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茲中國:重建有關「中國」的曆史論述

宅茲中國:重建有關「中國」的曆史論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中國曆史
  • 曆史敘事
  • 民族認同
  • 文化研究
  • 知識分子
  • 現代中國
  • 曆史觀
  • 思想史
  • 中國文化
  • 學術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這本書,不是討論中國如何崛起,而是迴到問題原點:何謂中國?

  中國當代著名思想傢葛兆光,
  一位身在「中國」的學人,
  應當如何既恪守中國立場,又超越中國局限
  在世界或亞洲的背景中,
  重建有關「中國」的曆史論述?

  本書通過兩個曆史角度,
  一個是文獻資料中所見的關於「中國」的思想史,
  一個是關於「中國」本身的學術史,
  重新建構學術意義上的「中國」論述。

  「宅茲中國」用的是1963年在陜西寶雞發現的周銅器何尊銘文中的一句話。

  「宅茲中國」可能指的是常被稱為「天之中」的洛陽。作者藉它來象徵,不僅因為「中國」一詞最早在這裏齣現,而且也因為「宅」字既像「定居」,又似「墨守」。

  這新舊兩重意思,讓我們反省:什麼是中國?

  1895年以後,
  大清帝國從「天下」走齣來,進入「萬國」,
  原來動輒便可以「定之方中」(《詩經》)、自信「允執厥中」(《古文尚書》語)的天朝,
  漸漸被整編進瞭「無處非中」(艾儒略語)、「亦中亦西」(朝鮮燕行使語)的世界,
  便不得不麵對諸如「亞洲」、「中國」和「世界」這樣一些觀念的衝擊。
  為什麼是「亞洲」?
  究竟什麼是「中國」?
  中國如何麵對「世界」?
  看似平常的常識背後,
  潛伏著一個又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本書討論「世界」、「東亞」與「中國」、「學術」與「政治」、「認同」與「拒斥」、「國彆史」與「區域史」,雖然聚焦的是「中國」,討論日本關於神道教的爭論、日本關於滿濛迴藏鮮的學術史、討論朝鮮的史料中的一些問題,其實也還是聚焦在中國的。討論什麼是「中國」,不得不涉及「周邊」,通過「周邊」──「他者」──的眼睛、資料、視角來看中國,比如十七世紀以後,東亞諸國的彼此認同和互相排斥,就涉及到民族、國傢和曆史;而民族、國傢和曆史的自我認識和他者認識,又會涉及到一國和周邊諸國的關係;而周邊的話題,又牽齣來如何理解中國和亞洲的關係;既然討論中國和亞洲,又會討論到疆域、族群和曆史等問題。

  葛兆光通過本書,提齣瞭重建有關「中國」的曆史論述,應從有關「中國」、「亞洲」或者「世界」的認識的曆史資料,包括中國和朝鮮、日本的曆史資料中齣發,把問題放在思想史脈絡或學術史語境中去討論,而不應該是從來自西方的「理論預設」下去倒著看曆史,或者從現實利害的角度做「提供證據」似的曆史論證。他提齣瞭「從周邊看中國」,既包含瞭「中國觀」即中國自我認識的改變,也涉及到文化交流史研究方法的改變,同時強調在曆史中研究「民族國傢」,而不是把曆史從「民族國傢」中拯救齣來。

  本書體係完整,一氣嗬成,論證之細緻,說理之透徹,令讀者由衷敬佩。

作者簡介

葛兆光

  北京大學中文係古典文獻專業研究生畢業,曾任清華大學曆史係教授,現為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院長,曆史係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是中國宗教史、思想史和文化史。著有《禪宗與中國文化》、《道教與中國文化》、《中國禪思想史》、《中國思想史》(兩捲本)、《屈服史及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西潮又東風:晚清民初思想、宗教與學術十論》等。

好的,這裏是為您創作的一部不同書籍的詳細簡介,該書與《宅茲中國:重建有關“中國”的曆史論述》內容無關: --- 琉璃瓦下的王朝更迭:宋代官僚體製與士大夫階層的權力運作 作者: 王思遠 齣版社: 錦綉文史齣版社 字數: 約 1500 字 --- 內容簡介 《琉璃瓦下的王朝更迭:宋代官僚體製與士大夫階層的權力運作》是一部深入剖析宋代(960年—1279年)政治生態、官僚製度演變及其背後士大夫階層文化心理的學術專著。本書立足於對海量史料的細緻梳理與重構,旨在超越傳統史學中對宋代“積弱積貧”的刻闆印象,重新審視這一時期在製度創新、文官政治成熟以及精英階層內部權力動態博弈方麵的復雜性與獨特性。 一、 製度的重塑與文官政治的成熟 宋代是中國曆史上一個關鍵的轉摺點,其政治結構完成瞭從唐代“重武輕文”到“重文抑武”的根本性轉變。本書開篇即聚焦於宋初太祖、太宗時期如何通過一係列製度設計,如“更戍法”、“杯酒釋兵權”以及中樞機構的精細分權,有效鉗製瞭藩鎮和武將的權力。我們詳細考察瞭“三司”與中書、樞密院、禦史颱之間復雜的製衡關係,揭示瞭宋代官僚體製如何通過製度的“溢齣效應”實現對權力的有效分散與相互監督,這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是一種前所未有的精妙設計。 然而,製度的成熟並非沒有代價。隨著文官體係的膨脹,決策效率與執行力的矛盾日益突齣。本書探討瞭宋代冗官現象的成因,並分析瞭這一現象對財政收入和軍事動員能力産生的深遠影響。我們特彆關注瞭“知州”與“通判”的設置,這一組閤如何成為地方權力博弈的縮影,以及中央集權下官僚階層如何通過對“資格”與“資曆”的強調,形成內部的排他性文化。 二、 士大夫的自我定位與政治忠誠的復雜性 本書的核心章節之一,深入剖析瞭宋代“士大夫”這一特殊階層的形成、認同與政治實踐。宋代通過科舉製的完善,極大地拓寬瞭社會階層的流動性,使得“學而優則仕”成為主流意識形態。然而,士大夫群體並非鐵闆一塊。 我們通過對歐陽修、王安石、司馬光等代錶人物的個案研究,展現瞭士大夫在“道義”與“實務”之間的搖擺與掙紮。他們推崇的儒傢“理學”思想,一方麵為他們的政治行為提供瞭道德基礎,強調“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另一方麵也使得政治路綫的爭論往往演變為關乎個人操守的道德審判,加劇瞭黨爭的烈度。本書認為,宋代黨爭的本質,是不同派係對“何為正統儒學”以及“國傢治理的最佳路徑”的認知衝突,而非簡單的權力傾軋。我們細緻比對瞭新舊黨人的施政綱領,論證瞭他們共享的意識形態基礎,以及他們如何通過對曆史敘事的重構來確立自身在政治舞颱上的閤法性。 三、 財政壓力、社會經濟與官僚體係的互動 宋代在商業經濟和城市化方麵取得瞭顯著進步,這直接衝擊瞭傳統的以土地為基礎的賦稅結構,也為官僚體係帶來瞭新的挑戰。本書詳述瞭宋代財政製度的演變,特彆是“代役法”、“市易法”等經濟改革的初衷、執行睏境及其對社會階層的影響。 我們指齣,官僚機構的擴張,特彆是地方行政機構的層層嵌套,造成瞭巨大的財政負擔。為瞭維持龐大的文官隊伍和軍事開支,國傢不得不依賴於日益復雜的商業稅收。這種對非農業收入的依賴,迫使士大夫階層必須深入參與市場經濟的監管與運作,這與士大夫“不事商賈”的傳統倫理産生瞭內在的張力。這種張力,在一定程度上解釋瞭為何宋代的改革往往在初期激進,卻難以在後期實現可持續的、自上而下的製度性推進。 四、 危機時刻:國傢敘事與“內重外輕”的睏局 本書的最後部分,集中討論瞭宋代晚期,麵對遼、金、西夏等外部威脅時,官僚體製的反應機製。宋代對文治的過度推崇,使得軍事領導權被係統性地分散與削弱。我們分析瞭在澶淵之盟(1004年)後,宋廷如何通過巨額的“歲幣”來換取邊境的和平,並論證瞭這種外交策略在短期內維係瞭文官政治的穩定,但在長期內卻固化瞭對軍事力量的輕視態度。 通過對《宋史·兵誌》與宋人私撰史料的對比,我們發現,當國傢麵臨決定性軍事衝突時,官僚體係內部因缺乏統一的軍事指揮權和強有力的軍事貴族階層,往往錶現齣決策遲緩和執行不力。本書認為,宋代士大夫在維護自身體製的道德優越感時,無意中削弱瞭國傢應對外部生存危機的製度韌性。 結論: 《琉璃瓦下的王朝更迭》試圖構建一個動態的宋代政治圖景,強調製度、精英文化與經濟現實三者之間相互纏繞的復雜關係。它不是對宋代“文治”的簡單贊頌,而是對一個成熟的、高度文官化的帝國,如何在內部的精緻平衡與外部的嚴酷壓力下,最終走嚮其曆史終點的深刻反思。 --- 本書特色: 首次係統梳理宋代中央與地方行政體係中的權力製衡點。 援引大量未經充分利用的奏摺、筆記和地方誌,還原士大夫的真實政治生態。 理論上結閤瞭製度經濟學與精英理論,為理解傳統中國官僚政治提供瞭新的分析框架。 適閤讀者: 曆史學、政治學研究人員、關注中國古代政治製度史的專業讀者及對宋代社會文化有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自序
緒說 重建關於「中國」的曆史論述:從民族國傢中拯救曆史,還是在曆史中理解民族國傢?
引言:「中國」作為問題與作為問題的「中國」
一、從施堅雅到郝若貝:「區域研究」引齣中國同一性質疑
二、從亞洲齣發思考:在亞洲中消融的「中國」
三、颱灣的立場:同心圓理論
四、大汗之國:濛元與滿清帝國對「中國」曆史的挑戰
五、後現代曆史學:從民族國傢拯救什麼曆史?
六、如何在中國曆史中理解曆史中國?
結語:曆史、文化與政治,中國研究的三個嚮度
【附記一】
【附記二】

第一章:在曆史中理解中國

第一節:「中國」意識在宋代的凸顯──關於近世民族主義思想的一個遠源
一、「中國論」與「正統論」:中國意識的真正凸顯
二、實際政治與觀念想像的差異:天下、四夷、朝貢、敵國
三、中國:「邊界」的浮現
四、民族、國傢與文化的觀念:反夷教的意識以及確立道統
五、漢族的和中國的,什麼是漢族的和中國的?

第二節:山海經、職貢圖和旅行記中的異域記憶──利瑪竇來華前後中國人關於異域的知識資源及其變化
一、想像和知識的差距:想像的異國
二、建構異域想像的三類資源:旅行記、職貢圖和神話傳說寓言
三、想像加上想像,故事加上故事:女國、狗國與屍頭蠻
四、利瑪竇之前的異域想像:來自古典知識和曆史記憶
五、利瑪竇來華之後:從「天下」到「萬國」

第三節:作為思想史的古輿圖
一、邊緣與中央:歐洲古代世界地圖中的東方想像
二、從天下到萬國:古代中國華夷、輿地、禹□圖中的觀念世界
三、佛教地圖:另類世界的想像
四、內諸夏而外諸夷:以明代海防地圖為例
五、大「公」無「私」:從明代方誌地圖看當時人的公私觀念
六、小結

【附錄一】謎一樣的古地圖
一、令人驚異的《混一疆理曆代國都之圖》
二、濛元時代的世界新知識
三、是迴迴人的禮物嗎?
四、超越疆域的知識史視野

第二章:交錯的亞洲、東亞與中國

第四節:西方與東方,或者是東方與東方──清代中葉朝鮮與日本對中國的觀感
一、「東方」、「中華」:漸行漸遠的中日韓三國
二、明以後無中華:朝鮮人的觀感
三、誰是中華文化血脈:日本人與漂流唐船船員的筆談
四、分道揚鑣:十七世紀以後的東亞還有認同嗎?

第五節:想像的和實際的:誰認同「亞洲」?──關於晚清至民初日本與中國的「亞洲主義」言說
一、關於日本近代的亞洲主義
二、晚清至民初中國對「亞洲主義」的復雜反應
三、世界圖像的各自想像:中日之間的差異
四、民族主義與世界主義,或者傳統性與近代性

第六節:國傢與曆史之間:從日本關於中國道教、日本神道教與天皇製度關係的爭論說起
一、二福爭論,爭什麼?
二、津田左右吉及其對中國道教的判斷
三、津田左右吉的睏境:「影響」還是「藉用」?
四、「古層」復「古層」:關於神道與天皇
五、中國影響:日本學界的新觀點
六、轉道高句麗?道教在東亞傳播的路綫圖
七、中國學傢加入論戰:宮崎市定的說法
八、桔逾淮則為枳:中國道教與日本神道教之差異
結語:有關道教、神道教與天皇製的爭論背後

第三章:理解亞洲與中國曆史的方法

第七節:邊關何處?──從十九二十世紀之交日本「滿濛迴藏鮮」之學的背景說起
引言:問題的提齣
一、晚清民初或明治大正之際:日本對「滿濛迴藏鮮」研究的興趣與東洋史學的形成
二、與歐洲爭勝:日本曆史學傢對中國周邊的研究動機之一
三、清國非國論:滿濛迴藏鮮學在日本興起的曆史背景和政治意味
四、邊界還是周邊:如何從曆史與現實中界定中國

第八節:從「西域」到「東海」:一個新曆史世界的形成、方法及問題
引言:文明交錯的空間:地中海、西域與東海
一、西域:從近代歐洲東方學、日本東洋學的轉嚮,到敦煌的大發現
二、東海:傳統文明在東亞近世的交錯與分離
三,研究重心與研究方法:西域研究與東海研究之異同

結論:預流、立場與方法──追尋文史研究的新視野
引言:學術史告訴我們什麼?
一、國際視野:從「虜學」到「從周邊看中國」
二,中國立場:與域外中國學的比較
三、交錯的文化史:不必劃地為牢
四、結語:新資料、新方法和新典範──文史研究的展望

後記

圖書序言

  這本書討論的是「世界」、「東亞」與「中國」、「學術」與「政治」、「認同」與「拒斥」、「國彆史」與「區域史」這樣一些大問題。最初,我並沒有想過要寫這麼小的一本書,來討論這麼大的一些問題。自從進入學術世界以來,我大都是在古文獻、宗教史、思想史或文學史等古代中國的具體研究領域中打轉,盡管也不時關注西洋東洋的新說,偶爾涉足近世日本和朝鮮的曆史和文化,有時也忍不住發一些高屋建瓴的議論,但落筆成文的時候,總是覺得想要「言之成理」還是先要「持之有故」,沒有文獻支持好像理不直氣不壯,憑理論說大問題彷彿空口說白話,總是心裏沒底。

  可是,在這些年的研究中,越來越覺得繞不過這些大問題。

  2000年鞦天,當我在比利時魯汶大學的公寓中寫完《中國思想史》第二捲最後一章之後,原本下定決心停筆好好喘一口氣。正如我在《後記》中說的,這八年間為瞭寫這部書,「幾乎是已經精疲力盡」,所以,總想找機會調整一下生活習慣和工作節奏。但沒有想到的是,從思想史研究中引齣的新問題,又帶來一種急迫和焦慮。《中國思想史》的最後一節〈1895年的中國〉彷彿像「讖言」,迫使我不得不進入1895年以後。1895年以後,大清帝國開始從「天下」走齣來,進入「萬國」,原來動輒便可以「定之方中」(《詩經》)、自信「允執厥中」(《古文尚書》語)的天朝,漸漸被整編進瞭「無處非中」(艾儒略語)、「亦中亦西」(朝鮮燕行使語)的世界,便不得不麵對諸如「亞洲」、「中國」和「世界」這樣一些觀念的衝擊。為什麼是「亞洲」?究竟什麼是「中國」?中國如何麵對「世界」?

  看似平常的常識背後,潛伏著一個又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2002年,我寫瞭〈想像的和實際的:誰認同亞洲?--關於晚清至民初日本與中國的「亞洲主義」言說〉(已收入本書,這是本書中完成最早的一章),在這一年颱灣大學曆史係舉辦的「東亞文化圈的形成」學術討論會上宣讀。當時主持這一場發言的是林毓生先生,和我同場的是日本的子安宣邦教授。細心的讀者一定會從標題上察覺到,這篇帶有論辯性質的文章是有感而發。所謂「有感」無非兩方麵。一方麵,就像上麵說的,寫完《中國思想史》第二捲之後,對進入世界的現代中國思想産生瞭太多的想法,原來想寫的第三捲即《1895-1989年中國知識、思想與信仰的變遷》,因為資料浩瀚,更因為問題太多而中輒,不得不一個問題一個問題重新檢討。另一方麵,是因為日本、韓國以及颱灣的學界,對於「中國」、「亞洲」的論述升溫,並且波及中國大陸學界,這些沒有經過檢討就使用的地理概念,究竟在什麼脈絡和什麼意義中,可以當作「曆史世界」被認同和被論述?這個問題需要有人進行迴應。當然,這裏說的不是從政治意識形態角度的迴應,而是從曆史脈絡和文化立場上進行的迴應。

  這些問題如果隻是發生在異域學界,我自然可以在神州做袖手人,不過,一百年來「西潮又東風」(這是我另一本書的書名)始終在波動(或撥動?)中國學界,有的話題在國內也常常脫瞭西裝換馬褂,或把蟹行換瞭漢字,不隻是進入而且還發酵,重新甚至隨意地解釋著曆史,這究竟是「格義」還是「硬譯」?我很難判斷。因此,那幾年我便不得不進入這些問題,同時也因此開始從朝鮮、日本文獻進入所謂「東亞史」領域。特彆需要一提的是,2006年底,我從北京的清華大學到上海的復旦大學任教,受命組建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我把我對於這些問題的關心和思索,變成瞭新建的文史研究院的課題和方嚮,開始推動「從周邊看中國」、「交錯的文化史」、「批評的中國學」等等課題的研究,這本書所收錄的各章,多數都是這幾年有關這些問題的一些思考。

  書名「宅茲中國」用的是1963年在陝西寶雞發現的西周銅器何尊銘文中的一句話。何尊銘文說的是周武王滅商後營建東都之事,「宅茲中國」的「中國」可能指的是常被稱為「天之中」的洛陽。我隻是藉它來作為象徵,不僅因為「中國」一詞最早在這裏齣現,而且也因為「宅」字既有「定居」的意味,也讓人聯想起今天流行語中的「宅」,意思似乎是「墨守」,這新舊兩重意思,讓我們反省,一個身在「中國」的學人,應當如何既恪守中國立場,又超越中國局限,在世界或亞洲的背景中重建有關「中國」的曆史論述。

  最後,可以順便說到的是寫這篇序文的時候,我正好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客座,因為六十年前鬍適也曾在這裏短暫「掛單」(任東亞圖書館館長)的緣故,便常常翻看鬍適的書,今天,很偶然地看到他1929年寫的〈擬中國科學社的社歌〉,最後兩句是「不怕他真理無窮,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不免特彆感慨,便用它作為這篇序言的結束。

圖書試讀

引言:「中國」作為問題與作為問題的「中國」
也許,「中國」本來並不是一個問題。

在我們的書架上,擺滿瞭各種各樣冠以「中國」之名的著作,僅僅以曆史論著來說,就有種種中國通史、中國政治史、中國經濟史、中國社會史、中國文化史等,在我們的課堂裏,也有著各式各樣以中國為單位的課程,像中國社會、中國經濟、中國政治、中國文化等等。通常,這個「中國」從來都不是問題,大傢習以為常地在各種論述裏麵,使用著「中國」這一名詞,並把它作為文明的基礎單位和曆史的論述前提。

可是如今有人竟然質疑說,真的有這樣一個具有同一性的「中國」嗎?這個「中國」是想像的政治共同體,還是一個具有同一性的曆史單位?它能夠有效涵蓋這個曾經包含瞭各個民族、各朝曆史的空間嗎?各個區域的差異性能夠被簡單地劃在同一的「中國」裏嗎?美籍印度裔學者杜贊奇(Prasenjit Duara)一部很有影響,而且獲得大奬的中國學著作,名稱就叫《從民族國傢拯救曆史》(Rescuing History from the Nation),一個美國評論者指齣,這部著作的誕生背景,是因為「中國一直是世界上國族主義情緒高漲和族群關係日趨加劇的地區」,因此不得不正視這一問題及其曆史脈絡,而這一問題直接挑戰的,恰恰就是關於「中國」的曆史論述 。這些過去不曾遭遇的質疑,可能使原來天經地義的「中國」,突然處在「天塌地陷」的境地,彷彿「中國」真的變成瞭宋人張炎批評吳文英詞裏說的,「七寶樓颱,拆下來不成片段」。本來沒有問題的曆史論述,如今好像真的齣瞭問題,這個問題就是:「中國」可以成為一個曆史世界嗎?

至少在歐洲,對於民族國傢作為論述基本單位的質疑,我相信,是齣於一種正當的理由,因為民族國傢在歐洲,確實是近代以來纔逐漸建構起來的,它與族群、信仰、語言以及曆史並不一定互相重疊,正如傅柯(Michel Foucault)所說,地圖上國界內的「領土」隻是政治權力的領屬空間,而作為政治領土的「空間」也不過就是地圖上的國界所標誌的地方,與其用後設的這個政治空間來論述曆史,不如淡化這個論述的基本單位。所以,就有瞭類似「想像的共同體」這樣流行的理論。至於「中國」這一曆史敘述的基本空間,過去,外國的中國學界一直有爭論,即古代中國究竟是一個不斷變化的「民族─文明─共同體」,一個浩瀚無邊的「帝國」,還是從來就是一個邊界清楚、認同明確、傳統一貫的「民族─國傢」?但是,對於我們中國學者特彆是大陸學者來說,很長時期內,這似乎並不是問題,因此也不屑於討論。

應當承認,超越簡單的、現代的民族國傢,對超越國傢區域的曆史與文化進行研究,是一種相當有意義的研究方式,它使得曆史研究更加切閤「移動的曆史」本身。而且,也不能要求歐美、日本的學者,像中國大陸學者那樣,齣於自然的感情和簡單的認同,把「中國」當作天經地義的曆史論述同一性空間,更不能要求他們像中國大陸學者那樣,有意識地去建設一個具有政治、文化和傳統同一性的中國曆史。所以,有人在進行古代中國曆史的研究和描述時,就曾經試圖以「民族」(如匈奴和漢帝國、濛古族和漢族、遼夏金和宋帝國)、「東亞」(朝鮮、日本與中國和越南)、「地方」(江南、中原、閩廣、川陝甚至各個州府縣)、以及「宗教」(佛教、迴教)等等不同的觀察立場,來重新審視和重組古代中國曆史。這些研究視角和敘述立場,確實有力地衝擊著用現代領土當曆史疆域,以政治邊界當文化空間來研究中國的傳統做法,也改變瞭過去隻有「一個曆史」,而且是以「漢族中國」為中心的「中國」論述。

但是,需要追問的是,這種似乎是「從民族國傢拯救曆史」的方法和立場本身,是否又過度放大瞭民族、宗教、地方曆史的差異性,或者過度看小瞭「中國」尤其是「漢族中國」的曆史延續性和文化同一性?因為它們也未必完全是根據曆史資料的判斷,有可能隻是來自某種西方時尚理論的後設觀察,成為流行的後殖民理論的中國版,那麼,它背後的政治背景和意識形態如何理解?特彆是作為中國學者,如何盡可能地在同情和瞭解這些理論和立場之後,重建一個關於「中國」的曆史論述?

用户评价

评分

讀完《宅茲中國:重建有關「中國」的曆史論述》,我最大的感受是,曆史的解釋權從來都不是鐵闆一塊,而是充滿著各種角力與協商。這本書真正讓我驚艷的地方,在於它如何抽絲剝繭地揭示瞭“中國”這個概念是如何在不同的時空維度,被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利益所塑造。作者不迴避爭議,甚至可以說是主動擁抱瞭那些模糊不清、充滿矛盾的曆史地帶。我特彆欣賞他對晚清民初知識分子如何“發明”中國民族主義的論述,那種將現代國傢概念嫁接到古老文明上的過程,充滿瞭戲劇性和復雜性。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我們今天習以為常的“中國”,並非是亙古不變的存在,而是經過瞭無數次“定義”與“再定義”的結果。對於我們這些在颱灣成長的讀者來說,理解這一點尤為重要。它讓我們能夠更冷靜地看待那些來自對岸關於“中華民族”或“一傢親”的論述,認識到這些話語背後可能存在的特定曆史語境和政治考量。這本書挑戰瞭我們許多固有認知,迫使我們去思考,我們之所以是“我們”,與“中國”這個概念的關聯,究竟有多深,又有多遠。它是一種對曆史進行“去神聖化”的嘗試,也是一種對我們自身身份的重新審視。

评分

我被《宅茲中國:重建有關「中國」的曆史論述》這本書深深吸引,因為它挑戰瞭我過去對“中國”的許多刻闆印象。作者以一種非常“反宏大敘事”的方式,深入到具體的曆史事件和文化現象中,去剖析“中國”這個概念的形成過程。他沒有試圖給齣一個終極的定義,而是呈現瞭“中國”是如何被不斷地“在場”與“缺席”之間,被反復地建構和解構。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疆域”與“認同”之間辯證關係的論述,它揭示瞭地理空間與文化心理是如何相互影響,共同塑造瞭“中國”的邊界。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我們所理解的“中國”,很大程度上是曆史演進中的一種“選擇”和“結果”,而非天然的、注定的事實。這種視角對於在颱灣的我們,提供瞭極大的啓發。它讓我們能夠更審慎地看待來自外部的關於“同源”或“同根”的說法,理解這些話語背後復雜的曆史與政治語境。這本書鼓勵我們去質疑,去探索,去構建屬於我們自己的曆史理解,而不是被動地接受某種預設的答案。

评分

《宅茲中國:重建有關「中國」的曆史論述》這本書,無疑是一次對我們固有的曆史認知的“釜底抽薪”。它最讓我震撼的地方,在於作者如何將“中國”這個看似堅不可摧的概念,拆解成無數個微小的、流動的、充滿活力的組成部分。他不再講述帝王將相的功業,而是將視角轉嚮那些被邊緣化的群體,那些被忽略的區域,去發掘他們如何參與到“中國”的建構之中。我尤其贊賞他對“時間”和“空間”的重新解讀,如何打破瞭那種綫性的、單一的“中國曆史”觀。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曆史從來都不是死的,而是活生生地在被創造、被書寫。它鼓勵我們去反思,那些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中國特色”,或者“中華文明”,是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被不同的力量所塑造和賦予意義的。對於身處颱灣的讀者而言,這種對“中國”概念的“反思性”探討,顯得尤為珍貴。它提供瞭一個更加成熟和開放的視角,讓我們能夠以更自主、更具批判性的方式,來理解我們自身所處的曆史位置,以及我們與“中國”這個復雜概念之間,正在發生和將要發生的深刻互動。

评分

最近讀到一本讓我思緒萬韆的書,書名是《宅茲中國:重建有關「中國」的曆史論述》。雖然我一直自認對曆史有些涉獵,但這本書帶來的衝擊感,卻遠超我的預期。它並非那種鋪陳史實的巨著,更像是一場細緻入微的思想實驗,邀請讀者一同走進曆史的肌理,去審視“中國”這個概念是如何被建構、被想象、被使用的。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尤其在處理那些容易被宏大敘事所掩蓋的細節時,展現齣瞭驚人的洞察力。我尤其對其中關於“地方性知識”的部分印象深刻,它讓我重新思考,在過去漫長的歲月中,中國這片土地上的人民是如何在各自的社群中,通過實踐、口傳和在地化的經驗,逐漸形成對“中國”的理解,而非僅僅是自上而下的灌輸。這本書不落俗套,它迴避瞭那種試圖給“中國”一個統一、不變定義的嘗試,而是強調瞭其流變性、多元性和復雜性。對於身處颱灣的我們而言,這種對“中國”概念的“解構”和“重構”,提供瞭一個更加開闊的視角,讓我們有機會跳脫齣某些慣常的框架,去更自由地思考我們與這片土地,以及與“中國”這個概念之間的關係。它不是要我們否定什麼,而是要我們更深刻地理解。

评分

《宅茲中國:重建有關「中國」的曆史論述》這本書,可以說是一次對傳統中國史研究範式的深刻反思。它沒有沉溺於王朝更迭、英雄偉業的敘事,而是將目光聚焦在更微觀、更具象的層麵,去探尋“中國”這個宏大的概念,是如何滲透並塑造瞭普通人的生活和認知。作者對於“地方”與“中心”之間關係的探討,尤其令我著迷。他展現瞭在曆史上,地方性的文化、經濟和社會結構,是如何在與中央權力的互動中,既被影響,又反過來塑造瞭“中國”的整體麵貌。這本書讓我明白,“中國”並非總是從上而下的單一意誌,而是無數個“地方”在不同曆史節點上,通過各種方式匯聚、碰撞、妥協而成的動態過程。對於生活在颱灣的我們,這種對“地方性”的強調,具有特彆的意義。它讓我們看到,即使在被視為“中國”一部分的區域,也存在著豐富的在地經驗和多元的文化認同。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更具包容性和彈性的視角,去理解“中國”的多重麵嚮,也讓我們有機會更深入地思考,颱灣自身在“中國”的曆史脈絡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我們所擁有的獨特身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