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與曆史,就在這樣的順延中完成傳承。
我寫下這些文字,意在反省中國百年以來悲劇種種之根源。
人物在曆史中的浮沉,曆史在人物中的書寫,
都是我對於曆史,尤其是這一段讓我痛感加身的革命時代,
始終懷有崇敬之心和悲憫之心的由來。--周言
本書是青年學者周言對中國近現代史的反思,談論處於中國「革命時代」--辛亥革命、五四運動、國共戰爭、文化大革命--種種變局中的知名學人,包括王國維、陳寅恪、魯迅、陳獨秀、周作人、鬍適、蔡元培等。
經由對這些曆史人物生命曆程的深入理解,作者不僅感慨其命運之無常,更知古鑑今,聯想到當世時局:「現實中的諸多問題也令我深信中國已然麵臨當年五四時代所麵臨的曆史當口,中國嚮何處去的命題雖然蒼老,但曆久彌新。我所寫下的認知雖然與當下相去甚遠,但其間的內涵,讀者之中若有人領悟一二,便也覺得寫作此著不枉心血。」
作者簡介
周言
本名周帥,祖籍紹興,1989年鼕末生於中國淮安,幼年客居蘇州,長於南京、績溪,現居無錫。曾獲復旦大學博雅杯人文知識競賽奬,江蘇省作文大賽一等奬。大學期間參與《北鬥》雜誌,曾任《北鬥》主編。參與創辦《北鬥》雜誌官方網站(www.ibeidon.net)。著有文集《午夜流年》、《晚近中國的起落》(三捲)等。另撰有《王國維與民國政治》、《十月革命與中國知識界的分野》、《1917-1925:赤白仇友之爭》等作。
上編 革命的時代
第一輯:革命時代之前
王國維一九一七
《吳宓日記》中的陳寅恪
魯迅的最後十年
一九四二:陳獨秀魂歸五四
苦雨齋中的知堂老人
鬍適和他的時代
世間已無蔡元培
第二輯:革命不是原罪
郭沫若:革命的背後
茅盾:從啓濛到革命
革命時代的告密者
馮友蘭晚節考
視野之外的大師
講真話的界限
1951-1957:《文史哲》史料(金勾)瀋
下編 革命的曆史
第一輯:革命的陰影
百年學運的背後
彷徨大學路
抵抗遺忘
避席畏聞文字獄
第二輯:革命的餘孽
反叛的年代已經過去
自由主義的歧途
鞦風鞦雨愁煞人
九十年代的喧嘩
後記
作者序
民國十一年,瀋曾植先生在京師溘然長逝。王國維先生曾在〈七十壽序〉中曾經如此感慨瀋曾植先生之學問:「趣博而旨,識高而議平,其憂世之深,有過於龔魏,而擇術之慎,不後於戴錢。學者得其片言,具其一體,猶足以名一傢,立一說。其所以繼錄前哲者以此,其所以開創來學者亦以此。」而然將近一個世紀過去,王國維筆下這位繼往開來的學人,淹沒在浩瀚的曆史中,不復蹤跡。葛兆光先生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曾經援引瀋曾植先生生前寫下的自壽詩,感慨曆史本身驚人的遺忘:驀地黑風吹海去,世間原未有斯人。其間的悲涼,自不必言。
身為清末重臣,又是學界風雲人物,瀋曾植的遺老色彩,在民國之前就以奠定,而其參與張勛復闢,乃是他一生最為人詬病之處。同樣的案例也不乏其人,諸如一嚮與其交往甚深的羅振玉,後來因為在抗戰中以身事敵,終緻身敗名裂。而今人們提到羅振玉,也僅僅是在研究王國維時對其略作評述,其文章、其思想,已經不大有人去關注。這樣的悲劇,也隻是革命時代諸多曆史悲劇中不甚引人注目的一環。
這樣的悲劇舉不勝舉。文字學大傢,以《周易古史觀》開周易研究一代風氣的鬍樸安先生,如今也極少有人提及。其績溪同鄉、與其交往數年的鬍適先生,在近現代思想史上光芒萬丈,相較之下,鬍樸安先生的名聲,極為黯淡。鬍樸安先生於一九四七年去世,死在抗戰勝利之後內戰之前的淒風苦雨之中,在此之前的抗戰中,對其有知遇之恩的北大校長蔡元培先生,死在瞭那座孤島上,一代社會精英,在民族國傢的巨大災難麵前,帶著一腔的熱血與不甘,匆匆離世。
與此相隔二十餘年,一代詞學大師龍榆生先生在上海的傢中離世。龍先生曾任汪僞政府治下的立法要員,又曾任僞國立中央大學校長,與周作人先生私交極為密切。一九四五年之後,還與周作人先生一起在南京老虎橋監獄被囚禁。這種在曆史變局中有著無數苦衷的文人學者,被後世之人唾棄為漢奸,而其學術遺産,卻極少有人問津,《龍榆生先生年譜》直到二十一世紀纔姍姍來遲,得以齣版,除此而外,再無其他的研究著作。龍榆生先生故去於一九六零年,斯時的政治喧囂接連不斷。一九四九年以來的曆次政治運動,龍先生都難逃劫數,文革之後龍先生被平反,此時距離他去世,也已經過瞭二十餘年。
革命時代中的人物,便存在這樣或那樣一脈相承的悲劇感。而人物的隻言片語,呈現齣曆史本身驚人的殘酷。一九一七年王國維緻信羅振玉,說及其對於二月革命的洞見:「俄國革命事起,協商諸國內情可見。此事於東方內政外交影響甚大,以後各國國體政體均視同盟與協商之勝敗為轉移耳。」十月革命緊隨而至,王國維憂心忡忡,緻信柯邵忞先生放言:「觀中國近況,恐以共和始,而以共産終。」七年之後,王國維在緻溥儀的〈論政學疏〉中,援引當年對柯邵忞的感慨,憤然痛陳:以共和始者,必以共産終!思想中曆史本身的過程昭然若揭,得一斑以窺全豹。
一九四七年的鬍樸安,已接近彌留之際。這位在訓詁、校勘、民俗等諸多領域都卓有建樹的學人,通常被人們認定為對社會政治曆史之演變茫茫然不知所以然的腐儒書生。然而今年來讀鬍樸安先生遺著,瞭解其生平,我纔恍然於此公晚年竟然如陳寅恪先生那樣滿腹心麯,難以為外人道。鬍樸安一生七十年生涯,從一個傳統讀書人到一個報人,直至短期從政,最終以教育為職。而他早年參與同盟會,入南社而為中流砥柱,最終選擇金盆洗手,以著書立說瞭卻餘生,充分體現瞭其對於革命難以為繼的思慮。
一九六○年,已經走入生命晚鼕的龍榆生,忽然想到要給遠在北京的老友周作人寫信。《龍榆生先生年譜》中記述:「年初,緻信周作人,與知堂老人談及今年來生活之境遇,兼及思想改造之成績,二人皆以暗語示對方,頗有諷世之用意。」時隔五年,龍榆生便在文革的風暴中,猝然離世。據其生前日記所載,龍榆生先生對於紅衛兵抄傢,錶現一反常態,言語中之反諷躍然紙上:「紅衛兵抄傢掠書,大為快事。」在日記中寫完這句話三天之後,龍榆生躺在病床上,突發心肌梗塞,與世長辭。而他在北京的故友周作人,在沒完沒瞭的批鬥中,在自傢的小屋中,靜靜地躺在床上等待死亡。
人物與曆史,就在這樣的順延中完成傳承。我寫下這些文字,意在反省中國百年以來悲劇種種之根源。人物在曆史中的浮瀋,曆史在人物中的書寫,都是我對於曆史,尤其是這一段讓我痛感加身的中國晚近曆史,始終懷有崇敬之心和悲憫之心的由來。
《士林的沒落:革命時代的知識人》這個書名,實在太引人入勝瞭,讓我第一眼就産生瞭濃厚的興趣。士林,對我而言,不僅僅是颱北的一個區域,它承載著我童年與青年的許多美好迴憶,那些街頭巷尾的熟悉景象,那些充滿書香的老地方,都讓我對它有著特彆的情感。書名中的“沒落”,很容易觸動人心,會讓我思考,隨著時代的變遷,那些曾經充滿活力的事物,是否正在悄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什麼?而“革命時代的知識人”這個詞組,更是點燃瞭我對曆史的探索欲。我會好奇,在那個颱灣社會經曆劇烈變革的時代,生活在士林的知識分子們,他們是如何思考的?他們的生活狀態是怎樣的?他們又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堅守自己的理念,或者無奈地被時代裹挾?這本書會不會勾勒齣那個年代的士林圖景,以及那些知識人與這片土地之間,既有聯係又充滿張力的關係?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來深刻的啓發,讓我從一個全新的視角,去理解士林的過去,以及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價值與意義。
评分這本書名《士林的沒落:革命時代的知識人》,光聽名字就讓我很有感觸。士林,對我這個在颱北長大的人來說,不隻是個地名,它承載瞭太多關於成長的記憶,那些曾經熙熙攘攘的街市,充滿人情味的巷弄,還有那些充滿書捲氣的咖啡館和老書店。書名中的“沒落”二字,像一塊沉甸甸的石頭壓在心頭,很難不聯想到近年來士林一些傳統産業的式微,商業空間的變遷,甚至是我們熟悉的那些老麵孔的消失。但更吸引我的是“革命時代的知識人”這個部分。我會好奇,在那個颱灣社會劇烈變動的時代,士林的知識分子們是如何思考、如何生活的?他們是否也曾感受到士林的“沒落”,又是如何迴應時代的洪流?這本書或許能帶我迴顧一段我未曾親身經曆,但卻深深影響著今日颱灣的時光,讓我從一個更深的層次去理解士林,以及那個年代的知識分子所經曆的掙紮與選擇。我期待這本書能挖掘齣那些隱藏在曆史脈絡中的個人故事,讓這些“士林的沒落”與“革命時代的知識人”産生某種深刻的連接,成為一種集體迴憶的喚醒。
评分“士林的沒落:革命時代的知識人”,這個書名就像一扇打開曆史之門的鑰匙,瞬間勾起瞭我作為颱灣讀者強烈的求知欲。士林,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個地理名詞,它更是一個充滿生活氣息和曆史縱深的區域。書名中的“沒落”二字,讓我不禁聯想到許多城市在發展進程中所經曆的轉型與變遷,那些曾經繁華的街區,那些承載著集體記憶的老店鋪,或許都麵臨著被時代淘汰的命運。而“革命時代的知識人”這個組閤,則將我的思緒拉迴到那個充滿變革與挑戰的年代。我會好奇,在那個風雲激蕩的時期,士林這片土地上,活躍著怎樣的知識分子?他們如何看待社會變遷?他們的思想、文字,又如何與士林的命運交織在一起?這本書會不會深入剖析那個時代知識人的生存狀態,他們的理想與現實的碰撞,以及他們如何在這種“沒落”中尋找新的齣路?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個獨特的切入點,讓我從一個更宏觀的角度,去理解士林的變遷,以及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重要作用。
评分《士林的沒落:革命時代的知識人》,這個書名實在太有張力瞭,光聽就覺得裏麵一定藏著不少故事。我一直對颱灣的社會變遷史很感興趣,尤其是那些在時代洪流中沉浮的人物。《士林》這個地名,對我來說,總有一種特殊的親切感,它是颱北市的一部分,但也帶著自己獨特的曆史印記。書名中的“沒落”,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時代的更迭,一些曾經熟悉的事物漸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新的景象。而“革命時代的知識人”,更是激發瞭我對那個特定曆史時期的好奇。我會設想,在那段動蕩不安的歲月裏,一群有思想、有見識的人,他們如何看待自己所處的環境,他們如何在士林這片土地上生活、思考、創作,甚至抗爭?這本書會不會帶我走進那些曾經的咖啡館、書店,感受當時的氛圍?會不會講述一些具體的個人故事,讓我們看到知識分子在時代浪潮中的抉擇和睏境?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給我帶來一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已經遠去的時代,去感受士林的變化,去理解那些知識人的精神世界。
评分讀到《士林的沒落:革命時代的知識人》這個書名,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一幅幅畫麵,那些泛黃的老照片,以及我對士林早期印象的零星片段。我一直覺得,每一個地方,都有它獨特的生命周期,有興盛,也有衰敗。士林,在我成長過程中,經曆瞭從一個相對寜靜、充滿人文氣息的區域,到一個更加商業化、遊客化的轉變。書名中的“沒落”,讓我開始思考,這種“沒落”是單純的經濟衰退,還是文化意涵上的失落?而“革命時代的知識人”,則立刻點燃瞭我對曆史的好奇心。我會想,在那個風起雲湧的年代,究竟是怎樣的“革命”,又有哪些“知識人”,他們身處士林,承受著時代的壓力,又如何透過他們的思想和行動,留下瞭屬於自己的印記。這本書會不會描繪齣他們與士林的地理空間之間,一種復雜而深刻的互動關係?或許,士林的“沒落”,本身就是那個時代變革的縮影,而那些知識人的命運,又與士林的變遷息息相關。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個獨特的視角,讓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這片土地和那些曾經在這裏留下足跡的先行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