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研究的重心是搜尋人類社會變遷的形形色色。八、九十年前,日本漢學傢內藤湖南替國人代言近代的形成可追溯到宋代。這是日後史學社群傢喻戶曉的「唐宋變革」說所自來。此說的學術資源來自唯物史觀。這是此說的西方源頭。就在內藤仗恃唯物史觀炮製齣徵服人心的近代源於宋代說時,西方學界即已揚棄唯物史觀瞭。此後西方史界曆經社會史、文化史等兩波的大變故。這些史學三變都不為作為西方學術文化尾閭的日本、中國所察覺,猶自堅信照說早應淘汰的內藤假說。對中文讀者而言,尚有一事不得不知;內藤氏不純然是一位學者,他對鼓動之後「大東亞共榮圈」思想與有力焉。可惜欠缺曆史記憶的國人早就忘瞭內藤有這一段不堪的過去,還對他學說頂禮謨拜有加。這已超齣本刊範圍,且迴到學術基本麵。
學術是-日新月異的文化工程,但內藤說一直風靡到今,這說明瞭中國史學界對學術情報掌握失靈得可以。思潮變動不已、治史裝備不斷更新,以及新學術資源的供給源源不斷,都不足改變學界的瀋瀋暮氣。這是何等可怕的事!本誌深覺,萬事莫如將唐宋變革說掃入曆史灰燼為急,是以有此專號。期盼學術新生代不再受過時說法荼毒。
本專輯由五篇論著組成。最先一篇針對造成人們不思不想、且習慣性接受的禍源:一本來自京都大學的上課筆記,予以全麵性撻伐。在此,讀者會看到,錶麵上看來有係統將戰前內藤說移植到中文世界的文本、其本身製作的品質管製有多粗糙。首先,文本作者昧於內藤遵循馬剋思唯物史觀思維軌轍,早已被後馬剋思諸學派予以修正、或被擱置。其次,對於自傢學派、或對手學派的後繼健者提齣稍微修正的說法,奈何文本作者因孤陋寡聞形同置之不理,第三,中文世界兩岸有非常多史傢提齣內藤說的反論、或為文揭示有不利於內藤說的證據,這位文本作者全都置之不理。第四,國際史壇對於曆史變遷原理的掌握益加精緻和精進,早已揚棄直綫史觀的單嚮度思維不說,還指齣曆史在前進中含有倒退、以及迴環往復的現象,這些都改變不瞭一顆深閉固拒的心靈。其實可能更糟的是抓取情報的嚴重失能。文本作者不具英文外語能力,故爾嚮世界敞開的那一扇窗早就關閉緊緊的。更可悲的是,颱灣史界中不乏有英文能力高強之士,但這些人卻習於擔任文本作者的共犯,他們也同樣昧於國際史壇的動嚮。(按:真不知他們辛苦學習英文,所為何來瞭)第五,該文本文脈所呈現的韆瘡百孔,在探照燈式論文照射之下無所遁形。倘就文談文,這本上課筆記文本也是不及格,遑論還有以上四點涉及文本作者的精神狀態是不健全的,是在恍神狀態中的。
本專輯第二篇是唐代醫療史。它是史學界頭一遭由病患的觀點來切實檢測那時代的醫療設施其效益之高,並不如政府和醫者所說之甚。因此從而得證過去對唐代醫療的圖景無疑是被誇大瞭。來自醫者或政府的材料鋪天蓋地隻在宣傳技術如何高超,體製設施如何完備。後代讀者從來未聞唐代病患的看法,他們理論上是醫療設施及其文化的受益者,但他們卻是現場缺席者,故爾聽不到病患的聲息,何來供研究者正確評估一時代的科技水準呢?這是中國醫療史上的方法革命、和觀念革命!把杜正勝醫療史團隊長期忽略病患觀點的寫法給一筆勾消瞭。在此,新文化史的新裝備其先進性格可說一覽無遺。
有許多跡象指齣,唐代醫療設施效益是不彰的。這就可讓我們推知,宋代的情況也好不到那裏去。既是如此,何唐宋變遷之有?
接下來一篇談的是宋代救災文化。該文作者想方設法要由災民觀來檢測救災行動及其所依據的防災體製其真正效益。此文有三點值得重視。首先,所有救災手段源自前代經驗。其次,有證據顯示,許多官員從嚴核發被災救濟金,隻為瞭防範假申請案。第三,有一官員不依製從權救災,此一方式固可比法定辦法救更多人,但不是多數官員敢如此便宜行事。在此事被神話化為美談背後,暴露的是救災站設在縣城的辦法,隻會讓偏遠鄉鎮災民享受不到官方的照護。這是既有救災體製失靈的所在,卻隻有等待勇於任事官員纔有得解救。但這類官員在官僚體係中乃極少數。此外,該文對於官府在救災業務上層層弊端一一予以指陳,等如間接暴露災民的感受。這點極值注意。
從救災手段的依舊,以及救災體製有失靈、不周到之處,我們看不齣宋代在救災文化上有何異乎唐代之處?
第四篇在講傳統史官對於一般平庸帝王傳記的拙於寫作。來自中國帝王臉譜係譜偏重創業帝王和末代皇帝這兩種案例。對於這兩類帝王之外的其他帝王,他們就陷入寫作窘境。唐中宗李顯不好女色、不殘害大臣,也沒有重大事功。是一種乏善、亦乏惡可寫的一位帝王。史官既無力從事一位真實人生的書寫,策略上不免傾嚮負麵形象的營造。因此,唐中宗傳記文本充斥的是負麵形象,反而在真實人生作為方麵,隻會被人挑對他不利的事件來記載。
其次,打造李顯形象的材料早在唐代一些小說文本中就已具足,方便後於唐代的史傢來取用。這錶示這些史傢都閱讀過這些小說文本。亦即,唐亡之後,那批寫李顯傳記文本的史傢全是閱讀過小說中敘及李顯生平的讀者。按說,這些史傢的讀後感未必見得與那些小說作者的想法一緻。那何以小說作者對李顯的印象會如何高度一緻地齣現在史著文本上麵呢?那是因為小說的作者群與史著文本的作者群是同一批人,以緻在論世看人、以及價值觀上,顯得是同一文化圈中人。這多少顛覆瞭法國閱讀史大師羅歇.恰提埃(Roger Cartier)對人類閱讀行為的一種重要看法,即「閱讀是一種創作。」、「閱讀是讀者對文本的挪用。」這類說法。至少,本案例的讀者群-即史著文本作者-是不挪用讀本意涵的。
在此,我們看到由唐入宋,史傢的帝王書寫文化是同一套東西。
本專輯的第五篇也在處理唐宋曆史書寫文化,所不同地,這次唐宋史傢的書寫對象是唐代法律史。該文作者發現,法律現實麵不免有黑暗的地方,可作者舉證的兩位史傢都對唐代法律隻著眼於光明麵的書寫。亦即,兩個史著文本都在建構光明的唐代法律史,文本作者有意引領讀者在認知唐代法律運作上是用刑唯輕、以及司法獨立的文化。作者雖未處理到宋代,但有幾處舉證宋代史著文本作比較,結果宋人所認知的唐代法律文化也是用刑唯輕、司法獨立這類理想性格濃烈的文化。宋代部分雖然作者隻是順筆為之,但不無預示宋代情況類同唐代情況。
這一篇文章從法律文化的視角,又揭示唐宋有沿續的一麵,盡管這隻是其中一個側麵。
如此一來,從醫療設施條件及其背後的文化、救災文化、曆史書寫文化、一直到法律文化,在在指明唐宋是相因襲的。而邱姓留學生七○年代的留日筆記所販售的唐宋變革貨色,從思維、蒐集情報、史學更新設備講來,無不流露粗糙和固步自封的行為傾嚮,就文談文也是失敗之作,遑論能撐起他所欲傳播的唐宋變革之說瞭。
本刊不是在說唐宋之間沒有變革,而是在說史傢要是採用多維嚮度思維、以及正視曆史的復雜性格,就不會對唐宋的曆史流變,說隻有變革、而且大大變革這一種現象而已。再強調一次,唐宋是否有變,本刊並無預設立場,隻是在呼籲,曆史研究要迴歸學術基本麵:要創新,不要人雲亦雲。但要創新,就要更新裝備,要切實掌握情資,以及思維要周延。二○年代的內藤氏在極其簡陋、貧乏的思想資源情況下大膽提齣唐宋變革說,情有可原。在曆經社會史、文化史的兩波新史學革命之後,還有人滿心歡喜地贊成內藤氏,那學術的日新又新、以及精益求精的旨趣安在?悲夫!
◎專論
序
.一個被誇大瞭的變遷解釋模式:從邱添生一生緻力引介日本唐宋變革論述談起
.唐代醫療設施及其效益評估
.宋代救災文化與政治
.製作李顯—《資治通鑑》文本中的苦命王子.缺能帝王書寫
.中唐理想法律實踐的文化萬花筒
◎學術生態公害
淡江誤踩門閥的紅綫索隱──兼論評鑑製不可變相成為打壓文大的工具
◎書評
.編輯室手記
對於“唐宋變革說”這個概念,我雖然有所耳聞,但對其內涵和學術史上的爭議並不十分瞭解。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我提供瞭一個係統學習和深入理解這一重要學術觀點的絕佳機會。我非常好奇,究竟是什麼樣的曆史現象促使瞭“唐宋變革說”的提齣?在學術界,這一理論又是如何發展演變,經曆瞭哪些不同的解釋和修正?書中對於“宰製論述”的關注,也讓我思考,在曆史學界內部,是否存在著某些主導性的敘事,它們在多大程度上影響瞭我們對唐宋變革的理解?我希望這本書不僅能嚮我介紹唐宋變革本身的曆史事實,更能讓我瞭解這一學術概念背後的形成過程和學術史的脈絡,從而更全麵地理解我們是如何認識和解讀曆史的。
评分“宰製論述的猖獗”這個詞組,如同一個鈎子,瞬間抓住瞭我的注意力。在當今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每天都在接觸形形色色的論述,有些為我們打開新的認知,有些則可能暗藏著某些不為人知的意圖。對於“宰製論述”,我一直保持著警惕。它可能是主流意識形態的延伸,也可能是某些群體為瞭鞏固自身地位而刻意構建的話語體係。唐宋時期,作為一個文化和政治高度集權的時代,必然存在著各種各樣的論述,有些是維護統治的,有些是挑戰現有的,有些則是試圖在夾縫中生存。我非常想知道,這本書中的學者們是如何辨識和分析這些“宰製論述”的?他們會從哪些角度去揭示這些論述是如何被製造、傳播,並最終對當時的社會成員産生影響的?這不僅僅是對曆史的考察,更是對我們當下所處信息環境的一種深刻反思。這本書或許能為我提供一套分析論述的工具,讓我更能辨彆信息真僞,看清話語背後的邏輯。
评分一直以來,我對唐宋時期的社會生活充滿濃厚的興趣。尤其是那些不曾被宏大史書詳細記載的普通人的生活,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掙紮與追求,纔是構成曆史肌理最真實的血肉。唐宋變革,無疑對社會的各個階層都産生瞭影響,那些士大夫階層的變動,固然引人注目,但更讓我好奇的是,普通百姓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日常習俗,是如何在這場變革中被塑造或被衝擊的?這本書集結瞭眾多學者的研究成果,我相信其中一定不乏對這些細微之處的深刻洞察。無論是鄉村的耕作方式,城市的商業活動,還是傢庭的構成與互動,甚至市井小民的娛樂消遣,我都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一些蛛絲馬跡。畢竟,曆史的偉大,往往就體現在它如何關照到每一個普通人的命運。
评分“集刊”這個形式本身就預示著這本書的多樣性和深度。我一直認為,單一的視角很難完全展現一個復雜的主題,而匯集不同學者、不同觀點的研究,更能提供一個立體、多維的認識。唐宋變革,作為一個涉及麵極其廣泛的曆史議題,顯然需要多方麵的研究纔能窺其全貌。這本書集結瞭如此多的學者,想必在理論框架、研究方法、史料運用上都會有所不同,這本身就是一種思想的碰撞和火花的激發。我期待看到不同學者之間關於同一問題可能齣現的討論與辯駁,這種學術的爭鳴,往往能激發齣更深刻的見解。這不僅僅是一本閱讀材料,更是一個學術交流的平颱,讓我能夠接觸到最前沿的研究動態,學習到嚴謹的學術精神。
评分這本《社會/文化史集刊》第四輯,光是書名就點燃瞭我內心的好奇。我一直覺得,理解曆史不單單是記住事件的發生順序,更重要的是去探究這些事件背後的驅動力,以及它們是如何在社會和文化層麵留下深刻烙印的。唐宋變革,這兩個時期在中國曆史上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它們不僅是王朝更迭的節點,更是孕育齣無數新思想、新製度、新藝術的黃金時代。光是想象一下,在這本書中,作者們會如何剖析這些變革的細枝末節,如何將宏觀的曆史敘事與微觀的社會生活聯係起來,就足以讓我感到興奮。我特彆期待看到書中對於當時社會結構、民間信仰、文學藝術、科技發展等方麵的探討。究竟是什麼樣的力量,促使瞭中國社會在這兩個朝代發生如此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變化又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瞭我們至今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模式?這本書無疑為我們提供瞭一個深入挖掘這些問題的絕佳視角,讓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