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各民族民間藥食全書》的問世,對於繼承和發揚中國醫學遺産,增進人民身體健康,促進各民族之間醫藥事業的發展,加強民族的團結,必將發揮巨大的作用。在齣版《中國民族民間秘方大全》一書之後,又將推齣《中國民族藥食大全》,收集瞭中國51個民族民間有關食療的經驗配方,並且以病統方,以方配料,取材方便,價格便宜,安全可靠,容易掌握,突齣瞭中國各民族之間的中醫理論,閤理選擇食物,形成瞭各民族的獨特配膳方法。
主編簡介
張力群
男,漢族、民建會員,籍貫:雲南羅平,1950年10月16日生於雲南陸良縣。當過知青,後於中西醫專科(1973年,大理);中藥學大專(1990年,昆明)畢業,獲相應學曆。研修過中文(1984年)、日語(1982年)、法律(2001年)、心理專科(2002年),獲國傢資格證書。曾獲聘醫師(1983年),藥理工程師(1987年)、醫藥科普作傢(1986年)、食品工程高級工程師(1998年)、心理諮詢師(2002年)、傳統醫藥研究員(2001年)、健康科普教授(2003年)等專業資格和職稱。
社會職務:雲南永安製藥廠、滇中製藥廠、昆明中洲製藥廠籌建領導小組技術負責人(1990至1995年,藉調);雲南賀爾康保健品公司總工程師(1995-1997年,藉調);民建中西醫專科門診部主任(2001年 ~ 2003年);雲南三聯物質依賴研究所所長(2002至2006年);中國藥理、生理科學會會員(1982年);中國科普作協會員(1986年);中國民主建國會會員(1989年);中國通訊文學會會員(1989年);雲南省科學技術諮詢服務公司技術二所顧問;江蘇康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醫學顧問;民建雲南省委直屬醫藥支部副主任,企工委、參政議政委員會委員、服務社會工作委員會副秘書長兼「專傢聯絡部」副部長。
曾受聘:四川省社科院知識經濟研究所特約研究員(成都);中國科技研究交流中心研究員兼理事;中國管理科學院特聘研究員;中國科聯國際衛生醫學研究院教授;中國老年保健醫學研究會科教中心榮譽教授;中國文化研究會傳統醫學專委會委員;《發現》雜誌社理事(北京);香港國際傳統醫學研究會研究員兼理事(香港);加拿大傳統醫學會國際醫事顧問兼理事;美國世界傳統醫藥科技大學傳統醫學客座教授;世界中醫藥研究院,終身教授等。
主要工作履曆和業績:1973年至1981年在雲南省流行病防治研究所(大理)從事流行病防治研究工作,曾集體榮獲雲南省科技進步二等奬和省衛生廳科技成果一等奬。1981年調雲南省藥物研究所(昆明)藥理室從事新藥、民族藥、保健品開發研究,獲省科技進步三等奬1項,與解放軍35218,35201部隊醫院協作的中草藥製劑「速效消腫液」、「枯痔萎黃液」、「皮敏靈」3項均獲軍隊科技成果三等奬。任課題組長(1982年至1986年),研製投産新藥「肝舒」(從民族藥開發而來,詳見《雞胚的藥用》和《生化製品的技術開拓》),1999年獲第三屆世界發明博覽會暨國際榮譽評奬會銅奬。在雲南省藥物研究所製藥廠(1997年)參與研製中藥洗浴劑「靚爾膚」、「杞菊涼茶」等産品。在所外搞技術服務,曾幫助研製保健品「主力靈」飲料,「美味鮮蒜料」食品及大蒜係列保健酒等;還為雲南文山、普洱製定「三七茶劑」標準(該標準目前還在使用)和雲南大葉茶的降脂,抗癌實驗,為2005年後的「普洱茶」保健功能提供瞭實驗依據。
主要論著(以齣版物計):學術論文(21篇)。有6篇(參與工作)論文刊登在學報級刊物上;有15篇(第一作者)論文刊登在省級或全國性刊物上,如「胚胎素的藥理研究及臨床療效初步觀察」《生化藥物雜誌》;「雲南大葉茶抗癌降脂實驗」《食品科學》;「雲南大葉茶降脂實驗觀察」《茶葉科學》;「三七茶劑的研究」《茶葉通報》等。
獲奬學術論文(19篇,均為第一作者)。有18篇(1993年至2007年)在中國藥學會,中國中醫藥學會、中國中西醫結閤學會、中華醫學會各有關分會以及《中醫雜誌》社,《中華皮膚病雜誌》、《中華心血管雜誌》與相關製藥企業聯閤舉辦的「名牌暢銷藥」基礎和臨床研究的全國徵文中獲奬。其中獲一等奬的有:「古漢養生精」(1993年);「百年樂」(1995年);「頸復康顆粒」(2002年);「六味地黃丸」(2004年);「桂附地黃丸」(2004年)。獲二等奬的有:「雙黃連注射液與丹參粉針劑」(1996年);「西瓜霜潤喉片與三金片」(1996年);「胃乃安膠囊」(1999年);「迪維霜」(2000年);「山香圓片」(2002年);「萬爽力」(2003年);「當飛利肝寜膠囊」(2007年)獲三等奬的有:「速效救心丸」(1994年);「斯奇康注射液」(2004年)。所有獲奬論文分彆載入《中醫雜誌》、《中國中醫科技雜誌》、《中華心血管雜誌》、《中華皮膚病科雜誌》、《中華醫學臨床新論》、《中西醫結閤雜誌》、《中國全科醫學研究》、《中華現代醫學與臨床》、《中國臨床實用醫學雜誌》等刊物中。有的還獲第四、五、六屆國際醫藥發展大會(泰國)醫藥學金奬;有的論據被《免疫中藥學》等專業書刊引用。其中一篇在「董建華『胃蘇沖劑』應用研討會」全國徵文中獲唯一的「特彆奬」,論文收載入崔月犁主編的《胃蘇沖劑臨床應用論文集》中(人民衛生齣版社,1996年版)。
發錶醫藥科普作品50多篇,在《昆明衛生報》、《雲南科技報》、《科學之窗》、《科普畫刊》、《春城晚報》(1982年至1987年)連載的有「萬傢韆方集」,「雙週一方」,「雲南民族醫藥見聞錄」等係列作品。獲奬的有:「時辰藥理學」、「三月街與白族藥」、「傣醫的切脈和『芳雅』」「杜仲」、「春浴」等作品。其代錶作「綠色的夢」收載在《醫學科普作傢與作品》一書中,(江蘇科學技術齣版社、1989年版)。
齣版社科專著2部:《撥開迷霧》(張力群著,香港金陵書社齣版公司,1992年版);《走嚮東西亞》(第一主編,雲南人民齣版社,1994年版)。醫藥專著8部:《雞胚的藥用》(第一主編,140韆字,雲南民族齣版社,1987年版);《中國民族民間秘方大全》(第一主編,986韆字,山西科學技術齣版社,1991年版,曾獲1995年華北優秀科技圖書一等奬);《中國獸醫秘方大全》(第二主編、704韆字,山西科學技術齣版社,1992年版,曾獲1996年華北優秀科技圖書二等奬);《中國民族民間藥食大全》(第一主編,1400韆字,山西科學技術齣版社,1993年版);《中國民族民間藥物外治大全》(第一主編,996韆字,山西科學技術齣版社,1995年版);《中西醫臨床用藥正誤大全》(主編,1200韆字,山西科學技術齣版社,1998年版);《阿片類物質成癮與依賴的預防與臨床治療》(第三主編,808韆字,山西科學技術齣版社,1999年版);《中國民族民間特異療法大全》(主編,1294韆字,山西科學技術齣版社,2006年版)。
主要業績及成果簡介已載入《中國專傢人名辭典》、《中國藥學人物辭典》、《中華創新與發明人物大辭典》、《中華名人大辭典》、《世界優秀專傢人纔名典》、《世界醫學專傢大典》(中華捲)、《中國內地名醫大典》(香港國際交流齣版社)。以及《世界名醫大全》(中國捲)、《世界名人錄》(中國國際交流齣版社)、《中國當代醫藥界名人錄》、《科技專傢名錄》、《中國民間名人錄》、《未名作傢詩人名錄》、《當代詩人詩曆》、《中華張氏大典》和《祖國萬歲》全集,《共和國建設者》叢書,《中國著作權人檔案》等傳記中。
2008年春 於昆明
序
中國醫學有著數韆年的曆史,它是中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生産、生活實踐中,摸索、整理、總結而形成的一個具有獨特理論和風格的醫學,為我們偉大的民族的繁衍和發展,做齣瞭巨大的貢獻。飲食療法,就是中國醫學寶庫中瑰寶之一。
中國的食療醫學源遠流長,早在唐代大醫學孫思邈撰編的《韆金要方》中就明確指齣:「夫為醫者,當須先洞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療治之,食療不癒,然後命藥。」這正是說明瞭在治療中食療占有重要的地位。
目前有關「食療」的著作陸續齣版瞭不少,但都比較散在,不很係統,按動植物分類,不易查找。山西科學技術齣版社,在齣版《中國民族民間秘方大全》一書之後,又將推齣《中國民族藥食大全》,收集瞭中國51個民族民間有關食療的經驗配方,並且以病統方,以方配料,取材方便,價格便宜,安全可靠,容易掌握,突齣瞭中國各民族之間的中醫理論,閤理選擇食物,形成瞭各民族的獨特配膳方法。這本書的問世,對於繼承和發揚中國醫學遺産,增進人民身體健康,促進各民族之間醫藥事業的發展,加強民族的團結,必將發揮巨大的作用。
《中國民族藥食大全》一書,共收集瞭配方4821首,均以常見病、多發病為主導。同時也收集瞭不少藥物治療效果不佳,而改用藥膳,可以取得滿意療效的疑難病癥。本書一定會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歡和社會醫療界人士的關注。故樂而為之序。
董建華
翻閱《中國各民族民間藥食全書》,我仿佛置身於一個古老的寶庫,每一次的翻閱,都伴隨著驚喜與贊嘆。這本書的體量之大、內容之豐富,讓我一次又一次地驚嘆於中國大地上蘊藏的無窮智慧。 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打破瞭地域和文化的界限,將中國不同民族的獨特藥食文化匯聚一堂。我得以瞭解到,原來在遙遠的西南邊陲,藏族同胞有著如何巧妙地利用高山植物來抵禦嚴寒;在江南的水鄉,漢族人民又是如何將尋常的草本植物融入日常飲食,達到養生健體的目的。這種民族間的對比與融閤,展現瞭中國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書中對每一種藥食的介紹,都不僅僅是科學的論述,更充滿瞭對生活的熱愛和對自然的敬畏。它描述瞭藥食的形態、生長環境、采集時機,甚至還有一些關於它們在當地民族神話傳說中的角色。這些細節,將冰冷的學術知識,轉化為富有溫度的文化故事,讓我讀來津津有味,仿佛身臨其境。 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食”的部分,它不僅僅是列舉食材,而是深入探討瞭這些食材在不同民族的飲食結構、烹飪方式以及節日慶典中的重要意義。我看到瞭許多我從未聽說過的獨特菜肴和飲品,瞭解瞭它們背後所蘊含的飲食哲學和文化習俗。這讓我明白,在中國,食物不僅僅是果腹之物,更是承載著文化、情感和精神的重要載體。 這本書的插圖也是一大亮點,不僅數量眾多,而且質量上乘,真實地展現瞭藥食的原貌以及它們在民族生活中的應用。這些圖片,對於幫助讀者理解和辨認具有極大的作用,也為整本書增添瞭藝術價值。 總而言之,《中國各民族民間藥食全書》是一部集知識性、文化性、藝術性於一體的扛鼎之作。它不僅為我提供瞭寶貴的醫藥和食療知識,更讓我對中華民族悠久的曆史文化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和熱愛。
评分作為一名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濃厚興趣的愛好者,我一直夢想著能有一本書,能夠係統地、全麵地展現中國各民族的智慧結晶,尤其是在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藥”與“食”這兩個方麵。《中國各民族民間藥食全書》這本書,無疑滿足瞭我這個長久以來的願望。 我不得不說,這本書的編纂水平之高,遠超我的想象。它不僅僅是對零散知識的簡單匯集,而是經過瞭嚴謹的梳理、考證和歸納。每一個民族的藥食資源,都經過瞭深入的調研,不僅提供瞭準確的學名、彆名,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挖掘瞭這些藥食在各民族的日常生活、節慶習俗、乃至宗教信仰中的獨特地位和作用。 書中對每一種藥食的介紹,都充滿瞭故事性。比如,某個地方的民族如何利用一種植物來緩解特定疾病,某個節慶期間必須食用的某種食物的象徵意義,這些內容都讓我得以窺見不同民族的生活智慧和文化傳承。它不是生硬地灌輸知識,而是通過引人入勝的故事,讓我們體會到這些藥食背後所承載的深厚文化底蘊。 我對書中關於一些稀有藥食的詳細描述尤為著迷。有些藥食,我甚至從未聽過,它們生長在極其特殊的地理環境中,有著非凡的藥用價值。作者通過圖文並茂的方式,將這些珍貴的資源展現在我麵前,讓我對“物種多樣性”和“民族智慧”有瞭更深刻的敬畏之心。 此外,這本書的醫學科普性也非常強。它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瞭許多復雜的藥理和食療原理,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這些傳統知識是如何運作的。它鼓勵讀者在瞭解和學習的基礎上,審慎地應用這些知識,體現瞭一種科學嚴謹的態度。 總而言之,《中國各民族民間藥食全書》是一部集學術性、知識性、趣味性和實用性於一體的巨著。它讓我受益匪淺,不僅拓寬瞭我的視野,更激發瞭我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無限熱愛和探索欲。
评分我之前一直對養生和食療特彆感興趣,也看過不少相關的書籍,但《中國各民族民間藥食全書》這本書,真的是讓我眼前一亮。它不僅僅是關於“吃”和“藥”的簡單羅列,而是把中國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傳統醫學巧妙地融閤在一起,展現齣瞭一個宏大的畫捲。 這本書的結構設計得非常巧妙。它不是按照某個固定的分類來展開,而是以民族為單位,逐一介紹各個民族獨特的藥食資源和應用。這種方式非常有代入感,讓我感覺像是跟隨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遊曆在中國的大江南北,去探訪那些鮮為人知的民族村落,去學習他們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健康秘訣。 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每一種藥食的描述,非常詳實,而且充滿瞭人文關懷。它不僅告訴我們這種藥食有什麼樣的功效,更重要的是,它會講述關於這種藥食背後的故事,比如它在當地人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它與哪些傳統習俗相關聯,甚至是一些關於它的傳說和軼事。這些內容讓枯燥的醫學知識變得生動有趣,也讓我對這些藥食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和情感上的連接。 這本書的圖片質量也非常高,很多都是首次披露的珍貴影像資料,真實地展現瞭藥食的原貌以及它們在民族生活中的應用場景。看著這些圖片,我仿佛能聞到藥材的清香,嘗到食物的美味,也能感受到那些質樸的民族風情。 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書中關於藥食的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項都寫得非常清晰,甚至還包含瞭一些簡單的製作方法。這對於普通讀者來說,是非常實用的。我嘗試著書中的一些食療方,感覺身體確實有瞭一些積極的變化。這本書讓我明白,很多我們日常生活中容易忽視的食材,可能都蘊含著意想不到的健康力量。
评分讀瞭《中國各民族民間藥食全書》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來在我們身邊,隱藏著如此豐富而又古老的健康智慧。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中國傳統醫藥和食療文化的大門,讓我得以窺探那些流傳韆年的寶貴經驗。 這本書最大的特點在於它的“全”和“深”。“全”體現在它幾乎涵蓋瞭中國所有主要民族的民間藥食文化,從廣袤的北方草原到濕潤的南方水鄉,從高原雪山到偏遠的海島,書中都有所涉獵。每一個民族都被賦予瞭獨立的篇章,詳細介紹瞭他們獨特的用藥和飲食習慣。 “深”則體現在它不僅僅是簡單的知識羅列,而是深入到藥食的起源、生長環境、傳統采集方式、以及在各個民族社會生活中的具體應用。例如,書中對某些藥食的介紹,會穿插當地人的口頭傳說,或者與特定節日、儀式相關的風俗習慣,這些細節讓整個內容更加生動立體,充滿瞭人文氣息。 我特彆喜歡書中對許多常見食材的“重新認識”。很多我們日常餐桌上習以為常的蔬菜、榖物、水果,在這本書裏,都被賦予瞭更深層次的藥用價值和食療功效。它教會我如何從這些尋常之物中挖掘齣更多的健康益處,如何用更自然、更健康的方式來調理身體,這讓我對“食療”有瞭全新的認知。 書中的圖文並茂,更是極大地提升瞭閱讀體驗。那些精美的插畫和高清的實物照片,讓抽象的藥食變得具象化,即使是初次接觸的讀者,也能清晰地辨認齣它們的原貌。這種直觀的呈現方式,對於理解和記憶非常有幫助。 總的來說,這本書不僅是一部醫學參考書,更是一本關於中國傳統文化和生活智慧的百科全書。它讓我對中華民族的創造力和生命力有瞭更深的敬意,也讓我更加珍視這些代代相傳的寶貴遺産。
评分這本書簡直是一部民族醫藥的百科全書!剛拿到手的時候,我就被它厚重的體積和精美的封麵所震撼,完全是那種沉甸甸的、充滿知識分量的感覺。翻開第一頁,就立刻被吸引住瞭。作者似乎花費瞭畢生的心血,將散落在中華大地各個角落的民族民間醫藥和食療方收集整理,可謂是“中國各民族民間藥食全書”名副其實。 它不是那種枯燥的學術論文,而是以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呈現。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每一種藥物或食物的介紹,不僅僅是列齣它的學名、彆名、性味歸經,更重要的是,它詳細描述瞭這種藥食的來源、生長環境、采集方法,甚至還有一些關於它在當地民族中流傳的傳說和故事。這些細節讓冰冷的文字瞬間充滿瞭生命力,仿佛我正置身於雲南的原始森林,采摘著神秘的草藥,或是坐在內濛古的濛古包裏,品嘗著古老的奶食。 書中對各種藥食的功效和應用場景的描述也十分詳盡。無論是治療常見的小病小痛,還是針對一些疑難雜癥的偏方,亦或是日常保健的食療建議,都寫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且,它還特彆強調瞭不同民族在用藥和食療上的獨特性和智慧,這讓我對中國醫藥文化的博大精深有瞭更深的認識。我甚至嘗試著根據書中的一些簡單食譜,為傢人製作瞭幾道藥膳,效果齣奇的好,傢人贊不絕口。 這本書還有一個讓我驚喜的地方,就是它在醫學知識之外,還蘊含瞭豐富的民俗文化和曆史信息。通過這些藥食的介紹,我仿佛看到瞭各個民族的生活方式、信仰習俗,以及他們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智慧。例如,書中對一些少數民族在特定節日或慶典中使用的特殊食材和藥材的描述,就讓我對他們的文化有瞭更生動的理解。感覺讀這本書,不僅僅是在學習醫藥知識,更是在進行一場穿越時空的文化之旅。 總而言之,這是一本值得所有對中國傳統醫藥、食療、民俗文化感興趣的人擁有的書。它不僅是知識的寶庫,更是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産。它的編排條理清晰,圖片豐富,雖然內容浩瀚,但讀起來卻一點也不枯燥。我常常會隨手翻開一頁,就能被其中的某個故事或某個方子所吸引,沉浸其中。這本書讓我深切地體會到,古老的智慧仍然在我們身邊閃耀,而這些散落在民間的生活經驗,纔是最寶貴的財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