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百工:四個年輕孩子與一百種市井職人相遇的故事

尋百工:四個年輕孩子與一百種市井職人相遇的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兒童文學
  • 繪本
  • 職業啓濛
  • 傳統文化
  • 生活技能
  • 社會認知
  • 人文關懷
  • 成長故事
  • 市井生活
  • 親子閱讀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2010.11.15《商業周刊》第1199期∕alive優生活283期封麵故事:舊是新潮 ~ 探訪颱灣百大工藝,發現9款傳統潮物

  失落的百工.颱灣最在地的美力

  嚮美好常民文化的守護者與傳遞者緻敬

  你知道在電器科技産品普及的現代,還有人用稻稈編織成「茶壽」這種天然保溫容器,免插電又環保,完全符閤當今綠設計的風潮?

  在媽祖遶境儼然已成為新興的文化觀光活動,你知道在陣頭最前端,宣告媽祖齣巡的響亮「哨角」,極可能是齣自有四十幾年製作經驗,年逾八旬的師傅之手?

  當電影《父後七日》以一場看似荒謬的悲喜葬禮,點齣颱灣特有的民間風情時,你知道「孝女白琴」為何要透過看似誇張的吶喊與哭號傳遞喪傢的悲悽?

  街頭林立的高科技美容護膚中心,也許是時下愛美年輕男女的聖地,但你可體驗過挽麵師傅手持細細棉綫,就能擺平你臉上的汗毛和粉刺,還你一張清爽光滑的麵容?

  這是四個還在就讀大學設計科係的年輕學子花一整年的時間,靠著兩部摩托車走遍颱灣大小鄉鎮,尋訪在時代快速滾動下日趨湮沒的100個傳統行業∕手藝的動人紀錄。他們以年輕的眼、真摯善感的心,腳踏實地去尋覓、挖掘乍看也許陌生,但曾和庶民日常生活緊密相連的市井工匠與職人,用文字和圖像去捕捉親身所見、所聞、所觸的一切,刻劃每一個工作者默默堅持的身影,所承繼的傳統文化,及其深植於風土民情所內含的生活智慧及工藝巧思。

  於是,在一次次與各種民俗工匠職人的相遇裏,在無數的第一次體驗裏,四個學生品嘗瞭吹糖、畫糖、傳統糕餅……師傅手藝幻化的香甜童年好味;體驗瞭舉凡頭上戴的(鬥笠)、身上穿的(客傢藍衫、旗袍)、腳上蹬的(木屐、草鞋)、日常起居用的(榻榻米、藤椅、木桶、竹蒸籠),族繁不及備載的各色天然正物;領略瞭做毛筆、揉墨、製硯,或小到毫芒雕刻、大至畫野颱戲布景的精湛技藝;親訪瞭傳遞死生大事、神鬼信仰的種種禮俗職人與傳統工藝匠師……

  這100則故事,100個身影,說的固然是職人們在時代變遷中始終堅持的專注精神與精細技藝,但我們也從這四個年輕學子的投入與熱血中,看見傳統行業在凋零喟嘆之外的一絲曙光與生機。

作者簡介

祁颱穎

  颱北人,輔仁大學應用美術學係畢,未來希望可以往電影編導的方嚮邁進,目前正積極學習。

林品儀

  颱中人,輔仁大學應用美術學係畢,未來希望朝人文紀錄與平麵設計發展,不管如何盡力去做吧!

紀岱昀

  颱北人,平日習慣用相機記錄生活的小細節,觀察美好的事物,主修視覺設計、繪畫,樂於參加藝文活動,閑暇時喜歡看電影、閱讀小說跟雜誌,最愛做的事是和朋友運動打球。

廖祿禎

  水瓶座,輔仁大學應用美術係視覺傳達組畢業,專長為平麵設計、文案、動態影像等,現為自由接案之設計工作者。

《市井浮光:尋常巷陌裏的百藝人生》 作者: 佚名 齣版社: 弘文社 齣版日期: 2023年11月 ISBN: 978-7-5360-8890-1 --- 內容簡介: 《市井浮光:尋常巷陌裏的百藝人生》是一部以細膩筆觸描摹當代都市生活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卻又不可或缺的“匠人”群像的紀實文學作品。它帶領讀者走入車水馬龍的城市深處,那些被高速發展掩蓋的角落,去探訪那些堅守傳統技藝、或是在各自領域鑽研不輟的手藝人。這不是一個關於宏大敘事或商業傳奇的故事,而是一場深入人心的“尋訪”,是對“一技之長”的緻敬,是對“活下去的尊嚴”的深刻記錄。 本書的敘事視角如同一個低調的觀察者,他/她穿梭於鋼筋水泥的叢林與陳舊的裏弄之間,不帶批判,隻求理解。書中的每一個章節,都聚焦於一位獨特的職人。他們是城市脈搏中鮮活的音符,他們的故事,是城市記憶的側寫。 第一部分:煙火氣中的堅守 這一部分主要探討的是那些與“吃穿住用”緊密相關的傳統手藝人。 麵點大師與時間的酵母: 故事始於一傢隱藏在老城區小巷裏的老字號麵館。張師傅,一位頭發花白的麵點師,每天淩晨三點就開始和麵、發酵。他做齣的燒麥、鍋貼,皮薄餡大,一咬下去的汁水與肉香,似乎帶著老上海灘百年前的味道。作者花瞭數周時間,記錄張師傅如何用指尖感知麵團的濕度與溫度,如何對抗現代工業化帶來的衝擊。張師傅的堅守,不僅僅是對味道的固執,更是對一種生活節奏的維護——慢下來,纔能做齣真正有靈魂的食物。他拒絕瞭連鎖餐飲的巨額收購,隻因“手藝不能被量産”。 裁縫的經緯與人生的褶皺: 位於新式商場背後一棟舊樓裏的周阿姨,是少數仍然堅持手工剪裁西裝的裁縫之一。她的工具箱裏,有著銹跡斑斑的剪刀和伴隨她數十年的皮尺。與那些快時尚的流水綫不同,周阿姨為每一位顧客量體裁衣,她量的是尺寸,記錄的是身形的變化,更是顧客人生階段的變遷——從新婚燕爾的意氣風發,到中年沉穩的內斂。她縫製的衣物,被顧客視為“第二層皮膚”。書中詳細描繪瞭她如何解構一件舊衣,再賦予它新的生命,探討瞭“定製”在批量生産時代所蘊含的情感價值。 修傘匠的哲學: 在一個越來越多人選擇“壞瞭就換”的時代,王師傅堅守著修傘的手藝。他的攤位簡陋,常年被雨水浸潤,但他手中的膠水、綫、支架,總能讓一把破舊的雨傘重獲新生。王師傅的話語充滿哲思:“傘壞瞭,是結構齣瞭問題,不是東西本身壞瞭。換一把容易,修好它,纔能體會到‘物盡其用’的道理。”這本書記錄瞭他如何用簡易的工具修復那些結構復雜的進口傘骨,以及他對於“維修文化”消亡的憂慮。 第二部分:技藝與時代的碰撞 本部分轉嚮那些在快速城市化進程中,必須不斷適應和轉型的技術工種。 老式鍾錶匠的“滴答”聲: 顧師傅的鍾錶修理店,像一個時間凝固的博物館。空氣中彌漫著機油與黃銅混閤的氣味。他麵對的,不僅是機械故障,更是主人對逝去時光的懷念。書中最精彩的一段,是顧師傅修復一枚百年前的懷錶——一個極其微小、需要放大鏡纔能看清的齒輪。他講述瞭現代石英錶如何簡化瞭時間,而機械錶的每一個滴答聲,都代錶著人類對精確計時的執著與藝術。書中深入剖析瞭這種精密手藝麵臨的後繼乏人問題。 古籍修復師的耐心與敬畏: 李博士是一位在圖書館地下室工作的古籍修復專傢。她的工作環境安靜得令人窒息,她的工具是手術刀般的精細刻刀和特製的漿糊。作者通過觀察她如何小心翼翼地為一本殘破的宋版孤本“接骨”,展示瞭修復工作中的倫理睏境:是完全恢復原貌,還是保留曆史的傷痕?李博士認為,修復的最高境界,是讓修補痕跡“隱形”,讓書本能夠帶著它所有的傷痛,繼續嚮未來“行走”。 霓虹燈招牌的“點亮人”: 在一個LED燈主導的時代,仍然有幾位老手藝人在城市的特定街區,堅持製作和維護老式的霓虹燈招牌。他們必須掌握高壓電的安全知識,更要懂得如何彎麯玻璃管,填充惰性氣體,發齣那種獨有的、帶著電流嗡鳴的暖光。書裏記錄瞭一位老藝人,如何在深夜的高空作業,為一傢老式澡堂重塑那抹熟悉的藍色光暈,那種光芒仿佛是舊日都市的靈魂所在。 第三部分:市井哲思與生活智慧 本書的後半部分,探討瞭這些職人如何看待他們的工作,以及他們從手藝中學到的關於生活的智慧。 舊傢具翻新師的“重生”哲學: 講述瞭陳師傅如何將彆人棄置的破舊傢具,通過打磨、上漆、更換五金件,賦予其嶄新的生命。陳師傅說:“每一塊木頭都有自己的脾氣和紋理,你得順著它來,不能強求。”他認為,現代人對物品的更換速度太快,失去瞭與物品建立長期聯係的能力。翻新,就是重建這種聯係的過程。 城市花匠與四季輪迴: 介紹瞭一位在城市高架橋下種植特色花卉的園藝師。他沒有溫室,隻有對本地氣候和土壤的深刻理解。他能夠預知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雨會對哪些嬌弱的花朵造成影響,也能在最貧瘠的角落裏培育齣生命力頑強的植物。他的工作,是對抗城市“去自然化”的一種安靜反抗。 集郵冊裏的世界觀: 最後一章聚焦於一位資深的集郵愛好者兼兼職的舊貨商。他從郵票、舊信封、老照片中解讀齣一個時代的社會風貌、政治變遷乃至審美傾嚮。他教導讀者,真正的財富不在於擁有多少昂貴的東西,而在於理解每一個平凡物件背後的故事和時間流嚮。 結語: 《市井浮光》是一本關於“慢”與“真”的書。它沒有宏大的敘事,隻有一個個平凡的剪影,卻共同構築瞭一幅復雜而溫暖的當代市井圖景。這些職人,是城市肌理中最堅韌的縴維,他們用雙手和智慧,對抗著遺忘,傳承著溫度,證明瞭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對精湛技藝的敬畏,以及在日常工作中尋求的寜靜與專注,永遠是支撐人類文明前行的重要力量。閱讀本書,如同在喧囂中,偶遇瞭一群值得駐足傾聽的智者。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04推薦序一 身邊的人間國寶  王壽來
06推薦序二 明天見  陳俊良
08專文推薦  徐璐、張光民、詹怡宜、蕭青陽

254後記  祈颱穎、林品儀、紀岱昀、廖祿禎

【逐好味】
12手工豆乾
14拉麵綫
18曬米粉
20磨米麩
22製傳統糕餅
24吹糖
26畫糖
28龍須糖
30手工汽水
32碾米
34巡石滬
36採蚵
38鹽工
42採菸葉

【覓正物】
48彈棉被
50製疊蓆
52編藤椅
54箍木桶
56編蒸籠
58打鐵
62鑄鉛桶
64手工耳扒
66茄芷袋
68編草鞋
72釘木屐
74縫綉花鞋
76客傢藍衫
78做旗袍
80織簑衣
82編鬥笠
86燒磚瓦
88焗樟腦
90割漆

【訪藝文】
94畫布景
98做布袋戲偶
100做懸絲戲偶
102綳鼓
106製銅鑼
110地雷陀螺
112捏麵人
114畫扇
116油紙傘
118做洞簫
120製竹劍
122紙雕
124刻葫蘆
126毫芒雕刻
130琉璃燒
134刻石猴
136做鴿笭
138揉墨
142製毛筆
144雕硯颱
146刻匾額
148手工刻印
150畫肖像
152鑄字
154代客寫字

【探禮俗】
158印金紙
160製香
162糯米雕
164神像雕刻
166神像彩繪
168紙塑神像
170製神轎
172畫門神
174剪黏
176交趾陶
178糊龍
182藝閣製作
184畫臉譜
186做燈籠
190架花燈
192刺綉
194錫雕
196纏春仔花
198縫香包
200紙紮
202刨棺木
204畫棺木
206刻墓碑
208孝女白琴
210殯葬樂儀隊
212嗩吶團
214製哨角

【找樂活】
218挽麵
220編茶壽
222紮竹掃帚
224竹編
226製雞毛撢
230做烘爐
234磨刀
236修皮鞋
238骨董傢具修繕
240修相機
242養蠶
244標本師
246看柵工
250擺渡
252代客孵卵

圖書序言

推薦序1

身邊的人間國寶∕王壽來

  近兩年來,不少媒體均以顯著篇幅報導瞭榮獲政府指定為重要傳統藝術與技藝保存者的名單與事蹟,其中有歌仔戲、掌中戲、說唱、南管、北管等民間耳熟能詳的劇種,這是眾望所歸,無足為奇,但人們萬萬想不到,這些備受敬重、被譽為「人間國寶」的大師名單中,竟還有從事漆藝的王清霜、從事竹編的黃塗山,以及從事交趾燒的林洸沂。

  或許,人們會心存狐疑,有些看似不起眼的工藝、手藝、技藝,甚至無關乎重大國計民生的百行百業,是不是有其值得大書特書之處?其從業者即使有不凡錶現,是否真應享有「人間國寶」的榮銜?

  翻閱遠流齣版公司這本精編精印的《尋百工》,或許你會驚嘆,在人類曆史的長河中,盡管浪花淘盡瞭英雄,淘盡瞭凡夫俗子,也淘盡瞭蕓蕓眾生,然而代代相傳的知識與智慧,畢竟未完全隨著無情的流光消失無蹤。更有甚者,這本書的許多篇章、許多故事,也一定會讓你興味昂然的發現,在無聲無息之中,我們的食衣住行,跟社會上無數討生活的人一直有所牽連。

  你不難察覺,原來,世人所從事的萬韆行業,無形中構築瞭我們生活的實體,卻被大傢全然忽略。就拿我們到寺廟拈香來說好瞭,用以拜拜的香及金銀紙,與自己所敬奉的神明雖然息息相關,但其産自何方,何人所製,材料為何,工序為何,我們就可能一無所知瞭。而這些默默無聞的匠人或藝師,縱有任何有血有淚的精采故事,我們更是無從聞問。

  《尋百工》是一則則好聽、動人的寫實故事,讓我們知道在這個社會有許多人的生命是跟我們的生命始終交織在一起。此書也喚迴瞭諸多早已塵封的記憶,提醒我們這些無形的、非物質的文化遺産,何其珍貴,何其難得!今後我們所應念茲在茲的是,無論人們生活的型態與方式如何變遷,也絕不能讓世世代代的子孫看不到捏麵人、吃不到傳統糕點、欣賞不到布袋戲!

  人間國寶在何處?也許就在你我身邊,也許他們就像隔山的燈火,隻要我們有心尋覓,不難發現彼等永遠明滅在那不遠的山邊!

本文作者為颱師大美術係博士、颱師大兼任教授、行政院文建會文化資産總管理處籌備處主任

推薦序2

明天見∕陳俊良

  有些人走齣瞭門,就再也迴不瞭頭,留下的隻剩時間裏的記憶;有些人守住傢園,隻為堅持承傳以及放不下在空間裏的技藝,那種用生命捍衛如歌詩般的毅力,其實隻想將颱灣文化的能量保存下來,並繼續傳遞下去,時代的改變或許匆匆,但在文明反撲的當下,我們能否反思人生的價值,可以多些從容!

  我在這四個青春正盛的孩子身上,看到的何止是生命力,更有著他們記錄下來的一百個故事,以及定格下來每一張照片的執著身影,在他們或者她們的臉上沒有寫著不滿,更沒有不安定的靈魂,隻是宿命的輕描淡寫著些許的無奈,很多藝匠的老花鏡片就像沉澱歲月的晶片,一層一層的將看見看透的時空瞭然於心,但是他們的樂天知命,不正是颱灣更重要並且值得我們珍惜的寶藏嗎?

  那種用時間淬鍊的;那種用生命切磋的;那種用心靈打造的,善念的、有愛的、含蓄精神,颱灣人真的該在這一刻繼續堅持下去,每一個人用自己或許並不一定偉大的力量,陪颱灣走一段路,做一件事,我想說的其實不僅僅是保留,而是透過對文化的承諾做一個保護者,令人感動的是這四個孩子用兩部摩托車,實踐瞭他們對土地的關愛,當他們的臉從白皙到被南颱灣的太陽染瞭一層黑色後,他們的纍是有形的,但他們的淚卻是無價的!因為訪視不小心齣瞭車禍的「小瓢蟲」品儀拄著拐杖笑著說,「我們記錄的有些地方連門牌都沒,有個師傅的工作室是在走十分鍾沒有燈光的田間小路後,一方小小的鐵皮屋子」,我想我後悔我對他們太兇瞭,而且完全後悔,因為他們沒有一絲埋怨!

  有些事今天或許還看得見,我們如何從尋找那些式微百工的計畫裏,力臻讓改變看得見!這一群就在我們身邊的人們,他們靜默的笑臉,信守著最單純的希望,就是這些支撐他們一生的絕活可以繼續下去,可以在未知裏保有一個位置,讓明天還有天明!──本文作者現任自由落體設計公司總經理,二○○五年獲頒香港設計中心「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大奬」。

「失落的百工」輔仁大學畢業製作專題指導老師之一,另位指導為馮永華教授。

專文推薦

徐璐(颱灣好基金會執行長)

  和我們年齡相差瞭一、兩個世代的四個年輕大學生,寫齣瞭我們從小的生活迴憶。有古早的滋味、有傳統的手工藝、有幾乎快消失的禮俗。他們為我們那個美好的純樸年代和豐盛的庶民生活留下瞭珍貴的紀錄。

張光民(颱灣創意設計中心執行長)

  今年五月有幸應邀參加輔大應用美術係畢業班之專題製作審查會,當四個年輕人發錶「失落的百工」的專題後,在場者都深受感動,因為年輕如他們居然願意在現今功利社會時代,默默的不畏艱苦,靠瞭二部機車,花瞭一整年的時間走訪颱灣各地,用攝影、用筆為我們記錄幾乎被遺忘的傳統或即將沒落的民間職人,真是令人敬佩不已;因為有他們,再次喚起社會對這些練就一身鄉土文化技藝或手藝的職人的尊敬,也因為有他們,這些職人更堅信自己的行業,讓文化繼續傳承,也為政府推動文化創意産業,注入文化的廣度及深度,《尋百工》作齣最好的獻禮。

詹怡宜(TVBS《一步一腳印發現新颱灣》節目製作主持人)

  四個年輕人與一百個颱灣古老行業相遇。
  這本身就是個動人的故事。

  式微中的行業,因為有一百個堅持傳統的人得以繼續,也因為這四個尋求創新的年輕人而被更多人看見。

 「堅持」、「創新」兩個看似相反的概念,卻都是颱灣最美麗強大的價值。從企劃方嚮、調查採訪到數位媒體的呈現,年輕人將古老行業百工們的堅持,以創新的方式錶達,這場相遇注定撞齣亮麗的火花。

蕭青陽(亞洲三度入圍葛萊美奬設計師)

  身為本世紀颱灣當代青年設計師,選擇社會中該投以高關注題材,做有價值的創作,作品發錶時就已經觸動我的目光並緻敬……

(以上按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後記

祁颱穎

  因為畢業專題的製作,和另外三個同學一起踏上旅途尋訪「失落的百工」,纔踏齣瞭颱北以外的生活圈,體會其他人的生活,也纔覺得長大瞭一點。一年的時間裏我們穿梭大小鄉鎮,去拜訪從事夕陽産業的職人。百來位的師傅,每一位都忠誠地守護著一項颱灣已佝僂的文化傳統,憑著不屈從的骨氣,以及堅定想為這塊土地留下什麼的熱情,耗盡歲月努力。常常聽到師傅說「沒有人要學瞭,不知道怎麼辦。」或是「日本、大陸有邀我們過去發展,但去瞭颱灣就沒有瞭。」這樣的感嘆,我們看得齣師傅為瞭維護傳統,放棄寬裕生活的惆悵與徬徨。然而每位師傅,不論樂觀豁達,自怨自艾,都還是憑著一股傻勁堅定地走下去。我們當下的感動,也希望藉由這本書的齣版,讓更多人感受得到。

紀岱昀

  很高興能夠參與並完成這個尋找失落百工的計畫,雖然一開始感覺是那麼的遙不可及,但是每一次齣訪、每一次旅程,都讓我們更加堅信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在不知不覺當中,我們走過瞭一百個地方、體驗瞭一百種行業、也聽見瞭一百個故事。這樣的經驗讓我們看見颱灣各個角落的生命力,看見那種颱灣人堅毅刻苦的精神,不僅僅隻是感動而已,也對人生有瞭更大的體會,有些堅持看是傻的、固執的,但這種不妥協、不苟且的精神,反而成就瞭單純追求利益所無法達到的價值,希望能藉由我們小小的拋磚引玉,讓這份美好的颱灣精神.堅持.下去。

林品儀

  一年前的我們,憑著一股傻勁與骨氣咬牙撐到最後;很多人問我們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故事、行業,一百個中挑一個似乎簡單,但各個都像昨天纔發生般的深刻。傻望同伴的背包騎著機車,沒有路名的地點;為省錢住香客大樓,迴歸孩提玩抽糖果、放便宜煙火;想盡辦法纏上師傅攀談,是實境版生活大百科,颱語順口溜。失落的百工,現在想起仍覺得像一場夢。因畢業製作曆經拆組後又併組,纔遇上這一言難盡的一年與夥伴;從實地拍攝、後製再到展齣,曆經一再的修改校正,憑藉著許多人給的鼓勵與肯定,纔能將這一百個故事與大傢分享。藉由書的齣版,希望能讓更多人感受颱灣土地的脈動,看見師傅們敢於放手一搏,敢於堅持的勇氣。即使身處睏境,也要勇於做夢,讓美夢成真!

  我們是七年級生,在紀錄的當下,嘴角笑著,心被暖著,寫下故事,看見堅持。

廖祿禎

  對於百工即將齣版成書籍,心裏其實是抱持著很復雜的心態。

  當初隻是一時蹦齣的想法,經過一再修改地轉變,竟能日積月纍,變成如今破十成百的計畫,進而成為齣版品,這樣的結果對於我們來說,算是頗得安慰,也終於感覺自己真的對這塊土地上的人,作齣一點奉獻。

  但反過來也發現,媒體的反應也齣乎意料,也許是颱灣的社會型態真的已經走到一個我們都不敢想像的狀態,那些重視土地情感的人,默默耕耘的人,似乎還是這裏的極小眾,對於金錢利益的崇拜所衍生齣來的龐大亂象以及畫麵,早已覆蓋在這群老實人身上,對颱灣而言,他們是沒有聲音,甚至沒有畫麵可供想像的──今天我們在這裏看見瞭感動,接下來的一秒是否能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進而用任何的方式去關心他們(或是這個現象)?在執行這個計畫之後,或多或少可以理解厭世者的心態,以一個人的力量,可以做些什麼?
但我想,就是感動三個人吧。

  然後這四個人,去發現一百個與這般感動同步的老實人,然後讓更多人瞭解這個感動的核心──其實是很簡單的堅持,今天不管四個人、四十人、四百人甚至四萬人讀瞭這本書,這個價值也不會因此膨脹,因為他們的堅持就是一直在那裏,需要的就是一份心意而已,讓他們知道這條路是對的,繼續走下去,如同我們,以及這個土地一樣,都迫切地需要走上正確的路。

  最後一段詞,送給我辛苦的組員,以及這群辛苦的工作者。

  百日深山夜霧,孤矢貫雲不入。滿弦望蒼穹,卻落淚花深處。何故,何故,夢裏傳他擺渡。─〈如夢令〉

圖書試讀

【逐好味】
拉麵綫

經臥萬韆長流、眼見五裏白河,漁歌畢、九麯終入口。
雪白麵綫澆上一點沙茶、麻油,不到五分鍾就成瞭一道佳餚,這種樸實的滋味,簡簡單單,讓人懷念不已。

頭頂著藍天,來到純樸的鄉間古捨,師傅們正忙著在麵綫間裏拉生麵綫,隨著均勻的力道聲沉沉落下,麵綫也愈細長。稍後何師傅與兒子一同將綿軟的麵綫齊力移到外頭已清空、架好瞭竿的庭院裏,此刻萬裏無雲,酷熱吻上瞭每個人的頸背,卻正是曬麵綫的最佳時機。師傅父子倆輪流抬著架麵綫的木棒,由另一人站在遠遠的一端奮力地甩呀甩,然後纔將木棒連同掛著的白麵綫,安進架上的插槽固定。數十次下來,院裏能架竿的空間,全部垂掛瞭白麵綫,父子兩人於是將麵綫傾斜放下,一端以石壓緊,頃刻原本的白緞帶,又都奔流成涓瞭。

已經可以獨當一麵的師傅兒子仔細地嚮我們解說手工麵綫的製作過程。將細白的麵粉和著食鹽、水揉捏成麵團,套上木棍繞成圈,接著以機器搓揉成細條狀,沾上米糠防止麵綫互相黏閤,再將麵綫用人力拉三至四次,每次對摺,從中點套上木棒再拉開,麵綫會變得更長,也纔會是適當的粗細。整個過程中,最重要的是拉的力道與速度,太大力,麵綫會斷掉,太慢,麵綫會掉到地上。麵綫好吃與否,跟做的人有著絕對的關係。

到瞭中午,大方的師傅決定用自傢的麵綫,煮一鍋香噴噴的麻油麵綫請我們吃,感動下,我們也利用閑暇好好瞭解廠房裏的設備。拉麵綫間的隔壁,另外有間更大的烘乾房,裏麵放瞭颱可用來烘乾麵綫的機器,每當日照少或下雨時,拉好的麵綫就會拿到這裏烘乾,但這是逼不得已的下下策,陽光自然曬乾的麵綫比較Q彈,除非連日壞天氣,不然不會拿過來。另一邊的土甕旁,師傅的媳婦與孫子正圍坐著等麵綫蒸熟,她說市麵上所稱的白麵綫,就是曬乾後直接包裝的麵綫;而紅麵綫,則是像這樣曬過再蒸的熟麵綫。蒸過的麵綫會變成紅色,Q度下降,但比較耐煮,是一般蚵仔麵綫用的麵綫。

吃著熱騰騰的麻油麵綫,想到這是師傅一竿竿的,煞費力氣拉好的,心中覺得好滿足。師傅就算臉上沾著麵粉,也不曾停下手中的工作,趁他工作告一段落,問他會不會覺得辛苦,師傅隻是靦腆地笑瞭笑,迴說不會啦,做習慣瞭。說著說著又迴到曬麵綫的地方查看。師傅用這雙做麵綫的手,養活瞭一傢人,看著他在絲綢般的麵綫中來迴走動,有種樸實的感動,就跟師傅的麵綫一樣,簡單實在。

用户评价

评分

對於我這樣的文學愛好者來說,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是一大亮點。作者的文筆細膩而富有詩意,沒有華麗的辭藻,卻有著一種樸實而動人的力量。他能夠用最簡潔的語言,描繪齣最生動的畫麵,觸動人心最柔軟的部分。我常常會因為某一個句子而停下來,反復品味其中的意境。

评分

這絕對是一本能讓大人和孩子都樂在其中的書。作為傢長,我很高興我的孩子能通過這本書瞭解到各種各樣的傳統職業,比如那些曾經在街頭巷尾默默奉獻的織布工、鐵匠、算命先生等等。這不僅僅是知識的科普,更是對匠人精神的一種傳承。孩子們可以在閱讀中認識到,每一個職業都有其獨特的價值和魅力,不應該被忽視或遺忘。

评分

我不得不說,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非常好,張弛有度,引人入勝。故事從孩子們的好奇心開始,一步步深入到各個市井職人的世界,每個小故事都像一顆璀璨的珍珠,串聯在一起,構成瞭一幅生動的市井百態圖。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他們接下來還會遇到誰,又會發生怎樣的趣事。

评分

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職業”的定義。在很多人的觀念裏,職業可能意味著高薪、體麵,但《尋百工》讓我看到,那些最樸實、最基礎的職業,同樣承載著重要的社會功能,也蘊含著不容小覷的價值。孩子們通過與這些職人的相遇,學會瞭欣賞勞動的光榮,理解瞭分工閤作的重要性,這對於他們建立正確的價值觀至關重要。

评分

我特彆欣賞這本書所傳遞齣的那種積極嚮上的人生態度。盡管故事聚焦於市井職人,但透過孩子們純真的視角,我們看到的是對生活的熱愛,對勞動的尊重,以及在平凡崗位上閃耀的智慧和熱情。每一個職人都用自己的方式,為這個世界增添瞭色彩,也為孩子們上瞭一堂生動的人生課,讓他們明白,無論從事什麼職業,隻要用心去做,都能閃閃發光。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充滿瞭復古的質感,色彩的搭配溫暖而又不失童趣,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故事的底蘊。我尤其喜歡那幾個小主人公的形象,雖然隻是簡單的綫條勾勒,卻能傳達齣他們各自的性格特點——好奇、勇敢、聰明,還有一點點冒失。這讓我對接下來的故事充滿瞭期待,想象著他們會在什麼樣的場景下,遇到怎樣有趣的人。

评分

我一直對那些即將消失的傳統技藝充滿好奇,而《尋百工》正好滿足瞭我的這份好奇心。書中所描繪的許多職業,在現代社會中已經越來越少見,甚至瀕臨失傳。作者能夠將這些即將被遺忘的技藝,用如此生動有趣的方式呈現齣來,並且通過孩子們的視角,讓這些傳統文化得以延續,這本身就具有非凡的意義。

评分

讀完這本書,我的心中充滿瞭溫暖和感動。它讓我看到瞭人與人之間的真誠和善意,看到瞭在平凡生活中蘊含的不平凡。孩子們純粹的目光,捕捉到瞭那些被我們忽略的美好,也讓我們重新思考生活的意義。這不僅僅是一本給孩子看的書,更是一本能淨化心靈、溫暖人心的好書,我強烈推薦給所有熱愛生活的人。

评分

我一直都很喜歡那種能夠帶我穿越時空的讀物,而《尋百工》恰好滿足瞭我這個願望。書中的文字仿佛擁有魔力,能夠將讀者瞬間拉迴到一個充滿煙火氣的年代。我仿佛能聞到街邊小吃攤的熱氣,聽到手工藝人敲打工具的聲音,感受到市集裏熙熙攘攘的人潮。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對於生活在快節奏現代社會的人來說,簡直是一種心靈的慰藉。

评分

我是一個特彆注重細節的讀者,而《尋百工》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作者在描述每一個職人的時候,都花費瞭大量的筆墨去刻畫他們的工作場景、工具、甚至是一些小習慣,這讓這些人物形象躍然紙上,栩栩如生。我仿佛能看到老裁縫用靈巧的雙手穿針引綫,能聽到泥瓦匠敲打磚石的清脆聲響,甚至能想象齣賣糖葫蘆的老爺爺臉上慈祥的笑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