一種對生命的尊重,也是一種對愛的智慧。書中的許多比喻都非常生動,比如將孩子放飛風箏的比喻,讓我一下子就明白瞭,我們以為的“愛”,有時候隻是在收緊手中的綫,生怕它飛走,結果卻讓風箏無法自由翱翔。它啓發我,真正的愛,是給予翅膀,而不是牽著鼻子。
评分對於我這樣一個習慣性“抓緊”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記響亮的耳光,又是一股溫柔的清流。它沒有給我一個現成的答案,而是提供瞭一個看待問題的全新視角。我曾經以為,我對一個人越好,越是在乎,就越要寸步不讓地“守護”他們,不讓他們受到絲毫傷害。結果呢?那些關係反而變得越來越沉重,越來越讓人喘不過氣。這本書告訴我,有時候,我們所謂的“好”,不過是滿足瞭我們自己的“被需要感”,而忽略瞭對方真正的需求。它鼓勵我們去“推齣去”,讓對方去經曆,去感受,去決定。這需要我們放下預設的軌道,相信對方有能力應對自己的生活。我特彆有共鳴的是,書中將這種“推齣去”的行為與“自信”和“安全感”聯係起來。當一個人內心足夠強大,足夠相信自己,他就不再需要通過緊緊抓住他人來證明自己的存在。這種勇氣,是基於對生命的信任,對愛的信任。閱讀過程中,我多次停下來思考,甚至會在某些章節反復閱讀,因為我發現,自己身上有太多與書中所描述的“窒息的愛”的印記。它讓我看到,愛不是一種占有,而是一種成全。
评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獨特,帶著一種哲人的睿智,又不失普通人生活的煙火氣。我花瞭很長時間去消化其中的一些觀點,因為它們完全顛覆瞭我過去對“愛”的理解。很多時候,我們以為的愛,其實是恐懼在作祟,是擔心失去,是害怕孤單。書中的“推齣去”不是一個簡單的動作,而是一個復雜的心態轉變過程。它需要我們直麵內心的不安,承認自己的不完美,並相信即使放手,那些真正屬於我們的,依然會迴來,或者,我們會發現更好的自己。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控製欲”的剖析,它就像一麵鏡子,讓我看到瞭自己曾經在關係中扮演過的“控製者”的角色,那種想要掌控一切的衝動,何嘗不是一種對愛的扭麯?而當作者提齣,真正的愛是給予自由,讓對方去探索、去成長,甚至去犯錯,我纔恍然大悟。這需要極大的信任,也需要極大的勇氣去承受不確定性。讀完這本書,我並沒有立刻變得“超脫”,但我開始有意識地去覺察自己的行為模式,去反思自己的動機。它像一顆種子,在我心裏種下瞭關於“自由的愛”的種子,我相信它會慢慢發芽,開齣屬於自己的花。
评分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來那些我們視為珍寶、深愛不放的東西,往往是束縛我們的根源。它不是一本講心靈雞湯的讀物,也不是泛泛而談的理論堆砌。書中通過一個個鮮活的案例,深入淺齣地剖析瞭“愛”的另一麵——占有、控製、不安全感。我常常在閱讀時,會不自覺地對照自己的生活,那些曾經讓我倍感睏擾的人際關係,那些讓我一度迷失的自我懷疑,似乎都在書中找到瞭源頭。作者用一種非常直接卻不失溫情的方式,挑戰瞭我們固有的認知模式。它不是要你放棄愛,而是要你學會如何去“真正地”愛,如何在這種愛中保持自我,如何給予對方呼吸的空間。這種“推齣去”的勇氣,不是冷漠,不是放棄,而是一種更高層次的愛,一種對自我和對方都負責任的愛。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界限”的探討,它讓我們明白,健康的愛,需要清晰的界限,而界限的建立,恰恰需要極大的勇氣去麵對可能齣現的疏遠和不被理解。這本書,是一場自我解放的旅程,也是一場關於愛的重塑。它教會我,真正的強大,不是緊抓不放,而是擁有放手的智慧,讓愛在自由中綻放,而不是在束縛中窒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