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年前,王唯工教授開啓一連串的科學實驗,陸續發現五髒六腑的共振頻,奠定以「共振」做為中醫科學基礎的方嚮,相關研究結果在1987年的國際研討會上發錶,《民生報》更以頭版頭條的規格大篇幅報導。
中醫認為無病之人追求的是「緻中和」,亦即各諧波的氣血都在正常範圍內。西醫對健康的定義則倚重解剖學,骨頭、肌肉、血液成分等都有適當的規格,這樣的優點是標準化、精確且客觀,但標準越來越多、檢查越趨復雜之後,不見得能找到生病的主因。相比之下,中醫對健康的定義較為簡單,但操作卻有睏難。從《氣的樂章》、《水的漫舞》到《氣血的鏇律》,作者所提齣之「共振理論」已越趨完整,不僅對病毒感染、高血壓、心血管堵塞等疾病提齣嶄新的見解,更以血循環與能量醫學的觀點,告訴讀者如何透過正確的飲食和運動,達到保健的目的。
作者在本書中,再以「氣」為齣發點,深度探討中醫的診斷、辨證、論治和方劑,認為性味與歸經是中藥藥理的特色,而歸經的根本就在氣與經絡,由此,便能從共振的角度對中藥進行理論的詮釋。本書的齣版,讓「共振理論」的完整性和中醫藥的科學基礎都往前又邁齣瞭一大步。
本書特色
繼《氣的樂章》、《水的漫舞》、《氣血的鏇律》,又一「氣」的巨著
破解中藥的奧祕
自王唯工教授於《氣的樂章》一書中提齣以「共振」來解釋血液循環的新理論後,陸續以《水的漫舞》解釋所謂「酸」和「毒」正是人體沒有排齣的二氧化碳所造成的,又以《氣血的鏇律》發錶關於病毒感染、高血壓和心血管堵塞的全新發現及成因。他以自成一傢的理論為中醫開始奠定科學的基礎。
本書作者主導的研究結果顯示五髒六腑各有不同的共振頻和諧波,研究結果更登上瞭當時重要媒體的頭版頭條。他在本書中指齣,中醫的治療在生病的初期二個階段最為有效,到瞭第三個階段以後,已發生明顯的器官或組織病變,此時西醫便能精確掌握。作者主張「西醫是治你不死的學問,中醫是讓人活得快樂的學問」,原因即在此。
王唯工教授認為,中醫的特色在氣與經絡,中藥的特色則在性味與歸經,而其共通的元素便是氣,也就是共振,他以此為基礎,深入剖析中醫的診斷、辨證、論治和方劑,並與中醫藥的經典古籍不斷交互對照驗證。氣、中醫藥與科學方法,在本書中一同閤唱齣動人的樂章,為王唯工教授又一「氣」的巨著。
作者簡介
王唯工
颱灣大學物理係學士、清華大學物理研究所碩士。1969年因為對中醫感到興趣,放棄瞭史丹福及耶魯而選擇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生物物理係,主攻神經科學。1973年獲博士學位。曾任中山大學物理係創係主任、陽明大學醫工所所長,並於颱大電機係醫工組任職,在中國醫藥學院中醫所授課五年。1988年首次製成脈診儀,在颱大醫院、榮總、中國醫藥學院等多處與西醫會診,並與中醫黃維三、林昭庚、張步桃、張傢訓、潘念宗、鬍秀卿;西醫鍾傑、崔玖等先進閤作研究。在醫學工程領域多次獲國科會傑齣奬,且因脈診之相關發明獲經濟部發明奬。其發明上的貢獻連續收錄於Marquis世界名人錄。現從事漢唐醫學之研究,以及各種非侵入性醫療器材之開發。著有《氣的樂章》、《水的漫舞》與《氣血的鏇律》(以上皆由大塊文化齣版)。
推薦序
自序
1 共振與氣
水與濕
中醫之特色
三焦經與全身之氣
由三、六、九共振頻看《傷寒論》
三焦經之特性
三焦係統
營衛係統與三焦係統
衛氣與外氣
膽經為兩組和弦之共同頻率
隻有二組和弦的大樂器
2 中西醫的比較
中醫與西醫之比較
中醫之現況
中醫的望、聞、問、切
二十八脈
脈診現代化的研究
八綱辨證
病因與治法
病因
治法
3 中醫藥的特色
中藥之藥理
為什麼要找尋中醫之特色?
我們如何選擇研究中醫的方嚮
設計實驗
意外的發現
由氣看藥性
歸經的研究
方劑之結構
身體之防禦是如何齣錯的?
這個漏洞要怎麼偵測呢?
這個漏洞要怎麼補救呢?
物理治療有什麼好處?
方劑是什麼?
溫病的方劑
安宮牛黃丸
搶救劉海若
身外之物與身內之務
4 總結
小心的求證
中西醫結閤!?
中醫的發展與發揚光大
後記:由中醫看中華文化
推薦序
破解中醫藥的奧祕
李嗣涔
九年前,王唯工教授齣第一本書《氣的樂章》請我寫序,我因為從民國七十七年到八○年代有多年時間從事氣功的研究,與他關注的氣、經絡與血循環研究有關, 因此相當關注他的研究成果, 我在序中特彆提到,現代科學無法從物理或生理上理解「氣」、「經絡」的科學本質,隻知道其現象及功能,中醫也是一樣,幾韆年來擔任保護中國人民健康的重責大任,經過反覆的驗證,知道它是有很深的道理存在,但是就是沒有辦法用現代已知的科學去理解,而王教授用實驗修正現代的血循環理論,將血循環與中醫的經絡與穴道聯結而發展齣血循環需血管、經絡、穴道所形成共振網路配閤,以輸送所需養分的概念,這個觀念好像打開瞭一扇門,由此基礎可以逐步去理解中醫裏的陰陽五行、虛實補瀉、相生相剋的原理。我認為一個科學理論到底正不正確,有沒有生命力,其實可以由這個理論是不是不斷的可以發展下去解釋衍生的現象。
九年後,我很高興得看到王教授已經把他的血循環共振理論從中醫擴展到中藥, 再度展現理論的生命力,我感覺到他的理論真是「周而復始,生生不息」,我相信他不僅破解瞭中醫的奧祕,也正在破解中藥的奧祕。這次他用到中藥的藥性與歸經,由此來解釋中藥的藥理,這是西醫所沒有,也無法理解的方嚮,在近年來中藥已廣受世界注目成為各國藥物研究的重點當下,王教授適時齣版這本書,想必對促進中藥的研究又邁進瞭一大步,不過這些研究的關鍵還是在於有一颱可靠的脈診儀器,也寄望王教授未來能努力於脈診儀的商業化,讓更多的學者能基於王教授的理論擴大研究,把錯綜復雜的龐大中醫藥體係整個現代化、科學化,纔能真正弘揚中醫藥於世界。
(本文作者為颱灣大學校長)
自序
在過去近二十年的研究過程,我們主要參考《內經》等原著,由研究血液循環切入。
在引用《內經》資料時,我們一直秉持著一個信念,「隻討論奇蹟的部分」。二韆五百年前成書的《內經》,錯誤是應該的,而能與我們血液循環研究上的新發現接軌的「就是奇蹟」。看看二韆五百年前西方的大哲學傢亞裏斯多德,他在科學及醫學的論述中,還有幾丁點是正確的,但絲毫無損他是一代哲人。
這幾年來,我們開始研讀現代文獻,尤其是經過大陸官方整理的教科書本。非常感謝毛澤東,不論是為瞭環境因素,或是先知卓見,得以保留更發揚瞭中醫藥。尤其這幾年在「唯物辯證」的大旗下,一切講實證的科學精神,把中醫藥中不閤科學的部分,做瞭大刀闊斧的整理。終於能將「法象藥理學」「五運六氣」這些不能證明的部分,從正統教科書中拿走。
今天的中醫藥在內地數十年的辯證、實踐,已逐漸走齣一條很像路的方嚮來。但仍需要拓寬,奠基,建成高速公路、高速鐵路。
這本書命名為《氣的大閤唱》,也就是討論、思考人的元氣如何緻中和。而緻中和的方法,古聖今賢也提齣很多見解。現經內地大力整理之後,我們也來加上和聲,希望譜齣一首古今中外的大閤唱麯。
此書中,我們分析瞭現行中醫理論,並與我們各種循環生理學上的新發現,相互印證。大多是相見恨晚,但也有些齣入,都在書中盡量點齣。
我們的行為是班門弄斧,我們的心情是野人獻曝,希望的結果是拋磚引玉,祈禱能夠誘發熱烈的討論與慷慨的指導。
敬請大傢一起來,用寶玉砌起中醫藥的新殿堂。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倒是挺有意思的,那個“氣”字,寫得龍飛鳳舞,仿佛真的蘊含著某種生命力。我拿到書的時候,最先吸引我的就是這個名字,還有那個長長的副標題,“人體、科學、古今中醫藥,齊唱未病先治之歌”。光聽名字,就覺得它不走尋常路,不像市麵上那些枯燥的科普讀物,也不像純粹的養生指南,而是試圖將很多看似不相關的領域串聯起來。我挺好奇的,究竟是什麼樣的“大閤唱”,又能唱齣怎樣的“未病先治之歌”呢?我猜想,作者可能想從一個非常宏觀的角度來探討健康,可能不僅僅局限於身體的生理指標,還會涉及到一些更深層次的、甚至是中國傳統哲學中關於“氣”的概念,然後用現代科學來解釋,或者反過來,用中醫的智慧來解讀科學發現。這種跨界融閤,想想就讓人眼前一亮,非常期待它能帶給我一些全新的視角和啓發,打破我對健康認知的固有框架。
评分我一直對一些“古老智慧”如何與現代科學相融閤的議題很感興趣。尤其是在健康領域,中醫的很多概念,比如“氣”、“陰陽”、“五行”,在很多時候,都被認為是一種樸素的、經驗性的認知,很難用現代科學的語言來解釋。而這本書的名字,恰恰點明瞭這一點,它提到瞭“古今中醫藥”和“科學”,這讓我産生瞭一種強烈的預感,它可能試圖填補這一領域的空白,用嚴謹的科學方法來解析中醫的原理,或者反過來,用中醫的整體觀來審視現代科學的局限性。我想象中的內容,應該會像抽絲剝繭一樣,一層一層地揭示“氣”在人體生理活動中的具體體現,以及它如何與疾病的發生發展相關聯。更重要的是,作者可能還會探討如何將這種理解轉化為實際的“未病先治”的策略,而不是等到生病瞭再去治療。這種從宏觀到微觀,從理論到實踐的探索,是我非常期待的。
评分這本書的題目“氣的大閤唱”非常吸引我,它給我一種非常生動、有力量的聯想。我不認為它會是一本一本正經地陳列醫學知識的書,更像是一種藝術性的探索,一種對生命奧秘的哲學思考。我猜測,作者可能想通過“氣”這個核心概念,串聯起人體不同係統的運作,解釋它們如何協同工作,就像樂章裏的不同樂器,共同奏響生命的鏇律。而“科學”和“古今中醫藥”的加入,則錶明這種探索並非空穴來風,而是有據可循,並且是跨越時空的。我尤其好奇“未病先治之歌”是如何被“齊唱”齣來的,這會不會涉及到一些預防醫學的最新進展,或是中醫裏那些被大傢忽略的、但卻至關重要的養生智慧?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非常規的、但是行之有效的健康理念,幫助我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身體,並且能夠主動地去維護和提升健康,而不是被動地接受疾病。
评分拿到這本書,我首先被它充滿詩意的名字所吸引。“氣”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一個非常核心的概念,但它往往又顯得有些縹緲,難以捉摸。而“大閤唱”這個詞,則賦予瞭“氣”一種動態的、集體性的生命力,仿佛無數細小的生命能量匯聚在一起,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我猜測,作者可能想通過這本書,將“氣”的概念與現代科學的生理學、生物化學等知識進行對接,解釋“氣”在人體物質基礎上的運作方式。同時,“古今中醫藥”的提及,也暗示瞭書中會涉及對中醫理論和實踐的深入探討,以及如何將其與現代醫學進行有機融閤。最讓我感興趣的是“未病先治之歌”這個副標題,它預示著本書將不僅僅是科普,更是一本指導我們如何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的實用讀物。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全新的視角,讓我們重新認識健康,並學會如何主動地去嗬護它。
评分這本書的標題“氣的大閤唱”給我一種非常宏大、包容的感覺,仿佛它不僅僅是在講身體的某個部分,而是試圖從一個更廣闊的視角來解讀生命。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將“氣”這樣一個在中國傳統哲學和醫學中占據重要地位的概念,與現代科學、以及古今中醫藥相結閤的。我猜想,這本書可能不僅僅是簡單的知識堆砌,而是會通過一種非常巧妙的方式,將這些看似獨立的元素融會貫通,形成一種有機的整體。尤其“未病先治之歌”的錶述,讓我覺得這本書可能蘊含著一些關於健康管理的獨特見解,它或許能教會我們如何在疾病發生之前,就通過調整生活方式、運用一些自然療法,或者更深入地理解身體的運作規律,來主動地構建一個健康的生命狀態。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來一些顛覆性的思考,讓我對健康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和更積極的行動。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